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中国无比重要的人工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一桩十分有趣的特点,就是“傍着湖”走。
怎么“傍”?京杭大运河全程1794公里的航线,更经行大小湖泊68个,诸如“太湖”“蜀山湖”“微山湖”“鉴湖”“洪泽湖”等著名湖泊,都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两侧,还有460多条水渠,将它们与大运河牢牢连在一起。更有各类人工水库湖泊,一路“伴”在大运河身边。可以说,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历史地位,就是这些湖泊“托”起来的。
如此奇特形态,自然也叫一些后世读史者啧啧称奇:既然京杭大运河靠着湖泊这么近,那么直接打通几个湖泊,用湖面做航道岂不是更好?
为何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宁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挖掘维护大运河,却没想过利用现成的湖泊?这想法,乍一看去很美,但仔细看看,却是严重的不现实。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并非是旅游观光,却是扛起中国历代南北地区的物资输送。这个关乎国运的大事里,航运更不能有半点马虎。倘若直接利用湖泊搞运输?就算将几个湖泊全打通,不靠谱处也是一抓一把:首先是水文条件,别看大运河这条线上,各个湖泊都水量充沛,但只要季节气候不对,枯水期就难免到来。哪怕有一处枯水,整个航线就要瘫痪。“断供”的王朝,这年就得喝西北风。
同样不靠谱的,还有安全问题,古代的造船技术有限,赶上风大浪大的时节,湖泊上搞运输,就是严重的“不可抗力”。船毁人亡的悲剧历代都不稀罕。而且茫茫湖泊,更是“水匪”们的最爱。中国几大著名淡水湖泊,古代时常是“水匪”“水贼”的出没处。单看几大古典名著里,水匪们杀人越货的故事,就衍生出不少“劲爆”剧情。放在真实的古代史上,大批运送物资的船队,常年在湖泊上穿行,几乎就是给水匪送肉,风险性十分高。
而且退一步说,就算各地风调雨顺,而且湖面上风平浪静。但这条航线的目的,既然是为了物资输送,那就首先要讲效率。航线上的每个地点,都必须是位置最佳的物资中转地。整条线路的距离设定,更需做到极度高效。可只要看地图就知道,倘若只是简单粗暴的把各大湖泊连接起来,就算其他一切条件都是最佳,这航线,也是白走了太多冤枉路,运输成本滚雪球增加。所以,修筑一条大运河,看似是“笨办法”,却是古代的中国人,做出的极其智慧的选择。
但虽然“用湖泊搞航运”不现实,但在京杭大运河的整条航线上,大大小小的湖泊,却是大运河安全运转的最重要依靠。
湖泊的一大重要意义,就是给大运河提供充足的水量。这一点,也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千年历史上,一桩从来烧脑的难题。作为一条人工运河,只要管理者稍一疏忽,断流就是常见事。战乱时代大运河的瘫痪,更是史不绝书。而在运河的开凿与修复过程里,湖泊就是运河最重要的依托。历代的工程牛人,只要碰上“开河”的大事,无不为“傍湖”绞尽脑汁。
典型的,比如元朝科学巨匠郭守敬。他在受命重开京杭大运河时,就撞上了“没水”的难题。彼时的元大都缺少地表水源,走遍燕山山脉的郭守敬,好不容易发现了白浮泉,可海拔只有55米的白浮泉,怎么引到元大都的河道里?郭守敬的办法是,先开辟水路,把白浮泉水引入大湖瓮山泊(后世的昆明湖),然后从瓮山泊向东南开出航道,终于令京杭大运河再度贯通。
值得一提的是,郭守敬开辟的这条河道,到20世纪五十年代时还发挥了大用。当时的北京至密云水库的引水渠,几乎与郭守敬开辟的河道完全重叠,成功解决了北京老百姓的吃水难题。一个“傍湖”的智慧,造福后世数百年。但在京杭大运河的航运里,仅“傍”个瓮山泊显然不够。比如在会通河河段,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纵是靠近汶水,河道也时常断流。于是明朝永乐年间,“傍湖”的技术再次升级:明朝工部尚书宋礼率领三十万民夫,在会通河沿线依据地理形势,修筑堤坝水库,以三十八处水闸,操纵整个会通河的水量。同时掌督漕运的陈瑄,也在南旺湖加筑长堤,增设47处水闸,运河流量从此大增,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量,一口气突破五百万石。
更重要的意义是,从此之后,这种依托湖泊储水引水,以水闸操控运河流量的“傍湖”技术,就成了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的法宝,不但结束了大运河“靠天吃饭”的历史,更是人类工程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明末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就以生动的笔墨,记录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繁华的经济与富庶民生。以及这繁华背后的科技力量:那一处处操控水量的水闸,让船只“借助其所产生的流力运行。”
甚至,乾隆年间访华的英国马噶尔尼使团,将大清方方面面吐槽个遍,却还是对京杭大运河赞不绝口。那些操纵运河流量的水闸“构造非常简单,容易控制”。对会通河的“傍湖”技术,他们惊叹之余,还做起了科学测试,将木棍投入水中,测定水的流向与运河的操控原理。在那“康乾盛世”的晚期,却还有这依旧强大的“傍湖”技术,撑着大运河的繁荣,也撑起封建末世的大清,一抹别样的余晖。
但无论盛世衰世,掩映不住的,却是“傍着湖”走的京杭大运河,在古代科技条件下,那伟大的智慧与心血。无论兴衰,无论岁月沧海桑田,只要正视历史,只要懂得传承,一个能够造就如此伟大工程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充满着智慧与力量,拥有美好明天的民族。参考资料:晁中辰《明成祖传》、蔡桂林《中国运河史传》、胡梦飞《明清时期外国人视野中的京杭大运河》 、李玥,张金池,林洁《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湿地变迁初探》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