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摆在石敬瑭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1,割地认父,就可以保全家族,甚而建立功业;2,什么都不做,坐等后唐军攻陷太原,身败名裂,功业尽毁。

生逢五代乱世,想必绝大多数节度使处于石敬瑭的位置,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因为在那个时代,名声不重要,气节不重要,大义也不重要,唯有兵强马壮最重要。

一如安重荣所说: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但石敬瑭真的甘心做儿皇帝吗?真的不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吗?

时代背影原因:向胡人称臣搬兵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割地确实很过分

  • 沙陀族出身的石敬瑭认虏做父,或源自唐末五代时期普遍存在的养子风气

石敬瑭遭后人诟病之处,除了割地以外,还有“以父礼事契丹”,这种认虏做父,自甘堕落的行为一直为宋人所耻。

实际上,石敬瑭迫于后唐军队围攻,不得已向契丹求援时,其手下大将刘知远便曾出言反对,认为称臣已经足够,再认耶律德光为父就有些过份了,只要贿赂以金帛,未必非得割让土地。

而且,就算契丹内部,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反对声音。因为耶律阿保机曾在后唐龙德二年攻打镇州,被李存勖打的大败而逃。这次大败给契丹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虽然屡屡觊觎燕云等军州,但也不敢轻易大举进犯。

不过,石敬瑭之所以急吼吼认虏做父,是因为耶律德光有意扶持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进攻后唐。生怕被契丹人抛弃,所以他只能下血本,以求得契丹人的支持。

还有一点,石敬瑭能够轻易过了认虏做父的心理难关,也应该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养子风气有关。

五代时期,武人为延揽势力,抑或抱紧大腿,往往会多收“义儿”或认实力强大者为“义父”。这是一种间接扩张势力的政治手段。如李存贤虽然只比李克用小三岁,却仍旧认其为父、李存进甚至只比李克用小一岁,同样也认其为父。

虽然风气使然,但石敬瑭确实是最过分的,他认耶律德光做父时,已经45岁,而德光仅仅34岁。无怪乎刘知远也曾认为石敬瑭认耶律德光为父很不妥当。

然而,当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后,同样也学着旧主石敬瑭一样,“遣使结欢,愿为子父”。从后晋到后汉,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向契丹人示弱,并不能代表他们甘心情愿做儿皇帝,只是在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所使出的权宜之计。

以上可知,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中原王朝皇帝认虏做父时的心理负担,远没有南宋时那么重。

  • 向胡人称臣搬兵在当时很常见

从隋唐到五代,中原王朝向北方胡人搬兵求助的例子比比皆是,鼎盛如唐朝,也曾在立国之初向突厥称臣,并许以财物金帛请求出兵相助。到了唐末五代,这种情况就更是屡见不鲜。

龙德元年,成德节度使张文礼叛乱,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军攻打镇州。当时与张文礼相邻的定州王处之便害怕自己遭受池鱼之殃,于是遣子王郁往契丹搬兵求助。其时耶律阿保机尚在位,早就觊觎燕云之地的他立即决定率军南下。

不过,述律后却对此战并不乐观,曾对阿保机有所劝谏。

“晋兵强天下,且战有胜败,后悔何追?”

但耶律阿保机还是一意孤行,领兵南下,在新乐被李存勖打败。契丹败兵逃跑时,又赶上天降大雪,饥寒交迫之下,契丹兵马死伤严重。阿保机对此心有不甘,也只能指天哀叹:

“天未使我至此。”

除此以外,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亦曾向契丹称臣,以求取得耶律德光的支持,立自己为帝。

当时,正是后唐围攻太原的关键时刻,石敬瑭得知赵德钧向契丹称臣以后,为了进一步争取耶律德光的支持,只得再加筹码,认父,割地的决定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做出的。

说句题外话,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契丹人能够夺取燕云十六州,并非契丹有多强,而是中原王朝的混战给了他们机会。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击败南侵的耶律阿保机。只是宋朝自废武功,无法克复失地,那又是后话了。

后唐内部权力倾轧,石敬瑭为自保慌不择路

  • 石敬瑭盘踞河东尾大不掉,李嗣源死后与后唐矛盾激化

石敬瑭于早年间一直追随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甚至还娶了李嗣源的女儿。他在后唐的内乱中积极支持并拥立李嗣源为帝,是以更得李嗣源的信任和重用。等到李嗣源夺得帝位以后,便将石敬瑭加封为河东节度使,令其掌握河东军政大权。

河东在唐朝中期以后虽然衰落,但自唐末至五代,又逐渐强盛,已经成为天下最具实力的藩镇,李存勖、包括石敬瑭、刘知远后来能够入主中原,均发迹于此。

李嗣源让石敬瑭镇守后唐发迹之地,足见其对此人的信重。但是,当时的李嗣源已经六十七岁,年老体衰之下难以从容控制权力,导致权臣跋扈,子嗣骄纵,最终在次子李从荣失败的兵变中受惊吓而死。

李嗣源死后,石敬瑭在后唐朝廷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李嗣源养子李从珂于混战中夺取帝位,开始图谋除掉这个盘踞在河东的强藩。石敬瑭当然不甘心束手就缚,一面积极备战,一面自请辞任河东节度使试探李从珂的真实意图。

李从珂接受了大臣薛文通的建议,顺势调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于是,李从珂与石敬瑭的矛盾彻底激化。削去河东强藩石敬瑭,对后唐朝廷已经势在必行。

清泰三年,石敬瑭在河东竖起反旗,李从珂调兵讨伐,声势极为浩大。石敬瑭为自保、对抗后唐,不惜称臣、认父,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耶律德光搬兵,请求支持。

而在当时,希望借助契丹人夺取后唐天命的人,还不止石敬瑭一个。

  • 当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石敬瑭可以出卖一切可出卖的

石敬瑭在河东竖起反旗以后,李从珂调集大将张敬达、安审琦、杨广元等部围攻太原,河东岌岌可危,石敬瑭紧急遣使向耶律德光求救。

但契丹人不是慈善家,不可能白白救助石敬瑭,自然有所要求。所以,耶律德光以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为筹码,进一步拿捏石敬瑭。

赵德钧除了贿赂以重金以外,还曾向耶律德光许诺,只要能够助他夺取中原,就会“与契丹为兄弟之国”。以此来看,赵德钧还算要点脸面。但石敬瑭的情况远比赵德钧糟糕,夺取帝位那是后话,当务之急乃是解决被李从珂剿灭的危机。

所以,石敬瑭派遣使臣桑维翰跪在耶律德光账外,从早到晚哭泣不止,以争取支持。当然,只靠涕泣作态是不可能求得支持的,真正让耶律德光选择支持石敬瑭的原因,还是石敬瑭许诺割让,自阿保机时代契丹人就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

有了决断以后,耶律德光马不停蹄直杀入后唐境内,原本围攻河东的杨广元、张敬达等人腹背受敌。

只可惜后唐军这次没能上演李存勖大败阿保机的戏码,耶律德光仅以三千骑兵佯装败退,引后唐军入伏,高行周、符彦卿大败,死伤近万人,退守太原西北的虎北口。此战,契丹军先解太原之围,继而又消灭了据守晋安寨的后唐军主力,河东各地后唐军纷纷南逃,后唐大势已去。

石敬瑭则亲自率军为耶律德光带路,契丹军浩浩荡荡的杀向洛阳。李从珂走投无路之下,与皇太后、皇后自杀而死,后唐遂亡。

自此,石敬瑭摆脱了生死存亡的危机,甚至还取代后唐自立称帝。不过,代价也很沉重,不但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土地,北部屏障之地从此尽失。

忍辱含垢,后晋从不甘中走向灭亡

在契丹人面前忍辱含垢,使得石敬瑭威望大损,很难镇服手下的藩镇节度,不但叛乱频起,又对尾大不掉的刘知远无可奈何。

石敬瑭曾对近臣桑维翰抱怨:

“朕比以北面事之,烦懑不快。”

这说明石敬瑭对以子事耶律德光的处境并不甘心,桑维翰亦曾上书,强调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时机成熟,才能与契丹决裂。

可惜,这个时机石敬瑭等不到了。当他死后,晋出帝在权臣景延广的左右下,一改后晋朝廷此前的软弱,以强硬姿态对抗契丹。耶律德光得到口实,终于下定决心,南下灭晋,后晋遂亡。

最佳贡献者
2

石敬塘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翁婿关系还不错。

当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垮台前夕,众将士打算拥戴李嗣源黄袍加身,就把他绑了,准备来个生米煮成熟饭。李嗣源的脑子当时转不过来,他不想造反,就偷偷跑路了。后来是石敬塘跟他面谈,讲大道理:岳父大人,您麾下兵马都在准备造反,李存勖也知道了,您现在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死也是死。哪还有退路?要我说,您还不如造反了算了!

李嗣源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女婿说的貌似好有道理,他这才立马跑了回去,带领叛军杀向李存勖。并成功篡位。


李嗣源登基之后,大封功臣是少不了的。石敬塘因为劝进有功,于是就成了实权派。

过了几年后,李嗣源病重(李嗣源继位时的年纪本来就很大了)。他的几个儿子见老爸眼瞅着要闭眼了,就都很着急。因为李嗣源并没有立遗嘱,交待谁是继承人。他们谁都有机会继承皇位。也都有可能落选。

这其中,秦王李从荣最为着急。

因为他这个人,平时残暴擅杀,人缘不是一般的差。如果不能顺利继位,他很可能会被群臣给整死。于是,他就在感觉老爸快不行了的时候,偷偷起兵,杀入皇宫。病榻上的李嗣源知道这个消息,连气带吓。他在部署完禁军镇压李从荣后,很快就一命归西了。

李嗣源死后,他的另一个儿子宋王李从厚在群臣拥戴下继了位。他这个人资质一般,但是疑心病却很重,总觉得有刁民想要害他。

因而他每天没事了就瞎琢磨,想着怎么加强统治,强化手中的权力。经过他一段时间的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把后唐的几个实权派节度使对调。节度使职务不变,但就职的地点变了。

▼后唐三大节度使分布情况

众所周知,自唐末以来,节度使的权力实际上依赖于自己手下的亲军。节度使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越久,对地盘上的掌控才能越牢靠。如果节度使被调走了,这无疑就是釜底抽薪,实权将会大打折扣。

节度使们也不傻。这么对调后,大家肯定都是李从厚砧板上的肉。所以李从柯(李嗣源的义子)在收到旨意后,立马就拉拢石敬塘一起造反,最终把李从厚给杀了。

杀了李从厚后,李从珂登基,石敬塘再次加官进爵,在河东的地位愈发稳固。李从珂见石敬塘实力越来越强,心里不踏实。这小子能拥戴自己,他就不能拥戴别人?

他功高震主,自己当皇帝也绰绰有了。于是李从珂登基不久后,就仿效李从厚,也想把石敬塘从河东挪走。

前番李从厚刚来了这么一下,现如今李从珂又来,他的企图昭然若揭。石敬塘不傻。他知道李从珂想什么。

于是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宗旨,他立马派人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联系。

按照他的想法,自己打不过李从珂,难道契丹还打不过吗?只要筹码给的够,契丹人必然能为自己所用。而有了契丹铁骑支持,自己还治不了区区李从珂?



然而,石敬塘把问题想简单了。因为当时受李从珂猜忌的人不止他一个,想拉拢契丹人打李从珂的也不止他一个。比如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就也想借契丹的力量对付李从珂,也派人去跟耶律德光讲条件。

另外,李从珂也收到了消息。有人向他密报石敬瑭正在与契丹谈合作。他的近臣吕琦就建议他,把当时寓居在后唐的契丹皇子耶律倍送回给耶律德光。同时送美女和宝货,与契丹缔结盟好,孤立石敬瑭。(耶律倍是耶律德光的长兄,有继承权。因受到耶律德光猜忌才逃到中原。如果李从珂将其交给耶律德光处置,契丹必然不会出兵打后唐)

因此可以这么说,石敬塘当时的情况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只要自己略施恩惠,契丹就会跟他合作。他当时必须要大出血,开一个别人都开不起的,同时契丹人也无法拒绝的筹码。耶律德光才有跟他合作的意愿。

什么筹码呢?石敬塘经过再三考虑后,最终做出了割让幽云十六州,外加认耶律德光当爸爸的决定。这是个大筹码。

对于赵德钧而言,认耶律德光当爹,他做的出来,但割让幽云十六州,他做不出来。因为这块地是他的发家地,如果割让了,这等于自己把自己卖了,他开不起这种大筹码。

对于契丹人而言,幽云十六州可耕可牧,一直垂涎三尺。另外,咱们现在总说中原丢了幽云十六州,导致北方无险可守。其实这块地对于契丹,也是一道防御中原进攻契丹的屏障。拿下幽云十六州,可以说契丹基本就拿下了战略主动权。想进则进,想守则守。

对于李从珂而言,认爹、割地,这都是他给不起的筹码。他作为皇帝,如果做了这种极度不要脸的事,那没人会服它。后来石敬塘当了皇帝,憋屈的要死,没人服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割地认爹,大家瞧不起他。

而李从珂给出的筹码(送还耶律倍、加送美女金钱),相比于割让幽云十六州,可以说是无足轻重。契丹人根本就看不上。

所以当石敬塘大手一挥,开出割让幽云十六州的筹码后,这等于是一手王炸。赵德钧直接被炸退,骂骂咧咧的退出了谈判。

契丹人则乐开了花,对石敬塘表示,你尽管放手去做,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李从珂对此愤慨不已,大骂石敬塘是卖国贼。

为了反制石敬塘和契丹人,李从珂采纳了群臣建议。即直接派张敬达率大兵压境,先拍死石敬塘,再驱逐犯境的契丹大军。

不过这一仗打得很失败。最终,后唐军征讨军被契丹军所败。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大军一起南下,进逼京师洛阳。其实此时,后唐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就坐等灭亡。

各藩镇节度使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李从珂见大势已去,然后就自杀了。

搞定李从珂后,石敬塘继位,改国号唐为晋,史称“后晋”。

不过前面提到了。由于做人毫无底线,再加上灭亡后唐期间,石敬塘并没有用武力让各藩镇节度使屈服。因而当石敬塘继位后,各节度使对他表面恭顺,但内心其实都是极度鄙视。石敬塘的旨意可以说就是如同废纸一张,压根没人搭理。

对内如此憋屈,对外呢?

对外更憋屈。石敬塘那点老底,耶律德光看得清清楚楚,他捏死这位儿皇帝了。不断跟他索要金银财宝、甲胄兵器、工匠伶人。如果石敬塘敢不给,耶律德光就派人去骂。反正幽云十六州在自己手上,契丹军想什么时候南下就什么时候南下。

后晋那帮节度使根本不听石敬塘的命令,契丹军一旦南下,对手只有石敬塘而已。他区区一个藩镇节度使出身的人,手上能有多少兵?真要打起来,契丹军分分钟能捏死他!

在这种内外皆鄙视他的情况下,石敬塘就在当了六年皇帝后,死了。是被他“父皇”耶律德光派去的使者一番羞辱后,活活气死的。

3

石敬瑭本就是沙陀异族,一方割据军阀,后来投机当了皇帝,为了换取契丹支持,而割让燕云十六州,当时他手下大将刘知远就劝他,得到支持,可以多给金铂就行,没必要割地,将来再想得到失地就难了,而且燕云十六州是北方平原的屏障,燕山以南,一马平川,非常适合契丹骑兵作战,一旦割让,将来必定遗豁中原,但他就是不听,后来后晋也被契丹灭了。

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来看,此人毫无战略眼光可言,本来只是后唐一大将,为人服务,割据一方尚且可以,因为有奶便是娘,一旦自己突然当了皇帝,却不知所措,把契丹当成大恩人,沙陀族的奴隶本性,立马暴露无遗,对他来说,本是异族,能当上中原皇帝都已经不错了,他本来是靠契丹帮助起来的后唐军阀,当上皇帝后,到死也没有解决后晋各地的军阀割据情况,看来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投机倒把分子,传了一代就被灭国,而灭他后晋的就是帮助他当上皇帝的契丹主子。

燕云十六州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而且附近还是战马产地,自汉以来,幽州突骑,就闻名天下,燕云十六州一丢失,北方的产马地也就没了,战马没了,和游牧民族战争也就只能以步兵为主了。南方战马比不上北方战马,即使西北开放马市,所所输取的战马也寥寥无几,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这造成了后来的北宋军事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燕云十六州丢失长达四百余年,直到明朝建立,才回到汉人控制之下,影响了东北亚的割据局面。

石敬瑭本为异族,置华夏利益于不顾。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人割让燕云十六州,认贼作父,自称儿皇帝,典型的奴隶本性,鼠目寸光,是华夏的罪人。






4

石敬瑭并不是中原区域的人,他只是血统上的汉人。生在胡地,长在胡地,他接受的思想也是胡地的文化观念,他的利益不在汉地。就像现在在美国军队里的华裔一样,他们还不是美国利益至上吗?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政权的重要关隘,作为北方首领,怎么可能把咽喉之地还给南方的敌人?历史是中原汉族政权撰写的,当然存在汉族至上的偏见,不足为奇,只是以讹传讹就错了。

5

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大义. 也埋下巨大的后患,抛开后周世宗柴荣的努力不谈.

纵观北宋一朝,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太宗2次征战无果,真宗被迫与萧太后签城下之约. 从此大宋开了花钱买和的局面,包括后来的西夏。

尾声的徽宗花钱买了16州,但此时已经让金国看完了大宋的底裤,去日无多了。

So 带来恶果及后世影响是不能评估的

6

当时的情况很明朗,不得不割!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想造反称帝的不只石敬瑭一个!幽州节度使赵延寿,已经联系契丹,要将卢龙管内诸州割给契丹,请求契丹立他为帝。石敬瑭没有更丰厚的条件,耶律德光凭什么帮助石敬瑭?所以石敬瑭只能再割出云州管内诸州。至于称子,就只能呵呵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