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对俾斯麦的印象是历史课本上描述的:铁血宰相。很多人应该认为俾斯麦是一个好战分子,残酷冷血之人,但实际上俾斯麦最重要的才能是外交。
俾斯麦与李鸿章合影,实际上俾斯麦要比李鸿章大,但是从图像看明显李鸿章更苍老
是的,你没听错,俾斯麦外交才能才是他成功关键。在俾斯麦统一普鲁士的过程中,有三次重大的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而这三次战争,只有普丹战争是普鲁士主动挑起的,但这并不代表俾斯麦不愿战争,因为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都是俾斯麦一手促成的。
我们先看普丹战争,可以说普丹战争吹响了俾斯麦统一普鲁士的号角。普丹战争的起因是丹麦和普鲁士就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争端。这两个地区的族裔较为复杂,石勒苏益格居民以丹麦裔为主,荷尔斯泰因则以德裔居民为主并且还是德意志邦联成员,本来这也没什么问题,各过各就行了呗,但是问题妙就妙在在1640年签署了一份里伯条约规定: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永不分离。
有争执就有操作的空间,而俾斯麦就像一只埋伏在猎物旁边的饿狼,只要给他一丝机会,他就能迅速咬断猎物的喉咙。1863年,丹麦颁布了新的宪法,但是好巧不巧的是丹麦国王在签字前去世了。而他的继承人并没有得到上述两个地区的德裔的承认,于是普鲁士就以德意志邦联的名义占领了荷尔斯泰因。
俾斯麦在派兵占领荷尔斯泰因后并没有宣布把它并入普鲁士,而是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丹麦废除新法,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又无法接受的条件。在这件事上,普鲁士虽然牢牢的占据主动权,但是它并没有给欧洲各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架势,更没有展现出侵略者的姿态,相反它却像一个当地的解放者。
与此同时,俾斯麦一方面拉拢德意志的另一主要国奥地利,奥地利和普鲁士不同,它虽然和普鲁士一直争夺德意志邦联的地位,但是它的成分复杂,所以它在最初并未明确表态支持荷尔斯泰因,以免引起非德裔的不满,而普鲁士此举却赢得了多数德裔的支持,这也为后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创造了基础。
俾斯麦一方面拉拢奥地利和丹麦宣战,另一方面由于普鲁士在俄国镇压波兰起义时提供的援助加之,俄国表示支持普鲁士,而法国也因从其它方面获取的利益表示支持丹麦,英国虽然表态支持丹麦,但是它最终还是执行一贯的看客政策,完全没有给予丹麦任何实质性的援助。
尽管俾斯麦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但是如果丹麦方面妥协了,表示不再干预上述争议地区,欧洲列强就有了出兵的理由,而普鲁士作为一个新兴小国会被他们一拥而上,吞的渣都不剩,所以俾斯麦又营造了一种英国一定会出兵支持丹麦的假象,让丹麦相信英国的态度非常强硬。最终让丹麦没有妥协的理由,不得不与普奥决战。
普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俾斯麦已经开始着手对付奥地利的问题了。其实普丹战争时,俾斯麦拉奥地利入伙就已经开始算计奥地利了。奥地利本来就不愿意管这一档子事,奥地利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自身矛盾已经让它举步维艰了,但是俾斯麦出色的外交能力终于说服了奥地利一同向丹麦宣战。
普丹战争最终结果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归两国共管,这就为普奥战争埋下伏笔。不就之后俾斯麦就诱使奥地利对普鲁士宣战,在普奥战争取得胜利后,出人意料的是俾斯麦并未趁胜追击,而是极力促成了和谈。因为他有更长远的计划,那就是统一德国,首先需要普鲁士承认德国邦联解散,德国邦联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最大的障碍,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得寸进尺只会让更多国家卷入战局,这对新兴的普鲁士严重不利,而且他已经计划联合奥地利,俄国来孤立法国了。
法国拿破仑三世曾叫嚣:德意志永远不能统一,必须一分为三。一直想要恢复拿破仑一世的辉煌,这才是普鲁士最大的威胁,俾斯麦对此洞若观火。于是不可避免的普法战争开始,于是俾斯麦一手促成了三皇联盟,即德皇,俄皇,奥皇组成攻守同盟,进一步孤立法国。对于一个松散的德意志,维持现状保持稳定让它有时间消化内部矛盾,打造一个统一国家,外部环境尤为重要,否则一旦发生战事,尚未融合的德意志可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俾斯麦通过游说,把面临法国威胁的南德4个邦国与普鲁士结盟,共同抵御法国。在普奥战争中,法国曾以比利时为条件保持中立,但在普奥战争后,俾斯麦没有反对法国兼并比利时的计划,但是他却游说英国俄国,让英俄出面制止法国的行为。俾斯麦合纵连横的手段简直层出不穷,而且一贯套一环,让人很难不跳入他设好的陷阱。
俾斯麦让一个小小的普鲁士在欧洲列强夹缝中游刃有余,并且通过合纵连横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最终把统一了德意志全境,并把它打造成了世界一流强国。就拿战国来比喻的话,俾斯麦就像把处于四站之地的韩国,通过合纵连横击败了击败了另外的六国,这种手段放在任何国家都是出类拔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