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州权势,即不制止,儿可自为之。
——慈禧
(相传为慈禧墨宝 画于1907年 时年慈禧72岁)
前言
一件事情,立场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观点。
一个人,随着经历与年龄的改变,也会改变原本的价值观念。
慈禧上台是典型的母凭子贵。因为她是英年早逝的咸丰皇帝唯一儿子的母亲。但是上台之后,她却出人意料地执掌大清帝国的权柄长达近半个世纪,如果她再多活三年,她就会成为大清的末代太后。
实际上慈禧没有多少文化。但这倒不怪她,在当时只有男人接受教育。慈禧也不是生下来就准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慈禧就曾奉劝北狩热河的咸丰皇帝——废约再战!那时候慈禧还没听政,还想着和英法打长期战争呢。可实际上清王朝作为一个入关王朝,并不具备全民动员能力。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没有进行过一次对外长期抵抗。
具体回答:
1、辛酉政变。
慈禧亮相的第一场大戏。在当时,北有沙俄、中有英法联军、南有太平天国。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退到了关外的热河自守。就在这个时候,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干脆利索的干掉了顾命八大臣,破掉了咸丰为她布下的制衡关系。那年她26岁,不要看不起年轻人。
顾命八大臣多为满蒙勋贵,但他们并不是守旧派。相反,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一直主张用汉臣。肃顺有句名言——旗人混蛋多。也正因为这句名言,肃顺得罪了旗人。肃顺拉到菜市口行刑的时候,旗人高喊:肃老六儿,你也有今天!
直到那个时候,大清帝国领土之上的封疆大吏还都是满蒙勋贵,汉臣才刚刚开始冒头儿,所以肃顺的主张属于开明派。
这场政变事后再看,的确开启了两宫执掌大清的局面,但在当时看来,难说好坏。您说呢?
2、洋务运动。
是在慈禧上台后搞起来的,影响深远。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洋务运动慈禧是支持的。对于大清来说,最美结局无疑是保证满蒙勋贵掌权的同时,增强大清的力量。
不过,因为京城是八旗重地,所以在要不要在北京修建铁路的问题上,慈禧说:铁路断不宜开。
19世纪后半页是铁路时代,而清朝是一个马背王朝…
德意志的崛起就是铁路运输带动的。德意志发展模式具有后发、快速、彻底的特点,即快速工业化。铁路建设可以拉动冶金、煤炭、机器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发展。1840到1850年,德国铁路长度增长约11.5 倍,英国则为3.4 倍,法国为4.9 倍,德国铁路发展速度高于英法。到1850年德国已拥有两倍于法国的铁路线。同样,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对引进铁路技术非常重视。这些利好,洋务运动前期都错过了,直到清末中国才开始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之时,中国国门已经打开,口岸通商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清的财政也已经开始倚重关税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朝想存在下去,洋务派不上台是不行的。
3、撸掉恭亲王。
洋务运动中恭亲王势力大增,终于导致慈禧对恭亲王动手。慈禧先是给了恭亲王一个大巴掌,一撸到底。之后又揉三揉,恢复他的名誉。恭亲王大难不死,对慈禧感激涕零。
这是慈禧在辛酉政变后第二次出手稳固自己的权力。对于大清高层来说,从此以后谁都看清楚谁才是大清真正的主人。
4、立光绪之变。
立幼帝光绪无疑是慈禧为延续自己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同治驾崩之后,立新帝是必须的。可是立一个4岁的孩子,这里面的水就深了。
在当时,有人密谋反对慈禧立光绪,试图拥立恭亲王奕訢的一个儿子为皇帝。直隶总督李鸿章李大人可不是浪得虚名,他指挥手下四千淮军从天津火速西进,36小时后,四千淮军在午夜进入北京城,用一个凌晨的时间接管北京城所有防务,天亮之前就扑灭了这场没来的及发生的政变。慈禧平稳过关,李大人居功至伟。
这场政变如果成功,恭亲王就会再度出山、全面主政。大清的权力核心可能会稳固。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权力是临时的、非常规的。慈禧掌权属于后宫干政,这为大清的祖训所不容。所以慈禧在台上必须不断地采取措施固化自己的权力,这无形中加剧了清朝中枢的内耗与分裂。
通过平息立光绪之变,慈禧继续掌权。想写清朝穿越的大神们一定要注意,慈禧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年纪轻轻大风大浪见多了,大神们在穿越小说中和慈禧斗法要慎重。
(恭亲王是晚清皇室中的洋务派 但也对摄影心存疑虑)
5、平定新疆。
面对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慈禧于1875年5月任命左宗棠钦差督办新疆军务,决定了清王朝在边疆危机中先塞防后海防的王朝战略。慈禧全面主持面向各省筹措军饷的工作,同时主持向外国银行借款,最终为清军筹措军饷1000万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是慈禧的鼎力支持,左宗棠没钱收复新疆。
6、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是一体的,都是大清失去藩属的战争。这场战争基本算是平局,因为大清守住了本土。但是福建水师在这一战中基本被打没了,为后来甲午海战的败局埋下伏笔。
7、甲午战争。
终于来到甲午年,大清和日本一起做作业,现在到了交卷子的时候了。为了攒钱买军舰,日本全国勒紧裤腰带,天皇一天只吃俩寿司。
大清呢?
上上下下都在忙着给慈禧办六十大寿。
大清上上下下都尽心尽力,生怕老佛爷一时不开心,自己一辈子不开心。可问题是日本人不怕老佛爷不开心,日本人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结果可想而知。
需要说明的是,收复新疆以及中法战争时,慈禧的寿宴都是从简,之后的日俄战争也是。所以,要怪就怪晚清战争太过频繁,让老佛爷没机会办大寿…
甲午战败后,大清上下对李鸿章一片骂声。只有慈禧不怪李鸿章,还带着李鸿章逛颐和园放松心情,不知李鸿章逛着挪用海军经费建的园子,心里什么感受。
(甲午败局是李大人一生的污点)
8、戊戌变法。
慈禧属于后宫干政,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可能一直害怕下台后被清算,所以,她必须抓紧权柄。
需要说明的是,慈禧既非变法派,也非顽固派,而是凌驾于两派之上。
回到本回答的开始,慈禧对光绪说的那段话,可以作为慈禧对戊戌变法的基本立场。慈禧在戊戌变法中不仅仅要维护自己的权威,还要保证满蒙勋贵的集团地位。
无独有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南地区的中下层武士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同样不满于明治政府废除武士阶层的做法。由此爆发了西南战争。
慈禧在变法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中和手段,包括新旧两派大臣一起搭班子、启动守旧派大臣办理新政等。都说明她实际上凌驾于两派之上,试图把控制衡。
光绪皇帝是个破局者,试图利用变法破局。当光绪皇帝的变法主张威胁到大清王朝满蒙勋贵的根本利益时,平衡被打破,慈禧出手,戊戌变法结束。
9、女子教育。
也许是吃过没文化的苦,慈禧是主张女子接受教育的,在这一点上慈禧比较开明。
(慈禧倡导的公使夫人外交)
10、义和团
现在看义和团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疑是一个败笔。可在当时,义和团运动受到了当时清朝官员的支持,也得到了慈禧的默许。可以说,义和团运动被清朝政府利用,试图应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用使用冷兵器的农民对抗20世纪的西方军队,显然是异想天开。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连使馆警卫力量构筑的防线都无法攻克,更不要说和八国联军的正规军作战。
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慈禧西狩,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西狩呢?因为就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沙俄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东北全境。
慈禧西逃西安之时,可会想到自己在年轻时跟随咸丰逃亡热河避暑山庄时的情景?将近四十年后,她第二次离开北京,作为满族发源地的东北江山竟然已经沦落在哥萨克的铁蹄之下,不知道那时那刻的慈禧,心中会不会涌起一丝悲凉?
沙俄占领东北后想赖着不走,还想占领沈阳,由此引爆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作战,清政府却宣布中立,终于刺激到了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让他意识到当时的中国,该拯救的不是身体,而是脑袋。
11、毒杀光绪与立宣统皇帝。
有证据表明,光绪是被慈禧毒杀的。慈禧在光绪去世后一天去世,两人去世相距不到24小时。
在慈禧心中,光绪皇帝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傀儡。慈禧不会容忍这个傀儡上台,不会给光绪清算她的机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让光绪死。
当然,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不过,慈禧立的新帝宣统,与光绪一样也是一个幼童而非成年人。慈禧的设计是让隆裕当太后,载沣坐摄政王。这几乎就是辛酉政变后垂帘听政模式的翻版。
为什么?
因为只有施行这个模式,慈禧的一生才会被她的继承人所承认,她才不会遭到清算。
想要复制垂怜听政模式,光绪就成了唯一多余的人。那么,光绪也只有死去,才不会多余。前后联系起来看,慈禧毒杀光绪的动机是十分充足的。
只可惜,清朝已经进入倒计时……
纵观慈禧的一生,对权力的争夺与把控,可谓登峰造极。其他的事项则都是次要的。至于她是好是坏,一千个人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喜欢请点赞,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