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废诸子博士官,设五经博士官这一史实,其本质是为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所采用的治国学派的措施。这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有利于当时国家的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来讲就是先进文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建议确实有利于君权的巩固,但也扼杀了人们的思想,他的主张也阻碍当时社会的发展。所以说在封建王朝儒家思想体系对于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的统治是有利的,同时也阻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是有利也有弊的,历史总是在有漩涡的缓冲中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最佳贡献者
2

我个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社会的倒退和专制,这样独专行为,只能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让老百姓受苦受难、甚至反抗者将遭杀生之祸,儒家思想是保守而存旧的观念,不是积极发展和进步的东西,是附和统治者的膏药。

3

谢谢邀请

我觉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两面性的。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阻碍了思想的发展不可一言概之。凡事都有利弊,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私心很重。

虽然独尊儒术的弊端是这样,但是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叫做“气节”的精神,受此影响颇深啊。这也是我们华夏文明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吧,至少有相当的原因。

既有谄媚于上的嫌疑,更有籍此打压其他学派的目的。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学术观点、哲学理念层出不穷。当然我们不否认其中有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学术派别,但是全部罢黜之后的一家之言首先就在思想上禁锢了华夏民族两千多年。

而在遥远的西方,跟孔子同一时代的苏格拉底。其后世弟子发展的各种哲学思想较之诸子百家之后的哲学流派就明显是一个在走上坡一个在走下坡。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即使拿来比较也要客观公正的说,西方的学者在学术钻研上下的功夫多,他们没有“学而优则仕”的概念。并不是说不想当官,而是目的性不一样。

从春秋到战国,我们就《左传》和《战国策》做一个对比,会惊讶的发现,在几百年间,道德崩溃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春秋之时,大部分的仗是为了拨乱反正、溯本清源而打的。就算是为了地盘,大多数时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多是能退兵的,占了的地盘俘虏也都能归还。

就这,依然让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是相对而言的。而之后的战国,利益直接被摆到了台面上来说,战事频发动辄坑杀几十万降卒。

秦始皇用法家治理天下,之后,刘邦建立汉朝,用黄老之学管理国家。国家依然能够得到妥善的管理,但是尝过血腥味的猫,有朝一日是否会噬主谁也不知道。如果没有尊儒教化万民,晋朝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就是曹操、司马懿撤掉仁义道德之后的恶果!

社会的发展跟科技水平有关,文化高度决定科技高度。但是中国历来是君主制国家,既然是这样,尊儒没什么不好。明朝不是一样出现了火器,唐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是道德美德这样高贵的品质,文化底蕴,儒家功不可没。

我不喜欢董仲舒,我始终认为他在儒学上懂了手脚,跟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尊儒这事利弊都有,没有发生的事情,不好说功过。

我是分享文化领域内容的木木,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

4

整合了力量,你说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5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今己经二千五百多年,中国的社会愈加死水一潭,国力愈加衰弱,老百姓如同群羊一般受压迫受奴疫,这就是用儒家的思想束缚了国人的思想与想象力创造力,中国再难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发明家,只有按照孔孟之道守礼守法的顺民,老百姓到是守规矩听话了,可民族最宝贵的精神火种熄灭了。在春秋、秦及汉早期,是中国各家各派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自从独尊儒术之后,万马齐喑,一花独秀万木疏,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局面一直持续不断,所以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国人被孔孟之道毒害太深,应该独废儒术,振兴百家!

6

废除百家是不让民智开化。

独尊儒术是为了巩固统治。

7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初期,外有匈奴在北边虎视眈眈,内有诸侯之乱,汉景帝时代就曾出现七国之乱,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诸侯林立,成为威胁皇权的一大痼疾。

汉武帝问策治理天下之术,儒生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回答了汉武帝的提问,并得到重视。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大一统

面对国家分裂的危险,董仲舒认为,只有巩固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权才能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发生。

他从儒学经典《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的依据,在“天人三策”中给出了阐释,“《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君权神授

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董仲舒采取了神化皇权的策略,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授予治权就是天命,天子之所以成为天子是奉天承运。为统治者统治天下提出了合法化依据。正如他在《春秋繁露》中写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人感应

在神化皇权的同时,董仲舒又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用天象示警,异灾谴告,告诉君主应该受上天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以此来规谏君主法天之德行,施行仁政,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三纲五常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阐明了这一观点。“天为君而繁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与天。”此为三纲。其脱胎于孔孟学说的“五德”,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改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将儒家主张的五种德行: 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成为古代历代帝国的思想统治根基——三纲五常。并认为三纲五常可求于天,不能改变。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

独尊儒术

有了文化上的一统,就有了政治一统的根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味着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实现了政治统一,思想统一。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需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法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设立太学

独尊儒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太学的设立。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它的设立同时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社会风气,各地相继设立了乡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

深远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之深远,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其中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神授观点,成为历代君主的统治法宝,而被涂上神学色彩的三纲五常更成为了后世千年中华帝国的核心价值观。(划线语援引易中天著作《两汉两罗马》)

正面影响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对国家的稳定,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贡献极其巨大。中国历经两千年发展,始终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分裂,制度性的崩溃,中国多民族能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都是与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中国文化界密不可分的。到宋朝,朱熹更是将三纲五常学说发展到极致,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维系着社会和王朝的稳定。

设立太学,在学校里传授儒家经典,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理念的文人。这些文人通过读书,参加考试,走上官场,成为文官。中国古代政坛存在着四种力量,文官、武官、外戚、宦官。相比于外戚宦官掌权时的官场黑暗,如明末,武官掌权容易出现的藩镇割据,如唐末,历史证明,中国不管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在位时,只要是文官集团掌权,这个时代就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如北宋时期,一大批文官活跃在政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星光璀璨的一幕。这些文官从小读儒家经传,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观,在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后,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向上谏言,管理治下,其后果必然是一种相对安稳清明的局面。

负面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毫无疑问导致了文化专治,限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春秋战国时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不再出现。统治思想的单一化,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生活等方方面面。没有了其他学说的争鸣,使中国没能发展出自己的哲学,没能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没能发展出相对完备的法律,或者说中国古代就是人治社会,发展到后期,儒家思想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成为束缚人性自由的枷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在要推翻前朝政权时,往往打着“天人感应”的旗号,讨伐其为政不仁,等到已经推翻了前朝统治者,自己坐上了皇位,需要稳定和发展,则不遗余力推行“大一统”和“君权神授”思想,用以巩固中央集权。因此中国古代史是一个朝代不断更迭,历史不断轮回的过程,每一个朝代跟之前朝代的发展脉络都是大体相似的。而简单的重复是不会带来多少发展和进步的,这就是为什么到大清帝国末年,突然惊觉中国已经落后了世界几百年的原因。

8

后者

9

坏透了,儒家思想核心就是要听话,要服从管理。所谓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10

得看什么时候。汉武帝那时候为了统一思想所以罢黜百家。但是到了王朝末日,还死守一个思想,那就是等死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