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省民风素强,民俗尤厚,际此时艰日亟,当以固结民心为要图
朝廷中有不少的官吏也都赞成其意见。
因毓贤对其采取“抚”的策略,美、法驻华公使压迫清政府撤换毓贤,不久后清政府改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而在袁世凯颁布严厉镇压义和团的任命不久,发生了一段插曲。
慈禧太后欲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慈禧太后心怀不满,载漪,刚毅等顽固派也心存怨愤。于是产生利用义和团的想法,希望袁世凯沿袭前任政策。
1900 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说:
“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地方官遇案不加分别,误听谣言,概目为会匪,株连滥杀,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
它要求地方官吏今后“办理此等案件,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这道上谕,无异承认义和团是“自卫身家”、“互保闾里”的合法团体。
这一年的春天,直隶、天津地区一带的义和团趋于活跃,并出现“助清灭洋”“保清灭洋”等口号,北京的义和团活动亦由近郊地区向城内中心地带扩展,焚烧教堂,打杀教民及与外国使馆卫队的冲突日益频繁,各国使团一再威逼清政府予以镇压。
“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发展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暂时降到了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义和团提出“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报馆、洋书、洋服,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这时的慈禧太后,既没有信心镇压义和团,又不敢利用义和团抵御外国,于是决定用和平解散义和团的办法来阻止列强的武装入侵。慈禧太后策略上的转变和刚毅禁止镇压义和团的举动,使地方官员不得不相继停止军事行动,聚集在京郊各地的义和团趁势进入北京。
1900 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12日,俄、英、美、法等国舰队聚集大沽口,再次照会清政府,“若于两月以内不能镇抚,则各国联合以兵力伐之”。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开始同情并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顽固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部已占上风。
6月中旬以后,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态度更加明朗,团民便得以大批进入北京,出现了“ 官兵任其猖獗,城门由其出入”的情景。到6月下旬,人数逾10万。
6月16日,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再次宣布暂时停止镇压义和团,如果外国继续进兵,就不惜开战。会后,她又根据各国公使的要求,派荣禄的武卫军和董福祥的甘军严密保护使馆,幻想以此换取外国停止进兵。但这个幻想很快破灭了。17日,慈禧太后接到了裕禄关于列强强索大沽炮台的奏报;同时又接到谎报,说列强要让她归政给光绪皇帝。这更激起她对列强的忌恨,当天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欲强行宣战。由于光皇帝和主和官员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只好传令裕禄死守大沽,各省督抚派兵援京。19日,慈禧太后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决定派王文韶、立山、许景澄前往使馆,要求各公使出面劝阻联军勿犯北京。立山等人的奔波毫无结果,却在这天传来了大沽沦陷的恶讯。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强行决定对外宣战。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渝旨”,声称
“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執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由此我们可见,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有间接宣战一说)决不是偶然的,同时也是经过一定程度的考虑而做出的决定。
在清政府宣战之前的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拼凑2000多人,组成西摩联军有天津向北京进犯。25日,由俄、英侵略军接回天津租界。在此阻击战中,中国军民打死侵略者62人,打伤228人,粉碎了西摩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宣战前后的一系列战役笔者不作赘述,若有朋友感兴趣可自行查阅。
在此期间,涌现了无数像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直隶提督聂士成,直隶总督裕禄,新城团民首领王德成,武卫左军将领马玉昆,黑龙江副都统凤翔一样的爱国将领和军民,他们为了国家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值得后人的哀思和敬重,虽然他们由于军备,军事制度和指挥等方面的落后最终战败,也掩盖不了他们奋力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事实!
义和团和清军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战心惊。英国既害怕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它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又担心清军愈来愈倒向义和团。早在6月14日,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就致电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建议说:
“我们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项谅解。我们完全相信:如果他们可以指望得到女王陛下政府的有效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区内尽力维护和平。
这同时也是英国等帝国主义参与“东南互保”的背景。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并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 “地士广周、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总而言之,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有间接宣战一说)的做法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是莽撞的,而本质上宣战与否对于外国侵略者来说意义不大,但宣战却为外国侵略者提供了侵略的借口之一,也加大了战后谈判的难度。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更好的解决方法,个人认为应该加强战前的军事准备和统一调动能力,以免仓促开战,而且晚清政府确实无力与多个列强同时开战。
部分史料选自: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史料》上册
中华书局《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择》
以上内容是歆式杂谈的解答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码字排版不易,希望采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