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闫红

经常看到有人问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清朝还是元朝,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今天说一说清朝达到最大版图是什么时候。

毫无疑问,清朝在乾隆统治时期疆域达到极盛,以1316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

(康熙)

康熙在位期间,认为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遂决定撤藩。康熙二十一年,即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台湾被统一。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和诸罗县,隶属福建省。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此外,北方的沙俄军队经常侵扰百姓,清政府派兵予以打击并加强在东北一带的防务。俄国在雅克萨之战战败后,与清政府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双方的边界线。康熙三十六年,即1698年,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雍正)

雍正四年时,准许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雍正五年时,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清政府开始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乾隆二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军两度进讨伊犁,平定辉特汗阿睦尔撒纳武装叛乱。清乾隆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武装叛乱。大小金川之役中清军死伤惨重,最终在1776年取胜并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因边境领土问题开战,缅甸入侵云南普洱地区,清军予以反击虽损失惨重但最终也获得了缅甸的臣服。

(清朝疆域)

乾隆时期,清朝的疆域基本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尔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这就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康熙,雍正乾隆三地在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事业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达到最大版图是在哪位皇帝任上?无疑是乾隆时期啊,因为乾隆时期发生了这件大事。


平定准噶尔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部,清朝前期在其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崛起,先于公元1688年入侵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又于公元1690年进攻漠南,并占领距离北京仅有300多公里的乌兰布通,引发清廷极度警觉,康熙帝御驾亲征才将其击退。

后来噶尔丹虽然兵败身死,但其后继者持续威胁周边地区。公元1716年,甚至出兵西藏,占领拉萨。直到4年之后,准噶尔部才被清军逐出西藏,康熙帝还为此专门撰写了《平定西藏记》,以示纪念。

公元1750年前后的准噶尔部疆域

而到乾隆朝之后,准噶尔部发生内乱,原本在其统治之下的多个蒙古部落投靠清朝。其中的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投降清朝之后,带来了大量关于准噶尔部的情况,使清廷了解到准噶尔部当时内乱严重,实力大为削弱。乾隆帝知道之后,认为“天与人归,机不可失”,断定将其一举攻灭的时机已到,随即于公元1755年春派大军兵分东西两路向准噶尔部发动总攻。

描写清军平定准噶尔部的画作

当年5月,清军攻克伊犁,准噶尔残部在其首领达瓦齐的率领下逃到今天新疆昭苏县境内的格登山,6月被当地维吾尔首领霍集斯诱擒之后交给清军,准噶尔汗国灭亡。

二定准噶尔

但在平定准噶尔部之后,清军仅留下了少量兵力驻防伊犁和乌鲁木齐,大部却撤回内地。准噶尔部旧地被交给了之前降清,为平定准噶尔部立下功绩的阿睦尔撒纳统领。

而阿睦尔撒纳却借此机会,将原本已经降清的许多准噶尔部落收归已有,并以厄鲁特四部总汗自居。乾隆帝感受到了他有意反叛,因此要求其到热河朝谨,以试探其是否会叛乱。

准噶尔部末代大汗达瓦齐

而阿睦尔撒纳收到乾隆帝圣旨之后,果然以各种理由不肯前来,并很快与其旧部起兵反叛,围歼清军在新疆的驻军。已有准备的乾隆帝也马上再次发大军兵分两路征讨。公元1756年3月清军再次攻克伊犁,12月攻克乌鲁木齐,阿睦尔撒纳则先是逃亡哈萨克汗国,得到其庇护。但在次年,哈萨克也归顺清廷,阿睦尔撒纳又逃亡进入沙俄境内,但在年底就感染天花死亡。之后沙俄遣使向清廷报告了其死讯。准噶尔部正式得到平定,其领土完全被纳入清朝疆土。

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后的疆域


而准噶尔部顶峰时期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被清廷彻底平定前其领土仍然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在乾隆朝将其平定之后,清朝的领土也达到了最高峰,为1315万平方公里左右。因此乾隆朝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清朝版图最大的时期。

3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耻辱深深刺激了那些对局势有着清醒认识的人,这其中就有日后《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就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当年魏源愤而作《圣武记》,在《圣武记》的第一到十卷讲的是清王朝兴起之后入关消灭农民军、平定三藩、征服蒙古、平定准噶尔、平定回疆、统一西藏、改土归流、镇压苗瑶起事、扫除南明势力、平定台湾等事,基本上完整勾勒了清代前期的整个版图形成过程。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时年二十五岁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以祖上遗留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了清王朝的创业故事,在经过五年的征战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的五大部落。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已基本统一女真诸部的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政权并正式起兵反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努尔哈赤的后金军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在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此后后金在与明朝的战争中逐渐由守势转为攻势。就在消灭三路明军的这一年努尔哈赤终于消灭了他统一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叶赫部,至此女真诸部完全统一于努尔哈赤的号令之下。直到这时努尔哈赤的实力仍相对有限——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甚至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由此可见此时努尔哈赤究竟有多少家底,这时明朝和蒙古这两大劲敌时刻威胁着后金政权的生存。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率13万八旗劲旅围攻明朝防线上的孤城宁远,结果在付出1.7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将宁远城攻克,甚至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明军守将袁崇焕以红夷大炮击伤,失败的耻辱所带来的愤懑情绪以及炮伤复发的综合作用使这位一带枭雄在八个月后溘然长逝。

对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皇太极而言:自己同时面对三大强敌——挡在自己正面的是击败父亲努尔哈赤的明将袁崇焕,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自己的侧翼。1627年皇太极决定东征朝鲜以彻底消除自己南下征伐大明时在背后捣乱的隐患,于是他任命阿敏为主将,后金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义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黄州、平山诸城,朝鲜国王李倧(朝鲜仁祖)逃往江华岛。后金军至平山时始与朝鲜议和,结成盟誓后撤退。战后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尽管朝鲜被迫屈服在后金的武力威胁之下,但并未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此时的朝鲜仍是心向明朝,只是鉴于后金势大,所以不得不尽量在双方之间维持平衡。然而后金方面却要求朝鲜彻底废弃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关系,朝鲜对此予以拒绝,此后朝鲜给后金的国书皆书写明天启、崇祯年号,这令皇太极极为不满。1632年皇太极发起对漠南蒙古诸部盟主察哈尔部林丹汗的讨伐,一时间以科尔沁部为代表的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林丹汗被迫远遁青海并于1634年病逝于青海大草滩。截至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已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然而就在他的登基大典上朝鲜使臣拒绝跪拜——在朝鲜使臣看来:尽管后金是大国,朝鲜不得不屈服,但两国之间毕竟没册封朝贡的君臣名分,朝鲜的宗主国仍是明朝,因此自己当然不跪拜后金君主。可在皇太极看来:自己称帝就是要成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绝不能有人质疑自己的权威。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称帝后的皇太极率十二万大军出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

在解决林丹汗和李氏朝鲜两个对手以扫清了入关灭明的侧翼威胁之时挡在皇太极面前的还有那个曾令他父亲折戟沉沙的宁远城以及守城的袁崇焕。事实上早在皇太极继位的次年他除了命阿敏东征朝鲜之外还自己亲率人马再次攻打宁远以报其父努尔哈赤之仇,结果再次被明军的红衣大炮击退。经过此战后皇太极对明军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极命佟养性组织了一批汉人工匠仿制火炮,此后以骑射起家的八旗军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乌真超哈,翻译成汉语就是重兵部队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炮兵部队。在当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此战后金缴获了3500门各种火器。两年后明军中火炮最多、炮术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变,至此后金与明之间在火器力量上的对比被极大的改变了。尽管如此宁远城仍顽强地狙击着皇太极南下的企图,于是皇太极索性绕过明军在辽西地区的防线,绕道蒙古而从山海关西面的长城关隘进入大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自崇祯登基以来的十一年中清兵曾经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得知后率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等地都被后金军攻破,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然而袁崇焕却在击退后金军后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直到乾隆年间才公开承认此事系皇太极以反间计诱使崇祯自毁长城。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同年十月西藏达赖五世罗卜藏嘉木错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图和厄鲁特蒙古戴青绰尔济等向清朝通好。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52岁的皇太极在清军即将入关的前夕猝死于盛京后宫。

就在皇太极驾崩的第二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本已归顺李自成,然而在得知自己的父亲与其他明朝在京官吏已被大顺军扣押拷打、自己的爱妾已被大顺军霸占时他从中解读到的信息是::李自成对自己根本不重视,否则又怎么会拷打自己的父亲、霸占自己的爱妾呢?这时的吴三桂不由得担心:如果自己冒冒失失跑到京城去投奔李自成会不会像其他明朝官吏将领一样沦为阶下囚呢?到时不仅救不了家人不说,最坏的结果可能和家人一起被满门株连。于是吴三桂返回山海关杀掉了李自成派驻的人,树起效忠明朝的大旗,随即写信向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求救。皇太极死后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年幼的福临被推上前台成为一国之君,然而实际军政大权则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当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求救信后以一日夜行进二百多里的速度昼夜兼程赶赴山海关城下,然而真到了山海关城下之后多尔衮却按兵不动,坐观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多尔衮此举是告诉吴三桂:我可以出兵救你,但不是以盟友的身份,而是你归降于我。事后我所要的也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金银财帛,甚至也不是裂地相酬,而是要整个明朝江山。这时的吴三桂其实已没任何选择——以他的实力根本挡不住李自成,再打下去只会全军覆没,于是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发称臣,多尔衮随即发兵与吴三桂夹击大顺军。双方战至中午时分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相比之下最后投入战场的清军的情况是相对最好的,毕竟在此之前大顺军已被吴三桂牵制,这时风沙突起,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的进攻一时受阻。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一时间大顺军阵脚大乱,战至未尾申时初(15点后)这场战役最终以大顺军的溃败告终。正是此战一举奠定了清朝问鼎中原的格局。

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后以吴三桂等降清的前明将领为先锋征讨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残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军攻入云南,南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缅甸国王在吴三桂的军事压力之下将永历帝君臣交还清朝,永历十六年(1662年)六月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至此除台湾的郑氏政权还打着明朝的旗号之外南明势力已被彻底剪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施琅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的郑氏海军,随后台湾郑氏政权纳土归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至此清王朝消灭了最后一个奉明朝旗号的政权,而当中原地区上演明清易代的历史大剧之时西北方向的准噶尔正悄然发展壮大:准噶尔部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其中和硕特部长期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这一时期的准噶尔只是卫拉特联盟中的部落之一,而并不是一个汗国,其首领称为 “台吉”,地位低于汗。大约相当于明清易代之时准噶尔部诞生了一位雄主——巴图尔珲台吉:1634年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出动两千余人攻击在亚梅什湖开发盐业的俄国人并主动进攻秋明要塞。1638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城;1640年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

1670年葛尔丹在继承准噶尔部的汗位后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遂成为卫拉特霸主,把卫拉特联盟变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两年后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蒙古诸部信黄教以获得达赖赠号为荣)。在1615年到1652年哈萨克汗国曾打败卫拉特的攻击并占领准噶尔西部地区。现在准噶尔人在葛尔丹的统率下反击哈萨克汗国并占领东南部大玉孜小汗的大部分和察合台后裔的叶尔羌汗国。1688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被葛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葛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

此时清军刚入关夺取了原属明朝的土地,漠南蒙古各部也臣服于清朝,这对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自身人口并不多的满清王朝而言:已经是足够大的疆域了。然而葛尔丹的扩张令清朝的康熙皇帝越发感觉到威胁:如果任由葛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葛尔丹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更何况葛尔丹同时还在向喀尔喀蒙古和内蒙古等地扩张,这是摆明了要统一蒙古诸部的架势,而这是清政府绝对无法容忍的——因为这些蒙古部落也是清王朝竭力要控制的,内蒙古诸部更是已在清王朝控制下并已成为清政府制衡中原汉族的一大势力。至此北亚的局势已演变为清王朝、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在外交上结好沙俄以作为合力抗清的外援并从俄罗斯手中获得了新式火器技术。1690年准噶尔汗国同清朝爆发了乌兰布通之战,在此战中已掌握新式火器技术的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最终准噶尔鸟枪兵不敌装备有重型火炮的清军。对葛尔丹而言更早的是此时他的后院起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后方叛变并率军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包括吐鲁番、库车等新疆的广大领土,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陷于清军和策妄阿拉布坦东西夹击之中的葛尔丹试图先集中兵力战胜清军以缓解东线的压力,于是葛尔丹在1695年再度进兵喀尔喀,此时的喀尔喀已归附清朝,康熙自然不能放任葛尔丹的行为,于是两军再次交锋。这次葛尔丹的3万铁骑在康熙的20万大军攻击下大败亏输;与此同时策妄阿拉布坦又夺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断了他的归路。1697年3月13日经历了一年的逃亡生涯的葛尔丹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

葛尔丹死后其遗体落入策妄阿拉布坦手中,他于次年9月向清朝交出葛尔丹的尸体以示臣服。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1718年清军由川入藏,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是损兵折将。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也许是因为雍正年间的惨败给清王朝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以致于当乾隆就征讨准噶尔汗国之事征询群臣意见时满朝文武多持否定态度。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清王朝历经康、雍、乾三代终于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这个老对手,而清朝的版图也由此扩张到最大化。

4

嘉庆皇帝。很多人认为乾隆时期清朝的版图达到极盛,这句话有道理,但是不够严谨,实际上,乾隆在位时期,清朝的对外征战频繁,特别是1757年消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天山南北后,清朝的疆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但是,由于乾隆连年征战,导致社会凋敝,民不聊生,人民反抗开始风起云涌。就在乾隆即将禅位的1796年,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解开了白莲教起义的大幕。

白莲教起义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从1796年暴动到1804年起义失败,历时十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乾隆时期收复新疆,让清朝版图达到最大,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是从无到有,也属于版图的扩张。而如果收复新疆可以算作开疆拓土,那么从起义军手中收复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也可以算作扩展疆土。

我们都知道康雍乾三代是清朝疆土扩张的高峰时期,但是形成相对稳定的极盛时期,还是在嘉庆年间。就好像西汉国力最强的时期不是汉武帝时期,而是汉宣帝时期。唐朝最强盛的时期不是唐太宗时期,而是唐高宗。

所以,平庸的守成之君嘉庆,却管理着清朝时期最大的疆域。而在其后的道光时期,清政府开始割地赔款。

我们应该都能注意到:网络上的地图,都以1820年作为清朝的疆域地图,而这一年,是嘉庆二十五年。这时的清朝平定了内外动乱,疆域稳定且达到最大。

所以,清查疆域最大时期是在嘉庆年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5

谢邀。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至1799年2月7日)。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他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国家的经济、社会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他在康熙丶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乡民族的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

6

我发现好皇汉(尤其是明粉)两面派

1、辱骂清朝后期割地赔款

2、主动丢弃明朝疆土——不承认清朝是中国,即不承认东北是明朝,于是明朝疆土被主动放弃!!!

3、清朝是被迫割地赔款,而明朝皇帝明宣宗主动把安南丢了!

4、如何评价明粉呢??

7

毫无疑问,清朝达到最大版图是在乾隆皇帝弘历的手上,乾隆在其祖康熙,其父雍正的打底的基础上实现了清代领土的最大化。

能达到大清疆域的最大化,始于康熙朝就开始的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见下图)准噶尔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17世纪起,准噶尔部开始控制天山南北,并且开始膨胀性扩大地盘,他们建立了北到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到巴尔喀什湖,西南至吹河的势力范围,成立了准噶尔汗国,尔后膨胀的葛尔丹竟然打起了蒙古的主意,以图侵犯吞并之,康熙帝为确保京师安全和边疆安定﹐曾三次率军亲征漠北血战葛尔丹。

终于在康熙35年,清军于昭莫多击溃葛尔丹主力,葛尔丹在此战中众叛亲离服毒自杀,此战成功的遏制了准格尔,尔后喀尔喀蒙古被纳入大清版图。为大清疆域最大化实现了第一步基础。


到了雍正一朝,准噶尔的势力并没有被完全消灭,1727年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又在沙俄的授意下,大肆的叛乱反清,雍正帝接过康熙的衣钵继续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战斗,在雍正一朝,进行了和通泊之战,光显寺之战,历经此二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遂于雍正12年向清廷请和罢兵。

(图为1820年乾隆传给儿子嘉庆的疆域图)

到了乾隆一朝,乾隆10年之时,乾隆听闻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乾隆下定决心派遣大军直捣贼穴,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完成最后的统一西北大业,此时大清的疆域达到了最大。

8

还是那句话,清朝哪里都可以喷,唯独版图这块要悠着点。

清朝入关后领土也是在不断变动的,疆域达到最大版图还是在乾隆在位时期,清朝从入关到康熙年间疆域并不大,直到1759年乾隆在位时期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一:乾隆时期的清朝版图

东北至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

西北至帕米尔高原;

西南至喜马拉雅山;

南边大致和如今相似;

东至东日本海与东海;

乾隆在位期间的最大版图国土面积高达1310万平方公里。

二:乾隆时期疆域不断扩张

乾隆在位60年,1711年出生,1736年开始执政,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可以说对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但维护了国家统一,还扩张了领土,完善对西藏、新疆的管辖。从此清朝版图达到巅峰,乾隆也自称是“十全老人”。


1739年至1957年,这期间一直对准噶尔叛乱进行平定,最终统一漠西蒙古 ;

1740年,派张广泗率军前去平定广西、湖南苗叛;

1755年,乾隆发兵5万进攻伊犁,向达瓦齐发起进攻,1756年,乾隆收复伊犁,并对其进行军事治理。

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

1792年,击败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并于次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一文献成为中国对行使西藏主权的重要证据。

至此,整个清朝时期在乾隆在位期间拥有最大版图。

【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9

既然提到了“版图”一词,我想对此问题最好的回答,莫过于梳理清朝皇帝编纂的舆图所描绘的疆域范围,这才算是回归了“版图”的本义。

我们都知道,随着16世纪耶稣会士的东来,西方的地理学(Geography)知识以及制图学(Cartography)技术也传入到中国,并在清朝入关后得到满洲上层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朝皇帝们采用绘制舆图的手段,记录帝国统辖的疆域范围,从最早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到雍正《十排图》,再到乾隆《内府舆图》都是这一趋势的成果体现。

这些由不同皇帝下令测量、绘制的地图,所反映的疆域范围自然也是不同的。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 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间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传教士雷孝思(Jean-Baptiste Regis)、白晋(Joachim Bouvet)和杜德美(Pierre Jartoux)等人,与中国学者何国宗等会同清朝各地方官员、士兵等,共同参与测绘疆域的成果。不过,有两块区域却没有得到精确测量:

其一是西藏。康熙时期,传教士并没有亲赴西藏测量,而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派遣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喇嘛及理藩院主事胜住前去测量,且这一行人在途中恰逢策妄阿拉布坦派兵侵藏,故测量成果只在拉萨一段,并没有勘测完成。当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当时的青藏高原是由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以及达赖喇嘛等宗教领袖所统治,直到清朝入藏驱准,才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实现“诸番悉心归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图”的局面。

清朝对西藏的精确测绘,是乾隆十五年(1750)清朝平定朱尔墨特纳木札勒之乱后才发生的事

其二是新疆。康熙时期对新疆的实测只到哈密一带,往西难以再进行,这是由于当时的天山南北由准噶尔汗国所统治。直到乾隆年间,清朝战胜准噶尔汗国及大小和卓的势力后,才将新疆纳入到中国的疆域范围

随后,清朝分别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二十四年(1759)和乾隆三十九年(1772)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疆域进行了三次测绘,范围不仅将哈密以西北疆的伊犁地区,以及南疆的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甚至还有中亚的临部。最终形成的乾隆《内府舆图》较康熙《皇舆全览图》的范围大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清朝达到最大版图,是在乾隆皇帝的任上。

10

满清殖民帝国殖民地最大时期在乾隆酋长时期。当时中国被满清殖民统治中。

满清在大与中国人也没半毛钱关系,看看俄国人有没有人为比满清帝国大的多的蒙古帝国骄傲。我中国人总是不敢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得到进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