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2020-08-10 19:31阅读(79)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大圣人”和“离婚”这两个词怎么听,怎么都不像是会同时出现的,但历史上的古代大圣人中,却真就有一位曾离婚者,此人还是儒家:-圣人

1

“大圣人”和“离婚”这两个词怎么听,怎么都不像是会同时出现的,但历史上的古代大圣人中,却真就有一位曾离婚者,此人还是儒家头号大人物:孔子。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

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人。她于公元前533年嫁给了孔子为妻。这一年,孔子19岁,亓官氏约18岁左右。

历来,亓官氏都被认为是孔子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实际上,孔子说这话时是否时针对原配妻子亓官氏已经不得而知了,但通过历史的诸多细节看:孔子确实曾对妻子亓官氏有极深的怨言。

从来,力都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孔子对妻子的怨言,多半也折射出妻子对孔子的不满。

那么,亓官氏究竟为何会对自己的圣人丈夫不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前文提到的孔子开创私学说起。

亓官氏和同时代的很多女子一样,都非常传统。也是因为思想传统,所以,在亓官氏眼里,什么样的男人是最有出息的呢?答案是:学而优则仕者。

这话的意思,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就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出路是做大官。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他是他父亲的老来子,所以年3岁这年,孔子便失去了父亲。但这种缺失并没有对孔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后来虽同母亲一起被撵出了家门,但因为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士”,所以呢,一直保有贵族身份的他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说来,以当时孔子的境况:父亲早逝,母亲在他17岁那年也病逝,他虽是个“士”,但终究是有些落魄的,所以,他后来能在同父异母哥哥孟皮的帮助下娶得贤良的亓官氏,已经算是祖上积了阴德了。

这孔子最初与亓官氏结婚时,两人感情也挺好,毕竟,孔子是个识时务的大才子。

亓官氏虽是个并未受过太多教育的封建女子,但因为家里教育到位,所以她对人事还是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她深知:自己这个丈夫,定是个能出息的大才。她甚至还暗暗做梦:梦想有一天他这个丈夫能做大官,让她人前显赫。

同当时那个时代的多数女性一样,亓官氏一直有一个梦,这个梦是怎样的呢:儿女双全,夫贵妻荣。

后来,亓官氏用极短的时间实现了这个梦的一半:就是实现了儿女双全。所以,这个梦被圆了一半后,亓官氏就更加期待后面的一半梦能圆了。

为了早日圆梦,亓官氏更加用心地打点家里家外,她任劳任怨,每日起早贪黑的同时,甚至还不忘经常给丈夫加油打气。

当时,孔子效忠的所谓“君”是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因为孔子工作上表现出色,后来,亓官氏生下儿子的时候,这鲁昭公还专程派人送来了一条大鲤鱼。

鲁昭公的这个举动让孔子和亓官氏都高兴极了,他们都觉得这是鲁昭公给他们的极大的恩宠和荣耀。于是啊,孔子竟一高兴,直接就给儿子取名为“孔鲤”了。

有了这一出之后,接连生下一儿一女的亓官氏便更加对丈夫的未来怀抱大希望了。可以说,此后的亓官氏,即便在梦里,也经常梦见丈夫戴着官帽的威风模样。

可让亓官氏和孔子都未曾想到的是,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子依旧只是一个小官吏。在家里已经添丁进口的境况下,做小官吏的俸禄对于一大家子的开支已经显得有些窘迫了。

孔子当时的境况和今天很多生了儿女后薪水职位都上不去的苦逼上班族,几乎别无二致。

人都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种境况下,亓官氏的脸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变得不好看了。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成天累死累活的亓官氏一定是会有怨言的。人嘛,都是肉体凡胎,总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正常。

可孔子却相当受不了妻子的怨言,为了家里的经济窘迫境况,孔子便在27岁这年做出了开私学授课的决定。

这私学授课在当时属于打破常规的存在,在那个年代,社会上极其讲究门第之见,所以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的私学授课却公然提倡“有教无类”,他规定:不管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能提10条肉干来,就都可以入读。

按理说,孔子的这个做法在当时是要被猛烈抨击的,因为它违背了祖制啊。可是,因为此时的周天子已经衰微,各诸侯国又忙着争霸,所以他们也就没空来管孔子这档子事儿了。

于是,孔子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功成了第一个成功开创私学的大家。

很快,孔子的学生数量就开始以裂变的形式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他最辉煌的时候,学生多达3000多人。这就意味着:孔子家的肉啊,几乎已经多到没地方晒了。

在今天看来,这是大好事。毕竟,有肉了,生计就不愁了。可毕竟那是几千年前啊!那时的人们之思想观念和今日人之思想观念,那是有本质差异的。所以,即便孔子已经很有作为了,可亓官氏的脸色反而越来越难看了。

为何?因为亓官氏觉得:孔子讲学虽然解决了生计问题,可这个讲学终究是不务正业。那么,什么是亓官氏眼里的务正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大官。

亓官氏觉得,既然孔子有这么多的知识,就应该去做大官,走正道,而不是搞些歪门邪道地讲什么学。

女人的心事从来是藏不住的,日久后,孔子眼见妻子脸色越来越难看且说话也越来越难听,她的心里也是极其失落。

一晃,孔子就晃到了35岁。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属于大龄了,偏偏此时的鲁昭公还因权力被架空逃亡齐国了。

老板跑了,这基本和饭碗跑了是一个意思。这下,孔子就急了,于是,他便也跟着鲁昭公赶到了齐国拜见鲁昭公。

可惜啊,孔子这千里迢迢一路赶到齐国,竟没能见上鲁昭公。好在孔子这一趟也没白跑,他见到了齐景公。而且,齐景公对他的才学非常赏识还有想重用他的意思。可因为晏子的阻挠,孔子最终还是官梦泡汤继续回到了鲁国讲学。

经过这一趟之后,亓官氏算是失望透顶了。但失望归失望,她也没多说什么。而此间,两人的关系继续不温不火。

孔子51岁这年,终于得到继位的鲁定公的重用了,他先后担任过小司空和大司寇。这个职位就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兼最高法院院长兼公安部部长。这就意味着:孔子终于完成了妻子对他的期望,做了大官了。

孔子真的做了大官以后,这亓官氏的脸色瞬间就好看了,两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惜,好景不长,孔子的官帽还没戴稳呢,因为鲁公受制于季孙氏且鲁公经常与孔子政见不和的原因,孔子慢慢受到了排挤冷落。

面对这种尴尬境地,孔子再次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决定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这亓官氏一看:丈夫好好的大官不做,竟又要搞这些不务正业的事,这怎么能成呢!于是,亓官氏便决定拼命阻挠丈夫孔子的“不务正业”。

可孔子既已作出决定,又怎会轻易妥协呢!于是,公元前496年,年已55岁的孔子便从鲁国出发,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大计划。

也是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一事,他和妻子亓官氏彻底闹掰了。两人的离婚,古代称“出妻”也是在这个时候。

可惜,两人离婚的始末和具体,史书的记载寥寥。世人甚至只能从《礼记·檀弓》的一些侧面记载中,才能得以窥见他们离婚的种种。

根据《礼记·檀弓》记载,亓官氏和孔子的儿子曾在母亲死后痛苦,孔子听到哭声后问道“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而孔子“除(斥责)”儿子、觉得儿子行为过分的原因则是因为:孔子认为其母已经过了一年的守丧期,他便不应该如此痛哭了。

后世也是通过这段历史判断,亓官氏与孔子确已离婚,因为,按照古代的制度来讲:孔鲤为母亲守孝应该是3年,而不应该仅仅只1年。除非,亓官氏已成为孔子的“出妻”,孔鲤的“出母”。

而从这段记述来看,孔子与妻子离婚后,即便妻子已经过世了,他对她也还是有几分怨言,否则,他也不会在妻子死后儿子表达哀伤悲痛时是如此反应了。

实际上,孔子的离婚在世人眼里是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但在孔子家族来讲,这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为何呢?

因为,根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出妻”,孔子的儿子孔鲤“出妻”,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出妻”,所以,“孔氏四世都曾出妻”。如此一来,孔子离婚便也算不得什么事了。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即便被定义为圣人,孔子也照旧是个肉体凡胎,也照旧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如此,他和妻子因三观不合等原因闹矛盾离婚,又有何稀奇呢!

不得不说,这人啊,即便再厉害,厉害到成了圣人,他也终究免不了世俗诸事的困扰。

人啊, 不管是谁,只要没有躺在棺材里,就注定永远都会有诸多烦恼!所以!凡事,真得适当看开才好!

2

在古代,离婚不叫离婚,叫“出妻”。

《孔子家语》中曾提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出妻”,孔子的儿子孔鲤“出妻”,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出妻”,这事被称为“孔氏三世出妻”。有人说,其实应该叫“孔氏四世出妻”,因为孔子其实也“出妻”。那么,历史上孔子有没有“出妻”呢?

(孔子剧照)

一、孔子的妻子是谁?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不好。

他的父亲虽是贵族,又在鲁国做官。但由于生他的时候,已是70多岁的人了,所以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生母颜征在只是个身份低微的小妾。叔梁纥去世后,便被嫡夫人施氏撵出了家门。和颜征在一道被撵出来的,除了孔子,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

到孔子17岁时,劳累过度的颜征在病逝了。

虽说家境贫困,但孔子由于继承了叔梁纥“士”的身份,也有资格受到贵族教育,因此颇识得些字。再加上他又喜欢研究周礼,于是在他19岁那年,被介绍到鲁国大夫季孙氏的手下,做了一个管仓库和畜牧的小官吏。

此时孔子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由于孔子是殷商的后裔,也就是后来的宋国人。所以他尽管身居鲁国,但还得遵从宋国的“内婚制”,迎娶宋国老家的姑娘为妻。

孔子的大哥孟皮打听到宋国有个叫亓官氏的姑娘很贤良,于是提了大雁、小猪和鸡前去求亲。在孟皮的张罗下,孔子和亓官氏结为夫妇。

(亓官氏剧照)

二、孔子有没有可能“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当时,孔子的老板是鲁国国君鲁昭公,由于他在工作上表现非常出色,鲁昭公对他很赏识。所以在听说他生儿子后,便遣人送来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

孔子觉得这是极大的荣耀,高兴之余,给儿子取名“孔鲤”。

后来,亓官氏又给孔子生下一个女儿。

亓官氏是个传统贤惠的女人,她在家里任劳任怨,把一双儿女照顾得很好。

同时,她对孔子也有很大的期望。毕竟孔子是个知识分子,按道理,就应该“学而优则仕”。

然而,孔子只是一个小官吏,收入也不是很高,要养一家人并不容易,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孔子也不能免俗。

为了养家糊口,孔子不得不在27岁的时候开学授课。并打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受教育的规矩,提出“有教无类”。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提10条肉干来,便能入读。

虽然孔子这样做是违背礼制的,但当时周天子衰微,各诸侯国又忙着争霸,孔子办学既然无损于民,也就没有人来管他了。

(孔子讲学)

成功永远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孔子也不例外。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不光鲁国拜在他门下的学生多,就连别的诸侯国听说后,也纷纷提着肉干来报名。孔子索性辞去了职务,一心一意搞教学。

孔子最辉煌的时候,学生多达3000多人,家里的肉多得晾都没有地方晾了。

如此一来,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们也因为有肉吃,营养很好,都长得胖嘟嘟的。

可是亓官氏却愁眉苦脸。原来在她看来,孔子这是不务正业。唯有做官,做大官才是正途。

在孔子35岁的时候,鲁昭公因为权力被季孙氏等人架空,只得逃往齐国。

孔子由于受到过鲁昭公的赏识,便也赶到齐国拜见鲁昭公。

虽说没能见到鲁昭公,但齐景公却很欣赏他的才华,想要重用他。可是这却遭到晏子等人的阻挠。最终,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鲁国继续讲学。

亓官氏听说后,很失望,但她并没有说什么。

孔子48岁时,由于季孙氏受制于家臣阳虎。阳虎和孔子是老相识,便想拉拢孔子为己所用。孔子没有答应。

到鲁定公在位时,他听说孔子拒绝阳虎的事情后,认为孔子忠心又有才能,所以便起用了51岁的孔子,先后让他担任过小司空和大司寇。可以说,此时的孔子真的做了大官。

亓官氏因此非常高兴,二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惜鲁公受制于季孙氏,再加上与孔子政见不合,因此对孔子渐渐冷落起来。

倍受排挤的孔子见此,便决定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欣赏他的政治见解。

当然,孔子的决定受到了亓官氏的阻拦。再加上多年的殷殷期望成空,亓官氏难免有激烈的举动,已至于孔子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剧照)

三、史料上有没有关于孔子“出妻”的记载?

史料上关于亓官氏的记载寥寥,因此,也不能确定孔子和亓官氏,最终是否离婚。

但在《礼记·檀弓》中却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亓官氏死后,孔鲤守丧一年期满后,依然因为太过想念亓官氏而哭。孔子听到后,很不高兴,认为他有悖周礼,于是斥责他。

按说,孔鲤为母亲守孝应该是3年,为何孔鲤仅守孝1年便期满了呢?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曾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由于亓官氏在去世前,已被孔子“出妻”了,那么就不是孔子的妻子了。对于孔鲤来说,也只能是出母。身为继承人的孔鲤,只能为孔子的正妻服丧。因此在孔子看来,孔鲤的行为是过分的。

由此可见,孔子“出妻”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在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极为低下,孔子出妻,在当时并不算是伤风败俗的事情。

(参考史料:《孔子家语》《礼记·檀弓》)

3

圣人孔子出妻

天道缘尽分泣

文客墨宝才高

岂敢言讳斗戏?

4

孔子云“惟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就来自于婚姻生活的不幸,他与妻子由于感情不和,最后分道扬镳,成为历史上名人离婚的第一人,那么作为大家心目中崇敬的圣人为什么也会离婚呢?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有关孔子的资料很少有谈及家庭的,人们只知道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是子思,却很少有提及到抗战的老婆是谁,其实孔子作为一个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也就是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关于孔子的老婆,据《礼记.檀弓》记载说: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在公元前533年,19岁的孔子娶了亓官氏为妻,两人婚后生有一儿一女,按道理说,两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孔子收徒传教,老婆相夫教子,圣人的家庭应该是锦上添花,却传出孔子一纸休书把亓官氏给休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孔子他非常有抱负,经常不在家,他周游六国,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来说服统治者实施仁政,常年在外,夫妻间聚少离多,老婆自然就会有怨言,孔子又没有正当的职业,没有经济来源,在各国游说的经费也是别人资助的,更没有钱拿回家,家里的开销都是他老婆支撑的,她能没有怨气吗?
孔子成为先生、圣人后深受学生爱戴,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就与平庸的妻子再无共同语言了,激发了矛盾,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孔子离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口多言”,就是说这个女人太啰嗦了,因此他说女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忽视了家庭,他们夫妻甚至有十几年未曾见面,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孔子不仅自己选择离婚,他还允许儿媳妇改嫁,他的儿子孔鲤早逝,他并没有强求儿媳要遵守三从四德,而是尊重她的抉择,后来她改嫁到了卫国,这一切犹如孔子离婚一样自然而然,毫无造作。

而孔子的孙子子思也离过婚,他效仿他爷爷,合得来就在一起,合不来就理性分手,绝不勉强自己,亏待自己。


圣人也是人啊,也要吃饭拉屎,自然也就有离婚的想法,这都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5

南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摆脱不合适的婚姻圣人还是圣人。????????

6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影响力比绝大多数的帝王将相都要大很多。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下来,但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史籍中却鲜有记载,后人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来猜测孔子的婚姻,现在有一个普遍被认可的观点就是,孔子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也是他闭口不谈妻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他的婚姻状况,多数人认为孔子离过婚,仅有部分人认为孔子并未离婚。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猜测,未必是真实的情况。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族,后来殷商灭亡,周武王封邦建国,微子启建立了殷商遗民为主的宋国,而微子启的弟弟微仲也就是宋国的第二位国君正是孔子的十五世祖,不过其间政乱时有发生,孔子这一支传到孔子时候早已经没落了,实际上孔子的父亲也早已经不在宋国生活了,他是逃到了鲁国,并定居了下来,所以,实际上孔子也算是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紧接着他同自己的生母就被嫡母驱逐,从此之后的孔子似乎就开始了穷苦的生活,实际我们看整个孔子的一生,都是比较坎坷的,身体里的贵族血液并没有给孔子带来好运。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妻成家,“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官是先秦时期是我一个官职,掌管女子的及笄礼。也就是说孔子的妻子是丌官的后代,很难说这桩跨国婚姻的背后是因为什么,不过因为爱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很可能只是一桩交易性质的婚姻,因为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而丌官氏正好是宋国人,或许真的是方便孔子回国祭拜祖先也说不定。婚后第二年,丌官氏生下了孔子唯一的孩子伯鱼。

随着伯鱼的出生,孔子也开是入仕,虽然所做的官职非常之小,管理仓库、管理畜牧等等的小官。后来开始办学校,招收学生讲学,渐渐有了名气,再后来就是逃亡到齐国待了两年,回到鲁国后进入官场,一度做到了大司寇,但终因未能撼动三桓的势力而改革失败,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涯,他一直在寻求从政的机会,从一直得不到真正的礼遇,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修书与教学。

在这期间,公元前485年,丌官氏去世;公元前483年,伯鱼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丌官氏去世一年后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礼记·檀弓》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伯鱼名为孔鲤,这段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丌官氏去世一年后,她的儿子伯鱼还是很悲痛,有一次哭的时候被孔子听到了,就说孔鲤这种做法很过分。很难想象孔子对丌官氏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才会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母亲去世一周年之后哭泣是过分的举动。这或许能说明孔子对丌官氏并无任何好的感情,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厌恶在里面。

孔颖达曾对这段话有一个解释,其中一句话是:“时伯鱼母出,父在。”也就是说孔子出妻,即现在的离婚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专门针对婚姻中的女性的七出之罪,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项,丈夫都可以出妻,将妻子遣送回娘家,意即离婚。

现代人离婚的理由太多了,丈夫在妻子的兰花里谈了烟灰会成为离婚的理由,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所有的理由在外人看来都是有些大惊小怪的,至少不必上升到离婚,但是只有当事人知道,这些小小的、奇葩的理由无不是过去无数次的失望累积而成,总之一句话:我忍你很久了。

孔子和丌官氏原本的结合就算不上爱情,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感情,而且那时候孔子一无所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丌官氏是配不上有贵族血统的孔子的,但却配得上落魄的孔子。等孔子开始有所成就,并名声在外的时候,这个妻子就更与丈夫格格不入了,倒不是说丌官氏有什么错,只能说两个人不搭。

丌官氏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她的男人也必然是普通的,但没想到却是不甘于平庸的孔子。两个人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去,也不可能相互理解,丌官氏不理解孔子为何执着于为官,为何对家庭的拮据视而不见(孔子对家庭的贡献是很少的)。孔子不理解丌官氏为何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妇女,行止甚至有些粗鄙。孔子是有很多礼节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如何如何,要符合一定的准则,但是丌官氏只求过一天是一天,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乐趣。

因此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三观不合,互相厌弃。尤其对于孔子从政不行又不能好好赚钱这一项,丌官氏是多有怨言的,女人一旦有怨言,唠叨就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孔子就出妻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

7



圣人孔子的离婚,在当时骂声一片,认为一个做学问的人,道德修养如此之差,著书立论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孔粉开始倒戈,喷孔子是孔世美,再不称圣人。



孔子的二大爷孔有书与孔断绝关系,说孔子是不肖子孙,曾仰天长叹【不生包何生孔,包大人你在哪里?】



孔子的结发之妻温故,乃鲁国丞相温开山的独生女。十五岁嫁孔子为妻,温故贤惠善良,美艳倾城。【论语】就是温故所著。孔子每日夜不归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婚后的第三年,温开山被奸臣刘桧所害,惨遭毒手。温家败落。

一年后,孔子【温故而知新】,爱上弟子颜回的姐姐颜如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据【山海经】记载,就是孔子结发之妻温故所写。被抛弃的温故,终日以泪洗面,孔子把温故送到绝情谷,一个人孤孤单单。

温故写下【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写【道德经】的老子,品德高尚,骑牛经过绝情谷,看到温故凄凄惨惨戚戚,义愤填膺,叹道【孔二猛于虎也,亲,跟哥走吧。】温故看老子一副忠厚面容,遂与老子同牛而去。



子路回报孔子,说老子拐走温故,孔子带学生追赶,虽然周游列国,也没找到老子,老奸巨猾的老子,带温故出关,去了昆仑山。

孔子虽为圣人,对于情感却不能专一,移情别恋,这是后人应该一分为二学习孔子的。孔子是人,圣人也是人,对于撩妹娶小三,也应该原谅,毕竟是血肉之躯,有欲望是难免的,专家也好,学者也好,侃侃而谈背后,是尿急跑向卫生间

8

离婚在当今的社会里再正常不过了,而咱们的孔圣人早在数千年前就离婚了,为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离婚的名人。不过,那时候的离婚叫“出妻”或“休妻”。

孔子从小命运坎坷,他是一个私生子。他3岁死了爹,还被老爹的正妻赶出家门。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在17岁那年,孔子的母亲也过世了。孔子很争气,意识到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立志做学问。

孔子19岁那年与一位叫做亓(qi)官氏的宋国女子结婚。婚后一年,亓官氏给孔子生下一个儿子。鲁昭公特意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来,亓官氏又生下一个女儿。按理说,两人儿女双全,生活本该幸福和美。

可是,世事难料,孔子却将亓官氏休了。两人从此分道扬镳,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孔子为什么会离婚呢?

一、聚少离多,感情淡漠

孔子的祖上原是宋国的贵族,做着大官。到了孔子父亲这一代,因为战乱而逃到鲁国定居,孔子就在鲁国出生。极有孝道的孔子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在19岁那年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他们的结合就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两人在婚前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但是,在古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人的感情都是婚后慢慢培养的。

问题是孔子志向远大,他经常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孔子回一趟家是很困难的,夫妻俩聚少离多。孔夫人独自带着两个娃想必也是困难重重。然而,夫妻二人并没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孔夫人辛辛苦苦把饭做好了,孔子还挑三拣四,嫌这个嫌那个。

据史书记载,亓官氏做的饭菜,孔子是坚决奉行烹调得不好,不吃(“失饪,不食”);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不得其酱,不食”);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沽酒市脯,不食”);肉切割得不合规矩,不吃(“割不正,不食”);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吃(“席不正,不食”)。如此种种透露着孔子对老婆的巨大不满。都说不爱一个人时,她连呼吸都是错的!这“不吃”的背后是孔子讨厌亓官氏、不爱亓官氏。

面对这样挑剔的老公,亓官氏肯定也是一肚子火。于是,两人只要一开口说话,总免不了大吵大闹。吵着吵着就把本来就不深的感情吵没了。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不愿意再搭理对方,最后都懒得开口说话,变成是“食不语,寝不言”的生活状态。而婚姻一旦到走到这个地步,那就只剩下一条出路:散伙!很快,孔子就正式写下休书,将她退回娘家了。

孔子夫妻之间不仅无爱情,连亲情也荡然无存。据《礼记》的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子的儿子孔鲤,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哭怀念。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分了。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妻子是何等的深恶痛绝,一点感情都没有。

二、 亓官氏过于唠叨

在古代,休妻是需要理由的。《大德礼记》中列出了“出妻”的理由:“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所谓“口多言”,就是喜欢唠唠叨叨,这个是女人的通病,只不过是轻重之分而已。而亓官氏就犯了“口多言”这样的毛病。她不分场合,当着学生的面,对孔子唠唠叨叨。嫌弃这个学生,骂那个弟子,数落孔子没出息等等。让孔子一点面子都没有,而男人最看重的是面子。试想一下,长期以往,这样的女人有哪个男人受得了呢。但凡是男人都巴不得这样的女人快点消失。于是,亓官氏被休了。

三、夫妻差距悬殊大

长久又幸福的婚姻,讲究的是两人共同成长,势均力敌,你很好,我也不差。当然,稍有差距也无关紧要,可以取长补短。但是如果差距太大了,一方不断前进,一方原地踏步,这样的婚姻就有麻烦了。

亓官氏是个目不识丁的农妇,孔子之前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如他自己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曾当过仓库保管员,替人管过牧场等等。当时,大家都没地位,都为生活操劳,过着男耕女种的田园生活,那时候的他们婚姻甜美。但是,孔子积极上进,后来成为了先生,弟子多达三千人,深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后来,孔子又参与到政治中,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也上了一个台阶。

而且,孔子很有追求,他向往精神上的共鸣。而亓官氏还在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孔子与她没有共同语言,简直可以用“鸡同鸭讲”来形容。孔子已经对她没有了感情,只是感念她生儿育女的功劳。可是,亓官氏在其它方面却没有做好,不懂得谦让,隐忍,还触犯孔子。最终,孔子忍无可忍而休了她。

孔子有一句千古名言:“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以接近,跟她走近一些,她跟你耍性子,远离了,又怪你冷落了她。

作为一代宗师的孔子,一生弟子数千,个性人品各异,孔子都能将他们教导得很好。而对于女人,孔子却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孔子在这段婚姻中确实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来的孔子也没有再婚,没有绯闻,可见他对女人是失望至极。

有道是“十年修得共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两个陌生人能结为夫妻是上天注定的缘份。但婚姻并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两人用心去经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付出、共同进步。只有两人同心协力,改变自己,包容对方,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才能在平淡中体会到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9

说到离婚这件事,通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现代的夫妻,因为价值观的差异一直争吵,最终导致感情破裂而分开。

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在古时候也有离婚的人,其中还不缺名人。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就是。

之前看到过一篇有趣的文章,里面说为什么现在的夫妻离婚不能和古时候的夫妻学一下,现在分开的夫妇在分开之前一定会吵的很激烈,本来恩爱的眷侣最后反倒会成为相互怨恨的仇家。

古时候的夫妇分开前,有的丈夫还会写诗,表明自己今生无缘与吾妻共度,愿娘子重新梳妆似妙龄,再度寻得好郎君。不得不说,古人的方式让我见识到,原来分离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这次要说的这位古人不是别人,他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大家、教育家。可是,他也离婚了,并且方式并不浪漫,这个人姓孔,排行老二。

孔子的妻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和妻子离婚?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他的妻子。

这个女人叫亓官氏,在孔子未满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他的妻子,那个时候的孔子还不像后来那样有名和受人尊敬,他就和姜子牙一样,在30岁前一直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为了基本的生计而发愁。

但是这个时候却也是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最好的时候,说实话,这并不奇怪,很多后来发达了的夫妻都是这样,能在一起吃苦却不能在一起享福。

后来孔子创办私学,他的名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响,还曾经好几次入朝做官,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和亓官氏的感情出问题了,最终导致他选择出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离婚。

而离婚的理由并不复杂,只有通俗易懂的三个字:口多言。也就是说话太多,又都没用。

孔子的妻子是怎样“口多言”的?这是他们分开的唯一原因吗?

好说话其实是女人的天性。个人认为,只要不会影响你做事和其他紧要事情,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亓官氏却好像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怎么忍让,她也不会反省自身。这也和她的出身有关系,因为从她嫁给孔子之后,他们两个人就一直过穷日子。现在孔子有了实力和名声,可以改善家庭环境了,但是因为他坚持个人原则不退让总是导致好事坏掉,所以她会有不满。

公元前516年,孔子去齐国找鲁昭公,人没找到但却得到国君赏识,但因为手下臣子的阻挠没能留下做官。这是她第一次失望。

公元前503年,阳虎压制季孙氏后想要孔子加入,并开出优厚条件,被他拒绝。这是她第二次失望。

后来鲁定公赏识她丈夫,并且真的给了他一个很高的官位。这次她认为真的时来运转了,没想到因为政见差异,孔子又一次被冷落了,经过这些打击,他决定去各国宣扬自己的见解,却得到亓官氏强烈阻拦。

夫妻二人再一次关系紧张起来,也就是这段时期她“口过于多言”,导致二人最终分开,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他们两个人分开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上面说的这些事中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孔子和亓官氏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他们两个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方唠叨的问题,而是两个人的思想已经产生了分歧。

孔子重视自己的学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赏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的想法过于理想。而亓官氏则活在当下,她认为只有当下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活都活不下去的情况还谈什么理想?她的看法过于现实。

因此,二人真正的分开的原因,是思想上的分歧和差异。

在他们二人之间,他们都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亓官氏虽然并不是一个大雅之人,但她把家里事务打理的很好,做好了一个妻子应做的本分。他们之间唯一的错误,也许就是找错了对方,看错了对方,又认错了对方。只是这个错,曾经也是温馨的。

10

老夫子对女性是不太尊重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让天下的女人都恨死了老夫子。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老夫子与夫人的夫妻关系,但从“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来看,估计夫妻关系也不是特别好。

据《孔子家语》记载,老夫子的夫人是宋国人,姓“亓官氏”,嫁给孔子一年后生了伯鱼。

当时孔子才十九岁,算是正常的结婚年龄。后来与孔子离婚的也正是这位亓官夫人。

孔子离婚的记载见于《礼记》中的一条注解,这是孔子后人、唐代孔颖达注的,写的是“时伯鱼母出,父在”,也就是孔子还在世的时候,夫人已离婚了,这个“出”就是离婚的意思。

老夫人离婚的具体原因不详,我们也只能通过推测来试着解答一下了。

(孔子与夫人)

大家知道,孔子一生是不太得志的。他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

老先生自幼丧父,都是母亲一手带大,家里也过得比较穷。他一生除了短暂的担任过鲁国的司寇之外,基本上没当过官,以教书为业。老先生学生虽然多,但收的学费不高,只收两条腊肉。

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

如果说亓官氏之前还对孔子抱有一点点希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做上官的话,后来生了儿子,发现老夫子顽固坚持他的一套学说,不知变通,估计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两人离婚。

有资料表明,老夫子应该是个对男女之事兴趣比较大的人。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夫子不是一直认为“食色性也”么?

在《礼记-内则》中,作者戴圣也暗示了孔子这方面的爱好,“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就是很直接的表白。

老婆没到五十岁,还是对这方面有要求的,应该照顾到。

可是亓官氏五十岁的时候,老夫子可能由于一生不得志,人比较苍老,心态也比较消极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有可能是他们离婚的另一个原因。

(子见南子)

老夫子有时与一些女性也不清不楚,可能也是离婚的原因之一。

《史记》记载:(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你看,老先生私自见南子,一男一女独处,这事就不太整得明白。

子路都怀疑了,孔夫人怎么会没想法?

不管怎么说,老夫子还是离异了,而且老孔家可能离婚有传统,她的儿子和孙子也都离过婚,莫不是当时老夫子家的风水不好?

参考资料:《礼记》

歪眼中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