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岳飞有本颌,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加上秉性刚直,义正辞严难免不受恶人忌嫉妒而产生后生可畏或藐视元老之嫌。其次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即使胜了,那我这个皇帝就保不住了,因为,前任皇帝被解救出来了,所以遭到了皇帝的反对,继尔使秦桧为首的当权派谗媚附和,一箭双保,致使精忠报国的民族巨将在两股势力的扼制下被以“莫须有"罪而惨遭屠戮,不可不谓悲哉。以上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因为功劳最大者数岳飞,如长期以往,中国将成为大宋,再者宋代皇帝都被俘在其中,如果打皇帝一出来,谁是皇帝的问题?所以刀要指向岳飞。
岳飞被害有人说是皇帝赵构所为,历史上让秦桧夫妇背着黑锅,岳飞被害一方面是岳飞自己的无知不识时务,一方面是死于敌人的调拨离间计。
南宋的皇帝赵佶和赵恒被金国虏去,宋高宗赵构继位当了皇帝,成了既定事实,岳飞应该尊重事实,不该再节外生枝,喊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口号,本来老话讲一山难容二虎,你把皇帝的父亲和皇帝的哥哥迎回来了,当今的皇帝往那,岳飞的政治口号最终直接导致了岳飞被害。
岳家军的战斗力超强,敌人喊出了“撼山易·撼岳军难”,敌方的这句话才是岳飞被害的主要原因,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时,敌人赞扬岳飞才是岳飞真正被害的原因,这句话是敌人的反间计,使皇帝赵构起了疑心最终杀害了岳飞 ,岳飞的死敌人的离间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岳飞的死因并非莫须有,只是不能明说
岳飞的悲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一个精忠报国的人却因为当权者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以莫须有的罪名而处死。可是这段历史过去,很多人并不能从中吸取正面教训,反而吸取了负面教训,当再次出现这样事件的时候,很多人并不能去明辨忠奸,而是屈从当权者的淫威去指鹿为马,成为邪恶势力的帮凶,最后落得悲惨的下场。因此,此文就十分具有教育启示意义,欢迎大家细细品味。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时光过了近千年,人们对岳飞之死的元凶不断提出质疑。人们不再把观念停留在忠奸之争上。在《》和许多普及的书里,都明确提出来,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实凶手。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对此也有所描写:审问岳飞的大理寺的官员何铸,向秦桧辩白,说岳飞实在无辜,为什么一定要杀。秦桧讲:此上意耳。
那么,为什么宋高宗一定要杀害岳飞呢?我们知道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受到人们的性格观念等内因和外在形势等外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宋高宗杀岳飞,是和宋高宗,秦桧,岳飞这三个人的性格为人密切相关的。
我们先看宋高宗赵构,秦桧,岳飞这三个人的为人。
宋高宗赵构虽然具有一定才能,守住宋朝半壁江山,但是从他的行为来看,从靖康之耻,不通知百官逃亡海上种种表现来看,这个人为了自己的性命,父母,百官,姐妹,体面都是可以不要的。所谓窜身而不耻,屈膝而不惭,是这么一种厚颜无耻,心狠手辣之人,深得宋太宗之心。
至于秦桧,元朝宰相脱脱对于他的评价是这样的: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桧立久任之说,士淹滞失职,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与擢用。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尤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可见,秦桧实在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奸臣。
那么岳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是好学。他本是安阳韩家的佃客,(宋稗类钞)幼年并未得多读书。因他天性好学,其后贵为大将,仍然治学不倦,所以在学问方面竟能有颇深的造诣。他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满江红词之类,至今还为人传诵,他的书法也很美观,他在宋代武臣中,可说是第一个好学的,也可说是第一个学问好的,狄青尚不及他。正因为他好学,正因为他学问好,便触了宋廷的忌。在宋代,典型的武臣通常连字也不识,越是没有知识,越得朝廷的信任。像宋太祖时的党进,目不识丁,言语举动,非常粗鲁可笑,(事实类苑玉壶清话)太祖却很优容他,重用他,原因就在他没有知识。文武分途,是宋代消除内乱因素的办法。文臣有知识而不能打仗,武臣能打仗而没有知识,以文臣治民,武臣带兵,又以文臣节制武臣,武臣协助文臣,不仅分工合作,用得其宜,而且可以互相牵制,无论文臣武臣都不敢造反,不能造反了。一旦有一个武臣居然有与文臣一样的知识,这岂不使文武分途的办法失去效用?此文武双全的武臣,当然要被目为危险分子。岳飞就是这样为宋高宗疑心他在联络士大夫作羽翼了。王船山先生在宋论里说岳飞接近士大夫为他死因是很有理由的。
岳飞第二是不贪财,宋代的将领,很少不贪财的,特别是南宋初年的大将,差不多个个都贪财,只有岳飞是例外。宋高宗,常纵容诸将都贪财,奖励诸将贪财,用意在使诸将腐化而丧失上进的志趣,一个守财奴自不会有什麽野心的。
(在前面讲长平血战的文章里,说赵括为了自保,主动贪财买地,很多人以此认为赵括没啥本事,其实看了这篇文章,就知道赵括这人很聪明,不光会打仗,还会玩政治。)
从前梁武帝听说他的兄弟临川王宏家里库房很多,疑心藏的是武器,非常注意,及至打开库房一看,则,见一库一库满装着钱,於是梁武帝大为高兴,知道临川王宏是个没出息的东西,也就不追究这些钱的来源了。
宋高宗对诸将的心理,和梁武帝对临川王宏是差不多的。高宗时诸将以张俊为最贪污,他的田产每年可收租米六十万斛。他家里藏的银子很多,每千两铸成一毬,号称没奈何。(坚瓠集)他会派人到海外做生意。(鹤林玉露)他曾役使他部下的花腿军(腿上剌花的)替他修房子,在临安盖了一座酒楼,,名太平楼。众军作歌讥剌他说:“张家寨?没来由,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鸡肪编)他的贪财於此可见。所以军中戏称“张太尉铁脸”,意谓他无廉耻,不要脸,脸皮好像铁打的一样。(鸡肪编)优人在宫里做戏,也曾取笑他说:“只见张郡王在钱眼里坐”。(坚瓠集)他如何会有许多钱?还不是克扣军粮和与民争利来的。而这样一个贪鄙的人,却蒙宋高宗的垂青,南宋初年诸将以他为最享福。宋高宗何尝不知张俊很坏,取其无远志,所以重用他,厚待他。
贪财成为风气,就是名将韩世忠也未能免俗。他曾议买新淦官田,宋高宗闻之大喜,特赐御札,就把这田赐给他。当时高宗颇疑诸将有野心,及知韩世忠也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人,所以喜欢起来。(鹤林玉露)韩世忠也许是效昔人买田宅以自污的故智,但岳飞却是绝对不肯自污的。
岳飞的廉洁,从他的家产可以证明。他死后被抄家,家里仅有现金一百馀千,其他布帛粟麦等项,合计不过值钱九千馀串。(宋稗类钞南宋杂事诗注)带兵多年,家产只有这一点,以视同时诸将,莫不宝玩充堂寝,田园占几县,真有天渊之别。而诸将皆享乐寿考,妻儿满前,岳飞则身死囹圄,家人远戍,实令人有不平之感。岳飞之得祸,正为他太廉洁了。诸将皆贪财,他偏不贪财,可见他志不在小,志不在小,便是高宗所疑忌的。不能污之以利,自不免要临之以刑了。
第三是不好色。南宋初年诸将,少有不贪财的,更少有不好色的,宋高宗不仅以诸将贪财为可喜,他觉得诸将好色也是可喜的。贪财的人已不足畏,贪财而又好色,更不足畏了。当时诸将无不姬侍众多,韩世忠到部将家中宴会时,更常令部将的妻女出来侑酒;以致几为部将呼延通所杀。(三朝北盟会编)
惟有岳飞与众不同,他家里并无姬待侍。有次吴玠特送美女给他,他说:“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拒却不受。(宋史岳飞传)这两句话充分表现出他人格的伟大。他的不好色正和他的不贪财一样,可说是独违流俗。宋高宗曾为他营建私第,他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传)这和他拒却吴玠的话,精神是一致的。美人金屋,丝毫不在他的念中,志趣之高远,可以想见。一个不贪财而且不好色的人,越发使宋高宗感觉到难以驾驭了,这当然又构成岳飞的死因。
第四是不扰民。他治军非常严厉,他的军队纪律好极了。录如果路过某地不得已借住民房,第二天一定要先替房主把门宇打扫乾净,盆盎洗滁停当才动身走。(齐东野语)有次他部下一上兵士取民间一缕麻来束马革,他立刻把这兵士斩首示众,毫不姑息。他军中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的口号,真可谓秋毫无犯了。(宋史岳飞传)所以在他死后,金使刘陶来聘,还向宋这边的接伴人员称赞他的军队的纪律。(宋稗类钞)岳飞无论到何地,决不愿地方官为他办差。他道经庐陵时,当地地方官特别在郊外欢宴,那知他已杂在一些偏裨将领中走了。周密称他为中兴第一,(齐东野语)可见别军的纪律是决不及他的。他不扰民,自能得民心,这又不免引起宋高宗的猜忌。武臣而受人民爱戴,岂不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吗?岳飞之死与他之得民心,很有关系。他若是一个纵兵殃民的人,也许还不会屈死呢。
第五是得军心。他虽然治军很严,但他所严者为军纪,对一般将士的生活他仍是很关切的。他常亲自为兵士之患病者调药。他部下的将领到远地驻防时,他常遣自己的夫人到将领家中慰问。他部下有战死的,他不仅为之痛哭,并抚育死者的遗孤,有时便为自己的儿子娶死者的女儿。每逢颁给赏犒,他总是公平分配给他的部下,丝毫不以为私有。(宋史岳飞传)因此,他和他的部下关?亲密得像一家人一样。他这一军有岳家军之称,打起仗来,真是万众一心,绝无兵不顾将,将不知兵,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的毛病。他这一军,随便在哪都屹然不可动摇,比山还要坚定。金人常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岳飞传)的确是中心悦服的赞美,并非夸大的称述。但岳家军这个名称,却不是宋高宗所愿听的。岳飞越得军心,越令宋高宗害怕。军以统将之姓为称,岂不成为统将私人的军队?这个统将岂不随时有被他的部下拥立的可能?宋高宗这样想,岳飞还能不遭祸吗?
由上所列岳飞的五个为人特点,我们已看得出他是一个如何好学,不贪财,不好色,不扰民,得军心的伟大人物。正因如此,便与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抵触。在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下,只容得住贪财好色糊涂虫似的将领,可决不许任何将领有知识有志趣得民心得军心。像岳飞这样的人,无论是宋代那一个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处南宋草创之际,顾虑危疑,对岳飞更是不能相容的。一般人以为岳飞之死由於反对和议,其实岳飞纵赞成和议,又何尝能够免祸?
别害的主要原因岳飞作为一个掌握大权的武将在太子问题上的僭越,这也充分说明岳飞作为职业军人,政治上不够成熟。当然最重要的是皇帝心胸太小,只想偏安。
公元1137年,岳飞向皇帝上了《乞出师扎子》。表文中明确提出,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从表文中可以得知,此时徽宗已死,钦宗被岳飞归为皇帝的亲戚,根本不存在迎回二圣,使赵构的灵魂无处安放的可能,也从事实上否定了岳飞死于“迎回二圣”的政治口号。真正让岳飞死于非命的,是他在太子问题上的僭越。作为一个手握重权的大将,在皇帝春秋鼎盛,还没有提出太子议题时,岳飞主动对拥立太子直接发表意见,他要求赵构立养子赵昚为太子。在任何朝代,这都不为皇帝所容。更何况,此时的皇帝还在为自己亲生一个儿子而加倍努力。所以皇帝当即批评了岳飞,也从此埋下了君臣猜忌的种子。
皇帝最后没有生出亲生儿子,无奈中赵昚于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并迅速取得皇位。当上皇帝一个月后,赵昚不顾太上皇赵构的颜面,以赵构的名义为岳飞平反,此时离英雄蒙冤正好经历了一代人,二十年。
其他答主都说了岳飞与高宗赵沟之间的嫌隙,很详细了;我说一些另外的重要因素:岳飞与平级同事之间的重大矛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岳飞太年轻、太优秀,引得另一位大将张俊对他的嫉妒,直至转变为嫉恨,最后张俊与秦桧同流合污,谋害岳飞。
岳飞与张俊之间的恩怨是越积越深的过程。
岳飞最早是在张俊手下的。等后来岳飞平定各路叛军和起义军,被授予节度使等职务时,立刻与张俊、韩世忠等老将平级了。张俊比岳飞大17岁,韩世忠比岳飞大13岁,在古代几乎就是两代人了。因此他俩都愤愤不平。
后来,岳飞平定钟相杨幺起义军之后,给张俊、韩世忠个送了一艘楼船,楼船就是当时的战船,船上兵械都很齐备。韩世忠收到礼物后,很高兴,张俊反而更加嫉恨岳飞。
在淮西之战的时候,张俊惧战,以军粮不够为由,反而引诱岳飞前往;岳飞不顾这些,依然立刻出军。后来高宗赵沟以此赐手书褒奖岳飞,夸赞岳飞不顾粮饷艰难依然向前。这张俊以为岳飞把他的话对赵构说了,就反过来诬陷岳飞以粮饷不足而逗留不进。
至此,张俊对岳飞的不满甚至积怨已久很深了。最关键的是下面这一步,直接引起了张俊对岳飞的杀心。
1141年4月,岳飞在驰援淮西之后不久,即与张俊、韩世忠一起被调到朝廷中央,任枢密副使,张俊与韩世忠是枢密使。
五月份,张俊与岳飞一起视察韩世忠的军队。
此时,南宋在赵构授意秦桧主持之下,开始力主向金朝求和,张俊一看秦桧深受高宗信任,于是就投靠秦桧,配合秦桧倡导和议。
张俊知道韩世忠忤逆秦桧,此时就向岳飞提议:他俩把韩世忠的背嵬军分了。岳飞坚决不肯,张俊非常不高兴。等到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张俊认为应该修好城防做好防备,岳飞反而严肃地对张俊说:“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张俊神色大变。
正巧,韩世忠手下军吏景著对总领胡纺说:“假如张俊与岳飞二枢密要分韩世忠的军对,恐至生事。”等胡纺上朝,秦桧把景著抓起来,打算以煽动军心的罪名诬告韩世忠。
岳飞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派人快马把秦桧的意图报告了韩世忠。当初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大将都有直接面圣的权利,韩世忠得到消息立刻赶到赵构面前说明情况,结果韩世忠没事了。
张俊本来就嫉妒岳飞,现在一看岳飞坏他的好事,于是对岳飞非常不满。就把岳飞通知韩世忠的情况报告了秦桧,秦桧大怒,转而开始计划拿岳飞开刀。
果然,张俊作为操盘手又开始行动了。他收买了岳飞前军副统制王俊,让他诬告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这样就会把主帅岳飞也牵连进来。张俊还编造了岳飞在淮西战役中违抗圣旨逗留不进的谎言。后面的事情就是岳飞蒙冤下狱被杀的事了。
性格决定命运,一点都不假。
岳飞与赵构之间的嫌隙、岳飞与张俊矛盾,都是由岳飞忠直、耿直的性格导致的。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塑造了他千古英雄的命运。悲耶?喜耶?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同时期的还有韩世忠和杨俊等人当时都是抗金名将。尤其韩世忠虽然名气没有岳飞的大,但功劳不比岳飞小,可最后为什么别人都没事,偏偏岳飞被杀了呢?我们在痛恨南宋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同时,也应该分析分析岳飞自身为什么不能保护好自己呢?
一、岳飞不懂得应该横站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前面要对着敌人的投枪,背后要防止小人的匕首。因此,我只能横站。”
岳飞之所以被害,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懂得要时时横站。从一般规律讲,一个有本领的人通常会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如果你功劳很大,就会有人暗地里给你下绊子。你若是性格耿直一点,不注意和他人的沟通,就会得罪更多的人。如果你再居功自傲,目中无人,那后果就十分不妙。
想做成一番事业仅靠热情和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岳飞有精忠报国的思想,有统率部队打胜仗的能力,这属于热情和专业知识,但岳飞的工作还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一支部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仅靠岳家军是收复不了宋朝旧山河的,当时的部队除岳家军外,还有韩家军,王家军等九支部队,所以岳飞的胜利与其它部队的共同奋斗是分不开的。再一个后勤保障,如果后方不供应粮草,再厉害的部队也打不了胜仗。因此,不把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好,必须会遭到背后的冷刺。要防止自己受到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时时横站。
————岳家军在战斗中
二、岳飞越位使他遭受风摧落残
1、过问皇帝立储之事。虽然是忠言,也是出于大局考虑,但这个问题不在岳飞的权责范围之内,超越职责过问上事这在哪个朝代都是视为不敬的。
2、不服从命令。12道金牌催回岳飞的背后有隐情。如果岳飞平时是一个严格服从命令的将军,那皇帝是不可能连用12道金牌来催命的。看来岳飞平时有多次不服从皇上命令的先例,比如,撂挑子回家守孝之事,当时皇帝因为还需要他,前方战事正吃紧,所以派人好言劝抚把他召回来了,但皇帝心里能对岳飞没有看法?事实也证明第一道金牌送达军营时,岳飞当时是不想撤军的,不仅自己不想撤,还组织部下商议要不要撤军,正因为岳飞本人的愿意是不想撤军,所以才会出现十二道金牌严厉催促的命令。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只是某一特点时间段。象这种用金牌催督撤军的时候,还是要顾全大局。在南宋时期,金牌代表的是最紧急的事务。秦桧也是考虑到岳飞不会那么乖乖听话,所以先把杨俊的兵撤了,剩下岳飞一支孤军,这样再下令撤军理由就充足了。由此不难看出,岳飞是一个经常犯上的人。
三、岳飞不会搞统一战线,用一已之力抗衡反对派集团
清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为了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需要购置海岸大炮,但没有钱,清廷也没有钱,而且也不可能指望清廷给予全部费用。林则徐就利用广州总督的把柄,逼其拿出自己的钱,并且再利用他逼其它贪官掏钱,很好地解决了海防防务所需款项。明朝戚继光从东南抗倭到北镇蓟州,上司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以及执政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对他的工作都比较支持。 尤其是宰相张居正,常把那些作对的官员调开,甚至免除职务,让戚继光能久镇北边,发挥所长。戚继是怎么做到的呢?
自古以来,朝中无人难做官,戚继光深知,他想实行“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理想,完全靠自己的文才武略是不行的。
《嘉靖以来首辅传中》记载,宰相张居正是死于滥服壮阳药,耗竭元气而亡,而所服之药正是戚继光所贡之“腽肭脐”。“腽肭脐”也就是今天的高档滋补品海狗肾,其实就是常说的“鞭”,戚继光久在东南沿海,弄点这些土特产来孝敬一下上司,是很方便的,这“鞭”即使在当时也属稀罕之物,明代文学家沈德符亦言凿凿,他在所撰《万历野获编》中说,此妙物“盖蓟戚继光所岁献”。
“岁献”,也就是说年年都有贡,不仅如此,戚继光还献有试药的工具,这是什么工具呢?自然是美女。王世贞说:“戚时时购千金姬”送与张居正。
这让人不敢相信,但这却是事实,在张居正自己所写之书牍中,也记载有戚继光送礼的记录。戚继光的俸禄一年能有多少?他哪儿来的银子买这“千金姬”及稀罕之物上供,于此,史书无载,我们不敢臆测,但来路不当是肯定的。付出即有回报,张居正在世时,戚继光和部下得到了大明朝武将所能获取的所有最高职务与荣誉。
尽管《明史》将戚继光下了个“操行不好”的结论,但我们却不能轻易作出戚继光的人品有污的结论。对戚继光来说,他为了同身居要职的顶头上司及同僚中的文官搞好关系,保住自己的兵权,不能不牺牲自己的人品,委曲求全,曲意迎合张居正等贪财色的高官。戚继光是十分讲究策略的人,如果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如何保国家的平安?一个廉洁刚正之人,在当时的明朝官场,是绝对混不下去的。
所以,尽管戚继光巴结上司受后人诟病,但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戚继光本人是很廉洁的,他最后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
再看岳飞处理关系的方法呢?几乎全是梗着脖子和各级官僚打交道,甚至连皇上都敢对抗,这样的人际关系在关键时候怎么能保住自己,岳飞被杀时,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替他讲话。唯一只有韩世忠云问秦桧为什么杀岳飞,还只是在私下场合问的。现在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是靠良好的人际关系,20%靠能力和机遇,象岳飞这种人际关系结局能好得了吗?
当然,笔者不是说要岳飞对那些贪官污吏献媚,作为民族英雄我们是十分景仰的,只是为他被“莫须有”罪名害死感到惋惜。如果他能象戚继光一样,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认为岳飞真正被害的原因就是自身的愚忠造成的,整个宋朝最悲壮将领的就是岳飞了,一首《满江红》道尽了岳飞的悲愤,对于他的被害也是众说纷纭,许多名家都有不同的解读。为什么说愚忠是他被害的主要原因呢?
首先,岳飞作为一个统率三军的武将最缺乏的是情商,主要表现在和朝庭内的文官矛盾颇深,他没能很好的处理好同僚间的人际关系。当然了在两宋时期都存在文武官员不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现象。历代王朝的武将如果不能和朝庭的文官融洽相处结局都是很惨的,杨家将总受迫害和岳飞犯的一样的错,明朝的袁崇焕也是如此。想自保除非岳飞拥兵自重,不听朝庭调遣,要不就是主动和朝臣处理好文武关系才能保障他的作战需要,达到军事目的。
再者,岳飞从开始带兵就在政治上犯了大错误,一直到风波亭遇害都没改变。主要是“直捣黄龙,迎接二圣还朝”的政治口号和思想让导致他最终受害。试想他要是打败了金国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让高宗赵构怎么办,哪一个皇帝愿意放弃王权?岳飞这种忠君的理想恰恰是最不懂政治,最没有情商的愚忠表现,可惜的是他到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真可谓是“悲、恨、冤”,死不瞑目。
最后一点,身为武将的岳飞并没有深度的去了解朝庭的需要,高宗赵构不是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他需要的是安定,能守半壁江山做个安乐皇帝是赵构最大的心愿。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马上天子,统兵的将帅,能力远胜赵构,连赵匡胤都打下的是半壁江山,更何况是高宗赵构呢?而文官们是最能洞悉赵构心思的,文官和地方官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岳飞无休止的战争思想是文官们最不能接受的。
宋朝自开国后就一直外敌不断,连年征战国力耗尽,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面对匈奴的进攻都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政策来换取强兵富国的时间,弱小的宋朝就更需要和平来赢得发展的时间。
读《岳飞传》我们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忠的思想是深深烙在他心里的,但是他的忠心用错了时代,用错了地方。他把忠心用在了弱主赵构身上,自古在弱主和昏君时代忠臣都是没有好结局的。
以上的解读充分说明岳飞被害既不是秦桧造成的,也不是赵构造成的,都是岳飞自己的愚忠最终导致遇害,而他的愚忠又是因情商和政治敏锐度不高形成的。
岳飞(公元1103一1142,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
很多人说岳飞死于奸人秦桧的手上,但真是这样吗?岳飞掌握军中大权,单凭秦桧一己之力,要想杀了岳飞,还是很难的。真正的凶手是宋高宗。
南宋初年,南宋与金国拉开了百年战争。岳飞带兵英勇善战,与金兵殊死搏斗,令金兵闻风丧胆。当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宋高宗惧怕凶悍的金国,也担心岳飞等击败金国接回自己的父兄,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希望妥协求和来稳定政权,这与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出现了不同政见,此时你岳飞说啥高宗都会觉得“逆耳”。而且岳飞性格刚烈,直言不讳,甚至有时会违抗皇命,用现在的话就是“情商低”。唉,伴君如伴虎。面对岳飞的“不听话”,高宗认为是岳飞仗着强大的岳家军给予的底气,万一日后造反怎办?而且在求和时期主战派已经显得不重要了,留着后患无穷。于是高宗与秦桧密谋痛下杀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
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却含冤而死,但其英名千古传颂。
南宋大画家刘松年曾经创作过一幅稀世之作,名为《中兴四将图》,栩栩如生、纤毫毕现地描绘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四位抗金将领。出人意料的是,我们最熟悉、最尊崇的岳元帅竟然排在最后,而杀害这位英雄的凶手之一张俊竟也位列其中。
解答这两个疑问并不难,岳飞排在后面是因为在“中兴四将”之中,他的职位最低、资历最浅、年龄最轻,而张俊在因为杀害岳飞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之前,的确是一位力主恢复、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随之而来又有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岳飞并不是抗击金兵的“中兴四将”之首,为什么被杀害的却是他呢?
为岳飞招来杀身之祸的首先是他的性格。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以为中兴将帅以岳飞为第一,但说他“恃才而不自晦”。确实,岳飞个性刚正耿直,不但不善于保护自己,还在两件大事上冒犯宋高宗赵构,加深了高宗的忌恨,以致引来了杀身之祸。
第一件事发生在绍兴七年(即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让他节制淮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上了庐山。高宗视其为“要君”,鉴于金人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但同时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以示警告,在表达不满时,已暗藏杀机。
第二件事发生于同年八月,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年,高宗才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三岁的赵旉早在八年前就惊悸而死,而他在扬州溃退时因惊吓引起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成为他的难言之痛。岳飞立储建议有两大忌讳,一是触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无能的忌讳,二是触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
高宗的厌恶、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见的,精忠报国、毫无私心的岳飞实在是书生意气,太欠思量了。
其次,在南渡诸大将中,岳飞是功勋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他在抗金大计上毫不妥协,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就不用我赘言了吧。
令人深思的是,这一点是我们尊崇颂扬岳飞的原因,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的主要原因。
在战场上屡屡败在岳飞手下的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以杀岳飞作为议和的交换条件,高宗、秦桧以屈膝求和作为巩固自己皇位与相权的根本之计,就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岳飞,于是,岳飞便非死不可。
岳飞赤胆忠心,爱国爱民,一心渴望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终却负屈含冤,身心俱创,遗恨风波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震撼人心、令人警省的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