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条题,迄今300年,难倒很多历史学者,包括一些“清史大家”都搞不懂,瞎说一通,把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坚决否认!把有污点的历史人物硬说成没有污点,是圣贤!

那么,孝庄死后37年才下葬,什么原因?是不是清朝没钱修建陵寝?是不是寻找不到风水宝地?是不是孝庄信佛想火化、将骨粒放入七级浮屠?是不是有哪个半仙指点、一定要等够37年才能下葬?是不是孝庄临终前有啥特别遗嘱?是不是想与多尔衮合葬呢?是不是要等乖孙子康熙帝死后才肯入土?是不是惧怕下地狱而不肯下葬。都不是!

孝庄的安葬礼制,以及迟迟不下葬的原因,在中国任何一本书上找不到原因!在清史稿也不会有交代!

因为,只有去过河北遵化清东陵实地考察的有心研究人士,才会明白什么原因!

我在2017年夏天去过清东陵,所以晓得其中隐情。

一,孝庄遗嘱不可信,假的

孝庄的史料记载:孝庄临终前说,太宗(皇太极)安葬已久,不能再惊动他了,就在清东陵靠近孝陵(顺治帝皇陵)的地方,择地安葬。

这是事实吗,不是。孝庄无法与皇太极合葬!不是不愿惊动他,是不能去!不敢去!

这篇孝庄遗嘱是康熙帝或雍正帝瞎编出来掩人耳目的。

二,既然爱子心切,为何不葬入东陵

孝庄陵是在清东陵外面孤伶伶的单独一座陵墓,这就是最好的证据:她不是清王室的人!

不是清王室的人,当然不能入葬清东陵园区!

那么孝庄怎会不是清王室的人呢?到底咋回事?

三,孝庄下嫁多尔衮是真真真的

清朝正史找不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证据。民间野史有,比如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诗《建夷宫词》,其中一首写道:

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但是,有些所谓的“权威历史学者”否定张煌言的诗,认为张煌言是反清名人,他是恶意诋毁清朝,不足为信。

(注:张煌言,就是张苍水,明末诗人,大儒,著名抗清英雄,长期活动在浙东一带,曾与郑成功联合攻打南京。张煌言如果要诋毁孝庄和多尔衮,可以捏造很多名目,比如就胡说“顺治帝是多尔衮和孝庄的私生子”也可以的嘛!胡说“孝庄原是多尔衮爱妾,怀孕了,被皇太极强拉进宫做皇后,生下顺治帝”也行,胡说“皇太极是被多尔衮谋杀的”也可以,胡说“多尔衮入关夺取北京是想自己做皇帝,也想把陈圆圆弄到手”也行,胡说“多尔衮是蒙古人的种,努尔哈赤戴绿帽了”也行,随便能编出七八个理由!他为何不写其它,偏偏写下10首诗来描写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件事呢?这不正是恰恰说明张煌言的诗可信吗)

又有历史学者指出疑点:

其一,多尔衮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

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

但是,这些质疑又被“清史大家”孟森否定,孟森撰写《太后下嫁考实》,给予逐一反驳,他为孝庄辩护:

①张煌言是亡明之遗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

②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

③所谓到“皇宫内院”,怀疑多尔衮有淫乱宫闱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

④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清史名家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孟、阎二位应该是没去过清东陵的人。如果他们去看过孝庄的陵墓,就不会说得那么自信了!

孝庄的陵墓为何不葬入清东陵园区内?为何要孤伶伶葬在东陵外面?

这二位先生解释不出来!

这是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铁证!

绝不是翻翻书、动动嘴巴就能推翻的!

张煌言的诗,描写太后新婚、在慈宁宫洞房是真实的。那些“清史大家”说的才是屁话!

四,按规制,孝庄不能入葬清东陵

我提出5个理由来证明孝庄改嫁多尔衮的历史事实:

①孝庄死后30多年不下葬,本身就是一个理由。康熙帝无法合理合规给她建陵安葬。因为她改嫁了!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②多尔衮死后,积恨已久的顺治帝终于爆发雷霆之怒,下旨:剥夺多尔衮一切官封,掘墓,毁尸!(是后来乾隆帝缅怀多尔衮功劳给予平反的)

多尔衮是清朝定都北京的天字一号大功臣!立下不世之功!他有啥得罪顺治帝,要被掘墓毁尸呢?这也是一个理由。

③孝庄陵墓没有入葬清东陵园区内。这一条,就是乡村中的老头、阿婆都知道了:孝庄不是皇家的人!

我在顺治帝孝陵旁边的果园里,跟当地一个老农聊天一个多小时。我就问他:孝庄太后独自建陵在外面,没有葬入清东陵园区内,是什么情况呢?老农说: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是外人,听说嫁给多尔衮了!如果她是王室正枝的人,怎么可能不葬入清东陵园区内?这是常识!

连当地老农都懂得这个最基本的丧葬规矩,为何那些“清史大家”竟然不懂?

④有论者提出,皇后历来是跟皇帝合葬的,孝庄既然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她就只能孤伶伶一个人葬在清东陵外面!这是屁话!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就没跟咸丰帝合葬,而是另建陵寝安葬的!但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

慈禧、慈安可以葬入清东陵,孝庄怎么不可以呢?除非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⑤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尊称,开始是“叔父摄政王”,随后改称“皇叔父摄政王”,后来又改成“皇父摄政王”。诏书就是这么写的!

是叔父,就是叔父!是皇叔父,就是皇叔父!是皇父,就是皇父!这个不能搞乱分寸。

因为多尔衮反问:叔父摄政王,是谁的叔父呢?大清国这么多人呢!

所以顺治帝改成:皇叔父摄政王!

白纸黑字写明了:皇帝叔父摄政王。跟其他人没关系。

既然都写得清清楚楚是皇叔父摄政王了,为何又要改称:皇父摄政王呢?

就凭这三个称呼,就可以全盘推倒“清史大家”的解释了。

五,康熙帝虽然聪明一世,但无法给孝庄安排下葬

为啥呢,名份!

孝庄改嫁多尔衮了,就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她不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更不能葬入沈阳皇太极的昭陵内!

而顺治帝愤怒下旨:多尔衮是罪大恶极的逆臣贼子,剥夺一切官封!掘墓毁尸!

那么作为多尔衮的王妃孝庄,怎办呢?与多尔衮合葬是不可能的!

单独在其它地方建陵,又不好管理。

孝庄提出要在顺治帝孝陵附近找个“万年福地”,这样可以母子相伴!而她又不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

你叫康熙帝怎么怎么怎么办?

康熙帝到他死去都没想出比较妥善的办法!以他的聪明当然知道:独自在东陵围墙外面给孝庄建一座陵墓、孤伶伶的是什么后果?这是“罪证”啊!不是明摆着告诉世人:孝庄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吗?

等到雍正帝接班,他就不顾虑太多了,人死入土为安,都37年了,再不下葬,更待何时?所以就在清东陵围墙外面给孝庄建造一座陵墓了。

还是雍正帝看得开:不就是招来民间非议吗,怕啥?大清国雄兵八十万,还怕几句恶评不成?该下葬就下葬,不管那么多!

有论者提出:清东陵是顺治帝最大,孝庄大一辈,所以不能葬入清东陵。满族还有这种讲究?

我去看过沈阳新宾清朝祖陵:永陵。那是谁的陵墓?永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共4代6个人,合葬在一个陵墓!永陵建筑简陋,规模小,围墙圈子里就几亩地。清东陵这么大的地盘,把孝庄葬进去,芝麻绿豆大的事。努尔哈赤上面4代6口人可以合葬一个墓地里,孝庄是顺治帝母亲,她葬入清东陵为啥不可以?因为她是多尔衮老婆,就不可以!

在古代,礼制大过天!康熙帝搁置37年不葬祖母,本身就是最大不孝!他为啥宁可背负不孝的骂名,不葬祖母?

真实理由是:孝庄临终交代,把她归葬清东陵!而康熙帝无法办到!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才会拖拉37年不葬祖母!

多尔衮逼迫孝庄下嫁是有历史背景、有动机的:多尔衮几次想废掉顺治帝,他自己称帝!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就以身相许嫁给多尔衮,条件是多尔衮必须让顺治帝做下去!

我写过一篇《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文章,有详细论述多尔衮不称帝的原因。读者有兴趣可以阅读。

附录张煌言诗词作品

甲辰八月辞故里 将入武林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野人饷菊有感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满江红·屈指兴亡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忆西湖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追慕二首

国难驱人出,家倾待子归;

可能磨墨盾,其奈冷斑衣!

金革三年泪,冰霜寸草晖。

发肤虽不毁,犹恨故园非。

辛丑秋虏迁闽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舣棹海滨(清朝颁令“海禁”)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厦;

今年旧燕来,旧垒多败瓦。

问主人,呢喃泪盈把。

画梁不可望,画舫聊相傍。

肃羽恨依栖,衔呢叹飘飏。

自言

昨辞秋社归,北来春社添恶况。

一处靡芜兵燹红,朱门那得还无恙!

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

君不见,

晋室中叶乱五胡,烟火萧条千里孤;

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鹧鸪。

只今胡马复南牧(清兵南下),

江村古木竄鼪鼯。

万户千门徒四壁,

(民间十室九空穷困至极)

燕来亦随樯上鸟。

海翁顾燕且太息,

风帘雨(此字电脑缺:左巾右莫)胡为乎。

暑夜独坐

炎熇如酷吏,入夜气犹蒸。

晞发凉初透,撚须兴欲乘。

风斜穿密牖,月午漏疏藤。

四壁虫声咽,谁堪一语冰!

赠骆亦至二首 其二

唐室当中叶,君家有右丞;

雄文堪讨贼,苦节亦为僧。

踪迹今相似,遭逢古未曾。

会须负日月,沧海见鳣升!

得友人书,道内子(妻子)艰难状

尺牍胡然至,寒温不自通;

殷勤报阃外,辛苦叹闺中。

铛釜原兼绝,机梭亦屡空。

鹿车谁共挽,羞杀是梁鸿!

(家中妻子揭不开锅,饥饿,织布没原料)

得友人书,道内子(妻子)艰难状 其二

家计深行恻,朱颜亦固穷;

渐来应化石,遮莫但飞蓬!

寄托诚交道,支持仗女工。

可怜织箔手,不得到从戎!

张煌言的诗词都是质朴、感情真挚、忧国忧民、能感动人的作品。他不会无缘无故描写“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件事的。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鄞县人,汉族,考中举人,明末大儒、诗人、抗清英雄。他被南明临时政府任命兵部尚书,在浙东坚持抗清斗争多年。

张煌言战败被俘后,英勇就义。上刑场前,赋《绝命诗》一首。

张煌言的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朝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最佳贡献者
2

导读: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一生辅助顺治、康熙两帝的杰出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去世,终年75岁。


孝庄太后的一生:其实也算是一部传奇故事,13岁嫁给皇太极,一生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后来皇太极死后更是历经腥风血雨。先是扶持儿子福临登基,可惜偏偏福临不争气,当了十几年皇帝后,居然嚷着要去当和尚,后来福临究竟是怎么死的,估计也只有孝庄知道。后来年迈的孝庄皇后,最终还是硬生生将孙子康熙扶上皇位,从此开启了康乾盛世。被誉为清初女政治家。



可就是这么一位传奇人物,死后却没有风光大葬,停灵37年后才入土为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主要原因是在孝庄临终前孝庄留下一个遗愿: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意思就是:孝庄在临死前的遗嘱是不希望与皇太极合葬,因为自己曾下嫁过多尔衮。自己死后,想和儿孙们待在一起。

康熙面对老祖母的遗愿,不敢不从又左右为难,首先大清是这个蒙古女人一肩挑起的,是康熙、顺治两任皇帝的定海神针,孝庄在则江山永固,更是这两任皇帝从小的信念,所以面对孝庄的遗愿,康熙不可不从。可事实却让康熙十分为难,因为顺治的孝陵早已安置,而且没有孝庄的位置,如何将老祖母安置妥当,康熙一直决定不了,于是大臣就建议先不安葬。

就在康熙为难之际,大臣们给出了一个意见,先把孝庄的梓宫停放不下葬,另做打算。康熙一听很有道理,于是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为祖母修建了一座临时建筑,“暂安奉殿”。本来是迫不得已的举动,可直到康熙去世,孝庄一直安放在暂安奉殿内。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康熙至死没能解决,只能丢给继承者雍正。


雍正三年(1725年),经过慎重考虑后,雍正决定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由于孝庄和皇太极的昭陵隶属一个体系,而且又位于昭陵的西边,因此名曰“昭西陵”。

雍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他认为自从孝庄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大清国力蒸蒸日上,他认为这一定是孝庄在天之灵的护佑,于是认定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总结:自古以来都是“以左为尊”,昭西林又正好在大红门左边,足以显示出大清皇室,对这位皇太后的尊重和敬佩。孝庄太后逝世后,为何停灵37年才下葬?原因说来也很简单,别不信!

3

关于孝庄停陵37年才入葬的问题,实际上导致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孝庄本人造成的,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康熙在祖制与个人情感的矛盾造成的。

孝庄皇后画像

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母亲,在丈夫皇太极去世后,她辅佐自己的儿子福临顺利登上皇位,此时福临只有6岁,6岁的小皇帝什么都不懂,于是孝庄皇后开始辅佐儿子逐步巩固地位,实现了清朝政权的顺利平稳过渡,也使得大清王朝逐步在关内站稳脚跟,为清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影视剧中的孝庄皇后和康熙帝

在顺治帝去世后,孝庄皇后又开始辅佐玄烨,也就是康熙帝,而康熙帝和父亲刚刚登基一样,也是一个娃娃皇帝,玄烨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孝庄皇后再一次面临着来自朝臣,以及八旗各支的压力,教诲玄烨如何治理国家,坐稳皇帝之位,不管玄烨面临什么样的难题问题时,她作为祖母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孙子解决所有问题,康熙帝在日后的很多习惯和思想都继承了祖母的智慧,也为他成为千古一帝打下了坚实基础。

影视剧中的孝庄皇后

【一】之所以说孝庄皇后停陵37年才下葬很大一部分由她个人造成的。

这主要针对的是她在临终前的遗愿。她对康熙说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主要意思就是说我丈夫文皇帝皇太极已经离世很久了,地宫早已封闭,如果为了卑微的我再重新打开地宫,会惊扰我的丈夫。而重新修建陵墓又劳民伤财,而且我非常舍不得你们父子,所以就把我安放在遵化陵就可以,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孝庄皇后的这个遗愿的意思就是不想再回盛京与丈夫合葬了,想留在这边离他们父子近一些,但她的这种要求是有违祖制的,妃子死后要与皇帝合葬的,即便不同穴,也要在一个陵墓中,这就像活着的时候要陪伴在丈夫的左右。但孝庄拒绝了这样,要求葬在遵化的清东陵。

康熙帝画像

【二】康熙帝的左右为难。

康熙帝对孝庄皇后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祖母: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也就是说祖母是将从小呵护到大的,教他如何做人、做国君、治国理政,如果没有祖母的呵护,他断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可见康熙帝对孝庄皇后的感情,就是因为这样深厚的感情,才让康熙帝非常的矛盾,一方面祖母去世,要按照祖上传下的制度进行处理,那就是要将祖母灵柩运回盛京,与爷爷皇太极合葬,这个是正道,作为皇帝要率先垂范遵守祖制。但是另一方面,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没有祖母也就没有自己的一切,而且祖母生前有遗嘱,不回盛京,要下葬到清东陵陪自己的父亲。而他自己又与祖母的感情很深,对祖母也十分依恋,他在感情上实际是倾向于祖母的意愿的,但是作为皇帝他又不能太感情用事。

影视剧中的康熙帝

于是,康熙帝在祖制(理性)和感情(感性)中一直就这样矛盾着,始终没有下定决心究竟采取哪种办法,这一犹豫就是几十年,孝庄皇后的灵柩始终暂时安置在清东陵的暂安奉殿,直到康熙帝去世也没有解决。

影视剧中的雍正帝

待到雍正帝继位后,针对这个问题他给出了答案,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庄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非常吉利,于是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 。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开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皇后葬入地宫。

昭西陵

为何康熙帝一辈子也没有解决的问题被儿子很快地解决了,那是因为雍正帝对孝庄皇后的感情要比父亲的淡很多很多,在雍正眼中她就是一个长辈,别无其他。因为孝庄的陵墓在盛京皇太极的昭陵西面,故名叫昭西陵。

4

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崩逝于紫禁城慈宁宫,时年75岁。按照清朝祖制,孝庄太后理应“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陪葬于皇太极所在的清昭陵。但康熙皇帝却并未这样做,只是下令“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用以暂时停放孝庄太后梓棺。

雍正三年,在孝庄太后崩逝37年以后,接过康熙皇权的雍正皇帝才下令于孝庄太后停灵原处修建陵园,将孝庄太后入土为安。

孝庄太后,为何停灵37岁才得下葬?这个并不得圣宠的皇太极后宫妃嫔,难道果真是恨极了皇太极而不愿陪葬清昭陵?

临终遗诰,道出孝庄太后对陪葬皇太极的态度

天命十年,为进一步巩固后金政权同蒙古部盟的政治、军事联盟,继孝端文皇后以后,皇太极又迎娶了她的侄女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然后这位被皇太极接连生下三女一子,并在后宫颇有贤明的科尔沁姑娘,却并不得皇太极宠爱。天聪八年,皇太极迎娶了孝庄太后的姐姐——海兰珠以后,孝庄太后更失恩宠,甚至在“崇德五宫”中落到了最末尾的位置。

如果不是皇太极驾崩后,福临侥幸承继皇权,孝庄太后恐怕不会成就一代贤名。也就是说,为“满蒙联姻”作出重要贡献,为皇太极积极繁衍后嗣的孝庄太后绝对有理由记恨皇太极,更有理由拒绝陪葬于皇太极身边。

但是,在孝庄太后的遗诰中,我们能够明确看出其对皇太极的态度:

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冲龄、继承大统、保护靡托、合辞坚请。勉留此身、抚育教训、未尝少懈。予寿七十有五、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惬予夙心、夫亦何憾。

不可否认,孝庄太后的这道遗诰有着官方文书的修饰,但就其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而言,其对皇太极的态度绝非虚假掩饰,而是出自真心的追忆。其中一句“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夫亦何憾”将封建女性对于渴求长久陪伴丈夫身边的追求,淋漓尽致的展现。

不愿陪葬清昭陵的真正原因

在皇太极身上未得宠爱的孝庄太后,在皇太极驾崩以后,反倒迅速成为清朝的核心人物。在清朝入关的艰难时刻,孝庄太后努力维持皇室内部团结,悉心培养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在多尔衮当政、鳌拜擅权的危急时刻,孝庄太后以一个女流之辈担起大清江山,为清初的皇权稳固、疆域拓展乃至统治根基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就康熙二十六年的具体朝局环境而言,被康熙皇帝奉为神明的孝庄太后,绝对是大清王朝最有发言权的嚣张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人物的丧葬事宜,康熙皇帝肯定不敢单纯按照清朝祖制或者约定成例进行安排。可在问及安葬意见的时候,孝庄太后给出的想法却让康熙皇帝犯了难。

《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孝庄太后临终的归葬想法:

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啥意思?因为清朝祖制之“卑不动尊”的成例;因为孝庄太后对顺治、康熙两位帝王的恋恋不舍;孝庄太后决定葬于顺治皇帝所在清孝陵,而不是舍近求远,陪葬在皇太极所在的清昭陵。

大孝之下,康熙大帝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

在孝庄太后跟前,康熙皇帝绝对是一个毫不掺假的至孝帝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之际,康熙皇帝曾经专门下发谕旨,说明孝庄太后于己之身的特殊恩德: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在孝庄太后临终之前,康熙皇帝的至孝表现,我们暂且不表,我们仅以孝庄太后病危时,康熙皇帝的具体表现予以说明:

1、孝庄太后崩逝前数日,康熙皇帝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官员等、步诣天坛致祭,向上天祈求“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2、在孝庄太后“圣体违和”期间,康熙皇帝“于慈宁宫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并就政事处理作出了专门安排: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同时,为“仰冀上天眷顾、俯垂默佑、宽大以延遐寿”,康熙皇帝破天荒地做出了“大赦”决定。

《清实录·圣祖实录》详细记载了孝庄太后病重期间,康熙皇帝的具体表现:

心怀忧虑、日侍左右、检方调药、亲视饮馔。太皇太后宁憩之时、朕隔幔静俟、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因此昼夜不能少离。

3、孝庄太后崩逝以后,康熙皇帝悲痛欲绝,“擗踊哀号、呼天抢地、哭无停声”;“哀号痛切、情何容已”;“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入口、天颜癯瘠、以致昏迷”等的记载,屡见不鲜。

在孝庄太后丧仪的各个流程中,康熙皇帝都是一副“哀恸不止如前,几近昏厥”的表现,以至于诸王大臣乃至地方奔丧官员,屡次“上言劝阻、恳请节哀”。在康熙皇帝心中,孝庄太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圣旨,都是绝对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所在。孝庄太后临终已经有了归葬态度,康熙皇帝也只能遵旨奉行。但孝庄太后之前毕竟没有皇后单独成陵的先例,康熙皇帝也只能在不违背清朝祖制的前提下,“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

康熙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崩逝,于清孝陵外单独成陵,算是开创了皇后另成陵墓的先例,但对于暂时奉安于孝陵的孝庄太后梓棺,康熙皇帝依然遵照其生前意愿,未敢轻易安置。直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后的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才正式下令于孝庄太后梓棺所在原处修建陵墓,让其入土为安。

参考文献:《清实录·圣祖实录》、《康熙帝起居注》、《清史稿·后妃列传》

5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孝庄她跟谁的关系最好,可能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因为这个人不是皇太极,也不是多尔衮,更不会是福临,他便是康熙。


康熙还有个名字叫玄烨,康熙的性格特点跟孝庄是很像的,所以两人的关系特别好,在孝庄的影响下,康熙他从小就对读书学习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这一嗜好是伴其终身的。

孝庄在死后怕打扰皇太极,因此不愿意合葬,而康熙他和孝庄的关系有特别好,也不想让孝庄过早的下葬,因此才让孝庄皇后停尸这么多年。


孝庄皇后虽已年迈,但是硬生生的辅佐小孙子康熙继承大统,从此开创康乾盛世。孝庄皇后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一辈子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终究逃不过病魔。1688年,这位辅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没能战胜病魔,撒手人寰。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孝庄的遗体在准备运往盛京时,发生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她的棺材突然变重,上百个大汉都没能将它抬起,所有人都觉得很纳闷。


结果当天晚上,康熙帝便梦到了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后在梦里流着泪告诉他说,自己不想离开,盛京太远了,她希望一直守在康熙身边,于是康熙才下定决心不把孝庄太后运往盛京下葬,而是留在了宫中。这一留就是37年,直到康熙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孝庄太后终于入土为安。

此时也恰逢皇太极与孝庄成婚100周年,这一百年间清朝国运大涨,他认为这都是曾祖母积德了,便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成为孝庄长眠之所。

6

按照大清的习俗,孝庄去世后应该和当时的皇帝,也就是皇太极同葬。但是在她去世之前,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要求就近安葬这个问题难住了康熙,如果顺从她的意思,那清东陵的体系就会破坏,所以葬在清东陵很难实现。孝庄对康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孝庄也就没有现在的康熙。康熙对孝庄也非常尊敬,孝庄生病时,康熙不分昼夜侍奉在其床前,还带领亲信到天坛祈福,请求减少自己来延长祖母的寿命。就在康熙为难时,有人出了主意,先不下葬,等以后再下葬。康熙同意了,于是在清东陵修建了一座临时的宫殿“暂安奉殿”。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都被放在暂安奉殿里。雍正上位之后,在暂安奉殿内就地起建陵园。陵墓在昭陵的西侧,所以叫“昭西陵”。雍正一直觉得从孝庄在“暂安奉殿”这段期间,大清日益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他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除此以外,古时候往往用左代表着尊贵的意思,孝庄的陵墓就是在清东陵的最左边的,因此这恰恰表明了后代子孙对她的尊重。

7

按理说祖圣对他的祖母是非常敬重的,布木布泰在康熙二十六年就病危去世了,按理来说,康熙执政61年间,还有三十五年的时间为他的祖母建陵.再说了就现在清东陵外的昭西陵的规制,在当时的情况下算不上是大规模的陵寝.而且当时按大清的国力来看,建一座昭西陵的经费是绝对不成问题的.问题就出来了,康熙为何不在他在世的时候为孝庄文皇后建陵而是要等到雍正朝的第三年才开始动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