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可能要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内向真的不好吗?或者说内向到底是不是一种性格缺陷?

的确,这个世界看起来是由外向者主导的。我们总觉得,一些似乎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特点,比如“灵活”、“口才好”、“会交际”都是属于外向者的。

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不仅对公司CEO的统计显示,有大量内向者正占据领导地位,明星Lady Gaga、Emma Watson也都被评估为内向型人格。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关于我们对内向者的误解和事实。


你是不是内向者?

其实,人群中有很多人看起来是外向者,实际上确是内向者。先来对比以下20项,看看你是不是连自己都没发觉,自己是一个隐藏的内向者?

1. 你总觉得闲聊太麻烦。无意义的谈话可能有点令你焦虑,甚至觉得很假。

2. 你参加聚会,但不是为了社交。你不乐于结识新人,而是喜欢和熟人聊聊天。

3. 在人群中,你总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4. 人际关系也让你觉得有些虚伪。

5. 你很喜欢进行哲学性的对话,喜欢深度思考导向的书籍和电影。

6. 你很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

7. 不工作的日子里,你也不会觉得无聊或心慌。

8. 在私下的聚会里交际,比在500人的场地里演讲更令你紧张。

9. 在地铁上,你喜欢坐在长凳的边缘,而不是中间。

10. 当在人群中呆了太久,说了太多的话,你会感到非常疲惫,需要用独处来给自己“充电”。

11. 你喜欢专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尝试做每件事。

12. 不爱接电话或使用视频、语音,更偏爱文字短信。有时会因为不愿中断某件事而不接朋友的电话,但事后(做好准备时)会拨回去。

13. 总能注意到他人不曾注意的细节。

14. 即便你还只有十几岁、二十岁,也经常被身边人评价说很“老派”。

15. 在喧闹的音乐现场,你并不觉得很high。

16. 你喜欢从大局出发考虑事情。

17. 曾有人劝你,“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18. 你喜欢写作。

19. 你会为工作、生活、社交设定明确的分界线。

20. 你血压较低。(这是真的,2006年的一项日本的研究证明,内向者的平均血压水平低于外向者。)

如果以上大部分都符合你的日常,你可能是个内向者。


究竟什么是内/外向?

关于内/外向,首先它是一个人格特征。

很少有一个人格特征能够这样,受到如此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逐渐为大众所知和运用。他认为,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们更活泼健谈,喜爱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间;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

随后研究者发现,在生理层面,内/外向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生俱来,早在婴儿时期就已显现,并会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难以被真正改变。

内向者对刺激更为敏感。当置身于刺激中,内向者感受到的唤醒更为迅速和强烈,这可以解读为什么内向者会更倾向于独处,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刺激干扰而分心。

外向者唤醒水平更低,更容易无聊,所以才会向外寻求更多刺激。

曾有研究表明,当处于高水平刺激时,内向型的人成绩较差;听轻柔的噪音刺激时,外向型的人成绩较差。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种,很正常。因为几乎没有人是完全内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说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内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极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上世纪40年代,第三种性格——中间性格(Ambivet)被提了出来。具有中间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内向的特质,但二者都不占主导,他们在慷慨陈词和认真聆听之间的切换更加轻松自如,情绪方面也更有适应性。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组织心理学教授Adam的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是中间性格,另外三分之一是明显的外向者或内向者。


对内向者的误解

对于内向者,常见的有8个误解

1. 内向 = 社交焦虑/害羞

有些被视为“内向者问题”的现象,可能实际指向的是“社交焦虑”或“缺乏社交技巧”。但内向与社交焦虑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虑是指参与社会交往时感到焦虑、紧张,同时伴有较高的生理唤醒水平(出汗、发抖、口吃)的状态。社交焦虑者之中的很多人,内心是渴求与他人接触的,只是对外部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的过分关注和担忧,对犯错误的恐惧和尴尬,阻挡了他们与人交往。(回复128给公号,查看社交焦虑相关文章)

与之相比,内向的人并不害怕社交活动,不参与活动其实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很舒适。

2. 内向的人自卑

他们中很多人的内心都是坚定而强大的。

3. 内向者不善言辞,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内向者并不是喜爱沉默,也不是讨厌与人打交道。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比起一大群人出去high,内向者更适合并擅长于一对一的谈话或和少数几个人的交流,并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

另外,很有趣的一个研究表示,以口才谋生的人(比如主持人、相声演员、演说家)中,内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对他们来说,说话是一项能够很好地驾驭的工作,他们可以自如地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在舞台上表演,但可能在私下里却不喜欢在一大群人中进行社交性质的聊天。

简单说来,内向者的寡言、独处等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而是“不想”。

4. 内向者不如外向者那么快乐。

外向者总被认为是乐观、精力充沛的。内向者可能会因为沉默而被贴上“不合群”、“高冷”的标签;需要在家里独处休息的内向者总是被朋友劝出门“放松一下”;内向的孩子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不适,却可能会被忧心忡忡的父母强行要求“变得活泼些”,等等。而这些经历可能更容易带来困惑和自我否定。

但人格特质其实与快乐无关。内向者并不是不快乐,他们只是喜欢享受另一种类型的快乐,比如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平静中,读一本书。

5. 内向者的情感不够丰富。

虽然他们的表情、言谈、举止不是那么夸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没有丰富的感情。内向者往往善于控制、内化自己的感情表露。

6. 内向者缺乏幽默感。

就像很多内向者是天生的演说家一样,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是幽默大师。虽然他们施展幽默的方式可能是冷静、克制的,并且通常是在小范围的朋友聚会上,但也许他们更能够触及幽默的核心。

7. 内向者不爱与外界接触。

这一点大错特错。虽然他们不喜欢一些在自己看来是无意义的社交场合,但却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乐于结识新的人,去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

8. 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领导者。

事实上,在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中都有内向者的身影,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他们是内向的人。

内向者非常适合做领导,因为选择自主性更强的、有独处机会的工作,可能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在领导者岗位上的内向者是更好的倾听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细节、更擅长收集信息、激励员工,也善于思考抽象的蓝图,对于决策更慎重。特别是,他们往往能够在管理团队中的外向者时很有自己的一套。


我是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如前文所述,内向者并非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反而,他们有着一些外向者不具备的特质,如果没有内向者,世界上可能会少很多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作家。先想好再说,可能会让你的表达更为审慎和准确;三思而后行,可能会让你避开惹麻烦的代价;爱好深入思考和善于自省,可以让你能够专注于对问题的探索和自我提升。

而在被提及最多的社交方面,其实内向者更重视朋友质量而非数量,加上擅长深入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可以成为忠实、亲密、会带来启发的朋友。

因此,尽管我们常常听到有父母说,孩子性格内向,需要改变,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向者往往是不能被改变的。如前文所述,内/外向的性格类型与生俱来。而且,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它只是与外向相对应的另一种特质倾向。

世界是多样的,人也是复杂而独特的,对人的划分与描述只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并不意味着这些分类有“好”和“不好”之分。在人格心理学家试图用于描述人的模型中,内向-外向仅仅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即便只是在这个维度上,差异也仅仅意味着差异本身。

如果你是内向者,也不需要为无法融入人群而困扰,因为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你的确可以将生活和工作分开,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数较少的熟识小圈子里,将会见地点选在安静或熟悉的场合,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谈话。

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会喜欢。

最佳贡献者
2

经常会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不爱参加群体活动,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活泼、大方呢?

我要问的是,既然您家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您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变得勇敢、活泼、大方呢?难道世界上的孩子只能有一个样子吗?难道内向的孩子就不会成功就不会幸福吗?

现在让我们来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内向孩子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Jerome Kagan说,内向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性格特质”,它会伴随孩子一生,是一种有价值的人格特征。而Marti Laney博士的最新脑部研究表明,孩子内外向的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也就是说,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不可能让一个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

第二,内向的孩子不容易成功、不会幸福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的发展,也可能更加幸福。

内向者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保持专注的能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我反省、思考、理论化、观察和规划,而这正是成功者所必备的品质。虽然内向者没有外向者那么喜欢交往,但是,在团队合作中,内向者让他人更有安全感,他们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些品质,会让团队运转得更为高效,因而在团队合作中也容易取得成功。

关于幸福,人们存在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内向者不爱与人交往,不爱参加群体活动,他们一定少了很多快乐。但这完全是外向者的偏见。幸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内向者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内部获得能量,这本身就足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强迫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加外向呢?

最后一个问题:对内向的孩子进行训练有好处吗?

如前所述,这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而且只会产生负面效果。它会让内向的孩子变得自卑,从而影响其自尊自信的培养,这才是对内向的孩子最大的伤害。

所以,奉劝那些有着内向孩子的家长,不要试图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外向,不要强迫孩子去接触所谓的外部世界,相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发现他们的优势所在,努力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你更要坚信的是,你的孩子同样可以成功和幸福,而且可能更加成功和幸福。

3

昨天在电梯里遇到一个邻居,邻居带着4岁的儿子回家。电梯里,邻居对孩子说道:“豆豆,喊叔叔。”

我也满怀希望的等着孩子喊叔叔,可是小家伙不给面子,把身子一缩藏到母亲的后面,只是拉着妈妈的衣角闪烁着大眼睛看我。

一阵尴尬后,我打圆场道:“豆豆是在心里喊叔叔了是吧,下回见了就知道大声喊叔叔了。”

邻居:“这孩子也不知道喊人,长大了可怎么办!”

其实我想说:家长,请不要替孩子解释,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形成不良性格特征!

1

不良性格特征是什么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把性格分解成四个成分,一是态度特征。它主要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良好的表现如关心他人、主动交际、正直善良、勤劳节约、谦虚谨慎等;不好的表现是自私自利、懒惰不负责等。

二是意志特征。良好的表现是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果断勇敢等;不良的意志特征是优柔寡断、固执己见、怯懦等。

三是情绪特征。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不良情绪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悲观情绪严重。

四是理智特征。这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良好的表现是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善于独立思考等,不良表现是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钻牛角尖等。

原来如此,性格是由良好性格特征和不良性格特征组成的,不良性格特征让性格有了缺陷。

2

性格内向不是贬义词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论》中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的叫内向,内向占优势的人格称为内向型人格;指向外部的叫外向,外向占优势的人格称为外向性人格。

外向性格比外向性格有优势吗?

有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脑部执行交流活动功能的活跃区域,与受到柠檬汁刺激后活跃的脑区相同,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者找来两组被试者,一组为性格内向者,另一组为性格外向者。

心理学家在每个被试者的舌头上滴上了几滴柠檬汁,受柠檬汁刺激试验者会产生唾液。心理学家发现,性格内向者产生的唾液量要远多于外向者。由此心理学家认为内向者对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

结论:性格内向者更敏感,更容易完成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事实上,性格内向、外向只是一种性格倾向,并不存在优劣问题。

很多人想改变内向性格,认为内向性格是贬义词,这是相当然的概念错觉害了你。

3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内向性格,而是不良性格特征。

不良性格特征有哪些呢?我们可以边测试边了解。

1. 你是否对他人漠不关心?

2.你是否做事自私自利,以利己主义为中心?

3.你对人和事的态度是否蛮横粗暴?

4.你是否懒惰、拖延?

5.你是否敷衍、不负责任?

6.你做事是否随波逐流毫无目的性?

7.你是否易受暗示?

8.你是否优柔寡断?

9.你是否懦弱无勇气?

10.你是否能有效情绪控制?

11.你是否容易产生悲观消极心态?

12.你是否缺乏分析能力?

13.你是否缺乏决策能力?

14.你是否喜欢钻牛角尖?

15.你是否木讷、反应迟缓、不活泼?

每一个问题我们按1分计算,回答“是”就得1分。4分之内为轻度不良性格;超过8分,你就需要注意了,为中度不良性格;超过12分为重度不良性格。

要是孩子的不良性格特征已经到了中度,请家长一定要重视。

附1: 情感剥夺实验

实验者把一起生下的小猴子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铁笼子里,用奶喂养,什么也没有;另一组给它们用长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长大后,没有假妈妈的这一组胆子比较小,反应暴躁,不合群,与人不好接近;有假妈妈的这一组正好相反,不胆小,合群,与人容易接近。

结论:在婴幼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剥夺了母爱,就造成他们的不良性格特征,造成不好的行为和个性表现。

4

孩子的性格内向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有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现在性格内向,长大后怎么与人交往呢?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

一、家庭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心情愉快,自然后性格开朗,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则孩子性格自卑胆小。

二、鼓励孩子交往

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与其他小朋友去交往,只有多交往,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增强,孩子也会开朗起来。

三、尊重孩子

父母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打骂孩子,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做的事情要多鼓励和表扬,培养他的自信心。

四、让孩子多锻炼

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外界接触交流,父母要让孩子独立去做事情,比如自己去买东西,培养他的独立性。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5

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个性内向,总是希望孩子“外向”些,表现得更勇敢、活泼大方。其实这里面有个挺严重的误解:个性内向是不好的,外向才更好。

看到大家已经从心理的角度给出了很多解答,真心妈妈来从亲身经历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内向没什么不好,没有必然的负面影响

真心妈妈自己,就是通常说的个性内向的人,从小就是这样,到现在人到中年,还是如此:不喜欢太热闹的场合;不太喜欢一群人在一起;不是特别容易和不熟悉的人成为朋友;喜欢独处,甚至很“宅”;不太喜欢多说话。

但是我并不觉得,从小到大,这种个性对我的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负面的影响。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都能交到很谈得来的朋友,彼此沟通无碍;工作之后,这种个性也完全不影响和领导、同事的沟通,只是可能表现得没有那么热情,完全不影响沟通的内容和效果;自己做公司的时候,这种个性也不影响日常工作;甚至做商务谈判,也完全没有问题。所差的,可能就是不太善于“应酬”而已。

勇敢活泼大方,内向的人,其实也不缺

勇敢活泼大方,通常被认为是外向型性格的特质,其实这些特质,内向的人如果有能力、自信,同样也不缺乏。

勇敢,不是表现得很勇敢,是面对困难、挑战时,不怯懦、不软弱,真的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并且能付诸行动。该勇敢时,内向的人同样也会有这种勇敢。相反很多人看起来很外向、很勇敢,实际上却没有充分的自信,等到需要勇敢时,同样会恐惧、退缩。

活泼,不是表现得活泼、活跃、爱说话、特别合群、能歌善舞、八面玲珑,而是内心真的有活力、有热情、有乐趣、有兴致,这些东西,内向的人同样会有,所以,在内向的人,不会被当成沉闷无趣的人,而且该参与热闹时,内向的人也不会是煞风景、搞得大家索然无味的人。

大方,不是表面看起来很大方,是真的内心稳定、处事淡然、宠辱不惊、行事得体。外向的人,不一定都能做到,内向的人,也不一定都做不到。

内向有内向的力量

内向的人,喜欢独处,更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内心对话,所以更容易内心强大;

内向的人,通过独处,会有更强大的“自我”,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更容易保持自我;

内向的人,内心世界更丰富,所以即便是独处,也不会觉得孤独寂寞,反倒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内向的人,不太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更强的专注力,做事会更严谨、更高效。

爸爸不需要让孩子变得外向起来

我们家两个孩子,可能受到妈妈的影响,都比较偏内向,喜欢安静独处,但我们观察,这对他们幼儿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没有什么影响。

参加集体活动,他们都会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和同学交往,也都顺畅无碍,各自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和老师、家长沟通,他们也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主见,不会让人觉得这孩子闷得不行、没法沟通。

所以,我们不太主张爸爸妈妈一定要求偏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起来。而且,其实一个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很难改变的,你逼着一个内向的孩子转向外向,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让孩子觉得自己个性不好,从而变得自卑起来。

内向外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能力和自信,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是外向还是内向,都能让自己的生活、工作得愉悦而且有成就;一个能力不足、内心自卑的人,即便是性格非常外向,也是外表强大、内心虚弱,无法享受到愉悦的生活和有成就感的工作。

真心爸妈:头条号育儿频道签约作者,出版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欢迎转发我们的回答,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阅读更多育儿文章。

6

首先,这个问题的立意和前提都是有问题的,它将个性内向和勇敢活泼对立起来,前者就是不好,后者才是优秀。而事实上,无论内向还是外向,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以闪光的一面。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世界总是赞赏“外向”的性格,而低估“内向”性格的价值。

我们中的很多人,总是有这样的一些固有观念,他们觉得开朗大方外向的人,容易吃得开,容易被人关注,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将来工作后,都因为积极和活跃而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因此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但内向的人却孤冷不爱交际,因此不太容易得到重视、关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更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讨人喜欢,也就不太容易获得成功。所以,不少父母总是会提出类似题目中这样的命题——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更加外向呢,我怎么才能改变孩子的性格特点,让孩子在未来吃的开呢。

从表面看来,这类父母是在关心和爱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却很可能事与愿违,爱孩子反过来变成害了孩子——因为,如果内向的孩子在成长中,总被家长抱怨性格不好,被家长试图“扭转”性格特点,他很可能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会自卑进而更加封闭自己,而事实上,很多内向型性格的孩子往往是非常棒的思考者或者观察家,如果家长能顺应孩子的性格特点,发觉孩子的优势,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之,因为自卑会带来更多的社交恐惧症,进而形成心理障碍。

7

先不要说人先来说说动物。小明在初中的时候曾经养过两只大狼狗。当时附近农民有人做不了一只狼。你是可以用当时的人民币80元换回来用你家的狗与狼交配一次。你是我们家的狼狗是和狼交配出来的第一代纯种狼狗。。一窝产了九个。当时一个人养不了这么多狗,所以打算留一个其他的送出去。在挑选的时候我就犯了难。到底该挑一只什么样的狗留下来呢?他们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毛发的颜色也差不多。体型也差不多。这时候有一个专业养狗的给我出了一个办法,方法如下。



端了一盆牛奶。那些狼狗太小,甚至还不能吃肉。所以只能是用牛奶。放在这九只小狼狗的旁边。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这些小狼狗闻着味儿,一个个都挤了进去。这些小狼狗用尽十八般武艺。。 经过一番混战。有一只小狼狗甚至翻进了牛奶棚里。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观察哪一只小狼狗从小就会显示出护食的本性。

再接下来观察他们吃母狼狗。奶的样子。当然也是互相拥挤争抢。同样观察哪只小狼狗最懂得护食?有更多的攻击性。

接下来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你就会发现。这些小狼狗之间的体型就开始出现差异了。那些对农户时最能增强的小狼狗明显体型大一些。那些经常在争抢食物中处于下风的。在性格上显示出一些保守回避弱弱的特性的小狼狗。就显得身体有些弱不禁风。

当然,最终我留下一支,之后其他被别人领养走了。相信那些即使。性格内向,回避保守攻击性弱。身体稍微弱不禁风的一些狼狗也会得到喜爱它的主人的悉心照顾。没有人和他们竞争了,他们自然也能吃得饱,长得壮。

那么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前面扯了那么多养狗的故事。其实小明想给大家说的就是。

第一,所有的动物生来就有性格的不同。

第二。在长年累月的人生经验中,有部分人会逐渐地朝向另外一个性格维度发生转变。

第三。因材施教。但要注意扬长避短,弥补不足。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点。

无论是对婴儿的研究,还是比较动物学的研究。婴儿出生之后通过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性格呈现出各种差异性。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出生月份的不同都会影响性格表现。比如2004年的一项心理学调查发现,年龄在20-45岁之间、出生于冬天这半年(10月到3月)的人性格充满好奇、厌恶单调,因此具有风险性人格的特征。不喜欢做平凡的,没有风险的,千篇一律的事情。

而冬天出生的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例更高,好奇心很重。而秋天出生的人容易过敏,但是更长寿。夏天出生的孩子更快乐。不论是因为先天基因的原因,还是出生环境,胎儿期母亲激素水平等等的影响。婴儿出生之后性格就已经有差异了。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尊重孩子先天性格的不同。尊重其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不要在婴幼儿时期过度的强迫孩子做与其性格相反的事情。不但不能达到效果,反而事与愿违。有些孩子天生乐群性不高,如果父母强行将她推入进入群体生活中,他反而会显得更多的防御和回避,性格因此而变得更加的退缩与内向。

现在讨论第二点。

对于任何生物而言,生命的本质都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很多表象有时候会掩盖了这一切。让大家觉得似乎众生平等。但是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相比的确在野蛮性张海星对生命的直接威胁性角度而言。似乎要文明了许多。但竞争的本质不会改变。因此每个人的性格都会随着这一生持续而来的,各种生命中的经验而产生变化。在生活中,人群中竞争成功,持续的成功经验,会促使一个人的性格更加的开放。更加的有勇气尝试更多的事情,有勇气公开讲话与人商讨。即使自身本来是内向的性格都可能变得更加外向。

而另外一些孩子也许会因为持续的负面生活经验。不断地受到别人的错误评价,打击,排挤批评。这些失败的生活事件最终会出促使其变得更加保守退缩。即使先天是外向的性格,同样有可能由于一系列的打击而变得自我价值感低,习得性无助。

因此,注重孩子成功经验的积累,是改变其性格的最佳方法。

现在讨论第三点。

先天内向性格的人总是避免在群体中公开讨论,不太合群。他们擅长独自思考,独立活动。同时他们安全感不足,总是坐在随时准备撤退的外围。与外向型性格的先开枪再瞄准不同,他们更习惯于三思而后行。一般而言,他们是场独立型人,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由于他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敏感,更少的行动。因此,他们擅长写作,甚至其他的艺术类活动。

父母们首先应该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倾向性,同时发挥其优势。对于不太合群的孩子。不需要强行把他推到人群中,他反而会显得尴尬。可以考虑先给他寻找一到两个小伙伴,长期与其玩耍,培养期与个别人相处的能力再慢慢地改变其性格。慢慢地培养其在个别人面前的自我绽放能力。随着人生经验的慢慢积累,这种能力也会迁移到,对其他人身上,甚至可能会迁移到对更多的人身上。

还可以尝试网络交友。在过去的时代,内向型的人特别容易结交一个笔友,进行神交,发展远距离的友谊。这样会让他们感觉更加的舒适无尴尬。现在也可以帮助孩子在网络上设立博客,设立微博等等账号。用虚拟平台的方式,与网友建立联系,展现自己,积累正性的社交经验。

总的来说,在虚拟网络时代。内向型的人已经不像过去在传统时代一样,必须要面对直面人群的考验。他们可以更多的接触虚拟空间,去展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人生。

想要了解更多互联网时代对孩子的影响,可以查阅赵小明的书《互联网心理学》。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8

关于内向这个话题,我建议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下结论。



就是别给孩子贴标签,不然孩子会真的这么认为自己是内向的。家长心里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打消孩子就是内向这种念头。


接下来,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有没有一件很小的事情让你改变对他的看法。下面举个例子吧:我女儿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家里来了陌生人她都不打招呼,也不会和陌生人一起吃饭。

我跟女儿说:“回答错没关系,只要举手你就迈出一大步了,你回答问题也是对老师的尊重。”同时我也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多鼓励我家女儿,只要上课她举手你就请她回答问题(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回答,避免出现打击她自信心)。她能回答正确,她对自己也就比较满意。回家要多和孩子聊聊天,多鼓励少责骂!

最后别比较,不要对孩子一张口就说:“谁谁家孩子怎么样,怎么比你好”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试着用好奇的提问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我很好奇今天你看到老师主动问好了呀?孩子会和你分享她如何做到的。


宝妈也需要多听听微课,看看育儿书,对宝宝多一份耐心,少一份责骂。加强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你会成功的!!!加油??

9

如果想让内向的孩子变得勇敢活泼大方,那就让他多多走出去,多跟人交流。

呆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每天宅在家里然后发愤图强我要学习交际这是做梦。所以交流必须是走出去练的,如果没这个觉悟就不用看下去了。

交流的内容和对象是有关的。对内向的人来说最难受的就是没有话题,而一旦有了能聊的话题,后面就好办了。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在外向的人看来很无聊的事情——储存话题。这里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只存储话题,不要去研究话题。

内向的人往往喜欢讲自己懂得东西(有安全感),而社交通常是要”讨论一个话题“,所以不要有答案,甚至可以连看法都没有,只要知道就行了。

有了话题就有内容,只要能接住对面的话就行。如果能甩几个梗出来,效果更佳。推荐学习蔡康永的关于说话的书,讲的比较有意思。

只要走出去,和人说上话了,就会有交际经验,就不会害怕说话了。反正只要保持微笑,说错话了就认个错,没什么大不了的。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更多职场技能干货掰开揉碎说给你听。

10

家长可以带个性内向的孩子去做一些极限运动,这样的运动会为孩子增添勇气。

极限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使之成为一种新兴体育运动种类。极限运动所倡导的理念是“追去自我、挑战自我”,发展到今天极限运动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所涵盖的文化以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理念:追求自由的空间,探索为指导的世界,创造自身的价值。

极限运动作为一种竞技类的体育运动是由于美国ESPN自1995年创立的世界极限运动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至今它已成为拥有近二十种比赛项目的体育运动,如:极限滑板、极限直排轮、宽板划水、水上极速摩托、单板滑雪、空中滑板等比赛项目。

由于极限运动所追求的冒险性、新奇性和观赏性,使之成为真正的“勇敢者的游戏”,孩子在尝试的同时也是在挑战自然,挑战人类自身,挑战勇气的极限。当然,所谓极限运动必然带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与冒险性,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鉴于安全的缘故最好不要参与,即便是参与,也要有家长的陪同,进行一些简单的项目,例如降低了难度的专供儿童参与的攀岩类、轮滑类、滑板类简易操作的项目,而不要去参与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项目。当然,家长一定要实现给孩子讲明活动的危险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必要时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冒险,给他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保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