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也许大家都曾听过一个说法,即明朝亡于鼠疫。但单单这么说,似乎有夸大其词之感——好端端一个王朝,怎么可能被小小的疾病打败,土崩瓦解?那么,就请随着笔者一道,一起来看一看这场爆发于崇祯六年(1633)的鼠疫,究竟有多可怕。

于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在中国北方爆发的鼠疫,又称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或者疙瘩瘟。一旦人感染上这种瘟疫,就会急性发病,症状多为剧烈的头痛、呕吐、呼吸急促,严重的会出现意识不清;或者出现剧烈胸痛、咳大量的粉红色泡沫样痰。有些人还会出现全身的淋巴结肿大。这种疾病致死率非常高且发病时间快,有时甚至会出现二人策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与前面的人说话却不见应答,这才发现那人已死于马鞍之上,而手犹执鞭状的可怕景象。

那么这场鼠疫造成的影响有多严重呢?有记载称:“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可以说,鼠疫过处,死者无数,街上空无一人,连叫花子都看不见了,小孩子也不再在街上玩耍。

鼠疫爆发的时间正处于全球“小冰河世纪”,北方大旱,南方洪水成灾。气候变冷,植被往南退化。当时也许只是一只老鼠被携带鼠疫病原体的跳蚤叮咬了,但由于鼠群一直挨饿,身体虚弱,很快就殃及一群又一群的老鼠。携带病毒的鼠群为了生存,浩浩荡荡从蒙古草原往更南的地方杀去。

而就明代社会来说,这样极端的自然气候也导致了农业欠收,更雪上加霜的就是肆虐的蝗灾和鼠患,面对饥荒,人民暴动此起彼伏;而在外部,李自成的兵马也虎视眈眈,真是内忧外患啊。鼠疫之所以会在人群里大面积爆发,是由于鼠群南下寻找水源和粮食,加大了鼠群与人群接触的几率。在史书中,曾多处记录了鼠群的异动,如鼠群成群结队衔尾渡河,大有一副不顾一切南下逃荒的样子。更糟糕的是,北方本就是政治军事中心,鼠群的到来带来了鼠疫,严重的削弱了明朝的军事的有生力量

北京沦陷前夕,明军守城部队严重匮乏。仅有的一些死里逃生的守军士兵,也是被疾病折磨虚弱不堪。军官“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士兵已经虚弱的无力战斗了,此时再坚固的壁垒也难以守住城池了。鼠疫带来的不仅是军队力量的严重削弱,它也让明朝损失大量人口,甚至有“人鬼并行于街”的说法,也就是死的人太多,以至于白天鬼魂就在人间游荡了。

《明实录》有载:"永乐十一年六月,浙江乌程,归安,德清三县疫,死者万五百八十馀口。七月,浙江宁波府鄞,慈溪,奉化,定海,象山五县疫,死者九千五百馀口。十七年五月,福建建宁,邵武,延平三府自永乐五年以来屡大疫,民死亡十七万四千六百馀口。正统十年三月,浙江宁波府疫,军民死者六千六百馀。七月, 浙江绍兴,宁波,台州三府,自去冬以来,瘟疫大作,男妇死者三万四千馀口。十三年九月江西建昌府新城,去冬今春,疫气大作, 县民男女死者四千馀人。景泰五年二月江西建昌府属县,去冬大疫,男妇死者八千馀人。”这般触目惊心的死亡人数,足可见鼠疫的毁灭性之大——它让明朝元气大伤,无力回天。

关于这场鼠疫是如何结束的,一方面离不开吴有性的贡献,他在其他医生用传统的伤寒法医治无效的情况下,研究出刺血法给病人治病,挽救了不少人性命。另一方面是到崇祯十六年(1643)的冬季,大雪纷扬,老鼠差不多死光了,人口密度也大幅度下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低了,鼠疫病情就逐步得到扭转。

这场肆虐的鼠疫,是自内部击溃明朝的利刃。经过这场浩劫,明朝气数已尽,半年后北京被李自成轻松攻陷,崇祯帝自缢,明朝覆灭。鼠疫不是导致明朝覆亡的唯一原因,但绝对算得上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总是显得渺小。

最佳贡献者
2

今天,我们来看看明代末年的那场鼠疫。这场鼠疫发生在崇祯帝朱由检时期。

提到崇祯帝朱由检,人们往往会评价他道:“有道无福”,他虽然继位后勤勉图治,但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严重的天灾使得朝廷束手无策。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起兵反明,崇祯帝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在各种各样的天灾中,崇祯帝继位之初的鼠疫可谓骇人。那么,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难到底有多恐怖呢?

其实,从明朝中后期,大约是万历年间开始,华北地区的气候就开始发生异变,出现了全国性的少雨现象,受此影响,旱灾逐渐变得频繁。光是万历年间就曾经三次爆发大型旱灾,灾难中死去的动物、百姓尸体导致了瘟疫和疾病的传播。

其次,随着明朝中后期,原有耕地已经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于是很多的人口北迁到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草原上开垦土地,南北的频繁交流也使得许多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老鼠作为外来物种入侵了南方的田地,这为日后的大鼠疫埋下了伏笔。

而鼠疫之所以爆发,则是因为随着旱灾的肆虐,老鼠为了找寻食物而四处流窜,其中一大部分都涌向了人类的聚集地。引发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杆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转移到了人类体内,而因旱灾而被迫流亡的人们便携带着这一危险细菌四处奔波,将其扩散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鼠疫杆菌。为什么它能够在明末肆无忌惮传播呢?鼠疫杆菌能够引发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等疫症,在明末的医疗条件下,基本是无法医治的,根据现代科研结果,感染腺鼠疫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而肺鼠疫的感染者死亡率更是达到惊人的接近百分之百。

再加上人类对于鼠疫杆菌没有天然的免疫力,所以鼠疫一旦出现,就很容易感染,可以说,在鼠疫面前,人类极少能有抵抗能力。明末的旱灾使得老鼠们缺少食物,身体自然个个虚弱,鼠疫杆菌趁虚而入,很快数量庞大的老鼠种群都携带了细菌,通过和人类的接触,甚至饥不择食的人类将感染后的老鼠吃下去等等行为,都使得鼠疫的传播速度大增。

鼠疫最早爆发于山西,万历八年(1580),先是在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而后在距离不远的潞安府,其治所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也“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除了这两地,鼠疫还在山西的太原、忻州等多地大肆传播,并且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崇祯七年(1634)至八年(1635),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当地百姓为了躲避鼠疫而尽数逃散,使得兴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而逃走的百姓其实许多都已经感染,于是鼠疫杆菌又借此渡过黄河,来到陕西。

崇祯九年(1636),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随后是延安府,随着崇祯十三年(1640)的鼠疫东扩,位于今邢台市的顺德府、位于今河间市的河间府、今大名县的大名府三府也都出现大疫。

一年后,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被誉为“明末文天祥”的名臣左懋第在其上疏中写道:“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一年,鼠疫正式“进京”,关于京城的资料记载称:“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此时患者大多有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所以可以推测这时流行的是死亡率四分之三的腺鼠疫。

崇祯十六年(1643),腺鼠疫变异为死亡率接近百分百的肺鼠疫,明末史学家夏燮在其《明通鉴》中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据称这时京师的死亡人数日以万计,惨象至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等李自成进京时,北京已然“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

根据不完全统计,死于明末鼠疫者多达千万,首都北京几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包括鼠疫在内的天灾、饥荒等等非战争因素。明末的大鼠疫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实在是抹不去的记忆。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有两种疾病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就是国家最为重视的两种传染病,就是鼠疫和霍乱。那么,鼠疫究竟有多厉害,在人类历史上掀起过怎样的风浪,会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呢?


鼠疫

鼠疫的罪魁祸首是鼠疫杆菌,传播途径可以是鼠—人传播或者是人—人传播。一般多从鼠—人传播拉开帷幕。而使得鼠疫杆菌和人体建立联系的,准确而言,是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也就是鼠蚤。携带了鼠疫杆菌的鼠蚤吸食人血,就会导致人感染鼠疫。

图/加缪的小说《鼠疫》


鼠疫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因为皮下出血的症状,又被称为黑死病。鼠疫的病死率极高,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爆发。


肆虐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爆发,规模最大的大概有三次。


第一次大流行是541年到717年,541年,鼠疫从埃及爆发并起步,经过小亚细亚到达东罗马帝国,并从东罗马帝国波及整个欧洲。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被传染了鼠疫差点死掉,本场鼠疫使得数千万人丧命。


第二次大流行是1346年至18世纪初,绵延三百多年。1346年,鼠疫随着商船在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地开始传播。本次鼠疫开始时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他将这种疾病描述为黑死病。


关于本次鼠疫爆发的源头,当时人普遍认为与蒙古人西征有关。不过也有说法认为与十字军东征有关。


在黑死病出现在意大利同时,也在黑海附近出现。后来约在1348年,西班牙被黑死病攻陷,1349年,黑死病已经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1年攻陷瑞典,1353年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本次黑死病在欧亚非三大洲至少造成六千万人死亡,欧洲地区的约一半人口死于这场疾病。

图/描写黑死病的薄伽丘《十日谈》书影


由于本次黑死病,使得欧洲的现有秩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不得不说与之后的一系列变革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由于本次黑死病太过令人深刻,一些形象和文学作品也因此被人铭记,比如带着鸟嘴的中世纪医生与薄伽丘的名著《十日谈》。

图/中世纪鸟嘴医生


鼠疫的第三次大流行起源于1855年的云南,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肆虐整个中国南方,在19世纪末通过商船扩散至全球。本次爆发使得人类最终认清了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杆菌。由于科技的进步,这场鼠疫持续一百年就被完全控制。但还是造成了一千多万人的死亡。


参考书目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4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迟子建的小说《白雪乌鸦》里就讲述了1910年到1911年,哈尔滨的一次鼠疫大爆发,其中的很多描写读来让生畏。

其实早在巴音死前的两天,马家沟的一座工棚内,一个从满洲里串亲戚回来的中年男人,在高烧多日后,突然吐血而死。接着,同一工棚的人,又有三人相继出现了类似症状。新城区俄国医院的医生据此判断,哈尔滨可能出现了鼠疫。而傅家甸人忽视了,巴音死后的第三天,三鲜豆腐小馆的主人刘文庆,因发烧咳嗽多日不好,在家人扶他问诊的路上,突然昏厥,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且死后的脸色跟巴音一样,呈黑紫黑紫的!而巴音,是三鲜豆腐小馆的常客。及至三铺炕客栈女主人吴芬暴亡,傅家甸的风云人物傅百川,才敏锐意识到这三个人同样症状的死法有点蹊跷,赶紧说与道台府的道员于驷兴。于驷兴大惊,看来前一段耳闻的发生在满洲里的鼠疫,已经野火一样,悄悄蔓延到傅家甸了。——《白雪乌鸦》

那一场20世纪最严重的流行鼠疫夺去了6万多人的生命。1910年10月21日,两名从俄国逃回来的伐木工来到了满洲里的一处客栈,两人面无血色,神色慌张。客栈老板盘问他们究竟出了什么事情,两个说他们半个月前,俄国的大乌拉尔站里7名伐木工人突然暴毙,惊慌的俄国人不仅烧了死者的行李和衣服,还把其余的工人全部赶回了国内。

客栈老板把两个人安顿了下来,6天后,二人在店内暴毙,同一天,又有两名同住的房客相继死亡,死者的症状相同,都是发烧、咳嗽、吐血,死时全身发紫。经检验,四人都是死于鼠疫,后来经过考证,早在1910年的春夏之交,俄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就发生了鼠疫,出于对自身安全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的疑似感染的中国劳工驱赶回了国内。

鼠疫沿着中东铁路一路蔓延,11月8日,疫情传到了北满的中心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已经初具城市规模,大量的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和中国人杂居在一起,在哈尔滨北部的傅家甸——也就是今天的道外区一带——居住有两万多名中国人,傅家甸街道肮脏,房屋低矮是不折不扣的平民窟。

很快大批大批的人死于瘟疫,而以当时哈尔滨地区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控制疫情的蔓延。一时“死尸所在枕藉,形状尤为惨然”。龙江、长春、呼兰,甚至河北、山东……每天疫死者成倍增长。正如当时东三省总督锡良形容的那样,疫情“如水泻地,似火燎原。”

十二月初八,12名俄国人应邀,前往哈尔滨号轮船管带家做客。当他们的马车行驶至傅家甸一带时,被当地情景吓呆了。“入街地方,见有华人尸身七具,围观之华人约有四十名,又见沟内倒毙华人两名,甚至见有卖瓜子华人一名,随地倒毙。最奇者,行路之人尚夺其瓜子分食。”旁边,一名尚未咽气的华人被人从房中拉出,弃之于街心。当他们询问在一旁站岗的巡警,为什么不过问此事时,该警察大言不惭地说:“虽倒卧二三日亦与我无干。”当他们行至江岸时,“见有露卧尸身两具,又有一尸未被掩盖任野犬之吞食。当时乘车之俄妇女,几不省人事。行至停船地方见有棺木堆积共有十八具。统计前后目睹尸身三十六具。”他们发现,此时设置于关卡的检验医士,也形同虚设,“如往来之人毫无阻拦。”

这是《盛京时报》上刊登的一则关于鼠疫的报道,可以想见,当时的哈尔滨已经是人人自危的人间地狱。

就在这时,年仅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来到了哈尔滨。伍连德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7岁时他考取了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1903年,他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之后伍连德在袁世凯的邀请下,来到天津担任天津陆军医院副校长。东北瘟疫爆发后,在外务部施肇基的推荐下,伍连德赶赴哈尔滨,在这里,他上演了一个人拯救了一座城的奇迹。

1984年,人类发现了鼠疫杆菌后,普遍认为鼠疫是通过跳蚤传播的,也就是说跳蚤先叮咬老鼠,携带鼠疫后,再传播给人类。可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一连解刨了好几只老鼠,却都没有发现鼠疫杆菌。伍连德猜测,在哈尔滨流行的鼠疫是一种不需要老鼠就能传播的新型鼠疫。12月27日,一名日本女人感染瘟疫死亡后,伍连德决定解剖尸体,在女子的血液中,他发现了鼠疫杆菌,伍连德确认这种新型鼠疫为肺鼠疫,通过飞沫就能传播,传染率和致死率极高。

在施肇基的支持下,伍连德下达了封城的命令。他把傅家甸分为四个区域,每区设置一名医生。每天,医生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医院,并对病人家属进行隔离。

他又从长春调来上千名步兵,对疫区内进行交通管制。规定居民出行必须佩带证章。根据区域不同证章分为白、红、黄、蓝四种。佩戴证章者可以在本区内行动,但要前往别区,则必须申请特别批准证。就连区内的军人们也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章,不许随便走动。

最后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各病院中均设有医官、庶务、司药生、看护、巡长等职务。既为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了治疗,又避免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

然而做完这些隔离措施后,傅家甸的疫情却没有得到缓解,每天死亡人数都在40到60人之间,不久每天的死亡人数就在百人以上,最高的一天竟然有183人死亡。伍连德将隔离的措施想了又想,最终他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可能出现了尸体掩埋的环节。

1911年1月的一天,伍连德来到城北坟场。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时值隆冬,地上的积雪有五六寸厚,雪地上一排排棺木和尸体露天停放着,如长蛇阵一般绵延一里有余。鼠疫杆菌可以在这些尸身上存活很久。这个坟场简直就像一个储藏鼠疫杆菌的大冰柜。如果有老鼠或其他动物接触到这些尸体,再由动物传染给城里的人,那么一切防疫措施都将化为乌有。必须尽快将这些尸体处理掉。伍连德找来抬埋队,让他们赶紧挖坑掩埋尸体。但哈尔滨的冬天,气温至少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这样的温度下,土地冻得比金石还要坚硬,不要说深挖洞了,就是想挖一个浅坑,也非常困难。如果要土葬,只能等到春天大地解冻时才能进行。但这样一来,恐怕死于鼠疫的人还要成倍增长。

伍连德决定焚尸,但决定遭到了当地百姓的抵制,伍连德只好上奏则请求朝廷批准,经过朝廷的激烈讨论,最终同意了伍连德的焚尸请求。宣统三年的大年初一,工人把100个棺木或尸体堆成一堆,一共堆了22堆,浇上煤油,2200多具尸体就这样被付之一炬。之后俄国的防疫部门也效仿中方的做法,把辖区内染疫尸体,无论是新近死去的还是已经腐烂的,全部火葬。2月间,俄方共焚化了1416具尸体,其中1002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掘出来的。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感染鼠疫死者的数量开始下降,到了1911年的3月1日,傅家甸的死亡人数变为了零。随后各地也纷纷传来捷报,一场大鼠疫就此终结。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作为消灭东北鼠疫的第一功臣,伍连德被委任为会议主席。

5

首次出现有记载的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进而波及到了欧洲国家,在这次大流行中有近1亿人的死亡。

再者第二次就是在欧洲中世纪的1347年到1353年之间,鼠疫大流行在欧洲首先集中性的大爆发,仅仅数年的时间就造成欧洲2500多万的人口死亡,这已经占到当时全欧洲总人口数的约三分之一,而这也是后来被我们称为“黑死病”。而“鸟嘴医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瘟疫医生。


而在中国,有记载的是从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的瘟疫也被认为是全球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一部分。据不完全估计,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达1,000多万人。

第三次大爆发就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而死亡人数也达到了将近1,200万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