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险些动摇国本,为何慈禧不敢处置真凶?:一1870年7月26日,刚刚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两年的马新贻在参加完阅兵式后,在回府的
一
1870年7月26日,刚刚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两年的马新贻在参加完阅兵式后,在回府的路上,被伪装告状的张文祥一跃而起,一刀刺中要害。很显然张文祥动作娴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第二天马新贻就在府邸去世。
刺杀成功后,张文祥并不逃跑,他把刀一扔,扬天大笑:刺客就是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没有同伙,不要胡乱抓人,我大功告成,现在就可以跟你们走”。
江宁将军魁玉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张文祥押到官府审问。张文祥回答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为天下人除一恶贼。说完,任凭严刑逼供,他就不再吐一字。
除了晚清的革命党之外,清朝从来没有出现过刺杀两江总督这样的大案。迅速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全国,就连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也大为震惊,先后派了几拨人去严加调查。
二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回民,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两个人后来又同时从安徽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走进了满清政府的中枢。如果马新贻没死,后来的成就有可能不在李鸿章之下。
马新贻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本来是一件好事,毕竟两江是朝廷赋税重地。表面上看这次平级调动,实际上却可以说是升职。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相反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根据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的回忆,在接任两江总督前,马新贻曾经进京觐见慈禧太后,出来后,莫名惊恐,举止失常,大汗淋漓,就连朝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按照官场的常态,马新贻应该拜会军机处和各部堂官,让他们以后多多照应自己。但他没有,他迅速回了一趟自己的老家山东菏泽,拜祭了一下自己的祖坟。然后他对自己的两个哥哥说: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声吞气方能自保。
三
那么这一切的反常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呢?马新贻的儿子在民国时期曾经对别人说:慈禧太后让他调查太平天国胜过金银财宝下落不明一案,并且想方设法削弱湘军军官对江南官场的控制和垄断。
国相曾经说过一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在镇压太平天国最紧要的关头,清政府不得不授予曾国藩便宜之计,让他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省的军政大权。曾国藩借机把他的同乡和门人派到这四省担任大小官员,实际上控制了这四个省。
1864年当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向慈禧太后报告太平天国圣库里边什么都没有。太平天国推行的是公有制,军队所有的财产统统都要上交到圣库里,由洪秀全亲自分配,实际上就是洪秀全一个人的小金库,里边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
根据江西巡抚沈葆桢的报告,湘军军官从江南运回湖南老家的船只络绎不绝,经常堵塞长江航道。毫无疑问这上边装的全部都是金银财宝,在慈禧太后的心中,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属于她的。
四
先前是震慑于湘军的强大,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被裁撤成了一支只有几万人的部队。后来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这次军队被进一步削弱,大部分被合并进了李鸿章的淮军。
枪杆子里出政权,虽然曾国藩造反的隐患基本被消除了,但马新贻被刺杀后,清政府的八大总督中就有三名是湘系军官(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曾经担任过湖南巡抚,后来与曾国藩来往甚密,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湘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仍然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
马新贻接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就对流窜在江南地区的湘军游兵散勇进行了严厉打击。并且让袁世凯的父亲袁保庆来协助自己管理江防部队,并且迅速改善了江南的民生和商业环境,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称赞。
马新贻对湘系军官军官暗地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当然这一切逃不过湘系军官的眼睛。刺杀马新贻不过是双方关系矛盾激化的一种结果,当然整个计划执行的还是非常严密的。
五
在马新贻被刺杀后,有很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就出现了。大部分都是说,张文祥原本认识马新贻,马新贻抢占了曹二虎的妻子并且杀害了曹二虎,张文祥不过是为二哥报仇,因此这不过是一场情杀。
实际上明事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不过是有些人散布出来转移视线的。马新贻根本不可能和张文祥有什么来往,他是李鸿章的同科进士,一直以来官运亨通,没有理由和张文祥这样的土匪有来往。
漕运总督张之万被慈禧太后命令协查此案,作为官场的老油条,他知道其中的厉害。一到南京他就住进了魁玉的江宁将军府,经过审讯后,他初步也认为这是情杀和仇杀。
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相信这些,这个老女人虽然文化不多,但明白政治没有真相。随后派出了第二波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谨,这个人被认为是当代的刘统勋铁面无私。并且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展开调查,但曾国藩迟迟没有启程,就是来到了两江总督府,也是等郑敦谨来一起调查。
六
很明显,他是把自己责任撇清,一直没有提审过张文祥。整个案子前前后后一共审查了8个月,最后的结论竟然是维持原判。铁面无私的郑敦谨竟然在审判时没有多说什么话,这和外界对他的评价判若两人。
原来在他到江南之前,慈禧太后要求他要顾大局识大体,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让这个地区出现大乱子。最终就只能是对张文祥进行凌迟处死,把他的心挖出来祭拜马新贻。
马新贻的旧部孙衣言和袁保庆根本就不认同审判结果。孙衣言给马欣怡写了神道墓铭,在中间他直言,他已经尽力了,并且他拒绝签字画押,不认同本案结果,但也无能为力。袁保庆更是气愤难平,随后就郁郁而终。
审案大臣郑敦谨从此闭门不出,拒绝曾国藩来送银子和送行。他直接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声称自己身体不好,回家养老去了。实际上他再也不愿意和曾国藩这样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他认为自己愧对马新贻。
政治永远都是如此,真相就像藏在河底的石头,没有人会真正关注,也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河水,下边的暗流涌动只有当事人知道。还是那句话,政治没有真相,只有表象。
“刺马案”是清末著名大案,该案是指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刺杀一事。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掌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政要务,是清代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另一大地方官员。而做为一名封疆大吏,马新贻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路人”刺杀,事情之离奇前所未有。(陈可辛导演07年的大作《投名状》就是以此案为蓝本改编的)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随后蜂拥入城,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战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军甚至一度打到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道:明末之鉴,犹在眼前。当时清廷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最坏打算。
由于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不堪一战。为了对抗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围剿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放出话来,表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他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湘军主帅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接连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清政府不断追问他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一等侯只是侯爵中的第二等,它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按照咸丰皇帝的许诺,曾国藩理应封王,就连一起跟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的八旗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延续了清廷对汉人的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在湘军攻克天京之后,东南半壁江山尽数落入曾国藩之手,此时的湘军已经成为清廷的潜在敌人。对于清廷而言,掌握江浙富庶之地的曾国藩倘若造反,那么他对清廷的打击要远远大于太平天国运动。
自打湘军占领天京之后,清廷就不断地敲打曾国藩,并且立即调八旗进驻金陵,对曾国藩进行监视。
其实清廷的焦虑也绝非杞人忧天,在湘军阵营中有许多将领确实想反清自立,恢复汉人的天下。据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曾劝谏曾国藩,希望他能率军北上,将满人赶回老家。
不过自古造反无小事,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肯定考虑过反清这条路,只不过在权衡当时的实力对比之后,曾国藩感觉反清没有把握,最后放弃了这一念头。(湘军首领曾国藩)
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曾国藩在占领天京后不久就下令裁撤湘军,以求让朝廷放心。但是当时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一时之间湘军势力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部门要职都是由满人把持。在大部分时间里,地方上的几个重要的督抚都是由满洲旗人出任,例如在雍正朝之后两广总督长期由满洲旗人担任,不光是汉人,连汉军八旗都受到打压,清廷对于全国的控制相当严密。
但是太平天国的出现打垮了清廷在南方几个重要地点的八旗驻军,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大为削弱。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南方各省几个重要的职位都被湘军要员接管。
面对着大权在握的湘军势力,清廷寝食难安,即便是曾国藩主动裁军,但湘军仍旧庞大,一旦闹起来,清廷不一定稳得住。几经考虑之下,慈禧决定擒贼先擒王,于是在1868年,也就是攻克天京后的第四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疆臣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还要高一点。这个调令名义上是给曾国藩升了官,但其实是明升暗降,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南京的根据地,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并且直隶就在清廷眼皮子底下,把曾国藩放到直隶,朝廷也更加放心。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反对,此时的他不比四年之前,造反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他只能是接受调令。
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山东菏泽,是清代有史以来官职最高的回族人,也是当时有名的干吏,慈禧因此选中他作为代替曾国藩的继任人,希望他能够收拾江南的残局。
马新贻在接到调任之后非常恐惧,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朝廷的旨意已经下来了,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在到任南京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进一步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返回官署。在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时,突然有人冲至马新贻仪仗面前喊冤,马新贻便让随从带到面前。而正在这人被带到马新贻面前时,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行刺之人叫张汶祥,在刺杀马新贻之后他没病没有逃跑,而束手就擒,据说当时他还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有当年荆轲刺秦的架势。
事发之后,清廷震惊,两江总督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是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随扈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可是就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随扈也没有对其进行搜身检查。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慈禧在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
但是这仨人的调查工作却出奇的缓慢,磨叽了许久也没有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怨报仇”结案。
这个结果朝廷肯定不能接受,你一个小小的张汶祥怎么可能与两江总督有过瓜葛。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慈禧也感到在江宁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这个案子。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马上提审张汶祥。但在审案期间,曾国藩的反应却异常的冷淡,他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
曾国藩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多日,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却淡定的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是何等聪明,听到曾国藩如此表态,他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
在曾国藩表态后,郑敦谨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的审问结果向朝廷结案。之后,郑敦谨甚至没有回京述职,在回京时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的背后主谋就是湘军势力,目的则是逼迫朝廷将曾国藩调回两江。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都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
眼瞅着几波人派出去却还是没有结果,慈禧也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她明白这件案子就是湘军那帮人弄出来的,但他也明白这案子不能再查了。再查下去的话保不准湘军狗急跳墙,到时候局势真的难以收拾了。(慈禧,清王朝最后的强权人物)
最后,朝廷接受了郑敦谨的审理结果。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清廷将他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而在此事件之后,江南地区也彻底落入湘军手中,清廷逐渐失去了对南方控制,以至于在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廷根本指挥不动南方各督抚,东南各省甚至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东南互保条约》,拒不参与中央与列强的战争。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山东、广东、福建、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等省更是旋即宣布独立,清廷根本无法节制,而这一切的发展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定了。
大家把“刺马案”的事情经过写的都很全面,我就从其他方面来聊聊这个事情吧。
湘军攻下南京后,慈禧就把曾国藩调到北直隶做总督去了,这是9个封疆大吏中权力最大的,可以说给足了曾国藩荣誉,算是非常明显的升迁,只不过一下子升到了老佛爷眼皮子底下,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让老曾离自己的队伍远一点。同时,朝廷也开始裁撤湘军。
在攻下南京的时候,湘军达到了30万之众,这对于半条命的大清来说非常危险,如果再来个天国二连击,那满清的阿哥们都得滚回东北去。而且,朝廷这几年一直在忙着和洋人赔礼道歉,没那么多钱养这么庞大的队伍。曾国藩也非常明白朝廷的意思,所以也非常配合裁军。
但是这30万湘军可不是吃素的,这帮人本来就是曾国藩的私人部队,整体素质堪忧,动不动就屠城,打劫城里老百姓,奸淫良家妇女,搞的比土匪还土匪,前后屠了九江、安庆和南京,男女老少杀了几十万。
面对这样的兵痞,曾国藩不愿意让他们回到湖南作乱,所以就直接在南京当地解散了,这群人脱下军服,跑到山里就成了土匪,而且和南京的战友还时常联系,逐渐成了当地的不安因素。
曾国藩被调往北直隶,但大部分湘军还留在南京那边,这就需要朝廷派一个人去管理这群兵痞。这个人首先不能是湘军一伙的,因为老佛爷希望新任的两江总督是去压制湘军的,如果这人和湘军穿了一条裤子,那还压制个屁。
其次,这个人必须是个狠人。湘军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光屠城就杀了十几万人,如果新的两江总督不够狠,那分分钟会被湘军给欺负到哭。
最后一条,这人除了狠还要有能力,压得住湘军,还能把事情办好,不能造成哗变。同时还要保证江南的建设。
结果就是朝廷选定了马新贻。
首先,马新贻是个狠人。而且对大清忠心耿耿。如果晚清有个狠人排行榜的话,马新贻应该可以排进第四名,前三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关键是马新贻和这伙人不是一路的,没有任何交集。
马新贻是进士出生,是个文官。后来主动跑到安徽做县长,这就属于京官外放,自己主动到基层去锻炼,这种人对自己的能力都非常自信,属于官场上的实力派。
上任没几天,南边爆发了太平天国,北方冒出来一茬一茬的土匪,也就是后来说的捻军。马新贻就组织村民硬刚土匪和乱军,结果前期被打的全军覆没,为此还被朝廷修理过一次,只不过因为太缺人,后来又给他官复原职了。
马新贻拍拍身上的土,重新爬起来和捻军继续战斗,后面随着战斗经验的增加,马新贻的部队也越打越猛,靠着军功,马新贻坐上了浙江总督的位子。当时他手下有个管家叫袁保庆,这个袁保庆的侄子叫袁世凯。
马新贻这样的狠人跑到湘军队伍里搞思想教育工作,就跟把一头狮子扔进豪猪堆里差不多,出事是必然的。
马新贻来到南京开展工作,第一件事是打压地头蛇,也就是湘军。第二件事就是围剿成为土匪的湘军。其实合并起来就是一件事,找湘军的麻烦。
结果没几天就被张文祥给捅了。这里面的细节大家说了很多,我就不说了。但是当时的小报传的,马新贻喜好人妻,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纯属瞎胡扯。而且就更谈不上和张文祥,赵二虎是结拜兄弟这么狗血的剧情了。
老佛爷对此事的指示是,马新贻是个好同事,这事没那么简单,后面一定有人指示,必须严惩。
结果派了两波人去审,都没审出个所以然来。
这件事情的爆炸性在于,清朝立国两百年,马新贻算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捅的封疆大吏,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马新贻都算排名比较高的。
另外就是整个案子的审理过程,大家一致说这事都是张文祥自己干的,这孩子脑子有病,精神有问题,绝对没有人指示。后来老佛爷没办法,也只能信了。因为如果要深究,这事吧谁也担不起责,包括西太后他自己。
影响,敢于大白天的杀一个封疆大吏,这足以说明清政府对地方已经失控,这要放在清军入关的前100年,你写两首反诗都能给你满门抄斩。所以,这件事也标志着大清气数已尽,大的变革即将到来。
@不严肃问题研究室,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帮助,也请顺手点赞+关注。感谢支持
“刺马案”说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案子。这件案子因为疑云重重,并涉及到湘军和朝廷关系,被称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而在此案发生以后,马上就有人将其改编为戏文,成了“桃色案件”。而且,电影《投名状》也是根据刺马案改编的,也是与“桃色”有关!
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廷的八旗和绿营腐败不堪。于是,以湘军为首的各地团练兵勇成了剿灭匪乱的主力军。而湘军也随着剿匪,势力不断扩大,成了垄断江南几省“军政”最大势力集团---“湘军集团”!
慈禧为首的中央朝廷可不允许这样的“割据势力”存在。于是,慈禧下旨先把湘军首领曾国藩调离江南,让他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同时,让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而马新贻上任之前,肯定是领了慈禧的“密旨”了。
马新贻本来是浙江巡抚升,后来升任闽浙总督。按照惯例,马新贻到京“面见圣上”“陛见请训”。在京期间,马新贻曾先后十余次被召见。在最后一次被慈禧召见后,马新贻出门的时,面露惊恐,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湿!之后,马新贻没有按照惯例拜见京城高官。而是马上就回乡祭祖。
在老家,马新贻还对两位兄长反复叮嘱:\"我此行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你们万万不得赴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自保。\"在马新贻假期完毕后,他马上被改任两江总督(都没有去上任闽浙总督)。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接到了慈禧收拾湘军集团的“口谕”!据说,慈禧重用马新贻这个文官,一是为了消弱湘军势力,二是为了查找湘军抢掠的太平军宝藏!这都是大案,触及湘军根本利益,湘军可是满清最大汉族官员集团!所以,马新贻才会这么害怕,办事也不按常理,也不敢见京城高官。而是回老家交代后事!
等马新贻上任以后,他确实对湘军下手了。为了办事,马新贻手下有两个得力干将:原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原山东候补道袁保庆。这两人成为马新贻的左右手,号称马新贻的一支笔、一张嘴。
在上任的两年里,马新贻按照朝廷指示,大量裁撤湘军。而被裁撤的湘军,却没有回原籍湖南,而是留在当地,加入哥老会等流氓组织。这些流氓组织和湘军狼狈为奸,横行乡里。身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自然要镇压这些人。
也是因此,马新贻得罪了两江的湘军集团!(同治九年7月26日:1870年8月22日)在一次阅兵回府时,刺客张汶祥从旁边突然冲出,用刀刺死马新贻。张汶祥得手后,没有逃跑。而是口中叫喊: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此案发生以后,慈禧马上让人严查。当时,负责查案的是江宁将军魁玉、藩台梅启照、漕运总督张之万等人。这几人不敢惹湘军集团,不敢对张汶祥用刑,更不敢深入审讯。最后,他们得出“拟定罪名”:张汶祥是为同伙报仇,为自己泄愤,没有幕后主使。
慈禧不傻,不信他们的话,又另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带着刑部两名郎中前去审理此案。同时,还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不过,曾国藩是找理由推迟三个月才去回任。
而“钦差大臣”郑敦谨等人,对张汶祥一番审讯之后,见没有成效。张汶祥一副“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派头。而此时,坐在旁边的曾国藩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阴着脸看钦差郑敦谨唱独角戏。
郑敦谨心里也发毛,这可是在湘军地盘。马新贻在这里做了两年的两江总督,都被人杀了!更别说他在此地人生地不熟。于是,郑敦谨在私下问曾国藩的意见。曾国藩说,就按照之前的奏陈结案吧。郑敦谨心领神会,赶紧结案。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湘军一起杀了马新贻。参审的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两人很有正义感,不同意就这么结案,两人都没有在结案奏章上签字。
而郑敦谨等人管不了那么多,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再说。于是,奏章递交上去以后,钦差们不等朝廷旨意,提前离开江宁。临行时,曾国藩按照规矩给各位办案人员送上\"程仪\",郑敦谨自知没办好差,分文未取。另外两个郎中不敢推辞,各受纹银500两。走到半路,郑敦谨越想越后怕,不能夹在朝廷和湘军之间受夹板气,写奏折称病开缺。虽然,朝廷不允许他离职,只给他两个月假期。但是,郑敦谨自知没法向慈禧交差,自行弃官了。
两位回京的郎中因为没有替慈禧办好差,也受到了处罚。汉郎中颜士璋被从京城调到荒凉的兰州当虚职的知府,穷困潦倒。出身湘军的左宗棠当时在西北用兵,他深知此事的黑幕,非常同情颜士璋,让他到自己军中任职,挣点俸禄。满郎中伊勒通阿也被贬回老家养老了。
此案,慈禧是想追查到底的。所以,才会三番两次的派人去彻查此案。毕竟,如果此案不查清楚,以后更没人敢动湘军一党!可是,派去的官员怕死,不敢查。而且,湘军特别团结,张汶祥一个人把事全扛了,也不给你查清楚的机会。钦差可不敢在湘军地盘上搞栽赃!
而且,这件事可能是湘军总督曾国荃密谋的!关乎湘军集团和曾家的运势和威望!此时,距离湘军剿灭太平军才五年,湘军正是兴盛之时。大家清楚以目前湘军的军事实力,朝廷也不敢直接怼曾国荃动手。
于是,既然刺客张汶祥已经认罪,不如就此结案,不要再往上查了。张汶祥被判凌迟处死,其心肝也被挖出来祭奠马新贻。马新贻被追赏太子太保衔,照总督阵亡例赐恤,入祀\"贤良祠\"。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不过,等到3年后(同治12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时,经过三四年的审判,慈禧终于利用这次机会将100多名湘军系官员革职,永不续用,压制了湘军气焰。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刺马案是清.末的四大奇案之首,由此可见这个案件在当于的影响力有多大,对以慈禧为首的中央集团的打击有多大。主要是这个案子牵扯的人物势力之大,他的势力在当时是可以与慈禧这位老佛祖相对抗的,他就是曾国藩。
历史上真实的刺马案,实际上就是慈禧与.曾国藩之间的一场斗争,而马新贻、张汶祥他们只不过是斗争中被指挥官随手抛出的棋子而已,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罢了。实际情况是曾国藩的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太平军的一批宝藏却.消声匿迹了,没了。老佛爺慈禧分毫没捞着。这批宝藏去哪了?不用猜也知道,肯定让湘军独吞了,因为湘军的军费来源主要就是以抢掠为主吗,湘军是地方武装,朝廷不给经费,即使给也是杯水车薪。
而当时的慈禧生活又非常的奢侈,国库又空虚,正需要这比钱解燃眉之急呢。可是钱没有了,慈禧这位老佛爺能不急吗,他也不肯哑吧吃黄莲呀。再有,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势力遍及东南各地,慈禧也有点心慌了,她也想消藩了。同时,湘军平定完太平天国后,他们以往的匪性日益暴露,开始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抢掠,并且组建一个黑帮团″伙哥老会\",成了社会的公害:。这时慈禧为了整顿东南地区的社会治安,再借机找一找那批失踪的宝藏。于是慈禧将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调离,改任直隶总督,同时,又将闽浙总督马新贻调往两江担任两江总督。这一调动,实际上是想借马新贻之手调查曾国藩兄弟,以及湘军的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同时,慈禧也希望马新贻能调查出太平军的那批宝藏的下落来。
马新贴上任两江总督前,慈禧曾不止一次的找他谈话,这己经很不寻常了。而马新贻上任之前先回老家祭祖,并和家人交待了此次两江就职凶多吉少,前途渺茫。他和家人说,自已如果发生什么不测,千万不要进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保命。很显然,马新贻这次上任,是奉慈禧的命令,调查曾国藩去的,他代表的是政府,是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就是去打曾国藩这只大老虎的,是抱着献身的思想准备去的。
但是由于马新贻的资历尚浅,他哪是曾国藩的对手,到任时间不长,就被刺杀了,.行凶者张汶祥当場被活捉。案发后,由江宁将军魁玉和张之万一同对张汶祥审讯,审讯长达数月之久。在当时对张汶.祥审问如此长的时间,竟然一点酷刑都.没有用,最后的审讯结论是:張汶祥曾经是太平軍、捻军,随后又做了海盗,由于马新贻在剿匪时,与张汶祥结下了″梁子\"。张汶祥此次行刺纯属个人恩怨,对哥老会和湘军抢掠之举丝毫不提。
案子审到这里,魁玉、张之万这些老江湖心中已有定数,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知道张汶祥背后的老大是谁了。但知道又能怎么样呢?大家都惧怕他的势力,惹不起呀,也只能揣着明白装糊途啊!
当老佛爺慈禧看到卷宗后,自然是不相信这个审讯结果,但她也很是无奈,因为湘军的势力太大了,加之有哥老会这个黑恶势力腥风作浪,这些势力都不可小觑的,慈禧也明白,惹不起呀。假若处理了曾国藩,湘军没了约束,肯定会各自为王,天下会大乱的。
但是,终究死了个一品大员,朝廷不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啊,再说也得给死.者家属一个交待呀。所以慈禧来个息事宁人之举,为了社会的稳定,又派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重审此案,还派郑敦谨协理。结果就不用细说了,在审查过程中,郑敦谨这个协理就是个摆设。审查了半月有余,案情毫无进展。郑敦谨见状也只能上报,称之前的审理结果属实,判张汶祥凌迟处死。
案件结束后,这位郑敦谨非常无奈,长叹一声,真是黑暗呀,索性辞官回乡,以享天伦之乐去了。纵观整个案件,慈禧和曾围藩都是为了一己之利互相斗争。而乌新贻也好,张汶祥也罢,他们都是被主子抛出的棋子。而他们的主子呢,为了自己的利益却相互的妥协退让。很多人都祟拜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有过人之处,他为人处事的哲理直得后人学习,但他太自私了,说的与做的判若两人。他的确平定太平军有功,是个功臣,那又怎样,对百姓而言,只不过换了个军阀而已!
所谓的奇案,其实当年就真相大白,清廷官方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和自己的脸面考虑,隐瞒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和细节,比如刺客张汶祥妻子的真正去向和两江总督马新贻曾经被捻军俘获的情况。
马新贻履任两江总督后,曾经查处过很多大案,要案,但是,他恐怕绝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一桩奇案的主角儿,并且是以身死为代价。
所谓四大奇案之刺马案,案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结果也无非就是杀人偿命。所说的“奇”无非是:
自大清开国以来,封疆大吏被人一刀毙命,此案绝无仅有;
在旷日持久的审讯过程中,案子越审越奇,因为案件审理过程中,口供花样翻新;
在百姓们的口中越传越奇;
慈禧和一干官员们态度之暧昧,也可称之为奇;
行刺者张汶祥事发后不逃跑,束手就擒;
由江宁府初审的时候,他仅仅供述自己是河南人和自己的姓名,对于行刺原因,闪烁其词,这也是一奇。光天化日刺杀朝廷要员,封疆大吏,死罪难逃。明知必死,却不愿意说出原因,这很让人奇怪,张汶祥没有替马新贻隐瞒“罪状”的必要。
同治9年7月,总督马新贻循例到校场(今南京第一中学)视察工作,在校阅军队完毕后,因为校场和总督署相连,并有甬道相通,所以他步行走回两江总督署。
☆并非张汶祥假意告状,而是当场真有一山东人告状,张汶祥假装随同,跟随其后靠近马新贻,卫兵接过状纸转身交给马新贻的时候,张汶祥暴起一刀直插马新贻胸膛,当时马新贻口中吐血,而伤口却没有鲜血涌出,被诊断为中毒迹象。(有确实依据的新资料,我会加注☆,下同)
什么原因造成了民众距离如此之近?
☆请注意,并非马新贻亲民,这涉及一个连刺客张汶祥都难以理解的细节,非常不符合常理的一个细节,多年来从未见过,也从未发生过的细节。
有何奇怪?
☆校场外突然涌来一群人,张汶祥非常奇怪,从来围观者数量没有达到过这种程度,这是其一。其二,反应过度热情,从未见过如此热烈喝彩甚至叫嚷之人,而长达30余米的栅栏缺口就是这群人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推翻,然后跑进校场的,因为人数太多,卫兵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不及反应,当时的马新贻看到事已至此,强行驱逐怕生事端,所以临时允许众人进入校场。
造成的结果:
本来刺杀无望的张汶祥得到了机会,不但进入校场,还立刻选择了相对较窄的甬道做为行刺地点,造成马新贻身死。
是否相符:
与官方掌握情况相符,当天确实发生了这一匪夷所思的现象,造成大量群众涌入,并造成惨案。但为何那么多人起哄,一拥而入,不得而知。诸多巧合,太过巧合。
机遇由何而来?
一天,张汶祥跟随马新贻到达紫竹林法国天主教堂(马新贻信教且与法国传教士及大使关系极好),马新贻出来后正在转身与教士告别,正待张汶祥伺机而动之时,被人一把拉了回来,这一耽误,就错失了暗杀的机会。
这个年轻人只有30岁左右,他对张汶祥说,你太鲁莽,相距甚远,护卫众多,没有把握,为何轻举妄动?
后来此人不断和张汶祥见面,但却始终未说出姓名身份,只说如果能刺杀马新贻,无论多少花销都能提供,而且言谈之中,张汶祥发现,这人对马新贻与洋人的关系非常清楚。而此人也要杀马新贻,据张文祥估计,应该是讨厌马新贻崇洋媚外,帮助外国人欺压国人。(这类势力当时很多,被马新贻驱逐一部分跑到了天津,后续爆发了天津教案,且这些人都是有号召力的,煽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不在话下,栅栏事件极有可能与这些人有关。)
年轻人告诉张汶祥,马新贻和洋教士关系非凡,在咸丰年间马新贻只是一名军官,在上海镇压小刀会的战斗中负伤,被法国人办的医院救治,现在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就是当初那个医院的院长,马新贻加入了天主教,此后马新贻升官进爵,成为地方大员,被天主教格外照顾。
分析:详细到这种程度的资料,刺客张汶祥是编不出来的。
①曾国荃幕后指使,因为他不允许外部势力插足,不过这种怀疑,根本搜集不到证据,但还是无法阻止很多人想象为-此次事件是派系之争。
谁种的果树?谁又在享受果实?
原本这个位置是剿杀太平军功臣曾国藩的,他们费心费力拿下的地盘儿,却被马新贻摘了果子。这让他们感到愤愤不平,而一旦马新贻遇刺,谁是最大的获利者,谁也就是最大的嫌疑人,所以曾国藩,曾国荃都脱不了关系,这是一起政治矛盾引发的刺杀案件。
②能力平平的马新贻,能够做到两江总督的位子,是清廷高层要制衡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的结果。但很显然,二人并不接受,所以发生了命案。
③慈禧暗中操纵一切,造成草草结案。
马新贻的前任就是曾国藩,当初因为天津教案的发生,被调往天津办理相关事宜,一时间焦头烂额,所以后续由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现在马新贻被刺身亡,两江总督的位置再次空缺了出来,慈禧就派曾国藩赴任,并审理马欣怡一案,同时还命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做为专案钦差一同陪审。
曾国藩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辞,不想接任两江总督,被两宫太后拒绝,曾国藩没有办法,只说想恭请陛下接见。于是,进京后的曾国藩,被安排了两次接见,他真是的目的当然不是见皇帝,而是想知道太后对此案的态度。
慈禧只说了两句话:
马欣怡这件事儿,怎么这么奇怪?
曾国藩答:这事儿是很奇怪。
慈禧又说:马新贻办事很好。
曾国藩说:他做事和平精细。
然后曾国藩竖起耳朵静听慈禧下文,但是下文却没有了,太后让他跪安。
待到第2次接见的时候,曾国藩实在忍耐不住,直接发问,请给一个详细的指示,此案如何督办?
可是慈禧一字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让曾国藩回任后好好练兵,并反问曾国藩是何时启程?从头到尾,没有催促抓紧审案的意思,不但如此,还留曾国藩在北京,待到慈禧过了生日以后才启程南下。
为此曾国藩也感到疑惑,并在路途上与他的智囊团反复研究分析,智囊团也非常奇怪,不但奇怪案情,还奇怪慈禧的态度,大清开国200多年,第1次总督遇刺身死,但慈禧竟然这种态度,不知道她是何用意。从表象上来看,好像慈禧并不想把案子查得水落石出。
曾国藩一面给亲信送出指令,安排工作,让其秘密查访案件细节,一面与智囊团不紧不慢的赶路。接手此案后,据官员汇报,此案至今已发生5个月,南京城沸沸扬扬,街头巷尾都传这是,影响不好,最好快速结案,舆论越传越奇,越传越古怪,越传越玄妙。
曾国藩联想到,到底谁杀了马新贻才能让慈禧态度如此暧昧,好像这些涉案人员和原因都联系不到最高层,所以他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最恨洋教士的顶级任务,醇亲王奕譞,也只有他才能让慈禧做出这种举动,哪怕总督遇刺也丝毫不急,更不催办,顾左右而言他。
奕譞非常痛恨保护洋教的马新贻,极有可能是他安排人刺杀。而他能控制的,极有可能是江宁将军魁玉,再想到那个时期慈禧对洋人的态度,思路好像清晰了一些。
他觉得慈禧才是刺马案的总导演。如果慈禧安排了此次事件,那又怎么查出真相?
慈禧不喜欢洋人在中国的地界扰乱,让她过了不安稳日子,各地的教案令他恼怒,天津教案使他感到了威胁,失掉了面子,而信洋教的马新贻在这个时候不但不能为朝廷解忧,反而一封一封的上疏,桩桩件件都是保护洋教的内容,慈禧焉能不怒,而且在马新贻的保护下南京一带教士们逐渐嚣张起来,与民众对立之下才发生了反洋教事件,天津教案、扬州教案、安庆教案等等,所以慈禧、奕譞安排了张汶祥的刺杀行动。他们当然有机会正大光明的杀一个总督,在他们眼中马新贻职位再高也无非是个奴才而已,但是借口就不大好找了,总不能说他支持洋人,所以把他杀掉,那只会遭到列强们的强烈反弹,尤其是法国,如果不杀则心中郁闷难消,所以要以行刺的方式刺杀张文祥,布政使梅启照可能也是参与人之一。
④马新贻私交回王意图颠覆王廷,张汶祥为国除贼。
据说马新贻是回人头领的后代,一直与西北的回王暗自沟通,在马新贻对付捻军的时候,多次得到回王的帮助,包括军饷和军需品,所以才能屡立战功,投桃报李之下,马欣怡对回王忠心耿耿。
张文祥有一个好友名叫徐义,他俩是同乡,战败后投入清军做了马新贻的护卫,到了同治4年,张文祥知道徐义到了浙江,有投奔之意,那时候的马新贻是浙江巡抚。
徐义热情款待了张文祥,二人喝得大醉,徐义告诉张汶祥一个消息,马欣怡一直私通回王。前几天,甘肃的回王送来密信,说他们已经坐定西北,用不了多久大兵就会东下,让马新贻充当内应,事成之后,东南数省皆由马新贻统理。
两个人在席间大骂马新贻,卖国求荣,张汶祥说若能得手,必杀此贼。而官员们对这一说法不置可否,反倒证言,马新贻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我个人觉得这是最不靠谱的一种说法。
⑤丁日昌之子丁惠衡挟私报复。
丁日昌贪赃枉法,儿子也是纨绔子弟,花钱捐了个道员,一次寻花问柳中争风吃醋打死扬州富商之子,遭富商告发,苦主贿赂当时马新贻3万两银子,要求秉公办案,马新贻将丁日昌叫来商量,最后协商免除丁惠衡道员职务,赔款一万两,丁惠衡其中一个打手发配充军,富商也没办法,知道巡抚的儿子要杀恐怕非常费劲。
回家后丁日昌暴揍儿子一顿,然后禁足不许外出,过了很久方才解禁。
这就造成丢掉官职的丁惠衡,将所有怨恨都转嫁到马新贻身上,所以用重金收买杀手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泄愤。
请注意,这是真事,而且打死的不止一人,丁日昌的儿子丁惠衡,指挥家丁当时打死三人,丁日昌也因为这件事上报过皇太后和皇帝,主动承担责任,说自己教子无方,但求放过自己的儿子。
与张文祥案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是丁惠衡,也可能是扬州富商,怨恨马新贻判案不公,进行杀害也有可能。但是张汶祥本人从未提及此事。
⑥帮助浙江海盗出气。
曾经做过海盗的龙启云和张汶祥关系莫逆,他和他的海盗团伙被马新贻打散消灭,一直为此耿耿于怀,所以和张汶祥商量,共同报仇泄愤,马心怡算是新仇旧恨一起报(老婆的事),但却总是没有机会,最近知道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且每月25日都会到校场检阅,所以筹谋刺杀终于得手。
⑦马新贻抢了兄弟老婆,张汶祥为友报仇。
马新贻是好色之徒,虽然家中妻妾不少,但还不能满足,看到曹二虎所娶的妻子,相貌美丽,特地派曹二虎外出办事,将其妻子骗入府衙性侵,知道事情的始末,张汶祥便告诉曹二虎。曹二虎不知该如何处理此事,犹豫间,便被马新贻打发到合肥领军火,又给合肥寿州镇总兵发送密信,要求他以私结捻匪的罪名将曹二虎正法,张汶祥知道马新贻是罪魁祸首,便暂时逃离了马新贻的势力范围,最后找到机会为兄弟报仇。
⑧张文祥曾供述,他在宁波做小生意,娶了个老婆罗氏,太平天国期间投李世贤部,起义失败后再回宁波的时候,已经被吴炳燮霸占。张汶祥决定拦轿告状,他所拦的就是当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但马欣怡并未受理此案。
经过官员们的反馈和曾国藩幕僚团队几次研究,都认为张汶祥背后必定有人支持。张汶祥能愤怒到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危,如果不是深仇大恨,不至于采取这样极端的报复方式。而以上的借口,听着都不像真正的原因。尤其作为杀手,不但能杀还要能逃,无论对方给了多大经济利益,他也要有命花钱才行,怎会束手就擒?张汶祥此人实为死士,必有重大政治目的。
马新贻的隐私对于张汶祥来说,是完全不用顾忌的,没必要说谎,并且在审理刺马案的时候,张文祥曾经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至于谁在养兵,张汶祥没说过,口供也问不出来。而曾国藩提审张汶祥时也曾问他,养兵千日,谁在养兵?而张汶祥则只说自己为兄弟报仇泄愤,而且指责张汶祥私通回王,所以他是为国杀贼,绝不后悔。
经过一番推算,曾国藩心里有底。在他看来,只能按张汶祥的口供结案。钦差大臣郑敦谨不但迟到了一个半月,而且别人请他这个钦差拿主意的时候,他却一字不提,说曾国藩20年前就当过刑部侍郎,什么样的案子不明白,诸位的定论便是此案的定论,郑敦谨虽然和曾国藩一起审理过几次张文祥,但也是应付差事,走个过场而已,毫无追根问底的意思,只是要曾国藩快结案。
曾有人提出要用重刑逼供,而钦差大臣郑敦谨不同意用重刑,因为张汶祥是重要犯人,重刑是很容易死人的,到时候谁能担这个责任。
怕重刑之下,马欣怡支持不住,说出实情?也有这个可能吧。
在同治8年的时候,安庆发生教案。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找到马欣怡。提出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建造教堂等一系列要求,马新贻答应一律照办。
不但如此,还极力吹捧洋教,要求各地方官厚待、宽待传教士。删除一切禁止洋教传播的条文,奉劝江南百姓,努力学习洋教,现在这块石碑还在安徽省博物馆内,这是事实。
马新贻遇刺不久,南京城立刻爆发了反洋教事件,头领就是曾被马新贻逼走的陈国瑞。他大量印制反洋教宣传品,被马新贻所忌恨,到处抓捕散发传单的义士。
陈国瑞无奈之中经扬州济南等地,率领旧部数百人进入天津,1870年6月,天津发生著名的天津教案,陈国瑞就是有力的参与者。
天津教案的发生,令当时的马新贻愤愤不平,上疏弹劾反洋教的官员,认为天津地方官放任百姓反洋教理应受到惩罚。
当时很多官员都相信刺马案的真正指使人就是那些反洋教势力,因为此人给法方一块大面积无主土地用以盖教堂,在江南各府各县张贴告示,宣扬教会的纯洁正直,承认法国传教士们有权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斥责反洋教闹事者,声称如果有人胆敢招惹洋教,按律严惩不殆。
罗淑亚察视察后,非常满意马新贻的做法,法国对远东天主教的胜利称之为“漂亮”,天主教会也非常得意,但马新贻的妥协激起了很多国人的不满,别说马新贻顶不住,曾国藩都不行。办理天津教案的时候,不偏袒民众就会受到怒骂。有所妥协,就会受到官员和民众的一致抵制和弹劾,更何况马新贻呢,位置再高也没用。
☆既然张汶祥不会为马新贻隐瞒遮羞,那就是为自己遮羞,张汶祥要隐瞒自己的什么事情?又有什么事情令他觉得丢脸呢?
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师爷曾经留下私人笔记,其中特地记录了两个官方已经掌握,但却在档案中抹除的关键事实:
①太平天国作乱时,马新贻任泸州知府,出城追击敌军,不慎被俘,而当时俘获马新贻的就是捻军头目张汶祥,他并不知道马心怡有这么高的职位,只是发现马新贻的亲兵金彪和自己是同乡,所以就把马新贻和金彪一起放走了,这件事在结案的时候根本没提。②张汶祥的妻子已经做了马新贻的三姨太。
这位三姨太要和谁对号入座呢?
就是传说中张汶祥所供认的-所谓把兄弟曹二虎的美貌妻子,曹二虎的老婆没事,真正有事的是张汶祥自己的老婆,张汶祥曾经打听到妻子下落,当时是在马新贻家做佣人,金彪没敢说实话,只是帮张汶祥给他老婆带了个话,想让妻子跟他回家,但是他的妻子并没有同意,并且拒绝相见,自己老婆的相貌自己清楚,张汶祥预感到了什么,所以因情生恨打算杀死马新贻。
一直到死,张汶祥都不知道妻子已经是马新贻的三姨太了,那个女人又怎么会跟他走呢?而这位三姨太,在马新贻死后也自尽身亡,否则家人知道是他的前老公杀了马新贻,三姨太在这些人手里会死的更惨,当然也有可能是被马新贻的家属杀掉的,马新贻一死,金彪肯定立刻明白死因,并且告诉马新贻家的。
结案上报后,很快得到批复,张汶祥凌迟处死,马新贻追加太子少保入贤良祠,属因公殉职,建祠纪念,而张汶祥被我国多地大肆宣扬,称赞他的英雄行为,马新贻的各种传说也公开搬入戏台,官方对此并不禁止。
大多数人把张汶祥描述成英雄好汉,而把马新贻描述成千古罪人,罪不容诛。
民众们对马新贻并不同情,甚至有的乡绅富户,提倡给被捕的张汶祥捐款,帮他打官司,即便张汶祥死掉,也要为他修墓立碑,充分显示了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厌恶。
刺杀马新贻的真凶,可能是慈禧也惹不起的角色。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于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而在这件案的一年前,也就是同治八年八月,山东也爆发了一件让慈禧吃了哑巴亏的大案,即“安德海案”。
安德海很多人都知道,慈禧身边的宠阉,据说没他在身边伺候着,慈禧连“方便”之后都会不舒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慈禧离不开的心腹之人,他居然被山东巡抚丁宝祯给打死了。而且丁巡抚打死安公公后,慈禧还不敢治他的罪过。
所以从安德海的死就可以看出,慈禧当时虽然垂帘听政,貌似是帝国的掌舵人,但她当时还真没到能一言九鼎的地步。
接下来再说“刺马案”。
“刺马案”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有一天马新贻去总督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衙署门口,有一个叫张汶祥的人从旁边突然冲出来,伪装成想要告状的样子。马新贻见人告状,就让他走近一点。结果当张汶祥走近后,突然抽出藏刀刺向了马新贻,导致马新贻腋下中刀,次日因伤重不治身亡。
把这个刺杀过程说的再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刺客在两江总督的衙门口,当着众多官员和侍卫的面,正大光明的把马新贻这个封疆大吏给捅死了。
常看新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报道越短,事情越大”。堂堂一品大员这么轻松的就被别人捅死了,案件的背后必然“水很深”啊。
所以,当马新贻死后,慈禧太后立即就让江宁将军魁玉(满洲镶红旗人,随马新贻一起被慈禧调往江南监视湘军)严审张汶祥,调查他幕后是否有主使。
魁玉领命后,不敢怠慢,立即展开了对张汶祥的审问。可是审问过程一波三折,张汶祥在问讯期间反复翻供,始终没有一个杀马新贻的合理说辞。
最后,魁玉审不出结果,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流言四起,对朝廷形象极为不利。为了尽快平息非议,清廷便只好下旨将张汶祥及其儿子凌迟处死,而追查其幕后主使一事,则不了了之。
那么,张汶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呢?
由于马新贻到任两江地界后,仇人很多,想杀他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在被刺杀后,官方或民间起码有六种关于他被刺原因的说辞。
这六种说辞如下。
一、马新贻杀友夺妻,张汶祥替兄报仇
此说法源于民间传言。电影《投名状》便是基于此种说法改编的。
民间传说,马新贻曾被太平军俘虏过,太平军的三个叛徒张汶祥、曹二虎和石锦标想投靠朝廷,就偷偷放走了他。事后,马新贻和曹、石一起结拜为异姓兄弟,曹、石二人的军队也被马新贻收编,改编为“山字营”。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马新贻看上了曹二虎的漂亮媳妇,与之私通。马怕曹二虎报复,就痛下杀手,干掉了曹二虎。
张汶祥事后激愤不已,遂决意为友报仇。就刺杀了马新贻。
此说法不被官方承认,但流传甚广,不仅后来人相信这种说法,把这种说法改编,并搬上大荧幕。就连当时的人也是深信不疑,否则也流传不到现在。
那么,这种说法可信吗?
我觉得,不可信,但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因为马新贻曾经被被太平军陈玉成部重挫,他的军队不仅被歼灭,就连官印也丢了。他也因此被朝廷革职留任。所以说,这个民间传说多少还是有一点依据的。不过民间依据只是传说,并没有相关的史料能佐证。
二、江苏巡抚丁日昌买凶刺马
此说法源于官方猜测。因为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没有逃跑,而是站在当场大喊一声“养军千日,用在一朝”。隐隐透露出他刺马是有人在幕后主使。
因此,清廷在得知马新贻被刺后,便认为张汶祥只是小人物,其幕后必有主使之人,令人严查此事。
那么,当时谁的嫌疑最大呢?
根据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上奏之辞,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嫌疑最大。
因为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的长子丁惠衡伙同几个狐朋狗友郊游,与一名清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结果这名士兵后来暴毙,死的很蹊跷。事后是马新贻负责查办此事。有不少两江官员怀疑,当时丁日昌应该是走了后门,求马新贻高抬贵手,但被马新贻言辞拒绝。于是丁日昌在一怒之下,就花钱雇佣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不过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也不高。因为马新贻审理此案时,故意给丁惠衡开脱,并没有严惩丁惠衡,等于是卖了个面子给丁日昌。因此在王家璧上奏后,清廷驳回了他彻查丁日昌买凶杀人的建议。
等于是说,官方否认了这种说法的可能性。
三、湘军买凶杀人
此说法就厉害了,因为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清廷高层,都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马新贻被刺杀的原因。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16个巡抚中,由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巡抚占了11个,湘淮两系的势力不可谓不大。
为了拍死湘军,慈禧太后将湘军老大曾国藩调离两江,北调至直隶,担任直隶总督。然后让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此举,明摆了就是为了遏制湘军的发展。
马新贻上任两江后,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军,一面打压湘军的散兵游勇,令湘军上下对他恨之入骨。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湘军将士对马都是恨之入骨。因此,当马新贻被刺杀后,湘军买通张汶祥,让其刺马的说法,便传的沸沸扬扬。
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湘军势力强大是事实。慈禧密令马新贻整顿江南湘军也是事实。他实际上就是慈禧特意提拔,派去两江制衡湘军的棋子。马新贻在两江总督任内,把湘军往死里整,激起湘军怨怒,要说湘军不想杀他,这是不可能的。
并且,最让人觉得吊轨的是。就在马新贻被刺后,慈禧居然让曾国藩去审此案。曾国藩到任后,稀里糊涂的就结了案,没追究,也没有把事情闹大。他的举动就好像是说,马新贻死了就死了吧。
曾国藩的这一举动也就表明——其实他和慈禧心里都清楚马新贻之死是怎么一回事,但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不说,我也不说,这事就算糊弄过去了。至于裁撤湘军,则就此打住,再也不要提了。
另外,刺马案还有三种说法,即“反洋教者买凶刺马”、“马新贻卖国被杀”、“张汶祥挟私报复”。不过,由于这三种说法的漏洞都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种说法,即“张汶祥挟私报复”是清政府公布的官方说辞。(定谳文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的来说,马新贻之死极有可能就是湘军报复他的举动。因为在当时,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场都认为马新贻就是被湘军干掉的,而所谓的“马新贻杀兄夺妻”、“张文祥挟私报复”等说辞,则是由官方故意放出,目的是为了混淆视听,稳定湘军的军心。
毕竟当时湘军势力强大,清政府包括慈禧在内的高层,都是得罪不起的。(这一疑案也为后来慈禧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报复湘军埋下了伏笔)
慈禧摄政期间,“安德海被杀事件”可以说是一件大案了,但是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案件,让当朝吃惊不小。
这一天,一封600里加急奏折送呈慈禧太后面前,上面写到:“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
慈禧太后既惊讶又疑惑,问身边的曾国藩:“这是怎么回事儿?这么奇怪?”曾国藩很惶恐,慌忙说:“奇怪,是很奇怪。”曾国藩的神情和回答让慈禧更加疑惑,当即下令彻查此事,务必要将案子查清查明。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案子从立案调查开始,过了半年都没有任何结果。
这桩历史上称为“刺马案”的晚清大案,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案子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要从1870年8月21日说起,这一天马新贻本来计划去参加大清“总督阅视武弁投射”,但是当天大雨,未能成行,在返回衙门的箭道外有一个人高呼着冤枉,跪倒在马新贻脚下,马新贻正要弯腰去搀扶,这个人猛然从腿间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入马新贻的右肋,顿时只听到马新贻一声惨叫,倒在了地上。人群顿时大乱。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名刺客没有做出一点反抗,他神情自若地看着被刺后的马新贻,却并不逃走,而且高声喊到““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自己不受任何人指使,束手就擒。
这个刺客是谁?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刺杀两江总督,却没有一点恐惧?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次日,8月23日下午2点,马新贻因为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江宁府大乱。这可是自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如此高级别的官员被刺杀遇害,当天魁玉就赶到衙门,亲自审问了刺客,而刺客只透露了2个信息,第一,自己名叫张文祥;第二,是河南人。后来无论怎样严刑逼供都无法从刺客那里得到任何其他信息。
第二天,江宁府成立了专案小组,由江宁各地官员14人组成的专案小组,轮流对张文祥进行审讯,然而,结果都是一样,根本审不出任何信息。魁玉将军只能上报慈禧说:张文祥是一个地痞无赖。
凶犯的身份真有如此简单吗?
这样的结案陈词,让慈禧非常不满意,于是连发了四道圣旨。第一道:让魁玉主审马新贻被刺案,第二道:让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第三道:提醒安徽巡抚英翰注意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第四道:要求重审此案,必须查出幕后指使。
这几道圣旨都表明魁玉要是不查清这个案件,是没有办法交差的。面对如此压力魁玉只能再次对张文祥使用酷刑,终于知道张文祥以前参加过太平军。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时间了,朝廷对这样的答案仍然是不满意的,于是决定换当时的漕运总督张之万前去主审。
张之万到江宁之后,再次对张文祥进行提审,而他得到的信息和魁玉是一样的,根本没有任何有用信息。
这一切都让整个江宁府的官员们明白了,这件事的背后一定是有幕后策划、主使者。而敢派刺客杀害两江总督,自然也不是一般人。所以这个案子无论怎么审,都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所以张之万决定将这个案子搁至,等曾国藩到任后,将这个烫手山芋甩给曾国藩处理。
然而办事雷厉风行的曾国藩却一反常态,迟迟不到江宁上任,朝廷又多次下旨问他们要审问结果,张之万无奈之下,只得编一分报告谎称:张文祥一个海盗,因为马新贻在浙江“剿灭”了他的同伙,所以要给同伙报仇,便刺杀马新贻。
朝廷对这个结案是不相信的,此时距离案发时间 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了,案件却没有任何一点进展,而曾国藩对于去接任两江总督这个职位却迟迟不动身。在朝廷的几番催促下曾国藩到达江宁后,正式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却不提案子,只是玩。
曾国藩不仅不审理案件,还要求朝廷派钦差大臣来主审此案,而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郑敦谨与曾国藩的处理态度相同,能拖就妥,就是不去。这样又拖了3个月,郑敦谨才到江宁府。
整个审案专家组几天下来审讯的结果和第一次审理一样,而审判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闭着眼一言不发,郑敦谨最后只得按魁、张二人原奏之法奏结案了,在总结的最后强调,必须对张文祥进行严酷处理,除凌迟之外,还应当摘其心以祭奠马新贻的亡灵。
对马新贻被刺案曾国藩采取拖延回避的态度。如果心中没有鬼,为什么要如此对待这样一桩大案呢?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感到这个案件背后,一定有一股强大的势力,而这个背后势力是谁呢?
这一切都指向了曾国藩,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击败了太平天国后,对天王府的金银财宝、古玩珍藏全部收入自己囊中,纵容湘军对天京进行抢劫,为了毁灭证据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不熄。湘军中饱私囊,大车小辆向湖南老家运送财物,几年中,湘军子弟抢购土地遍及湘鄂。这一切,朝廷都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特别是随着太平天国的实力强大,湘军的势力也在迅速增大。再击败太平天国后
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称帝,他的部下怂恿他谋取帝位。
和太平军作战时,清廷需要湘军,但是,太平军被灭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
于是慈禧太后将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而江宁府是湘军多年辛苦才打下来的,湘军将江宁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岂能轻易拱手让给马新贻。
除掉马新贻,江宁便可以重回到湘军手中。这个高手,除了曾国藩还能有谁呢?
马新贻遇刺后, 曾国藩稳稳的坐在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从些再也没有离开过湘军, 辛酉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就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主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集江南半壁江山的权力于一身,他能放弃手中的权力吗?
而马新贻进士出身,到升任两江总督,手中都没有任何后权,去江宁做总督,无异于羊入虎口。
不过曾国藩也确实为大清王朝做出了许多贡献,除了镇压太平天国外,他还引领了洋务运动。
清末四大奇案指的是:名伶杨月楼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太原奇案和刺马案,其中刺马案又是四大奇案之首。在这四大奇案中,有两个与曾国藩有关。他生前发生了刺马案,他死后又出现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奸情案。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清廷是何等的忌惮曾国藩和他的湘系军阀。
同治九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江宁巡抚衙门检阅军队操演,马新贻原本山东人,由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孤身一人来到湘军的大本营,为了防止不测,马新贻组建了一直2000人的护卫队,连同没有裁撤完的湘军,一块接受马新贻的检阅。
因两江总督衙门被洪秀全改造成为天王府,曾国荃攻克南京时,一把火烧了,所以马新贻只得借住江宁府衙办公。为方便检阅,江宁府衙到校阅场之间开了一条便道,便道两旁供群众观看。
一年一度的军队操演,是当地的一件盛事,老百姓热情高涨,观者如潮。
在马新贻检阅玩军队,回到总督衙门的便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位喊冤的年轻人,马新贻一时好奇,刚要去接状子,那年轻人突然掏出一把寒光匕首,猛刺马新贻右肋,深入腹中数寸,马新贻当场扑倒在地。
令人奇怪的是,刺客没有跑,而是站在那里大喊:“我就是刺客张文祥!”,专等衙役来抓,还历数马新贻数大罪状,俨然一副为国除害的样子。
案情很简单,马新贻死了,刺客没跑,甘愿受死。
坊间传闻很快出了八卦:马新贻在追缴捻军时,做了俘虏,为了活命投降了捻军,与捻军头目曹二虎结拜为兄弟,期间与曹二虎的妻子发生感情,曹二虎与马新贻串通一气,造假军功,助马新贻坐上了封疆大吏。曹二虎本以为有了靠山,谁知马新贻害死了曹二虎,顺便拐走了他的妻子。这种杀兄夺妻之恨,让曹二虎的兄弟张文祥愤恨之极,决意给大哥报仇,遂出现了刺马案。
封疆大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杀,朝廷颜面何在?慈禧责令江宁将军魁玉和藩台梅启照审理此案。
五天之后,结果出来了:
张文祥原本河南人,系太平军余孽,太平军败亡之后,在宁波做小生意,因自己的钱财和妻子被恶霸占有,张文祥向当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报案,结果马新贻把张文祥的状子扔在了路边,置之不理。
张文祥为了生活,勾结海盗,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马新贻上任两江总督之后,严令禁止发放高利贷,张文祥遭受第二次打击。
张文祥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出现了马新贻被刺杀一幕。
案情了结,上报朝廷,朝廷肯定不愿意这个结果。责令漕运总督张之万审理此案。张之万是谁?他是张之洞的哥哥。而张之洞也是唯一一个不靠军功靠读书坐上封疆大吏的晚清名臣。
在张之万审理下,张文祥爆料称马新贻曾经是太平军俘虏,投靠了太平军,并且与太平军小头目金彪结为兄弟。这种大料吓得张之万不敢记录在案,维持原判,上报朝廷,并送上“尚属可信”的夹片。
慈禧还是不满意这样的结果,责令刑部尚书郑敦瑾和正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两位大人物公审此案。
曾国藩到了江宁大本营,不问世事,一味赏花弄月。倒是刑部尚书郑敦谨雷厉风行,办事勤快。一连过审张文祥十几天,愣是没审出个所以然,最后,张文祥爆料称马新贻是回族,他暗通新疆回部。
这还了得!当时清廷有三大事件:捻军、西征和洋务。此时左宗棠正在西征收复新疆,并且率领的军队是湘军,万不可把案子扯到他头上。
这时,曾国藩出来说话了,还是维持原判吧!就这样,这件案子了解了。张文祥在第二年秋天被凌迟,挖心祭奠马新贻,朝廷厚葬马新贻并重重抚恤其家人。
而郑敦谨审理玩此案之后,闭门不出,再也不见曾国藩,临行时,曾国藩给他送行,郑敦谨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至此,郑敦谨才明白,朝廷让他来审理此案,无非就是想用他“青天”的美名了解此案,并没有深究之意。
郑敦谨走到半路,没有回京述职,而是让自己的两个副手孙衣言和颜士章回京汇报案情。其中孙衣言撰写了《南行日记》一书,在京城散发,其中透露,刺马案与湘系有关,背后有大人物指使。那这大人物是谁?就是曾国藩。
这就把曾国藩和朝廷的博弈牵扯了出来。
太平天国兴起,革命浪潮席卷江南半壁江山,八旗子弟早就不堪重用,绿营军队也已经腐败不堪,咸丰帝只得启用团练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筹款练兵,艰苦之至,最终在同治三年攻克天京,打赢了另外一个书生洪秀全。
为了战胜与太平军,朝廷让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务。曾国藩顺手安排自己的门生故吏进入四省要害部门。
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曾国藩权势达到顶峰,湘系官员已经牢牢控制了朝廷的赋税重地。
这样的局面,朝廷能否放心?曾国藩开始了自保之路,先是上报朝廷裁撤湘军,然后在请辞告老还乡。
处于朝廷颜面,慈禧当然要挽留,但是倒掉曾国藩的暗幕也徐徐拉开,慈禧想要调虎离山。
同治五年,曾国藩调任钦差大臣北上剿捻,马新贻由浙闽总督调任任两江总督,左宗棠出任浙闽总督。最终,曾国藩剿捻失败,李鸿章出面帮老师擦干净了屁股。曾国藩第一次被污名。
同治七年,天津教案发生,朝廷调曾国藩为直隶总督,调节天津教案,结果搞得里外不是人,洋人不满意,国内更是骂声一片,曾国藩第二次被污名。这时,又是李鸿章出面替老师擦干净了屁股。
曾国藩被调走之后,接任者马新贻孤身来到江宁,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裁撤湘军,组建自己的军队;
二是接受慈禧密令,暗中调查太平天国巨额财富下落之谜。当时曾国荃攻克南京之后,一把火烧掉了天王府,上报朝廷,太平军圣库空空如也。慈禧当然不信,希望能拿太平军的财富来充实早就见底的国库。所以马新贻临行前,慈禧面授机宜:明着裁撤湘军,暗中查出财宝下落,抓住曾国藩的把柄。
就在拨云见日之时,刺马案发生,慈禧白白损失了马新贻这个小卒子,曾国藩回调两江总督。
从此,没有任何人敢接任两江总督,直到曾国藩病死任上,完成自保。
那慈禧为何不敢动曾国藩?当时朝廷有八大总督,其中有三大总督出自湘系,两江总督曾国藩自不必说,直隶总督刘长佑、浙闽总督左宗棠都是湘系。四川总督骆秉章与曾国藩关系密切,两广总督毛鸿宾又与湘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真要彻查曾国藩,会立马激起第二个太平天国之变。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慈禧只能牺牲马新贻,安抚曾国藩。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讲的是盗匪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
刺马案一经发生,慈禧并不敢直接出手对案件的真凶做什么。
此次案件,主要是匪首张汶祥,在马新贻校场阅兵之后,返回督属的路上,突然冲出拦下了马新贻,说是需要马新贻为自己伸冤。
趁着马新贻接待其的机会,郑文祥突然暴起,从怀中抽出短刀,将马新贻一击毙命,由于事发突然,周围护卫没有一个反应过来的。
在刺杀了马新贻以后,张汶祥并没有逃走,而是就站在原地大喊,“凶手就是我张汶祥,你们不需要再栽赃嫁祸其他人了,我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
首先就是刺马案的匪首,张汶祥,他跟马新贻原本其实是结义兄弟关系,但因为兄弟间闹出了间隙,张汶祥于是便假借马新贻观看完军演的机会,将之一击毙命。
其次还有的说张汶祥是太平天国遗孤,为了报复大清,才在马新贻参加完阅兵以后暴起伤人,刺杀这些清朝高官权贵。
其实这些说法,一看就知道都是假的,刺马案的匪首张汶祥,如果跟马新贻有义结金兰之关系,怎会有机会接近马新贻而不被其警觉呢?
还有太平天国当时已经被平定很久了,如果有太平天国的遗孤,也不可能在那时候才蹦出来以命搏命。
此次案件,涉及了封疆大吏与慈溪之间的关系,张汶祥的背后正是曾国藩等封疆大吏,而慈禧也因为此次案件设计甚广,决定亲自出马处理案情。
当时的曾国藩正在天津处理教案,慈禧将其专门调了过去,朝中多名高官,陆陆续续的被慈禧派往去调查案件。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查以后,刺马案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最终朝廷给张汶祥定了一个”复通海盗“,”漏网发逆”的罪名。
马新贻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是调动以后成为了湘军内的一个异类,湘军一直都是拧成一股麻绳的,特别是这次马新贻是被派往的湘军老巢,任谁都是不会允许自家冒出来一个不稳定因素的。
慈禧将其派过去,大概率也是为了防止湘军继续发展,想要将湘军完全扼杀。
其实在湘军将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洪秀全的小金库就被其洗劫一空,但是当时湘军告诉慈禧,金库里并没有任何金银财宝,所以什么都没有上交。
太平天国坐拥半个中国,洪秀全口袋里如何会空空如也呢?之所以什么都没有,必然是湘军将之藏了起来。
慈禧因为大清政府的统治力大不如前,想要将湘军铲除掉,但是湘军势力又怎会让她如愿?刺马案,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而实际上,却是清朝统治阶层之间的斗争。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