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棣虽然有政治野心,但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已经偃旗息鼓。“靖难之役”是一步一步被朱允炆给逼出来的。平常人尚有苟且活命之心,更何况手握军队,而在将士心中素有威信的朱棣。

朱元璋即位后,封太子朱标为太子,可朱标早逝,朱元璋选择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同时又大肆屠杀功臣宿将,怕他们威胁到朱允炆的皇位。但北方少数民族还是侵扰明朝边关,朱元璋选择陆续分封自己年长的九个儿子,这些藩王虽然无权干扰地方行政,但都有自己的军队。起到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防范叛乱,以巩固朱家天下。

朱允炆早在被立为皇太孙之时,就担心他的这些叔叔们,担任朱允炆老师的黄子澄宽慰朱允炆,向朱允炆讲述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书生的一厢情愿。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何在?

朱棣和朱元璋相比,在各方面都差一个档次,而在给后代皇帝挑选辅政大臣这一点,要比朱元璋高明的多。朱元璋死后,给朱允炆留下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为顾命。朱允炆即位之后,以雷霆手段迅速开始削藩,一年之内连废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轮到朱棣之时,朱棣装疯拖延时间,提出朝廷之中有奸臣离间自己叔侄关系,自己迫不得已之下起兵“清君侧”。而在靖难一役中,齐泰、黄子澄昏招百出,充分学习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向朱允炆举荐了曹国公李景隆,而朱棣一听说朝廷派李景隆为帅大喜过望,李景隆先后两次失去消灭朱棣的最佳机会,朱棣打到南京李景隆甚至做了叛徒打开城门放朱棣进来。这就是齐泰、黄子澄向朱允炆举荐的人。甚至朱允炆向李景隆下命令:“切勿让朕背上杀叔罪名”。两军对战,给对方主帅一层保护伞,足见朱允炆水平之低。

朱允炆即位第一年,连废五王,成为所有藩王的敌人,没能联合实力较弱的藩王,来打击势力强的藩王。而朱允炆废藩王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甚至都是些芝麻大点的事,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朱允炆想干什么。而自己还自我感觉良好,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错过消灭朱棣最佳机会。给了朱棣充分的时间为造反做准备。

朱允炆或许是个好人,但他当不好皇帝。朱棣即位之后,修运河、迁都、五征漠北、修《永乐大典》这些在朱允炆时期是无法办到的。尤其是迁都,如果不迁都幽云十六州甚至还会会回到残元势力手中,“天子守国门”正是源自朱棣迁都时期,而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有了“君王死社稷”之言朱棣也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证明了没传位给朱棣是一个错。

最佳贡献者
2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发生造反的原因有很多,而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他一心就想当皇帝,只是造化弄人,没有合适的机会。因而当其侄儿朱允炆当了皇帝后,他深知建文帝心怀仁厚,那么他造反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些。

有时机遇来了挡也挡不住,朱允炆刚一登基,身边的辅政大臣就向其谏言削藩。虽然建议不错,但要知道他刚继位,根基还未站稳,更何况各地藩王们都是其长辈,势力不容小觑,若在此时削藩,无疑是以卵击石。可是建文帝最终采取了大臣们的意见,一开始也确实削了几位藩王。这时坐拥北京城的燕王朱棣得知消息开始坐不住了,他先以装疯姿态缓了一年,随后又以清君侧名义带兵攻打南京,名为替皇帝清除谄媚小人,实则是想谋权篡位,此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由于朱元璋的大肆杀伐,继位后的朱允炆一无谋臣、而无良将,自己又庸碌无能,导致朱棣成功打进了南京城,直捣黄龙。朱允炆或许知道自己已无路可走,便一把火烧了皇宫大院,对于他的踪迹,至今无解。

总结

建文帝朱允炆确是一位仁君,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他想当一位好皇帝,但历史不给他这个机会。倒是燕王朱棣,本就野心勃勃,当皇帝就是他的目标,他也沿着该轨迹行走,最终也成功了。在他称帝后,不管为国还是为民都做了不少的贡献,建文帝若在未必比得上,或许这也是苍天派与朱棣的使命吧。

3

您好,我是爱读书喜欢历史的胖哥。朱允炆是他爷爷开国皇帝朱元璋扶持上的皇位。本来朱元璋之后应该是朱标继承皇位,可惜过早的病逝了。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为太子了,要把朱允炆和朱棣的关系交代清楚,那么请跟随胖哥进入大明的那段岁月。

皇太子朱标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可见朱元璋是有多么器重朱标。

朱标人缘极好,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坐上皇位。胖哥相信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朱棣老老实实的做他的燕王,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了。

朱允炆上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是沾了老爸朱标的光了。朱元璋爱屋及乌,最爱的儿子死了,那么就把应该给他的留给他的儿子吧!胖哥想这应该是朱元璋的真实用意。

朱棣早期的势力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也就是史称“永乐大帝”就是他。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由于彼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正酣,都没有时间看一眼朱棣就又上了前线。朱棣的名字还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的时候才起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当是朱元璋的用意就是看到前朝灭亡主要就是因为君弱臣强,所以把儿子们派出去各占一方,这样就把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家大业大儿子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谁都想将来接老子的班登上大统。所以几个儿子私底下明争暗斗的厉害,太子朱标死后情况更严重,朱元璋一看不如就把孙子朱允炆扶持上来,打消其他王子的野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这时候的局势在消失了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后,就以朱棣为大了。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朱元璋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同时也因为他的势力过大顾虑会对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产生威胁。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朱棣为什么必须反?有两个原因

其一:朱棣觊觎皇位已久,从早期几个王子明争暗斗就能看出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朱允炆初登大宝,势力未稳固。所以此时反有利条件占优。

其二:朱允炆的操之过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这一招是朱元璋临死布下的妙棋,就怕趁着朱元璋刚死,朱允炆立足未稳,几个叔叔趁势造反引起天下大乱。

之所以说朱允炆操之过急是因为“削藩”,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在继位不到一年时间,把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废掉。势力最大的朱棣这时候已经感到了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果然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朱棣这时候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从朱允炆对待各位叔叔的态度看来,这位爷也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并且从他器重废物李景隆就能看出识人能力和父亲爷爷差距太大。即便是没有朱棣的成功篡位,他对于大明的贡献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永乐大帝对于后世有一部《永乐大典》留存于世,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并且朱棣对于明朝这段时间开疆拓土功绩极大,就和平头哥一样,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他所处的时期被后人称为“永乐盛世”。我想朱允炆做不到这一点。

最后胖哥要说,朱棣不反,朱允炆必杀之。这就是朱棣反的一个理由,坐皇位者没有什么心慈手软之人。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各位朋友指正,喜欢胖哥请为胖哥点赞,胖哥会更努力为大家贡献更精彩的内容。

4

说朱允文是个仁慈的皇帝,要看他对谁,对什么事,就建文初年的削藩来说,又怎么谈得上仁慈?从朱棣的角度来说,他造反是有理的,完全是被逼的,是要“清君侧”,他造反有足够的理由。

能力超群、桀骜不驯的朱棣硬是没能进入老爹朱元璋的法眼。

一三九八年朱元璋驾崩,其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事对朱棣的打击是巨大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的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棢先后死去。

此时的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排位为诸王之首。而朱棣的秉性脾气和性格特征,行事方法又和朱元璋非常相似。包括朱棣本人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把朱棣立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继承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朱棣在太祖十三年就受封燕王,迁守北平,按照老爹的要求就是要北防外敌,确保大明江山长久不衰,而当时的外患主要就是来自北方元残势力,可见他的实力和军事能力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朱棣多次参与北方的军事行动,两次率师北征,在北方的军队中威信是很高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老爹朱元璋硬是没有把他纳入继承人考虑范围,心里的苦,只有朱棣知道了。

建文初年的削藩成了朱棣造反的导火索。

朱元璋可算是老谋深算的人,他围绕朱家皇权的万年永固,冥思苦想了很久,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他规定诸王可带兵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威胁到统治,朱元璋也规定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就是这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让明惠帝建文和燕王朱棣都认为自己有了开始具体实施的必要。

明惠帝建文听从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削藩,最终确定黄子澄先削其他藩王,最后再削燕王的顺序。先期削藩的这五位亲王都是明惠帝叔字辈,要么流放,要么自杀,其中就有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被废为庶人,然后再流放云南。本来建文帝就年轻,刚继承皇位就大杀戒,这些年长的叔字辈的亲王怎能不有反心,何况是桀骜不驯、战功卓著的燕王!他真的不想走被削藩弟弟们的旧路,他不能坐以待毙。

在削藩的过程中,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经常把朝廷中的机密透露给他,建文帝知道以后,直接处死了徐增寿,这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儿子,朱棣徐夫人的亲弟弟!

总之,削藩对朱棣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没有削藩的决定,朱棣想要“清君侧”也没有理由。

建文帝所谓的仁慈,在治国方面漏洞百出。

明惠帝继位后,改革一些了太祖时期的弊政,着力加强统治,重用文人。但在削藩时机和顺序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听从齐泰、黄子澄几个文人的意见,仓促实施,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自己本身完没有作战经验及兵法素养,更不懂得对将领的作用和指挥,在用人上屡屡失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作战的过程中他竟然下旨说,“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而不能直接捕拿朱棣!其实有不止一次朱棣都已经被重重包围,直接捕获的机会。这样的”仁慈“又怎能战胜朱棣呢?

明惠帝在对待削藩的问题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听信大臣意见,仓促起事,没有什么仁慈可言。朱棣面对即将削藩到自己的头上,奋起反抗,再加上建文在统治上的不成熟,给朱棣有机可乘,最终皇位易主。这恐怕是太祖朱元璋在九泉之下也不曾预料到的事情吧。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有趣的历史让我们有缘“相识”,真心希望得到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不胜感激!

5

朱允炆虽仁慈但无谋略,且当时明朝在朱元璋死后有内忧外患。朱棣虽为庶出但和朱元璋一样有雄才大略,也很想当皇帝,所以只能造反。

6

虽然朱允炆仁慈,但为了自己的统治,削藩触动了朱棣的利益,甚至生命,朱棣被逼而反。

藩王遍天下

朱元璋统一天下,夺取政权后,把他20多个儿子派到全国各地,分封为王,朱元璋的想法是朱家天下在朱家人手里,代代相传,万代不灭。

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手里有兵有粮,独霸一方,在全国的藩王中,尤以朱棣最强,曾与父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和喜欢,所以朱元璋把他派到重要的属地,北京,古时在幽云十六州版图中,高山峻岭,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面临蒙古强敌,朱元璋是信任这个儿子,把他放在战略要地上。

皇位传谪

古时皇位交接规定,先传谪长子,即太子。有谪不传庶,即子由母贵,由皇后生的儿子,叫谪生,第一个儿子就叫谪长子,由嫔妃所生的儿子,叫庶出,没有谪出才立庶出。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他和马皇后的大儿子,朱元璋对他倾注了全部心血,朝庭与东宫共用一套领导班子,大肆杀戮功臣,为太子朱标顺利继位铺平道路,遗憾的是朱标未等到继位就去世了,给了朱元璋重重一击。朱标死后,他的儿子朱允炆就被推为皇位的继承人,因为朱标一脉是最正宗的皇位继承人,朱棣虽然有能力,朱元璋也有心让朱棣继承皇位,但还得遵守谪传规定,让天下人臣服。

削藩进行时

朱允炆继位后,感觉到各地藩王拥兵自重,对朝庭有极大的威胁,于是,听信黄子澄,齐泰的建议,及早动手削藩,先削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接着动手啃朱棣这块最难啃的骨头,事实证明,让朱棣以“清君侧”为名靖难反胜。




7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造反是干什么,就是为了一个利字。朱棣造反,一方面是因为朱允炆削藩,但更大的原因是他想做皇帝。朱棣一直都想做皇帝,当他哥哥朱标是太子,朱元璋还是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

朱标死了,他觉得自己有机会了,但朱元璋立了朱标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很不服,也曾明里暗里给朱允炆制造麻烦,但朱允炆是个好孩子啊,他觉得叔叔虽然有点过分,但不会走错的。

朱棣看朱允炆当上皇帝后要削藩,他有点慌了,准备造反,准备阶段被人告发了,这时候朱允炆让朱棣进京。朱棣故作镇定,大摇大摆进京,还对朱允炆摆架子,但他竟然逃过一劫。从这里看出朱允炆还是太年轻,谋反这个东西,怀疑就已经可以下手了。

朱棣并不是被逼反的,他只是单纯的想造反当皇帝,怕被削藩只是他的借口而已。




8

仁慈?朱允炆面对亲叔叔举起屠刀,朱棣被逼造反保命

朱允炆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文化,性情温文尔雅,待人宽厚,曾请求其爷爷朱元璋修改《大明律》中刑罚严苛的条文。其父朱标同样的性格温和,待人宽善和朱允炆不同的是,太子朱标有十几年的辅政的经验,辅政期间政治清明,为人更是勤勉。




  • 反观朱允炆就是个毛头小子,没啥经验,致使后来听从齐泰,方孝孺之流的夸夸其谈。就像一帮没任何经验的小白,突然装备全服第一,面对权力的无所适从,过于理想化的施政理念。这些还好,经验可以慢慢攒,道路总是在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中寻找。可是他不认为自己是小白,认为自己是大龙,可以吞噬一切。上台半年,他面对子民温文尔雅,面对自己家的叔叔们却举起了屠刀,逼得亲叔叔们死的死疯的疯。
  • 可以说朱棣的反是朱允炆亲手逼,燕王朱棣算是各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朱允炆自然忌惮几分,可是他没做多久的皇帝,就要急吼吼地刺探朱棣的底线,整的堂堂燕王,装疯卖傻好久。最后走上了起兵造反的道路。

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会出现某些偶然性,但总的逃不出优胜劣汰这个规律。

9

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的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考虑,事出有因,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朱元璋为靖难之役埋下隐患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长子与老小相差38岁,除长子与老小(早夭)没有封王外,其余24个儿子都封王了。

实行“封王建国”制度,目的是巩固其政权,分封诸子到全国各战略要地,以保各地安全,打牢地方的根基。这一招是从刘邦那里学来的,刘邦分封,后来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朱元璋分封也同样埋下了隐患。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确立他未来的地位,这就引起诸王的不满。朱标从小就受宠,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他读书最多,立为太子后,配备了一批权臣辅佐他,朱元璋外出征战,由太子监国。

朱元璋剧照

对这件事最不满的是秦王朱樉、晋王朱?和燕王朱棣,他们同样觊觎太子位,暗地里明争暗斗,互相告状拆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死,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都认为机会来了,个个对皇位望眼欲穿。

朱元璋不按常规出牌,偏偏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扶植他做皇帝做铺垫,你说气人不气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秦王朱樉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征伐叛番,征伐中多次露宿山野得了瘴疠,三月,朱樉去世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底,晋王朱?病死。

秦王、晋王是朱元璋的二子、三子,就是说朱元璋的长子、次子、三子都死了,四子燕王朱棣排到了老大的位置上了。

朱棣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他的羽翼已丰满,自然对皇位虎视眈眈。

朱允炆画像

朱元璋对朱棣是不放心的,认为他权势过大,可能对继任皇帝有威胁,他临死时曾下遗诏: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目的很明确,不让诸王进京奔丧,防止有人趁机谋取皇位。

二、建文帝的几步臭棋

1、放虎归山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藩王入京觐见新帝,燕王来了,他是来碰瓷的,他“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摆起了皇叔的谱。有人上密折,建议趁机把燕王解决了,以防后患,最后,建文帝还是拒绝了。

2、放回三子

几个月后,朱元璋的忌日,按例王爷应亲赴京城祭拜,燕王侥幸逃脱一回,这次不敢再冒险,派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熙和朱高燧来祭拜,齐泰建议扣押三人,最后建文帝还是放回三子,燕王也虚惊一场。

3、削藩逼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21岁的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即位后,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因为朱棣的实力最强,从他开始削藩难度很大,只得先拣软柿子捏,先从朱棣的同母弟封藩开封的周王朱橚下手,同时防止二人联手反叛。

朱棣画像

八月,朱允炆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革去王封,迁徙到云南。

翌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废为庶人,幽禁大同。

封藩青州的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

封藩荆州的湘王朱柏闻变,在王府自焚而死。

六月,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徙置漳州。

不足一年,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被废,湘王自焚。

很快就会轮到燕王朱棣了。

三、别逼我,我都疯了

在起事前,朱棣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准备,一方面装病、装疯,表演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成功地骗过了建文帝派来的人,等到时机成熟,他的疯病彻底痊愈了,有像一头猛狮一样开始厮杀。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随后挥师南下。他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开始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死,一说由地道逃出,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次年改为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22年的明成祖时期。

朱棣塑像

结语:

认为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这个还真不一定,他有仁慈的一面,但仅从削藩这一点来看,他也很难成为一个仁慈的皇帝,还会留下残害手足的骂名。

朱棣的起兵,客观上来看是朱元璋埋下的隐患,已经排到最前面的朱棣,眼巴巴地看着皇位被侄子坐上了,难免会认为老爹太偏心了,还要让自己对侄子俯首称臣,作为一个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来说,心里觉得不痛快是很正常的。

建文帝加紧削藩,步步紧逼,朱棣已无路可选,起兵是唯一的出路。

建文帝放虎归山等几步臭棋,给了朱棣起兵的机会。

10

他仁慈吗?我觉得他是妇人之仁,再说这个问题也不对,你朱允炆仁不仁慈和我朱棣造不造反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留下的问题

太子朱标死后,老朱让朱标的儿子当太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朱允炆仁孝。

但是老朱给小小朱生了太多的叔叔,这些叔叔手握重权。老朱从小受苦,他就不想让子孙受苦。于是亲王岁禄万石,护卫三千到过万,像朱棣这种猛人带着800人就闯出燕王府走上靖难的道路。

朱允炆问过老朱,叔叔们造反怎么办?老朱却反问他,朱允炆说那我只好削藩讨伐他们了。

朱允炆失败的政策

忧心忡忡的朱允炆开始削藩了,看谁不顺眼就削谁,周王被削成庶人,湘王被逼带着全家自焚。

而最该处理的叔叔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过,那就是朱棣,当时大臣密谏朱棣有不臣之心,朱允炆却不动手。

后来朱棣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让三个儿子一起到南京参加朱元璋的小祥忌日,齐泰建议将他们一网打尽,可朱允炆还是不动手。

到最后朱棣开始动手了,朱允炆又吩咐将士们不要伤害我叔叔,你已经伤害好几个叔叔了,为什么到了朱棣这里你就不想伤害了呢?

朱棣的想法

朱棣从小骁勇善战,多次立功,朱元璋曾带着秦王、晋王哥朱棣讨伐乃儿不花,秦王和晋王都不敢上,朱棣带兵大败乃儿不花。朱允炆坐皇帝后,他成为了朱允炆最大的叔叔,也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胁。

后来朱棣恭贺新君的时候就对侄子不敬,不行臣礼,大臣多次上疏朱棣的不臣之心,可朱允炆却不当回事儿。

朱允炆的削藩也刺激到了朱棣,于是抓紧准备,早日出击,以防自己被削。

结语:朱允炆并不仁慈,但他的妇人之仁导致了朱棣的趁虚而入,最后不知所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