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咸丰帝是满人,僧格林沁是蒙古人,这两个人会用什么语言交流呢?



清朝皇帝都是语言天才,因为他们要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才要掌握多民族的语言。

除了他们的母语满语之外,清朝皇帝应该会的语言还有汉语以及蒙语。

尤其蒙语,不仅是清朝皇帝,满清上层贵族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因为早在满清入关之前,他们就与一部分蒙古势力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联盟关系,并通过婚姻不断巩固和强化,清朝皇帝的妃嫔有不少都来自蒙古。而且到后来,蒙语基本已经成为清廷的官方语言之一,比如清帝的传位诏书,一般就是满、蒙、汉三种语言各一份。所以,清朝皇帝会说蒙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清初,蒙古人一般都不太会说满语,更不会说汉语。比如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是蒙古族人,而康熙帝的第五子胤祺自小跟随孝庄长大,蒙语说得溜溜的,但满语就说得比较一般,汉语更是一塌糊涂。康熙也是考虑到这个,所以未传位给胤祺。

不过到了清中晚期,随着汉化日深,蒙古族的贵族和官员也大多掌握了汉语。比如僧格林沁的汉语水平就相当不错,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他的汉文奏折,字写的相当好,可见他是受过相当程度汉文化教育的。



所以,如果咸丰帝与僧格林沁交流,理论上他们用满、蒙、汉之中的任何一种语言交流。但是,僧格林沁作为臣子,应该不会用蒙语跟咸丰帝交流,毕竟那会显得不尊重皇帝。而考虑到晚清的汉化程度,咸丰帝与僧格林沁用汉语交流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咸丰帝召见僧格林沁,觉得僧王是自己人,蹦几句满语,也属正常。

因为清朝皇帝在日常召见中说什么语言,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帝王心术的体现,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考虑谈话的内容,考虑自己通过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最佳贡献者
2

咸丰帝时期那就是清中后期了!

清朝皇帝从小就开始接受满汉两种教育,既有满族师父,又有汉族师父,满族师父主要教武功骑射,汉族师父教文化课,语言也是既要学满语又要学汉语,所以,皇帝是满汉双语都会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清朝统治者汉化程度的加深,皇帝在上朝面对不同民族的大臣时,会说不同的语言,也就是说,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说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汉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随着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满语逐渐被汉语所替代,满族人要想长期统治汉族人,从皇帝到普通民众,普及汉语、学习汉族文化是发展的必然。而自清朝入关后,经过两三代皇帝的努力,满族人已经都会说汉语了。

据说到了雍正时期,皇帝只有骂人时才用满语,这就好像不同地域的人之间发生矛盾时,或许是一怒之下,或许是想让别人听不懂,就用方言来骂人了。

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的范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于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情况。有一句俗语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么,不妨改编一下,清朝皇帝是“见满人说满话,见汉人说汉话”

3

已有的两个回答很纠结啊,人家问的是咸丰和僧格林沁怎么交流,这里面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所以题主想知道满族人咸丰和蒙古族人僧格林沁如何交流。

实际上,在清朝前身后金没入关前,后金就和一部分蒙古人形成了联盟,在此后,两者通过婚姻巩固了关系。比如说我们知道清朝前后数百年不少皇后妃子来自蒙古高原。因此,两者交流十分密切。

所以说,一般而言,清朝上层中,很多人都清楚蒙古的意义,所以上层懂蒙古语的很多。同理,蒙古人想在清朝有好的未来,不少也懂满语。所以咸丰和僧格林沁交流,无论是哪一种,应该都可以。

但是呢,问题也有,那就是两人用蒙古语应该不太可能,这得尊重皇帝。不过满语这边,显然有个问题就是历届皇帝一届比一届差,咸丰水平究竟如何,其实不好说。

不过,两人都懂汉语。我们知道皇帝都需要学习汉语,而僧格林沁这边呢,我们可以搜索到他的汉语奏折,说明其汉语水平也是可以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人汉语交流也可能。

从现有情况可知,两人交流究竟用什么语言并不好说,但是满语和汉语可能性都有。

4

汉语交流,咸丰帝继位时离清军入关已经过了二百零七年,已经深受汉化影响。满语的创制借鉴了蒙语,是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入关前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等统治者的后妃也多是蒙古诸部的女子,所以他们的蒙语水平高于汉语水平。

但到了咸丰年间,满语在日常使用上已经远远的低于汉语的使用量,咸丰经过满汉文化的教育,他肯定是通晓满语的,但日常生活中面对大量的朝会,祭祀,娱乐(咸丰爱听戏),觐见和奏折,汉语是他的使用的第一语言,而且奕詝的恩师则是左都御史、工部侍郎,上书房总师傅杜受田。杜受田为人沉稳,学富五车,极善谋划。他以道光三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的优秀成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编修。被任命入值上书房给六岁的奕詝当师傅时,已经四十九岁了。奕詝跟随杜受田足足学习了十年的时间,杜受田是山东滨州人,标准的汉族人。

再来说说曾格林沁,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嘎查就是村),幼年的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十二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入学较晚的他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很用功。知识学得也很扎实。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他取了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嗣子,成了道光帝的过继外甥。

道光帝下旨将他从草原搬家到了京城,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裕郡王府贝勒文和(康熙之兄福全的后代)把女儿嫁给了他,就语言上来说,他的汉语水平和文化造诣上都没有任何问题。

设想咸丰皇帝和曾格林沁俩人一起交流谈心,如果咸丰皇帝说着平时不太用的满语和蹩脚的蒙古语(学过)和一位只懂蒙古语和汉语的曾格林沁(也应该学过一些满语)交流,那还是皇帝和臣子应有的身份吗?两个人都用流利的汉语交流不香吗?

最后看看两位的汉语水平,“听说读写”,写是最难的,先看看曾格林沁的作品

再看看咸丰帝的书法绘画水平:

5

谢邀,他们用翻译。事实上,自皇太极开始,清朝的皇后基本都来自蒙古的科尔沁部,自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都能熟练地使用汉、满和蒙古语。

6

清朝皇帝都是语言天才,因为他们要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才要掌握多民族的语言。

除了他们的母语满语之外,清朝皇帝应该会的语言还有汉语以及蒙语。

尤其蒙语,不仅是清朝皇帝,满清上层贵族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因为早在满清入关之前,他们就与一部分蒙古势力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联盟关系,并通过婚姻不断巩固和强化,清朝皇帝的妃嫔有不少都来自蒙古。而且到后来,蒙语基本已经成为清廷的官方语言之一,比如清帝的传位诏书,一般就是满、蒙、汉三种语言各一份。所以,清朝皇帝会说蒙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清初,蒙古人一般都不太会说满语,更不会说汉语。比如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是蒙古族人,而康熙帝的第五子胤祺自小跟随孝庄长大,蒙语说得溜溜的,但满语就说得比较一般,汉语更是一塌糊涂。康熙也是考虑到这个,所以未传位给胤祺。

不过到了清中晚期,随着汉化日深,蒙古族的贵族和官员也大多掌握了汉语。比如僧格林沁的汉语水平就相当不错,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他的汉文奏折,字写得相当好,可见他是受过相当程度汉文化教育的。

所以,如果咸丰帝与僧格林沁交流,理论上他们用满、蒙、汉之中的任何一种语言交流。但是,僧格林沁作为臣子,应该不会用蒙语跟咸丰帝交流,毕竟那会显得不尊重皇帝。而考虑到晚清的汉化程度,咸丰帝与僧格林沁用汉语交流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咸丰帝召见僧格林沁,觉得僧王是自己人,蹦几句满语,也属正常。

因为清朝皇帝在日常召见中说什么语言,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帝王心术的体现,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考虑谈话的内容,考虑自己通过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7

首先要搞清楚,女真语是蒙古语的分支,满蒙本是一家,所以他们不会存在语言障碍。满清很注重对皇室成员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八王夺嫡”,康麻子这些皇帝也希望继承人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上岗。清朝皇帝在很小的时候接受的就是满汉双语学习。有两个老师,一个教汉语,一个教满语。所以说清朝皇帝满汉两语都会讲。而且清朝还有给非常喜欢汉文化的皇帝,那就是顺治皇帝。他为了学习汉语,还和他的叔父多尔衮吵了一架。到了雍正一朝,满族人都会讲汉语了。再到了道光一朝,京畿一带的满人已经没有人会说满语了。溥仪的满文老师叫伊克坦,他死后,溥仪就没有再学过。溥仪留下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明确说过,其实他满文使用并不顺畅。甚至溥仪还说:自己所有学业中,最糟糕的就是满文。即使学了很久,但还是没学会什么。

8

满文,母语呀,进关后已汉化了,汉语也可以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