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

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

2020-08-10 23:03阅读(260)

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应该是是先登基!如果不先登基平时维护你的大臣不安!他们怕有什么变故自己的地位利益不保、所以先帝驾崩,急立新君登基、

1

应该是是先登基!如果不先登基平时维护你的大臣不安!他们怕有什么变故自己的地位利益不保、所以先帝驾崩,急立新君登基、说什么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看现在儿女都是先分家产!守不守孝不知道!

2

皇帝登基有一个很复杂的程序,要分三个步骤,并不是坐上龙椅就算登基。很多人认为,先帝驾崩,新皇帝立刻产生,就应该算是先登基后守孝。其实不然,严格来讲,应该是先守孝后登基。


新皇即位登基,一般要经历三个程序:灵前即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

  • 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先皇驾崩之际,正是政治敏感期,新皇及时登基,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先帝的守孝期太长,按照礼法,要经历27个月(即民间所谓的三年),为了照顾皇帝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发明了“以日易月”,以27天代替27个月,也就是说,皇帝的守孝期为27天。

即便如此,皇位空悬27天,有可能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可是古代以孝治国,不尽孝道会被视为皇位不合法。比如朱棣攻入南京,第一件事赶紧先去击败孝陵,然后即位。


孝道要尽,皇位不能空,怎么办?于是有了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按照先皇的遗诏(或者以先皇名义颁布的遗诏),新皇帝在大行皇帝灵前即位,完成权力交接,履行皇帝职责。灵前即位的时间节点没有规定,一般是大行皇帝驾崩当日,或者两三天内。

新皇灵前即位的程序比较简单,由先皇指定的大臣宣读遗诏后,新皇就算顺利接管了皇权。在场的所有大臣、侍卫、亲属,都要对新皇行君臣大礼。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新皇帝虽然接管了权力,也明确了君臣名分,可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还只能算是“代理皇帝”,因为他还没有经历登基大典,这一必要的程序。

  • 第二道程序:登基大典


古人认为,皇帝是天子,代天牧民,所以新皇登基,祭拜天地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江山社稷承之于祖宗,所以还得祭拜宗庙。当然,新皇登基也必须昭告天下,让天下的臣民都知道并拥戴新皇。

这些程序很复杂,新皇守孝期间,礼部(太常)官员就要着手准备,包括选吉日。一般情况下,大行皇帝丧期一结束,新皇登基仪式要尽快举行。完成登基大典,新皇才算正式登基。

有人说,先皇驾崩数天,就要举行新皇登基仪式,那是不可能的事,登基仪式这种喜庆的典礼,怎么可能在国丧期间举行?这是混淆了灵前即位与登基大典的区别。

新皇登基能不能立刻册立皇后?一般不能,新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册立皇太后,以及皇太妃,把先皇的女人们都安排到位后,才能轮得到自己的女人。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后的册立要等到第二年,以示对先皇的尊重。


其实不光册立皇后,还包括很多新政的实施,也要等到第二年。

  • 第三道程序:改元建新

孔子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表达孝道,在守丧的三年内,儿子不能随意更改父亲生前立下的规矩,否则就是孝道亏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更改年号

从汉武帝创立年号后,年号就成了每一朝皇帝的政治符号。一般情况下,皇帝只有在遇到重大事件时才会变更年号,即“改元”,每一任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元,以示新朝新气象。

不过,按照儒家孝道,新皇登基的当年,不得更改年号,表示遵从先皇的遗志。第二年改元,才是新皇登基元年。也就是说,从政治意义上讲,先帝驾崩后的第一个春节,才是新皇帝的登基的起始日期。


除了王朝更迭外,几乎很少有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敢突破这个规则,否则会被人讥笑,甚至被认为得位不正。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立刻将“开宝”年号,改成了“太平兴国”。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广义得位不正,心里发虚,想尽快与太祖赵匡胤脱钩的表现。

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当年就将万历四十八年,改称泰昌元年。但是后人都很“理解”,因为朱常洛没熬到第二年就驾崩了(在位一个月)。如果当年不使用泰昌年号,第二年直接进入朱由校的“天启”,朱常洛将成为没有年号的皇帝。

以上分析可知,皇帝登基即位的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是权力交接过程,他虽然有了皇帝的实权,可是从法统上讲,他仅是“代理皇帝”。第二道程序履行完毕,新皇才算走完了所有合法程序,才是真皇帝。第三道程序是政治旗号,从此旧时代结束了。


用通俗的话来说,第一道程序叫“权力合法”,第二道程序叫“法统合法”,第三道程序叫“政治合法”。

由此可见,先帝驾崩,新皇虽然已经完成权力交接,甚至也已经被称作皇帝,可是从新皇即位程序的完整性上讲,他还不算是合法的皇帝。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新皇是“先守孝后即位”,守孝期间他只是代行皇权的“准皇帝”。

3

当然是先登基。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多年的经验。

太子会在第一时间控制内庭,带领军队进入皇宫,在亲信拥戴下召集大臣在皇帝灵前讨论,然后立即宣誓就任,大臣们一般不会进行反抗。稳定京城之后,新皇帝再正式公布老皇帝死讯,宣布遗诏,确定登基,勒令各地官员紧守地方,军队不得擅自移动。等待三日后的正式登基大典。

一般来说,爵者官员家庭会被要求一年内不得婚丧嫁娶,不能生孩子,宴会停止,戏班子解散,以示哀悼。普通百姓大多规定一月或三月不婚,不举办宴会和唱戏,其余没什么限制。

这之后才是议论老皇帝丧礼,会请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皇帝陵墓丧仪,实际等于踢走几个重要人物。新皇帝会要求自己守丧三年(25或者27月),但大臣会坚决以国事困难为要求驳回,最终通常以日代月,新皇帝在皇帝灵前服丧27日就结束。剩余丧礼当然是老皇帝的其他皇子完成,就是新皇帝动用皇权把有威胁的兄弟弄去守灵。

如果老皇帝没有确定继承人,或者没有儿子兄弟,那就代表内部斗争的开始。几个核心大臣会先进行商议,宣招外藩王,谁最先进京进宫谁就机会最大。如宋太祖死亡,皇后想请儿子先来处理,结果被渗透干净的太监先去找宋太宗。宋太宗带人进宫了,皇后没等到皇子来,当场崩溃,只能认输,公开承认宋太宗是新皇帝。

4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新帝必然先去登基,而后再去守孝。

其实,几乎每一次先帝驾崩,新君即位,对于帝国的权利交接而言,都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除非是类似乾隆那种,自己尚在,就已经想清福去当太上皇了,那么这种位置的传递不会出任何问题。


但是,在历史长经常出现的是很多皇帝往往撒手人寰的时候,才算是彻底卸下皇帝的位置。这时候,对于帝国而言,对于继位的太子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因为即便是已经立好的太子,也会因为有人觊觎皇位,而发动夺权的行动。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哪怕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新帝也不容许发生。


所以,第一时间无论是于国还是于君而言,先登基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而后,新帝会宣布一系列的政策。先帝如何治丧,国民应该做何要求等等,这时候就成了紧要的事情。不过这些大都是律例可循,而且,文臣们对此也颇为擅长,皇帝不过是宣布以下命令即可。


当然,先帝的丧事操办完毕,作为以孝为传统的中国,新帝必然要进行守孝。但是守孝的日期绝对不会像民间一样动辄数年之久。当然,皇帝自然也要做做样子,要求守孝三年。此时必然会有一大帮大臣站出来,力陈皇帝孝心可嘉,但是要以国体为重。

如此再三,方才达成一致,以日代月,草草守孝月余依旧了却了三年的守孝。

5

按照汉朝制度先父母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实为27个月)。

但是天子驾崩继承人继位后守孝可以以日代月就是守孝27天。

就是说先登基然后守孝27天后开始正常工作!

6

老皇帝,也就是先帝死后,就是驾崩后,到底新皇帝咋办?新皇帝是守孝,还是登基?

这个问题,毛猴先教大家认识几个词语“登基”、“继位”、“登基大典”,这几个词还是很有意思的。它们是有先后顺序的,先继位,再登基,再大典。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新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取诏书,宣布新皇帝是谁,然后大臣们就参拜新皇帝了,这里叫“继位”。

继位后,那也不能不管老子他爹啊,就需要守孝,这里普及一下,守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服“三年”丧期,一说三十六个月,所谓“三年”(也有说为27个月),这时间长了,那总不能天天哭哭啼啼吧,新皇帝该做的政务总的做吧。

那么这里就需要一个步骤,就是“安葬”,安葬后,基本老皇帝的事情算暂告一段落了。当然需要安排守孝人,逢一定日期需要“哭灵”等等。

新皇帝,正式主持朝政,就需要登基,“登基”需要个仪式,那就是“登基大典”

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您若喜欢毛猴的解读,请关注我!

7

中国古代是十分讲究礼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合乎礼仪!因为礼仪是维持古代社会运转的纲常。

中国礼仪的的根本就是天地君亲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皇帝驾崩之后,太子所做的第一件是必须是守孝。这个是封建礼法的根本要求,他不可能去着急登基。随着老皇帝的驾崩,礼仪部门开始按照礼仪规则对太子进行约束。大臣会劝谏太子登基,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在众人的劝谏下会先坐上皇位,然后给老皇帝守孝。

标志新皇帝正式坐上皇位的登基仪式会在守孝仪式完成后进行,这样就不会违背礼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有了登基仪式,新皇帝才算是正式登基,就比如夫妻结婚必须有仪式别人才会认可你。所以中国封建社会有一套的礼仪既能维持礼法又能不至于国无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