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

开头先澄清一下,严格意义来说,努尔哈齐建立的政权并不叫大金国,而是满洲国。他儿子皇太极和袁蛮子往来的文书上都自称满洲国主。

萨尔浒大战

明朝和建州女真的关系在明初曾经有一个短暂的蜜月期,当时在原五国城一带活动的胡里改、斡朵怜两部为了躲避野人女真的袭扰相继南迁,当时明朝和朝鲜都想拉拢这两个部族,尤其是明朝更需要一个在东部牵制蒙古的旗子;而建州女真当时十分弱小,尤其是斡朵怜部只有壮丁几百,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强大的政权寻求庇护,这样建州女真就和明朝好上了。毕竟建州女真能替明朝牵制蒙古,而明朝也能为建州女真提供庇护。不过这样棒子最后也记恨上了建州女真,没少趁着人家弱小欺负人家,不过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建州女真强大之后棒子被满洲大汗打成狗,李氏王朝还得认满洲大汗当爹,这是后话。

但是建州女真和明朝的蜜月期很短暂,北元解体标志着蒙古彻底无法和明朝对抗,建州女真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从此明朝对建州女真的政策也就从拉拢变成了打压、分化,例如当时建州女真生产生活资料匮乏,极度依赖与明朝贸易,明朝因此也就设置贸易壁垒哄抬物价、拖延开市等,而且边将为了往上爬故意在边境挑事,以此获得军功。

所以朱棣和孟特穆、李满柱能早前的那点情分基本上被消耗殆尽,而且从地缘平衡的角度来说,建州女真早晚会崛起,因为就北方民族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经历一个政治中心化得过程,只要完成了这个中心化的过程就可以崛起,只不过正好是努尔哈齐带领建州女真崛起罢了。但是对于努尔哈齐来说,是否和明朝决裂,他是打鼓的,因为他知道明朝的实力,虽然真实的明朝是个废物点心,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满洲国还是太弱小了,尤其是在经济生产方面明朝就是在废物也远强于满洲,毕竟满洲连布匹、纸张都无法生产。

但是实际上努尔哈齐不得不和明朝决裂,除了明朝一直在打压女真之外,就是当时小冰河期这个全球性降温,满洲粮食减产导致粮食危机。而努尔哈齐作为一个领袖,想要度过危机只能另谋他路,那就是拿明朝当提款机用。

所以努尔哈齐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同明朝决裂。其实七大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条,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且七大恨本质上就是檄文而已,毕竟古典时代发动战争都要先发布檄文并传檄天下,以此来确定自己起兵的合法性。我始终认为,努尔哈齐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打抚顺、清河之役,但是打过发现明朝居然比他认为的更废物,所以救逐渐大起胆子,打了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之战过程不多说,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将近五万人被斩首,满洲损失历来没有个准确数字,目前我接触到的最大数字就是《清朝全史》中的满洲战死两千,这个交换比也很漂亮。

萨尔浒之战的意义在于,辽东的主动权彻底易手,也标志着明朝失去对辽东的统治。转年努尔哈齐就带兵冲劲了辽东,整个辽东成为努尔哈齐的战利品。不过努尔哈齐的志向并不远大,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努尔哈齐给自己的定位仅仅是满洲之主,而非是天下共主。对于努尔哈齐来说,占领辽东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努尔哈齐打下辽东是清朝兴起的第一步。

松锦大战

努尔哈齐的继承人皇太极和他爹不一样,他爹要的是满洲之主,而皇太极要的是天下共主。所以皇太极上台之后就立即调整他老爹的政策,解放汉人农奴,并从境内的汉族知识分子当中通过考试选拔文官,并积极吸纳明朝的文武官员和兵士平民归降,一个天下共主呼之欲出。

而想要彻底做天下共主,那么就必须要入关并迁都北京,至于如何入关,皇太极采用了伐大树的策略,就是通过不断的战争消耗明朝的国力,清除明朝的盟友。

就这样,朝鲜认皇太极当爹,蒙古大部分站到了皇太极这边,林丹汗这个这个大元汗只能到青海的草原上躲避,最后死在了青海。他的妻子和儿女只能献上大元的国玺,向皇太极投降。同时,皇太极发动了五次破关战役,消灭了大量的明军,掳走的白银就达到几千万两,每次都还有一堆人口被皇太极抓回去补充劳动力。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关外也不断搞事,清除明朝在关外的重要据点,那么拿下锦州这个辽西走廊上的堡垒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皇太极组织了人马对锦州的围困,被满洲打惨的明朝立即组织人马救援锦州,因为一旦锦州失陷,山海关则失去了屏障。

明朝开局是很顺利的,但是由于缺乏野战能力只能依赖工事,导致满洲虽然兵锋受挫但并无大碍,相反皇太极带人支援之后,经过一场东亚大陆最大的炮战,清军将明军反包围并捣毁了明军的粮库。

这场炮战也很有意思,明军有大大小小三千多门火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大将军炮这种中世纪水平的大喷子,能威胁到清军的只有16门红衣大炮。反观清军,虽然只要几十门炮,但是都是红衣大炮,而且清军炮手的素养远强于明军,所以评论每次齐射都能打到明军头上,而明军每次开火不是射程不够就是丛清军头顶上飞过去。

所以,被包围且断粮的明军只有突围这一条路可选,但是皇太极不是吃干饭的,他敏锐的判断出明军可能突围,并派兵堵住明军突围的各个路口。所以丧失战斗意志且缺乏野战能力的明军彻底成为清军的猎物,战斗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13万明军被斩首五万多人,另有数万人被挤进海里成了鱼食,只有一万多人逃出生天,其中率先跑路的王朴、吴三桂等人仅以身免,洪承畴困守松山一年多,最后部将反水向清军开城投降,洪承畴被俘后投降。

松锦大战的意义在于,明军最后的野战部队被清军报销,明朝已经无兵可用,此时清军入关仅仅是时间问题。另外,清军在入关之前就消灭了至少三十万明军,其中包括了明朝全部的精锐部队。所以,松锦大战彻底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全文完

最佳贡献者
2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萨尔浒和松锦战役,是改变明清两朝命运的战略决战。

先说说萨尔浒战役。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明军8万,加上朝鲜,西海女真部等盟友一共11万人,号称47万。后金只有六万人左右。

在萨尔浒(今辽宁旅顺)地区,努尔哈赤面对明四路大军围堵,采取“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后金骑兵的优势,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最终除了李如柏一部行动缓慢(他本是辽东人,深知努尔哈赤过人之处)其他三路大军全部被歼。明朝损失五万多人。

明清这次决战,是典型以少胜多战例,此后,后金在辽东地位更加巩固 ,加强对西海女真部落和朝鲜威慑。为后来统一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战役结束以后,后金由守转攻,而明朝则变为由攻为守 ,失去辽东大部分土地。仅存山海关以外少量领土如,锦州 ,塔山等地。逐渐失去对辽东的战略主导地位。

再说说松锦大战。

1639年,明朝大将洪承畴被任命蓟辽总督。防备清朝进攻。

1640~1642年明崇祯十三年,松锦战役打响,历时两年。皇太极此战目的 旨在消灭明朝在关外最后一只劲旅~关宁铁骑。彻底打通关宁锦防线。

第二年,1641年,皇太极亲自组织大军一共11万人,明朝组织13万人,单从兵力对比,双方旗鼓相当。明军火器数量还占优,而且后路已经被清兵堵死,按常理应该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

但是, 洪承畴的其他将领,相互掣肘 ,还贪生怕死,关键时刻不战而逃。导致洪承畴无兵可以机动调配,灵活部署,结果自己被俘,后来变节投降。

据说 开始洪承畴绝食,打算以死明志,尽忠大明。不少人包括皇太极本人亲自劝降都无果。最后还是皇太极大妃(后来的孝庄皇后),亲自出面到狱中 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诺加官进爵,封妻荫子。洪承畴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看来英雄难过美人关,此话不假。

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关宁铁骑,就这样损失殆尽。最后只剩三万人,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城。

明朝另一个重要将领祖大寿最后也被迫投降。

此战是明清战史上,在辽西最后一仗,在军事史上是有名的“围城打援”经典战役,之后明朝再也没能力对清朝进行反击。

两次战役的历史影响。

努尔哈赤父子抓住明朝皇帝昏庸,官员腐败,农民大规模起义时局不稳等机会,通过两次对明朝决定性战略大决战。奠定确立在东北的领导地位。明朝彻底失去了在辽东的统治地位。

进而以东北做为重要后勤,人员补给基地和跳板,发起向明王朝的全面冲锋和吹响进军中原的号角,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3

后金的兴起还要从一场反侵略战争说起,那就是明万历年间的入朝抗日之战,这场战役明朝虽然取胜但耗费严重,日本虽然战败但国内却出现了统一。这场战争改变了明朝的命运,自此之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为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历朝鲜战争让明朝开始了走向了下坡路

万历帝并不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但是他继位之初首辅张居正确是个治世的能臣,张居正改革不仅整顿了明朝的吏治还增加财政收入,为明朝的中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可惜张居正去世的过早他的改革仅仅维持了十年对明朝的影响实在有限,万历帝也不是个勤政的皇帝最终导致了明朝走向了下坡路。

邻国日本却猛然崛起,自丰臣秀吉统一后竟两次出兵朝鲜意图攻占大明朝,万历帝坚决主战并最终击败了日本,但这场战争让明朝耗费巨大,让本不富裕的国库变的更加空虚,尤其是东北的边防实力锐减严重。

凭借着关外明军的不利形势,努尔哈赤快速起兵,作为女真的英雄他身负国仇家恨凭借父亲留下的十三副铠甲渐渐的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东北王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随后后金逐步统一女真各部成为关外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八旗军逐步确立在关外的优势

万历帝不能容许后金做大,因此派遣杨镐为辽东经略,集结兵力同后金进行决战。此时的明朝形势还算有利,蒙古部和朝鲜以及女真叶赫部都支持明朝,但由于军队训练不足加上粮饷不充足,军队的战斗力过于地下,虽然号称二十万人其实也就十万部队。

杨镐还制定了错误的进军方略,在实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居然分兵四路合围后金,后金八旗虽然只有六万人但并没有分兵迎击,而是先围歼了西路的明军主力杜松部,此后明军的形势变得极为不利,其他三路也都被八旗军各个击破。

八旗军乘胜占领了开原铁岭并吞并了叶赫部,朝鲜也因此臣服。此后明军陷入被动先后丢失了沈阳辽阳等大城市,明军只能退入辽西处于防守态势。

松锦大战后明朝气数已尽

松锦之战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次大战,此役以清朝全胜和明朝惨败而结束。皇太极接过父亲努尔哈赤的汗位后一心想称霸中原,他并没有因为占领整个关外的土地而沾沾自喜,而是将后金改国号为清定都沈阳。同时他把蒙古诸部打垮并占领朝鲜剪除了明朝在关外的盟友,也多次绕道山海关袭扰京师。

为了同八旗军决战,在基本消灭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后,洪承畴的十万大军被抽调至关外,但此时的八旗军已经扩编为二十四旗也就是满蒙汉各八旗,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反观明军虽说是八镇总兵十三万人但是骑兵数量有限,想通过步兵野战取胜那是非常难的。

然而在崇祯帝的催促下洪承畴放弃了步步为营坚守城池的策略选择了和八旗军在城外野战,明军本不占优势但皇太极还是出奇兵烧毁了明军粮草导致明军溃败。随后八旗军一鼓作气歼灭了明军主力攻克松山、锦州俘虏了明军主帅洪承畴,此役过后关外土地全部沦陷,明军再无机动兵力可言。

总结

这两次战役清朝都取得了大胜,明朝都是惨败。尤其是松锦大战后明军只剩下吴三桂的几万人,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李自成起义军,明军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而关外清军入关那也是明朝不能阻挡的,因此松锦之战的失败也标志了明朝走向了灭亡。

4

萨尔浒大战是明朝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一战,也是后金崛起之战。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趁明朝党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机会,决意对明用兵。用兵方略为:先打辽东明军,吞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率军二万攻占抚顺,清河。抚顺等地接连失陷,明朝感到事态严重,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关内各省兵力出兵辽东。

此战明军选择了让自己部队化整为零兵分四路再一同进军的战略方针,对于没有通讯设备的古代军队是一个巨大挑战,一旦部队之间没有配合好,很可能先和敌军接触的部队就直接被打没了。后金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明军的战术变成彻底的“送人头”,后金歼灭明军约五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朝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辽河以东基本沦陷,在辽东的统治动摇。后金的胜利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后金趁机占领了开原、铁岭等地并且征服了叶赫部,并且与明朝争夺辽西地区,后金国力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

松锦之战是清帝皇太极发动的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关宁铁骑并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松锦之战开始于清军围困锦州,历时两年多,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沦陷,只剩孤城宁远,关宁铁骑被歼灭殆尽。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 此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明军主将洪承畴、祖大寿也兵败降清,清朝也从他们那了解到很多明朝的很多机密,此战的胜利可以说为清朝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



5

您好,我认为这两次战役应该还是应该细分一下:

萨尔浒之战,是清朝(后金)的崛起之战。

松锦之战,是清朝奠定入主中原能力和态势之战。

萨尔浒之战,基本彻底扫清了明军在辽东的活动主力部队,辽东对后金转攻为守,军事形势极其被动,扭转了尤其李成梁以来,进剿女真的态势。从后金角度,扫清了进攻辽沈的障碍,奠定了后金入主辽沈,成为天下一隅政治势力的基础,撼动了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但此时依然是明代万历后期,虽然明朝已经走向没落,但还没有达到崇祯时,天下大乱盗贼峰起的局面,萨尔浒之战还不足以撼动明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是后来清朝兴起的决定之战。

松锦之战,已经是在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已经在努尔哈赤基础上设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合成24旗,并且建元称帝,两次征讨朝鲜并统一漠南蒙古,清朝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照比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大大加强,因为北京近于辽东,地理上对明朝政治不利,清军几次入口,此时清朝已经具有撼动明朝在中国,至少是在黄河以北统治的能力,但明朝毕竟太大,彻底灭亡明朝是需要时机的。

我认为,导致明代的彻底灭亡,更多压力和动力来自于自身,和关内的纷乱,最后逼迫崇祯自缢,攻破北京的还是农民军李自成而不是皇太极,但清朝决策层利用好了这一历史机会,提出为明朝复仇的口号,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原的拯救者,成为进军北京的由头,无论后世如何评价非议,但不能不说是清朝实力积累,与政治成熟的体现与结果。




6

1619年,萨尔浒战役以明朝全国精锐一战全灭告终,后金部队则损失甚微,这标志着明军的野战能力与后金军判若天渊。此时的八旗兵无敌于北亚,虽然只有六七万军队,三四十万人口,最终却灭亡九千多万人口的明朝,并且开疆扩土,打下近14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疆土。

兵贵精不贵多,从古至今,掌握数量虽少,质量却高部队的一方总是能够灭亡另一方(南宋能撑住是因为江淮水网地区让金兵的野战优势无法发挥,后来能挡住蒙古多年也是基于同样原因,直到蒙古的火炮和水军都强于南宋后,在水网地区也占据军事优势,才撑不下去)。数万后金军在萨尔浒之战能够歼灭明朝最精锐的8.7万军队绝非偶然,控弦数十万的北元蒙古还不是照样被几万后金人灭掉。当年的后金祖先,金国崛起时,就号称“满万不可敌”,摧枯拉朽般灭亡当时的北亚霸主,拥有一百多万部队的辽国。在萨尔浒之战前的后金,已经基本统一满洲各部,拥有数万精兵,掌控数千里广阔空间,实力比当初起事反辽的完颜阿骨打还要强大数倍,又岂是已走过巅峰时期的明朝所能抗衡?

换言之,明朝想要压制女真人崛起,只能是在萌芽时期就压制住对方,不让女真诸部统一,可惜当时的阁臣们目光短浅,虽有辽国被灭的前车之鉴,却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早早倾举国之兵北上。等到萨尔浒之战时,拥兵6万的后金的军事实力已经远在拥兵一百多万的明朝之上,明朝灭亡的命运在那时已然注定。一些人在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总认为是多方面原因所致,其实像起义军蜂起、吏治腐败、贫富悬殊、财政崩溃、小冰河时期导致的粮食减产、鼠疫、部队半军阀化不听调遣、投敌的汉奸军头太多等等,都是次要原因,可以忽略不计,即使这些原因都不存在,以双方军事上的绝对差距,后金也必然可以灭亡明朝,最多是时间略多几年罢了。这就好像如今的美军只要有1万,就能轻松灭亡即使有一百万部队的印度是一个道理。

事实上, 那些所谓的明朝灭亡的其它原因,基本都是源于后金这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后金的打击,这些因素根本就不会存在。如果镇国的部队不在与后金作战中被消灭,或被迫防守北疆,中枢手中有一支强大的武力,那各地的军头们自然对中枢唯唯诺诺,可以随意调遣。如果没有后金的压力,明廷也不会财政崩溃,更不需要强行增加赋税,逼反百姓。而就算逼反了,战力强大的部队也能迅速剿平,把影响约束在可控范围之内,不至于让农民军雪球般越滚越大。而如果军事上还有希望,甚至是牺牲还能有价值,那大多数投降的明军将领恐怕也不会去投靠那个刚从深山老林里出来的蛮族了。

说白了,还是野战能力的高下决定一切,差距略大,靠其它因素都无法弥补。明朝后来能够再维持25年,不是因为有自保之能,而是三个原因:一是后金先利用17年时间灭了蒙古和朝鲜,稳固后方;二是后金要积蓄力量(物资、人口等),调顺内政;三是要通过频繁南侵,一步步削弱明朝的力量。四是要坐视农民军和明廷两败俱伤,等待最佳时机再入主。

在后金积蓄、壮大、稳固后方的过程中,明朝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手段,只能眼睁睁看着亡国一步步降临。明廷采用的手段,无非是在宁、锦、山海关死守城池,避免野战,这其实已经是当时所能选择的最好的办法,虽然也是坐以待毙,但总能多坚持几年,出去野战只会灭亡得更快。而此法不能长期生效的本质原因,就是后金南下不止这一条路,等到蒙古臣服,后金就可以越过这条马奇诺防线,从山海关以西入侵,毕竟漫长的长城防线上,并非处处都和关、锦防线一样拥有天险,辎重难越。当然,绕远了想要保障粮道,就需要更大的成本,但如果得到蒙古的全面配合,多积攒几年,迟早能够具有足以打下北京的粮食。

和山海关这种周边是连绵山脉,饶都绕不过去(士兵,尤其是辎重和骡马必须要有差不多的路才行,能翻山越岭的没几个)的要隘不同(这种想围城是围不住地,城里始终能得到后方的补给和增援),只要过了连绵的山区,在河北平原上,就算有坚固城池,难以很快打下来(在城中保留一定力量,如果后金主力过城南下,这些兵虽然打不过后金主力,欺负一下运粮的少量二流部队,断掉对方粮道还是做得到,这样后金人的主力便无法持久作战,扩大胜果),但对方一是可以以主力保护粮草辎重绕城前进,二是可以选择长期围城,等待城中粮尽。对军事常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具备野战能力,城都不敢出,一出就被灭,光靠守城是肯定不行的,只能苟延残喘,对方把粮道一断,围而不攻,最终迟早是“城中人相食”,进而被破的局面?

综上可知,明朝被后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明廷奉行的乌龟战术确实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但这并不能扭转早晚被后金灭国的大势。能改变这种宿命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变得更差一些,抢先让第三方灭掉自己。

7

首先说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大战是明朝和后金第一次正面的大战,明朝方面出动十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以杨镐为经略,分兵四路意图攻灭后金,后金方面出动六万主力,在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下,集中兵力,对抗明廷,最终明朝大败,将领损失300多员,杜松刘綎战死,损兵近半,努尔哈赤战后进占辽阳,沈阳,明朝和后金在辽东的对立陷于被动,后金也因此兴起,逐渐可与明廷分庭抗礼。

再说松锦大战,

明朝自萨尔浒之战后,在辽东一直处于被动,幸得袁崇焕在宁远击败了努尔哈赤,才暂时稳住了局面,之后在孙承宗等文臣的主持下构筑宁锦防线,与后金对峙,可是松锦大战皇太极攻克松山,俘虏主帅洪承畴,明军十三万主力覆没,锦州失陷,祖大寿投降,明军仅剩吴三桂一军退守山海关,关外也仅剩宁远孤城,从此在辽东再无与后金对抗的实力,后金方面也确定了绝对的优势,为日后进关夺得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是后金兴起,明朝败亡的战役。

8

其实还有一个辽沈大战。

萨尔浒、辽沈、松锦,是后金代明的三大战役。

萨尔浒之战,标志着双方军事态势的转变,明军由攻转守,建州由守转攻。

辽沈之战,标志着双方政治形式的转变,明朝在辽东的统治终结,建州在辽东确立统治。

松锦之战,标志着双方国势的转变,明朝国运将尽,建州国运兴起。

嘉庆皇帝曾说到“太宗一战而帝业定”。在清朝自己的官方文献里,把松锦之战认为是三大战役之首。

松锦之战,可以说是建州军对大明中央政权的最后一战。大明的最后一点家底被消耗一空。到了战事结束的1642年,明朝的北部防线退到山海关一线,关外仅存两三座城堡,只有象征意义,而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又东山再起,接连攻城拔寨,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已经可以感受到最后崩溃的末日气息了。

9

在明朝的灭亡因素中,关外后金的崛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明朝经略辽东的战略失误。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后与后金多次爆发战争,其中尤以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的结果最具决定性,可以说是后金崛起、明朝衰亡的关键战役。

萨尔浒之战:辽东局势彻底失控,明军已无法遏制后金崛起

纵观整个明朝时期,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众多,而生存条件又过于恶劣,因此长期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且完全推行军管制度,再加上仁宣以来明朝的战略收缩,这给后金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逐步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而最初明朝仍然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即使努尔哈赤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自称国王,又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称汗,明廷对其仍然没有过多的关注。

直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先后攻掠多地,明廷这才开始将目光转向辽东,抽调川、甘、浙、闽等省兵力驰援辽东,同时通知朝鲜、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策应,准备一举歼灭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序幕就此拉开

历经半年,各地援军先后抵达沈阳地区,合计总兵力11万人,对外号称20万,对后金方面则号称47万。明朝军队虽然是清军的1.8倍,但由于朝廷粮饷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军队互不统属,将帅之间掣肘严重,战斗力其实并不强。

然而,朝廷并未给主帅杨镐整顿军务的时间,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杨镐只得在刚刚下过大雪,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出兵,再加上分兵策略的失误,以及情报的泄露,导致明军被逐个击破,惨遭战败。

此战过后,明朝在辽东的主动权完全丧失,彻底失去了趁机剿灭后金的能力,开始进入被动的战略防御阶段,再也无法遏制后金在辽东的崛起。也正是在萨尔浒之战的同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国号大金。

松锦之战:明朝彻底丢失辽东,被迫退守山海关以内

在逐步实现对辽东的掌控之后,努尔哈赤便开始不断向明朝边关推进,虽然此时明朝关外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关宁锦防线。然而,面对这道防线,努尔哈赤始终难有建树,直到自己去试,也没能成功破关。

皇太极继位之后,在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改变战略不再向明廷进攻,而是通过两征朝鲜、拉拢和进攻蒙古诸部,先行解决了入关的后顾之忧。至此,皇太极才开始将战略重心调整到关宁锦防线。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汲取过去教训,制定了长期围困、围点打援、迫其出降的计划,先修筑义州城作为阵地,再收割锦州城外庄稼、扫除外围据点,切断锦州驻军与外部联系,之后又于次年在锦州城外铸造营垒、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将锦州围的水泄不通。皇太极的计策果然奏效,由于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导致锦州外城失守,锦州守将祖大寿连忙向朝廷告急,崇祯急令洪承畴水岸聆步骑十三万“刻期出关”。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领大军抵达松山与杏山之间,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几乎溃败,洪承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取胜后便驻扎宁远,探查锦州虚实。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则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促迅速进军,崇祯帝于是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分别任命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在洪承畴被迫出军的同时,皇太极则命人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等地挖掘站好,包围松山一带。

明军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清军突袭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粮草被夺的明军本打算次日一早突围后修整再战,然而大同总兵王朴回营之后便立即率领本部人马率先趁夜突围逃跑,结果导致明军各部争相突围,顿时阵脚大乱。

最终,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在“转饷路绝,阖城食尽”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松山城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陷落,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

此战,宁锦防线告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明军除吴三桂的三万残军退守宁远外,全部损失殆尽,山海关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至此,明军彻底丧失了与清军在关外交战的资格,明军只能退守宁远、山海关一线,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如上所述,在明军和清军的诸多战争中,萨尔浒之战和宁锦之战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两场战役,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彻底丧失了遏制后金崛起的机会,而宁锦之战后明军则彻底丧失了对清军的反击能力,只能被迫退守山海关一线,而后金则在攻灭蒙古各部后,开始自北部长城一线频频入侵关内,明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双线牵制之下,在九边重镇被明末瘟疫摧毁的情况下,最终被李自成攻入北京。

10

大家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回答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是自己的一点拙见,而且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姑且我来抛砖引玉吧!

明朝的覆灭,虽是人祸,但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两场大战,只是进一步加深了明朝的衰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年号天命!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宣布著名的讨明檄文:“七大恨”(无故杀祖杀父之恨;支持叶赫,压制建州之恨;越界与女真争利之恨;援助叶赫,使叶赫许配努尔哈赤的女儿转嫁蒙古之恨;不允许在自己地盘耕种之恨;明听信谗言,肆行凌侮之恨;哈达复国之恨)。1619年,明神宗派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坐镇沈阳,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可惜由于此时兵力分散,且不能互相兼顾,且士兵羸弱将帅无能导致惨败,辽事日渐败坏!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洪承畴驻扎宁远,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崇祯皇帝也下令急进!无奈,洪承畴放弃了且战且守的持久政策,再加上连年征战,赏罚不分,军队早已没有斗志,在皇太极的进攻下,洪承畴被俘,祖大寿献锦州城。崇祯十五年,松山、锦州、杏山城破,松锦大战结束!

这两次战役的失败,为腐朽的明朝敲响了丧钟。其实当年的老朱怎么也想不到,他所推崇的中央集权制,为明朝的覆灭制造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明末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老朱实行的军户制度导致广大土地都被各级军官侵占,广大农民无地可种,却还要交税,占领大量土地的统治阶级却还要不停的盘剥百姓!明初,一年的税收两千多万白银,崇祯的时候,一年的税收只有区区四百万两!另外,由于连年对后金用兵,以及天灾人祸,使得国事更加不堪,1618年,辽饷骤增300万两,而这时候国库里干净的都可以跑耗子了;最后,明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无力安抚,又无法剿灭,使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以致无法收拾。可以说,此时的大明早已不是当年万国来朝的大明了,他如同一个进入暮年的老人,死气沉沉,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