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囚献帝,挟天子以令诸候,成一方霸主。这人算得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生前不篡汉称帝,怕留骂名,奸滑的很呢。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最后还是坏在了曹操儿子,曹丕的手里,曹操死后,曹丕追尊他为魏武大帝。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我们知道,自汉以下,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江山稳固,他们实行愚民政策,宣扬忠君思想。曹操是汉人,是汉人他不忠于汉君,他还挺有名气,为了教育人,就把他当典型了。历代的文人,弓笔如刀,把曹操批的烂臭。各地方的戏曲里,反映人物分忠奸,曹操一上台就是大白脸。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有名,提起来曹操他多恶行。哎呀,众口铄金,大家都说谁是好人,那谁就是好人。说起来曹操,大家都说他是奸雄。任他曹操文治武功,肚子里有歌赋诗词的大才华,那也不行,少数人虽不愿意,曹操奸雄的帽子,戴定了!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是奸雄的帽子是罗贯中给带的。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可以说家喻户晓。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这些人物也因为三国演义被中国人人人皆知。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曹操被称为奸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怎么把奸雄帽子给带上的呢,请看。

罗贯中通过许许多多细节,其实,都是没有影的,都是罗贯中虚构的。记在曹操头上。因为,陈寿三国志中都没有。

这样,小说的虚构性,被不懂的人,信以为真,广泛流传。一步步由假变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曹孟德,变成奸雄。

曹操落难无处可逃,来到老朋友吕不奢家。吕不奢非常热情,宾客招待。吕不奢恐怕酒不够,骑着毛驴去买酒,临走让儿子把猪杀了,给老朋友吃。吕不奢儿子杀猪,就需要磨刀,磨刀声,让曹操听到,以为是要杀自己。曹操急了,急忙提剑将吕不奢儿子及家人杀了。但,看到旁边困着猪,知道自己错了。没办法,把家里人全杀了,防止报信。一行人赶忙离开。不料想,没多远遇到吕不奢,曹操又把吕不奢也杀了。罗贯中还不解恨,又来一句,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罗贯中坑死曹操了。

割发代斩,罗贯中应该曹操加一个伪君子形象。曹操执纪严明,爱护群众作物。颁布命令,践踏庄家者斩。刚颁布,曹操马惊了,踏坏庄家。那好办,杀自己吧。这是不行的,行不通的。罗贯中又来一个金点子。曹操割发代斩,命保住了,纪侓也执行了。曹操奸雄也坐实了。

望梅止渴。罗贯中让曹操哄骗下属嘴脸跃然纸上。曹操带部队行军,后边有敌人追赶,马上就赶上。天特别热,部队都不愿意走,曹操特别着急。没有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罗贯中替曹操说,前面有梅林,到那就摆脱敌人,就可以休息了。士兵一听,嘴淌口水,解渴了,跑起来了。那有什么梅林。

罗贯中把奸雄帽子给曹操带上了。

3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开创人。我们学过他的以一些诗歌,比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这些诗歌里反映民生疾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连鲁迅这样的大师都赞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书法也是非常好的,他擅长章草,连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都赞赏曹操的书法为妙品。

但是我们从一些小说中、野史、戏剧中以及世人口口相传中,都把曹操描写成狡猾、奸诈、残暴的乱世奸雄,那么曹操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人物,为何被人扣上了奸雄的帽子呢?

我觉得这个要从公元208年,五十四岁的曹操位列司空、冀州牧、丞相,大权独揽时说起,因为此前的曹操在世人眼里也还是个乱世的英雄,此后,有以下几个人的死开始让原本英雄的曹操在当时的人民眼里一步步改变,逐渐被戴上了奸雄的帽子:

首先是荀彧的死,荀彧是汉室老臣,他的理想是要曹操恢复和振兴大汉王朝,可是曹操后来走的路让他失去了希望,最后被曹操用一个空的食盒,逼迫自尽。荀彧作为汉室老臣的代表,他的死,让那些渴望恢复汉室的臣子臣民、遗老遗少们们对曹操彻底死心,恨之入骨,虽然在强大的曹操面前,他们不敢说啥,但是私下里不知道辱骂曹操祖宗多少次,这些人一定会尽所能给曹操扣帽子的。

另外还有像祢衡、孔融这两个汉末名士的死,尤其是孔融,这个人可是孔子二十世孙,是汉末清流名士的代表,孔融这个人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对曹操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要表示反对,后来曹操实在不能容忍了,找了个不孝的罪名把孔融砍了,杀一儆百,可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堵住了一个孔融的口,其余那些清流们能堵住吗?这些人之所以是清流,擅长就是高谈阔论,背后还不把曹操骂的体无完肤?

其三,竞争对手,如刘备、孙权这些人的口诛笔伐,他们统治地盘下的臣子臣民们,老大都称曹操为曹贼了,想想可知,下属们会怎样说?

这些是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曹操的评价,给曹操扣上了汉贼、奸雄的帽子,逐步流传后世。

另外曹操扣上奸雄的帽子,还和后世一些小说家、戏剧家不无关系,大汉王朝在世人眼里是个正统的王朝,刘备和汉室扯上了关系,这些小说家、戏剧家多少带上点个人感情色彩,抑曹尊刘,在写小说、编戏剧的时候,多少带点个人偏向,把曹操塑造成:狡猾、奸诈的乱世奸雄的反面形象了。


综述,给曹操扣上奸雄的帽子,应该是那些渴望恢复汉室、愚忠汉室的遗老遗少、臣子臣民,受到曹操的打压、镇压的一些政客、清流们,和曹操处于竞争地位的政治对手们,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后世一些带有偏见、个人感情色彩的小说家、戏剧家们,在这些人的作品中,逐步给曹操这个英明神武的人物扣上了奸雄的帽子。

4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曹操的历史功绩绝对称不上“奸字”,而“奸雄”的帽子是来自于问许邵月旦评的评价。

晋人孙盛《异同杂语》中记载: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意思是是曹操经常问许邵,我是什么样的人,许邵不回答,曹操一直追问,许邵回答道:你是太平天下的能臣,乱世的奸诈英雄。也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就是曹操”奸雄”帽子的由来。

许劭给曹操的评价为什么如此有名呢?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许子将曾在汝南主持一个“月旦评”。即每月月初开一次会,评论当时人物,影响极大。凡是得到许子将肯定或赞扬的人物,身价即刻大增。

而在《三国演义》里文章也借用了许邵评价曹操的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此后的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为了突出刘备的正义,贬低曹操时也沿用了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奸雄”的评价,久而久之这个“奸雄”的帽子就扣在了曹操头上。




5

历史主流是“挺刘抑曹”,三国演义只是把这种以其影响力放大到了极致。

最早都知道是许邵,和谁我忘了组织了“月旦评”,每月点评一次当时知名人物,因此影响力很大。

曹操缠着许邵让他点评自己,得了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一、能臣可以当吗?

汉末已是黄巾肆虐,皇帝带头卖官鬻爵,将钱搜罗在西园,供自己享乐消费,王朝已经很难延续。如此情景,算是“治世”吗?

既然治世可遇不可求,想来心怀大志的曹操的选择也只有奸雄了。

二、奸雄是个贬义词吗?

向来的说法,奸即奸滑,奸佞,可以说是“汉贼”。刘备的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

但再当时来看,奸雄不是个贬义的评价,所谓“奸”,不过是指责曹操“篡汉”,当然曹操没这么干,是他儿子曹丕干的。

时逢乱世,想做点事业该怎么做?

学大儒?皓首穷经,于国无益;

学董卓?残暴不仁,不得善终;

学诸侯?表现奉汉,实为地盘;

学袁绍?袁术?吕布?下场不过惨死无果。

乱世英雄得油滑,得不拘小节,更不能被一句评价就了耻辱柱,想来当那些诸侯被曹操覆灭的时候,不会去想曹操是不是奸雄的。

三、曹操的污名化

《三国演义》里用了很多春秋笔法。

比如正史里曹操得许邵的评价后是“大笑”,演义里好像是改成了“大喜”或者“窃喜”的意思。

大笑似有英雄气,大喜和窃喜读来怎么都像小人得志。一字之改,就让曹操的形象近“奸”了。


所以,戴什么帽子无所谓,摘了帽子能看到人,才更重要。

6

曹操奸雄帽子是谁给带的不重要。关键为何二千多年来,奸雄的帽子摘不掉。既然顺理成章的带上了,恐怕带上有他带上的道理。中国自古遵训一条名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之说,曹操本人无论他本领在高,什么軍事家了政治家文学家。但他却差一步之遥,未能登上皇帝之位,恰恰给曹操带上了那么多贬义词帽子。当今无论是谁摘掉奸雄的帽子谈何容易。至今唱戏仍是白脸,假如曹操当上了皇帝恐怕历史早己判偌二人。曹操很可能成为开国皇帝圣贤皇帝。

7

东汉时期有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此人之所以著名,不是因为才气有多广,也不是因为势力有多大,只因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评语!凡是被此人评过的人,不是日后飞黄腾达,就是声名被广为传播。就如当今的网红效应引起的一股潮流,被众人追捧;时人都为能得此人一评语争相登门拜访,家门口的楼梯几乎被踏平,这些人中不乏社会名流,有权有势之人,这些人中包括曹操,年轻的曹操虽闯出了一定的名气,但跟那些达官贵人比起来还算不上个,按照正常的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曹操一时头疼不已,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总不能一直等下去吧。为了这个事大脑里没少动心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时机。

原来是登门拜访的人太多,此人没少被打扰,每日面对如此多的贵族,推又推不掉,惹又惹不起,只剩最后一招可以用了,采用普遍的三十六计走为上。曹操正是得知了这个消息,想到了一个歪心思,曹操派人半路派请一个女子过去,演了一出被人非礼的好戏,戏份正在进行途中曹操利用职务之便将此人带回去问罪,这样的丑事当然不能被穿出去,已经栽在了曹操手上,是认也不是,不认也不是,在威逼之下不情愿的为曹操做了个评语,这条评语被流传至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作评语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许昭”。曹操从此有了奸雄称号。

8

曹操“奸雄”的帽子应该是后代门阀贵族和儒家给扣的。准确的说曹操可以称之为“枭雄”,其文治武功足以担得起魏武帝的谥号。

说起曹操我们先来谈谈他的生平经历,陈寿《三国志》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参,惠帝时丞相,萧何之后汉的第二任丞相)”。曹操祖父曹腾为汉桓帝的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亲曹嵩,官至太尉。“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从这些可以看出,曹操可是一个顶着官三代头衔的贵族青年,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优秀青年,而且还是一个文武全才。文学方面与儿子曹丕、曹植超过建安七子,父子三人的存世文学作品占建安文学作品近一半之多,《魏志-荀彧传》说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三国志》注引《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之所以称为魏武帝,与他的军事才能脱不了干系,曹操著《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起于黄巾,后逐鹿中原,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北克乌桓,南御孙刘,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乃一代枭雄。

曹操被扣上“奸雄”的帽子应该是他的政治举措所导致的。人才方面,“唯才是举令”,使得曹魏人才济济,文有荀彧、郭嘉、司马懿,武有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等优秀将领;经济方面,推行屯田制,促使北方地区率先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生活,使得曹魏政权稳步向前。这两种举措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是曹操对士族集团的打击,自汉以来士族势力发展壮大,门阀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地方豪强拥有大批土地,控制着州郡经济命脉。士族集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曹操的政治举措触犯到了士族集团的利益,这是被扣上“奸雄”帽子的一种原因。东汉末年,儒家士子游说诸侯,但大多都是一些徒有虚名之辈,曹操十分反感,加上士族集团已经严重的儒化,深受法家、兵家思想影响的曹操对这些嗤之以鼻,对儒家士子进行打压,在曹魏政权每进一步时都会擅杀名仕(例如杨修),加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介诸侯竟胁迫天子,这是对儒家法统的挑战,从而引起士子不满,这也是导致“奸雄”曹操的原因。

“奸雄”曹操还是“枭雄”曹操,虽然在封建法统来讲曹操有点“大逆不道”,但对当时北方的百姓和寒门读书人来说,曹操做了有利于社会的事,百姓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寒门士子有了为官之道,再加上曹家父子文学方面的贡献,如果再称曹操为“奸雄”那可对不住曹阿瞒的《龟虽寿》、《观沧海》这些名篇了。

9

据《资治通鉴》载,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自己跑上门去请当时的社会名士许劭给自己戴的,而且还挺高兴。

但是呢,个人感觉是曹操本人的举动让后世给他戴的奸雄帽子。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中常侍,也就是宦官,而且还是地位比较高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不能详细知道他的生平,有人说他是夏侯姓的后代。曹操的家族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并不姓曹,曹姓是宦官曹腾,他随的是宦官的姓。他的家族只能追溯到他的父亲曹嵩,再往上追就不知道了。有人说是夏侯姓的后代,这也只是有人说,没有确切的证据。总之,曹操是生在一个大宦官家里,而当时的宦官是很了不得的,把持朝政,呼风唤雨,不要说朝臣,就是皇帝小儿,也被摆弄在手掌之中。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可以想象会学到什么东西。玩弄权术肯定是高明的,阴险狡诈肯定是上乘的,在斗争中学会斗争,耳濡目染,近墨必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