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尽其才万事兴”,曹操、孙权、刘备教我们的“用人之道”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苍凉的歌声萦绕耳畔,让我们荡气回肠。而比歌声更加荡气回肠的是三国的历史故事,是故事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超世之杰”-曹操;“义心昭烈”-刘备;“坐断东南”-孙权

东汉末年——一个民不聊生、战乱四起的时代;一个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乱世。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依靠着各自的优势,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共同缔造了三国这段群星闪耀、异彩纷呈的历史。

往事越千年,当今天我们一起回首再看三国,心中不禁有所疑问:为何曹、孙、刘三人能从东汉末年的诸侯争霸中崛起呢?

失败者总是相似,成功者却各有不同。

曹操、孙权、刘备因为出身不同、身份不同、环境不同所以成功的原因也各具特色,就如同诸葛亮在《隆中对》所分析的那样。

比如曹操,曹操能够在三人中率先脱颖而出,击败强大的袁绍,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其他诸侯都在忙着扩大地盘的时候,曹操率先将名不副实的东汉天子迎奉在身边,从此拥有了“政治正确”的尚方宝剑,诸侯反对曹操就成了反对天子,反过来曹操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在看孙权,孙权并不是基业的开创者。在他之前,他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已经在江东地区为他开创了一份基业。但难得是孙权能够将这份基业保住并且发扬光大,霸业最终成了帝业。这不得不得益于,在孙权接班时正好适逢曹袁两家在官渡激战正酣,北方势力暂时无暇南下,江东的孙氏政权有了安全的发展空间。等到赤壁大战前孙权已经占据整个长江下游地区,依据天险坐观天下成败。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发展的道路最为曲折,在前期不断地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是在经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进行战略规划后,刘备善于抓住时机,在赤壁之战曹、孙俩家都无力阻碍自己时,率兵拿下荆州和益州,凭借自己“汉室皇叔”的政治名片,打起了“兴复汉室”的旗帜,招揽人心,占尽人和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原因其实有很多,但我认为他们三人只能够成为那段历史的选择,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他们“会用人”。

“会用人”其实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人可用,否则赶上那些“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他们三个再“长袖善舞”,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三国时期是这样的时代吗?

不是!而且恰恰相反,三国时代的“人力资源市场”不仅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反倒是出现了“奇能异士产量井喷”、“同行业竞争激烈”“人才跳槽、流失严重”的惨烈景象。直可以与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所媲美。

在三国时期有吕布、马超、许褚这样万夫不敌的猛将;

有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这样明镜止水的顶尖战略家;

有庞统、郭嘉、贾诩、法正、程昱、许攸等这样智计百出的谋士;

有鲁肃、费祎、陈群、魏咨这样纵横捭阖的外交家;

有荀彧、杨仪、顾雍、刘烨这样的内政达人;

也有左慈、管辂、于吉这样的旁门术士;

也有阮籍、嵇康、曹植这样的文艺青年;

张仲景、华佗精通医道;

杨修、张松能言善辩。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可谓是应有尽有,不要说“得卧龙凤雏即可安天下”,其实三国时候顶尖的人才又何止诸葛亮和庞统二人而已。其实只要能够人尽其才,诸侯们可以说都有机会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称霸一方。

但事实上,“举贤任能”四个字开来真的是知易行难,三国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也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他们也最终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他们三个是不是真的都会用人?

他们都是如何用人?又有那些特点?

他们的用人之道又是如何帮助他们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呢?

曹操:唯才是举

曹操也许并不是最早认识到人才重要性的人,但却是三国时期最早颁布文件公开求贤的人。他所领导和开创的曹魏政权确实最早因为人才优势而得利的一方。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这样评价曹操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也就是说陈寿认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并且最终成就霸业的原因是:“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其实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由于受东汉察举选官制度的影响,汉末诸侯用人也采取了“举孝廉”的方式,以袁绍、刘表等为首:“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他们非贤达名流不用。

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由于孝廉取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导致了他们手下的人才良莠不齐,多为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之辈。

而曹操却正好相反,他的座右铭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曹操并不看重虚名,他真正在乎的是一个人的才干。因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可以说是超越了之前的察举制和后来的九品中正制,意味着一个人才可以真正凭借着他的能力的道重用,不会被出身门第、道德素质所限制。

其实历史上所有的有为君主也都是这样用人的:商汤在奴隶之中发现了伊尹和傅说;商王辛提拔了鱼市小贩胶鬲;管仲和齐桓公之间有“一箭之仇”;百里奚做官之前身价只值五张羊皮。他们最终能够被任用,都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并没有嫌弃他们出身不好、名气不高。

于是在《求贤令》的号召下,无论是从敌营前来投奔的荀彧、郭嘉、程昱、张郃,还是出身草寇的许褚、于禁、典韦;甚至让曹操吃过大亏有深仇大恨的陈群、贾诩。在曹操手下统统都得到了用武之地。

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曹操得以逃出生天。

也是这一战,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应付来不及,许多士兵趁乱自相残杀,是于禁在败军之际,一马当先,维持军纪整肃队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刘备在徐州作乱呼应袁绍,曹操为先打袁绍还是先打刘备犹豫不决于是询问郭嘉的建议,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困境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减除了后顾之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韩遂、马超起兵反叛据守潼关抗曹。曹操下令西征,几番攻守之后,韩遂单方面提出求和。贾诩向曹操提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然后用离间计分裂马超和韩遂的将军队。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最终大胜而归。

孙权:用人不疑

对于孙权的用人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评价

“屈伸忍辱,任才尚计”

三国时期的人才济济,尤其体现在东吴方面。孙权手下的人才可以说是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就说东吴军队最高长官大都督一职,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又吕蒙,吕蒙之后还有陆逊接班,就如同广告语中所说:“一用就是半个世纪”

而且难得的是,这些人才还是当时三国的顶尖人才,周瑜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成就最高的军事将领;鲁肃则是可以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吕蒙、陆逊以及诸葛瑾、张昭、顾雍、徐盛等一众文臣武将皆是一时之选。

令人奇怪的是孙权相比于曹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对比刘备又少了“汉室宗亲”的身份,他又是凭借什么在东吴的人才群里有如此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呢?

那就是依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驭人之术

周瑜是孙策重臣,手握兵权,长期独自领兵在外,可是孙权即位之初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将东吴大都督的职位交给了周瑜。

张昭在孙策托孤时,握有“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孙策遗命,这对孙权来说其实是最大的内部威胁,可是孙权依旧视张昭为最倚重的内政大臣。

更典型的是诸葛瑾,他的身份是刘备集团首席谋士诸葛亮的长兄。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夷陵之战前,由于诸葛瑾曾担任出使蜀国的求和使节,由此江东便传开了诸葛瑾“里通外国”的流言蜚语。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夷陵之战的前线总指挥陆逊都写信给孙权:建议孙权处置诸葛瑾以设法制止流言。孙权得知此事后当着满朝文武公开表示:自己和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情义,不是别人能够离间的。

同时又给陆逊写信,说自己与诸葛瑾共事多年,深知诸葛瑾的为人。想当年,诸葛亮出使,自己也曾经想让诸葛瑾劝说他的弟弟留下来。可是诸葛瑾却说,诸葛亮一定不会离开刘备,就好比自己不会背弃主公您一样。所以诸葛瑾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人,伯言不要在为此担心了!

这则案例可以说就是“用人不疑”的标准注解,堪称千古楷模!

刘备:恩情感人

其实说刘备用人靠“恩情感人”有些片面,因为他身上其实也同样有其他二人的用人特点。只不过相比来说,由于刘备起家一无所有,既没有现成的基业,也没有在朝中呼风唤雨的权利,他汉室宗亲的“皇叔”名片其实也只是空头支票,他拥有其实就是一颗对理想矢志不渝,对战友有情有义的心。

有两个典型例子:

首先是关羽和张飞,论能力他们都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将领,勇冠三军、独当一面。以他们的一身本领如果选择追随袁绍、曹操、孙坚等诸侯,可以说也不愁建功立业、一展身手。可是他们偏偏选择了刘备。

刘备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没有军队、没有地盘、没有施展抱负的机遇、没有实现理想的蓝图。而且他们在跟随刘备之后也是不停的流离失所,辗转投奔在各个诸侯的帐下。这和情况一直到刘备四十多岁还是没有任何改观。

换了旁人恐怕早就丧失了信心,另寻明主了,但我们只见“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何曾间关张对刘备心生异志。关羽甚至即使在与刘备失散,不得已暂时投靠曹操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走上了寻找生死不明的刘备的道路,演绎了著名的“千里走单骑”。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君臣关系堪称千古典范,其中维系他们关系的正是刘备身上独一无二的英雄情义。

第二是诸葛亮。公元206年,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感化了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

刘备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战略规划,刘备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最终取得了益州和汉中作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从此不必继续流离失所。

难得的是夷陵战败,退回白帝城后。心力交瘁的刘备自觉不久于人世,于是安排太子刘禅和丞相诸葛亮到永安托孤。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临死之前刘备语重心长的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先生您看着办,如果刘禅的能力还可以,就请您帮我辅佐他;若果刘禅不堪大任,您可以自行其是。诸葛亮听后顿时感动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心力辅佐幼主。

作者陈寿曾这样评价刘备托孤:

“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来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的确,刘备此举,是毫无保留的将整个国家和自己的儿子都交给了诸葛亮,在那个君主世袭天经地义的时代,简直是堪称伟大。这体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高度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这份情义在刘备心目中已经高过了权利、高过了利益。正因如此,诸葛亮才被刘备深深地打动,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结

自古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已经是我们今天都明白的一个道理。

因为能够吸引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曹操、孙权、刘备最终从诸侯争霸的乱世中,完成了三国鼎立的霸业。

他们的后代因为失去了人才的辅助、不能知人善任而最终先后被灭亡,三家归晋,中国重新走向统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最佳贡献者
2

英雄造时势也!

三国起于黄巾之乱,终于三家归晋。期间,英雄辈出,而最出彩的,无非魏蜀吴三家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刘备、孙权。那么,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

英雄志

为什么你愿意追随一个人,为什么愿意鞍前马后,因为,你被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曹老板的人格魅力无限,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一种冲天的豪气,曹操确实是奸雄,因为他很多事是剑走偏锋,并不循规蹈矩,怎么说呢?我们知道,汉朝的制度,你想做官,首先来说,你得德行好,通过举孝廉,就可以做官了,但是曹操却不这样想,在这样一个乱世,以德服人,绝对行不通,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这也就是,曹操为何选择了乱世之枭雄这条故事线,你可以德行不好,但你只要有才能,我就用你,于是乎,曹操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

举个例子,曹操身边的第一个神级谋士,郭嘉,正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于官渡之战为曹操献十胜十败论,并助曹操大破袁绍,绝对功不可没。但是,郭嘉有道德问题,那就是,不检点,所以,我也觉得这就是郭嘉为什么英年早逝的原因吧。

曹操唯才是举,打破当时的世俗偏见,英雄之见!

刘皇叔的人格魅力,不用多说了吧,,宽仁宽厚刘皇叔,刘备绝对是到哪都是百姓夹道欢迎。对于刘备到底是真正的仁义还是假仁假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愿意跟随,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自然也能得到诸多文臣武将的忠心跟随咯。

孙碧眼的人格魅力,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在御下之术,孙策打下江东基业,孙权年纪轻轻就接下重担,十九岁便坐领江东,弱冠之年,能够压制东吴一班老臣老将,守住了父兄基业,还对外有所扩张,最终建立吴国。曹操也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对待下属,多有提点之意,如对于吕蒙的栽培,孙权劝学的事我们也大都有所耳闻。

天官赐福

曹操出身不好,但是不差钱,跟四世三公的袁绍等又是好友,属于当时响当当的人物了,又有家族成员夏侯淳、曹仁等强将辅佐,曹操的初始值相当好,曹操在北方发迹,五胡乱华之前,北方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不少的士族也都愿意为曹操这个朝廷效力,滚雪球,曹操,也就越滚越大了。

刘备就差着了,起兵完全靠张飞家里的那点产业,一路逃亡,幸亏是身边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再加上刘皇叔名号的加持,也算是别的诸侯没有的技能点

孙权完全就是含着金钥匙出来的,父兄三代到他这,现成的基业,况且孙权又有才能,可以说孙权是属于开局自己带挂的玩家。

天命的选择

纵观三国时期,除却他们仨,还有几个人开局也相当好。

袁绍能成为曹操前期最大的对手,绝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昏庸,张颌田丰沮授这些河北名人愿意辅佐袁绍,绝不是只因为袁绍的身份而已,只是,命运选择了曹操,这么巧,许攸叛逃,曹操就一举攻破乌巢,大败袁绍,这么巧,袁绍病故,河北四分五裂,曹操顺势就给全收了。

赤壁大败,这么巧是关羽最后拦他(当然是诸葛亮的小陷阱),又给放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刘备,前期就是一个字,跑!

徐州攻破,跑。汝南破了,接着跑,新野破了,千里大逃亡。但是就是有意思 ,一般的诸侯,基本上被消灭一次就彻底拜拜了,偏偏刘备,就是复活甲好几层 怎么也死不了,这不是天官赐福是什么呢,这不,上天又给了刘备诸葛亮,给了刘备建立蜀汉基业的机会,虽有阻碍,但总算平平安安的取荆州、益州,建立一番事业,总算没辜负一路跟他创业的哥几个。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些英雄的出现。在新版《三国演义》有一段我很喜欢,反董卓联盟军瓦解后,曹操刘备还有孙坚和孙权四个人,是的,他们四个人,短暂的坐在一起小聚了一下,我觉得 这是一次历史会面吧,天下终究掌握在了这几个人手里,算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加工吧。

我是三清真气,如果喜欢这篇问答,点个关注咯。

3

曹操和孙权是官二代,而刘备是底层奋斗,白手起家,真正的枭雄。

曹操

曹操的爷爷是大太监曹腾,被汉桓帝封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养子,汉灵帝时他出钱一亿万当上太尉。

二十岁的曹操察举孝廉成为郎官,不久又为洛阳北部尉、顿丘令。

黄巾之乱爆发后,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前往颍川郡镇压叛乱,升任济南相。

189年,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乡勇,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率军前往东郡。,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追击黄巾直到济北国,黄巾军全体投降,其中有士兵三十余万人 曹操遴选其精锐,组成大名鼎鼎的“青州兵”。

这些青州兵让曹操有了争霸天下的势力。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自然也得到了官僚和士族的支持,中原世家士族的支持,如颖川的荀氏、陈氏,河内司马氏,平原华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太原王氏等等,这些世家大族门生故吏遍布于天下,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钟繇等。

但曹操也广纳人才,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寒族人才。

灭袁绍后,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以为省事掾属",同样得到了河北世家的支持。

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成为曹魏的统治基础之一。

孙权。

孙权也是官二代。

他的父亲孙坚据《三国志》记载,孙坚 “世仕吴,家于富春”。他孙坚依附袁术,统领当时的江西一带(今江苏北部及安徽部分地区),讨伐董卓期间担任先锋建立许多战功。

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向袁术讨回父亲孙坚旧部等将一千余人,消灭江东军阀诸侯,平定吴越、江东一带。

江东许多名士,如例如周瑜、张昭、张纮、吕范、虞翻等俊才纷纷投靠他,成为日后孙吴政权的班底。

后来孙权建立吴国,得到了江东的顾家、朱家、张家、陆家等世族的支持。

刘备

刘备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来到了他这一辈,已经完全没落,少年时只能靠买草鞋为生。

黄巾之乱时,刘备在关羽、张飞的支持下组织义军,因战功被授予安喜尉。

191年,刘备时任平原相,外御贼寇,内抚百姓,很受当地人的拥戴。

就这样,刘备一点一滴的积攒自己的实力,先后担任徐州牧、豫州牧等,颠沛流离,但同时也广交豪杰,锻炼了军政才能。

后来刘备投靠刘表,驻军新野,防御曹操。刘表死后,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受刘璋邀请进入益州,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

与刘璋交恶后,刘备夺取益州,后称帝。

-------------------

综上所述,曹操靠的是家世和个人的才能,占据北方;

孙权靠的是父兄给他打下的基业,基本上是坐享其成。

而刘备则完全是白手起家,创立了基业。

4

曹操,孙权,刘备在乱世中取得成功,终成三足鼎立之势,和人才的聚集有很大的关系,曹操取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

一、唯才是举曹孟德

三方势力里面曹操是最早响应起兵的,但是曹操的初衷不过是讨伐董卓而已,十八路诸侯酸枣之盟,真正带兵打董卓的不过是曹操和孙坚,而且曹操败的还很惨。

曹操是募集的士兵,孙坚是带兵出身,有本质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开始重视人才的任用,随着荀彧的加入,颍川士族不少人才纷纷投靠曹操,曹操用人不看品德,乱世看的是本领,于是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通过一次次战斗,不断强大自身实力,当同时期荆州刘表还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曹操已经通过官渡之战,把自己的队伍真正磨练成了一只虎狼之师。

纵观曹操用人,绝对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曹操的心思太重,很多功臣并没有善终,而随着曹操的壮大,慕名而来的有才人士也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三方势力最强的一支。



二、能屈能伸孙仲谋

天下英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三方势力里面属于弟承兄业,一开始也面对的是一堆烂摊子,很是头疼,江东表面稳固,但是内部的各地暴乱其实时有发生。

这个时候孙权的能力就显示出来了,不但重用哥哥孙策留下的资源,自己也在不断内部挖潜人才,赤壁之战,果断支持周瑜,最终大败曹军,周瑜之后鲁肃,吕蒙,陆逊无不得到孙权重用,并且孙权给予无条件全力支持。

内政方面,张昭赤壁之战虽然主张投降,但是孙权依旧重用张昭,张昭和孙权发脾气,各不相让的时候,最后还是孙权先低头,去说,老爷子别闹了,咱们好好上朝谈公事吧。

对待江东士族,重用朱治,让本地士族大家团结江东地方,保证地方和平。

对待曹魏,吴蜀,坚持孙刘联盟,但是有利益可图的时候下手绝不手软,荆州就是这样拿回来的,表面对曹魏称臣,但是想让太子过去当人质,门都没有。

孙权通过能屈能伸的驾驭能力,让江东在自己掌权期间可以说是高速发展。



三、真假仁义刘玄德

三方势力里面,最不容易也最让人佩服的是刘备,常年居无定所,袁绍,曹操,陶谦,公孙瓒,刘表四处的投靠逃窜,但是最终成就帝业,刘备靠的就是自己的好人缘和真假仁义。

很多人说刘备是假仁假义,这点有些冤枉刘备了,对待自己人上,刘备是真仁义,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愿意投靠刘备。

关羽,张飞死了,我替你们报仇;糜芳投降,糜竺自责,不连带,这些和你都没关系;庞统死了,你的后人就在我这里做官。

当然自己遇到麻烦的时候,刘备做的也有些不地道,曹军追杀,刘备带着十万百姓,三千人马混在百姓当中,曹军肯定抓不到,不好抓,这是刘备假仁义的地方了。



总结: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但是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招揽人才,并且契而不舍,最终在乱世占有一席之地。

5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涿鹿天下,那么为什么最后只剩下了曹、刘、孙三家了呢?我认为他们每人都有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独特特性。

刘备——“仁义”傍身,从不逾越

刘备从一“织席贩履”之徒成为权霸一方的帝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终生奉行“仁义”的原则,并从不逾越。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像刘备这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都始终奉行自己原则的人,少之又少。当刘备新野兵败时,诸葛亮、关羽等人劝他抛弃百姓,随军速行,但当刘备面对无数百姓目带希翼的眼神时,却无法做出如此绝情的决定。难道当时的他不知道情势的紧急吗?不,他都懂,但是如果刘备当时放弃了百姓,那么他胸中的“仁义”之道便有了裂痕,他的名声也就有了污点,那么关羽、张飞还会再为他全心全意的卖命吗?之后的马超、黄忠等人,还会再被他的仁义所折服吗?

曹操——手掌天子,号令诸侯

曹操在前期剿灭董卓,平定叛乱后,迎汉天子,迁都许昌,奉天子以令朝臣。自此,曹操有了其他诸侯所没有的巨大优势——代表皇室。当时,虽然汉室将倾,但是汉帝仍在,各诸侯、各臣民的头上仍然有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天下仍然是汉室的天下,而那些受“学而优则仕”、“忠君爱国,报效国家”等思想影响的人们,纷纷投入了曹操的麾下,曹操势力飞速发展,谋士数百,战将上千。加上曹操知人善用,兼容并包,最终一统北方,权霸一方。

孙权——承袭江东,能力出众

在孙权接手东吴之前,其父孙坚、其兄孙策,已然在江东打下了大片疆土,并且招募了程普、黄盖、周瑜、张昭等文臣武将,为孙权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孙权上位后,对内,凭借着父兄的一众班底以及自己的智慧,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并对江东其他大族采取了拉拢、联盟的怀柔政策,有效的提高江东的凝聚力;对外,听取鲁肃意见,依靠江河天险而守,并联合刘备,以抵曹操;在人才方面,选拔贤良,培养人才,使得江东人才济济,群星争耀。这些都是孙权鼎力三国的重要原因。

综上,我认为刘备“仁义”的原则,曹操号令诸侯的手段,孙权江东的承袭是他们三人开创三国鼎力局面的重要原因。

6

一,曹操有谋略,能团结人,主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抗衡曹操,手下不缺能争战之武将和谋士。三,刘备,乱世之英雄,常怀仁义道德,心系百姓,人们都承认其汉室宗亲。

7

首先,大环境下曹刘孙有天时地利。东汉未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割霸一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汉王朝己名存实亡。那么曹刘孙三政权为何又能从几佰诸侯l中脱颖而出啦。先说曹操,最有谋略,善于知人善用,身边集合一大批像郭嘉,苟彧,贾诩等谋士。赤脚迎许攸这是一经典用人的典故。另外曹善于决断,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其在政治地位上占得头筹。再说刘备,广布仁义,善于收买人心。打的牌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兴复汉室,收买人心这棋走得绝妙。再说孙权,祖孙三世雄居富饶的江东。基业稳固。再又孙英雄本色,地利人和之利,造成了三国鼎立。袁绍袁术公孙瓒之辈不及呀。

8

关于曹操,关于刘备,关于孙权之浅谈出生和领导力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时局动荡而天下纷乱,因乱世而英雄四起,各种人才纷纷雄起也纷纷落马,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孙坚,孙策等等等等。整个中原战场就像一个选秀节目,一个一个地被淘汰,直到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与世,动荡局势得以暂时安宁。这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亦可以说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构成的历史。历史往往留给我们很多,前人的故事就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品之,受益匪浅,我浅品三国,亦有些许感触。今天我不谈时局,不谈军事,只谈人,只谈谈大浪淘沙后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愿与大家共勉。有一点要说明,我参考的不是三国演义,那大多是“演义”而非史实,里面掺杂了太多封建社会人的天人思想。我参考的是易中天的品三国,更靠谱一些。

毋庸置疑,曹刘孙三人都是成功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他们就好像是三个商业集团的创始人,都是靠自己非比寻常的能力,将自己的集团一步步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什么因素让他们走到了最后?我想因素有很多,时局给了他们平台、动乱给了他们机遇、社会需要给了他们资本等,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身上都有超乎常人的特质与能力。而且,这么多因素中,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最有用、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还是最后者,就是“人”的因素,因为成事在天而谋事在人,机遇每个时代都有,但机遇不会留给每个人。那什么人才会是机遇青睐的呢?拥有什么特质才能抓住机遇呢?我想从曹操、刘备、孙权身上找出答案。

曹刘孙三人身上肯定有很多特质,一个一个讲也没有必要,我只能取其精华地举一些对于我们很实际有用的来讲讲。在我看来,他们各自最主要的特质分别是:曹操为 “大气”,刘备为“坚韧”,孙权为“果敢”。为什么是这些呢?下面我来分析分析。

从他们的“出身”来看:

曹操的出身是相对比较差的,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在当时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就好像今天做鸭的儿子一样让人瞧不起。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耻或者自卑反而在年轻时候处处努力表现自己,想为朝廷效力。这本就需要非常的自信与大气。

刘备的出身只能说很平凡,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东汉时候是农为首业,而商为尾。他只能相当于今天农民工的儿子,他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完全白手起家。但是一直胸怀大志,并不论如何失败都坚守者信念,不惜委曲求全地坚持了下来,这难道不可以看出他的坚韧么。我想刘备的境遇更像我们大多数人,他坚韧的精神也是我们必须要拥有的。

而孙权的出身可以说是最好的,有父兄孙坚、孙策给他留下的江东基业与一大批人才,但是孙权处境并不是很好,他即位时年纪尚幼,不能服众,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们如何驾驭?孙权是有才的也是聪明的,但更重要的他是果敢的,他知道该放权,但也知道知道大局需己定,知道在处理好当时复杂的关系同时要独当一面,这样才逐渐展示自己取得威望而不至于内部不服。

从他们的“做人立本”来看:

曹操的为人很难判断,因为他既狡猾奸诈有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既大家风范又小人嘴脸、既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既阎王脾气又菩萨心肠,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多重人格集于一身,体现了他那种海纳百川的大气,而支撑这种大气的,是他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智慧,是他那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把人生上升到对宇宙对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胸怀。有这样的智慧与胸怀,怎能不大气?袁绍袁术之辈又怎么会入眼?而曹操的“本”可以说亦忠亦情亦义,但最重要的我想还是智慧。因为智慧,所以大气!

刘备一生为人谨慎,又充满仁义与信义。细细数来刘备一生十易其主、四失其妻,易中天说的“五易”并没有全部算上,他的一生真算是非常坎坷的,首先刘备是一个英雄,基本上所有人都这么说,我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易中天说他有“英雄之义”、 “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志”,我觉得“义”嘛,不太好说,何谓“义”?在那个年代十易其主已属大不义,而且他还巧夺刘璋的益州更不义,但是他对自己人的仁义与信义还是毋庸置疑的。而“气”与“魂”可以与“志”合并,这个“志”才是最为重要的,成大事者必有志。其实刘备内心必然是非常有义的,但是他更有志,所以当有些事情令他“义”“志”冲突时,他取志,而稍弃义,刘备也并不古板,不是书呆子。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一点,非常能忍,即便他一直在失败,要是我们早就放弃不干了,所以我说他非常之坚韧!

孙权跟曹操刘备比起来其实可说的并不是那么多,但是他确实是非常优秀的,他为人有很多优点,谦和、大度等等,但是我觉得果敢才是他走向事业巅峰最重要的品质。孙权行使权力时的阻力是很大的,以张绍为首的大臣们经常和他持反对意见,当上任初期时,他听取鲁肃的东吴版隆中对意见,积极向外扩张。当赤壁之战时,一片降声,但孙权执意主站,大破曹军。刘备举兵攻打时,果断任命公认为是书生一个的陆逊为大将军,最后打破刘军。所以说孙权是果敢的。

从他们的“领导力”来看:

领导力也可以说是用人之道,说到用人之道就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人?二是怎么用?而且是必须在用人时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用人用得好,就是好领导,因为做成一番大事必定是集许多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而且一个善于用人的人,必定是很明白自己手下的人有什么能力并能够安排他都最适合的位置。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很值得去研究的,如此有智慧的一个人,他是如何治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呢?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说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补充说明一下,这个是曹操前期的用人之道,非常时期用非常之道,德才兼备固然好,但唯才是举更适合当时形势,所以说曹操也是个务实的人)。而且在用人时处理各种关系时也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德才兼备,唯才是举;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招贤纳士,尽释前嫌;抓大放小,不拘小节。从上面的原则以及真实的故事来看,曹操用人时是将人才放在个人恩怨上的,哪怕你曾经背叛,哪怕你再惹我讨厌,只要你真有能力,我就用你。而且他征战回来后,若败了则检讨自己,若胜了必重赏大家。他游刃与其部下和对手之间,从容,洒脱,无比的大气。

而刘备用人则不一样,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我不敢苟同,虽说在特殊情况下,哭可以当做一种手段,因为是最质朴的,所以也最能打动人,但是光靠哭,能拿天下?但是从这个哭中我们看到刘备的用人之道是动之以情,绝对的礼贤下士,以心换心。他的两兄弟也是他最得力的战将,以及赵云,诸葛亮后来的黄忠魏延等都无比的忠诚。为什么刘备屡战屡败大家还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他的屡败屡战吧?一方面欣赏他的仁义,一方面感动于他的坚韧。一起做事的,领导先泄气了,那就等于失败了一大半。不管住什么事!

孙权对于用人,我想更多的是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起初的大将军周瑜,后来的鲁肃、吕蒙,再后来的陆逊,以及元老张绍等,孙权都给予极高的信任。这和他的特质也分不开的,多疑的曹操就不会,导致曹操处理人际关系极其复杂,但是曹操有能力操控,而孙权则以信任取胜。每一种方法我们都有必要去学习,去借鉴,但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糅合,让自己的固有特质与做法相称,则其法有最大效用。

9

个人认为每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都有自己的特质,曹操的成功和他的奸诈,智慧,善于决断是完全分不开的,而且对人才的看重是非常重要的,收下真是人才济济,武将如云;刘备的成功在于他广布仁义,善于收买人心,虽说他手下将领不多,但是在三国都是顶级的存在;孙权则善于掌控全局,顺应时势,通俗的说也就是见风使舵!之前曾拜读过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脸皮厚,心子黑,曹操,刘备,孙权,可谓各占齐一,曹操心黑,可以因为一点怀疑杀尽吕伯奢一家,缺军粮时可以拿监粮官人头安抚军心;为防人暗害,竟然杀死内侍,刘备心理素质好,投袁绍,投刘表,投曹操,东奔西走,寄人篱下,不以为耻仍然不忘当初之志;孙权脸皮厚不过刘备,向曹魏称臣,和不久就反悔,打不过刘备就讲和,可谓游刃有余,心黑不过曹操,杀了关羽却又要求和,然而两者兼有,综上所述,曹操孙权刘备,成大事的特质各占其一,有这样的特征想不成功都难!

10

曹操有块金字招牌

不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大汉中央政府牢牢掌握在曹操手里是个不争的事实。曹操无论做什么事,或是发动战争,他都可以利用这个金字招牌发号施令,建立自己正义、权威的形象。反观孙刘二人,只能被动挨打,偏安一隅。

孙权

孙权是三人中唯一一个有基业传承的,但传承江南先天就不如中原有优势,加上没有特别突出的武将领战,和刘备结盟又貌合神离,所以才让曹操占尽优势。

刘备金字招牌

刘备是汉朝刘家的后裔,但是因为皇族分支大,到刘备这个时候,就已经和皇族沾不上边了,当时刘备因为剿灭黄巾起义有功上殿的时候,汉献帝让人查家谱,发现刘备是比汉献帝高一辈的,所以人称刘皇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