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当时的清朝和松散的印度半岛相提并论是不是有点太儿戏了?


1840年时全国正处于满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尽管在我们的常识中,满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我们逐步的脱离了世界的轨道。更是先后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当西方列强纷纷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壮大综合国力时,清朝则依然保持着封建统治下的小农经济社会。但是清朝当时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力依然十分强劲。

这样的落后面貌和思想以及生产力使得清朝迎来了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西方列强在清朝地盘上设立特权机构,设立租界。强迫开放通商口岸。并且通过不平等的贸易逆差疯狂的骗取黄金白银。

但是当时的大清王朝并没有像我们的邻居印度半岛那样,被英国和其他西方列强直接吞并开启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这是因为大清王朝和印度半岛并不相同。

首先尽管大清王朝的统治是落后而封建的,但是大清王朝的统治同样也是强有力的。这种对全国范围内的有力统治并非只包括满清政府的发源地——东北地区,也并非只包括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而是包括全部边疆在内的多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沿海海域。

并且大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中国百姓心目中具有正统性、唯一性和不可撼动的君权神授的地位。这使得无论是当时的西方列强还是清朝百姓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清王朝不可能彻底沦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但是反观葡萄牙人在入侵印度半岛之前。也就是十六世纪,当时的印度半岛处于莫卧儿帝国时期。而当时的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国内分裂势力众多。这也给当时的西方殖民者以可乘之机。最终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势力划分。最终英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印度半岛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作为自己殖民统治印度半岛的代表。

但实际上,西方殖民者在对印度半岛进行逐步蚕食的过程也是漫长的,或者我们可以认为如果给西方殖民者足够的时间,腐朽的清朝早晚也会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但历史没有给西方列强时间,中国这条巨龙便觉醒了!

最佳贡献者
2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和中国一样,也是古老的文明国家。可中国和印度在同样面对英国的侵略时,两个国家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中国半殖半封,而整个印度完全却被殖民,直到1947年才脱离英国的殖民控制。

为什么印度这么容易就被英国变成了殖民地

首先,印度自古以来就没一个真正统一的政权组织,始终处于分裂状态。英国开始殖民印度时正在处于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王朝中晚期,此时的中央王朝已经衰落起来,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几乎丧失。

当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时,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从西海岸的马拉巴海岸到孟加拉湾的马德拉斯地区,这些地区的行政长官(土邦王)根本不认莫卧儿皇帝的权威。这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那就好对付的多了。因为对于执行殖民任务的东印度公司来说,只需要对付地方势力就行了,而这时北方的莫卧儿和次大陆西部正在处理与马塔拉人为代表的印度教势力的麻烦。这就让英国在地方的殖民统治更加顺风顺水。

其次,东印度公司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殖民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与地方势力示好,培养一大批买办家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服务,在印度当地招纳“雇员”给予他们一些特权。这是殖民者的常见的伎俩,但也是非常有效的伎俩。因为有被殖民者起来反抗时,他们首先遭到的是自己邦主的镇压。然后当这些反抗者都清楚反抗没有意义时,东印度公司再将他们雇佣自己的各个组织去为自己办事。慢慢的这些反抗者也就习惯这样的生活,不再反抗。

最后,英国在印度建立了许多英式教育的学校,目的就是培养东印度公司的员工,虽然这些学校并没有特意推行奴化教育,但是老师在传授这些学生知识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对他们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进行贬低,让他们产生文化自卑心理,自认为低英国人一等,英国什么都是好的这种扭曲的观念,从这里出来的人还会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而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吗?

为什么英国对中国又不能进行完全殖民

首先,因为中国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王权存在的,它不同于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清朝通过科举选官制和改土归流使整个国家都处于中央的管控之下,所以当英国殖民者对中国进行侵略时,中央能够随时调动各地军队进行反抗。

还有清朝人比印度人更有血性。在英军侵入三元里这个小屯子时,由于错以为中国人喜欢把财宝藏在地下而刨了当地居民的祖坟,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殊死反抗,以至于要当地政府出面才能脱身。也就是这一次,让英国认识到清政府或许无能,但中国人可不好惹,况且人口数亿,如果都起来反抗,英国肯定是对付不了的。

其次,当时的清政府懦弱无能,各方列强都想来中国分一杯羹,前有法国人俄国人,后有德国人日本人,英国想要一家独大其他列强一定不会答应的,与其和其他列强撕破脸皮搞得两败俱伤还不如各退一步共同宰割中国,所以英国并不需要完全殖民中国就可以获得相当大的利益,况且后来的日本不是想实行完全殖民吗?后果呢?

最后,即是满清一直在挨打割肉,但中央王朝一直存在,也就还有和英国谈判的能力。英国也想把满清政府培养出像印度那样的买办政府,事实上也确实在通商上成功了一小部分,比如各种开放通商口岸和减免关税,但很快人们就忍受不了清政府懦弱,1911辛亥革命爆发,1912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这一切发生的太快,英国完全来不及建立殖民体系,直到1949新中国成立,一些不合理条约更加不可能。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有太多不同,有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就可以拖慢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脚步;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也不同,在印度种新制度下大部分的低种姓人民一直被少部分的高种姓人民所统治,来了英国人不过是被另一种人统治,差别不大,而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原正统文化可对这些外来民族不太友好,面对威胁从不畏惧,以死保卫国家。所以英国可以完全殖民印度,而对我们不行。

农夫三拳工作室-七月七供

3

题主的问题是:殖民扩张也欺软怕硬?为何列强完全殖民了印度却放过了清朝?

殖民者其实并不想放过华夏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华夏富庶文明,地球人都知道。

早在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就曾经形容华夏,“多有金银财帛”。

等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回到意大利之后,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告诉给了他的室友后,人们更加详细了解到了华夏这里边的情况。

(马可.波罗)

这么一来,西方人开始执着的认为,东方是遍地黄金的地方。

这种想法,激励着他们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

当奥斯曼帝国崛起斩断了丝绸之路之后,西方人开始积极寻找从海上前往东方的航线,因此引发了著名的大航海运动。

从此,西方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殖民,而早在明朝中后期,西方人就已经在东方建立了若干殖民地。

他们在马六甲、澳门、菲律宾等地都设立了据点。

不过,由于这里距离他们大本营欧洲太遥远了,所以也只能建立一些据点而不能完全将周边殖民。

例如,西班牙人虽然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初,就已经在菲律宾马尼拉这里建立了殖民据点,但是直到清朝后期才几乎完全将整个菲律宾殖民化。

然后,还没等西班牙把这块地捂热乎,美国人就从他们的手中把菲律宾抢走了。。。

距离远不仅让西方人难以顺利在东方殖民,而且也会让他们失去重要的窗口期。

例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时代,开始于1615年,这一年英国和印度签署条约,莫卧儿帝国允许英国在印度设立据点。

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当地开始组建军队,很快成为南亚次大陆地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尤其是海军力量更是超过印度。

到18世纪中期,印度最富庶的孟加拉一带就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至此印度再也没有能力将英国人的势力驱逐出南亚次大陆。而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整个印度全部沦陷!在此期间,英国人所造成的饥荒就夺走了4000万人的生命。

这一时期正是大英帝国冉冉升起成为全球霸主的前夜,印度距离英国较近,而且正好赶上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于是英国人可以逐步蚕食这一地区。

经过英国的200多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将印度这片土地完全殖民化了,捎带手占领了东部地区的缅甸!

试想一下,如果那个时期印度和华夏的位置调个个儿会发生什么?

假如华夏在印度这个位置,由于这里距离英国更近,英国人就会先对华夏下手,而不会舍近求远前往印度了。

众所周知,17世纪中期正是明清改朝换代的时期,这期间天下大乱,在华夏这个地盘上先后出现过很多的割据政权,比较著名的有大清、南明、大顺、大西,南明政权都分成了好几个呢!

而后,在清朝康熙年间还发生了三番之乱,让好不容易基本统一天下的大清朝,再一次迎来了危机,如果不是因为吴三桂年龄已经老了,而且他的名声也不好,可能最起码华夏这个会划长江而治吧!

可以说,17世纪中后期的华夏,其实混乱程度比同时期的印度好不到哪里去,可能还乱一些!

虽然大家有大一统的想法,但是由于大清的入主中原,让人们觉得这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

换句话来说,如果此时英国人有能力来到当时的华夏,他们被天下人认可的程度不见得小于大清,而且英国人来首先不是争夺天下,而是做生意!

同时,英国人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的本土远离华夏,哪怕华夏在印度这个位置。

反对大清的势力不会担心划给英国人一片土地来换取英国人的支持会被英国人给灭掉。

所以,如果此时英国人派来几千人马,带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反对清朝的力量联合起来一起和清朝作战,大多数的反清势力应该不会拒绝!

当初,永历帝曾经希望借助西方力量抗清,甚至往欧洲派出过使节。那么,英国人的到来很容易得到反清力量的好感。

实际上,英国能在1615年和莫卧儿帝国签订条约,也是因为英国击败了莫卧儿帝国的敌人葡萄牙人。

于是,在英国人的掺和下,大清想要统一天下就变得艰难无比了。

这么一来,华夏很有可能被英国人搞成碎片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英国在华夏开始拥有实力强大的准殖民军队。

那么,再经过200年的努力,英国殖民华夏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见,由于印度距离英国更近,让英国人选择了在那个时期去殖民而不是华夏!!

而当英国人到19世纪中期才决定对华夏下手的时候,已经晚了。此时,华夏处于大一统时期,英国人只能在沿海地区肆虐,已经没有能力进一步蚕食。

4

古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国家。如唐朝时候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近代的中国却是非常悲惨,积贫积弱。然而,相比印度来说,中国运气也是不差。近代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我国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晚清时候,中国没有沦为殖民地国家呢,原因也就在于这些:

晚清时候的中国是统一的民族国家,印度却是一盘散沙

虽然中国与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走的却是不同历史发展道路。

我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科技上获得巨大进步。如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皇权政治制度,统一了中国各个疆域领土,如使中原、东北、西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区都归属于清朝这个统一的国家。所以,中国是有着国家的观念,也有着民族的理念,是统一的整体。

但是,印度却是不同了。印度在历史中一直都被征服,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存在。在印度这一块南亚的热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土邦。当英国踏上印度这一块南亚大陆的时候,面对就是支离破碎的印度。印度国家的统一,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文化统一,都还是由英国殖民者完成。

我国却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的集权国家。专制主义的集权特征,使国家各个地方都能有机融合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尤其在外民族入侵的时候,就会有用强烈的民族意识去反抗侵略。所以,当英国殖民者在两次鸦片战争登陆我国沿海地带时候,虽然清军战斗力低下,民众愚昧和麻木,却都还是持着民族的观念勇敢反抗殖民者的入侵。这也令英国殖民者,也会想着用另一种方式统治中国。

相比之前,英国统治印度就很简单,当给予印度土邦王公某种利益,王公就会心甘情愿服从殖民者统治,接受殖民者的命令来管理印度民众。

社会基层力量对殖民者态度不同

晚清时候,统治中国社会基层都是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层不仅是晚清朝廷的官僚,也是社会基层统治力量,是很反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士大夫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不仅留心于边疆的事务,也很关切主义西方英法殖民国家的状况。如林则徐在《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都是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

晚清的士夫阶层作为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炮火的攻击下,勇于承认战败的事实,力求知己知彼,探讨能够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办法。所以,这些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也影响了晚清的学者与官员。如洋务派的李鸿章、曾国藩、沈葆桢、左宗棠等都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在晚清没落的王朝中,官僚和知识分子都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虽然割让了许多土地给西方列强,但是国家大部分疆土也能保留下来。

印度却不同。当时莫卧儿王朝在十八世纪就已经衰落,印度就已经陷入了一种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盘踞的时代。封建割据势力为了壮大势力,心甘情愿与外国势力做勾结,英国由此也可以轻松利用这些土邦等封建割据势力统治印度。如英国人到印度的两年多年时间内,借助于莫卧儿帝国衰亡的时候大肆扩张领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政府的暗地支持下,借助于各个土邦王公的矛盾来吞并整个印度。所以,印度各个土邦王公的分崩离析,都允许英国殖民统治,这也是印度容易变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

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不均,也使得英国不能把中国完全做殖民地

当时,中国与印度面对的侵略者是不同的。晚清政府面对的外国侵略者,不仅是英国,也有沙俄、美国,德国,以及后来崛起的日本。就是因为这些侵略国家利益上的不均,对清朝的殖民诉求也有着差异,这使得他们对全面殖民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如当俄国想要全面占领长城以北和外蒙古地区,必然遭到了英国和日本的反对。实际上,单凭着英国消灭晚清朝廷也是有可能性的,但是英国在中国势力的强大,也会遭到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反对。就是因为殖民国家在中国问题上的互相扯皮,晚清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殖民国家之间矛盾保护国家的主权,在客观上也能保全大部分领土的完整。

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众多西方国家联合进攻中国,清政府被击垮也是完全有可能性的。就是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不均,使得没一个国家能真正控制中国,只能是把中国分别作为自己的殖民势力范围。

相反,印度就不同。印度面临的国家就是大英帝国。英国在1600年就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然后一步步蚕食印度。当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时候,才把印度全部吞没。这时候,其他国家如法国、美国的工业革命没有完成,侵略印度的时间也就是太晚了,这给英国占据了殖民印度的优势。

国土面积的不同

我国与印度在近代遭遇不同命运,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庞大。国土面积的宽阔,不仅意味着市场的巨大和资源的丰富,更代表着国土的巨大纵深。

清朝末年,我国领土总面积虽然从1316万平方公里下降为1100万平方公里,印度总面积却是40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英属印度的三倍多。这就意味着如果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至少派出比印度多三倍的兵力。当时英国与中国的距离可谓是隔山隔海,万里重重。可以想象英国如果占领中国,承担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印度虽然有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历史上却没有真正统一过。国土很难终深,也方便英国的殖民侵略。中国虽然在晚清末年割让领土给西方列强,却是运用边缘领土保住中国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善于利用边缘国土来延缓列强的侵略步伐。

文化因素

控制一个地方,首先是要控制思想。对一个国家真正殖民和侵略,那就是文化上的殖民和侵略。当被殖民国家对殖民国家有一种文化上认同感,也就是变得与殖民国家一个模样,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和个性。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信仰儒家思想文化,受着儒家的“夷狄”论,对西方文明都有超强的警惕性,从基督教在我国很难推广就可以看到了。而且,统治中国的地主和士绅阶层在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自然不愿意与中华文明圈之外的蛮夷合作,这也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文化难以推行。由于儒家思想文化占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在中国人头脑里,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信仰自然也很难影响到中国人。

这些就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沦为印度完全殖民地社会的原因所在。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5

的确,在欧洲的殖民扩张时期,整个亚洲除了中国、日本和泰国三国以外,其他的国家都亡了,还都沦为了西方人的殖民地。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在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异同吧。

中印两国都是地理上的大国,两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都物产丰富,印度和中国都出产令西方垂涎的物资,在印度有香料和黄麻,在中国有茶叶,瓷器和丝绸。其实在两国的领土上,都出现了西方人(葡萄牙)的桥头堡。在印度的是果阿,在中国的是澳门。

英国人到印度两百多年后,终于借助莫卧儿帝国衰亡的机会,得以大肆扩张,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政府的暗许和支持下,借助各个印度王公之间的矛盾和冲入,彻底吞并了整个印度。可笑吧,表面上消灭印度的力量,居然是英国的一间跨国公司。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人的殖民扩张,纯粹就是以商业利益作为动力。

可中国是个大一统的王朝,内部没有印度那样的分裂和冲突,英国人若想要吞并中国,肯定不是借助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就能办到的。在太平天国时期,英国人也想重复一下在印度的奇迹,可是没能成功。

其次,让印度亡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居然是印度社会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很多的印度商人,不仅拥有大笔的财富,还拥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很多英国人的战争,例如普拉西战役,就是依靠印度商人的帮助,印度商人贾格特赛特用重金贿赂了孟加拉大公的将军,英国人才能赢得胜利的。

可是在中国,商人的地位历来就很地下,他们别说去贿赂将军卖国了,就是个人有点钱财,也不敢公开炫耀,否则,嘿嘿,你懂的。看来重农抑商的政策,居然还有防贼的作用,真的是有得有失啊!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印度出产的商品,例如香料等,利润比瓷器生意要高,而且印度距离西方也比中国要近,做起生意更方便。同时,东印度公司在找到对中国的鸦片生意后,也感到心满意足。到中国的林则徐一旦开始禁烟,英国人就发动了战争。


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基本是按照商业利益的逻辑来殖民开拓的,有了更简单的方法,自然也就不需要花更大的力气了,况且清政府还十分听话,不仅老老实实给银子,还不做社会的改变,这样一个落后、腐败的政府,比亲儿子还要乖,怎么舍得灭?

你说呢?

6

尽管清朝的确有够腐朽,但是大清王朝也从来不是侵略者随意就可以欺辱的,作为亚洲大陆的霸主,中国的强盛国力几乎不需要任何质疑,就算西方的诸多强国靠着强大的武力,占据了中国不少的领土,依旧无法彻底击垮中国。

印度就差的多了,同为亚洲大国,印度不仅在凝聚力上有着不小的缺陷,在国力上更是弱鸡,英国人可以轻松殖民印度,却始终无法完成对强大清王朝的统治,正是因为中印两国的巨大差距,让大清王朝尽管弱势,却始终能保持自己的完整。

中国虽然在近代略显弱势,但是放在古代,那可是赫赫有名的神秘东方王朝,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强大就已经足以威胁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不过碍于工具的落后,没办法打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要不然,按照古代中国君主那穷兵黩武的习惯,不管再难打他们都要攻打试一试的,如果给当时的王朝现在的科技,他们必定要搅动整个世界。相对的印度就差很多了,不能说印度没有能人,只能说印度人被奴役的时间太久了,被征服过许多次,早已经失去了反抗的本能。

当英国人到了印度时,他们面对的是破碎的一块块土地,印度几乎没有统一的领导,各个地区的主人也是一样,对他们来说,只要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就算成为英国人的走狗也没什么问题。

各地盘的大佬都这么想了,他们不仅不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反而帮着对方压榨手底下农民的价值。

但是中国不同,中国自古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清王朝虽说腐朽,那也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清王朝的土地也是他们一块一块打下来的,不可能让给英国人,虽说英国人依旧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权益,但却始终拿不下中国。

或许被世界大国看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也或许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忙于统治世界的英国殖民者派出大军进攻清朝土地,始终能被派来击垮清廷的兵力是有限的。

而清廷所说腐朽,但经历了洋务运动的清廷,也不是完全没有抗击侵略者的能力,如果仅仅是大英一个王国,想要吞下清廷是绝无可能的。

但是跟来的却是世界列强集团,众多列强共同进攻,清廷自然也会轻易的被击垮,而众多列强利益不均,自然也不可能真正一心控制中国,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

从思想的方向看,中国人早已被儒家文化熏染了数千年,佛教也流传了几千年,这些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完全不需要外来文化的补充。

要控制一个地区,首先要控制他们的思想,这一点对侵略者来说难度太大了,虽说他们在中国本土传播了基督文化,但这种信仰始终无法影响到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侵略者想要彻底拿下中国,在当时来看,无异痴人说梦。

7

这个原因还真的是很多。

首先和印度相比,清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而莫卧儿王朝却是一个由大贵族把持的封建性质很强的帝国,每一个组成帝国的部落都有自己的军队和人民,这就给英国人的渗透做好了铺垫。相比之下,中国的地方官员都由皇帝指派,官员之间互相制约,能够独揽大权的还真的没有。

第二点,在1880s以前,列强中除了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并没有殖民中国的打算,因为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法美为首的欧洲列强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倾销出去,很显然,当时占有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国是一个理想的市场。所以在1880s以前,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更多的条框是取消对他们国家的关税,可以进入内地倾销商品。而印度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开始被殖民势力蚕食的老大帝国,从性质上讲,印度就已经被英国定义为原料掠夺地。

第三点,1880s之前,列强并没有把殖民重点放在中国,因为他们还需要对自己正在殖民或已经殖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内部消化,所以无暇去顾及中国。但是1880s之后,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列强的目标纷纷指向大清,那么也就不会谁有机会独吞中国。因为哪个国家也不会容许另一个独自坐大,英国为了不让俄国独吞东北,就扶持日本与之对抗。日本窥伺于山东,一支在找德国的事。法国和英国在云南地区也有争端。英国和俄国在新疆和西藏也有利益冲突,这种列强之间的竞争间接保证了软弱的大清不至于像印度一样被完全殖民。

8

第一 ,中华民族长期傲立群雄,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可以一时屈服,但终究要自立。

第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看看历史上颠覆了多少朝代。

第三,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自信心 ,不易被洗脑。

反观印度,种姓制度把民族割裂开来,外敌未来,自己已经乱了。

9

殖民扩展从来都不是欺软怕硬的主,只有殖民者征服不了的国家。英国能完全殖民印度,但是西方列强哪怕发动鸦片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等却无法殖民清朝,其中缘由可以简单概括为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印度跟清朝两个文明古国有着不同的命运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此时的印度处在崩溃的边缘,莫卧儿王朝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这个巨人已经快要倒下,国家分崩离析,同时内部斗争很激烈,很多军官也是各自为政,这有点类似古代中国三家分晋,王朝中央集权就是一个笑话。而且莫卧儿王朝大臣们各怀鬼胎,人心不齐,只想保全自己的利益。

所以东印度公司乘虚而入,很自然的军事方针就是采用的是各个击破,看印度王朝内部窝里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而且翻开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时候只有几百的英国军人就可以将几万印度军队打败,这是为什么呢?英国人很聪明,他们花重金去贿赂王朝重臣,让他们为英国人做事,最后他们投资的钱在打开王朝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的时候,都不由得内心说一句,值了!比如占领孟加拉期间,克莱武殖民强盗在回英国述职时将他的经历说出来,他表示自己只在国库里抢了20万英镑真的太少了,还表示很惋惜。

(英国殖民印度)

但清朝不一样,在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清朝还处于乾隆时期。清朝历经前几任皇帝呕心沥血的治理下,国库充盈,八旗子弟各个能征善战。英国那个时候还得派使臣过来买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等,为什么英国当时没有殖民清朝?因为根本就打不过啊,乾隆时期对外对内战争几乎全胜。但是因为列强的狼子野心,中华大地上哀鸿遍野,弥漫着硝烟,民不聊生,晚清时期中国已经再也无法做世界的文化中心。

由于乾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到了晚清时期,中国渐渐的已经变得落后,从历史说上我们也知道,晚清时期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那么为何遭遇列强入侵那么多次,清朝仍然没有变成殖民地呢?

(列强入侵清朝)

外部原因

当时的清朝地域太大,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容忍单独国家独享,也就是相互制衡,这也就给清朝喘息的机会,虽然最后被慈禧估错形式,向十一国宣战,导致中国半殖民化加重。但不可否认,列强之间彼此不服气,也是清朝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重要原因。

内部原因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在骨子里都有一种思维方式:不管你是秦汉,还是唐宋,说到底都还是华夏人自己内部的斗争,所以谁做天子无所谓,只要保证自己有一个口饭吃。但是如果是外地入侵,比如秦汉时期的匈奴,唐宋时期的倭寇,晚清时期的西方列强,炎黄子孙总会有一批领导人站出来,驱除鞑虏,还我中华!而且统治者在清朝的比例很少,况且西方列强打进来的时候,国内也在发生义和团反抗斗争,虽然当时的晚清政府已经濒临破碎,但人民大众看着国家的山河再被慢慢侵略,于是“扶清灭洋”给西方列强带去了非常大的麻烦。因此一个国家的底蕴造就了清朝不可能被完成殖民。

(义和团)

  • 清朝实现皇权高度统一

或许很多人都在问,哪个朝代的皇权不是统一的,这不可否认,但从印度被完全殖民的时代背景来看,就是因为大臣各自为政,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大臣都掌握着国家命脉。而清朝自雍正采纳张廷玉的建议设立军机处以后,基本上朝臣手上是没有权力的。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得听从皇帝的诏令,不存在朝臣反叛,因此这些大臣说到底就是没有能和皇室谈判的筹码。

虽然晚清事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大有推翻晚清统治的力量,但是帝王之术,制衡的手段被皇室应用的非常好。

  • 中国传统儒教礼制的熏陶

这点其实跟第一点有点相似,但是这里想说的是,中国的儒教礼制,三纲五常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人几乎从小就得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且不管哪个朝代要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只能从精神上控制,让所有人民大众都知道红线在哪里。这在大明王朝就十分突出,明朝基本上上文臣治理国家,也就是常说的东林党,这部分动嘴皮子的功夫是很高的,但是打仗起来估计都怂。那么东林党人就颁布各种文件,比如万历皇帝每年都得朱笔签字,下发指导春耕秋收的文件,简单来说就是指导书。人们只要按照这个文件就能生活,也就没心思造反了。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让君主能够更好的管理国家,清朝还有考功名必须知道的八股文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都十分听话,除非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了,才会反抗。

  • 列强已经在晚清政府得到了想要的利益

这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开启?因为西方对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非常喜欢,而西方出口给中国的都是些毛织品对于清朝民众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来想从清朝赚外汇的列强没办法只能卖鸦片,口里喊着贸易自由!于是发动了战争,打开了清朝的大门,之后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达到自由贸易的目的,列强吃饱了喝足了,也就不想也不用将清朝殖民了!或许殖民清朝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与其如此,倒不如维持现状。

清朝不同于印度,哪怕晚清政府支离破碎,列强想要瓜分中国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地大物博,炎黄子孙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岂是列强能慢慢蚕食同化的?最后也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地盘上。

10

事实上印度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只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而不能被称之为一个国家。在古代大多数时间里印度是分裂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也许有人会说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我国民族融合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如今的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在上古时代是山越民族聚居的蛮荒之地,然而如今这些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使用着同样的方块字。如果用印度和中国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如今的印度仍有14种官方语言,英语只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话说“英语在其他13种语言中起着连结的作用”。这里提到的14种语言只是被印度宪法明确规定为官方语言的,事实上印度全国一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较大语种就达33种。至今印度卢比上还印着二十多种官方承认的各地区语言,这其中包括梵语、巴利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等,南部居民几乎都不会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语。和印度的语言体系一样复杂的是印度的宗教体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印度国内复杂的民族、语言、宗教体系加上种姓制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巨大国内矛盾使印度其实一直潜伏着分裂解体的危险种子。事实上印度这种地区文化差异巨大的现象可以说是古已有之。

关于印度人种的划分历来聚说纷纭。目前最受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蒙古利亚人以及北欧人。作为如今印度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属于地中海人种,不过他们并不是印度最早的土著民族。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现了灌溉农业和城市建筑。目前人们发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两个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人口规模均在4万以上。创造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他们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如今达罗毗荼人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总人口约为2.17亿,不过他们并不是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由他们所开创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是今天印度文明的主流。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突然销声匿迹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种古文明突然消失呢?目前最具说服力的说法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印度河流域导致该地区的文明消失: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就被视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而非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用种姓制奴化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这样一生为奴的达罗毗荼土著就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就此种下了各种族各民族之间心理隔阂的种子。在种姓制度中担任祭司的婆罗门位居第一等级,主要由国王、官吏组成的刹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级,这种过于强大的宗教影响力削弱了世俗王权的作用。在种姓制下中央朝廷派遣的官僚无法凭借中央王朝的权威对当地施行有效管制,直接控制当地平民思想的寺庙和婆罗门才是平民所敬畏的对象,这样作为中央集权的基本行政制度——流官制就无法有效实施,而中央的最高权力则被由地方上的世袭贵族和祭司分割瓦解。印度的地形气候条件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印度被山脉、河流、沙漠等天然地缘屏障分割为四大区域:北部毗邻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区;由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构成的北部平原区;南印度的德干高原区;东高止山至科罗曼德海岸与西高止山至马拉巴海岸的滨海地带。这四大区域之间被天然的地缘屏障所阻隔,因此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而在作为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区又由于塔尔沙漠的阻隔作用使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这两大核心板块无法像地缘关系紧密的长江、黄河流域一样经过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渐走向分离和对立之路。事实上印度河流域如今大部分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而当初印巴分治是以宗教为依据的,也就是说作为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实际上早就被伊斯兰文明同化了,而这种同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印度河流域与东部的恒河流域在地理上的阻隔。

继雅利安人之后马其顿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各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次大陆绝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分裂的形态呈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之上的,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唯一大体上统一南亚地区的孔雀王朝的疆域达到了420万平方公里,将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纳入囊中,比今天的印度还要大,可即使如此孔雀王朝疆域的最南端也只到达今天的迈索尔一带,至于印度半岛最南端地区直到近代英国人到来之前从未被纳入印度文明的覆盖范围。统一了除迈索尔以南的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孔雀王朝一共只存在了130年,更何况孔雀王朝的统一是通过长期的战争形成的,事实上在孔雀王朝早期的56年并不能视为一个统一王朝,而在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印度次大陆彻底形成了支离破碎的政治版图。在此之后只有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这几个王朝实现了北印度的区域性统一,绝大多数时候连这种区域性统一都无法做到,长期以来北印度与南印度放佛就是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

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孔雀王朝后少有的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南印度的王朝。然而莫卧儿王朝不是印度的本土王朝,这个由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建立的王朝在入主次大陆后并没将印度打造成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在地方上存在着大量名义上臣服于莫卧尔帝国却保持实际独立性的土邦。这些土邦说白了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国中之国,当莫卧儿帝国国力鼎盛之时土邦王公们自然只能俯首称臣,问题是在专制皇权政体下帝国的国力难以长久强盛——开创之君故去后国家往往在一个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君主手中日益走向衰败。这时土邦王公们还会听命于帝国的号令吗?与此同时印度教底层民众因为遭受沉重的压迫,因此和莫卧儿帝国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莫卧儿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致力于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然而公元1658年继位的奥朗则布推翻了阿克巴确立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始推行对非穆斯林的迫害政策。奥朗则布的行为诱发了锡克教徒和信仰印度教的马拉特人的起义,1674年马拉特人宣布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奥朗则布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上是失败的,不过他个人的军事能力还是很突出的,所以他在位时期还能通过军事手段平息各地起义,然而等到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印度就彻底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到18世纪50年代莫卧儿王朝所能控制的领土只剩以德里、阿格拉为中心的一片地区,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的权力倾轧也愈演愈烈:从1707年到1837年莫卧儿王朝的皇帝在权臣的操纵下被随意废立,以致于连续换了14人。地方上则形成了马拉特国家、锡克教徒国家、孟加拉、奥德、海德拉巴、卡尔那提克、迈索尔等割据势力。作为最大割据势力的马拉特国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这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土邦组成的联盟型国家,内部各邦彼此之间实际上仍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说这时的印度完全就是一盘散沙,这自然会吸引外来势力的觊觎:1738年伊朗国王纳狄尔沙率5万大军入侵白沙瓦,次年伊朗人攻破德里城,屠杀居民两万人,抢走价值7亿卢比的财富。10年后阿富汗国王阿赫迈德沙·阿卜达利又布纳狄尔沙的后尘入侵印度。在此后的十多年间阿富汗军队先后12次入侵,其中多次到达德里。阿富汗人对印度的劫掠破坏程度比伊朗人更大,兵连祸结的印度遭此反复洗劫后已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马克思将当时印度的乱象称之为:“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了,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特人摧毁,马拉特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就在大家混战之时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

当英国人登陆印度时他们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印度本土的封建主势力抗衡,然而印度内部的混乱局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为英国人提供了天赐良机。尽管英国人的武力不足以征服所有印度王公,但印度王公彼此之间的矛盾却是英国人可以利用的。英国人利用印度王公之间的矛盾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而印度王公在彼此争战之际也希望能得到作为外部力量的英国人支持。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个王公都采取军事征服手段的,其实更为常见的办法是:通过驻军和订立条约使印度的土邦王公成为自己的附庸。英国会与同自己结盟的土邦订立条约:英军驻扎该国担负防御任务,由该国负担全部费用,该国在外交上需要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监护。接受这样的条约就意味着承认对东印度公司的依附关系。英国就这样通过外交手段得以兵不血刃征服印度绝大部分地区。

事实上像印度这样一个大国是难以用武力征服的。尽管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得以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装备,然而印度毕竟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战略纵深,真打起来绝不是能轻易征服的,然而英国人通过利用印度的内部矛盾进行渗透从而成功实现了分化瓦解的效果。然而这招就不适用于中国了:中国自秦始皇起就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时代,但相比印度仍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和印度莫卧儿王朝一样是一个外来王朝,但有清一代两百余年其实是在持续不断汉化的:清王朝使用汉语、汉字,政治体制上也延续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以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除了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外这基本上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王朝。当西方列强入侵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平息,反而因为外敌的入侵更加使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系变得更加团结。中国无论如何衰败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清末美国驻华公使芮恩绅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年终报告里曾说道:“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无疑是昏庸的,官员也是无知的,但他们的人民却拥有狮子般的气概。他们勤劳而质朴、聪慧而向上,一旦拥有有力的领导一定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的近代史只是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不能说这个时代就完全只有屈辱,因为与此同时还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斗着。事实上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列强的淫威: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刘永福的黑旗军先后参与中法战争和台湾抗日;冯子材在镇南关大破法军;刘铭传在基隆战胜法国将领孤拔;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一行前往西沙群岛巡视,在永兴岛升起中国国旗,以此宣告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尽管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击外来侵略的战斗始终面临着武器装备技不如人的问题,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意味着中国具有天然广阔的战略纵深,即使反击外来侵略一时受挫,那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战略空间以换取时间,同敌人进行长期的持久抗战。正是中国广阔的战略纵深和中国人民自发的抵抗成为了中国避免像印度一样完全彻底沦为殖民地命运的内因。

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史上没像印度一样完全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外因:英国殖民印度时是举世无双的“日不落帝国”,当时印度所面对主要就是英、法两大列强,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后实际上已扫清殖民印度的最大障碍。相比之下中国所面对的却是一群列强:1900年中国遭遇了日、俄、英、法、德、美、奥、意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的武装侵略。这固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危机空前的时代,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因为视中国为肥肉意欲染指分羹的列强实在太多反而使中国被完全占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列强之间本就是利益的勾结,没任何交情可言。谁都不愿看到其他列强通过对中国领土的占据而强大起来,因为这将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作为列强中的后起之秀不希望中国彻底沦为其他列强的殖民地,而是作为一个门户开放的市场,因为这对美国最有利。日、俄两国则对中国的东北地区包藏祸心,谁也不愿对方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获利过多。列强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坐到一起商讨瓜分中国的问题,所以列强彼此之间的矛盾牵制也是中国避免完全沦为殖民地命运的客观原因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