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古代乐谱失传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一是每次的改朝换代,战争动乱,人民流离失所,毁坏和失传的东西太多了,不只是无关民生的乐谱。

二是古代的乐师很少把乐谱传播给民间大众,只是传给自己的家人或弟子,受众面非常小,一旦遭遇社会或家庭变故,失传的可能性很大。

三是由于古代传播渠道少,乐谱传播不通畅,乐谱经历的年代越久远,懂得的人就越少,有的乐师狭隘自私,甚至宁愿把乐谱带进坟墓也不愿示人,所以造成有些乐谱流传。如比较有名的广陵散就是这样失传的。

最佳贡献者
2

您好朋友!我是小小曲儿,很乐意跟你一起讨论古代乐谱失传的问题!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方法,基本上是简谱和五线谱,他们简便易行,简洁明快,稍微掌握一基本方法或者练习,就可以明确的记录,或者说唱出来,而且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熟悉,这更便于流传。

我国古代的记谱方法基本上是工尺谱,减字谱和文字谱,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看到了。这些记谱法之所以传,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这些谱子是古代的文人(有一定地位,有一定经济基础,甚至是官僚)所使用的,记录和演唱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太容易被人们掌握和使用。

2,大部分老百姓是没有时间,或者说机会接触这些谱子的,时间久远,掌握的人越来越少,就出现灭失了。

3,在封建时代,艺人的地位低下,所从事的艺术当然也不会被世人所认为高尚,很多的乐谱,很难被记录,或者说是流传下来。

4,国内的战乱频仍,朝代更迭,不可避免的祸及这些书籍或者乐器和艺人,生命都成为困难的时候,更不用说这些乐谱了。

5,艺术和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很多的人甚至不屑于这些方式,或者职业,当艺术不被重视的时候,这些形式的流传更不可能了。

6,人口众多和生产力低下,中国社会上只重视生产和劳动,唯一的出头门路就是读书,学习或者从事艺术更是低人一等,这些艺术记录方法也不会被人们重视,不可能流传下来了。

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古代乐谱的灭失。

粗陋之见,请指正!

3

以我的理解来说,乐谱失传有很多因素,但是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归结在人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在中国古代的教学模式就是口传心授,就是老师手把手教,基本是不太需要乐谱,经过历史更迭,岁月变迁,很多音乐就流失了,而且咱们的老祖宗也确实牛逼,记谱不记音高,只记录演奏方法(减字谱)或者干脆就只记录演奏这首曲子的心情描述(文字谱)。那个时代也没有录音机啥的,所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谱子流传下来……

再加上朝代更迭等人文原因,留下来的乐谱就更少了。

4

中国古代乐谱真正流传下来的不多。

我们现在听到的一些古谱,像《广陵散》,《高山流水》,《凤求凰》,《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千古名曲,我觉得更多的是后人的演绎,原汁原味的古曲真的很难流传到现在,好一点是后人不断的再创造的结果,差一点的应该就是攀古曲的名声出现的赝品。事实上各种古曲是正宗还是仿制品的争论在音乐圈子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手写的工尺谱)

这是由于古时候没有完善的记谱和印刷技术,在录音技术出现以前,记谱和印刷是传留乐曲的基本技术,古时候我们记谱使用的是工尺谱,一是没有大面积地留下乐谱的印刷品,二是那时的乐曲研习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一代一代人相传,也说明人们在认识和科技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



(巴赫演奏管风琴的画像,巴赫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奠基者。)

对比西方的情况,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很多西方古典乐曲,都是巴赫时代的作品,也就是十七世纪左右的作品,再往前的也少了,这得益于当时的欧洲在印刷技术,记谱方式,乐器制造方面的进步,对音乐教育以及教堂教会里音乐推广的重视,这使得那个年代的欧洲产生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也得以流传下来。

所以中国古代的乐谱流传下来的少,主要还是古时候技术上的原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5

原因是:在古人看来,音乐就是个传递个人思想的工具,音乐就是抒发自我性情的载体。音乐是灵魂的音乐。所以曲调之间的时间长短承接是怎样的,应该由演奏者自己把握。所以对曲子所想要表达的思想理解是怎样,演奏出来的效果就是怎样所以古人的曲子,演奏的人不同,听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不会千篇一律。

在历史书上,中国有很多经典的音乐,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嵇康的《广陵散》,还有宋词元曲等等都是音乐的形式传播于世,而今都销声匿迹了,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古代乐谱的失传!

中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乐谱,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套记载乐谱的方式慢慢流失了,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遗憾!中国古代的乐谱有“宫(gong),商(shang),角(jue),徵(zhi),羽(yu)”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2,3,5,6”五个音!这是中国古代乐谱的基本音符,相比欧洲的数字简谱少了两个音, 而中国的古代名曲在谱曲都只用这五个音!中国人的智慧是相当高的,所以流传至今的宋词元曲当时都谱有曲子,像宋朝柳永,那简直就像当今林夕一样的“写词高手”存在,甚至影响力远远超过林夕,当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之所以争相传颂,一方面是他的词写的水准高,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谱曲发达!这些场景,我们也只能脑补了!

古乐谱的流失,造成了我国古代乐谱、音乐文化的研究首先在日本、英国展开。20世纪80年代,随着《敦煌琵琶谱》的解译,中国内地掀起了古谱学高潮,并推动了唐代音乐的重建。赵维平介绍,以前我国研究者解读的乐谱主要基于信息不全的黑白影印件,此次团队搜集的乐谱主要是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乐谱,包括一些相关的东亚乐谱和乐书,力求搜集原始版本,提供给研究者最真实可靠的善本。已搜集到的古乐谱有些是孤本,如京都阳明文库藏《五弦谱》、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碣石调·幽兰》;有些是同一种乐谱的不同版本,如《魏氏乐谱》有六种不同的版本。下一步还将收集乐书,尤其是日本的古乐书,以了解当时中国的乐器演奏、乐律变迁以及音乐的演奏法等

6

六工六,尺工尺,尺商羽丝豪。

7

首先,中国古代音乐人地位低下。除了个别少数民族掌权朝代例如盛唐,很少有音乐人的平民位置,更不用说当艺术家尊重了。

这个大前提就决定了音乐职业只是谋生手段,而且是极低的社会地位,下九流中排名都靠后,乞丐之下,混到娼妓档次了。所以古代中国的音乐只有类似贱民阶层的家族师徒传承,又缺乏起码的文化做保障,船户乐伎更是贱民,别说念书科举,与平民通婚都是罪,几千年的荒唐制度到雍正年才废除。

所以,既然古代华夏没有大众传播需求,当然很难出现西洋式样的记谱。

其次,华夏民歌与世界各国相似,情爱为主,却只流传于青楼中。市民在公共场合唱歌是不被允许的。也就缺乏记录传播的需要。

只有士大夫阶级的琴谱被自我珍惜,却也只限于琴等。而且不标注节奏,或者说一个人的演奏与自我欣赏,不需要也不会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节奏规则。指法倒是标一堆,音高也有很大随意性。

晋以后士大夫阶级的没落,意味着古琴这样小众化的乐器乃至表达的音乐注定不能成为知识阶级的主流。闲人才抚琴。忙人都急于考功名做官呢。

更深层次上,中国古代是模糊思维,精确记录严谨表达原作者意图从来不需要。

8

乐谱主要是经历的时间太长,没有保存好,有的损坏、有的丢失而逐渐失传的,还有就是中国一流的音乐家都喜欢把乐谱传给自己的一两个好学生,这就造成了传播的不通畅,还有的音乐家刚愎自用,宁可带进棺材里,也不传给别人,比如广陵散就是这么失传的。

9

我们祖先早就发现雅正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使其返璞归真,让人们在忙碌的之中调节身心健康。从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开始,周王就要求贵族学生除了读书以外还要掌握六种才能,即“通五经贯六艺”,其中六艺之一就包括乐。《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期经过发展慢慢被遗忘了

10

不够重视,我是泉州人,我喜欢我们家乡南音,梨园戏,高甲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