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从孩子初中开始我觉得他已经完全不是我的孩子。

往事一幕幕,从无忧的童年,到自信的少年,到如今烦恼的青春期。从曾经的温馨甜蜜到如今的苦不堪言。个中滋味,真的只有自己才懂。

无忧的童年

“妈妈,妈妈,我的好妈妈。”儿子胖乎乎的小手捧着我的脸蛋,不住的亲昵叫唤我。

“嗯,亲爱的宝贝,我的宝贝。”我回应着。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没有之一。

我沉醉于我们母子之间无限深情中。这一辈子心满意足,别无所求。

自信的少年

那时候学校里每次家长会,你总是让我去。开家长会前,你会告诉我自己座位的具体位置,你会把自己的课桌整理地整整齐齐。

“妈妈去开家长会,妈妈可要听听好,老师是怎么表扬我的,回家告诉我。”我忍住笑直点头。

每次家长会回家,儿子就迫不及待地给我开门。一边开门一边要我诉说家长会上老师的话。

看着如此上进的孩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老天眷顾我,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儿子!

烦恼青春期

“妈妈,你真烦,什么事都要管!”

“XX家长,你家孩子最近语文作业从来不完成!”

“你居然和老师一鼻孔出气!”孩子把门一摔,把自己反锁在自己的房间。

哎,自从孩子上了初中,我这老母亲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本事,怎么做都是错啊。

就拿今天下午来说吧,孩子初三,下周就可以开学了,大概习惯了在家的舒坦日子。孩子这两天居然又烦躁起来。

下午孩子锻炼身体的时候,跳完绳练深蹲,儿子让我给他数三十下深蹲,结果我一边吃着巧克力一边漏数了两个。

“我现在都不玩游戏了,我那么努力,你居然不好好数,你不关心我,我不要去学校了。”说完,孩子又直接走到自己的房间去,把门反锁。

已经接近吃晚饭时间了,爷爷把饭菜都搬上桌了,可是不见孩子的踪影。

爷爷走到孩子的房门前:“怎么了,孩子,快吃饭了。”孩子不理不睬,无动于衷。

过了一会儿,孩子自己走到餐厅,我连忙把孩子的饭碗加上米饭,孩子却说:“不吃,我昨天跳绳1600下,今天因为你的态度,我只跳了400下,现在时间晚了,再练也来不及了……”

简直无理取闹啊,孩子,你自己有小情绪,为什么怪罪在我身上,瞬间,我觉得,这一刻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努力是白费的。他怎么越长越不讲理了呢?你怎么不会体谅我的感受?

如今,那个可爱的小萌娃,那个自信满满的少年到哪里去了?

孩子,还记得你小学时的一件事吗?一天早上,爸爸不在家无法开车送你去学校。只能我骑车送你去,走得太急,居然忘了带书包。来到校门口,保安叔叔奇怪地看着我们娘俩,两手空空的上什么学?才想起,你不但没有怪我,反而哈哈大笑了一番,而后告诉我:“妈妈,你去拿书包,我在门卫等着,你路上注意安全。”孩子,在回家拿书包的路上,你不知道我的心情多复杂,又愧疚又好笑又暖心。今天想来,还是觉得这是美好的不得了的瞬间。

那天忘书包和今天相比,今天的事不是更小吗?你为什么那么计较呢?

??我是@牵着蜗牛慢慢走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喜欢讲故事 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 欢迎关注我

最佳贡献者
2

对于“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个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她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孩子的成长每一步都大人的心血和孩子自己本身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女儿一岁时被送回老家,婆婆给照看。分别时,小小的人儿哭得肝肠寸断,我也是泪流满面,这也是无奈。

大约一个多月后,有时间接她回来小住。进门后,她那小小的眼神中带着惊喜和陌生,我的眼禁不住湿润起来。

吃饭时,她自己要求坐在大大的椅子上在餐桌上吃饭(那时候没有宝宝椅)。自己一边系围嘴一边说:奶奶说要自己吃饭,才是好宝宝。她一边努力地挺直腰板够到餐桌,一边用勺子小心翼翼地把饭送进嘴里,我心里有一种孩子在长大的感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她从小认定的道理。

回家这两天里,自己定时换内衣和袜子,并且坚持自己洗,小小的手拿着大大的肥皂费力地揉搓,一板一眼有模有样的。

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里不是欣喜,而是难受、悲伤:婆婆把孩子本应该玩耍的时光,用来体会生活中的艰辛,是不是太早了?

还是孩童的她看着已没有应有的稚嫩!

从那时起,我的小幼苗在努力地一点一点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现在,我家有女初长成,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每一步的成长都有艰辛的影子,责任和担当早已使她不在是别人眼里的孩子了。

3

从孩子慢慢开始懂事开始。

有一次,我要求孩子去画画,要求的另一幅画,孩子拿来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副,我就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啊!他说这是他选的,他就想画这幅。当时很生气,等气消了,自己开始考虑自己的做法,他只是他自己,不是我的,我的强加给他的东西,他学会了选择和处理。那时候就觉得孩子是他自己的,并不是我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

还有一次,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我给孩子取了一身,孩子穿上了,去聚会的路上,孩子说他觉得穿这个不好看,我当时也没有多大的理会。可是到了小朋友聚会的场所才发现,小朋友都是穿的是角色扮演。这次之后我会先征求他的意见,才会给他找他要求的衣服。

我是从孩子开始懂事开始的,孩子是他自己的,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个体。


4

四年前,我俩决定要一个孩子!

我们锻炼身体,调整饮食,为孕育开始做准备,然而,备孕的时候她没有如期的来,而是在我们松懈下来,不再刻意的时候,她来了。

那一刻,是惊喜,也是提醒。

她,始终是她。源于我们,却不属于我们,她有她的脚步,她有她的选择,我们该互相尊重多一些!

孕育的过程是幸福的,也是苦痛的,育儿的路上也同样,痛并快乐地生活,让我们既爱又恨!在她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也有迷失,不过还好每一次孩子反应出来的问题上,我都能看到我自己,我第一次做妈妈,你第一次做女儿,希望我们慢慢来,互相理解,互相学习


5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什么时候发现我的孩子并不是我的孩子,也许是孩子在逆反期的时候,也许是在孩子能够独自上学的时候,也许是孩子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时候,或许也是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其实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是“畸形”的,“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孩子有自己的温度感知,父母过于干涉反而会使孩子的温度感知系统紊乱。

不知各位有没有看过台湾热播的一部教育心理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剧是和《延禧攻略》同期播出的,并且热播程度不低于《延禧攻略》。这部电视剧反射了现在孩子的学习现象,被考试绑架的家庭。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些父母殊不知自己的爱不仅绑架了孩子并且还深深伤了孩子。不要以爱之名,逼迫孩子去做你们想要做的事情,也不要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牵着手走到这个世界上的,从那一刻起,他们都是美好而又平等的生命,都渴望被爱,都有权利去拥抱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设定之下的人生。

孩子独立,家长解放。如果您有好的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

6

作为二胎妈妈,我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是从他2岁多开始的。刚进入叛逆期,会觉得孩子已经不是我的了,他现在快6岁了,我会觉得变化很大,常常觉得他快要离开我,成长速度太快。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发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多变的,有加速阶段,也有平稳期,我会觉得孩子变化大有三个阶段,跟父母的关系也会有微妙变化。纪伯伦写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让我很有触动。

第一,两岁叛逆期。

孩子进入两岁叛逆期,他开始变得自我,经常跟我对着干。喊他去吃饭,就不,喊他穿衣服,就不,喊他起床,就不。一切都变得难了起来,那时候我很焦虑,甚至以为自己教育方向出了问题。

后来耐心读了一些关于2岁叛逆期的书籍,才明白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开始发展自我,这是很好的一件事。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皮亚杰认为,这是年幼儿童和成人思维之间的区别,孩子无法去本,自己和别人的观点,甚至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会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认为一切都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也就是“自我中心”。

孩子对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不到,也不会认为自己是自私的。自我中心是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随着他的认知发展,逐渐能认清别人的观点或看法的存在,也就慢慢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能力,逐渐减少自我中心主义。

这听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孩子随着认知发展,逐渐会意识到,一件事情是有多个结论或者看法的,自己的、别人的等等。

第二,青春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他的形式思维以及认知结构也逐渐形成,这时候也就产生了他的第四次自我中心化。孩子逐渐以为,自己的思想是有无穷力量的,他无所不能,甚至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来改造世界。

孩子进入青春期,跟父母对着干的欲望更高强烈,而且很难把自己的观点跟别人的协调起来,他会觉得自己说的就是绝对的真理。

这时候的孩子,常常会什么都不想跟父母说,认为管束太多,自己没有自由,想要冲破枷锁。前几天有妈妈跟我说,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根本不是自己原来认识的那个孩子了。

其实,这时候的孩子,再一次去自我中心化,是要到成年,也就是上班工作后,才逐渐的完成。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跟过去的自己和解。

第三,恋爱,进入婚姻期。

大概在20岁左右,有些孩子开始谈恋爱了,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你会再一次觉得,孩子好像不是自己的孩子了。

不管是结婚的事情,还是以后的,他都不想跟你商量,甚至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有位同学跟我说,她当初结婚是在外地买房子,为了省钱选的6楼。妈妈问她,为什么买六楼?她说,省钱啊,再说还有阁楼,空间大。妈妈说,那我老了爬不动楼了怎么上去啊!她瞬间就不知道接什么好了。

刚开始觉得妈妈是想太多了,才40多岁上楼的力气还能没有吗?还觉得妈妈不给出钱买房子,要求还这么多!

后来,她自己有了孩子,妈妈来帮忙照顾,她才觉得羞愧难当,自己当时不为妈妈考虑,坚持买了六楼,而今老母亲也没嫌弃楼高,还是过来帮忙照顾孩子,让她轻松一些。

准备结婚的孩子,很难听进去父母的建议,但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切才有改变。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当我们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看世界的角度和父母不同。当我们成年后,慢慢明白父辈的艰辛,却也可能认为“我比你强”。一切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能渐渐顿悟。

孩子,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养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但却也要记得,他们并非因我们而来,只是通过我们抵达这个世界。

跟孩子对话,也是跟过去的自己聊天。我常常会说,善待你的孩子,就是善待自己的童年。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的,没办法有的,现在孩子有的,其实和外界有关,也和我们自己的变化有关。

看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看一遍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吗?大环境有不同,但都是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再到踌躇满志。这一路走来,前浪和后浪好好的合作,才能抵达彼此期待的明天。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谁也不属于谁,不是吗?

高级育婴师,一位儿童心理学专业的二胎妈妈,专注孕期、育儿、早教、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7

这么奇怪的问题,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是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是我物质的孩子,也是我精神的孩子。

现在我的孩子读大学了,慢慢的我不用再去照料他的生活了,物质的孩子这块,确实慢慢没有了。我除了每个月给他生活费,物质上的父母这个任务,我就完成了。

但精神的孩子这块,他还是我的孩子。现在疫情不能回大学上课,天天在家。每天吃完饭,我去倒垃圾,他都会拉着我跟他一起散步,讲他自己的事情。有时候他会说,爸爸,跟你讲完,我的思路清晰了很多。

人嘛,总是有困惑的时候,有困惑就需要倾诉,有一个叫“爸爸”的人,来给他做这个无害的听众,他会觉得很幸福的。有些事情,憋在心里,找不到人说,会很辛苦的。

我为啥安全?

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他跟我说的,我知道啥能跟我老婆说,啥能跟其他人说,啥,不能说。

我就像教堂听告解的神父一样,我听他的秘密,又能帮他守住秘密。

说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这句话的爸妈,我觉得是失败的,起码在亲子关系这里,是失败的。

8

看到这个问题,我大吃一惊:我是不是要带孩子去做DNA检测?难道发生过什么?

开个玩笑,我想歪了,面壁思过先……



纪伯伦的这首诗,很久以前就读过 :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那一刻起,我便意识到:未经允许,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父母仅仅给了孩子“生”,而“活”才是孩子毕生要完成的使命。 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为了孩子能够好好地“活”。而这个过程,亦是渐行渐远。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而父母之爱,最终的结果是分离。父母所有的养育,是为了给孩子强健的翅膀,飞出去独立生活。



作家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9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很难过,我女儿安慰我说:妈妈,你不要难过。外公离开是因为他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他的能量了,他要去寻找可以承受他能量的新的身体了,所以他没有消失,他只是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存在。那一刻,我对死亡有新的认识,对我还不到13岁的女儿有了新的认识。我终于明白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由父母而来,但是他们真的不是为我们而来。他们有着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是我们给他们的,是他们一直本来就有的,所以他们不是我们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只是给了孩子一个到达这个世界的通道。

10

我可以说比较幸运,从孩子一出生我就明白了这句话。

我发现养育孩子的一个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能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发现陪伴孩子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你的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一切,不断地有各种事情逼着我去思考去回望自己,回望我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代养人自己的成长过程,这种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思考在没有孩子的家庭不会被触碰的。所以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自己对于孩子和孩子对于我来说的意义是彼此相通的,这种反思是个人成长必需的东西,不在于10岁、20岁、30岁、40岁、60岁。其实很多人从30岁以后就停止了成长,失去对自身的反思与自我剖析就是意味着停止成长。这个阶段往往是这样完成的

失去好奇心——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失去关注力观察力——失去思考能力——不能自我反思

最终以一个自以为是这样的“完人”存活着,履行着自以为是的使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