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谥号其实就相当于盖棺论定,是给死后的皇帝做出的一个评价。那帮家伙怎么说自己,只有做了鬼才能知道啊!

那帮家伙能给自己弄个什么谥号?既然皇帝人都已经死了,嘴长在他们脸上想管也管不了。

万一他们给自己弄个恶谥怎么办?

谁不想死后落个好名声啊!所以为了稳妥起见,最好就是不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这事儿最好还是生前搞定。

可是谥号是等他人死后,总结其一生才能定的。总不能才活了一半就鼓捣出一个谥号来吧!很多皇帝还想再活五百年呢,毕竟谁也不想第二天就死是吧。

再想讨皇帝欢心的那帮人,也不会拿谥号去讨皇帝欢心。让皇帝早点儿定好谥号,你让皇帝怎么想,诅咒他早点儿死吗?那帮御史言官们正愁抓不住你的把柄呢!

可是总有那么一天,皇帝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为了确保死后落个好名声,所以有些皇帝也就给自己定好了谥号。

当然这事儿不能摆在明面上,毕竟皇帝还没有被架出去崩了不是。所以只能偷偷地暗地里进行,要让人们都认为是死后才定的。

看看历史上那些皇帝的谥号,除了亡国的、被废的几个之外,就没有被上恶谥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最佳贡献者
2

谥号到底谁来定?

皇帝可以生前给自己定谥号(暗示或者明示),不过很多皇帝忌讳死亡,一般都不会提前给自己定“谥号”。再者,就是皇帝自己定了“谥号”,后继任的皇帝或者臣子有时未必苟同。

如果皇帝“暗示”或者“明示”自己死后的谥号,继任君主和大臣同意了就会按照去世皇帝的意愿来,等同于提前定了自己的“谥号”。不过谥号都是由继任君主、或者前朝遗臣定,死去的皇帝做不了主。(汉武帝像,据说他生前暗示了自己的“谥号”为“武”)

皇帝谥号称呼的发展?

中国称“皇帝”开始于秦始皇,除了秦朝的两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之外,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谥号绝大部分是由后世皇帝、新王朝皇帝、旧王朝大臣(灭亡王朝)拟定,因此亡国皇帝的谥号大都有两个或者更多,一个是新王朝皇帝定的,另外一个是旧王朝的遗臣定的。

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如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的谥号是“光武”,汉献帝刘协,他的一个谥号就是“孝献”,这是曹魏给出的,另外一个谥号是“孝愍”,这个是汉朝遗臣给定的;唐朝之后的皇帝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庙号;明清时期的皇帝大都称年号,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这些都是年号。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过所有皇帝未必按照这个规矩称呼。(清朝皇后的谥号碑)

给自己定“谥号”的皇帝是谁?

其实有些皇帝在生前也有很多暗示后继皇帝或者主要大臣给自己定一个什么类型的“谥号”,一般不会给自己定。

据说,汉武帝也给自己定了谥号“武”,不过历史记载没有,很可能是暗示了自己大臣定什么样的谥号。

魏明帝曹睿被认为是有确切记载自己定“谥号”的皇帝,这是有确切记载的。魏明帝曹睿刚刚即位就把那些托孤大臣抛在了一边,自己掌握政权,政由己出。曹真、张郃、司马懿等是他重用的名将。(曹睿剧照,历史记载他明示了自己死后的谥号为“明帝”)

226年5月,只有22岁的魏明帝曹睿继位,东吴、蜀汉、鲜卑政权看到新皇帝即位,都纷纷起兵攻打曹魏的地盘,期间经历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全部无疾而终,没有给诸葛亮任何可乘之机,最后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北方鲜卑政权的新领袖轲比能也被曹魏的刺客杀死,鲜卑短暂统一后陷于内部混战,北方威胁解除;攻灭辽东公孙渊,东北的威胁解除;南部孙权的几次攻击也成功抵御了。

曹睿执政12年,权力始终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在后期取得成功后,大力修建洛阳的皇宫。238年,曹睿病重之时,明示继位者和主要朝臣定下了自己的谥号为“明”,意思自己和汉明帝刘阳类比。

曹睿死后,朝臣和即位的曹芳按照曹睿的意愿定下了曹睿的谥号为“明帝”,因此曹睿的庙号是继任者和朝臣给出的,并非曹睿自己定了谥号。


有些皇帝生前可能或明或暗定下了自己的谥号,他们希望自己的权力在死后继续延续。

3

中国从秦朝开始才有皇帝,秦朝不允许皇帝死后臣子们给自己议定谥号,所以宣布废除谥号制度。嬴政就叫“秦始皇”下一代就叫“秦二世”,再下一代就叫“秦三世”。

秦始皇说:“谥号制度就是让臣子议论君主,让儿子议论父亲!废除谥号制度,以始皇、一世、二世往下传,传到千千万万世。”

刘邦建立汉朝后,恢复了这一制度。

谥号制的本质就是,根据一个皇帝生前的性格、创下的功业,选择一个合适的谥号,去评定他的一生。

所以说皇帝当然不能给自己定谥号,他也不好意思去自己评价自己,更何况这不符合礼法。

但是每个王朝的第一任皇帝例外,第一任皇帝没有谥号,只有庙号,通通称之为“高祖”,例如刘邦就是汉高祖。

秦朝才有皇帝,但是不允许臣子在皇帝死后用谥号评价皇帝。

汉朝是第二个有皇帝的朝代,汉朝也是第一个用谥号评价皇帝的朝代。

4

谥号死后才定的,一般皇帝都很忌讳,所以唐朝开始,皇帝活着的时候不叫谥号,叫尊号【皇后的叫徽号】,当然,尊号/徽号变成谥号后,还会累加一些词上去。

唐朝之前的案例。刘备也给汉献帝上了谥号,叫汉愍皇帝,只是不被各界接受,普遍还是叫汉献帝。楚成王重病将死前想废太子,结果太子先下手为强,控制了楚成王,并把准备给楚成王的谥号为“灵”的事告诉楚成王,楚成王硬是吊着一口气不瞑目,最后吓得太子把谥号改成“成”,楚成王松一口气挂球。【这是恶谥之一,上、平、下、私四种谥号中,下谥为恶谥,就是骂人的,否定。炀、厉也一样】

生前有尊号的很多,不过大多都是皇帝失去权力后,别的掌权者给皇帝取的。【唐朝开始,可能虚荣心的缘故,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

比如唐玄宗在739年就得了一个“尊号”叫: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同治就给自己的生母上了徽号“慈禧”,后来每逢庆典累加上去,最后多达16个字,慈禧死后又增加了又加7个字上去,变成23个字的谥号。

但是历史上这么多皇帝,给自己定谥号的也不是没有。比较常见的多是通过暗示什么的,比如刘彻晚年觉得自己穷兵黩武【“穷兵黩武”是中性词,在加上“开疆扩土”之类的词语,会变成褒义词】,配得上“武”字,就暗示过手下。

当然,也有奇葩给自己定下谥号的,比如曹叡,给自己定了谥号叫“明皇帝”,庙号“烈祖”。然后曹魏就有了三个“祖”。

5

中国的皇帝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不仅是皇帝就连臣子死后也会有谥号,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而谥号便是对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死后的定论,既然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自然有好也有坏,有些人一辈子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死后能有一个好的评价,文臣追求文正的谥号,而武臣追求武忠的谥号,皇帝最好的评价不外乎文或武皇帝,李世民死后的谥号便是文皇帝,后又被追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可谓是显赫之极。

秦始皇死后只有庙号没有谥号,也和嬴政生前的言论有关,谥号从周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然而当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认为谥号是“则子议父,臣议君也”,故此便废除了这个规矩,可见秦始皇的霸气,但是后代给前朝皇帝上谥号的例子也有不少,但就是没有人敢给秦始皇上谥号,一方面是尊重秦始皇的意愿,另一方面秦始皇的功过实在难评。

对于秦始皇到底该怎么定论,也有好事的后人妄断,给了秦始皇一个霸皇帝的谥号,只是没有得到当世朝廷的承认,也就当不得真,但是以秦始皇的功绩,给他一个文武皇帝的谥号也不为过,嬴政和李世民都是古往今来,为数不多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

所以皇帝在生前给自己取好谥号,死后一般不会直接用,需要根据评价具体来定。

6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去皇帝功过是非给做出的评价,皇帝即使想让后人用自己想好的称呼,奈何他也没法亲自监督啊。

7

肯定不能啊。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还有,一般在唐代之前。称某个皇帝一般都是称他的谥号,例如汉武帝等,但唐代以后谥号由原来的一两个字变成好几个字,直到清朝皇帝最多二十几个字,这样我们称呼起来就太麻烦,所以你会发现从唐朝以后,陈皇帝一般都是称他的庙号,再后来称年号!

还有一些名人。历史名臣,在他们死后皇帝一会给他们上。谥号,比如说欧阳修。欧阳修陵园就在我们这儿附近。但是陵园的牌匾上写的是欧阳文忠公陵园,文忠就是他的谥号,再比如说。中国近代史的名臣,曾国藩。我们后来的人称他也会成为曾文正。文正就是他的谥号,还有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他的谥号好像也是文忠!

再普及一点小知识。像那个康熙王朝。上面,我记得有一个桥段。上面的那个皇太后,他说我孝庄皇太后怎么样怎么样。如果导演够严谨的话,这句台词是错误的。人还没死,怎么知道自己的谥号呢?呵呵........

喜欢我的话,请关注我吧。

8

谥号是皇帝死后的继任者追封的评价,是由后人来裁定的。活着的时候是不会为自己取好谥号的,生气为自己取谥号,那不就成了诅咒自己早死吗。

9

中国历史上君主的谥号主要有三种,好的有文、武、景、宣、睿等等:带有同情色彩的有怀、哀、殇等等;恶评的有厉、炀、幽等等。绝大部分君主的谥号都是好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那些早逝的用哀,如汉哀帝刘欣。恶评的基本都是灭国之君,如隋炀帝、周幽王。

君主的的谥号是死后起的,这是几千年的传统礼法,一般皇帝是不敢违背大的传统礼法的,历史上除了秦始皇,他认为后人评价先皇不好,取消了这个制度。历史上唯一就秦朝皇帝没有谥号。 皇帝为什么生前不给自己起个谥号?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的重要性是循序渐进的。

第一,不好起。人总想说自己是好的,尤其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你给自己起的再好都觉得不够,但是你总不能说自己比“尧舜禹汤”还要伟大,那一定是疯了。还有就是活着总是想着自己谥号,盼着自己早点升天,哪个皇帝不想长生不老的。

第二,不敢起。皇帝生前给自己起谥号,那是破坏了传统制度的。你破坏了制度,下面的文臣就要骂你,而且是轮番的不停骂。他们不怕死,你违反制度,他是正义的,你杀了他,他正好青史留名,皇帝留下个恶名。除了明朝以外,其余的朝代是不能够随便杀大臣的。唐太宗那么强势的一个皇帝,不也天天给文臣们骂的在后宫拍桌子。

第三,没必要。要知道,我国历史上先皇驾崩,继位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给爸爸起谥号,肯定是好的,谁也不愿意说我是混蛋的儿子吧。至于那些亡国之君,后朝给前朝起的谥号,肯定是差的,你是好皇帝为什么我还要推翻你?

所以历史上的皇帝是不会生前给自己起个谥号的,必定是后人对他一生评价之后给他一个谥号。

10

这对中国古代帝王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毕竟人死如灯灭,无论你生前如何煊赫不可一世,死后也只能任人摆布,万一出现逆子贰臣,非要弄个恶谥岂不遗臭万年?

《左传·文公元年》冬十月,以宫甲围(楚)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这段记载有灵异色彩,不能特别当真,却真实反映了帝王们的顾虑。

既然题主能想到生前自拟,人精帝王当然也能想到。问题是自拟谥号有违“盖棺定论”传统,于礼不合,而且这么干也不太吉利,有诅咒自己之嫌。

所以有些帝王会对重臣暗示自己想要的谥号,有传言说汉武帝谥号就是他生前授意近臣的。

但还是会有帝王觉得缺乏保障,于是以正式档案形式确定:

《三国志·明帝纪》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魏明帝曹睿号称明君,却干出这种极其“无礼”的荒诞之事,为后人讥议:

裴松之注引孙盛曰: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於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