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顺治想出家,但一直未能如愿。之所以想出家,有信仰的原因,也有感情的原因。感情的原因里,也不仅仅因为董鄂妃。我来给读者们梳理一下这个过程。

福临自从亲政后,对佛学很感兴趣。顺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建了一个海会寺,并从南方请来了一个叫憨璞聪的和尚住寺主持。十四年(1657)的一天,福临心情不佳,便到南苑去狩猎消闲,途经海会寺,见寺内钟声悠扬,香烟缭绕,朝拜者络绎不绝,他一时兴起,令侍卫引导寺内观赏。谁知,他与憨璞聪一见如故。回宫后,他立即召见憨璞聪,向他请教佛法大意。此后,他又多次在西苑万善殿接见憨璞聪,共同讨论佛教问题。从此,福临对佛学更加感兴趣。他希望憨璞聪能介绍更多的高僧来北京论道。憨璞聪便将临济宗龙池派的在世僧人一一列出,供皇上参考。福临视憨璞聪为入门之师,特赐他“明觉禅师”的封号。

福临自从经憨璞聪的引介进入佛门后,他亲修圣谕、邀请南方的一些高僧如玉林琇、茚溪森、木陈忞、玄水呆等人到京城来。从此在福临宫中经常是法坛高筑,谈经论道,福临渐渐沉湎于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诸位高僧中,对福临影响最大的是玉林琇、茚溪森和木陈忞。

玉林琇是临济宗著名的禅僧,自视清高,经过福临的多次邀请方才至京。福临对这位体貌言行超然脱俗的高僧毕恭毕敬,特请他给自已取个法号叫“行痴”’自称弟子,经常请玉林琇给他讲佛法。后来,经憨璞聪推荐,福临于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与高僧木陈忞在北京相识。木陈忞擅长于诗文书法,与福临很是投缘,两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天南地北。除谈佛法外,还谈诗词书画、八股文章、天文地理、治世经典、时势人物等等,福临对他的博学多识十分推崇。

木陈忞看到当时福临的心绪时好时坏,便劝他“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但遇大小事务,不防随机支应,事后返观。”福临对他的话反复琢磨,似乎心领神会。总之,自从福临结识了这些高僧之后,从性格到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情异常地古怪起来。

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的一天,福临突然宣布自已要剃发为僧,他不顾任何人的劝阻,竟自出西苑至万善殿剃发去了,一时引起了宫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福临为什么要这样做?

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福临的皇四子即董鄂氏所生之子,不满周岁即天折了。福临爱屋及乌,对皇四子平时也十分珍爱,视为掌上明珠。皇四子不幸天折,董鄂妃哭得昏天黑地,福临也悲痛欲绝。诸臣怕皇上过分悲伤有损龙体,劝谏要以国家大计为重。但是,福临从此心情不爽,日渐消瘦,精神不振,经常与高僧们呆在一起,对国家政务也不像从前那样勤勉了,而是得过且过。他曾与木陈忞高僧说道:“我现在再也不能与人同寝了。”木陈忞说道:“皇上是和尚转世,所以不忘禅门习气。”

福临听后认真地说:“我想我前身的确是僧。如今每次来寺中,见你们住的地方清简幽静,便徘徊久久不愿离去。”他此时对个人家庭生活及国家大业都看得很淡,心灰意冷,感慨万千地对木陈忞说道:“金银财宝,妻子儿女,本来是人生最贪恋、最放不下的。我身为君主,富有四海,对财宝向来是不在意的。对妻子儿女也觉得如天上浮云,说聚就聚,说散就散,不那么关心了。如果不是有皇太后在,让我一时放心不下,我早就跟老和尚出家去了。”木陈忞听后觉得福临的想法很是危险,便劝解说:“作为天子,只顾个人修行,追求清静无为的境地是违背佛法的。大乘教义、菩萨转换成人间的帝王或宰辅,是让他们保持国土,造福万民,弘扬佛法。只顾自己修行是不够的,帝王、宰辅的作用要比一个出家人的作用大得多,所以皇上千万不要有出家这个念头,而置天下众生于不顾。”福临听了木陈忞的一番话,觉得颇有道理,便将出家的念头放在一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福临最宠爱的董鄂妃因病而亡。这对福临是个致命的打击,他悲痛欲绝,气火攻心,寻死觅活,辍朝五日。皇贵妃死后,他简直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终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朝廷内外诸王、公等人对他这样子都非常担忧,常常开导劝解他。但此时,所有的劝解已无法打动他的心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无心处置,悉听各诸王大臣为之。他终日里与茚溪森、旅庵、山晓等僧人在一起,谈经说道,完全沉湎于释道之中。

从爱子之死到爱妃身亡,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福临连受重创,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一心向佛寻求解脱。他说服了茚溪森为自已剃度。这就是福临为什么突然宣布剃度为僧的心态变化。

这一天,在西苑万善殿的正堂上,众僧穿着法衣,肃列在两旁,福临虔诚地跪在正堂前,等候茚溪森为他剃度。正当茚溪森为他剃去一半头发时,只听得殿外有人大喊一声“住手!”。茚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身后跟着皇太后、皇后,诸王大臣也一起跟来。

玉林琇严厉地斥责茚溪森胆大妄为,并劝皇上回心转意,暂且回宫,开始福临只是闭目不语。玉林琇见此情形,便想让众僧徒举火将茚溪森活活烧死来逼迫福临回宫。福临被逼无奈,只好暂且回宫。十月十五日,福临再次来到万善殿,召见了玉林琇,此时福临身穿御服,却光头无发,两人相视而笑。福临向玉林琇再次申明想要出家。他说:“我想上古之人,只有释迦如来舍弃王宫而成正果,达摩亦是舍国位而成禅师之祖。我想要效仿他们,你看如何?”玉林琇极力劝道:“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并努力阐明福临应永做帝王,才能保护僧院,弘扬佛法的道理。福临听罢大师的一番解劝,才答应再不提此事。至此,福临求僧剃度的风波才渐渐平息下来。

两个月之后,即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临到悯忠寺看他的心腹内监吴良辅剃度为僧,回来之后,身感不适,不幸染上天花。病情日见加重,初七日,病逝于养心殿,时年24岁,正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之时,却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惋惜。

福临一生曾虔诚地信奉佛教,几度想要剃度为僧,终未如愿。在他临终前,他对自已的丧事立下了遗命,他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争炬法语,如善果、隆妄法喜有素,可胜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长于两寺,可转命也。”意思是:“我死后要循祖制火化、行法事,如果善果、隆妄两僧能主持便由他们主持,如果茚溪森和尚过几天能赶到,他修行高尚,最好等他主持。”

皇太后同意了皇儿福临的临终遗愿,等待茚溪森来主持火化仪式。四月十六日,茚溪森日夜兼程赶到北京,次日正值福临的百日之哀。四月十七日,由茚溪森主持,在景山寿皇殿为福临举行火化仪式。茚溪森睹棺思人,对灵泣诉。待皇灵升天之际,他转向众僧说:“你们看到了吗?皇上容颜甚为奇妙,光明遍四方。现在正在你们大家的头顶,开天上甚微妙正法眼藏。”意思是说皇上是佛,如今升天了。

茚溪森为福临秉炬时的法语是:“释迦涅槃,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王殿前,官马大路。”遂投炬火化。福临一生信佛,死后也按佛法升入天堂。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的顺治,普遍认为没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康熙王朝》中的顺治,却跑去当了和尚。顺治贵为天子,好好的皇帝不当,为何会出家为僧呢?

汉朝之后的朝代,统治者都有比较推崇的宗教。尤其是清朝与元朝,他们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全盘儒化肯定难以做到,因而,他们对佛教也有几分敬意。

统治者推崇佛教的事虽然经常出现,但是除了像梁武帝那种极个别之外,很少有皇帝真的跑去当和尚。任何一位帝王,推崇佛教是为了稳定统治。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藏传佛教已经传入满洲人的统治区。努尔哈赤一边攻城掠地,一边信教,他经常手持佛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又兴建了实胜寺,藏传佛教在满清的影响越来越大。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是蒙古人,从小就受到佛教影响,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苦闷。

由于顺治的爷爷信,生母也信,在宫廷内外就自然形成一种佛法的氛围。再加上太监的怂恿,顺治帝从小就有“佛缘”。

但是,顺治皇帝亲政之初,受到儒家学术影响,想以文教治理天下,对佛教并没有情有独钟。顺治十年,顺治与大学士讨论天下治乱时说过:

“喇嘛竖旗,动言逐鬼,朕想:彼安能逐鬼,不过欲惑人心耳。”

到了顺治十四年,顺治一反常态,先后召见一批高僧进京。这其中,憨璞聪、玉林秀等僧人,对顺治百般诱导,想将其引入佛门。

《康熙王朝》中,也有一位和尚,对顺治影响甚大。他就是行痴,一位政治和尚。行痴为了一己之私,利用顺治的信任,不断地蛊惑他出家。

顺治年纪轻轻,涉世未深,很轻易就被行痴“洗脑”,从此对佛法极为热衷,开始萌生出家的念头。

痛失爱妃

顺治是一位情圣,对董鄂妃情有独钟,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小两口心中只有彼此,但天不遂人愿,董鄂妃没能逃脱天花的魔爪。即使爱妃身患重病,但顺治不信医生,却迷信佛法,错过了医治董鄂妃的芨芨草。

董鄂妃去世了,顺治的心也死了,他觉得人间已经没有任何留恋,唯有遁入空门才能解脱。

无可奈何

顺治虽为一国之君,但从未有过安稳日子,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小时候,他稀里糊涂地登上皇位,却总是被多尔衮压制;好不容易长大,又要受到孝庄的干涉,还要和臣子博弈,和妃子周旋。世间种种不如意,只会加重顺治的厌世情绪。

作为儿子,顺治没有体会到母爱,因为他和孝庄一直处于隔离状态。从母子太庙对话可以看出,在孝庄心里,顺治的个人感受比起祖宗江山社稷显然微不足道。尤其是孝庄为了保全江山而牺牲儿子的做法,让顺治对家庭彻底失去眷恋。

以索尼为首的大臣,联合起来逼顺治就范,这让作为帝王的顺治倍感无奈。堂堂帝王,眼看师傅遇难,自己又无能为力,那种歇斯底里的苍茫感,只有他能明白。他只想逃避现实,到佛门去寻求心灵解脱。

此外,常年被现实压制的顺治,必然也会产生逆反情绪,你们越不让我当和尚,我越想当和尚,看你们能将我怎么样?

已经超脱,没有后顾之忧

皇位是天下第一美差,也是天下第一苦差,强人坐上去能够苦中作乐,并大展鸿图;弱者坐上去,简直就是如坐针毡,还会将社稷带入万丈深渊。顺治天生就不是那块料,他是被皇帝耽搁的情圣,坐在皇位上,害人害己。

最后,顺治自己也看破红尘,在口述完传位诏书后,便只身隐退。剧中,顺治之所以看中玄烨,一来是因为行森对玄烨的高度评价,出于对行森的信任,顺治也高看玄烨一眼;二来是因为玄烨智商、胆识确实出类拔萃,有帝王气象;三是因为玄烨受到孝庄宠爱,在政治上有强大的背景,能够坐稳江山。

秋媚说:帝王的职责庇护世人,佛家的追求普渡众生,虽方式不同,彼岸却是一致。顺治是佛系青年,终生追求的是解脱,当皇位成了禁锢他的牢笼时,他会不惜一切地挣脱,去寻求内心的岁月静好。不爱江山爱美人,不当帝王当和尚,这是顺治的个人选择,无所谓是非对错。只要心忧天下,顺治在野为僧,一样可以济世救民。

3

顺治帝福临到底是为爱心灰意冷而削发为僧?还是真心向往青灯黄卷?亦或是做傀儡累到了极致才放弃皇帝之位?

《康熙王朝》中,作家二月河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被行森催眠了18年,且在爱妾董鄂妃去逝之后,而心灰意冷,对尘世间了无牵挂,选择遁入佛门,以求四大皆空,洗礼内心的怨恨与悲痛。

二月河给我们展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下面由我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来给大家捋一捋详细的脉络关系。

其一,母亲(孝庄太后)对顺治帝的幼年的影响,导致顺治帝从小把佛教看做人间天堂。

为什么说是孝庄太后影响了顺治帝的思想呢?

首先孝庄太后是佛家僧徒,每次丈夫(皇太极)遇到战事或者烦心事孝庄太后都会为跪在佛祖面前为其祈祷,每每多次被顺治帝看到,其年纪虽然尚轻,但是在福临眼中知道佛祖就是万能的,只要你向其祈祷,他就能满足你的心愿。

不仅如此,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和摄政王多尔衮的政事争夺中,孝庄太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也是日夜拜佛,这些礼佛参拜的事情都被幼年的福临看在眼中,记在心坎里。

其二,受摄政王多尔衮的傀儡压迫,导致福临更加相信佛祖能够让其从这些苦难中解脱出来。

福临在母亲孝庄的襁褓中艰难登基后,终日看到以泪洗面的母亲,只能以参拜佛祖来自求度日,外加摄政王多尔衮的后台干政,自己仅仅是其台面上的傀儡,无所事事,整日仅仅是上下朝,其军事大权均在皇叔多尔衮手中,其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像母亲一样向佛祖请愿,希望这一切的噩梦早日结束,早日皈依我佛,“早登极乐”。

在多尔衮去逝后,刚从噩梦中惊醒的顺治帝福临,又再一次失去心中挚爱——董鄂妃,其最终形神俱灭,脱掉皇袍穿上袈裟?

顺治帝一生拥有19个老婆,几乎一年有一个儿女出生,也算的上是对得起先祖了,没有背上悖祖忘宗骂名。

董鄂妃在嫁给顺治帝之前已然有过一任丈夫,其夫死后进宫后被顺治帝看中,嫁入宫中,曾为顺治帝生有一子,可惜早年夭折,此子死后董鄂妃一直萎靡不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患天花不药而终。

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整日郁郁寡欢,对日不理朝政,出家成了其唯一的出路,只有佛祖才能洗刷其内心的怨恨和苦痛。

正史揭秘:

正史上顺治帝并未真正出家,仅仅是让内宫太监替其削发为僧,自己却是在旁观摩出家削发剃度受戒的全过程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4

我觉得董鄂妃的病是顺治帝出家的一个推动之因, 是一个导火索,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顺治帝自从出生以来,看透了皇室的冷暖和无情,后来到被迫登基,经过亲情相残的血杀,没有自由,没有自我!有的全是虚伪和冷酷,所以最是无情帝王家。

其实顺治帝内心是一个很单纯的性情中人,坦荡,率真,爱憎分明,却非要过着被安排的生活,每天带着面具处理天下繁重事,皇宫内还是明争暗斗连连,连个普通百姓的日子都不如。

所以他看透了帝王之家的虚伪和血腥,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私利任意草菅人命,想要真实,洒脱,普通的活,都是奢侈。他深陷于这种苦恼当中已久,董鄂妃的死让他彻底爆发内心的决定。

红尘早已看破,只是需要勇气去放下。

5

公元1638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生,公元1643年福临即位,是称顺治帝。公元1661年,顺治病逝,年仅24岁。(有一说法是顺治帝出家)顺治曾因打了弟弟一个耳光。不久,博穆博果尔怨愤而死,年仅16岁。等董鄂氏二十七天丧期服满,顺治便册立她为贤妃,一个月后又被晋为皇贵妃。董鄂妃氏曾为顺治生了皇四子,但不幸的是,还未命名的皇四子在三个月后夭亡,董鄂妃非常难过,不久便因忧伤过度而死。顺治十分痛苦,曾用蓝笔批本达4个多月,而清朝定制中,皇帝及太后死后,用蓝笔批本也仅以27天为限。为了抚慰顺治,孝庄太后同意追封董鄂妃为孝献皇后。顺治无法摆脱董鄂妃之死所带来的痛苦,他的情绪日益消沉,身体日渐虚弱多病。公元1661年农历正月初二,前往观看亲信太监吴良辅的削发出家仪式,回宫后便卧床不起,不久就因天花而死。"。

6

“顺治出家”这一度是清宫的一大疑案,其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顺治因为爱妃董妃病逝而意志消沉,并且得到了一些高僧的指点于是就放弃了皇位去出家了。但是此事在所有史料中都未曾记载,而是出自一个人说的,这个人叫“他们都”。此人那真的不得了,现在我们好多人都说“他们都”说马云怎么怎么样,康熙怎么怎么样,诸葛亮怎么怎么样。但是却没人能具体的说出“他们都”是谁,此人神通广大,博古观今,好像各行各业他都有所涉足,足见此人的不凡之处,小编也不知道此人是谁,所以小编就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顺治出家”。

皇太极死后八旗就有了一些矛盾,而当时最有实力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豪格,一位是多尔衮。此二人实力不相上下,如果硬怼的话可以汉人就会趁机而入,所以两人就和诸王一起商议拥立福临为皇帝,也就是顺治帝。可以说顺治这个皇位来源就是因为两人鹬蚌相争而得到了,也正是因此顺治在之后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傀儡,一直都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之后更是因为孝庄皇后自己以身饲虎才不至于被废,之后更是流传已久的孝庄下嫁给多尔衮,而且清朝档案中也出现了“皇父摄政王”的字样。

皇帝之位全靠母亲以身周旋,并且多尔衮专权更是让让沦为傀儡,所以顺治这皇帝当得也不是怎么顺畅。而顺治在政治上失意也就罢了,身为皇帝自己的婚姻自己也不能做主,顺治两次册立皇后,第一任皇后就是孝庄太后的侄女,这是多尔衮做主的订婚,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就废掉了皇后改为侧妃。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是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也是一个贵族女子,这个皇后还是有些手段的,凭借自己的手段再加上太后的呵护,所以才没被顺治废掉,两任皇后都是出自政治的产物,可想而知顺治帝的可悲。

之后顺治终于寻觅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那就是董鄂妃,董鄂妃天资聪慧并且早年随父出征,转战苏杭的时候自然也受到了江南汉族文化的熏陶,自幼天资聪慧,有一种温柔而善解人意的气质美。顺治帝从一个妃子到皇贵妃只用了一个月,可想而知当时的顺治有多宠爱她。而且因为她的册妃典礼大赦天下,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但是好景不长,董鄂妃和顺治帝的唯一皇子早年夭折,而之后的董鄂妃也一直沉湎于悲痛之中,而在两年半的折磨之后,董鄂妃也驾鹤西去了。此时你在看顺治帝那真是充满了不幸,整个人生都充满了悲剧和惨剧。而此时的顺治帝就迷上了佛教,并且和和尚憨璞聪交流的很融洽,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于是就有了出家的想法。

那可是皇帝啊,一国之君去当和尚,那岂不是笑话。于是皇太后就请来了和尚的师傅玉林琇。玉林琇一个激动就让他的徒弟们架火,要准备将他的徒弟烧死以劝顺治当皇帝。于是顺治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自己的皇帝生涯。于是在这种极其郁闷的情况下,顺治在位十八年后就染病病危了。所以说顺治并没有出家,顺治出家只是“他们都”所开的一个小玩笑。

此文系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小编文地略微差缺,但又疏忽还请网友多多指教。

7

已经有无数人讨论说明这个问题了,但是青灯问史今天还是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荒于政治还是视皇帝宝座如敝屣?

顺治帝福临生于1638年3月15日,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皇太极突发身亡之后,长子豪格与弟多尔衮为皇位继承展开了争斗。鉴于大局,未满6岁的福临继承了皇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作为妥协,宣告斗争结束。可以说,福临这个儿皇帝,是清朝政治斗争的结果。而产生这种政治斗争的根基,在于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或者说八和硕贝勒议政制度。

大清定都北京之后,多尔衮大权独揽,先后被封为摄政王和黄父摄政王。朝政独揽的多尔衮不愿意给福临配备汉文教师,年少的福临醉心于骑马射箭围猎,无心政务。顺治七年,多尔衮骑马摔死。顺治八年正月,福临亲政,年仅十四岁。

福临亲政后不久,就对多尔衮集团亲信展开镇压,对多尔衮的尸体挫骨扬灰。有人认为福临的这种做法主要基于多尔衮长期对福临的压制,多多少少还因为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暧昧不清的关系造成福临心理上的压抑造成的。

不管怎么说,福临严厉打击了多尔衮党羽及亲信,从而使得自己的宝座得以巩固,这充分说明,福临的政治天分并不低。

福临即位后,做了以下几件事:

1.认真研学汉文化。多尔衮之前是阻止他学,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多尔衮死后,福临选用翰林院为他讲学,且主要集中在儒家经书、写字习画方面,福临都能做到颇具成绩。比如福临御馔的《劝善要言》《资政要览》等多卷,福临的书法苍劲有力,远超康雍乾,还有绘画传世。

2.勤于治政。福临亲政和,甩开郑亲王济尔哈朗,要求所有文书奏章,都必须他亲自过目,不必让济尔哈朗看。他亲自到“票本房”批阅奏章,成为勤于执政的典范。

3.严惩贪吏。他派出御史,巡查地方。曾有大吏漕督吴惟华,江宁巡抚土国宝因贪赃枉法被查处。为加强官吏的考核,顺治十一年被革职、降调和退休的达9百多人。

4.重视汉官。福临规定,不分满汉,做官即掌印,改变过去那种汉官不掌印的状况。他重用洪承畴,让他经略湖广、两广、云南、贵州数省,给予“便宜行事”的大权,为缓和阶级矛盾做出了贡献。

5.加强民族团结。福临还邀请藏族领袖达赖喇嘛到京,赐予金册印,加强了满蒙的民族团结。

从以上福临的所作所为来看,福临绝对不是一个视皇位为敝屣的人,他对政治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悟性。

二、为什么顺治帝会陷入出家为僧的传闻?

很多史书上都记载了顺治帝与德国基督教神父汤若望的友好关系,但是,福临却没有成为天主教徒。可能在太监的诱导下,顺治帝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治十五年,他将南方高僧玉林秀召到京师。

玉林秀入宫,向顺治帝宣讲佛学和哲学,受到福临的赞许。顺治帝以师兄之礼待玉林秀,并要玉林秀为自己取个法名。玉林秀开始辞让,但是后来福临坚持,并说用丑一些的字眼。玉林秀不好再推辞,只好写了十个字敬献给福临。福临选择了一个“痴”字,因玉林秀派别为行,故福临法名“行痴”,福临的玺章也有“痴道人”为号。既然是佛教,为何又有道人一说,这就无法得知了。

《康熙王朝》中说福临法号“行痴”是真,但是行字辈应该和玉林秀同辈,因为福临是皇帝,玉林秀虽是高僧,也只敢在福临面前称为师兄,而不敢称为师父。而下面这位“行森”,是玉林秀的徒弟,被说成是福临的师兄,这有违皇家礼仪。

这位行森原名叫茚溪森。顺治十七年,福临深爱的董鄂妃因病去世,福临十分悲痛,竟将30名太监与宫女赐死陪葬。而其本人,也有出家之念。据佛门记载,这位茚溪森表示要为他剃发超度出家。师父玉林秀得知十分恼火,叫人烧死茚溪森。电视剧里面是孝庄叫来了玉林秀解决这件事,看来不是空穴来风。福临不得已表示留发。为什么福临没有带发修行,不得而知。

在此过程中,福临与玉林秀有这般对话。

福临说:朕以为自上古以来,释迦牟尼舍去王冠而成正佛,达摩祖师也是舍去国位而成为禅祖,我想效仿他们怎样?

玉林秀说:如果以世法论,身为皇上,应该永居正位,上可以安圣母之心,下可以为万民之业。如果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王,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任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做皇帝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做皇帝,别去效仿他们,另外的意思可能是说你可以选一些人代为出家。

此后,有1500多僧人从玉林秀受戒,大概就是说找这些和尚代福临出家了。

《康熙王朝》里面孝庄皇后让玉林秀劝诫福临未果,自我坐化是不符合史实的。

当时福临还很年青,孝庄皇太后绝对不会允许他落发为僧的,这对太后之尊也是大有影响的。

在这里要说的是,大清刚刚建国到入京不过几年,旗权和皇权分离,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制度还有很大的权限,皇帝的行为受到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制约,很难恣意妄为。比如福临当时想修整宫殿,但是预算呈到“议会”,结果“议会”以赈灾为名给予否决了,福临都只好作罢。像皇帝出家这样关乎国本的重大事件,大臣议政王会议会不会通过,这是很显然的事儿。

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1月31日,福临出痘,病重身亡。据佛家记载,福临曾要求茚溪森为他办理后事,表示要火浴,就是火化。后来,他的梓宫(灵柩)被移至景山。不久,清廷命茚溪森来京。5月15日,福临被火化。福临也是第一个被施以火葬的皇帝。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民间便传说顺治帝出家了。

清史专家孟森曾得出一个最具权威的结论:顺治帝福临事出有因,出家未遂。


回答资料来源:陈金陵著《清史浅见》。

8


没想到吧,历史上顺治帝堂堂一个大一统王朝皇帝,还真的是因为董鄂妃要死要活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历史上的顺治帝,到底是如何的呢,真的因为董鄂妃而要死要活的,甚至舍弃了天下,要剃度出家,不要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吗?

没毛病,是真的!

有这样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历史远比小说精彩多了。这不,顺治帝的历史,真的比小说精彩很多。

顺治帝这一生充满着戏剧性,是既幸运又无奈更悲哀的一生。

这位少年天子,在六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大馅饼,那就是父亲皇太极猝死,没留下传位遗诏,因此大哥豪格和十四叔多尔衮杠上了,两个人都想当皇帝,还都有实力,偏偏还都是不相上下,当然多尔衮的势力弱点,但多尔衮智商比豪格高,所以两方是僵持不下,后来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选择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皇帝,顺治帝由此闪亮登上历史舞台。

本来顺治帝这辈子也就是关外一方政权的小皇帝,但没想到是第二个大馅饼马上来了,1644年李自成灭亡明朝,关内乱成一片,当时还是小屁孩的顺治帝自然做不了什么主,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大手一挥,开始入关,就因为多尔衮这个冒险决定,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


顺治帝也幸运的由一方小皇帝,变成大一统王朝的小皇帝。

更幸运的是,第三个馅饼马上就来了,摄政王多尔衮像是上天派给顺治帝的高级打工仔,多尔衮独揽大权七年以后,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已经奠定了清朝一统天下之势,然后在关外放松想狩狩猎,然后来个大宝剑的时候,摔下马然后猝死,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

顺治帝吃完人生的三个大馅饼以后,其幸运值可谓在皇帝中数一数二的,但上天是幸运的,给了你一扇窗,说不定这扇窗也可以拍的你起不来。

虽然顺治帝很幸运,但多尔衮无疑是顺治帝的童年阴影,这位怪叔叔,出入皇宫如入无人之境,与自己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有着不清不楚的小暧昧,甚至野史传闻孝庄太后下嫁过多尔衮,顺治帝这个儿子的憋屈可想而知,而且多尔衮还不让他读书识字,更是从摄政王成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帝颇有一些儿皇帝的感觉。

虽然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清算了多尔衮,并且拼命学习补习知识,还勤勤恳恳的治国。但顺治帝始终摆脱不了多尔衮的阴影,所以开始信佛,然后又相信爱情,宠爱董鄂妃。

根据一些资料来看,董鄂妃很有可能是顺治帝弟弟的妻子,这位弟弟自然是被顺治帝横刀夺爱了,可见顺治帝是一个弟媳控。


顺治帝有多宠爱董鄂妃呢,董鄂妃入宫当年便被封为贤妃,然后一个月以后,成为皇贵妃,顺治帝因此废了皇后,想升董鄂妃为皇后,不是太后和大臣们反对,顺治帝怕是真的封董鄂妃为皇后了。

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第四子以后,顺治帝是爱屋及乌为此祭告天地大赦天下,俨然是太子的待遇,并且明目张胆的称之为“朕之第一子也”。当时包括后来的康熙帝玄烨在内的前面三个儿子,估计是宝宝心里苦的不行。

这个孩子生下来几个月以后便夭折了,顺治下令更是不顾祖制,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

由此可见顺治帝对董鄂妃那浓浓的爱,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更是硬是追封她为皇后。完成了这个心愿以后,顺治帝开始放弃了人生,要出家,可惜当时上下集体反对,顺治帝没办法让心腹太监吴良辅代他剃发。

不久顺治帝因天花而去,前往另一个世界,追寻他心爱的董鄂妃去了。

可见历史真的比小说精彩多了。顺治帝是标准的要美人不要江山,甚至为了董鄂妃是要死要活的,不要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想要剃度出家,不是不久死于天花,恐怕以后掀起的风浪会更大,会留下更多的精彩历史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9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时年24岁,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10

顺治皇帝闹着出家的原因虽然并不全是因为董鄂妃,但董鄂妃之死绝对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治帝出家的念头

顺治帝出家的念头在董鄂妃死前就有,《北游集》记载,大概在顺治十六年末或者十七年春,顺治帝就和木陈忞谈出家的念头。

顺治帝说他晚上独居一个人睡,想要睡觉的时候身边不能有人,因为一旦听闻有其他人的呼吸声,他就睡不着。【有人大概会纳闷,一个人睡怎么还生那么多孩子?这有啥想不明白的,睡完妃子就让她们滚蛋然后自己独自睡呗!】

木陈忞说皇上您上辈子是出家人,顺治也赞同表示自己的前身的确是僧人,为什么顺治说他上辈子是出家人呢?

据顺治自己说,他一到寺院,看到寺院里明窗净几就不想走,还表示别人都把财宝妻拏当成宝贝贪恋红尘放不下,他顺治才不在意财宝妻拏,那些都是浮云没啥要紧,要不是还有高堂老母还要奉养,直接都可以跟着老和尚出家去,

从这些话中可以知道顺治的内心,什么真爱董鄂妃全是浮云,和那些蒙古后妃一样都是无关紧要的。

木陈忞听了顺治的话就劝告他千万不要萌发出家的念头云云。这个时候,董鄂妃正带着病体去服侍比她低级的石妃呢!可怜的姑娘。

顺治帝为什么有出家的念头

年轻轻的顺治帝为何说自己前世为僧人,今世还想出家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他自己很清楚。

顺治帝性素好色,汤若望说他有性癖,亲政之前在摄政王多尔衮的高压控制下不能为所欲为,多尔衮一死,顺治反弹的就比较厉害,他隐藏的放荡属性就完全暴漏出来,哪怕是进宫觐见的眷属都不放过,董鄂妃很可能就是这样被顺治得到手的,因此顺治生母昭圣皇太后布木布泰特别下令取消内命妇入侍的制度,就是因为顺治的荒唐放荡,“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

另一方面,敏感的顺治还是一个好学的少年,多尔衮摄政的时候不让他学习,多尔衮死后做为有个很有上进心的皇帝,他加速学习进程,读书到咳血的地步,可见用功之极。

还有国事繁琐,虽然大清在摄政王的带领下初定天下,毕竟还是多事之秋,顺治还遭遇两王战死,江宁被围种种事件,哪个都是让人心力交瘁,惊恐不安的。

综合各种,年轻的顺治帝一面纵情好色一面日夜苦读还要操劳国事,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身体能好才怪呢!

顺治知道自己的情况,他曾对木陈忞说过:老和尚你许诺朕三十岁来祝寿,朕觉得或许可以等到那一天。报恩老和尚许诺来为朕庆四十岁,朕肯定等不到那一天的。

木陈忞还说他皇上当万有千岁怎么能说这样的话?顺治说他已经骨瘦如柴,如此病态怎么能长久呢?木陈忞诚心劝告他不要太过劳心,要他早睡安神为妙。顺治帝说他失眠严重,成夜反侧不能入睡,直到谯楼四鼓,才倦极而眠。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如此,如顺治自己说,怎么能活的长久呢?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董鄂妃薨,偏执病态的顺治帝一下子爆发出来,开始他最后的疯狂,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对葬礼大操大办,耗费巨量国帑,更引起满洲权贵的不满。

对各种的不顺心以及对自己身体的绝望,董鄂妃之死成了顺治的宣泄口,他寻死灭活不成,就决意出家。

召见玉林琇的徒弟茚溪森为他举行剃发仪式,道行比起师傅差远的茚溪森出于他本身的虚荣心,能为天子剃度这是多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

为啥说他目光短浅呢?一个崇佛的天子和一个剃度了的天子,哪个对佛教的发展更有好处?所以说茚溪森比起玉林琇、木陈忞的眼光差远了。

顺治帝的确是剃度了,但是顶多算个出家未遂,虽然剃度了没有成功出家,因为玉林琇的阻止。

当时顺治闹着出家,从太后到大臣都无可奈何,最后,昭圣太后布木布泰想起茚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就下诏请玉林琇进京。

要不说玉林琇是大和尚呢,不是谁都能担得起大和尚的称呼的。玉林琇进京后,直接让弟子们聚集柴火把茚溪森架起来,表示皇帝不蓄发,就烧死茚溪森。

顺治无奈了,遇到这样的师傅,也是没得办法啊!总不能让茚溪森那个倒霉鬼被烧死啊!顺治承诺蓄发,茚溪森才得以不死。

玉林琇又在西苑万善殿见顺治,俩光头见面,想想画面略搞笑,顺治对师傅表示还是想出家,说如来和达摩都是抛弃世间的皇位修成正果,凭啥我不能去效仿他们?

玉林琇说:如果按照世法论,皇上应该永居正位,上安圣母太后之心,下乐万民之业。如果按照出世法论,皇上更应该永世做国王帝主,在世间护持诸佛正法。

顺治帝听的龙心大悦“欣然听决”,才真正的断了出家的念头,在这里给大和尚玉林琇来一个大大的赞,和尚好口才!

不闹出家的顺治并没有活多久,就染上天花而死,年24岁。他的死让佛家几位大和尚的念头也彻底破产。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