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首先韩信除了看兵书之外,还在项梁,项羽旗下混了不短时间,中间肯定经历不少战斗。并且被项羽任为郎中,说明项羽对他的能力有一定认可,只是不太重视。而刘邦开始也不重视他,也任命他为管理后勤的官员,证明当时他多少有点名气了。所以,他第一次统兵大胜,并不难理解。

而赵括只是一个世家公子,兵书读的很好,和人争论都能获胜,却从未在军队中历练过,只是赵王相信他会获胜,而任命他统兵作战。而第一次就是大规模战争,几乎是举国之力。

所以说:他们根本没有可比较的,一个天一个是地。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提问。作为同样看了兵书没有作战经验的两个人,赵括领导的长平之战不仅直接导致赵国40余万被坑杀,而且自己还把命搭了进去,而韩信则传檄定三秦。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咋那么大呢?

一 有没有实习的经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韩信在第一仗之前有过丰富的实习经历,而赵括没有一丝丝的实习经历。韩信最早跟着项羽的时候,

“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作为项羽的侍卫,韩信很容易获得亲近项羽的机会,不仅向项羽提出了很多军事建议而且亲眼见证了项羽如何指挥战争,项羽可以算是韩信的第一任实习老师。跟随项羽实习获得理论知识,又在实际战争中检验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韩信在第一仗之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赵括没有实际的实习经历。赵括看了兵书之后,自信满满,与自己的父亲赵奢谈乱兵法头头是道,但这些理论都是在书本上获得的,赵括并没有跟随自己的父亲获得实习经验。


二 第一仗的难度不同

赵括的第一仗是长平之战,韩信拜将之后的第一战应该是平定三秦。这两个第一仗的难度简直是天壤之别,韩信属于人民币玩家,而赵括不仅属于普通玩家,而且还遇上了地狱模式。

平定三秦是韩信拜将之后的第一仗。韩信的对手是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这三位是秦朝的降将,原来自己的队伍都已经被项羽坑杀,现在带领的人马应该属于项羽分拨的老弱病残;平定三秦是刘邦集团打破分封困局,走出巴蜀夺取天下的第一仗,汉军精心部署精锐尽出。而且三秦之地人民苦秦久矣,对三位秦将自然没有任何支持,而刘邦约法三章,取得了汉中人民的高度拥戴,人心所向,韩信第一仗轻松取得了传檄定三秦的胜利。


长平之战是赵括的第一仗,当然也是最后一仗。赵括的对手是秦国名将武安君白起。“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白起先后带领秦军攻打韩魏赵,而且曾经把楚国打的直接迁都,白起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出手毒辣,杀人无数,水平直接碾压章邯等人。赵括初出茅庐遇上白起,就像一个看了几天拳击理论知识的新手第一次上拳台就遇上了泰森。赵括轻敌,中了白起的诈败计,加上秦国举全国之力断了赵国的后勤补给,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赵括欲突出秦军包围,结果赵括直接被射身死,而且四十万赵国男儿被白起坑杀,秦军取得了对赵国的绝对性胜利。



其实韩信和赵括的对比和毛主席与蒋介石的对比有些类似。毛主席从未有过军事学校的学习经历,而蒋介石军人出身,先后在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过,但最后毛主席取得了胜利。1963年12月,毛主席在会见哥伦比亚代表团时说“我们起初不会打仗,是在战争中学习起来的”。韩信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上来遇见难度极低的第一仗,轻松获胜;而赵括纸上谈兵,上来遇见地狱级别的第一仗,身死国破。

以上是我的答案。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一起聊聊有温度有意思有趣味的历史。

3

你好,这个问题有点意思,韩信和赵括的情况区别还是挺大的。


首先,两人对战争的态度不同


韩信出身低微,从一个小兵慢慢做起,当大将军又是靠萧何跟刘邦越级提拔。


可以说刚当上大将军的韩信很难服众,这种情况下,他行事必定是万分的小心在意,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韩信每一仗之前都会认真分析敌我情况、四周环境等因素,开打前基本已经有战胜对手的把握了。


比如最知名的背水一战,看似是依靠勇气,其实他前期对赵军的分析非常细致,针对性的战术安排也很有效,这就是敬畏战争的结果。


而赵括不同,史书记载他爹评价他: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说白了,赵括作为一个衙内,天天跟着他爹混,总觉得打仗容易,就对打仗失去了敬畏之心。



在他心中,士兵只是个数字而已,他一接收赵军,立马易置军吏,即便不懂军事的人,也能看出里面的风险。


但赵括无所谓,想换就换,什么岗位熟悉不熟悉完全不在乎。


这就有点像有些大学生谈起创业头头是道,让他们一讲,马云智短、化腾少谋,结果毕业一上手,连门口扫地的大爷都管不住,更别说什么纳税、财物、采购了。


坐而论道易,起而行之难。


其次,两人出山前的表现不同


韩信没带兵时,就已经显露才华了。


他在项羽军中时,范增屡次劝项羽如果不用他就杀了。后来韩信逃到刘邦军中,虽然刘邦不重用他,但萧何、夏侯婴都对他很看重,萧何还大半夜的跑出去追他,后来更是劝刘邦直接授他大将军。



赵括跟韩信相反,他身边基本没人看好。


他爹、他娘和蔺相如都不看好赵括:

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 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你看看这俩人多大的差距,人家韩信是同时被楚汉双方首席谋士范增、萧何看重,而赵括是身边的人都不看重,可见赵括的失败在他爹、他娘和蔺相如眼中属于一种必然。


最后,两人战术风格不同


韩信用兵如神,世称“兵仙”,战术水平就不用仔细说了,这个说起来能专门写本书,总之牛就完了。


赵括长平之战至少有两个黑点没得洗。第一是轻敌冒进,以致后路被劫;二是断粮之后率轻军突围,以致身死崩盘。


这两个失误说明赵括的水准还是相对有限,就刘邦那样的选手被围白登山,也没傻到带少量人就去突围。


这么作死,只能说明他太嫩了,根本不了解战争的残酷,也不了解大将肩上的责任。




总的来说吧,为什么韩信第一战就能赢而赵括赢不了,根本原因就是赵括不行。


而且,你觉得一个需要敌人费力气搞“反间计”推上去的将领,能厉害到哪?至少秦人也觉得他不行,对吧。

4

永远都有为赵括洗地的。洗地的方式无外乎输了只不过是因为对手是白起,背了所谓的黑锅,如果假以时日,必然是一代名将。这种论调不值一哂。

我也没打过仗,如果我穿越,带领赵军,最惨结局也跟赵括一样,全军覆没自己兵败身死而已,但这不等于我带兵失败,只是因为对手是白起,而是因为自己干脆不知兵。

任何名将都有第一战,很多慧眼识人的人都能看出来一个人优秀,需要的不是简历一样的军事成就,而是整体的状态,即各种因素的综合。萧何看得出韩信的优秀,杨素韩擒虎牛弘看得出李靖的优秀,房玄龄看得出杜如晦优秀都是这种例子。一个真正的优秀的人才,有时候不需要打仗或实际作出事业才被别人发现。

首先,盖棺定论的说,赵括是一个很糟糕的军事统帅,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军事键盘侠的代表人物。有人说赵括跟马谡一样,当参谋不错,事实上赵括连参谋都当不好。后面我会解释。

我不打算从军事角度来论证长平之战到底赵括打的如何。第一,我不是军事家。第二,事后诸葛亮打的军事论断对于实际情况和面对的信息来说,一点意义没有。严格来说,军事家的水平不能用一场战役,一个观点或者一个事实来论证。比如伊阙之战廉颇认为不能打,而赵奢认为能打且打赢了就认为廉颇不如赵奢。或者虎牢关前,李世民由随机的战略观察转为对窦建德的打击就简单认为屈突通撤退的建议是不正确的。或者在李靖对突厥获得战术战略胜利会后,李世民派唐俭和谈,而李靖抓住机会灭了dong突厥,因此认为李靖比李世民强。

但是,就算不从长平之战如何打的。都能通过其他的描述,了解到赵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军事家,首先是人,然后再谈是什么样的统帅。在史记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列传。介绍了赵括和赵括作为军人的缺点。老爹赵奢,蔺相如和他老妈分别点出来一条。赵奢认为,赵括轻谈战争,把生死大事说的如此轻易,因此不能带兵打仗。蔺相如认为赵括只知道读老爹的兵法,却不能随机应变。他老妈认为赵括作为主帅领兵出征前,求田问舍,作威作福,与他老爹赵奢当年分财产与手下,与士卒同甘共苦完全不同。这些特征的集合,我没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位名将身上看到过。根据这些表现,我实在看不出来赵括有什么可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

5

这问题,稍有不正确的。

赵括,倒是真没有实际作战经验。

但是,韩信其实是有作战经验的!

能力这东西,除了理论学习与个人天赋之外,基层实践的经历,十分重要,非常重要!

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不会有真本事

尤其是名将。猛将必发于卒伍,没有卒伍经历的大将军,很难成为一个好将军的。

而韩信身在楚军中的时侯,是有三年基层任职的实践经历的,所以,他在经验上,是有积累的!

韩信与赵括二人,在为将之后,除了首战时面对的对手不同之外。二人有无在军中基层历练的经历,也是个关键问题。

下面,来对比一下二人。

先说韩信。

众所周知,韩信,是在项羽军中的。然后,因为得不到重用,弃职而逃,改投刘邦。

(1)先看韩信从军的历史

项粱起兵反秦,韩信带剑投楚军。从此,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项粱死,归属项羽,一直到灭秦,刘邦获封蜀地。韩信才逃离楚军,投奔汉王。

由上可知,数年来,韩信是参与了楚军从项粱至项羽,反秦的每一场大小战役的。包括那次著名的破釜沉舟之战,他也是参与的,因为他一直在军中基层任职。

(2)那么韩信在楚军中,担任什么职务呢?

项粱叔侄,皆重六国遗风。韩信好歹也是六国贵族之后,所以,入楚军后,大头兵是不会当的。

但也不会让他当大官。

原因为,他只是带剑投军,而不是率部众随从投军!

最多只是个壮士,兼破落的韩国贵族子弟。那时侯,普通的六国破落贵族,太多了。所以,除非王族,否则是不值钱的!

估计,项粱最多就是给他当个行伍中的什长、队长什么的。然后慢慢以功升迁,长期沉于基层,类比今日的班排连营,一级级的慢慢熬。他逃离的那时,也只是个执戟郎中。

执戟郎中,就是百夫长与军侯级类似的,军中基层营连军官。

(3)正是基层军官的经历,为韩信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军中实践经验。

韩信既为基层军官,那么每一场仗,他都是跑不掉的。

军中的基层军官,平时管理部属,临战时,则要披甲执兵,先登陷阵。

与秦军打的恶仗最多的,就是楚军。

那么韩信从项粱到项羽,他经历了多少次战斗,也就不用再说了吧?

虽然,他没有指挥亲自千军万马的经历,但却作为连排长,却亲身体验了历次大战的全过程。

千军万马,是由一百支,或数百支百人队组成的。

军队的行军、扎营、宿营;临战准备、斥候哨骑分派、阵型组成;战斗展开、攻击防御转换等等,这些东西,不入基层亲身经历,仅靠读些兵法,是永远得不到真实经验,更成不了名将的。

基层经历这个过程,有多重要呢?

今日中外军事制度中,凡是能当上师长军长的,几乎都要求,要有当过连长的履历,这就能说明一切了。(师级军级干部,与师长军长,完全是两个概念!

韩信的数年基层生活、战斗、行军经历。再加上他所习的兵法。他虽然还没当将军,但却能在自己心里,也足以把兵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了,然后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可以说,这时候,他已经有名将之姿了。所以,他首次为大将时,就能打胜仗,就是这道理。

韩信背水列阵,与他早些年经历过的破釜沉舟,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事实上,韩信后期,也屡次向项羽献过方略,只是项羽不听,才使其心灰意冷,最后离开了楚军。

再说赵括

赵括与韩信,同样熟读兵书,条件还比韩信好的多。可赵括唯一所缺的,就是他没有当连排长的经历。没有去体验基层,积累实践经验。一从军就成为统帅十万众的大将。这就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赵王任命一个从无军中实践的理论派,去统帅大军,这真是在拿军国大事开玩笑。

一个没有基层实践的人当了大军统帅,他怎么样?

首先,因他不了解士卒所思所想,所以,基层官兵的军心士气,他也是聚不拢的。如此,他岂能不怕?

更何况,与他对阵的还是秦国名将白起。但白起也不是无敌的,他拿廉颇就没什么办法。

赵括怎么败的,人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这儿只说,一个不懂基层的将军,是怎么样的?

赵括的母亲,是这样评价赵括与其父之不同的。

赵奢为将军时,会亲自侍候军中壮士进食,人以数十计。以义相交者,更数以百计。凡得赏赐,财物皆散于军吏。受军令之日,便不再问家事。所以,部属全都甘为赵奢效死。

赵括为将军,向东而立,接见部属,军吏无敢仰视之,赵王所赐金帛,全都归藏于家;从不以恩义结土,却只顾大肆购买田产宅院。父子二人,志向完全不同。

所以,赵括这样的人,哪怕与他对阵的不是白起,而是普通的秦将,赵括也是难打胜仗的。

因为,他连最基本的带兵之道也不肯去做,那就算读再多的兵书,也是没有用的!

图来自网络

6

学以致用这个道理人所皆知,而从书本到实践检验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隐性不显现,有的明显。赵括与韩信二人正是这样,赵括熟读兵书,连他的父亲名将赵奢纸上谈兵都谈不过他,可知学霸一枚,可惜初战遇上决定国运的秦赵大会战,以没有经验阅历的毛头小子碰到百战白起,惨败几乎成定局;而韩信也不是一开始以书中道理指导实践就取得大成绩,也有一个过程,史书中有一些隐藏。

赵括的失败,固然有个人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国力的不如,赵国整体谋划策略各方面的不如才致全军覆没,就算不换将,以廉颇在长平中的坚守,继续下去,难以有胜算。王龁带兵与廉颇初接战,赵国就输了好几阵,廉颇见状,又收兵固守,这才引起赵王及朝廷大员们的不满,看不到希望。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试图用新手代老将,看能不能打开局面,没想到玩成全军覆没的大败仗,赵国差点亡国。

赵国贪上党之地,轻率介入秦国对韩国的穷追猛打,主动介入却又准备不足,从平原君到赵王再到楼昌,都对这场战事重视不足,秦昭襄王与范雎君臣上下,下定决心打一场硬仗,把如日中天的赵国打残,让天下明白谁才是老大,战事胶着时,秦王亲到河内督战,加封当地百姓鼓起人心,又增兵增粮到长平助战;反观赵王,还在派人请和,两国的决心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以致又被秦国利用,切断赵国的外援。这种形势下,赵括之败,几乎必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只会读死书没有实践。

韩信好像从胯下之辱为人所注意,到投刘邦大展身手,突然间横空出世,从史书上看,韩信正在边读书边寄食,然后投军不久,就光彩夺目,正如本题所说,好像取三秦攻赵代等地,第一次出手就大获成功,这可能没有注意到史书中的一些记载。韩信在项梁起兵渡过淮水时就去投奔他,项梁战死,又归在项羽帐下,其中多次向项羽献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待到刘邦被堵在蜀地,韩信才去投靠。这说明,韩信从读书投军后,经历了项梁章邯等战事,项羽破釜沉舟到入关中设鸿门宴等事,大都经历过,在这个阶段,就是他理论结合实践的验证过程,项羽不听他的计策,未必是项羽傻和蠢,也有可能献计过于幼稚不切实际,在项家军中的历程,是他宝贵的一课。并且以他后来对项羽的评价,足见他对于楚军主帅及队伍特性,是非常有体会的,可见韩信也不是一开始就带兵并打胜仗的。

7

韩信是运筹帷幄的大将军,而赵括只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武夫,两人孰高孰低,高下立见。

一、运筹帷幄的韩信

韩信出身平民,是一介布衣,还经历了胯下之辱,没有人关注他,都认为他是一个平庸之辈。但事实并不如此。后来他投奔了项梁、项羽的军队,项羽很是器重他,让他做自己的亲兵,后来又提拔他为郎中。其实,别看郎中官位不高,它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官职,意味着韩信进入了项羽的核心决策圈,可以得到项羽接触更多的机会,更容易得到赏识和提拔。韩信不仅熟读兵书,而且在项羽的军队中得到了磨练和加强。韩信学习了军事理论知识,有了实战经验,也熟知项羽军队的长处和弱势。

后来,因为项羽多次不用韩信的计策、没有得到更多的封赏,而且项羽也不是韩信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于是韩信投奔了刘邦。遗憾的是,刚开始,刘邦也没有重视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粮官。然而,刘邦的谋士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举世难得的人才,于是劝说刘邦封他为大将。

韩信做了刘邦的大将后,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战。陈仓之战充分展现了韩信的军事才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乘项羽讨伐齐地的田荣的时机,兵力空虚,毅然出兵,决心平定三秦。韩信假借修栈道的名义,派樊哙、周勃大张旗鼓地开修,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果不其然,章邯率领秦兵主力对栈道一线严防死守,而疏忽了对于陈仓的防范。韩信却率军沿着旧时的道路,顺着陈仓小道进入秦川,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章邯一看不好,大本营丢了,急忙收兵回援。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之下,章邯军心不稳,继而大败而归。汉军势如破竹,斩关夺隘,很快平定了关中。自此,关中收入了刘邦的囊中,有力地打击了项羽,为之后楚汉相争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韩信第一次华丽的登场,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和军事天赋。在弱于敌军的情况下,佯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关中,韩信是举世无双、不可多得的军事家。

二、纸上谈兵的赵括

相比韩信,赵括的情况可谓是极好的。赵括出身于赵国著名的军事贵族家庭,是赵国名将赵奢的爱子。赵括从小接受了很好的军事教育,武艺高强,熟读兵法,颇受赵王的赏识。赵王遇到军事方面的问题总是喜欢询问赵括,赵括也总能给出高明的军事建议。赵王很欣赏他,认为他出身武将名门,又是后起之秀,赵国的江山未来会靠他来护佑。然而,赵奢及其夫人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领兵。

赵括人生的第一战来了。长平之战是决定赵国命运的时刻。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在长平对峙,廉颇几次攻打,均未奏效,反而损兵折将,坚守营垒。赵王对此甚为不满,下决心撤换主将。这时赵王想起了赵括,既出身武将世家,又善于兵法,反击秦军的大任应该落在他的身上。但是,任凭赵奢和夫人如何劝说,赵王执意让赵括领兵。

赵括上任后,改变原来坚守不战的策略,多次向秦军进攻。后来,秦将白起向赵括示弱,赵括于是离开营垒,倾巢而出,二十万赵军直扑秦军阵地。这恰恰中了白起的诡计。原来,白起早先派精兵断了赵军的粮道,又示弱于赵军,引诱赵军出战。赵括与秦军激战数日,粮草不济,士气大减。这时秦军围而不攻,将赵军拦腰截成两段。赵括多次派兵突围,均未成功。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先后死伤数十万人,这使得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抵抗秦军的进攻。

赵括第一次领兵打仗,遭此惨败,最大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实战的经验,只会夸夸其谈。如果赵括能有实战的机会,那么与秦军的作战,赵军是有可能取胜的

韩信和赵括,一个运筹帷幄,一个纸上谈兵。他们第一仗的胜负也是必然的。由此看来,两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8

题主哥哥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其一:起点不一样。

赵括名将赵奢之后,从小耳濡目染军事理论知识。但是很少与基层部队接触。心目中的想法和战略都比较空洞,不切实际,思路完全不会根据情报信息判断,总是按书本上的那一套作为参考准则。照本宣科,在书本上寻求答案。


韩信,穷苦出身,先后在诸侯各国游历,阅历十分丰富。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平定三秦之前,韩信在项羽部下当职,作为大头兵,也亲身经历过不少战争,也对战争的指挥和处理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出汉中,平定三秦,只是韩信把多年来的实际总结经验第一次运用到实际中。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二:对手不一样。

赵括对敌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杀神白起。白起对待对手必定都是稳重谨慎,绝不会因为对手年轻就掉以轻心。他甚至会把握机会或者制造机会来进攻敌方弱点。

韩信对敌的是章邯,虽说是章邯被认为是秦国最后的顶梁柱,率领骊山囚徒就打败了起义军。但毕竟都是乌合之众。就拿章邯看到韩信明修栈道的情报后,嗤之以鼻的事情就知道。章邯自视清高,完全不具有名将该有的谨小慎微的态度。章邯的实力和白起比起来要逊色不少,对比之下高下立分。

其三:敌方军队素养不一样。


赵括面对的秦军是经过商鞅改革后的虎狼之师。是当时诸侯国中最精锐的铁骑,在当时一比一作战其他诸侯国毫无胜算。和战国初期的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不相上下。

韩信面对的秦军,是项羽,章邯整合过的起义部队。并不是秦朝统一六国时的秦军。次时的秦军战斗力和武力值与白起所带的秦军有天壤之别。

其四:天赋


有些人天生就是神力,如项羽。有些人练习一辈子也打不到他那种程度。最好的例子就是项羽举鼎,事后若无其事,而秦武王举鼎之后就死了。被压死的。天赋在哪里。赵括在军事上的天赋和韩信比起来,不知道要被韩信甩几条街。

综上所述,同样是第一次指挥军队打仗,赵括第一仗败了,韩信第一仗赢了。

9

韩信是项王军帐的执戟郎,是司令部的小军官,怎么没作战经验经历?只是没被重用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员才改換门庭投靠威虎山!而赵括真没实战经历且对手是世界级名将。老廉头首战秦兵损失惨重才无奈消及防御,而和耕战立国的秦国耗,最后也是死路一条,拎不清的愣头青赵括做了个替死鬼而已。

10

韩信首先能忍胯下之辱,至少说明他很理智,很现实,之后,韩信是做过项羽手下执戟郎的,也曾有过献策,这又说明两件事,一,韩信在大兵团司令部干过,对指挥,调度军队很熟悉,项羽又是个一流统帅,项羽或许是韩信第一位实践导师,韩信按现在的规矩实可称呼项羽一声“项老师”,所以他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能很快上手;二,韩信的主要对手,章邯、龙且、魏王豹、范增、项羽这些人,他都曾经因为在项羽近前的原因,有过接触或旁观过,被一个心性理智冷静的人接触和分析,这些对手却大多没把这个人放在眼里,当路人甲了,所以输给韩信真不冤。而赵括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个刚出少林的一流弟子,却结上了与独孤求败的梁子,能坚持数十天,真正是超水平发挥了,死后还被扣上了纸上谈兵的锅,真正的战国悲剧青年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