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绝对的客观
况且《史记》已经有几处明显矛盾的地方
1.张仪,苏秦的出现年代
张仪和苏秦的出生年月皆是不详,但死亡年份是确定的。
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
据太史公记载,苏秦资助张仪前往秦国。
而根据考古发现,张仪出生在苏秦之前,入仕时间也早于苏秦,所以说这一段基本上可以说是错误的。
而与张仪处于同一时期合纵连横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公孙衍。
2.《离骚》的创作时间
关于屈原作《离骚》,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屈原放逐,乃作《离骚》」。
而后又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离骚传》说「屈平疾王之听之不聪也,馋馅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那么问题来了,屈原被流放是处于楚顷襄王时期,而后面一段写的则是屈原伤痛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离骚》到底是作于楚怀王时期还是楚顷襄王时期哪?
这是太史公自我矛盾的一个地方。
3.博浪沙刺秦
张良是我第一个认识以刺客登场,最后却当了谋士的奇人。
良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以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始皇作为被刺专业户,前有荆轲,高渐离,有所防范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个力士真的不是一般人,秦时的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公斤,能把这么重的东西抛出去,虽然没有砸中正车,但把副车砸的粉碎也是可以了。
另外这一段的疑点还在于太史公对于前两段荆轲和高渐离这种社会底层人员的刺杀大书特书,而为何到了张良这种贵族又缄默不言了。
总的来说,太史公人品没话说,但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丢失,被人更改等等意外。
所以《史记》不绝对可信,还要参考其他史籍与自己的思考才能了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