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明缺粮是有深刻原因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长距离运粮消耗巨大;其二、巴蜀子弟大部分上战场了,粮食产量不高。秦国之所以能以巴蜀作为粮仓,是因为秦国还有关中大粮仓,巴蜀的粮食主要通过长江供应伐楚之战的军队,并不用运回咸阳使用。另外战国时代的战争还可以取食于敌国,也就是攻占敌人的粮仓,抢敌国的粮食食用。

秦昭襄王晚期,派李冰父子治理蜀郡,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患得已解决,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刘备入蜀后,地盘很小,除了巴蜀外,还有汉中、荆州,其中巴蜀是根本。诸葛亮的北伐是向北进攻,故水路用不上,只能走旱路,从成都平原出发至长安,路途约712公里,也就是1424里路;古代道路不及现在好,道路盘旋曲折,实际路程应该在1500里以上。如果诸葛亮不是北伐而是东征,走水路的话,他就不会那么缺粮了。

诸葛亮北伐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翻越大巴山与秦岭到达汉中;其二、出陇西进甘肃,再从天水进攻陕西。汉中没有失去前,诸葛亮可以走第一条路;汉中丢失后,只有走甘肃这条路了。从甘肃绕道而走,路程更远,古时就有千里不运粮一说,但诸葛亮除了从成都平原调粮外,不可能从山区调粮了;因为四川虽大只有成都平原当时产粮多,其它山区产的粮食百姓都不够吃。千里运粮,加上蜀道难,十担粮食运到前线不足一担了,这是诸葛亮缺粮的主要原因。

蜀汉政权先后失去了荆州、汉中,刘备伐吴之战六十万大军伤亡过半,巴蜀子弟人口凋敝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不顾蜀国疲弱,先后六次大举征发成年男子入军北伐,因此从事农业的就成了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了,这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秦国不缺粮那是因为秦国从山东六国引进了数百万百姓,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老秦人从事战争;但是蜀国明显没有招募到更多的百姓来蜀从事农耕,不论是农耕还是打仗都是巴蜀子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农战两不顺利。诸葛亮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采用修养生息的方法来治蜀,待时机成熟后再北伐,一战而胜,那么也不至于蜀国最先亡国。因此我认为诸葛亮虽然忠心为国,智力超群,但是跟管仲、乐毅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至少管仲富齐强齐有功,乐毅强燕富燕有功,而孔明把蜀国玩完了。

最佳贡献者
2

对于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莫名其妙。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的仗都不缺粮,这个题目太大,没法说清楚。豹眼认为,既然要打仗,总要把粮食准备好吧。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国七雄,既然打了数百年不缺粮,那就是粮食充足,这就不必多说了。

而诸葛亮总是缺粮,这事值得说两句。

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因为马谡失街亭而退军,第二、四次因为粮尽而退兵,最后一次因为病逝五丈原而退军,只有第三次是因为雍州刺史郭淮退军,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后撤军。

诸葛亮北伐缺粮,无非是几个原因:

第一,蜀国本身就缺粮。

成都平原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耕地不是问题。但连年征战,青壮劳力全部被征兵及运输粮草,没有劳力耕种,再好的土地也长不出庄稼来。

第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路不同,运输困难,即便有粮食也无法运输出去。

第三,人力不足,后勤保证困难。

在北伐后期,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帮助运输粮草。

没有详细的史料介绍,古代具体的兵力与运输人力的比例,有说法是1:1。也就是一万人的作战部队,就需要一万人协助运输粮草。

三国时期,人口大量流失,人口密度很低。特别是西北地区,人烟更加稀少。所需粮草全部依赖后方远距离运输。

诸葛亮一旦离开汉中北伐,越过了秦岭、陇山山脉,进入曹魏境内,粮食的保证就特别困难。曹魏的人口、粮草一般积聚在城里,如果不能够攻陷城池,就很难得到补充。

加之,蜀汉人口较少,人力不足,后勤保证就更加困难。

作为北伐的主帅,诸葛亮起码很清楚,战役进行多久的时间,需要多少粮草,后勤如何保障等等问题,必定有个预判。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诸葛亮不会轻易动兵。诸葛亮一向做事谨慎有余,岂能屡屡出现断粮的情形?

唯一的解释,就是豹眼一向认为的,诸葛亮北伐不是目的,仅仅就是一个策略。

诸葛亮并没有设定,每次北伐要必须达到的战役效果,仅仅表明,我又来了。

带几天粮就打几天的仗,粮食完了就撤军。回去吃饱喝足后再来,如此循环往复。

看一下之后姜维北伐,也是这个套路,胜败无所谓,来了就行,粮尽就回。

整个北伐,包括姜维时期,看上去就是些儿戏。

对于北伐的战略意义,在别的问题中多次说过,就不啰嗦了。

就题主这个问题,豹眼认为,诸葛亮缺粮就是其北伐所采取战术的一部分 。

其实,曹魏也习惯了,高兴就与之交战,没兴致就坚守不出,时间一久蜀军自动就撤走。像有些情况,比如张郃被斩杀,就是盲目追击所导致。

你放他走就是了,欢迎下次再来,这多好呢?有人认为张郃被杀是司马懿的阴谋,似乎不无道理。

诸葛亮北伐,与司马懿最后一战,司马懿就是用坚守不出的策略,硬生生地把诸葛亮靠死了。就算诸葛亮不死,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北伐运输困难,曹魏伐蜀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那为何诸葛亮就不在家里等着魏军上门呢?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近二十年没有北伐,魏军仅有一次伐蜀,还被费祎轻松击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把这看作是诸葛亮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策略,似乎很有道理。

这个命题与题主的问题相差较远,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3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对战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任何朝代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感觉战国时代打仗都不缺粮,而诸葛亮北伐时老缺粮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与历史资料记录的详略有关。

战国史料匮乏,有很多重大战役,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细节。整个战役的细节都没有,有没有缺粮,这更不得而知了。比如秦对三晋发动的修鱼之战,斩首八万,什么细节都没有。在长平之战后,秦还对赵国发动几次战役,斩首数万至十数万,也是一点细节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没办法判断粮食在这些战役中的作用。战国的历史向来云遮雾罩,因为在秦国统一后,把六国的史料都毁了。相反,《三国志》对战役的记录是比较详细的,作者陈寿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对战争细节了解多,特别他是蜀人,对蜀人之征战写得更详细。

第二,战国时代的诸侯争战与诸葛亮伐魏之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孙子兵法》中,兵圣这样写:“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之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需要再次征调,粮食不需要再三转运。各种军用物资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就在敌国解决。

诸侯战争,对敌国丝毫不留情,对敌国的百姓一点也不仁慈,什么叫“因粮于敌”,就是抢粮食。从春秋开始到战国,只要是发动进攻的一方,到了敌国必定要抢粮食。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起,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掠于郊野以足军食”,他以数万之众,丝毫不靠国内的补给,横行楚国,攻陷鄢/郢,靠的就是抢粮食。

再来说说诸葛亮,他能像白起那样,打到魏国境内就抢粮食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打着汉家旗帜,你曹魏是个伪政权,是山寨的,我刘汉才是合法政权,是正宗的。好吧,既然你标榜自己是王师,要收复汉室江山,能对百姓打砸抢吗?不行的。那么,孙子说的“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就用不上了。诸葛亮的军粮补给,严重依赖大后方,这是他一直缺粮的一大原因。

第三,地形因素对运粮的难易有很大影响。

我们看战国历史,老是秦国在打别人,其他诸侯偶尔也会伐秦,但很少深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占有地利上的优势,有险关要隘,易守难攻。东方诸侯曾几度合纵攻秦,打到函谷关,攻不进去,又抢掠不到粮食。比较著名的一次,是孟尝君以齐/魏/韩三国合纵伐秦,这是东方诸侯少有的一次胜利。秦昭王一度打算割让河东三城与孟尝君议和,但是后来孟尝君缺粮,向西周借粮食又没借到,最后草草退兵了。所以东方诸侯打秦国,不好攻,又不好抢粮食。秦国则相反,攻掠东方,既好攻,又好抢,还可以通过水运,顺流而下运输粮食,省时省力。

诸葛亮北伐是个苦差事,看看上面这张地形图,沿途都是高山啊,山高路远坑深,不好走啊,后勤运输的消耗更大。粮食要从内地运往前线,运输的人也要吃饭啊,没吃饭哪来的力气运呢?不仅要额外准备运输人员的粮食,还要准备牛马等牲口的饲料,所以一车物资,扣除路上消耗的,运抵前线还剩下多少。人员返回,也得分点口粮啊,不然岂不半途就饿死。因此,诸葛亮北伐,不仅输在战略战术上,也输在粮食上,只要以逸待劳,坚壁清野,等蜀军没饭吃了,准得撤走。当然,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如果他能大胆点,冒险点,以奇取胜,还是有机会的。只是他四平八稳的战术,毫无奇谋,等大军上门时,人家早就准备好了。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除了少数时期,大部分时期只要敢于作战,基本粮食是足够的,只是运不上去。

运输成本太高。

以秦军为例,背靠关中平原,粮食丝毫没有问题,但如何运到前方就是大问题。

秦军为此发明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马车运输体系,这是他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即便如此,由于运输的限制,如果大规模的军队深入别国作战,时间通常都会比较短。

大家注意看,战国七雄的作战,绝大部分战役都是比较短暂的。

持续几年的战役非常少,几乎是没有的。

前296年,经过三年苦战,名将匡章统帅的齐韩魏联军攻破函谷关(是为第二次合纵攻秦),这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秦国割地求和。

看看,也只有这种规模的战役,才会这样。

再比如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也是3年。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

这些都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倾全国之力的。

即便如此,长平之战后期,赵国严重缺粮,最终被秦军切断粮草供应全军崩溃。

而秦军也是严重缺粮。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黄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韩地,时已属秦),赐所有郡民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遮绝赵国救兵及粮食。

就是这个道理了。

但以上这些作战,大体都在平原、丘陵地带,尤其还背靠古代运输高速公路 河流。

然而,诸葛亮就惨了。

诸葛亮并不缺粮,四川有的是粮食,但难以运输到前线。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本来是有荆州的。

他的计划是,大量粮食和士兵沿着水路运到荆州,从这里发动对曹魏的攻击。

这样粮食补充没有问题,四川北部的攻击只是牵制。

但关羽丢了荆州,隆中对也就是死翘翘了。

不要说古代,就算民国时期,川北的物资运输都是极为困难。

抛去栈道不谈,就算是正常的山路运输,大车走不了,只能用小车甚至人背马背,这样才能运输多少物资。

山路又崎岖难行,一天走几公里都是常事。

蜀军北上出兵,最起码也有数万规模,后面山路运输就算有10万民夫也不见得支持的住。

更别说,蜀国一共才90万人口,哪里有这么多后勤部队。

后来,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开始就地屯田,可惜救急不救穷了,没有什么用处。

5

如果提起诸葛亮肯定是人人皆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没有他不会的,并且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家以及哲学家加上政治思想家,通过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写,几乎就相近于神人。这让诸葛亮伟大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顾茅庐,刘备将他从草庐之中请出来辅佐蜀国。创立万世基业。并且他近神般的用兵接二连三战果连连。



蜀国人口不足百万。军队有十分之一也就是十万左右,从蜀国开辟一直到后来都是以军事优先。所有的民生经济也是为了辅佐军事更好的发展。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是为什么战国时期二百多年的战争从未有国家出现过缺钱缺粮的景象。到了诸葛亮这里每打一场仗就会发现又缺装备又缺粮又缺军饷。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战国时期,七国之乱,最小的一个国家韩国他们的军事实力,韩国的话拥有精兵二十万左右,猛将十万左右,韩国这块土地非常丰饶,是所有国家的战略目标,兵家必争之地。



韩国虽然国力小,但却拥有着三十万左右的军事部队,蜀国的国土面积以及,粮食状况跟韩国相比可以说韩国就是一只弱小的蚂蚁,而蜀国的实力就是一只强壮的大象。那为什么韩国实力如此弱小的情况下,却从来没有出现缺装备,缺粮缺军饷的情况,三国时期蜀国只要打一场仗,就会发现供给不足。这里面我们就要谈到两个字叫兵制,实际上战国时期全民皆兵,这种战时政策意味着所有除老幼病残弱的人,只要他有力气有能力就必须要为国家去打仗。

这就形成了一个长期的生态链。如果国家需要打仗,就必须奔往前线如果战斗结束就必须回家耕田,从此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后期补给可以供应前线打仗,补给完成开始赶往前线进行战斗。然而呢三国时期如果你是一个士兵,那么你的职业就是士兵。不能去耕地不能去种田,每天的任务就是操练。这样就使得在战时情况下国家的生态链不完整。

魏国的曹操已经率先知道了这个秘密,所以他一早就实行了屯田制度。但是蜀国呢,在后期才有所改善。加上蜀国每次进攻都是大批量迁徙,这样粮草运输都成问题。而魏国每次都是在自己家门口打仗,补给十分便利。蜀国的灭亡,也是顺理成章了

6

其实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战国七雄打战其实也有缺粮的时候,但是很少,主要是因为兵制的缘故,我们都知道魏武卒,为什么他这么出名,就是因为他是一只纯粹的职业化军队,与之对立的就是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军队那样,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这就是为什么战国时期打战很少有缺粮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占据巴蜀那么一大块地盘的蜀国却是老是缺粮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诸葛亮剧照

一,人口因素,我们知道战国时期虽然说战乱不休,但是各国君主对于人口地盘的欲望还是非常大的,所谓“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可见一般,而据推算在苏秦时期即便是人口最少的七雄之一的燕国人口都有约150万,而蜀汉即便在经过诸葛亮大力恢复之下人口也不过90万,当然这里的未入户籍的人就没有算进去了,毕竟一来不准确,二来未入户籍的人口难以为蜀国提供生产力,是不用交税的。所以说在古代那个完全依靠人力的时代,人口少,就意味着生产力肯定低下。

二,军队,官吏人数过多,蜀汉的军队常年以来都是保持在十万常备左右,战时还会有所增加,而由开始说的兵制问题我们也能知道,蜀汉的军队可都是职业化的全职军人,是不事生产的,另外蜀汉的官吏人数大约在三四万左右,所以说九十万人口,十五万人不事生产,还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源,想一想,平均六个人就得养一个,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比率,当然实际情况应该要比这个数字好一点,毕竟有些归属那些官员,贵族下的佃农,家奴也是不归户籍以内的,但是也可以预想到,蜀汉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三,蜀道难,运粮难,消耗大,虽说巴蜀乃是天府之国,也是一个十分优渥的粮食产地,但是前面也说了,限于人口因素以及庞大的生产负担人员消耗,实际存留下来的粮食可能没想象中的那么多,加上诸葛亮北伐中原,路途遥远,以及蜀道的艰难,本来运输粮草在路上就得消耗十之四五,加上道路如此难走,这消耗就更大了,所以即便是蜀国有粮,但是能送到诸葛亮大军的手上的,那可就寥寥无几了,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老是缺粮的缘故了。

最后在多说一句,诸葛亮的缺粮,主要还有一点就是,巴蜀地形的变化,原本存在的水路运输,在数百年间的地形变化当中消失了,据说是因为地震的缘故,这也是导致了诸葛亮无奈选择最为艰难的陆上运输而总是缺粮的原因之一了。

7

答:战国七雄的战争,一般是在自己家门口跟邻居打,两军交战时间相持比较短,消耗不了多少粮食,此时的战国七雄纷纷力精图治,通过变法,农业经济高度发达,而且各国都是由原来的立国几百年的老诸侯国转变而来,家底比较厚,内部相对稳定,没有千里征战,自然不用担心粮食问题。诸葛亮时期的蜀国是经过汉朝末年的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建立起来的,前期战乱,已经把经济彻底的搞崩溃了,蜀国建立之后,在经济没有恢复之前,就一直伴随着战争,而且战线拉的非常长,南边有孟获,西边有羌人,北边有曹魏,东边有东吴,一打仗就得千里运粮,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高,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出现了缺粮问题,所谓的蜀国在诸葛亮的治下很富庶,那只是相对于战乱中的极端贫困而言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8

卧槽。。你们竟然还给他分析!?

能问出这问题就是标准的中国式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啊。。

仔细看看问题!战国七雄和诸葛亮!?

好几代人和一个人比。。。

有的比吗?!

你以为七雄不缺粮吗!?

但是人家爸爸种地,儿子打仗。儿子打光了孙子再种地。数百年有的是时间修养生息。

一个人才能活多久,诸葛亮出山都多大了,又带着刘备跑了半辈子。六出祁山一共没用几年。不缺粮是见鬼了。

中国人教历史从来都是告诉你谁和谁打起来了,谁和谁又打起来了,最后谁打赢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战国战火连天。一直在打仗,可大家也不是靠打仗活着啊。至今我身边都有人觉得打仗就是带人过去跟人干,最多还知道要排兵布阵。那他妈动不动几千上万人要不要吃饭。运粮做饭的要多少人根本没概念。骑兵也不是一个人一匹马就办了的事,马伤了死了怎么办?一个骑兵要有两匹备用的。马半夜要为夜草,你不能让骑兵半夜起来喂吧。他要养足精神的,一个骑兵还得有个副手呢。

反正打仗这种事,就是人多吃的饭也多,但是真正的战斗人员没多少,死一个就少一个,吃一顿就少一顿。诸葛亮能六出祁山已经是很牛逼了。虽然都没什么屌用。

9

战国时代拥有了巴蜀可以说也就拥有了粮仓,秦国正是拥有了巴蜀才有了以一敌六的本钱,巴蜀土地肥沃,气候湿润,自古便是兴农之地,水利设施从战国时代就已趋完善,最著名者即李冰父子开掘之都江堰,已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秦帝国的产粮基地,后勤保障的根本。

至三国时代外部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蜀汉的粮食供及却因难重重了?原因在于人。蜀汉人口大至在400万左右,却拥有带甲之土20万以上,三国时代的士兵是职业兵,专司战斗,已非战国时代亦农亦兵的兼职兵士。蜀汉国小民少,常年维护着数十万的锐卒青壮年都去当兵打仗了,剩下老弱妇孺在田间劳作,为前线供及粮草。试想一下,精壮劳力都去从军征战,从事生产的人力严重不足,再肥沃的土地又能产多少粮食?常年的战争不断的消耗着蜀汉的人力资源,在家务农的老弱妇孺承受着巨大的因难,最好的粮食作为军粮上交国家,剩下的已为数不多,也许仅能糊口而已,民力已竭,孔明不是神仙,变不出粮食,劳力不足是制约蜀汉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孔明北伐不能成功的症结之一。

10

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仗都不缺粮,诸葛亮打仗却总缺粮。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战国七雄也一样缺粮,并不是没有缺粮罢兵的案例;诸葛亮也并不是每次都缺粮,他真正因为缺粮而退兵,其实只有两次



首先,战国七雄也一样缺粮。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之所以用赵括替换掉廉颇,强令赵军与秦军决战,就是因为赵国缺粮食,他耗不起了。

我们现在之所以有一种错觉,认为战国时期打仗不缺粮,是因为:战国时期的战争,史料记载得都很简略,比如秦国对赵、魏、韩发动的修鱼之战,什么战争细节都没有,只是简单的记了一个秦军斩首八万,然后就没了。

试问,先秦时期的史料对当时战争的记载如此之简略,一点细节都没有,那么我们又如何判断当时有没有缺粮的问题呢?

并且,战国时期的战争都很野蛮。交战国双方对敌国丝毫不留情,对敌国的百姓也一点也不仁慈。《孙子兵法》中就说过:『善兵者取之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各种军用物资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就在敌国解决。说白了就是没吃的,直接就去抢,不要指望后方的供应。

孔子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就是因为从春秋开始,只要是发动进攻的一方,到了敌国必定要祸害百姓。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祸害百姓的程度更深。当年白起伐楚,就是以数秦军横行楚国,走到哪抢到哪,就跟那个什么鬼子一样的德性。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不缺粮那是鬼扯。不要过度的神话了战国时期的战争。



再说诸葛亮缺粮的问题。其实,诸葛亮并不是每次北伐都缺粮,他因为缺粮而退兵,事实上只有两次。下面逐一细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与缺粮无关。这一次北伐失利,是因为魏国实力强大,魏军在前期吃了亏后,迅速做出调整,对蜀军进行了大举反扑。再加上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蜀军有后路被抄的风险。诸葛亮为了避免被团灭,于是主动撤回汉中。所以,这一次北伐失利与缺粮无关,纯粹就是仗没有打好。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败,与缺粮有关系,但是情有可原。这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在听说东吴在石亭大战中大胜魏军,斩杀了一万多人。于是诸葛亮为了配合东吴的行动,仓促出兵。蜀军在没有带足粮草的前提下,以急行军的速度开进至陈仓城下。后来蜀军强攻陈仓不克,又因为先前准备不充分,于是才粮尽退兵。所以说,这一次蜀军确实因为粮草用尽而退兵,但是情有可原。因为蜀军本身就是仓促出征,没有带多少粮草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与缺粮无关。这一次北伐,其实就是第二次北伐的延续。因为蜀军的第二次北伐是仓促出征,吃了准备不充分的大亏。于是诸葛亮决定再攻一次,找回面子。所以当蜀军攻下陇西的阴平、武都二郡后,就没有进行下一步行动了。毕竟面子找回来了就行了。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并没有太当回事。

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失败,这是唯一的一次因为缺粮而退兵的案例。当时,诸葛亮用水路运量,前线的粮草并没有问题。后来在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冒着粮道被司马懿掐断的风险,力挫魏军,取得卤城大捷。但正当诸葛亮准备下一步行动时,在后方督办粮草的李严假借后主刘禅的名义,下令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后来查明结果,这是李严是假传圣旨。并且当时蜀中也并不缺粮,李严之所以要假传圣旨,是因为蜀中的粮草运不到前线去。注意了,是运不上去,不是没有粮草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失败,与粮草无关。当时诸葛亮已经在渭水河畔屯田了,前线的蜀军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司马懿避不出战,最后活生生的把诸葛亮给耗死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五次北伐,因为粮草问题而失败的案例,其实只有两次。如果再除去本来就没有准备充分,仓促出征的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真正因为缺粮而退兵,实际上只有第四次北伐而已。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未必不缺粮,只是史料记载不充分罢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真正缺粮的只有两次。其中第二次北伐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没有带够粮草,并不是缺粮;至于第四次北伐的缺粮,也不是因为国家没粮食了,而是因为连下大雨,导致后方运粮困难,所以粮草运不上不去。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不缺粮,诸葛亮北伐却缺粮的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