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亮剑》是非常经典的一部抗战剧,其中一回,李云龙的独立团伏击了日军战地观摩团。剧情安排,打死一名少将,击毙6名大佐。若问剧情原因,为何非要打死不可,原因正是日军顽固,特别是其将领更为顽固。剧中如此安排,大体也符合历史实事,不投降就灭了他们,战机转瞬即逝,不能犹豫,快速解决战斗,以免日军支援部队赶来,发生纠缠。装备处于劣势的我八路军,其作战样式,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为了避免重大伤亡,一般作战条件下,不打疲劳战,都知道,子弹有限。条件有利时,快打快攻,打完即撤。何况《亮剑》是伏击日军军官观摩团的战斗呢?全是小鬼子的军官组成,鬼子支援是一定的,他们的战地通讯有保证,还啰嗦什么,拼会刺刀,为得突显八路军忠勇之气,毕竟手刃了日军少将,才会使观众觉得过瘾。

一场真实的战斗

原型是129师16团的团长王近山,时间发生在1943年的10月,鬼子首次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法,对我太岳军区发动大扫荡。因此种战法首次使用,便在华北日军中挑选了百名军官观摩,由一名少将服部直臣带队,在洪洞县韩略村被16团伏击,参加战斗者只有4个连。地形也和剧中的地形差不多,是一块谷地。子弹缺乏只能玩楞的,作为团长的王近山身先士卒,杀得兴起,到战斗的最后,确实发起了白刃战。逃脱者少而又少,由此王近山一战成名。不少人以此把李云龙来套王近山,认定了李云龙就是王近山,鬼子不投降,就叫他灭亡,不是口号,大体忠实于历史真实,这也是《亮剑》广受欢迎的原因。韩略村伏击战,实有统计,共击毙6名大佐,10名少佐,少将没被打死,当然是他溜得快,哪里还顾得什么武士道,要是留下来拼刺刀,哪里能是王近山的对手。

日军被打死了多少将官?

将官从来没有被活捉,打死的倒不少。真正活捉的,严格考证起来没有,不过新四军倒捉住一个,受了重伤很快死掉了,他是死后被日军追认的少将。国共一块打死了80名将官,其中还有4个大将。八路军打死的日军将军,比如所谓的“名将之花”,是我八路军击毙日军最高的军衔,像这样死后被追认的中将共被我八路军打死4个。缺吃少穿,有枪无弹,八年浴血坚持,面对日军作战,一直是力量悬殊。《亮剑》中的描述,打平安县城那回,有了八个营的独立团,应该是抗战后期的事,越战越勇,越战越强。战法越来越精,只不过,无论初期,还是后期,像王近山的伏击战,一网捞出这么大鱼,还是头一回。

最佳贡献者
2

此战的原型是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带着一个团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杀死一个少将旅团长、6个大佐联队长及以下120余人!日军只有三人侥幸逃走。

1943年,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对我抗日根据地发动“铁桶式扫荡”(“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冈村宁次想把八路军逼到黄河边上,全部绞杀。日军以为胜利在望,所以,组织了一个120人组成“战地观战团”,宣传新战法。

10月24日,王近山奉命率领八路军太岳第二军分区第386旅16团在洪桐县韩略村伏击了这股日军。当时,王近山是奉命率部去支援延安的。王近山不知道是伏击的事日军“战地观战团”,以为只是半路上遇到一支日军小部队。


结果,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这股日军是“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学生和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战团”。其中,少将一人,大佐6人。剩下的一百多人,多是中队长级别的。王近山这一战,真是发了大财。

气的冈村宁次一下调来十几架侦查飞机,3000多日军追击王近山部。

《亮剑》中,李云龙也知道日军不会投降的。

李云龙是老八路了,在晋西北跟日军打了这么多年,很了解日军武士道作风。日军不怕死,那可真不是吹的。不过,李云龙也说过,老子打的就是他娘的武士道!

1940年,李云龙在苍云岭之战中,率领新一团从正面突围。一举击溃了坂田联队,打死坂田联队长。

李家坡一战,李云龙用土攻作业歼灭山崎大队,并把山崎大队长打成了筛子。


一直到李云龙伏击日军华北观摩团,李云龙从来没有俘虏过日军士兵。我觉得,一是因为日军武士道精神;二是因为李云龙恨鬼子,不给他们机会投降!

所以,李云龙围住这几个日军军官以后,嘴上喊着要活的。其实,李云龙只是想看看日军失败时候的狼狈。同时,在日军军官面前展示下胜利者的威风!

不过,后来为了鼓舞士气,李云龙决定接受日军"单挑"的提议。用李云龙的话说,老子还要在这一片混呢,不能让人笑话独立团不会拼刺刀!

李云龙唯一一次想俘虏日军,应该是在平安县城战役。

当时,他刚过门的媳妇秀琴被山本特攻队绑在城楼上。能救秀琴一命的方法,只能是逼日军投降。可惜,山本一木是个真鬼子,拒绝投降。最终,为了不让秀琴被鬼子砍死。李云龙用意大利炮,把城楼炸平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3

你仔细研究下抗日战争史,在日本投降之前,可有被活捉的日本少将么?一个都没有,淞沪抗战(1932年)时国军俘虏了一个叫空闲升的少佐,停战后释放了回去,这厮感觉无地自容,跑到江湾曾经的战场自杀了。



车桥战役中,粟裕指挥新四军连续击溃了日军五批援兵,战斗中抓获一名日军大佐,还是重伤以后抬回来的,这个家伙在担架上还张牙舞爪呢,最后伤重而死,后经查实,是日军的山泽联队长。

这还不仅仅是侵华日本军官受多年“武士道精神”荼毒的原因,战败以后,就算日本军官自己胆小不想死,日本军部也会派人来请他死,否则就算玷污“皇军的荣誉”。比如诺门坎战役惨败后,关东军一边封锁消息,一边派专员前往参战主力第23师团驻地,逼迫搜索联队长井置荣一自行了断,因为他曾下令撤退,让关东军没了面子。



井置不服,认为自己选择撤退是正确的,关东军司令部急了,通过军医部长直接告诉井置大佐:你有糖尿病,腿上的枪伤反正也治不好,早晚都是一死,何必赖活呢?同时被逼自杀的还有第72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大佐和第八独立守备队长谷部理睿大佐。

另外,高级军官如果活着被俘,他的整个家族都将蒙上耻辱,从此在本土抬不起头来,所以到了佐官这个级别,战败了或者要被俘了,不想死也得死,否则后果比死还难看。



面对这样困兽犹斗的鬼子军官,《亮剑》这一桥段的战史原型“韩略村战斗”中,王近山率领的八路军16团根本就不能指望活捉这个级别的日本军官,战场上的时间也不容许,敌人援军随时会赶到,所以争分夺秒一起干掉拉倒。

平型关战役中,林彪曾打算抓几个俘虏回去游游街,结果一个活的日本兵没有抓住,那还是日军战力较弱的辎重兵,就别说军官了。打扫战场时,反而因为太想抓俘虏伤亡了若干战士,有些得不偿失了。



《亮剑》关于李云龙和魏大勇跟“战地观摩团”鬼子军官们搞单挑那是艺术演绎,不能当真。打伏击战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发扬火力干掉一半左右的日军,肯定剩不下六个大佐了;即便残存几个,日军步兵和机枪手也会团团围在高级军官身边掩护,当八路军彻底消灭敌人时,这些高级军官要么早被射杀,要么就自杀身亡了,基本没有活捉的机会。

别看李云龙舞舞扎扎高喊活捉那个日本少将,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兵,其实他心里清楚基本没有可能。至于和尚与张大彪的与敌单挑,兹当送鬼子上路的仪式吧,现实里可能性不大。

4

在《亮剑》中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如果把他们俘虏是大功一件,李云龙却放弃了俘虏,只因为在这一战中,李云龙率领部队成功歼灭日军华北观摩团,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然而可惜的是,李云龙虽然指挥得当,但是一名俘虏没有抓到!

尤其是在虎亭伏击战的最后关头,战士们已经将日军少将和六名大佐包围了,李云龙却来了兴奋,要和日本大佐过过招,正因为李云龙这鲁莽决定,七条大鱼全部伤命。要在最后时刻,李云龙稍微冷静一下,不和他们决战,直接将日军将领全部俘虏,可能最后结果就不是“功过相抵”。

很明显,抓活的要比死的划算的多,更别的是日军将领了,会7个,搞不好还要什官,或者奖几万个大洋,这么好的事,李云龙居然放弃了。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如果俘虏可是大功一件,可是李云龙为什么放弃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越是日军高官,越会顽抗到底。在很久以前,日本就开始向国民灌输为天皇效忠的理念。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前,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俘虏少将以上级别的几乎没有,因为通常情况下,日军会盲目的奉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不是顽抗到底,就是选择自杀。

第二,李云龙不给日军投降机会,从表面上看,独立团的战士们在包围这七名鬼子军官之后,李云龙下令要活的,但实际上,这只是李云龙想出出这些鬼子的洋相,毕竟这次遇到这么多日军高级军官,可不是经常有的,为了鼓舞士气,李云龙还接受了日军提出的一对一决斗的要求,理由很简单,“不能让小鬼子,笑话我们不敢拼刺刀,老子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

除此之外,李云龙还非常仇视日本侵略者。在《亮剑》中,提到过李云龙因为日军3个俘虏兵的事件,受到过处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云龙不会给他们投降的机会。

而李云龙唯一一次希望日军能够投降的战斗,应该是在平安之战时,当时日军俘虏了李云龙妻子,而唯一能救出妻子的办法是日军能够主动投降。然而很可惜的是,山本一木宁玉碎不为瓦全,李云龙只得下令抬出意大利炮!

综上所述,一名少将六名大佐,如果将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然而李云龙却放弃了这个绝佳立功机会,就是这个原因,主要是以上两点所致!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云龙此战的真实原型,是著名的韩略村伏击战。

军事爱好者,曾经对韩略村伏击战有着详细的分析。

其实,现在业余专家的水平都很高,也善于利用日方资料同我方资料印证。

李云龙歼灭的1名少将、6名大佐,在真实历史上找不到对应的日方资料,无法证明。

当时的说法是,王近山指挥4个连,在韩略村附近伏击了战地参观团,击毙180名日军。

对此,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是歼灭有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

除了铁*论坛以外,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种说法。

知道这是多么重大的战果吗?

美军在硫磺岛打了1个多月,炸死6,821人,21,865人负伤,而日军除了1000多人受伤被俘以外,28000多人全部被打死,这才击毙了日军3个少将以上军官。

而硫磺岛战役,已经是美军辉煌的胜利了。

一次歼灭9个将军,全世界都会轰动的,也绝对是二战最辉煌的伏击战。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第二相对不太夸张的说法是,击毙服部直臣少将、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其他则是“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但是,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首先是服部直臣活到了日本投降,死于1947年。

至于打死6个联队长,也有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联队长基本都是大佐。根据日本惯例,军官战死后会追授提升一级,大佐死后会成为少将。

日本历史上不但从没有一次提升6名少将,也没有一次战死6名大佐或者中佐的战斗。



另外,说是击毙的2个中队成员,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也就是一百七八十名中队长。

大家也许认为中队长没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在日本,即便是小队长都是很有权威的,中队长已经是很牛逼的人物了。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和李向阳打了那么久,一度大占上风的松井,就是一个中队长。

在1943年,华北日军一个大队,只有3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炮兵中队,一共才5个中队。

如果一次打死一百七八十名中队长,等于歼灭了30多个大队的军官。

日军在华北常见的独立混成旅团,只有5个步兵大队。

那么,等于一战歼灭整整6个旅团的军官。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符合基本的逻辑。



甚至,“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也不存在。

日军在二战中,根本没有针对日本军官开办过军校,因为根本没有必要。

日本的军校不是在日本本土,就是在伪满洲国,在大陆根本就不存在军校,当然也没有“支那派遣步兵学校”。



日本只是在管内建立过两个临时训练队,分别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

而战争发生在山西临汾,那么只可能是北支那下士官候补者队。

看看这个对的名字,就是知道这是针对士官,而不是军官的训练队。

士官也就是军士,充其量最多是班长级别。

6

《亮剑》作为一部现象级的抗战片,大多数人都对此耳熟能详,有些脍炙人口的情节更是值得多次重温。其中有一段李云龙全歼日军观摩团,让人拍手叫好的同时也让人大惑不解。全歼本是件好事,但针对级别较高的日本军官,最佳的处理方式是活捉。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掌握影响大局的机密情报,聪明的李云龙,为何将一名少将,六名大佐全部击毙呢?

李云龙对日军恨之入骨,不愿给其机会活命,这是最合情合理的解释。李云龙爱憎分明,是个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人。之后魏和尚被黑风寨的土匪所杀,李云龙置好友孔捷的劝告于不顾也要执意为其报仇,他的爱人秀芹被日军杀害时他也轰平了日军据点。这样一个热血儿郎,对于作恶多端的鬼子肯定恨得咬牙切齿,国仇家恨李云龙是肯定要报的。他出身低微又桀骜不驯,信奉的是杀人偿命那一套,就算是条条框框规约他不杀战俘,他也不会服从,因此,他会想方设法杀死鬼子。

此外,日军执意求死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当时的日本几乎举国上下都信奉武士道精神,这让他们有了视死如归的信念,在日本越是职位高接受的这种熏陶越多,越是对武士道虔诚,这也是为何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日军切腹自尽情形的原因。

他们自然不愿主动赴死,但在那种特殊的情形下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扭曲,他们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是为大和民族和天皇的未来而牺牲,死亡反而成了最高荣誉。当然日本也有少数清醒的人,在二战后期日本国内反战情绪浓厚,在街头巷尾都写上反战标语。但那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多产生于平民阶级,在部队中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支观摩团是由于我军晋察冀根据地被大规模扫荡破坏极为恶劣,来观摩学习的高级军官,对武士道更为虔诚,束手就擒的可能性极低。

前两个观点比较常见,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活捉敌军时我方士兵很可能因此畏首畏尾,给对方可乘之机。不仅容易让他们逃之夭夭,更有可能被他们反击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能活捉对方自然是件好事,活捉敌方将领不但会打击敌方的气焰,更有可能获取机密消息。(这也是当年苏联俘虏德军元帅保卢斯时,希特勒气急败坏的原因。但是俘虏保卢斯也算是苏联无心之举,因为苏联当时并未谋划俘虏保卢斯,他是在被苏军攻入指挥室时自动投降的。)

战争时歼灭敌人本就是常态,尤其是像李云龙这种在敌后作战的部队。俘虏敌人,尤其是高级将领太过困难,很有可能让士兵担心伤到对方而不敢果断进攻,因此大部分高级将领被俘虏都有一部分偶然的原因在内。

综上所诉,李云龙虽然被看作一介莽夫,但他却粗中有细,凡事都有独特的考量,全歼观摩团一事,看似过于武断,实则是必然之举。

7



日本在军队训练中非常强调武士道精神,尤其是日本的军官在校学习期间是非常强调军官气节的。战败不可以接受,被俘更不可以接受。

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里边最强悍的部队新一军在面店战场上,能够和日本一对一对决,根据相关的资料记录,他们俘虏的日本军官也仅仅有两个人,最高职务是大尉。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俘虏的最高军官只是大队长,并且也只有两个人。大队长这个职务在中国军队中相当于营长一级,属于比较低级别的军官。

在抗战初期,为了能够俘虏日本军官,中国军队吃了不少亏。日本军官和士兵都会在被俘前,孤注一掷,拼命反抗。



在《亮剑》中间,李云龙带领了一个营,伏击了日军观摩团,包围了一个少将和六个大佐。

李云龙当然想把他们全部活捉,那将是大功一件。但根据林云龙多年来对日作战经验,这些小日本鬼子宁肯战死自杀,也不会被俘虏,更不会投降。

按照李云龙的脾气,他对这些不投降的小日本军官也还是比较佩服的。因此没有用枪结果他们的性命,而是和日军军官展开了刺刀战,让他们在死前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并且在战后还命令士兵们把这些战死的日本军官给埋掉了,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当然这是电视剧和小说中间描写的,如果是在真实的案例中碰到这种情况,就绝对是另外一种结果。

先用枪把日军军官打伤,让他们没有办法战斗和自杀,然后再把他们捆绑起来,送到八路军医院中疗伤,最后再送到八路军总部。

不管是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国民党军队,都对活捉日本军官有很高的奖励。因为日军作战的特点让中国军人很难适应,只有活捉到日本军官才能明白日军的作战特点,再采取相应对策。

然而日本的武士道洗脑精神,让他们以被俘为耻辱。不管是被俘虏的,还是战败的军官,他们回到日本军队中,要么主动自杀,要么被迫自杀。总之高级军官是不允许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因为那是一种耻辱。

8

《亮剑》中李云龙全歼日军观摩团是原型是1943年10月24日发生在山西临汾洪洞县韩略村的“韩略村之战”。当时岗村宁次使用“铁滚”战术进行重兵扫荡,日军华北战地观光团上百位军官直接丧命,包括观光团团长服部直臣在内的6名少将、佐级军官99名、学员60多人和15名汽车司机。

1943年秋季,岗村宁次对集结重兵扫荡八路军根据地的“铁滚扫荡”很有信心,于是在太行山建立了一个“山岳剿共实验区”,日本大本营专门从各个战场上抽调中队长以上的优秀军官和“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学员进行考察。这么大块肉岂能放弃,吃掉这块肉能狠狠打击扫荡我抗日根据地的日军的嚣张气焰。

如果没有将他们击毙,只是活捉而已,顶多就是刺痛一下岗村宁次这些高级将领,这么多军官活捉了还要好生伺候着;反倒是将这么多军官一下子全部击毙,这绝对是一个辉煌的战果,激励战士们狠狠的打鬼子。

当时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军队,一个个都是不怕死的主,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坑着他们宁死也不当俘虏,抓了也是白抓。李云龙和日军打了那么多年交道还是知道这点的,所以到后面接受日军军官的“单挑”,这做法对于激励士气那是没的说的。

对待这些顽固不化的日本军国主义军官份子,觉得一对一决战、直至战死觉得自己是在为“天皇”尽忠,活捉了也没啥用。

9

《亮剑》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战电视剧,虽然比抗日奇侠那样的抗战神剧靠谱,但是为了电视剧的可看性,也增加了一些令人血脉贲张的神剧剧情。李云龙全歼日军观摩团,试图活捉日军少将和大佐,是全剧中最传奇的神剧剧情。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击毙的最高将领就是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击毙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中,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率两个大队1500余人被八路军六个团的兵力所伏击,日军900余人被歼灭,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被击毙。

事实上,李云龙全歼日军观摩团的剧情灵感,就来自于黄土岭战斗。这两场战斗,相同点很多,日军主将都是联队长这个级别,而且都将星。《亮剑》里的联队长是少将,而黄土岭战役中的旅团长是中将。联队和旅团其实是同一级编制,只不过旅团的独立性更强。

当然,“日军战地观摩团”这样的军官团被八路军包饺子的剧情总在电视剧里见,现实中的抗战,却少有这样的“送人头大餐”。唯一一次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的功劳,应该给陈赓手下的王近山。

王近山也是李云龙的主要原型之一,当时他已经是八路军新四旅的旅长,得到日军观摩团要进入驻地,命部下程悦长团长带领16团发起伏击,全团数千人出动,3小时内歼灭120多个日军军官和60多个士兵。

虽然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八路军也不敢轻易去俘虏日军,因为日军在战场上经常以一当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量我军伤亡。

当然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是从没抓到过俘虏的,反而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俘虏了大量日军,甚至建立起“日本八路”的组织,争取到很多日军士兵参加了抗日队伍。

有一个抗战电视剧叫做《日本八路》,讲的是一个日军士兵井上小林被八路军俘虏并最终加入壮大了反战联盟的故事。

我党用优待俘虏政策争取到的日本军人,在策反日军扩大反战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他们的出现及其抗日义举,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到1945年8月,“日本八路”共发展建立了2个地方协议会、4个地区协议会、20个支部,盟员达1000余人。

10

感谢邀请!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伏击华北日军战地观摩团的原型为韩略村战斗。

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命令日军第37、62、69等师团抽调部分兵力,加上伪军,共计2万余人,采用所谓“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为了推行冈村宁次的新战法,日军从华北方面军中抽调了100多名军官组成战地观战团,由少将服部直臣率领。

同年10月,第16团团长王近山根据129师师部的命令:西渡黄河,驰援延安。王近山率领的第16团要经过洪洞县。而韩略村是洪洞通往潞安的一个村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王近山决定在韩略村伏击敌人,从而配合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

韩略村伏击战的战斗规模并不大,王近山的第16团歼灭日军100多人。在这次战斗中消灭日军都是中队长以上的军官,包括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带头的服部直臣少将并没有被打死,此人后来还担任了独立步兵第二旅团长,1947年去世。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军官都是正规军校毕业的精英,加之崇尚武士道精神。日军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投降。日军士兵俘虏都很难抓获,军官更是难上加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