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的皇帝看起来确实没什么特色,不像明朝的皇帝,一个个都是个性十足。不过也有例外,宋徽宗赵佶便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宋朝皇帝。我曾说过,赵佶是天才的艺术家,丹青、书法、琴艺、棋艺,无不精通;也是高品位的生活享受主义者,对园艺、美食、茶酒、女色,无不讲究。但他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不但自己贪图享受,而且宠信奸臣,又事事逞强。

对于君主来说,还是没有特色好,太有特色、太有个性了,反而是坏事。宋徽宗就是一个例子,最终招致亡国之祸,自己也被俘虏到金国。元人修《宋史》,评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另一位宋朝皇帝与宋徽宗恰恰相反——那就是宋仁宗。宋仁宗是一位看起来很平庸、没有个性的君主,既无天纵之英明,也未见有什么不了起的功业,甚至连个供坊间文人传诵的传奇故事也没有,只出现“狸猫换太子”的戏文中,但历史上其实并无“狸猫换太子”之事,戏文成就的也只是“包青天”的美名。他在位四十余年,也未能开创出今日主流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那类“盛世”。

然而,正是在这位平庸君主的治下,宋朝迎来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商业繁荣、百姓富足、文化昌盛的发展时期。宋人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与《宋史》对宋徽宗的评价正好相反。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辛铁,我来回答。

要说宋朝皇帝,其实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开国皇帝赵匡胤,雄才伟略;第二任皇帝,赵光义一直活在超越他哥哥的阴影里;宋仁宗,不愧为仁的庙号;神宗改革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最有特色的皇帝是宋徽宗,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3

感谢头条邀请!

个人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说皇帝的特色是什么。

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真龙天子,带有身份的权威性和神话行。他们身份的特殊,让他们在人们眼中,是虽具有七情六欲,但却肩负天下兴亡特殊使命的超凡之人。所以,在一般认识中,皇帝要么英明神武、雄心勃勃、威严刚毅、乾刚独断;要么刻薄寡恩、残忍好杀、忠奸不明、荒淫无道、贪图享乐。

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一方面,经济、文化极度繁荣,而且自开国以来,皇帝对文人地位有很大有很大的提升,基本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民主局面。另一方面,山河破碎,长期遭受少数民族政权欺压,领土狭小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

所以,第一个原因是:宋朝的皇帝因为对文人的极度重而表现出一种看似懦弱的悲哀,加上他们本身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人品魅力,让宋朝的皇帝看起来很像有修为的句子,而不是像皇帝那样盛气凌人,威猛逼人。从他们表现看起来更像绅士和君子,而不是令人怕的皇帝。

第二个原因是:宋朝在领土和对于入侵方面,表现出的差劲,已经北宋、南宋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亡国,这让宋朝的皇帝看起来懦弱无能,没有皇帝的霸气和铁血。

第三个原因:宋朝的皇帝多数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力,并不是滥杀无辜和残忍无道的代表。而且宋朝的皇帝在个人享乐方面,总体是比较自律的,比如宋仁宗宁可自己宫中黑灯瞎火,也因百姓过得快乐而满足,这种气度和仁善,并不多见于其它朝代。

综上说书,宋朝的皇帝好像没有特色。

4

我想,人们通常所说的没特色,应该是指这个皇帝既没有创造丰功伟绩,也没有太荒淫无道,成了一个没有故事的皇帝。

确实,宋朝的皇帝比起其他朝代,似乎是平淡了一点。比如明朝,朱元璋、朱棣不用说,后面也是顽主、道士、懒虫、木匠齐上阵,非常热闹。清朝更不用说了,康雍乾哪个不是闹得风生水起,这些皇帝因为故事多,长期霸屏各个电视剧。如果比得远一点,汉朝唐朝故事较多的皇帝虽然比不得明清二朝,但刘邦、刘彻、李世民、李治也是很有戏份的,唯独宋朝确实显得冷清了一点。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还是宋朝的治国模式。宋朝皇帝是和士大夫治天下,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集团是帝国的中坚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的对外策略是防御为主,宁可以金钱换取和平。比如,成就“澶渊之盟”的寇准成了名臣。出使辽朝,通过增加岁币来重新维持和议的富弼也被视为大功臣。没有大的战事,皇帝自然少了运筹帷幄、选将灭敌的机会,宋朝当然也不会冒出个“宋武宗”了。

其次,在内政方面,宋朝的文治之风,让士大夫阶层强势崛起,士大夫的担当意识也很强烈,他们逐渐成了政坛主角,虽然皇帝可以通过宰执大臣的轮换选任来保证权力的控制,但具体事务确实操诸于文臣之手了。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一大批文臣相继登台,留下自己的印迹,这样一来,皇帝的戏份就又少了点。当然,宋朝的文官也会有争执,但总体来说斗争还是温和的,因为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在,斗争失败者最多也就外放贬官,所以少见流血事件。这样一来,作为居中裁判的皇帝而言,他身上的故事就又少了点。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一个王朝的开创者身上总是充满故事的,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又有点特殊,他是行伍出身,当上高级将领后发动兵变夺权,一夜而成为皇帝。可以说“幸福来得太突然”,其中少了些曲折性,没能让他好好发挥一下。此后的平定李筠、李重进反抗,逐个吞并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都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如果他的过程能像李渊、李世民除隋乱、康熙削三藩那样曲折,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肯定也会饱满一点。

第三个原因是史料上的匮乏。明清两朝离现在相对近,史料也最丰富吗,这对后人了解当时的人物当然是有帮助的。但记录宋朝历史的资料其实不算多,元朝编写的《宋史》太庞杂,成为二十四中最繁乱的一部。记录北宋历史的最重要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又缺失了一部分,其他相关史料也不算多,而且不少史书为本朝人所写,会有所避讳。记录南宋的史料更少了,详细点的只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主要集中在高宗朝,后面的孝宗到度宗,直至末三帝,相关史料十分有限。正史不能瞎编,缺少了史料,人物自然无法鲜活起来。

当然,宋朝有特色的皇帝也不是一个都没有。比如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赵佶,前面已经有人说过了,“瘦金体”、花鸟画、写艳词、花石纲、修艮岳、好女色,还自不量力地想收回幽云地区,结果把一切都赔进去了。再有他的儿子宋高宗,故事也不少:借出使之机自立为帝,为躲避敌人一度在海上漂流,遭遇兵变后猜忌武将,处死岳飞留下骂名……他的猜忌、偏狭、颟顸也该算有特色吧。

最后,再说一句,皇帝没特色也没什么不好。皇帝喜欢开疆拓土,就要生灵涂炭、就要血流成河……皇帝喜欢声色犬马,就要耗费民脂民膏……所以,皇帝少刷点存在感,未必是坏事。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

南宋有宋孝宗这样坚持北伐,反对向金朝屈膝求和的皇帝。无耐他无识人之明,任用的北伐将领无能,致使北伐失败了。

南宋锐意进取的宋孝宗一生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于是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全无,把瘦小孩就是赵昚留了下来。

留在宫中的赵昚,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的准皇储确和权臣秦桧关系很僵。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顾忌赵昚能力太强。赵昚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3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高宗显然不为秦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昚及时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赵昚被养在宫中将尽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3,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都是完壁(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意见)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2年后,金海陵南侵,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皇太子赵昚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担心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

36岁的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在军事上,1严肃军纪2培养军事人才3提高军队战斗力。

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宗,刘琦这样的名将。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

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

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复的老臣相继去世,又使其辅弼无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

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最后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不和。最后陈去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

孝宗为了恢复,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减冗官,又严格控制萌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还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

改革财政

增加纸币,出售官田。

在军事上,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又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赵雄,出使金国。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国书时,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这两条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

在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决了,于是又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

虞允文的死,对孝宗打击很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为政求稳,渐趋于保守。对与金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将全部精力全都转移到内政建设上。可能他想将这个任务(恢复)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两年后传位光宗。在当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

对宋孝宗的看法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

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一些。

6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转折点,文盛武衰。开国皇帝兵变起家,所以杯酒释兵权。武人们受制,将兵分家管理。兵不强,国内倒是安全啦。可外来的草莽民族一个比一个强悍。所以两宋的历史让中国人不忍看。从辽人,西夏人到金国人,把宋朝从北打到南,最后难逃在崖山让蒙古人灭国!说起来都是泪。宋朝皇帝和文人极富文彩,两宋文化也是瑰宝,值得我们骄傲。但应吸取的历史教训也极深刻。不是光落后要挨打。宋朝时,我们一直被远落后于我们的辽夏金和蒙追打。到明末一亿多人口的国家被入关的六十六万清军灭亡,实应深刻反思。一个民族没有尚武精神,你再富裕,也是危险的,容易被狼惦记!

7

宋朝实行君臣共制,皇帝想做什么,一定要大臣同意才行,不可能由着自己胡来。甚至想修建宫殿,修建陵墓都需要大臣同意。所以,宋朝皇帝的宫殿比其他朝代要低端很多。宋朝还规定,皇帝死后才可以修建陵墓,而且七个月必须完工。所以很少有盗墓贼惦记宋朝皇陵。宋朝还比较流行皇帝娶功臣的女儿为皇后,所以宋朝皇后的素质非常高,自然能把子女教育的比较好。

有了那么多的限制,想成为宋朝的昏君或者暴君确实不容易。想要大展宏图也很难。所以宋朝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才子皇帝宋徽宗了。

8

小编可以去看一本书,叫《如果这是宋史》,写作风格与明朝那些事很像。其实历史上最没有特色的皇帝就是清朝的了,清朝皇帝除了会搞特色其他好像都不会,一个个阴鸷的不行。宋朝的皇帝为什么现代关注的少?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就不高,除了赵大雄才大略一点,其他的不是怂就是倒霉,更有像赵构这样害死岳飞的,还有像造成靖康耻的徽宗和钦宗,后人根本就不愿提起来。整个两宋虽然皇帝不咋地,但文臣武将有名的真是不要太多,也很精彩,有像寇准、范仲淹这样的名臣,有像蔡京、秦桧这样的奸臣,有像狄青、岳飞这样的传世名将,也有现场的孬种,感觉比明朝还精彩的样子。

9

重文轻武。

10

宋和“怂”谐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