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公历方便生活中使用,农历方便天象观测和节气预测;所以没有绝对的先进,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说到这里,我们来一起了解农历和公历,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吧!
1、公历属于阳历(太阳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制定。
2、另外还有阴历,阴历按照月相变化周期制定。
3、而我们使用的农历,是综合了阳历和阴历的特点,叫做阴阳历;这点容易弄混淆,大多数人以为农历就是阴历,这是不对的。
一、阳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2422天,所以公历制定为每年365天,公历属于阳历。
为了弥补每年多出来的0.2422天,对某些年增加一天,叫做闰年。
规则一:四年一闰;0.2422*4=0.9688,误差减小到每年少0.0312天。
规则二:逢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0.2422*400=96.88天,与增加的(100-3)天相比,误差减小到400年多0.12天。
规则三:每过3200年,停止一次四百年一闰的规则,每过172800年,不受此规则限制,继续闰年一次。178200*0.2422=41852.16天,与闰年增加的41851天,误差减小到17.82万年少一天(这里0.2422的精度不够用了,所以计算可能有误)!
这就是公历闰年的规则,第三条规则要到3200年才第一次用到,所以很多地方介绍闰年,都不提及这条规则!
公历闰年都是增加到二月份,其他月份固定不变,所以公历相对简单,方便记忆。
二、阴历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是27.32天,阴历一个月定为29或者30天!
什么!!!阴历不是以月亮自转一周为一个月吗?为什么一个月不是27和28天呢?
这就是另外一个误解,月亮在自转,但是地球也在公转啊!
准确地说,阴历是以月相周期为一个月,不是月球自转一周为一个月,因为阴历方便古人掌握潮汐变化,夜间月亮的照明等等。
简单地说,阴历中,要保证每个月第一天是朔月,第十五十六天是望月。
因为地球在公转,所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和月球自转周期,相差了一个角度。
根据几何原理很容易推算这个角度对应的天数是:θ≈2.2天;
于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就是:27.32+2.2=29.53天,所以阴历的一个月选择29天和30天,来平摊29.53天,但是阴历有个非常大的缺陷!
阴历的一年是29.53*12=354.36天,比地球公转一圈少了差不多11天,如果按照阴历纪年,那么每年少11天,几年后季节会被打乱。
这时候,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阴阳历,兼顾公历和阴历的优点。
三、阴阳历
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农历同样使用阴历的29和30天为一个月,为了弥补每年缺少的11天。
1、清朝之前采用“十九年七闰月”,即增加七个月分配在19年中。
我们简单计算,19*11=209,7*29=203,7*30=210;
所以,只要我们把这7个月,合理地分配到19年中,就能抵消掉多出来的209天,至于闰月选择在哪一年哪个月,得依情况而定。
2、现在我们采用“无中气月置闰法”。
阴历月初叫节令,月中后叫中气;
两个冬至之间,若有12个月不置闰,若有13个月则置闰,以此确认何时闰年;
具体放到哪个月,取决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则置闰这个月;因为节气是平均分布在太阳年里的,所以农历月份里面,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
在明朝崇祯之前,古代历法年久失修,误差积累较大。
这时候,一个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把国外更精准的阳历传入中国,在徐启光、汤若望、李天经等人的修编下,编撰了《崇祯历书》,把“十九年七闰月”改为“无中气月置闰法”,大大增加了历法的准确性。
农历的闰月问题解决了,可农历是如何体现阳历优点的呢?因为季节的变化规律,看的是太阳,不是月亮啊!
于是农历当中,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制定,地球每转过15°,定为一个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平均分布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能很好地反映天气变化的原因。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而季节更替是受地球公转影响的。
因为农历兼顾了阴历和阳历,计算相对复杂,所以农历的规律不明显,不便于现代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农历更多地适用于农业耕种,古代节日和天文观测中。
虽然在编著《崇祯历书》时,农历借鉴了国外的公历,但是阳历和阴历结合的方法,确实是中国古人的独创,闰月的历法,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
在古代天圆地方,不知月亮太阳真实运行的情况下,古人完全凭借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农历,还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古代,历法的准确性影响着国家一年的农业耕种,所以历法相当重要,专门设定钦天监(太史令、司天台等等),掌管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