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确实可以同时在多个诸侯国任职,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挂六国相印嘴炮达人苏秦。
这一特殊政治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时代背景:
唯才是举的政治氛围
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们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提升国力,都是下大力气网络天下人才,唯才是举的氛围十分浓厚,到战国后期更是养士之风盛行,诸侯王们一个个都表现出了礼贤下士姿态,对人才工作那是相当重视,所以,良臣择木而息,人才在诸侯国流动很频繁。
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卫国,虽然自己时个小国、弱国,却能发挥国际精神,频繁向各国输出各类人才,既有时代牛人吕不韦、商鞅、吴起、又有行侠仗义的大侠客荆轲、聂政等,堪称春秋战国第一人才培训基地。
找到客户痛点和痒点的时代牛人
时势造英雄,苏秦能够同时得到六国的青睐,同挂六国相印,这是有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形势决定的。
当时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形势,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六国任意一家单挑都不是秦国对手,这就是六国的共同痛点。国际形势上需要弱国抱团取暖,共同抵御秦军东出,但是六国相互之间又是矛盾重重,相互抢市场、挖墙脚。
针对六国的痛点苏秦给出的药方就是合纵之策即六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并针对各国各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游说,缓解六国之间矛盾,一致对外。并提出自己亲自操刀挂帅,对“合纵”策略提供免费自动升级服务,且终身保修。
最终,在苏秦的强力嘴炮和高超和稀泥调和下,六国达成盟约,组建联合国军,任命苏秦为联军总司令,挂六国相印,并兼任各国名义上的国相,负责各国间的联系沟通,整体调度安排,共同抵御强秦。
摄于六国联军的势力,秦军十五年内没有向函谷关以东用兵,期间六国联军也并未与秦军发生真正意义的大规模冲突。所以,所谓挂六国相印也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真正的国相。
最终,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连横战略,一扫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