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页说史,观点独立,手写文字,特不容易,欢迎大家指点,点赞,评论,关注互加好友。谢谢。

题主的提问我先提出回答。宋的表现并不能叫软弱,那是我们后人恨铁不成钢的惯常看法。宋能延续三百年是因为一方面他有能力抗住外来的侵犯,武力并不太弱。另一方面是他的政策宽松,经济科技实力强大无比。

一,宋的表现并不能叫软弱,而是政策和制度使然。而且军官能力并不弱,兵员足够多,侵略没有那个能力,但正常情况下,守成其实是没问题的。

大家对宋软弱的印象是因为宋从来没有进行过主动对外征讨,当然就显得软弱。

但宋武将的能力并没有问题,不对外征讨和它的国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整个宋基本上是他不对外征讨,也没有能力向外征讨,但西夏和契丹也几乎打不进来。

宋的募兵制的缺陷几乎人所共知,就是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且还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一次出征。浪费钱粮胜于一次战争。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时间宋仍然守住边线,可见宋的将领和兵力并不如想象的差,仍然涌现出了狄青,种师道,杨再兴,种家,折家等一批名将。

宋的兵数量并不少。开国之时,不满20万。太祖末年,已增至37万。太宗末年,增至66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后虽稍减,仍有116万。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晏然无事,而赋税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小小的宋确有近百万的兵力,即使大部分不能投入战斗,也可观了。

当时的宋拥有全天下最富庶之地,又商业繁荣,而且并没有像样的天险和关隘可收。对西夏和契丹的诱惑可想而知,对他们来说,宋就是遍地黄金的富得流油之地,然而,他们竟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此可见,宋的百万大军也不是吃素的。

二,宋的强大的经济实力

战争就是作战双方的物资消耗能力,宋虽然比唐面积要小很多,但全年的税收反而是唐的三倍,所以宋有强大的实力支持他的战力的。

宋的强大经济实力总的来说来自这几个方面,1。宋的面积较小,几乎全是富地,没有唐那么大的边陲需要抽出富裕地的税收补充,一言概之,就是减少了贫瘠地区和边防的支出。2。宋增加了市舶司的巨大收入来源。3。增加了酒税等杂税的收入。4。有了巨大利益的金融工具交子。就是可以塑随时印钞票了。

1。减少了贫瘠地区和边防的支出。

且看唐和北宋的区域图

宋的面积较小也是有好处的,唐的面积看来很大,但大半的国土不能靠本地的产出生存,反而要富庶地区的财税的支持。广阔的边疆还要大量的军队守边,因此对国家财政是极大的负担。宋的国土小,几乎全是较好的地区,没有那么多的贫瘠地区需要支持,也没有那么多的边境需要守卫,边防开支少。但全国税收又是唐的三倍。可以说,相对于大唐,宋富得流油,也是支持宋高薪养廉的资本。如果宋有进取之心,说真的,远比唐更有实力。可惜了。

2。宋开拓了市舶司的巨大收入来源,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税

在宋以前,古代的税收来源的主要还是赋税,主要是田税,军赋,力役。这些主要是向农征收的。也有其它杂税,比如盐税,商税但不是主力。估计古代农比商的地位高,很有可能和主要税收来源比重不一样大有关系。很明显,古代开始商业是不繁荣的,税收来自商业较少。

但北宋开始就不一样了。建立了市舶司,市舶司'最先起源于唐。《文献通考》说:唐有市舶使,以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之。代宗广德元年,有广州市舶使吕太一。又《新书.卢怀稹传》说怀之子奂,“天宝初为南海太守,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可见唐时市舶使,多用中人,就是宦官,关系还不重要。

但宋就不一样了。宋在杭州,明州,秀洲,温州,泉州,密州的板桥镇(就是大概现在青岛),均曾设立市舶司。海舶至,先十榷一。其香药,宝货,又先尽官买,官买足了,才得和民间交易。香药,宝货,为三税一。可见和财税的关系。

宋时,贸易发达,通过设立的市舶司和世界各地通商,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遍布东南亚,南亚,东亚最远到达非洲。这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此时的税收更成为主力税种。课税都是十税一,三税一,简直就是暴利啊。

3。宋商业繁荣,商税,酒税,盐税等杂税收入来源大增。

宋以前,田税是主力,因为商业不发达。但到了宋,因为几件事使得商业发达起来。一是,生产力大为提高,农业技术,工具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增加,特别是产量比较大的水稻广泛推广。二是,奴仆的制度的适当宽松。三是,门阀'制度的瓦解,贵族的逐渐消亡,使宋平民大增。

宋与之前的朝代有个戛然不同的特点,宋是第一个进入平民化朝代。随着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打击,门阀制度彻低消失于历史长河,贵族圈地大大减少,奴仆改制,平民大大增加。最大的结果之一就是国家税收增加,商业繁荣。

此时的杂税与田税一起,成为重要的税种,包括市舶司的税收。这里说其它几种。

商税起源自唐朝,宋沿袭,分为住税和行税,住税千分之三十,行税千分之二十。各地不同,可惜我资料较少,没有具体数据。

酒税,历代皆有酒税,但并不认真,但宋却真的作为税收来源之一。酒税之巨大,以现代来看远比田税居多,现在可是免了田税的,而一年酒税都上万亿。但宋酒税其实并不上交朝廷。只用于地方经费,称之为“酬奖役人”。可见税收可能并不多。可能此时老百姓究竟并不富裕,只是相对于前朝好些,还没有经常喝酒的奢侈。

盐税,始于唐,备于刘晏,籍民制盐(免其役)。,谓之灶户。制成之盐,卖之商人,听其所之,不复过问。后人称之为场征税。

另外还有茶税等。

吕思勉《中国通史》说:“宋有天下以后,因养兵特多,此等杂税,不能裁撤,南渡以后,国用更窘,更要加以整顿。于是此等杂税,逐渐的附庸蔚为大国了。”

总之,宋时的杂税,因为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已经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4。有了巨大经济利益的金融工具交子

交子起源于宋时的四川,四川的货币有点特殊,它常用铁币,铁币不但币值低,而且很重,导致买一个稍微值钱的东西就要很重的铁币。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小姐叫丫环去买一件衣服,后面必须跟一个彪形大汉,这个彪形大汉不是保护丫环的,而是要挑一担铁币。交易如此不方便,慢慢就出现一种纸质汇兑券,后来发展成为具有货币性质的交子。宋真宗时交子收归官办。交子于是变成官办的纸币,神宗熙宁间,行之于陕西,徽宗崇宁时,蔡京又推行之于各处,后改为钱引。此时,除闽,浙,湖,广不行。其它已遍布各处。

官府掌握发行权很快就发现可以暗暗多发交子而获利,最先还是小额,最后越来越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徽宗,高宗更甚,至宣宗南迁,交子最终成为一堆废纸。可见,交子在一定时期内,已成为官府敛财的一个工具。

宋要维持100万的军队支出和高薪养廉的官员薪奉支出,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然而更夸张的是宋的财政收入,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嘉佑间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元佑之初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余万。”宋开源节流,足以支撑宋的军队和自身其它支出。

总之,宋依靠还过得去的将领和庞大的多达百万的军队。关键是有开源节流,以达到唐三倍的收入支撑整个国家。即使制度如此不靠谱,依然能够支撑三百年。如果不是,贪心不足,滥发货币,不求上进,从内部崩溃,本不该那么早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我是君临格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宋朝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确实有些软弱,向辽国称臣,缴纳岁币,还有那耻辱的“靖康之耻”,还有宋朝仅据有半壁江山,许多人根本不把它当做一个大一统王朝来看待。如此不堪的一个王朝,为什么能延续国祚三百多年呢?

一、宋朝虽“软”,但并不“弱”

人们印象中的"弱宋"其实并不弱,相反,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繁荣的一个朝代。

先说经济方面

英国人麦迪森出版的《世界经济千年史》认为,宋朝的经济总量约为265亿美元,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450美元,超过当时的西欧400美元。

当时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超过盛唐时期,与现在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相当,由此可见宋朝的经济实力之强盛。

  • 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宋朝的粮食产量大大超过了前朝。
  • 手工业方面:宋代五大官窑闻名遐迩、采矿冶炼规模庞大、造船业世界领先、雕板印刷和造纸业飞速发展、棉纺织业普及,宋朝的手工业无论细分种类、开办规模还是制作质量,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 商业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店铺林立,货币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为方便交易,出现了世界上正式发行的第一张纸币“交子”。虽然陆上对外贸易受阻,得益于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宋朝的海上贸易极大发展,当时的商船数量及吨位皆居于世界首位。

再看文化方面

宋朝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科举制的完善都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 宋朝与其它朝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宋朝的官员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喜爱字画,善于诗词。
  •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词在宋朝达到全盛,与唐诗齐名。
  • 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还出现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出现了一大批理学名家,包括朱熹、陆九渊、周敦颐、程颢、程颐等。
  • 其它如史学、书画、教育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发展。

最后看科技方面

划时代意义的“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大规模军事应用、世界最早的“水运”天文钟、航海技术的进步,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虽强,但是宋朝统治者却安于现状,宁愿花钱买和平,也不愿意打仗,在对外交往中,是名符其实的“软”了。

二、宋朝独特的制度设计,确保了王朝300年国祚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无外乎“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篡位”和“外敌入侵”这几种方式,宋朝在这几个方面,都做了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 针对外戚

外戚主要是指皇帝妻族和皇帝母族。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与皇帝有着姻亲关系,往往身份尊贵,进而独揽大权,“外戚干政”在汉朝时最为明显。

宋朝吸取汉朝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不让外戚任监司、郡守之类的要职;

不让外戚任统军的将帅;

不让外戚任两府要职;

要求让嫔妃对外戚严加约束等。

  • 针对宦官

宦官这个特殊的群体,主要负责皇帝和后宫嫔妃的饮食起居。由于与皇帝朝夕相处,深得皇帝信赖,渐渐获得某些特权。宦官虽然身份卑微,但是由于身居中枢,往往权利很大。汉,唐都曾出现宦官专政的局面,唐朝时宦官甚至废立过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对宦官作了严格的规定。

严格控制宦官人数,禁止宦官过早的找养子,防止宦官为自己谋私利。还规定宦官只能处理后宫事,不许草拟诏书,不得参政议政,不得干预人事,不得结交外臣。

  • 针对权臣

宰相,是辅佐天子的首席大臣,自古以来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极易操纵大权。西汉王朝就是亡于权臣-王莽之手。

宋朝的策略就是分权

通过二府三司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权,“盐铁”、“户部”、“度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权。而且每个部门设置正副长官,进一步分权,并相互制衡。

  • 针对外敌入侵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外敌入侵导致亡国的,恐怕只有宋朝了吧。

其实宋朝为应付外患也是有所考虑的,光禁军就有80万之众,这样庞大的常备军远超前代,估计也只有宋朝有财力养这么多常备军了。宋朝名将不少,有岳飞、狄青、杨业、韩世忠等,与其它朝代的武将不同,宋朝将领文化素养普便较高,许多人都有千古名篇传世,虽然有各种制肘,但在名将及军事科技加持下,宋军战斗力并不弱。

但是宋朝实施“以文抑武”的国策武将权力常常受到压制,使得对外战争过程中,常常贻误战机,被动挨打。

正是宋朝牢牢掌握了“外戚”、“宦官”、“权臣”这三股力量,使得宋朝能够存国300多年,也正是宋朝没有处理好“外敌入侵”这一隐患,使宋朝终亡于金、元之手。

三、结论:

综合来看,宋朝其实并不弱,无论经济、文化还是科技实力在当时的世界都首屈一指,在军事科技的加持下,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但是宋朝“以文治国”、“以文抑武”的国策给自己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宋朝的统治阶层更是缺乏进取精神,虽然国祚长达三百余年,但仍给后世留下了软弱可欺的“弱宋”印象。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更多历史知识,请关注@君临格史

3

宋朝印象中很软弱,为什么还能延续三百多年?

我是“军墨史说”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国内以“汉”为傲、国外以“唐”为荣,很少听说自称“宋人”的。“历史”的眼中,宋朝象是弱不禁风的女词人,拳头力量弱爆:“绍兴和议”到“隆兴和议”,北向称臣、缴纳岁币,纵使偶有胜利,还订立“澶渊之盟”,最令人难堪的是,二帝被俘的“靖康之耻”。是啊,你终于忍不住发问:如此不堪,何以国祚三百多年?

前面有的朋友说,宋朝国力强盛;也有的说,大宋科技超强;还有的说,两宋文化繁荣……等等,不一而足。但让我说,虽然都没错,但都没说到根上。根本在于:两宋是2千多年封建历史上,最施“仁政”的王朝,“仁政”让其虽似柔弱,但韧性十足,多次濒临绝境,终能浴火重生,摇摇晃晃挺立了320年。

一、“仁政”造就政治文明,这是屹立不倒的皇权根基

宋朝是历代文人士大夫最为向往的时代,儒家思想真正开花结果。青睐儒家,要往宋朝看,特别是北宋。太祖在太庙立下誓碑:广施仁政,不杀士大夫、特别是言官。后继之君遵循“仁政”理念,士大夫们迎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黄金时代。宋仁宗是无为而治谥“仁”第一人,被视为“仁政”之君典范,其执政被后世津津乐道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两宋时期,即使秉承大忠大义官员,暂时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贬流放,但不久就会重归朝堂、重新发光发热。甚至“政敌”之间,私下也是惺惺相惜。比如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道德楷模,打压对手仅仅只是去职,都对得起“文正”的追谥!王文正公去世,司马文正建议厚加赠恤;苏东坡秉承良知,亲书公允而崇高的悼词。个人道德的高尚,折射的是宋代政治文明。曾几何时,东汉的党锢之祸,唐朝的牛李党争,那可都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二、“仁政”激发责任担当,这是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宋朝三百年,以一贯之的就是“右文”政策:重视科举,重用文官,谏者无罪,给予士大夫很高政治待遇、优厚俸禄。宋代帝王主动抑制皇权,这在封建统治中实属难得。“仁政”激发了文人士大夫强烈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是范仲淹的政治宣言,也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典型代表了士大夫的担当意识、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他们誓死捍卫儒家政治道德和伦理规范,以大忠自诩。这个忠诚,不是对着宝座上那个人,是对着江山社稷、国家长远利益。他们在思想上、态度上、抱负上,站得比皇帝高、看得比皇帝远!这是宋代士大夫的共同品质,也是朝野最大的精神支柱!“在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家国情怀是他们毕生的政治理想。“仁政”给予他们广阔的政治舞台,士大夫施展所长、推行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影响深远。宋代出现大批治世能臣:赵普、司马光、范仲淹、寇准、包拯、王安石……朝廷人才济济、群星璀璨,构成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靓丽风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高度概括了士大夫的使命责任,这是“仁政”最为精彩的回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仁政”培育精忠报国,这是屹立不倒的献身精神

崇尚宽仁文治“仁政”国策,培育了无数英雄忠君爱国,遍览青史,捐躯护国者,两宋最多!很少出现叛徒、很少出现变节。文天祥一篇《正气歌》,袒露了忠义之士的浩然之气、忠贞之节。宋代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催生了岳飞、韩世忠、辛弃疾、李纲……大批精忠报国的文臣武将,危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无畏、不惧生死!宋朝是第一个进入平民化的朝代,五代十国战乱不断,门阀制度遭到严重打击,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奴仆改制,平民大增,国人的家国情怀普遍提高。在国破家亡的最后时刻,南宋宰相陆秀夫抱着八岁小皇帝,在崖山投海而死,十余万军民相继跳海殉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的可歌可泣壮举!

四、“仁政”释放探索勇气,这是屹立不倒的科技支撑

“仁政”开放了禁区、释放了能量,激发了创新发明的探索精神。宋朝官员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多重特质,尤其是出现了很多科学家。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时期,四大发明有3项是在宋代发明、完善和广泛应用。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首先运用到军事上。军事科技的发达,弥补了宋军战力的不足。《武经总要》描绘“床子弩”:上百人才能拉得开,射程非常远,120步到300步,妥妥的“百步穿杨”,冷兵器时代的“高精尖武器”。澶州城下,床子弩发出强弩,正中大辽主帅萧挞凜额头,这个曾生擒杨令公的一代悍将,一时死于非命。萧太后悲痛欲绝,这才有了“澶渊之盟”。金国海陵王完颜亮,乱箭穿身死在瓜州,虽是内乱,但毕竟是在伐宋前线。最令史家震撼的是:蒙古大军苦战半年,钓鱼城久攻不下,一线指挥的大汗蒙哥突然去世,大军被迫北还。蒙哥之死影响深远,南宋灭亡推迟20多年,蒙古铁骑停止了向非洲进军、向欧洲扩张的浪潮,变更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五、“仁政”催生独特安排,这是屹立不倒的制度框架

“仁政”思想催生了确保皇权长治久安的制度框架。五代十国,乱臣贼子一大窝,“城头变幻大王旗”,王朝“变脸”一样更替。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大乱到大治,推己及人,为天下长治久安,必须彻底遏制武人干政,请文官治理国家。太祖“杯酒释兵权”,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文官统兵,职权高于同级武将,野心家很难有觊觎皇权机会。宋朝外表文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表象,是防患未然的制度设计。同时,宋朝吸取历代王朝兴盛衰亡教训,采取一系列制度措施,牢牢掌控外戚、宦官、权臣三股政治力量,有效预防避免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篡位,政权内部稳如磐石、坚不可摧,使得宋朝能够绵延存国三百多年。

六、“仁政”夯实物质财富,这是屹立不倒的国力基础

“仁政”夯实整体国力,有了政权坚挺的物质基础。总体看,宋朝国力并不弱,无论经济、文化还是科技,在当时都是独占鳌头、首屈一指。宋朝经济在古代达到空前高峰,徽宗时人口超过一亿,这是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两汉人口最多时5000万,唐代国力鼎盛的开元年间,也不过6000万。西方研究者说,宋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南宋相对较小的国土,几乎全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消解了汉唐对边陲贫瘠之地的国防开支。宋朝不但国家经济富强,也注意“藏富于民”,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造反。虽然宋朝爆发了几次农民起义,但都没有形成大的规模,没有对宋王朝统治形成真正的威胁。

总的来看,宋朝广施“仁政”,“纯儒”国度带来许多利好,虽外表柔弱,但韧性十足,历难而不倒,浴火而重生,摇摇晃晃挺立三百多年。

4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宋朝,一个让人感叹的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它总是被人欺负,经常被北方民族的兄弟打哭,更因为宋朝有很多它自身的独特之处。宋朝的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中国人口超过了一亿,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其人口领先西欧法兰克王国分裂的三个国家。另外,宋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巨星,比如朱熹、二程、张载等。文化巨星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最有名的莫过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斗的中华儿女。宋代能够延续三百多年是有合理性的。

首先,宋代的物质水平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期,它所创造的生产力远高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据资料记载,北宋初年一直到南宋中期,宋代的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北宋一百六七十年中的增长则更快。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两汉人口最多的时候为五千多万,而唐代国力鼎盛时期的开元年间有人口六千万。反观宋代,到宋徽宗时期,人口已经到达一亿,可能还要多出一两千万。这样一来,宋代的人口几乎是汉唐的两部,难怪西方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会说,宋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再来说说宋代的士大夫,宋朝出现了一大批诚心为国为民办事儿的好干部。他们中包括司马光、范仲淹、寇准、包拯等人。范仲淹被贬岳阳后,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近代以来处于危难时数千万仁人斗士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出来,影响深远。包拯,作为一个小小的开封府尹,他为了正义,不惜得罪权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官儿啊!虽然范仲淹和包拯身处不同时期、不同职位,但他们都把大宋朝的苍生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为他们伸张正义、解除烦恼,遇到这样的官员一个国家能不延续吗?

另外,宋代能够延续三百多年也与它的变法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等人征得了宋仁宗赵桢的同意,开启了整顿吏治的“庆历新政”,使大宋朝官场的风气一下好转。1068年,宋神宗启用在仁宗朝上过万言书的王安石,开始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了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部分目的,使江河日下的宋王朝有了好转,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后来,虽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有人站出来阻止,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废除,但它们对大宋的延续有着深远的意义。

结语

宋代,一个军事力量弱爆了的时代,与兄弟民族签订了多种条约,比如“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宋代在其他方面的成功,她的经济、她的文化和她的思想,依然还在塑造着现在的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未来。

5

先说反例,秦朝横扫六合,可谓“气吞万里如虎”,但不过二世而斩(公元前221年—前207年),15年的寿数;蒙元铁骑所向披靡,然元朝(1271-1368)持续也就近百年。


可见,并非表现的越咄咄逼人,政权才能越稳固。穷兵黩武,贻祸无穷。


当然,也不能就此推论说:对外越软弱,国祚越绵长。


这种外在形象上的强弱,与政权的稳固与否,应该是两回事儿。

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残唐五代军阀割据混战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并相继袭占荆淮、攻灭后蜀、平定江南,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在本质上,宋朝和汉、唐、明、清等多数朝代一样,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政体。


在建立之初,宋朝回应了战乱之苦中的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心声。在相对稳定的自然周期内,在大一统政治局面下,宋朝所积聚起的经济、军事、文化实力又确保了它像多数封建大一统王朝那样延续了三百年。

6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围魏救赵”出自孙膑之手。


软弱的宋朝确能延续三百多年,这是为什么?我想到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宋朝开国者利用权谋,消除了武将篡权的可能。

宋在历史上虽被看做是“积弱”的朝代,但宋朝统治者成功解决了令人头痛的武将专权问题。大宋开国者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了武将的专权,继而以“守内虚外”、兵将分离、文官职权高于同级武将等办法限制了武将权力,使其很难有觊觎皇帝的机会。

二、宋朝的的经济使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宋在历史上虽被看做是“积贫”朝代,实际上是朝廷税收政策不到位所致,而造成“国贫民富”。宋朝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多数百姓还是能够生活下去的。虽然宋朝爆发多次农民起义,但都是局部性的,很难形成全国性规模,对宋王朝统治未形成大的威胁。



三、宋朝的文臣发挥了重大作同。

宋朝是历史上对文臣最宽容的朝代,宋时几乎没有因文官的过失,而对其用刑。宋朝的文臣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治世能臣,他们往往挺身于危难之时。宋代的官员大多是具有理想、有抱负的。如赵普、寇准、王安石、苏轼、包拯、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寇准在辽兵进攻时勇敢站出,李纲等“秀才”们的勇击强敌,加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使宋代“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更催生了后来的像岳飞、韩世忠、文天祥式的一大批文臣武将。

7

宋朝真的很弱,当然不是,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研究表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也是西方国家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反而觉得宋朝孱弱呢,其实无非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宋朝的国土狭小,无法和盛唐强汉相比。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汉唐是中国人公认的历史最强时代,之所以被认为最强,国土面积占了很大的原因。但是大家都知道,宋朝只是继承了唐朝的部分国土,即使是宋朝的巅峰时期,也没有能力再夺回汉唐时期的领土。

二、宋朝四周强国太多,相比之下,宋朝显得孱弱。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宋朝过的艰难。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四周强敌太多了,比如蒙古、金国、辽国、西夏,最为尴尬的是,从军事上来讲,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基本上都有吊打宋朝的实力,不得不说,在夹缝中能否生存两百多年,宋朝君主还是很睿智的。

这就像中国国足一样,很难说现在中国的国足水平不比建国初期厉害,但是和欧洲发到国家的足球水平相比,中国国足就显得太渣了。同样的道理,宋朝本身并不弱,但是摊上了那么多强大的邻居,就显得它很弱了。

三、宋朝“重文抑武”,军事实力和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较弱。

宋朝得国自“陈桥兵变”,为防备“陈桥兵变”的再次发生,于是宋朝统治者始终不渝地执行着“重文抑武”的策略。旷日持久之下,宋朝民间纷纷以读书为荣,习武为耻。

民间风气必定会影响国家的军事力量,相比较金辽蒙古等国,宋朝军事实力确实不行。

四、宋朝喜欢割地纳岁贡求和。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一点广受诟病之处就是喜欢割地纳岁贡求和。其实要说纳岁贡求和,刘邦干过,李渊李世民也干过,但是人家后来都雪耻了,但宋朝没有,所以这也是大家普遍认为宋朝实力不行的又一个原因。

五、政府部门的宣传。

现在的中国,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打造地理历史名片,塑造城市形象。但是大家都喜欢用强汉和盛唐来装点门面,渐渐地,除了汉唐之外的其他朝代慢慢地就被弱化了。

实际上,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宋朝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甚至于比之于唐朝也一点不弱,但可惜的是宋朝没有广袤的国土和四方来朝的“大国气象”,所以才会被大家误解,认为宋朝很弱。

8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其实无论是在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还是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宋朝一直是以软弱示人,以至于最后被元朝所取代!可能接下来的回答会颠覆大家对宋朝的认知?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由赵匡胤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政体。 宋朝自陈桥兵变建立政权定都开封,经靖康之乱后迁都杭州建立南宋,至怀宗赵昺投海自尽共历18位帝王,统治319年,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宋词的发展繁荣,是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重文轻武政策为前提。

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印刷术和火药是在宋朝发明的;宋朝不抑商,经济非常繁荣,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据说经济总量最高时候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六十;宋朝的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

“唐朝,公元618-907年,总共统治290年;宋朝,从公元960年陈桥兵变直至1279年灭亡,历时320年。”我知道大家心中总是感觉不对劲,但很多时候,历史的真面目就是这样让人措不及防,如论疆域统一,宋朝不如唐朝;宋朝在之前的后唐时期已经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在后晋又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在建国后真宗时有又檀渊之败,国力大损。”

“1127年之后宋朝也失去北方大片土地,因此,如果算疆域统一的时期,应该是唐朝最长,从618年到907年,共290年,但是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之后亦逐渐失去对藩镇的控制能力,875年黄巢爆发起义之后更是名存实亡;如以单纯算国号的持续时间而不论疆域的话,宋朝确实又要比唐朝要好上那么一点

可能大家还会说:“那为什么后人对唐朝的评价远远高于宋朝呢?后人以唐人,汉人自居为傲,却没有听到有人以宋人为荣呢?”

其实那是因为在大家眼里唐朝有强硬政权,宋朝则软弱无能;宋朝虽然各方面数据看起来非常漂亮,但是重文轻武政策和偏安一角的思想给了后代人们太多的伤痛,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人们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加入主观感情去评价外交不作为,武力不昌盛的宋朝。

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来表示极大的愤怒和耻辱,进而抹杀了它在经济上的贡献。宋朝就好像学校里面的一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再有钱,学习成绩不好,一样被人轻视。可是,如果认真的想一想,如果宋朝真那么腐败无能,它的经济又怎么会成为当时的世界之冠呢

也许咱们大部分想“人争一口气,宋朝就应该大战一场,哪怕就这样加速灭亡了,也是一种无比的光荣”

咱们不是宋朝的老百姓,无法想象当时战争的残酷,经历过战火的宋朝人们,好不容易求得安居乐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安静舒适的度完一生而选择金戈铁马十几年呢?或许,甘于安逸是宋朝痛(不好意思,有些跑题)

历史总是在发展的,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历史的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宋朝是怎样的窝囊,但却无法抹去它的功绩,我们只能说宋朝的存在是一种带着伤痛的进步。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些跑偏题目本意,还请谅解

9

宋朝,在我之前的印象中一直是软弱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深入地了解这个王朝,才觉得赵家王朝也不容易。那么,宋朝如何在外强林立的时代屹立三百多年呢?

宋朝的立国不易

众所周知,汉朝是在推翻秦朝之后建立起来的,唐朝是推翻隋朝而建立起来的,明朝也建立在元朝之后。汉、唐、明这三个朝代算是汉人引以为傲的朝代,宋朝,同样是汉人的王朝,与他们相比却逊色很多。

但是,这是有原因的。你看,汉、唐、明三代立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前任都是大一统王朝,唯独宋朝的前任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因此,宋朝立国其实要比其他三代艰难许多。

我们就拿汉朝来举例说明。秦朝之前是战国,战国七雄历史悠久,其中楚国、燕国有800年国祚,赵、魏、韩、齐也有数百年基业。也就是说,战国六雄像是长了数百年的大树,根基之深,非区区几年便能扳倒。事实上,从秦献公开始,秦国历时整整150多年,对六国频频发动战争,才将六国逐个歼灭。

秦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自个儿也是元气大伤,再加上横征暴敛,老百姓民不聊生,最后六国后人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那么,汉朝为何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便再度统一了天下呢?

当时,虽然各路诸侯纷纷重新建国,但毕竟成立时间太短。如三秦之地不过立国4月有余,便被刘邦迅速平定了。

因此,如果说,秦朝统一六国是推倒大树,刘邦统一各路诸侯不过是挖韭菜。

回到宋朝,当时各诸侯国虽不及战国七雄历史久远,但也是有了一定的根基。尤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势力,辽朝建国接近半个世纪,而党项人则可以追溯到唐朝,无论中原各国政权如何迭代,它始终是坚如磐石。

当赵匡胤雪夜拜访赵普时,咨询该先打南方还是北方时,赵普建议攻打南方。因为他知道,游牧民族擅长骑射,而当时的产马之地大多落入他们之手,赵匡胤想用步兵打败他们几乎不可能,多年后的事实证明赵普当时的建议是多么明智。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是武将出身,他们也曾想凭借武力收回大唐丢失的领土。不过,契丹人却用实力先后挫败了赵光义的两次进攻。从此,宋朝想要再以武力征服辽朝以及宋仁宗年间建国的西夏,简直难如上青天。

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从宋真宗开始,便彻底放弃了武力外交,而选择向辽朝缴纳岁币,从而换来边境和平。

无论是辽朝,还是之后的西夏,他们开始也怀揣着共同的心愿,去侵占更多的中原土地。

汉初的那帮匈奴,对农耕社会完全不感兴趣,更热衷于劫掠中原的财货。不过,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随着游牧和农耕民族的不断融合,游牧民族逐渐意识到土地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拥有了土地,交付农民使用,便可以世世代代收取税赋。

当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开始对中原的领土有了兴趣后,在宋朝建立之前的千年里,游牧民族逐渐向中原纵深处发展。反而,中原百姓被迫南迁,等到南宋时,据史载,大约有80%的人口已经迁徙到了长江以南。

当然,宋朝北面的两个游牧民族,尤其是辽朝,当其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后,便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也必须保护好自己的领土。那么,对宋朝来说,辽朝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敢轻易对宋朝用兵。

宋朝的文臣们比武将精明太多,他们认为战争所消耗的钱币远高于纳贡的岁币,因此,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儿,没人会提议战争,即使有这种声音出现,马上便会遭到文官们的口诛笔伐。

除此之外,就如上文所言,辽朝同意议和的条件之一便是无法战胜宋朝。别看宋朝积弱,但是它却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即便在最爱好和平的宋仁宗之时,其常规军已经达到125万多人。辽朝虽然全民皆兵,真正能出动的也有169万人,但是宋朝还有数百万民兵作为后盾。因此,面对宋朝坚固的城池,辽朝的确没有必胜的把握,更没有国力来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西夏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宋朝才能与辽朝、西夏长期和平共处。

辽朝、金朝、西夏成为宋朝的屏障

金朝替代了辽朝后不久,同样意识到无法占领南宋,因此便采用了辽朝一样的外交政策,从南宋索取岁币。


当辽或金朝、西夏都接受了与宋朝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后,它们无意中又成为保护宋朝的北方屏障。金朝要侵略北宋就必须打下辽朝,同样蒙古人要攻打南宋,就必须先拿下金朝和西夏。当他们打败这些国家时,金朝已经无力再攻取南宋。同样,即便是横行欧亚大陆的蒙古人,攻打南宋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因此,宋朝在收回燕云十六州无望时,文官们通过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不断汉化与之相邻的游牧民族,既换来了长时期的和平,又相当于花钱雇佣了两个保镖为自己看家护院数百年。

当然,蒙古人与辽、金、西夏不同,它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灭掉南宋。因此,面对这样的强敌,宋朝赖以生存的和平外交国策便立刻失去了意义。

结语:

宋朝为何能延续300多年?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 宋朝并非传说中的那么柔弱,而是经过1000年汉化的游牧民族,早已今非昔比;
  • 当宋朝和有了领地的游牧民族都无法兼并对手时,双方都认可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 宋朝向游牧民族缴纳岁币的时候,游牧民族无意之中成为了保护宋朝的屏障。

10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皇帝昏庸、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篡位和外敌入侵。自秦朝以来,在这几种原因的影响下,几个长期的王朝几乎都没有超过300年,唯有宋朝是个例外,存在了319年。相比于汉唐,宋朝军事势力并不强,之所以能够存在300多年,主要是宋朝牢牢避免了外戚,权臣,宦官的专政的发生。

宋朝如何防范宦官专权

在我国古代,宦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负责皇帝和后宫嫔妃的饮食起居。由于深处皇宫,与皇帝朝夕相处,因此他们深得皇帝信赖,渐渐的获得了某些特权。

  • 制定严格法律,防止宦官干政

宦官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往往权利很大。汉,唐,明都出现过宦官专政的局面,唐朝时期宦官甚至还废立国皇帝。

正是有了汉唐时期的经验,宋朝开始指定严格的办法,来防止宦官干政。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严格控制宦官人数,并禁止宦官过早的找养子,以防止宦官为自己谋私利。宋太祖还规定宦官只能管理后宫之事,不许草拟诏书,不得参政议政,不得干预人事,不得结交外臣。

  • 对有功的宦官令其在外征战

对于有功的宦官,皇帝往往将其派往外地征战。因此,在宋朝会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朝代的地方,那就是上阵打仗往往会有宦官的身影。

宋太祖平定南汉时,派宦官李神福任监军,征讨南唐时,派王继恩随军监军。宋徽宗时,大宦官童贯更是成为了南征北战的主力将领,他不仅参与了许多北宋末年的军事行动,甚至还出任武职。但此时的宦官虽然参与军事战争,但主要是向武将们传达圣意,并不具有军权。

宋朝如何防范外戚

外戚是指皇帝母族,妻族和姐妹、女儿的夫族。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和皇帝有着姻亲关系,往往身份尊贵。外戚干政在汉朝是尤为明显。宋朝在吸取汉朝的经验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 不让外戚任监司、郡守一类的要职。

监司、郡守都是管理地方的高级官员,往往位高权重。因此宋朝规定监司和郡守只能由文官担任,且不能由外戚担任。而只要皇帝违背了就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宋神宗想给皇后的亲戚升任地方大员,就遭到了当时谏官的反对,最终作罢。

  • 不让外戚任统军的将帅

宋朝对于外戚为了避免外戚势力的过于强大,往往对于外戚只会授予他们一些低级的武职,而且经常还没有实权。

  • 不让外戚任两府要职

宋朝的文官最高职务,是一些宰执大臣;武官最高职务为枢密使。因此,为了避免外戚掌握文、武职务的最高权利,威胁皇权。宋朝还规定,外戚不得任宰相、枢密使这种顶级官职。

  • 让嫔妃对外戚严加约束

自古以来,外戚专权离不开后宫嫔妃的暗中支持,因此,宋朝会要求嫔妃自觉的去抵制外戚,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家法。这样即使是母后临朝,也会约束外戚的势力。

宋朝如何防范权臣

自古以来,权臣篡位者比比皆是,而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权臣的身份黄袍加身篡位的。因此,为了抑制权臣的权利,宋朝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财物上都对权臣进行了限制。

  • 分割相权

宰相,是辅佐天子的首席大臣,自古以来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因此,也极易操纵大权。历史上著名的权臣,如赵高、王莽,董卓,都曾经任相国之职。

宋朝的宰相,官职叫“中书门下平章事”,而皇帝们为了给宰相“分忧”,还设置了副宰相,称之为“参知政事”,他们名义上是辅助宰相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在相权上分一杯羹。而且,宋太祖将宰相、副宰相们的座位都给撤掉了,从此让这些家伙都要站着跟皇帝汇报工作。

到了后来,宋朝宰相、副宰相的官职名称虽然又有新的变化,比如“参知政事”被取消,增加了“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等四个副宰相职务,但总体上是副宰相的职位一直在增加,宰相的权力一直在被削减的节奏,而且他们之间还相互牵制,这就让皇帝心里越来越舒服。

  • 分割军权

宋朝规定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为枢密使,原则上由文官而不是武将担任。下面则设置枢密副使、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作为协助人员。其实,说是协助,实则还是分权。

虽然枢密院主管军事,但真到了决定出兵与否的时候。枢密院说了并不算。先别说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上,就连宰相、副宰相们,也有非常大的话语权。

对于宋朝的职业军人们,皇帝对他们的打压就更狠了。有宋一朝,凡是立下过丰功伟绩的武将,几乎都受到皇帝的残酷打压。如狄青、岳飞等等,莫不如是。

虽然这样做,极大的限制了枢密院和武将们的权力,保障了君权,但真正到了危亡关头,宋朝朝堂上下因为”打与不打”而争得不可开交,往往贻误了战机,而残害功勋卓著的大将的办法,更是“自毁长城”,这也导致了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最后被蒙元所灭。

  • 分割财权

宋朝掌管财政大权的机构,名叫三司,而其长官名叫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而之前一般都是宰相掌管财政大权,但宋朝为了分割相权,将财政单独设立出来,由三司使掌管。

而三司使这个看似位高权重的职位又被分为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等分管副职,这样就使得三司使的权利被分散,避免了财权的独大。

总结

正是宋朝牢牢地掌握着宦官,外戚,权臣这三股力量,使得宋朝即使面临外敌也能够存国300多年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