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传奇名将岳飞,在反攻金国的战争中连战连捷,当推进至距离首都开封20公里的朱仙镇时,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随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国而言,反攻金国十年之功废于一念;于个人而言,百年难遇忠义之将盛年陨落,无论何种角度,都是一种损失。岳飞之死肯定冤,一个尽职尽责为国为民的将领,即使有些“瑕疵”,也没有必要处死。所以,对待岳飞之死,客观分析原因是尊重历史,教条主义的“平反”是庸人自扰。



在岳飞一案中,谈及最多的就是他的政治敏感度不足,招来杀身之祸。

这主要是说岳飞不仅将迎二圣的思想一直藏于心中,而且还时常挂在嘴边,从而引发赵构不满。其实这只是捕风捉影,最早提出迎二圣是赵构自己。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在登基大典之上喊出“同徯两宫之复”,这个作秀的意图很明显,也就是草创之际,急于站稳脚跟、拉拢民心、赢得支持。

“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题翠岩寺》

政治上的宣传往往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就像前些年村头红墙上的“少生孩子多种树”。一旦这种宣传被喊了出来,首先就会被官僚梯队当做信仰,并跟风式的写出各种诗词文章。岳飞只不过是官僚梯队中的一个,他以迎二圣为主题思想作了一首诗,这并没有什么错,就像今天开完会了还要写个观后感,这是政治作业!

岳飞的这个诗会被无限放大,是因为他的个人战绩在不断提高。当年作诗时,岳飞只不过是一个心中有理想、笔下似愤青的毛头小吏。倘若岳飞就此战死了,他的这首诗也就终不见天日了。所以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岳飞从一个小兵成长成岳家军的统率后,宋金战争也发生了转机,才使宋高宗看到了迎二圣的可能。宋高宗的心态应该是“我随便说说,造造舆论,你还真要去接二圣?”

而就整个南宋政权的架构看,宋高宗杀岳飞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脱离”北宋的行政班底,即宋高宗亲手提拔出的高层体系,都是北宋时期混的不怎么样的。再者,徽钦二宗算是亡国之君,高宗算是中兴之主,即使迎来了二圣,也动摇不了赵构的帝位和官民根基。所以迎二圣的政治敏感度问题,并不能当做岳飞案的主要原因。

岳飞自身的问题是太过“倔强”,他的这种倔强会让君主觉得难以驾驭。

在“靖康之变”后,岳飞以修武郎的身份给赵构上了一个劄子,修武郎是什么概念呢?在徽宗即位之后,给武臣定了五十三个官阶,修武郎位列第四十四阶。这样的的身份,能将劄子递给赵构,也实属不易。这个劄子主要是针对赵构的巡幸计划,当时赵构觉得应天府(河南商丘)并不安全,想继续往襄阳、扬州或者西边的长安迁移。这个计划主要是主和派汪伯彦等人提出来的,所以岳飞在劄子中骂汪伯彦等人误国误君,请求皇帝不要迁都。

赵构的回复是“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可能这个事情在当时并没有给赵构留下太深的映象,所谓言轻莫劝人,言轻之人也就不是什么重要角色。这也是岳飞第一次因倔强受到挫折,随后被革除军职、军籍,赶出了军营。但当时的宋朝军事疲弱,各地军官都下发了募兵权,以充实守备力量,岳飞虽被开除了宗泽部籍,却还能投往别处,并没有因此断送军旅生涯。

时隔三个月后,岳飞毅然向北,投了招抚使张所,又开始了抗金事业,因战功迅速升至统制一职,分拨于王彦麾下。此时赵构有意向金乞和,所以开始打压主战派,李纲被罢相,张所被发配岭南,河北西路招抚司也受裁撤。当时岳飞正随王彦攻打卫州,等于说大本营被赵构给端了,成了漂泊在外的孤军。

“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岳飞

因敌众我寡,王彦作为最高将领,制定了坚守石门山的战术。岳飞再次表现出倔强的一面,以下犯上的将直管领导王彦痛骂一顿,然后私自带兵出击。在攻克新乡县后暴露出兵力不足的问题,金军主力迅速形成合围,至七千余宋军在此战中折损过半,岳飞本人带残军突围之后,转战于太行山区,打起了游击,至此脱离了王彦。

后来岳飞再归宗泽时,王彦也到了宗泽部,按照级别来讲,依旧比岳飞高。但因上次的合作不愉快,岳飞并不愿意接受王彦领导,后来王彦令岳飞驻守荣河时,岳飞也并不愿意听从调派,所以宗泽只好从中调和,后将岳飞留在身边听用。这其实说明岳飞的倔强会在特殊时期出奇制胜,也会在常规时期难以驾驭,或者说岳飞在军营中只认宗泽,别人谁也不好使。

宗泽去世之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成为故都前沿军区总司令。但赵构南迁后,杜充并没有认识到开封的战略缓冲作用,他随即以勤王为由,向南撤退,这是开封沦陷的重要原因。赵构一心想着求和,而金人攻势正盛,并没能随赵构心愿。面对金兀术一路向南施压,杜充指挥不力,最终建康陷落,杜充本人降金,岳飞只能独自带队离开,进行独立发展。

在独立发展阶段,岳飞收编了溃散于建康城外的宋军,整顿训练后向金军反攻,还连战连收复了建康城。时地方人民传唱“父母生我易,公之保我难”,这是岳飞树立威望的关键时期,从地方百姓到军中将士,都将岳飞视做神话。在北宋末年的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宋朝军民迫切渴望胜利,岳飞能够走向神坛,与这个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另外,在议和破产的背景下,无论是出于现实需求,还是出于好奇,赵构也都想见一见这个收复建康的年轻将军,因此岳飞第一次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这次召见,君臣二人应当聊的非常融洽,此后赵构拨调了大量兵马充实岳飞军力,牛皋、董先就是这一次调拨入岳飞帐下的。岳飞也并没有辜负赵构的期待,随后便收复了襄阳等六郡之地,又于绍兴五年(1136)平定了洞庭湖附近的农民起义,继而两次北伐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收复失地。


在这一系列军事胜利后,赵构再次召见岳飞,而且是在赵构的寝宫之内,这样的规格其实是将岳飞看作内庭亲信,赵构以“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的言词表达自己对岳飞的欣赏。但我们说看问题要有辩证思维,此话的分量过重,不禁令人联想到赵构的试探之意。因为此时的岳飞正在朝着全民偶像的地位发展,偶像如同领袖,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领袖,一个信仰。就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赵构的试探之意也得到应验。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乞出师札子》

在这次召见中,赵构答应将刘世光部的五万军拨调给岳飞,以此充实北伐力量。岳飞随即就写了一道《乞出师札子》表决心,此间也没有迎二圣的言论,只迎合赵构心态,要接韦太后(赵构生母)回朝,将徽宗遗体带回,钦宗则被写成“天眷”,这表明岳飞尊赵构为正统,钦宗只是皇帝的亲戚。这个劄子无论怎么看,都体现了岳飞的政治智,所以那些以政治智慧低下评价岳飞之死的言论,不攻而破。

但比较巧合的是,在此札子呈上后,赵构许诺的增兵五万没有兑现,这就难免让人将此札子与赵构的决定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札子赵构御览后,亲赐御札嘉奖,并立即向都督府受命,向刘光世传达调兵圣意。也就是在此之后,才有张浚、秦桧出面劝阻增兵岳飞。

其实刘光世也是宋末不可多得的名将,在淮南一带颇有名声,其所领部队与岳家军一样,也是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家兵,哪能说让就让的?所以此处更应该是刘光世向秦桧等人做了工作,苗刘兵变时,刘光世迅速出兵勤王,算是赵构的救命恩人,所以赵构更改决定也在情理之中。

此事之后,岳飞再次展现倔强的一面,递交了辞职报告,未等批复便回到老家。要说赵构这皇帝不好当,人才匮乏之际,也不敢治岳飞的罪,还得再三派人请归。可以说岳飞的倔强在君王眼里,就是难以驾驭的一面,所以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赵构心有顾忌是可以理解的。

在赵构产生这种心态的时候,金人主动提出要将宋钦宗的太子赵谌送回南宋,明眼人都明白这是在扰乱南宋内部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凭赵构决定就行了,外臣插嘴是大忌,但岳飞不仅插嘴,还给出了建议。因赵构已无亲生骨肉,且在苗刘兵变中惊吓过度,失去了生殖能力,所以只得收养赵瑗为养子。岳飞的建议就是立赵瑗为太子,意思就是金人送回来的赵谌无法给储位问题带来扰乱。

岳飞的思路是没问题的,就像后来明朝的土木堡之役,瓦剌抓了大明皇帝,以此来勒索明朝廷。于谦就是拥立了朱祁钰,才化解了这种扰乱朝局的威胁。岳飞在朝中无人敢言时,破天荒的以武将身份开口皇储问题。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奠定了文人掌握话语权的基调,从未遇见过武将直接发声皇储问题的先例。这并非岳飞毫无政治智慧,他在发声前就说了“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说明他知道提出这个建议会带来什么样的政治后果,只因他的倔强造就了他的愚忠,这也让赵构心里产生了新的看法——猜忌岳飞的野心。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岳飞

另外关于战和问题,赵构草创之际并没有足够的财力,从全局考虑的话,以全部家当来堵复国大计并不明智。反观金国,强大财力支持下的三年一大征,更加削弱了南宋的实力。所以绍兴七年(1137)时,金国内部权力更迭带来了金向宋的主动议和,这就非常符合赵构乃至南宋的现实需求了。与此同时,金国的议和颇有诚意,他们同意归还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地,并放回赵构生母韦皇后以及宋徽宗梓宫。这对赵构的诱惑力已经足够了,岳飞在这个关头谏言劝阻,还将秦桧等议和派骂了一通,可以说是朝赵构头上泼了冷水。

“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赵构

岳飞的忠心不可否认,但赵构的言辞也体现了肺腑之言,赵构是一位大孝子,相比较河南之地,韦太后回归的条件更令赵构垂涎。在议和达成后,赵构大赦天下,并以开府仪同三司的高位安抚岳飞,岳飞还是倔强的辞而不受,后来赵构特下“温诏”才勉强接受。从这件事情来看,赵构这个还给确实不容易,对岳飞的安排也算够意思了。

绍兴十年(1140),金人毁约南下,岳飞迎来了最后的巅峰之作,他在这次宋金战争中完胜金兀术,最后兵至朱仙镇,压迫着金兀术放弃开封城。也正是这个时期,金兀术受人指点:“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这就是宋金战争发声转折的重要一环,也被认为是秦桧勾结金人的证据,但历史上并未记载金兀术是否与秦桧取得联系,施以离间计。但结果是朝着高人指点的方向发展的,在秦桧的运作下,对金作战的部队全线后撤,韩世忠和张俊先被撤至江淮一带。这样就使岳飞的两翼出现真空,随后便顺理成章的向岳家军发出了不得孤军深入的指示,十二道金牌随即而至,北伐事业就此终止。

金兀术趁机夺回被宋军收复的土地,正如岳飞所言“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回朝后的岳飞再无复国的激情,再三请求解甲归田,赵构并未批准,并令岳飞其参与了次年的宋金淮西战役,这也是岳飞最后一次抗金战役。

莫须有形成的原因分析

综合赵构与岳飞的君臣关系来看,导致赵构动杀心的主要原因是君主对武将的猜忌。

宋初建立了权力分散的军事体系,全国军队的调兵、掌兵、练兵和统兵权都是分开的,这确实对维护中央集权带来了积极意义。但靖康之变以后,北宋的禁厢军基本溃不成制,抗金武装大都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由临时机构各镇招抚司募集,然后形成私募武装。这些军队虽属于抗金力量,但都是私人武装,朝廷无法调配节制,军队主帅就是士兵眼中的最高领导,如“岳家军”、“韩家军”、“刘家军”都是如此,于皇帝而言,有拥兵自重的隐患。

岳飞被河南、淮西的人民称再生父母,士兵对其唯命是从,声望渐高。但岳飞的倔强导致他有过不听领导命令、撂挑子不干了等瑕疵。如此难以驾驭、手握重兵、深得军民崇拜的军事将领,你是皇帝你也愁啊!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刘光世所部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顶替刘世光的监军吕祉,以四万军、十余万百姓叛投了伪齐,史称淮西兵变。这就是在张浚挑唆下撤换刘光世的恶果,这件事证明了私人武装的难以节制。此事对宋金形势的影响更大,直接导致北伐中断,南宋以长江为线转攻为守,赵构由此更加倾向于议和,所以用主和派秦桧顶替了张浚出任宰相。一方面推进议和,一方面削弱私人武装,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

此后,岳飞频繁上书请战,抵制议和进程,这是与赵构作对,也是和秦桧的政见分歧。在裁撤过程中,韩世忠、刘光世、王俊等私募武装的将领,都能顺利过渡,交出兵权,接受朝廷安抚加封。尤其是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后,赵构分别将张俊、韩世忠、岳飞调离军队,安排到临安枢密院任职,张俊很清楚的看到了赵构的心思,于是向赵构提出收回宣抚司兵权,这个建议非常迎合赵构的思想,很快便落地实施。次年,张俊再请求交出枢密使一职,得到赵构恩准之后,获封清河郡王,做了个逍遥快活的“地主老财”。岳飞则倔强无比,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封赏,就像个哄不好的孩子,就差一哭二闹三上吊了。

而当金人再次提出议和时,岳飞出面阻止,这一次阻止的不仅仅是宋金和议,还包括赵构的母子重逢。另有一个说法是金人议和时,点名要杀掉岳飞才会推进议和,更有“释母必杀岳飞”的条款,由于这一点没法考证,也就不做讨论。但如果赵构想要保岳飞,办法还是有的,罢官软禁也是拿得出手的谈资,倘若岳飞态度没有那么激进,赵构不会不念其功劳。


在岳飞案中,最受诟病的是秦桧,他被塑造成元凶的形象。其实在秦桧去世以后,赵构为许多人平反,可就是不肯为岳飞恢复名誉,由此可见元凶还得是赵构本人。秦桧与岳飞的矛盾在于政见不和,但他作为主和宰相,赵构最依赖的大臣,为赵构背锅并不奇怪。

岳飞一案记录为“诏狱”,也就是说这是皇帝钦定的案件,皇帝若不下诏,是没有哪个机构具备定罪权的。且宋代大理寺审案在审讯、详断、判刑、评议、定判、复核等程序中皆有严格规定,秦桧没有授权,是无法在每个环节进行操作的,所以说能操控案件走向的非赵构本人不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秦桧忙于议和,面临不杀岳飞,难以促成议和的局面,秦桧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添油加醋,推动赵构下定决心杀岳飞,以此可以促成议和的同时,铲除自己的政敌。

“桧、俊不能屈,乃求得贵家私事以劫之,贵惧而从。”——《金佗稡编》

为了促成杀掉岳飞的罪名,赵构、秦桧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从岳飞身边人入手,比如案件审理前期策反张宪,但张宪守住了底线,并未与官方合作。万俟卨最初以淮西战场停滞不前给岳飞定罪,从而罢黜岳飞枢密副使一职,充为“万寿观使”的闲差。后又对王贵、王俊进行策反,将岳飞案往谋反上引导,但议和进程不得耽误,故而草草结案,以“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定罪,随后上报赵构,经批准后,将岳云、张宪处斩,岳飞赐死狱中,时年39岁。消息传至议和前线,金国于边境线大办庆祝宴会,高呼“和议自此坚矣”!

综上,岳飞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来自内心的倔强,一种忧国忧民的倔强、一种心无旁念只求正义的倔强。这种倔强看似缺乏政治智慧,但实际上是岳飞不愿意以所谓的政治智慧,颠覆了自己的正义感与使命感。这也造就了赵构与秦桧策划的君臣双簧,赵构藏于幕后,秦桧站在台前,岳飞成了这场双簧戏的冤魂。倘若一个正义到倔强的人,死于“莫须有”都不算冤,那还有什么可以称为冤呢?

参考资料:《三朝北盟会编》、《金佗稡编》、《宋史》

最佳贡献者
2

【原创】自古红岩多映日

功过自有后人评,历史虽然遥远,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岳飞的冤屈,是无可非议的。近千年来,世世代代在人们心中,岳飞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岳飞的事迹都刻在人们的心中。

岳飞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征战沙场百战百胜,难得的军事家,战略家。却因坚持自己的战略思想,坚持抗金,与以秦桧为主的求和派格格不入。最终,秦桧和金兀术内外勾结,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

时间是公道的,历史会说明一切。岳飞死时是公元1142年,到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岳飞的冤屈得雪。后人为了纪念岳飞的事迹,世代立碑著书,为岳飞鸣冤叫屈。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为岳飞喊冤,岳飞庙前香火鼎盛,那陷害岳飞的历史罪人,在岳飞庙前长跪不起。

为了深入解读,岳飞是冤非冤?我们要以以下两点进行剖析。

其一: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

岳飞时代,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帝王制度。公元1127年后,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宋高宗赵构继位。宋高宗一面任用,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一面任用,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玩弄的是,两面手法。金兵侵占南宋疆土,南宋岌岌可危时,需要岳飞这样的人才,去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击退金兵后,南宋有了喘息的机会。宋高宗动了私心,怕岳飞乘胜追击,接回宋徽宗和宋钦宗,自己皇位不保,便重要主和派,打压主战派。后来宋高宗利用主和派,陷害岳飞,岳飞冤死。

其二:岳飞的精神世界

岳飞从小励志,精忠报国。在岳飞的精神世界里,拯救民族兴旺,保卫家国平安,保卫百姓免受生灵涂炭是一种责任。岳飞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动力,他诠释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志,人们对民族昌盛、繁荣的美好向往,对和平的渴望。岳飞对南宋的功劳是巨大的,可就是这么一个,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而因为“莫须有”罪名,惨遭陷害至死,实属中华民族的悲哀,确实冤枉。

一代忠臣岳飞的死,是民族的悲哀。岳飞的死,是南宋走向衰落起源。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个烽烟弥漫的时代,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是多么可贵,一位横扫沙场、百战百胜的将领是多么难得。岳飞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岳飞的死,是时代的损失,是民族的不幸。而在那个强权时代,岳飞的精忠之志、报国之心被压制。被奸臣陷害至死,实数千古奇冤。

3

太冤了,一个叱咤战场的英雄,确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所以很冤。

4

岳飞死的比窦娥还冤,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单纯的人,在充满了阴谋和权斗的官场中,他就是一只清新脱俗的天鹅,当然会引起乌鸦们的羡慕嫉妒恨。岳飞的死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岳飞的兵权太重,他手中掌管者七十万雄兵,几乎占了南宋军力的三分之二。众所周知,自宋太祖立国开始,有宋一朝,都在打压军人的地位,生怕他们再来一次黄袍加身,这是岳飞被杀的主要原因。

第二,岳飞的主张与最高领导的想法不一致。岳飞主张直捣黄龙,迎会徽钦二帝,而高宗并不想接回自己的父兄,因为这样会动自己的奶酪,再者,当时以南宋的实力,也的确没有取胜的把握,所以,高宗将岳飞调回京城,就是不想让他打仗,然而岳飞却初心不改。

第三,岳飞在政治上不成熟。他竟然两次请求高宗立储,这等于干涉皇家内政,这件事发生后,那些乌鸦们终于抓到了岳飞的把柄,他们迫不急待地群起而攻击岳飞,高宗利用这个机会,顺势杀掉了岳飞。

5

岳飞死的冤是事实,但是谈不上千古奇冤。他的千古奇冤来源于二,其一是作为一军主帅,在软弱的宋朝能立下赫赫战功,抵抗异族,在当时的民族矛盾下能名留青史;其二大宋的懦弱造成全国沦陷于异族之手,来源与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所以军事上一直软弱,但古人不能明言君之过,所以渲染岳飞之千古奇冤,也有指桑骂槐之意。

岳飞确实冤死

  • 岳飞之死明面上是因为岳家军内部矛盾,从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告发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到岳飞,后来被打入大理寺,直至被高宗赵构赐死。但是无论如何,岳飞并无谋反之举,也无意图谋反之证据,一切皆因“此上(赵构)意也”。无凭无据,莫须有的罪名岂能不冤?

  • 有一种岳飞死的不冤的理由是,岳飞政治态度不够忠心,为将桀骜不驯,兼之有功高震主之嫌。岳飞在从政之中向来有“耿直”之称,所以常犯一些政治性错误,比如开始要“迎二圣”,后来提议立高宗养子赵瑗为皇储,之后宋金议和,岳飞请求解除自己军职,并字里行间对议和之事颇为讽刺不满;最后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大军,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此时岳飞已经心灰意冷,但对高宗之愤慨之意也无遮掩。所以有人觉得他这是取死之道,而且太过桀骜,身为一军统帅,不能全身心无条件接受上命,加上手握重军,所以死的不冤。但不可否认,岳飞并未谋反是事实,所以肯定是冤死。

岳飞之死也就是政治上的一个牺牲品

  • 岳飞在抗金的战事上立下赫赫功勋,历经数次北伐,收复健康,襄阳等重地,所以对金人而言,实乃国之大敌。而高宗赵构本来就是捡来的帝位,加上还有“二圣”在外,所以对自己的皇位更加珍惜,抗金之意并不强烈,只想安安稳稳蜗居南方,自娱自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金宋有议和之意,金国有意以岳飞之死为条件,赵构对岳飞的不满也不加掩盖,再加上议和之后战事不多,也到卸磨杀驴的时候了,所以岳飞之死顺理成章。

  • 岳飞既然从军,踏上政治仕途,政治觉悟高不高不提,到了这个地位,就有一朝身死的可能,在这个君权至上的时代,再大的功勋,再高的官职,都要有死的觉悟,有拥立皇帝之功的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死后照样被全族诛杀,汉武帝太子刘据身为嫡长子,也是死于可笑的“巫蛊之祸”,那岂不是比岳飞耿冤?

“千古奇冤”何来

  • 北宋,南宋,因为太祖赵匡胤之故,所以向来以软弱著称,就是武功不行,对外族军事上常常处于挨打的地位,尤其是后来居然被蒙古铁骑所灭,致使异族第一次统治全境。所以有这么一个在南北宋时期还能经常打胜仗,能扬名族之威的统帅,理所当然是能够名扬青史,再加上其死之冤,事实存在,所以才有“千古奇冤”的说法,这是名族矛盾使然。

  • 大家都知道,岳飞之死,源自宋高宗赵构,秦桧在岳飞墓前跪了数百年,被人唾骂于史册,秦桧虽然不冤,但算不上主谋,而主谋依然被高高供起,这是当时儒家“君臣”思想的引导下产生的结果,昏君身边必然伴随奸佞小人,这些小人大多都是替君主北锅的存在。岳飞死后,南宋比北宋更加懦弱,直至灭国,文人史家不好明着骂宋高宗这个断送国祚之君,只好深刻岳飞之“奇冤”,以此表达对皇帝宋高宗的不满。

6

导语:你觉得岳飞死的冤不冤?为什么?

岳飞是中国人公认的民族英雄,一生以抗金为已任,精忠报国,却被统治者以"莫须有“罪名冤杀在风波亭,这绝对是天大的冤枉。但其低劣的政治智慧,也遭了统治者猜忌及给了统治者对其迫害的理由。


岳飞不愧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于战天火连天,百姓灾难深重的南宋,从小由母亲悉心教导其忠君爱国。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时时提醒儿子保家卫国。

岳飞不忘母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一、岳飞本人,品格高尚,为国为民。是南宋官场的一般清流。

有一个小故事: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传》记载: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一生,为国为民,不计个人私利,不在乎个人荣辱。

二、亲手缔造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

岳飞亲手缔造的“岳家军”主要成员来自于农民起义军或南宋流离失所的农民,苦难的经历使这支队伍拥有严格的纪律及战无不胜的战斗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对内,部队热爱百姓,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有史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对外,攻无不克,胜无不胜。金人发出悲凉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三、岳家军收复了大片失地

攻郢州,惊李成,兵不血刃,轻取襄阳等,岳家军在岳飞的带领下,收复了大片祖国河山,将大量百姓从金兵的铁蹄之下解救出来。如果不是被”莫须有“罪名杀害,假以时日他真能做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召回京城被迫害致死之前,岳飞还在朱仙镇战场连日厮杀。连拒12道金牌,只是因为舍不得放弃被他好不容易围困起来的金兵主力。

四、建立起“连接河朔"战略。

河朔,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火连天的宋朝更是如此。”连结河朔之谋”,使岳家军与北方河朔地区义军联合起来共同抗金,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军事思想。岳飞大力推行“连结河朔”战略是,收到显著效果。

岳飞其他功绩,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细析。


岳飞有其性格缺陷,但瑕不掩瑜

岳飞身为武将,一心为国,但他不善于猜摸君主意志。部队战斗力强,又得军心民心,让统治者深感威胁,如坐针毡。“君本无罪,怀壁其罪”,终被统治者以“莫须有”罪名冤杀。

岳飞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了一种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

岳飞做到了忠君爱国,为国抗金,为君赴死。岳飞的行动、言论、事迹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深深鼓励着每一个华夏子民奋力前行。


【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相遇,期待文笔相谈。如您认可“淡忘忆”,请关注赞赏分享,指正雅评留言,不胜感激!】

7

提到岳飞老百姓心中第一想到的就是忠心报国,岳飞尽忠报国满腔热血守护南宋江山,最后落了一个不能善终的悲剧,着实让世人惋惜,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尽忠报国全国各地都建有很多岳飞庙。

岳飞的性格,武将的性格都是那种一杆心,心里想啥说啥不藏着也不憋着。宋高宗本有一子,一个宫女在走路时候不小心掉落手里的盘子把他正在睡觉的儿子直接给吓死了,宋高宗也是因为在南方逃跑躲避金人追杀的路途中因为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子嗣问题在宋高宗看来就是心病,就是忌讳而岳飞呢就直接捅向宋高宗提议立太子,在宋高宗看来我还这么年轻就要立太子,你岳飞手握众兵你我玩立太子到底是想干嘛?难道是想扶持新皇?等等一系列的猜忌。其实岳飞只是想尽下做臣子的本分,替皇帝操下心罢了。 岳飞很多人都知道他没有别的什么不良嗜好不像中兴四将里的韩世忠喜欢好色张俊喜欢爱财岳飞心中只有报国,宋高宗可不是这么认为,你岳飞不要金银珠宝不要美女你想要什么?除了比金银珠宝跟美女还好的东西是什么?就只有皇位。

赵构

猜忌 宋朝代有两次释兵权事件第一次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第二次就是赵构释兵权,中兴四将出了刘世光外,就只剩下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手里握有兵权三人内分别被释了兵权之后,唯独岳飞被杀。在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皇帝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思想就是众文轻武兵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包括宋高宗也不例外,在宋高经历了靖康之变之后更加相信这一点,只有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安全的,总之在皇帝的眼中武将手握兵权随时就可能会有不臣之心。岳飞在当时是属于主战派,在宋高宗看来你岳飞一直打仗那么你手里就一直握着兵权,万一你哪天想自立了当皇帝谁也管不了你,还有就是当时岳飞率领的军队叫岳家军,不过这不是岳飞起的名字是民间老百姓起的,在宋高宗看来不管是谁起的“岳家军”这个称号赵家的军队怎么变成你岳家的呢?

岳家军

岳飞的中心思想,岳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历史上很出名的,“收复失地,迎会二圣”就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前者是他老爸后者是他哥哥,这也是当时岳家军的信仰也是岳家军的动力,宋高宗怎么会让岳飞迎会二“圣”呢要是把他俩都接回来皇位还有赵构什么事了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啊,其实这才是宋高宗最大最大的心病当然岳飞是不知道,要是知道怎么也不会喊出“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这句话,小编认为就是宋高宗对岳飞的手握重兵加上岳飞的中兴思想让赵构的猜忌达到顶端,才导致最终杀他的,说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说秦桧这个大奸臣,如果不是宋高宗对岳飞有必杀之意,即使给秦桧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陷杀害臣岳飞。没有提秦桧就不代表秦桧不是奸臣,没有他的陷害宋高宗想杀岳飞也没有杀他的理由,正是秦桧的陷害之罪才让导致岳飞死的。

每每谈到岳飞便会想到岳飞在监风波亭的那一幕,岳飞入狱之后审问他的人名叫何铸,何铸审问岳飞说;岳飞有人告你谋反,岳飞二话不说解开衣带脱掉上衣背对着何铸露出“尽忠报国”四个字,正是应了岳飞的名句“皇天后土可表此心”说到这里鼻子就有点酸酸的正所谓读史读到伤心处,就这样一位心里只想着忠心报国匡扶社稷的百战名将却含冤而死在风波亭。史学家称岳飞千古名将。

8

岳飞死的冤,千古奇冤啊!被秦桧奸党以肆意罗织牵连诬陷“莫须有”的罪名所陷害,最终落得了一个凄惨的下场。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痛哉惜哉!

但,岳飞的功绩是不容磨灭的,公道自在人心。所幸,后世得以拨乱反正,洗刷了他的罪名。

岳飞生前,积极主张抗金,率师北伐中原收复了不少失地,为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卓著。可以说,岳飞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挫败了金军亡宋的企图,挽救了宋王朝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的宋金议和。否则,南宋小朝廷连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等待它的只有灭亡。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于为国为民的英雄,要有起码的尊重。因为每当有危难来临时,总会看到有无数的英雄挺身而出,即挽大厦于将倾。

岳飞的死,是秦桧私欲和昏君乐见的结果,更是置个人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惨痛教训。两者狼狈为奸,陷害忠良,必将受到万世之人的唾弃。

9

我认为岳飞的死不冤!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会认为我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然而事实完全相反,时光对于岳飞的死感到十分的惋惜。

虽然他受到了后世的敬仰,但时光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岳飞死的并不冤!

原因如下:

功高震主,手握重兵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宋朝是如何建立的吗?没错,靠的就是太祖那一出陈桥兵变。身为太祖子孙的赵构怎能忘记这一点。

因此,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就一直处于重文轻武的格局,为的就是防止陈桥的历史事件再次发生。

岳飞是个心思单纯的人,他手握重兵不撒手只是为了收复失地,可是高宗不会这么想。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赵构自然是除之而后快。

与朝廷大势相左

当时宋高宗打的是“迎回徽钦二帝”的口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

赵构怎么舍得把到手的皇位拱手让人,朝中大臣大多也是喊喊就罢了。

然而耿直的岳飞却把这句口号当了真,于是他就成了朝廷中少有的主战派。手握重兵,又一意孤行,那个皇帝能够容忍。

触碰高宗底线

要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之时,赵构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一直没有子嗣,这也成了赵构心中的一道伤疤。

然而岳飞却一再要求高宗早立子嗣,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国不可一日无主。赵构却因为这些烦透了岳飞,因此岳飞的死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而言之,岳飞是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为了收复失地。但是朝廷大臣们的小九九可不止这些。

岳飞的精忠报国固然让人敬佩,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不能单纯的理想化。因此,笔者认为岳飞的做法让他的死成为了必然,一点也不冤!

10

岳飞死的冤不冤,现在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冤,而且是千古奇冤。这是一千年来国家定性的问题,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核心观点是岳飞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精忠报国,没有反叛的思想。

第二种观点:不冤。这是近几年来网上的一种思潮,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外乎是对岳飞人性的分析,说岳飞不知好呆,明知宋高宗赵构不会生育,还建议早立太子,戳到赵构的痛处。还说岳飞不知好呆,躲到山上撂挑子,赵构几次都请不下来。

关于岳飞的书藉评论已很多了,岳飞抗的故事流传广泛,我在这里也就不在详细论述,下面我从政治的角度对“岳飞死的冤不冤”进行解读,看岳飞死的冤不冤。

一、宋朝的立国体制

宋朝的立国体制是“重文轻武”,这种体制从短期看是成功的,从长期看是失败的,这种体制造成了宋朝三百年来外战不行,长期受到辽、金、西夏、蒙古的欺负,导致两次亡国。并且改变了汉族尚武的血性,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造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根源在于唐朝,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开始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不听中央指挥自霸一方,自己任命官职、自己收税,严然是一个小王国,还动不动同中央开战,唐德宗、唐武宗等几位皇帝也进行过消藩,但都不成功。因此我们都说强盛大唐,那是在前一百多年的前唐盛唐时期,到后一百多年的中唐晚唐时期,唐朝也是一团遭,长安城就让吐蕃攻陷好几次。

黄巢起义后唐朝分崩离析,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成十几个国家,他们都是由武将节度使割据成立的,而且国家兴灭很快,皇帝更迭更快,真正是你方唱罢我。因此才有五代武人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武将出身,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对武将专权深有体会。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使赵宋五朝达到长治久安呢?他问计于宰相赵普,赵普给他出主意说:“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就自然安定了”,于是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杯酒失兵权”,和平的解除了武将军权的威胁,开始了“重文轻武”“文人治天下”的时代,从此后大宋朝廷形成文官压治武将,时刻防备武将专权的传统,形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重文轻武”的结果造成宋朝空有庞大的禁军,缺在对辽对西夏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中负多胜少,“擅渊之盟”开启了中原朝庭“花钱买平安”开端,换来了屈辱的和平,议各苟安成为大宋朝庭意淫的传统,深入到赵宋皇族的骨髓里。

二、南宋初期抗金武将的崛起

东北女真人的崛起成为辽宋的耗梦,金国的铁骑横扫完辽国,按着便旋风般冲过华北平原来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城下,打碎了大宋百年京华梦,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皇帝被金人诓进军营,“靖康耻”由此而生,赵宋皇室连同文武大臣一起魂断东北。

面对突出其来惊变中原军民奋起抵抗,侥幸逃脱的唯一皇子赵构便被臣民推上了皇位,被万千子民给予“雪耻”的厚望。赵构在登及前也是豪情万丈,誓死要迎回二帝。但当上皇帝后立即变脸,赵宋皇室软弱的本性便暴露无遗。先是拒不回汴京领导抗金,后是一听说金兵来了便是一跑扬州,再跄金陵,接着便是跑到海上躲了四十多天,连生育功能都给吓没了。

皇帝跑了臣民还在,抗金的峰火然遍中原大地,宋朝军民被有识的将领组织起来,与金军展开殊死的斗争。因此一大批武将开始直接带兵打仗,岳飞便是在抗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后来韩世忠在黄天荡一役阻断了金兀术的江南梦,自此赵构才在杭州站住脚,可还是随时做着逃跑梦,把都城定在杭州,改名为临安城。

经过多年抗战南宋顶住金国的进攻,并且打了很多漂亮仗,特别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后,宋金战线被稳定在淮河、秦岭一线,南宋境内也逐渐安全,这时一大批武将崛起,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被称为“中兴四将”,另外还有四川的吴玠吴璘兄弟,江淮的刘琦等。

看到局势稳定后赵构便又响起“武将不可大用”警言,“苗刘事变”的教训刻骨铭心,东晋司马皇室的悲惨命运历历在目,“花钱买平安”的意念便又在一班文臣的脑子中泛滥,消武将的权便成赵构、秦桧等南宋朝堂的既定方针,于是“十二道金牌调岳飞”的故事便上演了。

三、南宋真的能打过金国吗?

岳飞打到朱仙镇,汴京军民翘首以待,河南军民也闻风而动,形势似乎对南宋十分有利,“恢复中原、迎回二圣”目标看似不远,胜利在望,但南宋真的能打过金国吗?我看未必。

打赢金国需要多方面因素,首先一条就是领导层的决心,这一条赵构的南宋小朝庭不具备。第二条是军民上下的决心,这一条看似有,实际上没有达到一定的团结程度。这从东晋、南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东晋,南朝的宋、梁都举行过声势豪大北伐,并且收恢洛阳接近长安,但最后都因各种原因功匮于溃。南宋的情形和东晋南朝相似,朝堂上主战议和两派相互斗争,朝堂下武将争权,江南人杀望过平安日子。

从战场形势看,虽然南宋在战场上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大多是防御战,进攻战不多,只有岳飞的岳家军打了一些。反观金国,是新生政权,朝庭有那么多历史负担,女真人又是游牧民族,打仗抢劫的心理较强,军心民心都比较团结一致,虽然暂时失利,但真正到华北大平原上,面对金国的强大骑兵,岳飞能不能全面取胜还是未知数,况且宋朝缺骑兵。

四、岳飞的人性分析

网上说岳飞擅权、独来独往、性格孤傲,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缺点是武将共有的通病,这些缺点其实有时候是一个优秀将领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处事圆滑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但这需要雄主包涵,宋高宗赵构显然不是雄主,即使雄主有些也会秋后算帐。

岳飞在宗泽手下时便有过擅自出兵的经历,险些被宗泽斩了。岳飞在没得刘琦的准西兵时向赵构闹意见,以养病为山躲在山上赵构几次请都请不下来。岳飞治军严谨,锋芒毕露,不懂得收廉,“岳家军”名号太响遭其他将领嫉妒,“憾山易,憾岳家军难”虽然震憾了金兵,但也震憾了赵构小朝庭,给岳飞带来了致命的危害。至于说给赵构上书早立太子那都是小毛病,上书的人多了。岳飞洁身自好、独来独往,不与官场同流合污,遭官场妒忌,后来倒墙倒众人推。

综上所述,岳飞死的冤不冤,冤,真冤,否则不会被后世纪念传诵。冤的是一个一生忠心为国,出生入死,最后却为敌我又方交易的筹码,成为赵构为议和向金国送的投名状,成为南宋小朝偏安的“彩礼”,是国家的可悲,时代的可悲,民族的可悲。岳飞的被杀实际上与岳飞人性缺点关系不太大。宋代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大不了给你削职为民、发配充军罢了。至于说秦桧是金国奸细无从考证,他最多是想擅权,想保护南人的利益,他是赵构意念的执行者,创造了“莫需有”。纵观两宋三百年皇权还是比较稳固的,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后宫专政、宦官作乱、权臣作威的严重现象,因此秦桧根本不可能越过赵构冤杀岳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