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水”一词经常在古装剧中听到,所以我们再听到“走火”一词,就很容易联想到词义“着火”,为什么古代的着火叫做“走水”,现代就没有区分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走水”的前世今生吧!

“走水”一词的本意与嬗变

“走水”一词,最早记录见于《神农本草经》,在记载丹参的作用时写道: “丹参味苦微寒无毒。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在这里,“走水”被当做一种比喻,来形容肠胃不舒服拉肚子时,如流水一般的状态。

而到了魏晋时期,“走水”的含义得到了新的扩展,据《水经注》记载,在修建石门时,特意介绍了修建时的状态,里面说:

检行沁水,源出铜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

这里正是说,沁水的地理位置导致下大雨时,水聚集到沁水一涌而下,山下的稻田水流泛滥,灾荒连年,颗粒无收。而“众谷走水”中的“走水”意在指“疏水”、“导水”,可理解为是一种管理的状态。

清朝时期,“走水”一词常用于口语,代指“失火”、“着火”的意思。为何被指代为“着火”呢?这可以从清代大学士纪昀身上发生的一件事中窥见所以然,史载道:

这位大学士喜欢吸烟, 一日当直,正吸烟,忽闻召命,亟将烟袋插入靴筒中趋入。奏对良久,火炽于袜,痛甚,不觉呜咽流涕。

上惊问之,则对曰: ‘臣靴筒内走水’。盖北人谓失火为走水也。

纪昀被称为“纪大烟袋”,将烟袋插入鞋子里,导致鞋靴着火,自己疼痛难捱的时候,竟然说是“走水”,其实是对赶快灭火的心理期望。而这一说法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北方人民对失火的口语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走水”一词的含义由其本源“水”延伸为“疏水”,到脱离“水”成为“失火”意义的蜕变,并被民众认可,频繁使用,是一种语言通俗化、希翼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民众从概念认知,转换到了一种心理避讳。

将“失火”叫为“走水”,其实是古人对“火”的认识不足

在古代,人们认为失火是对火神的惩罚。先人对“火”是敬而远之的,他们认为火灾是非自然力量造成的,一旦发生火灾,就是对火神的惩罚,更是火神用来惩罚人的方式,所以人们在失火的情况下,喊“火”是非常不吉利的。但若说“水”,则显示出一种象征成功的含义。

中国人将“水”视为万物的本源,据《尚书》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这五行之中,“水”是排在第一位的,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这种相互相生的哲学概念也有相克的说法,其中的“水”就被看作为“克火”的方法。为了讨个好的口彩,古人便把失火叫做“走水”,这样正是遵循了五行之说。

此外,关于“走水”的说法,也受到方言因素的影响,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

走水,是古代的一种地方性语言,表示运输水(去救火)。

因“走水”最适用于清朝的民间口语,后被称为北方方言的说法。

最为有意思的是,“走水”竟然也是北方的一种救火器材,当发现失火的时候,呼喊“走水”了,不仅能够警示众人搬出走水工具,而且还能够起到避讳的作用,希望火势赶紧被扑灭,提高灭火速度。

结语

所以说,古人将“着火”叫做“走水”,实际上是在社会不发达的年代,考虑到语言系统中的积极意义,希望在发生火灾时,不要过度惩罚人在生活中的罪恶,并警醒世人积极的面对着火的紧急情况。并希望相关人搬出救火工具去救人,减少人员伤害。如此,“走水”一词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望,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风俗。

最佳贡献者
2

人类从学会用火那时候起,既感到了受益无比,同时也感受到了火的威力——不可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其实人们对火都是心存敬意的,

只不过古代人们把火“神明”化,除了“火神”,还有“地狱之火”之类的各种传说。

但是,我觉得像古代打更的总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类,

古代人们不是很忌讳“火”从口出,

着火的时候不喊着火,却喊“走水”

很可能源于一种古代的“消防车”——水龙车。


有火灾发生时,人们就去把水龙车拉出来救火。

根据习惯,走又代表行动,“走水”就是把水龙车推到着火的位置去救火。

时间一久,人们看见着火就先喊“走水”,组织救火。


而水龙车,原理在《清稗类钞》中有描述:

◆水龙◇

水龙为救火之器,乃用两抽水筒联合而成。其抽水筒之进水管、喷水管,联合为一,喷水管之下有空室,曰气室。两筒之水喷出时,先入气室,使室内之空气受压迫而缩小,故当抽水管之喷水力弱时,气室之空气自能胀大,压气室内之水喷出,使之联续不绝。盖三国吴时童谣曰:“不畏岸上虎,但曰水中龙。”其后晋王浚以舟师灭吴,水龙之名本此。

顺治初,上海唐某得水龙之制于日本,久而他处传其制,其行于天津者法尤善,城内外置水龙四十八,各隶以二百人,人皆土著,按期练习武艺,无事时,仍执常业,有事则一呼毕至。

用法,以水贮容数石之木桶,桶竖锡筒,粗径五寸许,下歧为二,上合为一,筒有水门,以铜皮为之,其机一翕一张,则水自外入。筒之发水处曰鹤颈,形如偏提嘴而上耸,其水高可数丈余。每数人持斗汲水入桶,数人激桶水入筒,一人曳鹤颈,自能使之或东或西或高或下,其杀火势也,百倍于他器。

还是放个图片:




3

走水,为古代失火之避讳语。

古人崇尚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间相生相克。水可克火,故以水来克火,故曰走水。“走”在古意中为奔跑,故“走水”当为“用奔涌之水灭火”之意。

另,古人出于趋利避害心理或对他人与神灵的尊重,常以避讳语称之,如负伤称“挂彩”,死了称“老了”等等。将失火称为走水,也是为避火神之讳。古人认为失火乃火神对世人的惩戒,故不敢直呼其名,改称走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曾现此词。

失火还有一种说法:“回禄”。古人将水神命名为玄冥,称火神为“回禄”。故回禄为火神名,引申为失火或火灾。如朱熹问候遭火灾地区的友人:“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

4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语言有时透漏了很多种意思。

走水”的意思比较多,根据字面的含义就是流水的意思,进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比较接近的的有“走水路”、“泅渡”,这只是表面含义的稍微延伸含义而已。

进而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含义就更不同了,“走水”的含义有“走漏消息”、“做流水账的会计(伙计)”、“失火的代名词”、“足球赌博中的平均”等更多延伸含义。

根据《汉语方言大辞典》中解释“走水”的含义为运输水(去救火),是一种地方方言,其实这种解释有失偏颇的。

“走水”意指“失火”的避讳。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

以上是中国避讳的总体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避讳,如下:

1、回避。2、避忌。3、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4、修辞学上辞格之一。5、指所隐晦的事、死者名前称讳,表尊重。6、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等。

那么“走水”意思指“失火”或者“着火”是根据那条避讳来的的呐?主要是根据行业、地理以及当地所避讳的事情来的。是避讳中的“不愿意说出或者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这一避讳来的,有民间的,也有官府和宫廷的。

譬如我们现在在酒席中吃鱼,吃完“鱼”的一面肉,想着将鱼的身子翻过来吃另一面的时候,我们往往说把鱼“正过来”,而不大愿意说“翻过来”。

其实,很多开车人士和驾驶船的人大都不喜欢听到“翻”、“沉”这样的字眼。那么经常失火的地方,人们也往往进行避讳,称“着火”不能为着火,而用“走水”,避讳“火”这个字眼。

在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从1420年建设完成到1924年溥仪皇帝离开紫禁城为止,将近500多年的时间内,大小火灾达80多次,其中“天火”三十多次,其余的则是用火不善或者人为纵火所造成的。故此明清时期的皇宫之中非常忌讳“火”这个字眼,明清20多个皇帝们忌讳这个字,于是由于避讳“火”这个字,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方言“走水”,意思就是失火。当然,皇宫之中流出的避讳语言在民间的生命力更加强大,“走水”意思是指“着火”也在部分地区流传,从而形成地方方言特色。

走水”这种避讳语言还有一定的寓意,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水是克火的,“走水”寓意能够很快将火扑灭,其实现实中的“火灾”也不一定根据“语言避讳”而很快被扑灭,只是表达人的一种理想信念而已。

5

古代人们相当忌讳火,因为在他们看来火灾是因为火神降下惩罚。而且当时人们有着很多名讳方面的重视,比如人们起名字不能和皇帝重名,甚至于连节气等都不能和皇帝重名比如正月。当时人们认为火神名字中带火,所以大家不能直接喊火神的名讳。

除了这些之外,在古代还有一种叫魂的传统,假如一个人“丢了魂”叫让巫师做法来喊魂,这样可以让他的魂归位。假如在救火的时候老是喊火不就是在呼唤火神吗。

古代人是相当信奉五行学说的,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其中水是可以成功压制火的,当然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大家为了获得一个好彩头就直接将失火喊做走水。

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是砖木结构的,假如烧起来很难扑灭情况很是艰难,假如着火了发现的人喊走水是为了让大家赶紧去打水救火,尽快摆脱困境。

或者走水可能是某些地方性的语言,主要表示运水的意思,不过这种语言也比较难被现在人理解直接翻译成可以理解的。

古时候是怎么救火的

在古时候着火是很大的灾难,毕竟当时的房屋就很容易点着甚至于蔓延到隔壁直到整条街。

在电视中看到的,有人一边走一边敲锣说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些人被称为更夫,不仅负责报时,同时提醒各家各户小心着火。

当时有专业的人员,甚至于设立了叫做“火政”官员,他们专门负责这一块的事情,宫廷用火也是有专人负责的。在古代设立了望火楼,一般都很高,主要是为了更好观察周围的情况,每天也有专门的人值日只要发现不对就进行报告,这样更好灭火提高效率。

另外在很多人家都会有一个大水缸,里面养着一些荷花等,不仅是为了调节情操,同时可以用来预防火灾。

6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解答,一是古代着火为什么不叫“着火”,二是古代为什么把着火叫做“走水”。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对“火”比较避讳,或者说是敬畏,古人认为失火本身是一种神明降罪的超自然力量,是一种很不吉利的事情,如果在失火的时候还大喊着“火”会更加不吉利,会引来更大的灾祸。

第二个问题把失火说成走水其实也是古人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式,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水能克火,也就是说用“水”来压制“火”,这样就能灭火了,从而求一个好彩头。而且失火了肯定要用水扑灭,喊“走水”也是在告诉众人赶紧端水来灭火。

至于现在早就没有这种说法了,不过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着火我们一般喊的是:“着火了,着火了,快来救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说“救火”,而不说“灭火”呢?

其实当火灾发生的那一刻,人们的第一想法就是尽快把火扑灭,然后才会考虑到里面有没有人或者抢救重要物件。 当着火时,往往喊救火比救人有用,因为大家都会担心火势蔓延会损害自家身命财产安全,所以都会齐心协力把火扑灭。

7

为了忌讳,人们相信语言是有能力的,如果你说着火,以后又来火灾说不定就要怪到你头上。

即便今天渔民吃鱼也不会乱翻,在古代乱翻鱼可是翻船的代表。都是忌讳的一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