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国家爆发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也是检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成果的战争。战争爆发之前,中日双方的实力差不多,北洋舰队也堪称是亚洲最强的舰队之一。日本为了打败中国,做了长期准备,举全国之力发动甲午战争。最终日本在战争中击败了中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如果当时清政府坚决不和日本谈判,和日本死磕到底,那么日本能把清政府灭了吗?
如果清政府不签约,和日本死磕到底,日本绝对不能灭掉清政府!
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日本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明治维新,清政府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涉及面没有明治维新广,成果也比不上明治维新。但是清政府的综合国力还是强于日本,清政府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财政收入也超过日本。清政府的整体军事实力、军队人数、单兵装备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争,清政府败下阵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政治制度落后等原因。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淮军、湘军之间协调不当等原因。
日本为了打赢清政府也是倾其所有,不到两年的甲午战争,几乎花掉了近二十年的积累。日本军费多达2亿日元,而当时日本的财政收入也只有8804万日元。一场战争消耗了日本两年半的财政收入,日本军队消耗也非常大。日本急需战争赔款,发展国内经济。当时清政府打不下去了,日本也急需从战争中抽身。如果战争再打下去的话,日本别说获得利益,甚至有可能之前的努力也付诸流水。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见好就收是最佳选择。
甲午战争前,日本陆军总兵力也就是7个师团。甲午战争时,日本用于战争的总兵力为17万。如果日本想灭掉清政府的话,海军已经起不到关键作用,日本的“武功”等于废掉了一大半。日本陆军的实力,没有比清军好多少。当时清军陆军总人数达到了90万,其中70%完成了武器装备革新。这些军队虽然在前线败给了日军,但是如果日本抱着灭亡清政府的态度,这些军队势必会拧成一股绳和日本人对抗。日本军队军队人数处于劣势,当时中日双方的国力差距并不大,日本很难灭掉清政府。
清政府愿意签订《马关条约》,因为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如果日本对清政府下死手,那么清政府必将会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对抗日本。如果清政府动员一切力量和日本对抗,日本未必能打赢清政府。关键要看清政府有没有壮士断腕,奋力一搏的勇气。如果清政府面临灭亡的威胁,应该会尽全力和日本抗衡。甲午战争时,双方实力整体上在一个档次上,日本想灭亡清政府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时清政府在国内还有一定支持率。甲午战争期间,入京赶考的学子曾经建议清政府迁都再战。如果清政府真得迁都到西安,和日本死战到底。以当时日本那一点兵力,想打到西安几乎不可能。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之时,台湾军民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尚且坚持了半年之久。如果清政府发动全国力量和日本死磕,日本肯定灭不了清政府。国内老百姓反对清政府是一回事,抗击日本侵略者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清政府和日本死磕,国内老百姓也会以各种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日本想灭掉清政府更加不可能。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的默许纵容。当时西方列强希望中日之间出现战争,他们可以从中渔翁得利。西方列强能容忍日本打赢战争,并且获得一定利益。但是西方列强不允许日本在中国的实力过于膨胀,更不允许日本灭掉清政府,独占中国。当时所有列强中,日本的综合实力最差。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的实力都强于日本,他们都不敢奢望灭掉清政府,更何况日本。如果日本灭掉清政府一定会影响其他列强的利益,其他列强也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日本在《马关条约》中抢占了辽东半岛,触动了俄国的利益。俄国便联合德国、法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无力抗衡三国,便吐出了辽东半岛。一个辽东半岛都引起了三国干涉,如果日本想灭掉清政府的话,将会引起更多列强记恨,遭致更多干涉。到时候,日本想全身而退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灭掉清政府。
可惜的是清政府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而是选择屈膝投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随后西方列强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