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弄清什么叫封建制,中国古代只有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即封建制)。到了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即封建制解体。秦统一中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此后大体沿袭秦制。中国古代文学如果指秦以后的文学是没有真正批判封建制的。因为秦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其主要矛盾并不是象西方那样的农民阶级与封建庄园主的矛盾,而是人民大众(包括农民,地主甚至部分员)与官僚集团'(包括皇帝)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人民大众对王道,仁政的要求与统治集团不施仁政残害百姓的腐朽政治的矛盾。是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的矛盾。这一点,只要读一下《水浒传》就清楚了。

最佳贡献者
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孙。相比现代,古人有太多的压抑和不自由,因此在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他们创造了孙。这种沉闷背景下,文学是创作者的天堂。

文学作为创作者的一种自我书写,潜移默化中无不或深或浅渗透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纯粹的审美是不存在的。经过历史长河的挑拣,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多因其思想及艺术的高度融合而熠熠生辉。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性。

古代封建作品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沉默不敢言到呐喊大驳辩的阶段:元明清前文学作品的"怨"是克制而隐忍的,元明清始,文学作品的"怨"是蓬勃而恣肆的,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环境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了文学发展以极大自由,学界有中国文化"轴心时代"之说。进入秦汉大一统时期,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中国开始了漫长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之路。唐宋,文学的自由得到了松绑,唐朝迈向封建社会之极盛。降宋,文学体裁逐渐自由化及市民文学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侧面折射出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力威严的下降。北宋婉约词对权贵雅士沉溺酒色姿态之铺陈,南宋豪放词对家园尽毁之无力无奈,封建社会的颓态初现。元、明、清,封建社会的丧钟逐渐响起,杂剧、小说等市民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勃发。封建制度之颓在后期必然要进行一番挣扎,反映在政治上即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度达到巅峰。政治和思想的双重高压绷紧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起受压迫者的反抗,在文学作品得以中尽显。从元开始,对统治者及上层权贵的批判由文绉绉的劝谏与隐性批驳转化为毫无顾忌的批判与讽刺。大厦将倾之势在戏曲、小说中尽显,文人利用他们敏锐的政治嗅觉写出了封建社会的暮年。

元曲中,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即使经历了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仍然没有悖逆封建的伦理纲常,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毁灭了她心中最后的希望。她觉醒后的反抗是临死前的三桩誓言:"一腔热血飞白练,伏天降下三尺瑞雪,楚州大旱三年"。一个遵守伦理纲常的女子丧生于她所维护的封建秩序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对元代社会最有力的控诉。白朴《墙头马上》传达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的思想。"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一种对婚姻自由的美好希冀,同时也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同样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女性形象。倩女魂魄的自由和在床上的病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床上的病体是当时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痛苦的真实再现,肉体的不自由和魂魄的自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通过倩女魂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最终魂魄与身体合一,爱情得以圆满。备受压迫的社会生发了创作者和普通民众更多美好的向往,这些朴素的愿望在当时都是一种奢望,我们可以感触到那个时代的僵硬。

明传奇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在那个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是对冰冷理学最有力的撼动。

明清小说的批判力度更甚,明代以《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最为典型。清代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崩溃之势。总之,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像元明清时代的文学般,能够在广泛的领域深刻揭露和攻击封建制度,这些文学作品是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3

古代关于政治制度的思考相对比较少,这就是为什么刘邦虽然打下天下,但是还依旧演习秦朝的制度。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李唐,但是还是采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如果说批判社会制度的确实很少见。只有批判社会的某一个现象的。比如李绅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典型的讽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的疾苦,和同情劳动人民的遭遇。再有就是很多文人志士的作品里,经常出现讽刺封建用人制度的。谢谢。

4

可以说没有,因为我读了不少中国的古典小说,他们抨击的都是局部而不会是整个封建制度,甚至他们即使批判政府腐败与官场,他们也不会认为封建制度有错。要我说,文学能不能承载一个这么大的题目都是两说。但是略微靠近一点这个大题目的比如清末的小说,“四大谴责小说”中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这两部。

(《孽海花》作者曾朴)

而且封建制度这个概念应该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应该是清末西方的创造。我为什么要提这一点?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一句话:

我们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者说皇帝专治,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

如果要算专治,明清两代还算得上,之前的朝代到秦汉称不上专治。因为这个封建制度所强调的矛盾,并不是中国秦汉以来的社会矛盾。这种西方概念上的“封建矛盾”在中国秦汉以来并不怎么明显,又怎么催生文学作品?

而像政府腐败等制度上的缺陷,不仅仅是封建独有,这种政府的无能或昏庸并不是封建的产物。而像明末的那几个民主思想家,他们可能贬低了皇权,但是中国自古皇权与政府是有分别的,而且他们所遵守维护的照样是那一套发源于孔子的价值观。

(明末那一批所谓的民主思想家代表,黄宗羲)

我大概看了看其他的回答,有一些有道理,但是有一些根本不对,你像《儒林外史》批判的是封建制度吗?并不是,而是科举制度,而且还是僵化了的八股制度。它不是以小见大吗?是,但是《儒林外史》并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这一点,像其中塑造的“完美儒家君子”比如庄绍光等,就是“君君臣臣”与“仁义礼智信”的维护者,而吴敬梓对他们字里行间都是认同与赞美。

还有很多,不一一反驳了,在我读过的古典小说中,没有哪一部能触及到这个题目的。在那种价值观下,他们会认为人有对错,但基本不会对他们头顶上的“天”提出质疑。

(吴敬梓,我非常敬佩与喜爱他)

5

几乎都是!呵呵呵

气死我了!就写了:“几乎都是!呵呵呵”这一句话,就不小心发布出去了!这是编辑版,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说是“几乎”,就说明也有不是批判封建制度的纯个人情感抒发的文学作品。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以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朗或隐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制度的看法和想法。从老子,孔子,这些比较著名和可靠记载的大家作品以降,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社会制度框架展开的言论。是言论就有批判,有赞叹,有悲叹,有感慨,有回味,有展望,有设想,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在这些貌似弱不禁风的文人笔下延绵不绝,传承至今。(哥不猜想作品)

具体有哪些文学作品,因为太多了,只能用“多数”、“少数”这种模糊的概念表述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类都是紧随当时的社会制度抒发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封建制度的。

一,出世角度。

这是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文人喜欢在不得志的时候,选择归隐山野,卓然独立,傲然于世。理想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在有些文人看来,这是不完美的,接受不了的,就会以避世去愁,求得安宁。实际上这是最严重的在乎,而不是不在乎,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意。

有文明记载以来,我国大多数时期都是封建制度,而出世思想贯穿整个中国文人群体。就是没有真正离群索居的文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都会发出归隐谢浮名的想法。这类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很多,大家自己搜了看看。顺带说一句:老子实际上出世思想并不重,他以高昂的姿态入世。《道德经》是我们不应该被误读的精妙国学经典之一。他都有点婆婆妈妈啦!这一点我会另择问题做回答,以展示老子的苦口婆心。(哥不猜想作品)

二,入世角度。

绝大多数文人都以“痛并快乐着”的心理,投身服务社会、展现自我的主流思想之中。中国文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之一就是以关注苍生,救民于水火为己任。很少有人站出来强调自我,张扬个性,追求一己之利的思想或是文章。中国文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封建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抗争,在努力和无奈中行进。具体批判文章还是自己查看,诸如中国十大传说,四大悲剧等等,等等都是具有批判思想的文学作品。(哥不猜想作品)

尽管当时仁人志士都如此诟病封建制度,但是封建制度也是对当时来说比较适合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制度了。任何制度,只要和当时的生产力相匹配了,就是合适的。就如科举制度,在当时来看就是伟大创举,它打通了普通大众的上升通道,让有才有德者造福社会成为了可能。(哥不猜想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6

不请自来!

《儒林外史》,这是一本讽刺类的小说,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批判的就是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政治的腐败。而那个时代的人们,也被科举成名一说蒙蔽了头脑,认为只有中举才是出头之日,以至于很多人终其一生以考功名为目的,死读书,读死书,就为了能答好那死板的八股文

高中的时候,我们也是学过的,最典型的就是范进中举。范进都54岁了,还只是一个秀才,当知道自己中举后,都喜极而狂。这就是中毒(科举)已深呀!文中那些文人或者官吏,无不为了功名利禄,而自甘堕落。

可以见得,封建的礼教和制度毒害了多少人。

但是这本书里还是有少部分人还坚持自我,守护自己的内心。比如有一个会写字的人,字体是自创的,很受欢迎,要是想要请他给你写字,也得等他情愿,要是不情愿,任他王侯将相,也是不愿意的。

7

有,而且是各朝各代都有。

比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就有一句为大家熟知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如清朝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属于批判社会现实的,只不过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跟红楼梦同时期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可能没有说出来红楼梦这么如雷贯耳,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范进中举》。

没错,我要说的这部作品就是清乾隆年间成书的《儒林外史》,作者名字叫吴敬梓,安徽滁州人。出身望族却家道中落,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看透世事,写出了这么一部影响远的作品。

儒林外史整本书共六十五回,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各类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各种追求和不同的表现,用的是白话文。讽刺了封建吏治、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等封建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文人的描写,例如周进,从小开始科考,到花甲之年还在考。是年年考年年不中(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再例如范进,中举前家庭的窘困,家庭地位的低下;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提升。作者用这种前前后后的巨大反差来批判科举制度,讽刺的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作者吴敬梓通过放大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给读者带来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这种讽刺手法至今来看,都是极其高明的。

8

谢邀。有啊,可以说几乎哪朝哪代都有,因为有在朝的就有在野的,在野的就是反对派咯。比如屈原的《离骚》,就是发牢骚批评朝政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唐皮日休罗隐,多了去了,晚清官场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都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9

这个绝笔有,肯定有。每个时代各种都有,只不过是是主流与边缘,明面与地下之关系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