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的政治大屠杀,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很多年轻人觉得朱元璋够狠够毒。但是,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被朱元璋屠杀的所谓“功臣”,都有着让朱元璋心生痛恨的言行举止和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得到朱元璋高度认可与大力奖赏。但是,76岁主动回家养老,却没有能够善终,因为他的欲望还没有全部眠灭。

朱元璋为什么奖赏李善长?

劳苦功高、制衡浙东官僚

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李善长位居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相依附他的人数不胜数。随着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淮西派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有力制约着浙东官僚。浙东官僚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

其实,朱元璋利用淮西、浙东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实现自己高度集权的目的。

审时度势、回家种地养老

当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明智的李善长不得不掂量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

朱元璋毫无挽留之意,果断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以为从此可以平安至老,李善长没想到自己70多岁,却接连不断遭到朱元璋制裁、惩罚、直至76岁的时候,竟然被诛杀、甚至近乎满门抄斩。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为什么对待李善长这么绝情呢?

位高权重、傲慢情绪外露

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最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因为位高权重,李善长的嫉贤妒能心态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立即罗列他们的罪行,并且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的职务。

中丞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当众辱骂刘基。

刘基内心不安,唯恐受到李善长打击报复,便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就是这样,最后也没能逃脱被毒死的厄运。

朱元璋信任的一大批官员都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依然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地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为臣的顶峰,心中不知不觉滋生了傲慢与狂妄情绪,言谈举止都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心机极深的朱元璋一直留意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慢慢变化中,由原来的欣赏、信任,到后来变成了怀疑、反感。

恃宠而骄、年禄大幅削减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李祺授予驸马都尉。

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给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不能上朝,他都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已经6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朱元璋回想,最近几天确实没看见李善长,而且驸马都尉李祺也是不恭不敬,便十分生气。

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的4000担年禄,削减为2200担。

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深受皇恩、竟然不表感谢

李善长与胡惟庸向来关系很好,多年互有来往。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有一个儿子叫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非常多;但是,李善长仍然当官并且暂理御史台事务。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却没有对皇上表示感谢。朱元璋心存芥蒂。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及其儿子李佑,实际上都是胡惟庸的党羽。

明太祖朱元璋对李存义父子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这么大的皇恩,李善长还是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这次不仅仅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在心。

借兵造府、意在张扬人脉

按道理,李善长想造一座府第,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李善长却希望造出气势,彰显自己具有强大的人脉。

他不是从老家邀请工匠为自己造房子,而是向以前的部下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宅第。

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令李善长没想到,如今的部下不是当年的部下了,汤和把借兵造宅这件事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不满、更加猜疑、更加怨恨。

滥用人情、引发太祖深挖

有一批罪犯即将发配边疆,其中的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几次向朱元璋求情,赦免丁斌。

本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退位了,还喜欢过问国事。

这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更加恼火,不但不赦免丁斌,而且要对丁斌严加审讯,深挖背后的盘根错节。

丁斌招供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又牵连到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多次派人、甚至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并且承诺:一旦大事成功,就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

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参与谋反,但是他知情不报!这也是与谋反同罪的。

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很多大臣接连不断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就连李善长的奴仆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的事情。

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朱元璋决心狠狠惩处李善长,即使李善长已经76岁了。

星变灾祸、近乎满门抄斩

正当朱元璋对李善长万分恼火的时候,钦天监报告天象发生异变,巨星从天空陨落。

朱元璋召集六部大臣询问吉凶,都说肯定有灾难即将降临。

朱元璋命令占卜官员进行占卜,结果是灾祸必须降临老臣身上,否则皇上就有灾难。

把李善长的事情与天象星变联系起来,朱元璋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一家妻、女、弟、侄,总共70多人,全部处死。

因为李善长儿子李祺是驸马都尉,儿媳是临安公主,免于死罪,但是被迁徙到江浦。时间不长,两人先后死去。

李祺儿子李芳、李茂,因为是公主儿子、皇上外孙,便网开一面,没有治罪。

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担任旗手卫镇扶。

但是,原来承诺的可以世袭韩国公权利,统统取消了。

在皇帝面前,再大的功劳都不是免死的铁证;平时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皇帝处死大臣的理由。

最佳贡献者
2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老朱的免死金牌,此铁卷的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所有),仍难免死罪。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和附马(李祺)。

1368年,当年的放牛娃、和尚、叫花子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基后,封赏了一批开国功臣。在这一批开国功臣中,有6位被封为爵位最高的公爵。他们的排名依次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开国六公”。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在“开国六公”中,李善长位列第一。李善长负责经营后方,供给兵粮,居功至伟,朱元璋亲赐其铁券。李善长在众功臣中第一个获得铁书丹卷。他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他这块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两次,连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他免二死,子免一死。”

老朱的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在世萧何”。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君臣友谊的建立

公元1353年 ,25岁的朱元璋投奔明教。那时天下大乱,元王朝奄奄一息。当刚刚起步的老朱率部南下滁州途中,41岁的李善长德高望重,他主动前往迎接拜见没有多大势力的朱元璋。

朱元璋请教他:

“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回答: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是劝老朱善于用人,不滥杀无辜,平定天下易如反掌。二人谈话很投机,老朱虚心听取李善长建议,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1354年郭子兴率万人南下,相中李善长的才能,想把他从老朱的手中夺为己用。但李善长极力推托,从一而忠。

位高权重

洪武初年,他成为开国元勋第一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善长变的刻薄、骄横,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日渐不满。


当胡惟庸一等先后获罪被杀后,老朱念及李善长过去的功劳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 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休。他说:

“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

在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辞官回乡,朱元璋亲赐封地,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百家。并在之后提拔他的弟弟李存义和其侄子李绅为官,还将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拜为驸马都尉。李家成为仅次于皇族的第二大贵族,朝野上下人人羡慕,李善长越发恃宠而骄,待人刻薄。

罪:受贿并和逆臣胡惟庸组团

以李善长为核心的准西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他收老乡胡惟庸300两黄金,让胡惟庸成了这个集团的知名人物,他们合伙排挤非淮西籍大臣,妒贤嫉能害死山西阳曲人杨宪。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李善长的亲信中书都事李彬贪污犯法,刘基铁面无私,按法处死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招致李善长报复,他“恶人先告状”,致刘伯温被迫辞职告老还乡。

罪:对皇帝大不敬

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不满。李善长目无君主,不守礼节,没人情味。临安公主嫁后一个月,朱元璋重病,有十几天都没法视朝。李善长冷漠不去问候,他的儿子李祺也没有去问候朱元璋,也不向朱元璋谢罪。《明史》记载,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

“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

亲人出卖:已在死亡的边沿不知回头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密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谋反,于是朱元璋马上逮捕了李存义和儿子李佑(胡惟庸的侄女婿)在严刑逼供下,李存义不仅承认了自己与胡惟庸勾结,而且指出李善长有参与。于是朱元璋马上召见李善长,众大臣求情以及动用之前的丹书铁券,李善长逃过一死。对李存义父子朱元璋从轻发落,诏免其死罪,安置崇明。但是李善长自以为朱元璋不舍得杀他,仍不知避其锋芒,作死的节奏更加强烈。

故友出卖:私自调兵建豪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年龄已是76岁的李善长大兴土木造府邸,他找到老战友汤和,从汤和手中借300士兵来充当了劳工。汤和为了获得老朱的信任,抓住这个机会表忠心,他将此事秘密报给朱元璋。明朝私用士兵是重罪。这让老朱起了杀心。

下人出卖:替罪人求情,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份,京城受株连的百姓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亲戚丁斌,朱元璋大怒,非但不赦免丁斌,反而将丁斌下狱治罪。丁斌在严刑之下,招供出李善长的各种罪行。

当时有个李善长的下人被屈打成招:“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 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李善长终于说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朱元璋忍无可忍,给李善长加上罪名:

“知谋逆不举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最终朱元璋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人一并斩首示众,家产被抄。李善长终于把自己作死了,痛心的是连累了全家。

3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4


答: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各色血雨腥风的大案里,大明开国“左相国”李善长的被杀,可以说桩让当时多少人想不到的事儿。

要知道,这位大明开国的“萧何”,朱元璋时打天下年间功劳苦劳一堆的“大管家”,明朝六部官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多年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哪怕洪武十三年,著名的“胡惟庸案”震惊天下,各色“胡惟庸党羽”手拉手上法场。与胡惟庸有着特殊关系的李善长,依然得到明太祖的保护。之后的几年里,李善长父子多次得到朱元璋赏赐,李善长的儿子还曾被委以重任。乍一看去,朱元璋与这位“老搭档”的关系,依然其乐融融。

可仅仅十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就突然把脸一翻:仅仅因为几名御史的奏劾,就把正在崇明安度晚年的李善长揪出来,翻出了十年前“胡惟庸案”的旧账,逼得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相国”含恨自尽,其全家七十多口老幼也惨遭株连。这位明朝开国公认的“百官之首”,人生就此凄然收场。


可为什么?曾经视汉高祖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会用如此“翻脸比翻书快”的手段,对待自己的“萧何”李善长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说说李善长所属的“派系”,那叫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就让朱元璋如鲠在喉的“淮西勋臣”集团。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其核心力量,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淮西籍”功臣们。早在朱元璋以“吴王”身份占据东南时,当时就有“城中高簪半淮人”的说法。待到明王朝开基建国后,“淮西人”的势力更是滚雪球膨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明朝“开国六国公”,清一色淮西人,左右丞相更是由李善长徐达两位“淮西文武”领衔,五十七位侯爵也大多淮西人。朱元璋每次上朝议事,只要放眼望去,几乎个个“老乡”。


对这些“老乡”,朱元璋一开始确有“和谐”的意思。得天下后的朱元璋,还曾吐槽过“偶像”刘邦“杀功臣”的往事,多次表示要和“淮西勋臣”们“卒皆保全”。开国时一向节俭的他,更不惜血本兴建凤阳中都,就盼着有一天能和“淮西勋臣”们“荣归故里”。但“骨感”的现实是,这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开国后就放飞了,尤其是拉帮结派,那是驾轻就熟,没几年下来,排斥异己的闹剧就一桩接一桩。

比如刘基杨宪等“非淮西”的重臣,在明初开国的几年里,都受尽了“淮西勋臣”们的围堵。纵是智如泉涌如刘基,也是想辞官避祸亦不可得。最后在“淮西勋臣”们的构陷里身患重病,落得不明不白离世。“淮西勋臣”里的“新贵”胡惟庸,坐上了左丞相宝座后,更是从此撒了欢,没几年就培养出自己一套“团队”,还与北元倭寇“勾勾搭搭”,终于“作”出了“胡惟庸大案”,招来朱元璋的一通大杀。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为大明建国流够了血的“淮西勋臣”,明朝开国后没几年,就成了新生大明王朝的毒瘤。由于这些人各个掌握着肥沃的土地,享受着强大的特权,于是也越发肆无忌惮,破坏国家法度乃至腐化堕落,几乎都成了常事。特别是“腐化”,那更成了流行风气,这群人治国无能,收受贿赂乃至“享乐废法”,几乎样样都不用教。倘若由着这些人闹腾下去,初建的大明王朝,百分百要走上诸多“农民起义政权”短命的老路。

所以,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群他曾盼着“一起慢慢变老”的“淮西勋臣”们,早就变成了一群必须恶整的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大案”,别看株连极多,其实也只是开始。身在其中的李善长,自然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但对于李善长,这事儿却还是不一样。


在“淮西勋臣”里,李善长是个核心人物。他虽然不似徐达汤和等人手握重兵。但明朝开国战争里,他其实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管家婆”,干的就是苦活累活,根子也扎得极深。而比起汉朝的萧何来,同样有着“萧何”美名的他,权力欲却更重。以《明史》的形容说“外宽和,内多忮刻。”典型外宽内忌的角色,大明第一智囊刘基的晚年悲剧,虽是胡惟庸亲手制造,但刘基的失宠与获罪,也同样有李善长一次次推波助澜。

而且在“淮西勋臣”内部,虽然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就早早隐退,但后来呼风唤雨的胡惟庸,最初只是宁国县一个小小的知县,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李善长的侄孙李佑,又做了胡惟庸的侄女婿,俩家正是“亲上加亲”。如此亲密关系,也令李善长在胡惟庸倒台后,惹来一阵阵喊杀声,却被当时的朱元璋硬生生摁下去。




为什么这时朱元璋不“动”李善长?一是以《明实录》的说法,朱元璋念旧情,不忍心“动”。李善长与“半路蹿红”的胡惟庸不同,和后来被杀的蓝玉更不同,这是在朱元璋“创业”早期就跟随他的老臣子,多少次为他排忧解难。“旧情”当然极深。更重要的是“不能动”,如前文所说,李善长是一个擅长“退到背后做文章”的人,自己退休前就能“捧”起胡惟庸,对刘基也能“放暗箭”,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人,当然轻易动不得。

放在洪武十三年,那时的明王朝,北方与西南都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经济民生更是一片凋敝,轻易乱不得。“追杀”李善长?在洪武十三年时,并不现实。所以,就算没“旧情”,朱元璋也要先忍下这口气。

而这事儿,对于李善长来说,其实也是他最好的“全身而退”机会。如果李善长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了解朱元璋的用心,主动“知退”,七十七岁那年的惨剧,未必就会发生。比他与朱元璋更有“旧情”,也同样有“威胁”的“淮西勋臣”汤和,不就成功脱身了?


但这,也恰是李善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看他七十七岁之前的表现,几乎就是步步“作死”。洪武十八年时,朱元璋就免去了李善长“勾结胡惟庸”的“罪过”,将他安置在崇明养老。但李善长却心安理得,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接连“作”了两个事:一是找“老乡”汤和借三百士兵,只为给自家修宅子。别看只是三百人,“借兵”这事儿,就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二是给自己的党羽求情,请求朱元璋赦免部分被充军的“故旧”。两件事合在一起,也就让朱元璋明白了:这看似公益无害的李善长,既能“借兵”,还念着“党羽”。接下来的血腥一幕,已是可以想。

与其说,是做久了高官的李善长,在人生关键时刻犯了傻,不如说,这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外宽和,内多忮刻”的李善长,到了这个处境,必然会这么“争一争”。既然不能思退,自然也就栽进万丈深渊。


而在李善长自尽后的第二年,郎中王国用愤怒上书,一字一泪痛陈了李善长的冤情。几乎是做好了上书后被朱元璋处死的准备。但朱元璋却“虽不能用,亦不罪也”。确实,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事情重来多少遍,他都会这么对李善长。

封建皇权争斗的无情冷血,看过朱元璋李善长这对老哥们的“旧情”,就有多少唏嘘在其中。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朱忠文《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明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5

李善长,字百室,生于公元1314年,和朱元璋同乡,也是安徽濠州府钟离县(今安徽滁州凤阳县)人。与赤贫的朱元璋不同,李善长出身于一户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庭,因此进过私塾,受过教育,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笔墨皆精,深谙治乱之道。史载,他为人极富心机,也很聪明能干,在乡下颇有威望。据说他自幼异于群儿,有雄心,有大志,很想做一番事业。

朱元璋投郭子兴淮西红巾军后,凭战功被郭攫升为侍卫九夫长,后来又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从此渐渐发迹。朱元璋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很重视文人,尤其对于淮西故人(乡亲),他更为注意与重用。1354年,朱元璋率部路经滁州,李善长慕名前来投效,朱元璋早闻其名,热情的收留了这位老乡。

之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严肃军纪,他不仅善文治,而且偶尔也能以奇用兵。朱元璋在和元军、张士诚、陈友谅轮番鏖战之时,李善长一直留守应天府(今南京),替朱把守并经营好这块后方根据地。应天自古是龙盘虎踞之地,地势尤其险要,城垣依石而建,易守难攻,朱让李留守此城,足见他的忠心与才能深受朱肯定。李善长倒也不负厚望,把应天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前方将士能安心征战,就像当年辅佐刘邦建汉的萧何一样,尽最大的努力为朱去除后顾之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登基仪式由李善长主持。

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李善长被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赐予护身鉄券一副,可免死罪两次,至此,李善长由一刀笔小吏化茧为权势煊赫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对李的评价极高,夸他:“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明史》”。朱对李大加褒奖,不吝赞美之词,将他比作建汉首功之臣萧何,而且受之无愧。

纵观李善长之一生,特别是他效力于朱元璋后,立过三件大功:一为刚投军时以刘邦的事迹激励元璋,为他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夺天下的雄心;二是他竭尽全力,夙兴夜寐的治理后方,保障大军粮草、军资器械的供给;三是他能化解矛盾、维护团结、聚合人心、协调关系。他确实类似萧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立此三功,虽然算不上登高望远、足智多谋,但也足以扬名立万了。

但李善长毕竟与萧何、张良甚至陈平不同,他甚至比刘伯温也有不小的差距,这倒不是说他对明王朝的建立毫无贡献,而是说他学识、智略一般,见识有限 ,境界不高,最终不能免俗,对名利也无力超脱,终致塌天之祸。

《明史·李善长传》 对他颇多贬抑之辞,尤其是对其性格弱点说的很是尖刻,比如什么“外宽内忌,性格执拗、顽梗,爱记恨人,睚眦必报”等等。或许是因为他由开国功臣沦为阶下囚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缘故,史料中这些话也不能全信,但从明王朝建立后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确实能看出他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性格缺陷。

史载,大明开国后,李善长曾被任为宰相,权势熏天,党羽众多。

《明史》载,他的心腹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纳贿,被人揭发后由御史中丞刘基(伯温)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多次阻挠刘基审案,还找其说情,暗示网开一面,最后,刚直不阿的刘基还是查明真相,奏准朱元璋,将犯贪污罪的李彬处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唆使他人栽赃诬陷清正廉洁的刘基,还亲自上书弹劾刘基擅权独断,结果刘基只有辞官回乡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无意触犯过他,他耿耿于怀,最终罗织罪名展开报复,结果杨希圣被处以“刖鼻(割掉鼻子)”之刑,李饮冰被割掉胸乳,导致一残一死。

李善长很看重同乡之谊,极力培植淮西集团的势力,他一手将出身淮西的乡党胡惟庸从知县攫拔为丞相,也算一步登天,后胡惟庸擅权枉法,贪污纳贿,弄得朝野激愤,也引发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对。

后来,朱元璋见子孙柔弱,开始为朱家江山大肆“削棘”,也就是诛戮功臣之意。由于朱元璋用法严酷,而且株连甚广,胡惟庸担心自己被杀,就秘密策划了一场谋反活动(此事存疑),想把朱元璋诓骗出宫后一举诛杀。朱元璋心细如发,很快就使胡惟庸的企图败露,于是兴起大狱,被胡案牵连而遭杀害者多达三万余人。李善长在此之前早已告老还乡,每天耕田种地,饲养鹅鸭,绝口不谈国事,但他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胡的“伯乐”,其弟和胡惟庸结为儿女亲家,也算沾亲带故,关系非同一般,按律当连坐,朱元璋念他为建明立下汗马功劳, 位居“勋臣第一” ,于是从宽处理,免其死罪,将其贬谪流放蛮荒之所,后又以星象突变须杀大臣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

李被赐死时已经77岁高龄,李氏一门70多口男女老幼皆被处死,相当于被灭门。

李善长本为建明首功之臣,最后却身死族灭,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别说朱元璋这类大杀开国功臣的戾狠帝王,即便换一位“宽仁”的开基之君,像李善长那样居功自傲、擅权揽政、结党营私的功臣,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回望历史,能善始者多如牛毛,能善终者却屈指可数,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或因为其他原因,总之,建功立业者大有人在,能急流勇退、功德圆满者却如凤毛麟角。先秦名言警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阐述了这个人生道理:人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不忘初心并能善始善终。

李善长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告诉后人,他虽是开国丞相,但却无法和萧何、房玄龄等人比,无论是才能、见识、志向、度量还是在结局方面都差之千里,他有运气却无德才,才德不配位,其实也是取祸之道。



【插图源于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盗剽】

6

顾名思义,这个76岁的老臣定然指的是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了,朱元璋曾将刘伯温比喻成吾之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李善长很类似萧何,在治理国家经济,管理国家赋税,处理那些繁杂琐碎很是擅长,而除了这些李善长更擅长混迹官场,处理人事关系,再加上李善长对权力的无限向往,便是李善长最后身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善长与朱元璋的恩恩怨怨

李善长自朱元璋起事便开始辅佐朱元璋,是朱元璋集团的核心力量,李善长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一直被朱元璋礼待有加,李善长的功绩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介绍一下李善长与朱元璋相处过程中的不快。

一、李善长背叛朱元璋投靠郭天义

这件事是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最深的一层隔膜,在朱元璋追随义父郭子兴起事不久,朱元璋便遇到了李善长,而这时李善长便显示出了不同,乍一看简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因此二人多聊了几句,这一聊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个求明主,一个求贤臣,二人一拍即合,自此李善长便开始追随朱元璋。但是又过了不久,郭子兴死了,郭子兴在临死前看中义子朱元璋,于是决定将大位传于朱元璋,但是郭子兴有一个亲儿子郭天明对此很不满,于是便开始跟朱元璋争权夺位,而第一站就是拉拢朱元璋身边的贤臣李善长,因此郭天明向李善长许下了很多的承诺,而李善长也没有抵挡住糖衣炮弹,最终弃朱元璋而去,投靠了郭天明。在之后李善长虽然又弃暗投明,再次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欣然接受,但是却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草芥。

二、李善长自恃功高向朱元璋要官

这件事发生在明朝建立之后,国家历经多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因此明朝一建立之后就繁杂的事物不断,而李善长作为公认的第一功臣,自然奋身的投入祖国的建设当中,身上具有当朝宰相之实,做的也是当朝宰相的事。但是李善长却不满足,认为自己虽有宰相之实,但是当朝皇帝却并没有真正的册封自己,也就是说自己还没有获得这个名分。因此李善长觉得提醒一下朱元璋,对其说:“目前中书省事务繁忙,有很多事情需要管理,而我没有当朝丞相之名,无法居中调度,有些力不从心”,大致意思就是这样,这相当于在向朱元璋要官,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快,李善长越要,朱元璋越不给,最后朱元璋安排大将军徐达为右丞相,而李善长为左丞相,压他一头。

李善长本已退休养老,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其满门

朱元璋杀李善长官方的说法是因为两点:

一、胡惟庸造反的时候,派了李善长的弟弟来劝说李善长加入自己的队伍,站在自己这一边,虽然李善长拒绝了,但是他还是有些心动。

二、他曾经截获使者送给胡惟庸的信件,知道他会造反,但是没有上报朝廷。

以上两点原因看似与李善长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仔细一想却也觉得有些道理,李善长身为朝廷重臣,朱元璋的心腹,知道有人谋反而不上报朱元璋,反而遮掩此事,这不就相当于默许了吗!所以朱元璋对其很是愤怒。

以上虽然李善长也是做错了,但是还不至于被满门抄斩,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其满门抄斩呢?

一、李善长虽退休却仍有威望

李善长虽然退休了赋闲在家,但是却仍与朝廷之中的大小官员联系密切,李善长过生日、娶小妾家中都是门庭若市,朝中大小官员近乎全部都来送上一份贺礼,为其祝贺,这也就相当于李善长虽然退休了,但是在朝廷之中仍有威望。

二、促极旧伤

李善长曾经背叛过朱元璋一次,朱元璋虽然不说,但是不代表着他不在意,而多年之后李善长又有要背叛自己的嫌疑,与朝中预谋造反之人联系密切,因此朱元璋气急败坏,再也不能容忍,于是才有了杀李善长满门的事。

三、李善长喜欢权力之心

李善长很喜欢权力,这是朱元璋最在意的,李善长无论是退休在家,还是当朝为官时都特别喜欢拥有权力的感觉,李善长的退休并不是自己主观的想要退休,而是受到朱元璋的暗示被迫退休,因此李善长心中多多少少有些怨言。所以朱元璋对其深有防范。

以上所说的都是李善长本身的问题,再加上朱元璋本身也是一个多疑的人,加在一起便造成了李善长最终身死,并且被满门抄斩的凄惨下场。很多人埋怨朱元璋大杀功臣,将开国功臣们屠戮殆尽,但是却不知明朝的开国功臣们是整个历史上最能居功自傲祸国乱民的一批功臣,所以最后均落个这样的下场也是理所当然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7

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功比萧何,但却不能如萧何那样得以善终,以至于到了人生暮年,还被满门抄斩!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为何了?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 第一:是来自于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到了晚年,总是担心家天下的基业不稳,于是大开杀戒屠杀功臣,李善长可以说是在劫难逃;
  • 第二:是他本人的“利令智昏”。纵观李善长追随朱元璋的一生,便知其结局不仅自己被迫自杀, 还连累一家七十余口人也惨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这里面也实在有他本身的原因。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一臂之力”

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乞丐,后来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开创了大明王朝260 年的基业, 可以说他主要得力于徐达、汤和等一般淮西老乡组成的淮西邦。而居淮西邦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萧何”的李善长,自然是有很大功绩的。

元朝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此时的李善长也不甘于寂寞,当时朱元璋的军队进攻到滁阳时,恰好 路过定远,李善长立即就投到了朱元璋帐下。

朱元璋在得知他为乡中名人,又能够识文断字,不仅将他留了下来,而且给了很高的待遇,给了他一个掌书记当当。我们从这点看,这朱李双方可以说都算是慧眼识人,李善长投到了明主,朱元璋也用到了能人。在此后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李善长可以说是为其作了不小的贡献。但为何后来李善长却惨遭灭门了?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猜忌,与李善长的“利令智昏”!

大明王朝建立后,当时一些有功之臣,有的是居功自傲、骄奢淫逸,或心存异志,想要图谋不轨;或者还有的是功高震主被朱元璋猜忌,于是,也就有了后来一批批人头相继落地的景象。比如当时最著名的左右丞相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就相继被杀。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李善长却独保平安。他虽然他一时独保了平安,但也理应被这些人遭受屠戮的血腥事件警醒,可惜他没有, 相反他却沾沾自喜,以为那块免死牌法力无边,于是日益忘其所以。朱元璋也就开始讨厌他了。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有病离职休养。朱元璋虽已对他有所不满, 但给予的待遇还是很高的,到了这步田地,李善长早已是位极人臣,光宗耀祖了,朱元璋也多次暗示他急流勇退。可惜,李善长是恋栈不去。李善长居然不当一回事,在朱元璋面前一点表示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对他的怨恨又加深了一步。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 1390年,李善长已是 77 岁高龄的老人,他仍居高位,但已没有精力来约束他的部下了。他的贪欲有增无减, 那么大岁数了,还忙着经营私房,人手不够,居然冒私自动用军队的大忌,开口向手握兵权的汤和“借”一百士兵。汤和马上向朱元璋密报了此事,朱元璋又老大不高兴。

这年 4 月,京城中因犯罪而发配到边地去的人中, 就有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等人,李善长又置国法于不顾,公然向有关方面说情。要将丁斌等人留下。朱元璋在得到报告后, 终于来了个总爆发,马上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自然, 这一次就必然牵连到李善长了, 说什么胡惟庸谋反前,曾叫李存义悄悄告诉李善长, 李善长听后是惊恐万状,骂李存义道: 你怎么说出这些话来? 一旦抓住你, 九族就要受你的牵连而遭到诛灭。

胡惟庸不死心,又让李善长的故交杨文裕去策反他并许愿道: 一旦事成之后,将淮西一带赐给你并封你为王。李善长听后仍旧惊恐, 但已怦然心动。胡惟庸见李善长始终不给个准信, 便亲自出马劝说, 李善长仍不予答应。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让李存义去劝说, 李善长这次叹道: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 你们要做什么再做吧。有了这些口供,再添些其他的罪状,一番深文周纳,李善长插翅难逃。

朱元璋宣布道:李善长身为国家重臣, 又是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举报……属大逆不道。加之夜观星宿有变,主处大臣。

当时有免二死丹书铁卷、77 岁高龄的李善长这才知道一死都不能免,于是自缢于家。他家七十余口人,除驸马李祺和他的两个子女沾了公主之恩未受连累外,全都和他同赴黄泉!

图片来自网络

8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李擅长生平

说到李擅长,他应该是朱元璋最忠实的战友了。

公元1354年,那年朱元璋26岁,李擅长40岁,两人相遇了。

那个时候朱元璋还只是初创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如徐达这样的精兵强将也只是在他手上刚展露头角,强将有余,而缺乏读书人。

这个时候李擅长的到来就给朱元璋弥补了这一空缺。

朱元璋问如何平定天下?李擅长说,要效法汉高祖刘邦,礼贤下士,善于用人,收拢民心,励精图治,如此天下就会大定。听李擅长这么一说,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是找对了人。

后来,李擅长就留在了朱元璋军中,负责内政治理、收罗人才等工作,干的非常出色。朱元璋也认为李擅长就是他的"萧何“,两人亲密无间。

朱元璋的势力壮大之后,李擅长为其建立完善的官制和朝廷礼仪,可以说明朝建立的大小事务,都有李擅长的参与,又为朱元璋推荐了宋濂、刘伯温等顶级人才,为朱元璋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

朱元璋评价李擅长是开国文臣第一。

李擅长之死——胡惟庸案的牵连

当上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日渐显露了其多疑猜忌以及残忍的一面。

对于胡惟庸案件,实际上是朱元璋权力斗争的结果。

一开始,朱元璋还是设了左右丞相,而胡惟庸由于太过于能干,在朝中形成了绝对的势力,这让朱元璋非常地不爽。他不希望朝中会出现一种绝对的势力,毕竟如此一来,他的皇权就会受到威胁。

他提拔了汪广洋为右丞相,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他去牵制胡惟庸。但是汪广洋并没有起到牵制胡惟庸的作用,反而对于胡惟庸的行为常常附和,这使得朱元璋大失所望,最终流放了汪广洋,这还不解恨,在他流放的路途中杀了他。

既然不能牵制,就干脆杀了把,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前后杀了3万多人朱元璋方才作罢。

由此,李擅长其实就很难逃脱干系了,因为胡惟庸就是李擅长推荐的。

之后的李擅长一直在惶惶不安中度过的。到了1390年的时候,已经距胡惟庸案过去了十年,李擅长还是被举报了,朱元璋自然是没放过他。

可以说是晚景凄惨了,七十六岁的李擅长在家中上吊自杀,全家70多人被满门抄斩。

李擅长被杀的原因分析

其实,那会的李擅长虽说在家种地不问世事,但是他的生死都取决于朱元璋的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朱元璋认为李擅长该死,他就活不了。

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杀了李擅长呢?

废除相权加强皇权

实际上,朱元璋开始我国的王朝就开始了没有宰相的时代,相权被废除。

刚开始朱元璋还是想保留相权的,但是他看到了相权太大,直接威胁到了皇权。在制衡胡惟庸无果之后,他干脆杀了胡惟庸,这个时候没人干活了了怎么办呢?朱元璋又偏偏是个精力旺盛的主,啥事都亲自来,还忙的不亦乐乎,看来他实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充分享受到了权力给他带来的快感。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人来说,要么不做,要做就会干到底,于是与相权相关的人员基本都没有逃出被杀的厄运,包括了之前他重用的许多文臣,如宋濂、刘伯温等。尤其是宋濂,他也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也因为牵扯到了胡惟庸案,朱元璋要杀了宋濂,在太子朱标“杀了我老师我就去死”,以及马皇后的极力劝说下,才勉强改宋濂的死刑为流放,但年届70多的宋濂那又受得了流放呢?在路上就去世了。

至于刘伯温,哪怕是告老还乡之后闭门不出,不与任何人来往也没有逃出被杀的厄运。

所以李擅长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结局太凄惨,一个从朱元璋刚起家的时候就跟随他的人,一个毕生为大明王朝贡献了一生的人,就是这样的结局,也难免让人感到唏嘘。

朱元璋的出身

其实我们看历史往往可以发现,如果开国的皇帝出身比较低贱,当上皇帝之后往往会大杀功臣,刘邦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而贵族出身的李唐王朝在这方面来说却做得比较好,开国功臣基本都能善终。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凌烟阁24功臣中,也就只有侯君集是因为确实谋反而被杀,其他人都得到了善终。

从心理上来说,出身的低下也就导致了自卑把,而那些开国的功臣多是人中之杰,或是出身高贵,或是名满天下,或是能力出众,总有那些开国皇帝所不及的。这种自卑的人一旦拥有了绝对的权力之后,也往往会通过残酷的杀戮来掩盖自己的这种自卑,显得自己的强大。

而且我们注意看历史也会发现刘邦和朱元璋都采用了分封制,即分封自己的亲族为地方上的藩王,拥有军队这样实实在在的实权。这种分封最终都造成了后来的削藩战争,但也反应出了他们的一种普遍心理——认为还是自家人可靠。这也是典型的小农意识,同时也认为自己发达了,亲戚也要跟着一起沾光的心理也是存在。

功高震主的怪圈

当然,杀功臣这种事情也往往不只是在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的时候发生,往往在王朝的其他阶段也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功高震主,就是当臣子的功劳实在太大,最后皇帝能给的都给了之后,实在没有能给的了,就干脆“赐死”了。原因就在于那样的臣子对于皇权来说是直接的威胁,臣子威望太高,皇帝往哪摆呢?

其实所有的逻辑上的死结都在于,皇权,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只能是世袭的皇权。而功劳巨大的臣子,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又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可以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如南宋的岳飞,就是因为威胁到了皇权而被杀,如果岳飞能够一直领兵,那么南宋也不至于会有后来崖山的命运。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就只有消除皇权,变为一个共和制或者民主制的国家,即国家最高领导人可以是轮流做,除此之外,如果只考虑皇权的话,就是一个没有解的问题了。

9

七十六岁的李善长当时的确是在耕田种地,看上去确实像是过着一种养老的生活,但是身在田园心却在朝野,朝廷的一举一动,李善长都是了如指掌,敢问这样的李善长还是在养老吗?不是吧,而且李善长在作出假装归隐田园的决定之前,是朝廷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曾经犯过的事情难道就会因为他归隐田园而一笔勾销吗?肯定不会,所以朱元璋将其满门抄斩必然是有李善长犯罪的证据在手,不然也不至于将养老李善长抓回来处死,毕竟李善长可是开国第一功臣。



那么为何朱元璋要对李善长下如此的狠手呢?其实很多事情发展到撕破脸皮的地步往往不是因为最后那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而是过程中已经超负荷的重量。而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就是一步一步的积累起来的,在没有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之所以不敢动李善长是因为李善长还有可用的地方,自然不想直接撕破脸皮,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朱元璋曾经故意亲近刘伯温,而冷落李善长就是为了表达不满。



那么朱元璋对李善长究竟有多少怨恨呢?在建国之后,李善长因为功劳巨大被认为是开国第一功臣,而官位当然也是第一的丞相,这时候的李善长就有点膨胀了,甚至认为自己的地位已经是无人可以代替,有时候只要是朱元璋稍微有些事情搞的不对,李善长就称病不上朝,有时候甚至十天半个月装病不上朝,其实这时候的朱元璋早就对李善长厌恶至极,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惩办李善长。



后来李善长想要自己盖一座宅子,因为需要很多的人手,但是如果都是请人那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于是李善长利用自己的关系找到了当时的汤和借了大概300左右的士兵用来当自己的苦力,但是事情不知道怎么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汤和如实相告了,因为这件事朱元璋对汤和怨恨又多了一分,同时收到牵连的还有汤和,被打发到边疆去收复蛮夷,这本不是他们这种开国功臣做的事情,原本应该享清福的,但是在朱元璋眼中做错了就应该受罚。



后来胡惟庸案件爆发,很多人受到了牵连,这其中就包括李善长。李善长原本是不知道胡惟庸的谋反的,当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已经鬼迷心窍加入了胡惟庸等人的阵营中,当时胡惟庸想要拉李善长加入,但是被拒绝,李善长很清楚,谋反不成功是要被诛九族的,而且自己年纪已经大了,没必要为了那些利益而搭上自己家人的性命,而当时李存义就以弟弟的身份一心劝解自己哥哥加入其中。



而李善长之所以回家养老之后被抓,一方面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直接将李善长供出来说李善长早就已经在知道胡惟庸等人谋反的事情,一方面在李善长的家中搜到了李存义胡惟庸等人和李善长关于劝解其加入他们谋反阵营的书信,而知情不报当属同罪,李善长始终没有将胡惟庸等人谋反的事情揭发,而朱元璋正好也找到了机会对李善长下手。

10

李善长被杀,很大的原因是他当过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能量,虽已退位,势力还是很大,而明初五个丞相只有徐达得以善终,其余的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还是很小心谨慎的,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作诗,这时候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还不突出,杨宪当丞相后,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李善长,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只不过没斗赢,被李善长弹劾“放肆为奸事”,然后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被朱元璋杀了,至于犯了什么事,史书却没记载。

胡惟庸当了丞相后,擅权乱政,独断专权,当了几年独相,有架空皇权的嫌疑,这使得朱元璋很是不爽,于是安了个谋逆罪给胡惟庸,彻底的端掉了胡惟庸,把中国的宰相制度也废除了,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勤快的朱元璋干的不亦乐乎,却苦了后世的皇帝。

其实看看胡惟庸的谋反案,其中有很大的漏洞,胡惟庸说家里的水井涌出了醴泉,邀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朱元璋的车马前,拉着缰绳却急的说不出话,在被卫士乱棍打的半死情况下,指着胡惟庸宅第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感觉不对劲,就返回宫中,登上宫城,开启了他的千里眼,扫描一番后,发现胡惟庸宅第墙道藏着好多士兵,心里暗吸一口冷气,然后就把胡惟庸抓了。

没多久胡惟庸就以谋逆罪被诛了九族,为了快速定胡惟庸的罪,连告发胡惟庸谋反的涂节也被杀了,因此死无对证,胡惟庸坐实了谋逆,只不过胡惟庸案却没有就此作罢,在此后十余年,不断有人被牵连进胡惟庸谋逆案中被杀,一大批功臣被牵连进去,家族惨遭灭门,开国元勋李善长最后也被牵连,一家七十余口全成了冤死鬼,胡案前后共被诛杀了3万多人。

为什么李善长已经退休好久还是没逃过朱元璋的屠刀?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乡,两人还有一层姻亲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而胡惟庸也是因为有李善长的推荐,成了右丞相,最后担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李善长这人有个毛病,就是护短,喜欢拉帮结派,对于自己的老乡,很是维护,而对于别的地方的人,极力打压,明朝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因为是浙江人,不是淮西派,也遭到李善长的打压,因为李善长的缘故,朱元璋也不怎么信任刘伯温了,刘伯温只好告老还乡,而朱元璋的功臣中有很多是淮西人,这些人也都以李善长为首,对于淮西党坐大之势,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虽然他也是淮西人。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实属不易,坐上皇位后对于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李善长身为大明王朝开国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门生故旧自然不少,而且李善长和朱元璋还是亲家,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李家受宠显赫,权势地位到达顶点的李善长也滋生了傲慢的情绪,朱元璋对其也开始有所反感。

在李祺结婚一个月后,就被汪广洋奏了一本:“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然后心里极不爽的朱元璋将李善长的年禄削去了一千八百石。

1380年胡惟庸案发后,对于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朱元璋倒没有将他牵连进来,只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年纪越来越大,想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1385年,有人举报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也没将他们杀头,还下诏免死,安置到了崇明,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开恩却一点表示都没有,既没去谢罪也没去谢恩,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多了个疙瘩。

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想在家乡造个豪宅,找汤和借了300个卫士来用,汤和害怕惹祸,跟朱元璋说了这件事,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咯噔一下,这要是李善长找的是别人借兵,别人会告诉他吗?而且李善长能借到兵,就是因为他的威望和曾经的职权,说明他虽然退休在家,影响力还是很大。

同年四月,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了事要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就找朱元璋求情,结果把朱元璋惹毛了,决定严惩丁斌,丁斌曾经在胡惟庸家做过事,然后丁斌就牵扯出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的事,李存义父子被抓来后,招供说胡惟庸想谋反,曾经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没答应,胡惟庸亲自去找李善长,李善长虽然还是没答应,却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自为之。”

朝廷里的大臣看到朱元璋在调查李善长,也开始出来爆料,说蓝玉在捕鱼儿海抓到胡惟庸派去和蒙古私通的使者,李善长却隐瞒不上报,御史们也争相弹劾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人走的很近,这两人肯定有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却不揭发举报,实属大逆不道,于是朱元璋决定收网,将李善长和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并处死,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得以免死。


76岁李善长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杀,明面上是涉嫌谋反所以被杀,其实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想要铲除功臣中有势力、平常又表现的心怀怨望的人,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只要有一丝对朱元璋不满,朱元璋都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更何况李善长是功臣之首,淮西党的领头人,虽然退休在家,势力还是很大,加上和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这都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隐忍多年后,还是动手拔掉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