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末庚子年,败!不是军事上的失败,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三股思潮打架:

庙堂之上,位极人臣们对洋人是又恨又怕,恨的是洋人嚣张跋扈,欺人太甚;怕的是自己权力不保,失去统治阶层的特权。李鸿章李大人们有子女在国外,又有汇丰的股票,所以不敢动弹半分,只好借助义和拳。

中产阶层,对国家现状是痛心捶足,但是真实内心是不能挤入高层,一起捞好处,而不是为百姓,为国家拼命,从康大脑袋逃亡海外还玩传销,一生吃喝嫖赌就可以佐证。

最可怜的是下层老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腔热血,抛头颅洒热血最后成了统治阶层借力的蝼蚁,中产知识分子利用的道具,洋人枪炮下的冤魂!

岂能不败?

最佳贡献者
2

一个军队没有战斗力的标志,恰恰是无法使用人海战术,一兵亡则一队散,一队散则一军乱,那还怎么填

3

人海战术,说的太严重了,以当时八国联军的那点人数和装备,只要打,歼灭他们的办法多的是。不用牺牲那么多人。只要近战,弓弩都可以形成巨大的威胁。八国联军不是要进城么,打巷战,用冷兵器不弱于打一枪装一发子弹的步枪。关键是当时的清兵已经吓坏了,没有打的意识。谈虎色变,焉能伏虎。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朝廷怂了怂一国。记得2万日兵入侵东北,打得30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满世界的跑,张作霖在时不是这样。

清朝的腐朽已经到骨子里面了,北洋舰队强大于日本舰队,不一样打输了,还好,和小日本敢打,见了长毛就吓坏了。




4

先不管清军当时还有没有百万之数,光是调动这百万人入京就是个大问题,即便是能调动的起来,如何组织协同作战也是个大问题。


人多是打仗的一个优势,但打仗不是玩游戏,直接F2A就能看戏。真实战争中整个指挥体系就是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军队人数以增加,指挥难度更是几何上升。就以清朝那会的官员指挥能力,让他们协同百万级军队作战? 怕不是X营的先和X营的打起来。


还有士气,玩过英雄连的都知道当对方有压制火力(机枪、迫击炮、机炮等)时,自己部队会被钉在原地。而现实中则游戏里的更残酷,当瞬时遇到大规模的减员时,部队会很快崩溃,尤其清朝那些当兵的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和后来解放军意志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当这些混饭吃的兵看到前排的人成片倒下去之后,跑的会比香港记者还快。

而当小规模的溃败开始发生,人多就不一定是个好事情了。恐惧会迅速传播,届时踩死的自己人都会比对手杀伤的还多。


所以说,清军不是输给枪炮,而是指挥体系。而指挥体系的落后又是拜迂腐王朝所赐。

5

题主你想的太多了,清政府的百万大军中大部分都是纯摆设的废物,而且也没有集结百万大军的能力。

在庚子事变时,清军的总数确实大概有百万之众,不过其中绝大部分是已经糜烂不堪的八旗军和绿营。战斗力非常低下,勉强可以充当警察维持一下地方治安。清军中真正有战斗力的,是各省编练的新军、防军、练军等部,总数大约有30多万。

清军很多就这样

30多万部队看着不少,不过这是分散在各地驻守的兵力总和。由于缺少铁路,一旦发生战争,清军的集结速度很慢,从邻近省份抽调部队,都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远一点,那么可能半年时间都到不了。

像在甲午战争期间,到清政府战败签署《马关条约》为止,不少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庚子事变也是如此,到北京沦陷时,很多部队也在路上。所以实际上清政府能用来抵挡八国联军,主要是驻守北京附近的部队。

或者是这样

驻守在北京附近的清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有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武毅军)16000人,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小站新军)1万余人,宋庆、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毅军)13000人,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甘军)10000人。这几个部队中又以武卫前军和武卫右军的战斗力最强。

此外北京附近还有武卫中军、神机营等部队,不过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清政府可以在北京附近直接能用的部队也就5万人左右。

真正能打一打的清军是少数

后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调到了山东,武卫左军驻守山海关,武卫后军驻守北京,因此在八国联军攻击天津时,实际上主要是武卫前军和联军在作战。这也是联军打的比较辛苦的时候。

等到八国联军击败了武卫前军,聂士成战死以后,北京的主要守备力量只有武卫左军和武卫后军,不过2万多人,和联军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玩不起人海战术。加上双方战斗力上的差距,挡不住也就不奇怪了。

6

现实是百万大军分布在全国各地。

7

围火炉吃西瓜 为您作答

百万清军要是从天上掉下来确实能砸死不少!

如果想赢,正面交锋,不能怂,战术得当,不在京城城外,城内也能耗死侵略者!

关键是,统治者完全是懵逼状态,不可能想着如何击败敌人,而是想着如何逃得洒脱,逃得名正言顺,大领导都跑路了,下面的士兵哪有什么斗志可言。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是让皇帝拱手让给了英法两个强盗!


战争,不光光是拼人数

一 战争工具

二 战争意志

三 指挥得当

四 地点优势

让我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绞肉机”凡尔登战役。在充分准备的德国军队前期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德国并没有能趁机突进到法国腹地,英勇的的法军能坚决的把德国军队卡在了凡尔登!为最后援军到达和翻盘奠定了基础。

反观我大清的甲午等战争,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8

当时清军中的精锐有约10万人,确实有打败八国联军先头部队的实力。

首先看八国联军的部队有多少人:

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出发,进攻的八国联军真正作战的有18811人。

清军里的新精锐包括武卫五军。其中:

各军兵力:

武卫前军官兵约16200人。

武卫后军约10000人。

武卫左军约13000人。

武卫中军约10000人。

武卫右军合计11469人。

武卫右军先锋队共13804人。

武卫先锋左、右军各十营,约10000人。

另有直隶淮军9000人。

以上部队合计约97000人。

合计有战斗力的新军约10万人。

10万对18000人,兵力约5.5倍,武器火力并不弱于联军,其实可以打。

另外在天津武库,还有有可武装四军约40000人的武器

1900年天津附近武库: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

60门口径7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

42门诺尔登菲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

十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三万支具有最新毛瑟枪和曼里切式来福枪,

三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所以,清政府当时其实是可以武装出大概14万左右的现代陆军的。如果集中优势兵力,那是有希望打败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的。

当然,实际情况就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了。

9

想一股脑压上去就决定了胜负?纸上谈兵而已。

先不说这百万大军怎么集结,就是集结到一起怎么吃饭恐怕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百万军队集中在一个地方所需要的物资供给根本不是一个封建王朝可以解决的。

即使不考虑百万大军的补给问题,人海战术也早就被日军自己证明是不可行的。除了在太平洋上获得了尸山血海,什么也没得到,该失败还是失败。

战争的胜利与否不在军队的多少,就如同当年满清崛起一样,满打满算也不过几万人,明朝不照样最后灭亡了吗?军队自古以来就是在精不在多的。

更何况满清军队真的是从头腐朽到脚了,什么战术或者武器给他们都是没用的,到了战场上该败还是得败。

要知道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满清军队是新编的武卫新军,武器、训练是全盘西式,当时北京、天津附近的清军数量是入侵联军的数倍,武器装备丝毫不差,甚至装备的大炮数量和质量连联军都感到惊讶。但每次战斗,清军远远的放枪放炮还行,一旦联军进入冲锋的距离可能出现肉搏时,清军往往就一哄而散。虽然清军连逢战败,但伤亡数量不到军队数量的十分之一,可以说是毫无斗志。

满清就是一个封建王朝,还是一个对国内广大汉人族群保持高压的封建王朝,可以说根本不敢发动民众,长期采用愚民统治,这样的国家,给再多再好的武器装备、再好的战术,当面对强大的外敌时,该歇菜还是要歇菜。

10

即使百万清军齐上阵,也打不过5万人的八国联军。这是因为:

第一,清王朝是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清军已经腐败不堪,不可能担当起有效抗击外国侵略的重任。

第二,从战场态势看,百万清军的机动性和攻坚力很差,不可能形成阻挡八国联军的铜墙铁壁,在八国联军的进攻面前,清军只能是大溃败,而且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来说,百万清军投入一场大的战役,军队的大规模运输以及粮食弹药的供应,都是跟不上的,这也决定了失败的命运。

第三,清军的战略战术是落后的,即使装备新型的洋枪洋炮,其战场效果也明显达不到西方军队的水平。

第四,中国近代以来,清军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已经有了恐惧症。即使朝廷制定坚定有效的战略,清军将领和士兵也不会认真执行,这表现为信仰危机。

第五,由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5万人的联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1900年,已经形成为战略打击力量,能够从中国东部沿海的理想地登陆,并且在一场战役中打败人数比自己多几倍的清军,直到占领北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