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东南互保”,是由南方各省督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牵头,在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时,与参战国达成协议,规避清廷、义和团、八国联军之间的战乱,东南各省实行保境安民,不参与此战。

对于“东南互保”,李鸿章也很无奈,向朝廷覆电:“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张之洞也随即提出:“一旦朝廷不保,将推举李鸿章为中国大总统,主持全局”。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八个字从表面上看,李鸿章是在抗命,其实不然,这是拯救大清的八个字!“东南互保”便是李鸿章为大清留下的最后一座青山。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东南各省督抚为何实行“东南互保”,公然违抗朝廷命令呢?

我们从慈禧向十一国宣战说起:

李鸿章为躲避慈禧身边顽固派的弹劾,请命来到广州,任两广总督,李鸿章走后,顽固派完全取得了慈禧的信任,端郡王载漪便是其中一员。

有一天,端郡王载漪给慈禧呈上一份外交照会,说是洋人给她的,里边的内容是洋人要让慈禧退位,还政于光绪。

慈禧大怒,此时的慈禧已不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了,就是一泼妇,老太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人触动了她的权力!谁动了我的权力,我就跟谁玩命,老太太一怒之下,向十一国同时宣战,慌乱中竟写了十二份诏书,最后向英国又宣战了一次,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以弱国的身份向世界排名前十一位的国家同时宣战,老太太宁可把大清国的江山毁了,也绝不还政于光绪。

可以看出,此时的慈禧已经失去了理智,但远在南方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却很清醒。大家一致认为老太太在胡闹,在拿大清国的江山社稷开玩笑。李鸿章认为,此乱为大清国命中注定,以东南互保、拒绝俸诏之名,保全大清最后一根稻草。

结果大家都知道,北京城破,八国占领北京长达一年之久,老太太一路大饼咸菜跑到西安,这时的慈禧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但身为大清国的太后,慈禧为顾及皇家脸面,是不会主动承认错误的。慈禧想到了李鸿章及江南各省,那是大清仅剩的没有被自己败光的家底。

到了西安,慈禧立即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议和谈判全权代表,说白了祸是慈禧闯的,出事李鸿章要替她抗。78岁的老头李鸿章一路坐着马车从广州来到北京,同十一国谈判,最后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李鸿章迎慈禧太后回京。

所谓“东南互保”,实则在保护大清、为国为民。如此肱股之臣,慈禧怎能处罚?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最佳贡献者
2

晚清大部分历史就是慈禧夺权、掌权、维权的历史,随着她的权力日渐稳固,之前的“勇气”“眼光”(典型代表就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日渐消失,只是一心维持自己的“权力”。那么,慈禧失去相对满贵族(男人)的“先进和勇气”的标志就是三场战争。

(1)决定清朝的三场战争的背后是慈禧掌控的清廷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清影响最大的三场战争是“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法战争”是晚清彻底丧失“抵抗之心”的标志;“甲午战争”是中国从“不强之国”变为“弱国”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则是从“弱国”变为“孱弱之国”的标志。

与上述三场战争相对应的是:慈禧权力彻底稳固时期;慈禧表面退隐时期;慈禧权力顶峰时期。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清廷与地方间关系“融洽”;地方的代表李鸿章被抑制并终打倒,清廷陷入内斗;清廷越来越弱,地方越来越强。

慈禧和地方实力派同时崛起,互相利用40年了。在四十年间,慈禧从“三驾马车”变为“独骑执政”,可以说,没有地方的稳定,慈禧想“独掌清廷”是不可能的。

(2)为了自己的江山,慈禧又不是没忍耐过

李鸿章、刘坤一等都是1860年代开始崛起的地方实权派。

慈禧在1860年通过政变崛起,正值“天下大乱”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作为“天下乡勇”的代表,因为军费、地方人事任命等与清廷都有抵牾。在这种情况下,“一言九鼎”的清廷也只能“委曲求全”杀何桂清、免翁同书以向曾国藩“示好”。

“东南互保”在客观上有助于清廷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继续帮助清廷对全国地控制。虽然,实际上“东南互保”在正常状态下皆属于“造反”,但为了江山慈禧只能忍。正如慈禧在剿灭太平军时期,对曾国藩忍耐一样

“东南互保”的各地督抚们控制着南方税赋,甚至和平状态下所有地区。

参加“东南互保”的主要有:两江(江苏安徽江西)总督刘坤一、湖广(湖南湖北)总督张之洞、两广(广东广西)总督李鸿章、闽浙(浙江福建)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山东无总督,巡抚代管提督)袁世凯等人。

虽然没有参加但表示支持的有: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等。

在这种状态下,清廷如果想维持下去只能保证这些地区稳定。

3

说“东南互保”之前,先要说一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和东南互保几乎同时进行。而这场闹剧的结果就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赔款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

一、义和团的出现、发展。

1895年,在鲁西南的曹县、单县出现了保卫家园的大刀会,成员大多是富人。

在鲁西北,出现了迷信色彩浓厚的义和拳组织。

这两个组织主张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具有排外性质,自然与洋教徒发生了冲突。著名的有曹州教案和冠县梨园屯教案。

在官府的镇压过程中,两个教会组织融合,全称“义和拳”,并且发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让清政府的保守势力很受用。

由于在山东受到了袁世凯的疯狂镇压,义和团迅速向直隶方向发展。

二、义和团被招安,打击洋人。

义和团闹得正凶的时候,慈禧在为一件事发愁,戊戌变法后,慈禧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赢台上,就这样囚禁着也不是常法,慈禧打算废掉光绪帝,但是西方列强不同意,因为换皇帝必然引起政局动荡,这样会损害列强在华利益,英国公使窦纳乐就直接了当的对李鸿章说,不许动光绪帝。

不能废除光绪帝,那就册立大阿哥,迂回行事,瞅准机会拥立大阿哥上位。但是西方列强公使不傻,一眼看穿慈禧的伎俩,表示强烈反对。

对于内政的粗暴干涉、对于列强侵占大清领土这两件事,慈禧很不爽,很愤怒。

就在这时,原山西巡抚毓敏进京觐见慈禧,说义和团可以为我所用,再加上端郡王、庆亲王兄弟、直隶总督裕禄的极力游说,慈禧终于下定决心招安义和团,打击洋人的嚣张气焰。

1900年六月,端王率领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结果几天打下来,洋人未灭,却导致义和团教民越来越多。

慈禧感到大事不妙,决定解散义和团,与洋人议和。但是端王等人不肯善罢甘休,为了鼓舞慈禧战争的决心,命人伪造了一份列强照会,里面有最重要的两条:还政于光绪、清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大权由外国人掌握。

慈禧听后,勃然大怒,决定同洋人开战,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同列强十一国宣战。

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败亡。

慈禧向列强宣战后,1900年7月13日,1.7万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第二天占领天津。

8月初,经过休整后的1.8万联军进攻通州,8月11日攻入北京城,城中的5万名义和团几乎全军覆没,清军伤亡4000余人,慈禧闻讯仓皇出逃。

慈禧一路逃到了山西,再到西安,打算再到四川,联军紧追不舍,慈禧一看,这样逃下去不是办法啊,于是开始议和。

四、慈禧议和。

在西逃途中,慈禧咨询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让他从中斡旋,赫德推荐庆亲王奕匡出面,结果没谈成。

庆亲王于是知道自己的资历和地位不足以让各国回到谈判桌上,于是向慈禧举荐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进京谈判。

9月底,慈禧委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速速与洋人谈出结果。

经过将近一年的谈判,终于达成一致,这就是《辛丑条约》。

五、东南互保。

1900年的春夏之交,当直隶、山东一代的义和团正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就任两广总督不久的李鸿章忧心忡忡,他和端王、庄王、庆亲王、荣禄不同,以李鸿章为首的东南各省大员坚决反对招安义和团和洋人开战。

这些人包括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陕西总督端方和山东巡抚袁世凯。

由于他们治下的地区大多数和洋人的势力范围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对于世界局势更加清楚,也十分明白利用义和团的危险性。

6月21日,清廷发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诏书传到东南各省,李鸿章将其看作是慈禧和光绪在别人威逼利诱之下做出的伪诏,拒绝接受,他通过电报通知了盛宣怀这一决定,盛宣怀又转给了各省大员,很快,这些大员纷纷支持李鸿章。

为了确保这一意见的实施,由盛宣怀牵头,张之洞、刘坤一委派各官员与以美国总领事古纳为首的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约》,保护外国人在东南诸省的利益,史称“东南互保”。

六、慈禧为何不惩罚私自与洋人签订《东南保护条约》的汉人督府?

愿意很简单,参加东南互保的各省大员都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如果贸然处置,谁还会支持慈禧的工作?还有谁替慈禧管理地方事务?

经过义和团事件,慈禧看到了洋人的实力,东南各省大员深受洋人看中,如果惩办了这些地方大员,洋人会不会答应还是问题,搞不好会出现更大的乱局。

4

东南互保,保的是大清半壁江山、保的是列强在华利益、保的是几十年间的买办资本,他们的敌人,是义和团,是所谓的匪徒。而东南互保的形成,也是在慈禧的暗许之下

1900年六月二十日,慈禧下令向十一国开战时,各个封疆大吏确实抓瞎,不知道如何是好。但就在他们纠结时候,他们知道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在慈禧下令开战的同一天,慈禧即命荣禄发电报给李鸿章:对北京的谕旨不必再予重视

一明一暗两份命令,总督们心领神会。很快,他们就联合各国公使,一同出台了份心照不宣的东南互保协议

于此同时,对于慈禧明着的开战命令,总督们上了一份奏折。大体意思是:

我们这里都是土匪、盐枭还有青帮等,都是搞反清复明的坏蛋,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是两帮人,对他们不仅不能征召,还得防备镇压。北方已经糜烂,南方如果再乱,那我们大清可能就玩啦,如果保证南方稳定,我们大清就还有机会。请老佛爷圣断

对于这份奏折,慈禧在7月24日回复

我也不想打啊,以前都下过不知道多少次圣谕了,要保护列强在大清的利益,要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只是现在给义和团们逼的没办法。对于你们的奏折,我的意见和总督们一样

慈禧和总督们虽然不是穿一条裤子,但此事属于心有灵犀,她又干嘛要惩罚呢,是吧

5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来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愈发严重。此时的清廷,在镇压百日维新之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在清廷中央占据了绝对优势。与此同时,由于清朝对外战争的不断惨败,列强对于清廷的也愈发轻视。

慈禧太后

列强在不断攫取在华特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清廷内政的干涉。尤其是诸国列强不断的对被囚禁的光绪皇帝报以同情,并多次对慈禧太后立大阿哥为储的计划进行反对和干涉。这让对于自己手中权力极为重视的慈禧太后,十分反感。

最终,当全国义和团运动爆发,尤其当端王伪造列强要求慈禧太后下台的照会之后,将权力视为命根子的慈禧太后终于“炸毛”,慈禧太后一连召开了4次御前会议,并最终决定向十一国宣战。

八国联军

随即,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发往了各省,要求各省督抚将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辱”,并明令要求各省督抚出兵。然而,两广总督李鸿章率先对于慈禧的诏书置之不理,声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最后,在盛怀宣的牵针引线之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多位清朝封疆大吏,私自与各参战列强达成协议,避免了中国最精华的东南数省遭遇兵灾,这就是著名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

虽然东南互保避免了东南数省遭受八国联军侵华战乱的波及,为中国保留了一分元气。但是,无论如何,各地方督抚违背朝廷命令,私自与列强达成协议,都直接威胁到了清廷中央的权威和慈禧太后的权力。

这自然让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并深切感到了东南地区掌握大权的各省督抚的尾大不掉。手腕高超的慈禧太后自然不可能坐视这种情况出现。

1901年1月29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尚未结束,还在西安“西狩”的慈禧太后,就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变法。不过,这个所谓的变法的核心目的,其实是为了加强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削弱各地方督抚的权力。

光绪皇帝

这次变法,最核心的举措,是为了解除地方督抚赖以自重的勇营制度,从清廷中央开始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番号、指挥和装备。也就是说,清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练兵,收取各地方督抚的兵权,同时也通过练兵,将地方督抚的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这些改革自然从根本上触及了各地方督抚的利益,双方的斗争也变得极为激烈,这其中尤其以两江总督魏光焘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抵抗最力。然而,这场斗争依然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

张之洞

1904年,清廷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派遣八旗子弟铁良南下,同时,又突然将魏光焘调任闽浙总督,而原闽浙总督李兴锐泽调署两江总督,从而彻底打破了地方督抚的抵抗。最终,铁良南下圆满的完成了清廷中央收缴地方督抚军权和财权的目的。

不过,令清廷万万没想到的是,铁良南下的最大受益者却不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中央,而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因为铁良南下搜刮的大笔练兵经费,多数都归了袁世凯,从而使袁世凯极大的扩充了北洋的实力和势力范围,并最终为清廷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6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让大清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同时也让统治者担心全国各地出现动乱将不可收拾。在慈禧太后尚未对十一国宣战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邮政大臣盛宣怀秘密商议,如果战争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不幸挂了,将推李鸿章为总统主持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盛宣怀是邮政大臣,他将宣战诏书和要求各地督抚召集各地义和团命令扣留了,只给巡抚和总督看,李鸿章精心选择了一个词语,说这是“此乱命也,粤不奉召”。东南地区的督抚们联合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直白一点就是保境安民,不搞义和团,保护外侨同时也保护各省境内的生活秩序。(盛宣怀图)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时间,慈禧和光绪帝西逃后,中国统治权利出现了暂时真空,各方政治力量在中国这个舞台上表达自己的立场,有人极力推荐“江南独立”,有人主张以“李鸿章”为总统的,不过实实在在的事情是,除了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外,各地都没有搞起义和团运动,维持了正常的秩序。(张之洞像)

为何慈禧没有处罚参与东南互保的汉人督抚们?

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许应骙、袁世凯、刘树棠、王之春等汉人督抚联合抗命,一个邮政大臣盛宣怀扣留诏书不下发,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地方实力派已经失去控制,大清的虚弱已经表露无疑。(刘坤一像)

其实对清政府十一国宣战这事,实际上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慈禧太后也后悔了,对于抗命的这些汉人督抚们怎么处理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使得清政府迅速瓦解。1901年11月,东南互保的主要斡旋人盛宣怀赏加太子少保衔,1902年升他为正二品工部侍郎,扣押诏书不发不但没有罪,反而得以加官进爵了,这是一种政治姿态,属于政治妥协。反正宣战诏书是光绪帝的名义,慈禧自然可以躲过责难了,能维持多久的国运就维持着吧!

这些督抚们应该是忠心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不然早就反了。

其实,东南互保的主因是让这些统治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们惧怕这股力量,控制不了这股力量,这股力量威胁到他们的统治。这也是普通老百姓在历史舞台上的一次惊艳亮相,虽然被镇压但也被后人看到了源自于底层的力量,毛泽东看到了这股力量,他控制了这股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7

原因很简单——东南互保的理由完美无瑕: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八国宣战;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要求八国签署东南互保条约。

宣战诏书是矫诏——这是李鸿章给东南互保找出的最完美无瑕的理由!光绪帝是被义和团乱民威胁才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并非光绪帝的真正意思表示,是伪诏。这是擅长外交的李鸿章,一给真正向八国联军的慈禧太后一个台阶下,二是安抚八国联军,提供议和的基础和空间。

既然是伪诏,那么大清就没有和八国宣战,各国军队就洗洗睡吧!

义和团威胁光绪帝发布的宣战伪诏:

1、解除慈禧太后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责任。大清向八国宣战,是因为慈禧太后得到了这个消息:八国联军并不是为了保护使领馆,而是逼她归政光绪帝。慈禧太后才在6月16日宣布解散义和团后,在21日宣战八国。

否则慈禧太后在宣布解散义和团后,镇压义和团,即可让以保护使领馆的八国联军失去进攻北京的理由。

2、义和团已灭、大清国并未宣战,八国联军没有理由继续战争。义和团被镇压了,使领馆安全了,所谓的宣战诏书是假的,八国联军没有理由继续战争,赶快回家吧。

这就是议和的理由。

3、轻松为慈禧太后、光绪帝推卸责任。李鸿章在面对宣战诏书时,公开发了电报: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以深得西方国家信任和多年的外交威信,安抚八国——大清并没有真正和八国开战,这并非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真实意思表示。

宣战诏书是假的,不奉召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真正意思——李鸿章的这招,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心存感激!

其他人说,未必有如此效果。被西方视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以外交威信说出这句话,足以让西方国家相信。


慈禧不惩罚的原因:

1、李鸿章公布宣战是伪诏,免除慈禧太后的战争责任。慈禧太后还是感激的,即便不感激,想要处罚,也没有理由处罚。因此慈禧太后不能承认宣战诏书是真的。

2、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效忠慈禧太后的,而慈禧太后能够轻松掌控他们。不需要处罚他们。

3、东南互保事件,虽然标志着南方和北方的对立,但和大清的灭亡没有关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8



东南互保表面上看是汉人督抚不听朝廷号令,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公开宣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则表达得更加直白:“一旦朝廷不保,将推举李鸿章为中国大总统,主持全局。”如果是在清朝前期、中期,甚至是在此事发生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此举无异于“谋逆”!等待这老几位的是什么,不言而喻。那么,为什么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敢公然如此呢?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想“谋逆”,相反还是在位清王朝保驾护航,留下最后一片净土!为什么?因为彼时有一位老太太疯了!



拳乱爆发之后,慈禧太后在载漪等人的撺掇之下,企图利用拳民与西方列强搏杀,坐收渔人之利。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东南各省“明智”的督抚们看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坚决抵制拳乱在自己辖区内蔓延,并尽力与西方列强保持和睦,减少摩擦。果不其然,拳乱非但没有让慈禧“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反倒是引来了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西方列强单方面照会清政府,要求慈禧太后还政光绪帝,否则就要兵戎相见!老太太一听让自己交权,立马扎刺儿了!也不知哪来的“勇气”,疯了似的,居然同时向西方十一国同时宣战!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只有慈禧太后干过这样的事情。



结局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一大帮子后妃、宗室、大臣,一路窝窝头就咸菜,逃到了西安。整个华北地区,尤其北京附近,被拳民和西方列强祸害得一盘狼藉!就在西方列强要求惩办逆首时,慈禧太后想到了东南互保的督抚们。因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坚决抵制辖区内的拳乱蔓延,并且尽力与西方列强保持和睦,使得清王朝的财源——东南诸省保持了相对稳定,并没有遭到破坏,从而保住了清王朝最后的经济命脉、救命稻草。换句话说,他们对于慈禧而言,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因为他们是慈禧最后与西方列强讨价还价的本钱。试想,如果这些地区也乱了,清王朝连财政收入都无法保证,拿什么来和西方列强媾和?西方列强还有再留着她的必要吗?



正是因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保住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和财政收入来源,慈禧才有了和西方列强讨价还价、媾和的本钱。不久,慈禧太后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从广州赶到北京与西方列强谈判、求和。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清王朝以全国一人一两白银、共计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代价,换取西方列强撤军并放弃追究慈禧太后责任。之后,慈禧太后才得以从西安回到了北京。



事后慈禧太后为何不追究东南互保的督抚呢?首先,西安之行是慈禧太后最屈辱的一段历史,她根本不想再提起!处置这些督抚绕不开这段历史,此举无异于自揭疮疤,慈禧太后从内心就不想去提。其次,东南互保实际上是在悬崖边上拉了慈禧太后一把,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回到北京,这些督抚功不可没,慈禧是个聪明人,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处置他们,与卸磨杀驴何异?其三,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比较融洽,而且作为“洋务运动”的骨干,是慈禧用得着的人,慈禧太后要想善后、要想继续控制局面,离不开这些人。经历了大起大落,慈禧太后实际上也已经意识到了载漪那些人靠不住,真正能依靠的还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人督抚,她又为什么要自断股肱呢?

9

说到“东南互保”,处长就要给大伙儿捋捋什么是“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怎么发生的?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压榨,百姓穷困潦倒,甚至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先后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起初,清政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但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后,义和团不仅没有被镇压下去反而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而此时,慈禧听说洋人要扶持光绪帝掌权,并将她从龙座上踢下去。

有着权力控制欲极强的西太后慈禧,自然不会容忍西方列强奸计得逞。于是慈禧一改对义和团的打压政策,将征剿改为招抚。

慈禧招安义和团还在于她听说义和团有“刀枪不入,神功护体”的特异功能,为此,她还派出大臣刚毅和赵舒翘前往义和团总坛进行考察。

义和团本来就是搞封建迷信跳大神起家的,对于刀枪不入,神功护体之类的把戏可以说是手到擒拿。

在刚毅、赵舒翘实地调研时,义和团的信众提前预备好了动过手脚的火枪,这种人为暗箱操作的火枪,其装药量较少,击发过程中,空有烟雾但事实上并无杀伤力,弹珠打在人体皮肤上也不会留下任何损伤。

也就是在义和团安排妥当下,刚毅、赵舒翘当面亲眼目睹了义和团教徒刀枪不入的神功,于是,刚毅和赵舒翘就把所见所闻上奏给了慈禧。

慈禧太后阅毕大喜过望:我大清终于出了五千年一遇的神人了!真是天佑大清!

义和团成为政府招募的民间“游击队”后,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每天的行为艺术就是杀洋人、灭洋教和焚烧领事馆,一时间,各国公使在华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西方列强就强烈要求慈禧把义和团统统抓走枪毙,但慈禧对列强们的警告置若罔闻,加之宫廷外频频传来洋人要让光绪帝取己而代之。

这让慈禧对洋人的不满飙升到了极致,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慈禧咆哮着扬言要杀光在华的洋人,同时,火速颁布诏书宣布对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宣战。

慈禧被愤怒冲昏了理智,但朝廷里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脑子还是很清醒的。

他们在第一时间接到慈禧太后的电讯后大惊失色,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更是愤怒的拍案而起怒吼道:“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而朝廷里其他各大臣也深知,以清廷的实力与十一国开展意味着必将亡国灭种、国破家亡。

于是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人纷纷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等条约。

慈禧对十一国宣战的疯狂计划宣告流产,但洋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1900年5月28日,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自大沽口登陆,一路势如破竹攻入紫禁城,慈禧裹挟光绪帝等大臣仓皇西逃,史称“太后西狩”。

而慈禧逃跑前,她才明白自己惹了多大的麻烦,为此,西逃前,慈禧仓皇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电令奕劻、李鸿章等人为首席谈判大臣与洋人和谈。

北京城经过八国联军一年的劫掠后,李鸿章迈着年迈的步子艰难地与洋人签订了《辛丑条约》,“东南互保”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至此落幕。

慈禧太后再度成功的将黑锅甩给了李鸿章。

要问慈禧太后为何后来没有处罚实施“东南互保”的汉人督抚们?其实,就当是的形势来看,倘若不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帮大臣的“东南互保”,清朝或许在八国联军侵华后也彻底完蛋了,慈禧虽然糊涂,但她也明白“东南互保”这个举动看似悖逆她的懿旨,实则为大清保留了最后的家底,有功如此,她又怎会处罚“东南互保”的大臣呢?更何况,参加“东南互保”的大臣都是清廷统治得以延续的得力重臣,处罚他们,势必会造成朝局震荡,无异于自取灭亡,从这点来说,慈禧也不可能自掘坟墓。

10

公元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这十一国同时宣战,要求大家一致对外,共御强敌。

但是,当这份宣战诏书下发到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各地电信局将诏书扣押,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 与此同时,两广总督李鸿章也公开表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接下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私下与各参战国达成和议,共同保护东南免受义和团侵扰,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东南互保”。

当时的慈禧,面对这些拒不执行中央政策的汉人督抚,事后不仅没有给予打击报复,反而继续让他们保持现有的权力。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地方势力派做大,清政府被架空的结果,因此慈禧不敢再追究责任。但事实上,所谓“东南互保”,其实本来就是慈禧的意思。



最初,义和团运动刚开始兴起时,慈禧的态度是纵容和默许,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民间的舆论和力量来对西方列强形成震慑,这样慈禧在与他们进行博弈时,相对而言就会多一些筹码。因为,当西方列强看着中国民间这种日渐高涨的爱国情绪时,他们在欺压清政府时,自然也会有所忌惮,他们也会害怕真把这些爱国愤青们给点燃。

但问题是,随着义和团运动不断壮大,最后竟然失去了控制,而民间要求对西方列强宣战的氛围更是愈演愈烈,在这种舆论的包裹下,清政府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因为,这股民间力量已经呈现燎原之势,如果清政府不出来表个态,他们很有可能把矛头指向以慈禧为核心的清政府,到时清政府很有可能被这股力量给吞噬掉。

在这种背景下,慈禧就以光绪的名义,向西方列强发布了一道宣战诏书。但问题是,不管是慈禧也好,还是各军政大佬也好,他们都非常清楚,以当时清政府的实力,即便是单独与英国,或者法国开战,都可以说是毫无胜算。现在,清政府却同时向八个国家宣战,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慈禧这份所谓的宣战诏书,实际上只是一份名义上的诏书。因为,它并不是针对政府系统发布的,而是对老百姓发布的。换句话说,慈禧并不是真想调动政府的军政力量来与西方列强开战,她只是为应付这股民间舆论,以及给义和团及广大爱国人士一个交代。总而言之,政府和你们的态度是一样的,都是不惜一切保家卫国。

然而,当慈禧的这份诏书发布以后,以慈禧和代表的中央政府就迅速逃出北京,躲在一旁不闻不问,而各地方上的军政大佬,则都借口这封诏书是假的,拒不执行。他们的目的,其实都是想借助西方列强的势力来平息这股失控的民间力量。

于是乎,整个义和团运动,清政府都躲在一旁冷眼旁观,而八国联军从天津到北京城,一路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最后被这股失控的力量终于被平息,而慈禧则再次回到北京城,继续当她的执政官,地方各军政大佬仍然以慈禧马首是瞻,而西方列强也没有任何人要求追究慈禧的责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东南互保其实就是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默契表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