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创造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及剥削论都是由劳动创造价值论推导而得,不研究劳动创造价值论,直接讨论乘余价值论及剥削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这是因为,如果劳动创造价值论合理,其它论都合理,如果劳动创造价值论不合理,其它论都不合理,这就是资本论所说的劳动价值论与其它论的关系,所以讨论资本论是否合理,必须讨论劳动价值论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否则是不可能谈清楚的。我以吃饭作例子来说明这些关系,如果大家都是神仙,都不需要吃饭的,饭还有价值吗?答案是,这时的饭对大家没有价值的,价值的来源是因为大家需要,而不是因为大家劳动,这就是价值的来源。有人会说,难道做饭不需要劳动吗?答案是,需要劳动,但劳动与劳动是不同的,煮饭时把米烧成碳是劳动,但这样的饭是不能吃的,是没人需要的劳动,这样的劳动不但没有创造价值,而且还浪费大米,所以劳动与劳动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自然发展起来的社会是以功劳论价值的,是功劳创造价值论,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论是错误的,由此推导出来的剩余价值论,剥削论,商品等价交易等等全部都是错误的,《资本论》是由这些错误的各种论组成,所以《资本论》是错误的。
资本论的剥削理论是个似是而非的理论。表面看资本家拿走了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近代百年的社会实践及社会发展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人们,首先劳动本身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资本的投入高效的组织,才能使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这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是资本投入的人,是精明的组织者。另外作为一名劳动者都希望找到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希望被剥削,而且希望找到一份工资高的工作。工资高的工作肯定创造的剩余价值要高于工资低的工作的,也就是说能够使劳动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组织者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现代社会已明确的显示科技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科技得以发展,要有科技人员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背后的资本的投入,十个科技项目有九个是不成功的,这九个项目的投资都会血本无归。这些冒着巨大风险的资本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把资本家所得完全视为剥削所得,显然是毫无道理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是谎谬的,相关推论诸如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也被人类用一百年的实践全面证伪。写书的人试图为穷人谋幸福,出发点是好的,因此粉丝无数,并且至今仍有大量人死守相关教条,但这不代表理论是科学的。人类没有理由轻易抛弃一种极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应该运用政府权力,通过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来实现。实施经济上的“南水北调”工程,诸如建立完善的公民基本收入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目前,咱们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是时候把建立公民基本收入制度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了。
多大劳动强度领多少工资才不叫剥削?这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吗?都是机器化大生产了,大量高强度复杂的劳动都由机器来完成了,换句话说,一个商品的大部分价值是由机器创造出来的,既然这样,资本家是不是主要剥削了那台机器?
没有道理的,价值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不能用所谓必要劳动时间来进行度量的,而且资本论推出的一系列概念至今没有被证明,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例如平均熟练程度,熟练程度怎么平均,是没有办法平均的,是一个想当然的概念错误,既然熟练程度是一个错误概念,那么建立在熟练程度上面的一系列概念和逻辑自然是错误的,还有什么平均劳动强度,至今没有哪一种劳动的所谓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都没有被测量和表示出来。
价值和什么叫美一样含有主观成分,只能通过频繁的交换来进行表达。如果这样对价值进行理解,那么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例如你如果拼命劳动,累的半死,但是产品没有得到别人认可,你的劳动就没有价值,这样就很好的解释假冒伪劣产品没有价值的问题了!
从结果倒推试试看,财富的二八定律或基尼系数偏高是什么机制造成的呢?美国的桑德斯为什么要向富人征收40%的税?说明这里边有个机制,长期化就叫制度。决定财富的主要制度分二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决定资本从有限度发展到无限度发展,主要靠税收调节(意识形态叫剥夺),这个调节的倾斜度就成问题了,100口油井分散给100个人干,与打包成油田给一个人干是不同的。石油垄断生出的大亨可以反噬政治,一不高兴就能要了总统的命。再如,一块近郊土地,允许某人开发,并帮忙低价赶走地上农民,与土地确权,由开发者与农民议价,所造成的贫富差异是不同的,所以,关键是政治倾斜度的掌握。
经济制度就说到剥削了,首先说,剥削是存在的,要不比尔.盖茨怎么首富的,关键是要说清楚怎么剥削的。剩余劳动时间已不足以说明剩余价值了,因为机器人出现了,所谓高科技公司下班后的"财产为零",都说明以劳动和时间概念解释剩余有些粗糙了。资本有一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权力,主动权,使掌握资本的人在博奕中获得了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时间差异的、地域差异的,等等,总之是博奕双方表现出的个体化差异,这种差异在社会被人群放大化,平均化,如割韮莱,开始割根部,最后仅能割菜叶尖,现在还有人把苍蝇腿集中成鸡大腿当肉吃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前二卷分析了资本家割韮菜的恶狠,每个毛孔除了血淋淋,还多了烂韮菜味。但到《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研究供求关系,应该是到晚年了,投入的精力不如前二卷,不然三卷会更好地解释韮菜为什么会越割越少。微观看,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实的,土里刨食,还有虚的一条线,流通环节,交易市场,很重要,不然劳动出的产品卖不出去等于零价值。宏观说,产业转移为什么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深层次原因,是在比较优势中人的因素最起作用,一个是资本家看到了更大的韮菜,一个是本国工人的素质提高,博奕能力上升导致的工资成本上升,利润差产生的动力。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一个来源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博奕,压、榨、割、薅、剥、削、宰,还有什么词形容等产生恶念时再写,反正斯密都为此写了《道德情操论》。还有一个来源是资本家与市场的博奕,场地更大了,坑、蒙、拐、骗、偷,庞氏为首,百家姓氏都设过骗局,也都被骗过,最可贵的是自己骗自己。反正是在人性恶假设下自由作吧,别让法律逮着就行。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理论虽是逻辑严谨的论证,试图揭示、说明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它是建立在概念与概念关系之上的,主要着力分析了生产领域,客观上流通领域分析的不足够,要转换到实际经济生活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并且仅按财富把人分类成工人、资本家二个阶级主要矛盾,忽视了人性善恶上及个人素质强弱上在社会博奕中的次要矛盾。
马克思是伟大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伟大的,劳动价值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价值基础,不可能被否定。但要承认有因时代发展形成的缺陷不足,需要完善,迂腐固守,不符合马克思本意,切记。
当然有道理!这还用问?
从理论化角度来看有道理,从现实化角度来看无道理。再强大的理论在现实面前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如同纸上谈兵同样道理。所以理论只可做参考,现实才是主导。两种关系若是反转,必然出现人间灾难,这种灾难一般出在专权者的理论为主导的人类行为所导致的天灾人祸。
马克思经济学中剥削的概念是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其道理所在取决于“剩余价值”论是否成立。
我个人意见是:以前被政治妖魔化的名词应该回到它原本面目。以前讲得最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其实人类先进入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经济积累才进入社会主义,又有更大积累才进入共产主义。
没有资本积累,光喊口号,是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