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国,春秋和战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周朝灭亡前,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这段时间称之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而“战国七雄”则是另一种情况。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那么为何要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开说呢?

实际上,春秋五霸是对君主个人魅力的名义尊奉,战国七雄则是对于三百年局势的实际分析。五是君主列举,七是国力评估。春秋五霸,无论“五”的概数,还是“霸”的名分,都是有名实关系中“名”方面寓意的,代表了很浓厚的儒家思维色彩。

春秋时期的周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分区:中原、关中、晋国、齐鲁、楚。以上五区是当时天下棋盘的东南西北中五大板块,各方诸侯凭依这五大板块中的1~2个,逐渐成为地区性强国,到了春秋末年,实际上形成了晋、楚、齐、秦、燕的五强格局;晋国三分,田氏代齐,新的政治格局形成。

战国七雄自始便是春秋末年天下诸国实力发展的结果,吴越冲击的催化、三家与田氏的上位以及由此刺激启动的变法浪潮,都是天下实势所致春秋名五霸,战国实七雄。

正如春秋取自史书名,而战国却取自战争频率实际,五霸与七雄的得名实在是名实关系的一处妙解。五君者,君名也;七国者,国实也。正是因为如此,“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才要分开说,这样分开说有其必然原因的。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很简单,歪史先说五霸。春秋五霸是指的五个人,一般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另外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但是歪史认为真正称霸有实力的是晋文公,作为首霸,无可厚非,他尊王攘夷的策略此后成为准绳。以后的几个霸主一直到战国初年都还把尊王攘夷提出来作为幌子。可惜的是齐桓公被饿死以后,诸公子争位

第二个实质霸主晋文公当仁不让,但是他开创的是楚国晋国延续两百年的轮流霸权,类似于冷战时期的没过苏联,这可苦了当时的小国家,比如宋国郑国,一个亲楚,一个亲晋,所以。自晋文公以后的两百年之中,楚国和晋国的战争不是在宋国打就是在郑国打。

当然晋文公是他继续了齐桓公的事业,但是到他这里已经变味了,尊王攘夷已经是旗帜了,也就是说名义上是这样,实际上已经给自己谋利了。这也因为晋国曲沃代翼以后的扩张计划没有改变,所以晋文公一般尊崇王室,剩下的精力都在扩张晋国版图。也就是赤裸裸的争霸了。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接下来轮到楚庄王了,这个时期楚国已经攻灭了周围周天子封的一些小国,因为嫌弃自己爵位低于是自己称王,可以看出他的实力。到了楚庄王这里,已经积累好几世。

即使齐桓公时代都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可是后来晋国击败楚国,是的楚国的崛起第一次被阻挡。这位一鸣惊人的人才果然不同凡响,整合楚国的力量北边称乱击败霸主晋国,然后野心勃勃的跑到洛阳问鼎,被王孙满 一句话挡回去了。

楚庄王称霸以后,霸权也没有彻底中断,此后两百年间晋楚一直轮流做霸主,其他的国家只能左右逢源。

这两个国家霸权可以勉强的于后来的战国七雄并称,但是好像又不一样,战国七雄也没有这么强大到足于号令天下。

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空档中还有一位宋襄公,这个比较滑稽,明显的东施效颦,学习齐桓公,结果画虎不成,贻笑大方。他的霸权仅仅在小国家当中,而且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影响。

在晋楚之间,还有一位秦穆公,用由余谋,灭国二十,霸西戎。这个和其他三位相比明显的不够分量,东边被晋国牢牢的锁住,本来秦晋百年好合,但是由于殽之战的发生使得秦晋分裂,间接的帮助楚国北上,此后晋国南面面对楚国,西面面对秦国,于是,秦楚结成同盟。

虽然如此,春秋时代,秦国一直被中原当作戎狄对待,备受歧视,也没有对山东地方产生什么实质影响。

在晋楚轮流到春秋末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先后强大起来,五国夫差攻灭越国以后,又击败楚国,一时间傲视群雄,北方诸国没有敢争锋的,于是夫差也象征意义的主持会盟,但是好景不长,亡国的勾践诡异的复国并且反过来灭了吴国,于是又把夫差会盟的事完全复制一遍。其他的诸侯国也一样应付一下,反正他们由不少一块肉。

毕竟城头变换大王旗,天下已经习以为常了,霸主到这里已经象征意义了,和周天子一样,当然,他的意义远没有周天子大。

论霸主,还要加进去一个郑庄公,这位城府极深的国君老谋深算,就是他开启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一箭射掉周天子的余威。只是他的时代还没有霸主一说,也没有大规模的会盟。歪史认为把它放在齐桓公之后,那他的能力不熟剩下的几个霸主。可见生对时间也很重要。

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再愚蠢的历史工作者都不会把单个的人和单个的国家并称,因为他们体量就不是一个等级。

3

春秋是以孔子老先生所写的春秋来命名的,所以这段时间就称为春秋

时间是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之后,被山戎夺了国家,周王不得不迁都洛阳,然后就有了东周,东周的开始就是春秋的开始!第一位登场的是郑庄公被称为小霸!因为他的出现打败了周王室的部队,让诸侯国看到了周王室真的不行了!就剩下一个外衣了!

然后就开启了春秋争霸的岁月,这个时候的战争还是将就春秋大义的,还是将就一些规则和诚信的!第一位登上霸主地位的就是在管仲的辅佐下起来的齐桓公!第二位是晋文公,第三位是楚庄王,第四位就是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剩下的一位就不好说了,有说是宋襄公的,但是宋襄公从来就没有成为霸主,像是一个小丑一样!我倒是觉得抓住春秋尾巴的吴王夫差可能算是一位霸主吧虽然成就霸主之日,不就就被越国灭国了!还有一位就是晋悼公其实也是一位非常牛逼的霸主,晋文公太光辉了,夺取了晋悼公的了光芒!

战国是以三家分晋和田齐代姜为开始的,第一位霸主是魏文侯!战国七雄说是七雄真正的牛逼的国家,强大的国家,第一个是魏国,第二个是齐国,齐国通过桂陵马陵之战夺取了魏国的霸主,然后秦国就崛起了!后来的赵国胡服骑射之后也强大了一段时间!燕国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任用乐毅差点灭掉了齐国!楚国在楚威王时期达到最大的疆域,差不多占了整个战国七雄的所有疆域的一半!

春秋不战国的最大区别就是,战国的战争各国的征战更加的频繁,也不需要竖起尊王的旗帜了就是互相的征伐,希望最终能够统一各国,灭掉各国!最后这个过程中,秦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4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五霸变成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实际就是春秋五霸演变而来,三国分晋从而多出两个国家成为战国七雄,直到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战国七雄征战不休的局面!




5

谢谢邀请!

对于历史方面的本人不怎么熟悉,不好意思,万望推荐点文学方面的我比较拿手。

6

一、时间不同。五霸和七雄不是同一个时期,五霸先于七雄。

二、诸侯国有重叠。五霸时代末期,齐宋晋秦楚中的禁被分为三家——韩赵魏,同时北方的燕国崛起,取代衰落的宋在五霸中的地位(不是占领了宋),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的七雄格局。

当然关于是叫霸还是称雄,这只是文字游戏而已,你要是喜欢也可以叫春秋五雄、战国七霸。事实就是有那么几个厉害的角色而已。

要按题主的说法,累计叠加的话。华夏上下几千年,你该怎么称呼现在的中国呐?

以上,我就这么一瞎扯,你们高兴就好!

7

由于正在上班,没有时间打太多字,很抱歉!首先五霸指的是称霸的国君,而不是国家,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了是称霸!然而到了战国,诸侯是为了一统天下,这个时候七雄是只的是国家,因此五霸是霸,七雄是雄,不能拿来一起评论!

8

春秋和战国的区分,年代的划分也是因为战争模式的转化,也就是说,春秋与战国的战争思维是不同的。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打仗都选好时间,在不冷不热的春天和秋天,双方参加战斗的主要是王公贵族,也有点像小说里写的文斗,实力弱小的会主动认输。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是打仗不再遵守各国制定的规则,无论春夏秋冬都可以发生战争,参加战斗的有的是全民皆兵,是真正的武斗,弱小的一方会被灭国甚至灭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