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2020-08-11 12:32阅读(72)

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

1

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丶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据说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须要明了,古代百万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积比今天要大得多,据考古发现,盛唐时期的长安面积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大不少。由此可见食粮供应将极为紧张。而当时天下物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南方物产要运往洛阳、长安,因路途遥远,所以成本极高。

据说隋朝隋文帝时期,长安就发生过粮荒,而南来的粮食运到洛阳后,再前往关中,就还需要一大笔开支。为了节约开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领大臣及家属前往洛阳去吃饭,史称“天子就食”。

隋炀帝为了解决关中、洛阳的物质供应危机,于是开凿了从洛阳到南方的运河,这充分显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将隋炀帝修运河当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导致运河被荒废了。因此自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帝都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经济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长安丶洛阳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产供应帝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人杰,他显然看出了华夏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于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水运的运输量大和成本最低。这样就使得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此南方的货物都可以从长江经京杭运河前往北京,这样以来,北京就可以支撑比洛阳丶长安更大的政经规模,同时也更便于朝廷掌控南方。自此北京就成为华夏新的帝都。

可以说洛阳的没落,主要是南北交通不便,导致了洛阳丧失了作帝都的条件而造成的。老实说今天振兴洛阳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也对洛阳的未来极为重要。

2

你好,洛阳,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多个王朝曾在洛阳建都。但是九朝古都洛阳在唐朝后便开始没落了,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京杭大运河荒废,洛阳交通优势衰落。唐中期后,节度使割据,各地区间各自为政,导致京杭大运河逐渐的破废,加上唐朝灭亡,直接导致了这个地方的落末。而在这之后的几代人都视图想拯救这个地方,但是因为被荒废太久,失去了这个城市的价值,反而临近的开封却乘机崛起。



2:北方少数民族的壮大,威胁中原地区。其实华夏民族除了元朝和清朝外,每一个朝代都在提防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例如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等,而这一情况到了宋朝尤为严重。我们都知道,宋朝北方先后崛起了大辽,大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而宋朝的羸弱更是签订了壇渊之盟等条约,北宋灭亡更是让人捉走“二圣”,攻入开封。


3:北方战乱频繁,洛阳经济衰败。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开始了第一次的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随后的安史之乱,洛阳更是被战乱严重毁坏,人口第二次南迁也随之到来,到了宋代南方经济更是超越了北方,而后南宋更是定都临安,北方长期被少数民族占据,洛阳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当然,洛阳的衰落还有其他原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3

因为西安没落了。西安兴,则洛阳兴;西安衰,则洛阳衰。在陆权时代,西安洛阳是双子星,洛阳多为西安的副都(西周隋唐),洛阳是随西安相生相伴的。海权时代来临,经济政治中心东移沿海,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洛阳作为首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

洛阳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中国“九朝古都”,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古代历史上的最有名的都城,在世界历史上也极具影响力,日本人古代去平成或者平安、京都都是称为“上洛”,可见洛阳在古代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在商周以前,洛阳周边就已经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了,开发较早。唐尧时代就已经是华夏诸国的政治中心之一了。夏、商都曾反复在洛阳定都过。西周时代,洛阳成为西周“两京”之一,被称为“成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洛阳和长安就开始成为一个帝国的两京标配了。西周变革,东迁后的王室顺理成章的以成周为首都了。



汉代时期,由于洛阳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人文因素,汉初决定都城就在洛阳,后来转移到长安。但洛阳在玄汉(东汉)再次成为都城。并一直保持其都城地位到唐代中期。

唐代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和互相作战,补给消耗极大,处于运河和黄河交汇的汴州开始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而长安和洛阳的地位开始松动。北宋建立后,也曾有意向定都洛阳和长安,但最终还是定都在汴州。经过宋代三百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长安和洛阳在和其他城市的对比上,差距已并不明显了,地位也没以往那样神圣了。而北方都城里幽州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元代以后,基本上洛阳就沦落为普通州府了。

以上为洛阳的都城历史脉络

以下做出分析:

洛阳与长安不同。长安在汉魏以后地位就开始松动了。而运河开工直接续了长安一命,也顺带更加繁荣了洛阳。

洛阳的地位松动是在北宋后期。北宋和金时期洛阳是北宋的西京,地位并不低。造成洛阳沦落的主要原因是金兵入侵以及周边地区反复的抗金起义运动,再加上大量居民南迁南方的南宋,使洛阳古城基本荒废。到南宋后期时,金国重建了洛阳城,并定为西京,但城池规模仅仅9里城郭,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古城范围。

元代建立行省制度后,洛阳在省内无法与富庶的前朝都城开封想比,因此沦为一般州府,省内省会定在开封,直到上世纪中期。

其次,在经济上,洛阳在北宋之后经济发展水平一落千丈,不用和太原,长安,开封比,就是和南阳潞州比,都有不如。

元代之后,传统工商业逐渐走向更大规模的发展,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更大。比如江南地区的城市和华南地区的城市。

黄河已经无法通航,而大运河不仅不再到洛阳,连开封都不到了。地理上洛阳周边都是山区,难以承载大量的工商业和农民。再加上洛阳在省内的地位比较低,想发展复兴都难。

建国初期,洛阳层受惠国家大规模的发展,仿佛有复兴的迹象,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省内第一,直到90年代才被郑州超过。但这一超过,基本上,洛阳也就准备一直做一般地级市(州府)吧。

5

洛阳,著名的十三朝古都,从夏、商,直到隋唐五代,洛阳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蹉跎。洛阳,你在大汉帝国的捧戴下闪烁;在魏晋乱世的烽烟之下涅槃;在隋唐盛世的沐浴下享尽“东都”盛名。然而,到了北宋之后,名城洛阳便从中华帝国历代王朝建都的名册中销声匿迹,在经济和文化地位上也一落千丈!只剩下古老的城垣还显示着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

我认为,洛阳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寒冷期——胡人南下、中原衰落。

在近代以前,由于自然科学发展不足,史家治史多从政治,经济以及人事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历史事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历史学逐渐与气候,化学等学科相结合。著名的竺可桢教授就曾研究过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盛衰的关系,让我们来看看吧!

根据竺可桢教授的研究,每一个400年到800年的期间内,都会出现50-100年的气候循环,这期间,气温升降范围约为0.5-1℃。由于古代农民生活受气候影响很大,因此,在寒冷期往往出现乱世。东汉末年直到隋朝初期,就是一个大的寒冷期,在这期间,大汉帝国衰落,三国并立,直到西晋六朝,都没有出现时间较长的治世。

在寒冷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面临苦寒和粮草不足的困境,于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界线就会向南移动,胡人甚至会南下劫掠,著名的“五胡乱中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这一次大的动乱之后,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有所衰落。特别是名城洛阳,在这一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幸,隋唐时期,一个长时期的温暖期到来了,洛阳又被两朝统治者经营的有声有色,一片盛世光景,尽显大都魅力。特别是这一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洛阳成为南北的中枢,无可替代,唐末以及五代的战乱都不足以撼动洛阳的地位。

但是,到了北宋末期,气候又进入了一个大的寒冷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再向南扩张,辽金的铁蹄不是宋朝所能抵挡的。从这之后,气候长时期处于寒冷状态,直到清末,再也没能重现两汉隋唐时期的温暖,北方的经济地位就此一蹶不振。

两宋时期,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在南移,处于北方的洛阳面临气候的寒冷以及辽金铁骑的侵扰。南宋时期,洛阳早已沦落金人之手,古都洛阳就此彻底失去了旧日繁华,并且再也没有重回巅峰!只留下后人无尽的黍离之悲!

二、水文优势不再,航运条件衰落。

从地图上看,洛阳北有黄河中条山为屏障,南有伏牛山系,东有虎牢关,且位于中原的核心,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建都之地。然而,论山川形胜,洛阳不及长安。在我看来,洛阳作为首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农业发达以及航运优势。

首先,洛阳位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这里的土地养育了中原大半的人口。在承平时期,洛阳一带可谓是全国的粮仓,唐朝前期,由于关中地区粮食不足,皇帝常常逃难一般从长安来到洛阳,享其富庶;

其次,洛阳真正成为全国的枢纽还是在隋朝的大运河修筑之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枢,南连吴会,北接涿郡。既可加强对南北的控制,又可以沟通南北带动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借助隋朝大运河以及洛河、黄河的航运优势,洛阳全国第一的大都会地位无可撼动。

到了北宋,洛阳就有衰落之势,这一点从赵匡胤建都开封就可看出。当时由于大运河淤积严重,再加之洛河水文优势下降,洛阳的航运优势逐渐落后于依托汴河直通黄河的开封,这就是宋朝不选洛阳建都的主要原因。而到了元朝,隋朝的大运河大多已经不能使用,元朝统治者重修的大运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并不经过洛阳。

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洛阳作为一个大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它的遭遇相似的城市还有同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北宋之后,隋唐时期风光无限的东西二京几乎同时,并且无可避免地衰落了!碧瓦丹墙,琼楼玉宇,终究敌不过岁月的雕斫,所谓永恒,只是无可奈何的妥协,与安慰。

作者:夏阳太史。

6

就没有兴盛过,何来衰落,夏在传说中,商在瞎胡搬,周还是东周,汉也是个东汉。曹魏司马把位篡,晋傻子都能当皇帝,引来五胡乱华,隋和洛阳没关系,武周最后归乾陵,

7

从历史角度出发,洛阳的根在西安,

周公将洛邑从一个不知名的农村建设成县城,洛阳地位有了,朱棣将首都移往北京,天津的地位才凹显出来,每一个自带流量的巨头必有一个配角或战略支撑。

为什么西安从北宋后至元朝建立行省至今从不失区域行政中心一方霸主而洛阳从北宋到近代一直在开封阴影下,更奇耻大辱眼睁睁看着让近在咫尺的一个县城拼装的地级市郑州变成省会,最终沦为配角?所以说长者长安从唐以后落寞,身为富二代的洛阳苟延残喘的也只能如同孤儿。也正因为如此没有西安根的辉煌,洛阳叶的地位从何谈起。

谈现代,郑州笑了。谈宋以后,开封笑了,长安皇帝喜欢去洛阳就食原因是粮食短缺,所以两京制。北京也不种庄稼,天津,,,,,隋炀帝在洛阳呆了四年,江都呆了八年,,,,容我再好好的吹一把

8

想问一下这个“匿名用户”是谁?为什么经常提这些挑拨是非的问题?


9

洛阳在历史上多次被建都,又多次被焚毁,此后就失去了建都的价值了,再者,洛阳所在的地区,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夺过来很容易,要守住很难,城市价值这就失去了。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总体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到清朝,东南沿海为经济重心了。现在的大型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各省会城市,

10

神都洛阳,在历史上屡兴屡废,如今沦落为一个中等城市,究其根源在于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功能的全面衰落。

一、历史记载,周武王因洛阳居天下之中,各地贡赋路途均等,而命周公营建洛阳。其实很可能早在夏商时期,这一地区已经是王朝中心

根据考古发现,洛阳偃师附近很可能就是夏朝晚期、商朝早期的都城,然而因为商朝都城屡次迁徙,此处曾被放弃。文献记载,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夙夜难寐,为周朝的未来忧心。他亲自勘察地形后,命其弟周公营建洛阳(成周),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天下诸侯朝贡的路途均等。而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周朝王室可以坐镇洛阳、镇抚当时分布黄河南北的商人部族。武王死后,周公坐镇洛阳而代理天下,镇抚商朝遗民,成周一度在周朝早期就具有都城的性质,与在关中的镐京类同后世的二京。西周灭亡后,因为关中荒残,周平王迁都洛阳,成为东周的都城。


二、洛阳在历史上屡兴屡废,王者屡次复建为都城

我们知道,商朝屡次迁徙,一度放弃洛阳,而周朝建立后不久,就重建此城。周朝末年,秦国兴起,关中地位突显,然而秦朝灭亡后,刘邦曾一度以洛阳为西汉都城,听了娄敬的话,这才迁都长安。到了东汉,汉光武帝又以洛阳为都城。

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各路军阀蜂起,洛阳毁损严重。看《三国演义》可知,洛阳当时断壁残垣,回到洛阳的汉献帝朝廷的百官往往自处荆棘之中。到了曹魏兴起,又复建洛阳,为曹魏之都城。西晋因之而统一天下。

西晋不久即乱,五胡乱华时期,前赵、后赵等胡族对洛阳破坏很大,后来中原纷争,洛阳更显落寞。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洛阳又一次得到恢复。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帝国中心。

北魏分裂其间,洛阳又遭兵祸,东、西二魏在此处数度大战,而后的北齐、北周时期,此处也是对峙的前线。隋文帝篡北周后一统天下,建都长安(大兴城),到隋炀帝继位后,再次大力营建洛阳,洛阳再度具有了都城的性质。隋末,王世充一度以洛阳为其根据地,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后,此地成为秦王李世民的重要据点,以与太子李建成争天下。

洛阳最辉煌的,被称为神都的时代,应该是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代,洛阳再次得到大发展,其规模虽不及长安,但其美轮美奂的程度远超长安。武则天曾长期以洛阳为首都,直到玄宗时代,洛阳重要性不减。由此,洛阳见证了盛唐风华。

安史之乱爆发,洛阳数度被叛军占据,安禄山曾在此地称帝。然而洛阳被破坏严重,恐怕不光由于安史叛军,平叛的唐军及入援的回鹘军队可能给洛阳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此而下一百多年,洛阳再次陷入兵连祸结中。

到唐末,张全义为洛阳留守,据说当时洛阳满目荒残,民户流亡殆尽。张全义大力恢复当地生产,到朱温篡唐时,洛阳居然再次成了气候,与汴京一起,成为梁唐晋汉周五代的二都。这大概是洛阳做为都城最后的辉煌了。

进入宋代后,直到金代,洛阳还享有较响的名声,算是国内的一流城市。

元朝建立后,洛阳地位迅速下降,直到清代,洛阳越发没落,从一座超级大城,逐渐沦落为一座中等城市。


三、洛阳的天然优势,让她一度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屡屡成为王者瞩目之地

1、从经济上说,洛阳是伊、洛、黄河各条大河交汇之地,天然具有农耕优势,其间又有数百里良田沃土,这在农耕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是绝大多数地区无法相比的。想来,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等朝建都于此,这都是重要的原因。而隋唐时代,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发展,洛阳更具备水运交通的便利。隋唐大运河南起浙江、北往涿郡,其中心就在洛阳。隋唐依靠运河,把洛阳一带做为最重要的物资、粮食集聚地,由此可以养活关中、黄河南北一带的大量人口,带来了隋唐的全盛。

2、从政治上说,洛阳在古代人看来,居天下之中,天然具有王者之气,占据洛阳便代表着天命和正统。想来,东晋南迁后,江南世家豪族往往以会说洛阳话为荣,一时成为流行风气,可见洛阳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3、从军事上说,洛阳有河山之固,北边是黄河、太行、王屋等山,左嵩右崤,成皋虎牢,在古代看来,享有防守的便利,中间又有平原沃土,是建都再理想不过的选择。更何况,洛阳西不远处有关中的长安、南不远处有富饶的南阳、北边过河不远处又有临漳的邺城,这些重要城市可以互为犄角,这种优势几乎绝无仅有。

4、从文化上说,洛阳的地位早被各种古书所记载,若说长安流于霸政,则洛阳则是仁政的代表的。越是崇尚儒家文化的统治者,越是会为洛阳而心折。


四、洛阳的没落,是由于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优势的的全面丧失

1、经济上,从南宋以后,隋唐运河就逐渐淤塞,元朝建立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运河被拉直,洛阳不再作为运河的枢纽,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由此洛阳的经济中心地位完全丧失。而且,随着农耕技术的完善,以及江南的发展,洛阳的农耕优势也不再明显,经济重心的南移让洛阳越发落寞。

2、政治上,南、北二京的形盛之处,逐渐远超了洛阳。随着长安、南阳、邺城、郓城等一批城市群的衰落,政治重心北移、经济重心南移已成为必然。天下之中的影响力,从现实来看越发地小了。

3、军事上,洛阳的防守功能似乎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稳固,恰恰相反,洛阳处四战之地,是容易发生战乱的地方,特别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洛阳的山川之固已经变得不值一提了。

4、文化上,随着在洛阳在宋朝后逐渐的衰落,人们对洛阳文化的记忆也越发淡薄,何况从元朝开始,洛阳就完全丧失了重要城市的标签(所谓的京的地位),一些新兴城市、新兴文化逐渐压过了洛阳的中古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

由此,洛阳的衰落成为了必然。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