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夏,伴随着太平军攻入清江南大营的隆隆炮声,太平天国,这个发端于两广的造反政权也迎来了其“国势”的巅峰。但是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上层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直接造成了太平天国诸王之间互相攻伐的内讧惨剧。虽然这场内乱最终因为洪对大部分“当事者”的“清洗”与翼王石达开部的进京“勤王”而暂时平息,但太平天国也因此而元气大伤。不久,仅存的“首义诸王硕果”翼王石达开因不堪洪秀全的猜忌愤而率本部“离京西征”,更使这个政权变得无比虚弱。(北王韦昌辉等在血洗东王府)而就在此时,在清政府一批军政要员的呼吁下,湘军统帅曾国藩重新出山,并对围剿“长毛”(即太平军)的计划进行布置。为了达到在短时间内消灭太平天国政权的目的。曾专门委派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李续宾来统领东征的湘君主力。而李显然不负其所望,不仅协助湖北清军攻破了太平军在赣北的重镇九江,还歼灭了近两万的富有作战经验的太平军精锐。(林启荣战死九江)为了扩大战果,骄横的李续宾稍作休整后即率军进入皖中,企图将尖刀直插到太平天国的心脏上。但是李的这步险棋显然并未“大功告成”,反而在孤军深入中被太平军全歼于三河地区。摇摇欲坠的“天国”也因这场胜利而暂时转危为安,又苟延残喘了六年之久。那么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其是如何打赢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的呢?(湘军因其强悍的战斗力而成为了太平天国在后期的劲敌)防守部队的“满分配合”先说皖中地区太平军的防御力量表现如何。安徽中部因其作为南京屏障与能够为太平军提供丰厚的钱粮的优势条件而颇受天国上层重视。虽然后来因天国内讧与继之而来的“翼王出走”而使这个地区防御力量大大削弱,但洪秀全等仍为此地区的经营煞费苦心,并在此地区屯驻了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部队,除此之外,太平军又历来以擅守闻名(极善于构筑一定技术含量的防御工事),这便更使太平天国三河守军如虎添翼。因此清军从此地区的突破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李续宾将兵锋直指皖中重镇庐州(即合肥)的同时,太平军在自身守备力量有限的前提下还派出了小股的机动部队运动至外线进行骚扰与阻滞,也为其后方的防御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清军在围攻三河镇)而在李续宾所部直接进攻皖中枢纽三河镇的时刻,太平军还专门在镇外布置了土墙配配备以防守部队以实现互为声援的防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湘军的进攻锋芒形成了减弱的作用。在后来太平军援兵开到后,守军更是在吴定规的指挥下积极出击为援兵分担压力,皖中地区的太平军防御部队这番努力可算是“满分配合”了。可是毕竟其兵力有限(又是分散防守),所以战争胜利的希望还是被寄托在了其援兵身上。英王殿下的“满分救援”英王陈玉成可算是太平军中的风云人物了,其十二岁参军,在西征军进攻武昌时第一个杀上城头,而在后来太平军第一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役中,其凭借着孤身一人驾一小舟杀入被重重围困的镇江城送信从而使太平军里应外合大破清军的赫赫战功,在太平军经历内讧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更是成为了太平天国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在其得知安徽中部(也是其大本营)被围后,其除第一时间率轻骑赶回皖中并布置部队包抄清军后路外,又向李秀成等部及时送出了“求救信息”,而其及时有效的部署调动也在无声无息中使三河地区的太平军与清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虽然说后来所传的10万太平军对战七千清军略有夸张之处。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兵法精髓,英王陈玉成也算是参透其中一多半了。“忠王殿下”献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陈玉成所统率的一部开抵战场之后,湘军李续宾部也察觉到了太平军援兵进入战场的动向。其当即布置“六营人马”积极出击对陈玉成部发起反冲锋。而陈玉成部此时主力因时间仓促等原因尚未拧成一个拳头,再加上太平军所部同进犯清军相比在作战经验积累与武器配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刚到达不久即陷入同清军打援部队的僵持中,英王的“口袋阵”极有可能功亏一篑,但就这千钧一发之际,李秀成所部也顺势到达了战场,并在浓雾掩护下发动了攻击。三河守军也倾巢出动,李续宾所部终在“三方联合打击”的压力下(清湖广总督官文曾得到李续宾求救文书,但却置之不理)全军覆没。太平天国也因此而转危为安。如果说李续宾是一只骆驼的话,那么李秀成作为压垮其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丝毫不为过了。
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晚期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激战。此役湘军战败,名将李续宾阵亡,清帝国安徽、江西战情全面吃紧。而对太平天国来说,扭转了皖南被动的局面,太平天国安庆脱困,天京粮荒抒解,李秀成、陈玉成都封王,复苏了太平军后期军心、士气。
安徽,长江腰膂,俯仰吴越,是南京的西部屏障。咸同年间,太平军坐拥金陵,在安徽一带统治达10年之久。这里是太平天国统治时间最长、治理相对稳固的地方,对湘军而言,则是一片荆棘之地:1853年年底,清廷"救火队长"、 湘军楚勇统帅江忠源出任安徽巡抚,翌年败亡庐州(今合肥);1858年11月,湘军名将李续宾兵败庐州西南三河镇,湘军精锐尽失;湘军统帅曾国藩,在1860年坐镇祁门期间,也是险象环生。
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徽反复拉锯,乱世之下,生灵涂炭,清人王安定在著述《湘军记》中评价:"军兴以来,东南之乱极矣,然未有甚于安徽受祸之烈者也。"
1858年11月15日清晨,立冬不久,一场大雾席卷了安徽中部,巢湖平原雾气沉沉。庐州西南的三河镇到金牛镇方圆30里,更是被大雾裹得严严实实,咫尺莫辨,正如此时此地,身处十万太平军包围里的五千湘军,眼前危机重重,却不知出路。
突如其来的大雾,给试图突围的湘军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迷雾之中,酝酿着湘军史上最大的一场败仗。
"先清皖北,再图皖南",一个月时间,李续宾连克安徽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县
1858年11月3日下午,安徽庐州三河镇内外人马喧嚣,六千湘军屯兵镇外,与驻守三河镇的太平军彼此虎视眈眈。
这处广袤平原中河汊环绕的小镇,北倚丰乐河,西面和南面有小南河、杭埠河交错,周边是大片的圩田,一望无垠。太平军1853年进驻三河,将它作为太平军供给天京的粮仓,以及守御庐州的据点。清廷日夜担心太平军自庐州北上,北伐重演,将皖北一带视为心腹大患。
此前因攻克九江而升任浙江布政使的湘军统领李续宾,威名显赫,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浙江方面的官员再三请求朝廷派李赴任,湖北总督官文和巡抚胡林翼则希望李续宾先平定安徽,这与咸丰帝的想法不谋而合,遂命令李续宾留在湖北,图谋安徽。
湖北巡抚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之一,素以知兵、理财,罗致、推荐人才闻名。他也是官场交际的一把好手,就连贪劣庸玩、眼高于顶的湖北总督官文,也对他言听计从。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胡林翼的手段。李续宾就很不喜欢官文,不买他的账,从不巴结示好,遭到官文记恨。
李续宾希望出征安徽前能回家探亲一趟,一直未能成行,后来他又想把父母接到军中奉养,父亲以"乐山居,不喜城市"婉拒。在朝廷诏书的再三催促下,李续宾决定"先清皖北,再图皖南",率军从湖北出发,一个月时间,带着8000余人由南往北,深入安徽境内400多里,连克安徽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县,意气风发。当时没人想到,他告别胡林翼时流泪说也许此次再难见到父母,竟一语成谶。
李续宾在攻克桐城之后,与众将商议进取舒城及三河,部将丁锐义等人认为大军一路攻城拔寨,已是强弩之末,应该就地休整,等待援军再择机而动。而以曾国华为首的诸将认为"军锋不可顿"。曾国华是曾国藩六弟,素与李续宾意气相投,又跟他是儿女亲家。曾的想法,与李续宾长驱直入、以奇兵拿下庐州的初衷一致,于是李续宾决定继续进军。
兵至三河,庐州在望,李续宾既踌躇满志,又有几分担心:长途奔袭,部队已"伤损精锐,疮痍满目"。而每攻下一城,就要分兵驻守,目前他手上的兵力仅有13营近6000人,可以与三河守军一战,但如果遇到太平军的大批援军,则情况堪忧。
事实上,李续宾率兵北进安徽,正是抓住驰骋于安徽战场的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正和李秀成合力攻打清军扬州江北大营的这一战机。1858年夏天,经历了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而一蹶不振的太平天国,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李秀成分别任前军主将和后军主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双子星"。
未雨绸缪,三年前陈玉成指挥建造的城墙和九座砖垒,挡住了湘军的攻势
李续宾虽然在奏折中表态"成败利钝,非所计也",硬起头皮指挥攻打三河镇,但他也望穿秋水,希望湖北方面速派援军。
此时湘军的"超级奶爸"、湖北巡抚胡林翼因为母亲去世,回益阳老家丁忧。湖北军政由湖广总督官文主持,缺少了胡林翼的斡旋和敦促,清廷官场拖沓推诿的积习和满汉之间的仇隙一下子暴露出来。当官文收到李续宾请求增援的书信,将信遍示部下后,居然怪声怪气地说:"李九将军用兵如神,战无不胜,哪里有他攻不下的地方?难道还少了我们不成?"
李续宾求援不成,打时间差的想法也成了泡影。
比李续宾更年轻、善于杀回马枪的陈玉成,自然也明白战事瞬息万变、时间就是胜利的道理。他未雨绸缪,早在三年前,就命令部将蓝成春在三河镇造城。
城墙选址在河道最狭窄、圩埂最宽阔的小南河北岸,东面、北面的杭埠河和丰乐河河道宽广,以为天险。蓝成春还不放心,又在小南河南北两岸的圩埂上,建造了9座砖垒,南岸7座,北岸2座。造城工程,耗时一个月零三天,征用了一万多民工。为了提供城墙和砖垒的石料,三河周边的庙宇、牌坊几乎被拆光,普通人家的石磙、石臼、石门槛、砖墙及坟头石碑都被强行拆送筑城。
当陈玉成接到三河镇太平军守将吴定规的求救急报时,他正奔袭浦口,攻克清军的江北大营,他令吴坚守三河,自己星夜回援,同时令驻庐州的太平军联合捻军横切西南,阻击湘军从舒城的援军。他还上奏天王洪秀全,请调苏北战场的李秀成驰兵支援,形成合围之势。
李续宾一军抵达三河镇的当天,就发起了进攻,一连三天,在付出了1000多人的代价后,终于将太平军在小南河圩埂上的9座砖垒拿下。太平军守军损失7000余人。三河初战,湘军和太平军的战损比是1比7,李续宾却眉头紧锁:援军迟迟不到,湘军现在打不起消耗战,尤其是作为军中主力的数百善战勇士,死一个就少一个,他十分恸惜。
心思缜密的他,这两天也一直在琢磨:为何太平军会在河的南北两岸都设立砖垒?难道是专候我们渡河后包抄后路?于是,他将主力北渡的同时,将南岸的砖垒拆去,命令部将李续焘驻守南岸--李续焘是他的族弟,十分亲信。
11月7日,正当湘军北渡时,陈玉成出现在三河镇西南30里的金牛镇。随后数天,太平军蜷缩三河城内的4000老弱残兵,依仗三河的坚墙和工事,抵住了湘军的攻势。李续宾犹在感叹:"贼亦能守,惜其为贼!"一个星期后,李秀成赶到了三河镇东南25里的白石山。
陈、李两军,号称10万之众,连营数十里,湘军前路不通,而退路已绝。
"贼能战,我亦能战!"湘乡人的霸蛮,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雾搅乱
李陈天师灭那群走狗如卷席。
太平军的包围圈,每天都在缩小,从最初的三十里,转而缩小到十里,一个星期后,数里之外,湘军将士就能听到太平军人马的嘶喊。被困湘军兵力粮草都近枯竭,所能依仗的,只有此前占据的几座太平军砖垒。
李续宾站在砖垒的最高处远看,十里之外,密密麻麻的都是太平军的人马。李续宾没有采纳部下退守舒城、桐城的建议,还妄图负隅顽抗,竟想出来偷袭驻扎在金牛镇的陈玉成大营北方,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就在11月14日晚上,湘军七个营的兵力,分三路奔袭金牛镇,第二天黎明时在距三河镇15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与陈玉成的部队接火。湘军这次出动的都是营中精锐,双方甫一交手,太平军佯装败退。
竟以为瞥见一线生机的湘军趁势追赶,预备突围。然而,这一切都被太平军看在眼里,其结果是被太平军一锅端。立冬前后的皖北地区,早上起雾,本来颇为常见。可是大雾里咫尺莫辨,双方士兵们眼前只剩下白茫茫一片。追击变成了被包围--有的湘军士兵人困马乏,脱离战场准备回营吃饭,在圩田里七拐八拐迷了路,走到了太平军的营地里,因为口音不合,口令对不上,双方又是一场肉搏。同样,太平军里也有士兵误闯湘军营地。场面极度混乱下,湘军派出的这七个营,大部分被陈玉成率军围在了三河镇附近一个叫烟墩岗的荒草岗上。
李续宾的最后一战,"仗剑怒马出,僚佐以下从者六百余人,赴贼深处"
李续宾闻讯心急如焚,几次组织突击营救而不得。此时,驻扎在白石山的李秀成听到三河镇方向的炮声隆隆,率部摸到了战场,三河镇守军也倾巢而出。李续宾的大营被团团包围,太平军的炮火打过来,把湘军营房里的炊具炸得稀烂。
李续宾困守大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三分之二的兵力,在烟墩岗被陈玉成一口口吃掉。太平军合围之后,将丰乐河的河堤掘开,河水将圩田灌成了水洼,湘军突围举步维艰。同时又把火把投掷到湘军的帐篷上,由于帐篷被雾气浸湿,没有点燃。湘军炮弹罄尽,就用破碎的铁锅、瓦片代替,开炮还击。双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固守南岸的李续宾族弟李续焘不愿白白送命,率领本营兵马趁乱逃往桐城。李续焘也真是惊魂未定,当太平军追击湘军溃军时,他又弃城而逃,将桐城拱手相送。
身陷重围,主力被歼,亲信将领叛逃,战局的极端不利令李续宾心急如焚,11月15日晚上,李续宾与众幕僚将佐商议,有人建议趁着大雾逃脱,李续宾摇头竟还大言不惭道:"军兴九年,皆以退走损国威,长贼志,予当血战,多杀一贼,即为民多除一害。"
他知败局已定,写下了遗疏稿,又草草写了几行家书,将其交给部将周宽世,嘱咐他突围后,带给在湖北的弟弟李续宜。随后"仗剑怒马出,僚佐以下从者六百余人,赴贼深处"。
这是他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
猎户出身的"湘军中第一悍将"就此毙命,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
1858年11月15日,湘军将领李续宾在三河战役中壮烈殉国时年41岁。李续宾阵亡后,包括周宽世、丁锐义、孙守信在内的几位营官,收拢湘军残部,在残垒中又跟太平军战斗了两天。周宽世在弹药耗尽后率亲兵突围,身负重伤,中途落水,身上的书信全部遗失。
三河战役胜利后,太平军连攻克了舒城、桐城、潜山。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不久后被封为"英王"和"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封王时,李36岁,陈22岁。
湘军方面,听闻李续宾身亡、6000精兵损失殆尽的消息后,在家丁忧的胡林翼当场呕血晕倒,自责之余,感慨"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曾国藩"哀恸慎膺,减食数日",他的六弟曾国华也在三河战役中阵亡,为此,曾氏五兄弟中最小的曾国葆,1859年改名曾贞干投军,后转入曾国荃军中,围攻安庆。
作为理学大师罗泽南最赏识的弟子,李续宾猎户出身,并没有取得科举功名,却靠 "克复四十余城,身经六百余战" 建下的战功,获得了实授布政使的文官官职,死后还追赠了巡抚衔、追封三等男爵,《清史稿》称之为"湘军之杰",为湘军中第一悍将。
从有限的记载来看,李续宾外表沉稳、内敛,性格刚毅。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他早年的两封亲笔信,笔锋锐利、刚劲,字如其人。《帝国余晖》作者王纪卿评价李续宾为"渊默胜雷"。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另外湘军孤军深入,疲敝少援,也是原因之一。
到了1858年,清军已经接连攻克武汉,九江等长江重镇,湘军水师已经可以纵横长江往来运输兵勇粮饷枪弹控制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现在清军的目标只有安庆,打下了安庆,整个长江就全部打通了,清军就可以直下天京。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三位大清重臣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清军都兴阿,李续宾带领精锐1万人开始进军安全。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图为天京天王府大殿。
太平军发起反击连败名将夺取安徽省会
安徽省会庐州丢了,原来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突然率军出现,杀死知府击溃万名绿营夺取庐州。
此时浙江的清军也发生了崩溃。太平军后军主将李秀成与前军主将陈玉成联合大军攻击清军江北大营,首战就在乌衣击毙清军4000名,次战大败清军名将冯子材,冯子材的5000清军只逃回300多人。随后太平军直接突破江北大营,阵斩副都统乌尔恭额,召斐音保等10000多清军。随后太平军乘胜追击连下扬州,天长,仪征,六合等各城。
现在慌了神的咸丰皇帝赶紧直接下诏命令前线的李续宾赶快去庐州。攻克九江的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是清军著名的战将级人物,可是就让他带领8000士兵就一路攻击前进,深入太平军势力范围,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
图为清军火枪部队。
湘军8千精锐长途行军数百里赴安徽救火
李续宾不愧名将的称号,以8000湘军行军400里,连续收复安徽太湖,潜山,桐城等各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经过几百里长途行军作战,部队已经非常疲惫,而且直到现在都只是与小股太平军作战,并没有遇到太平军野战军团,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太平军主力军团就会突然出现在面前。
那么现在是就地休整,等待援军,再考虑进一步的行动。还是军锋不可顿,以奇兵出击,直下庐州。最后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坚定了李续宾继续前进的想法。富贵险中求,大军继续向前拿下前边的三河镇,后进军80里外的庐州,建立一个让人震惊的大功。
三河镇是一座交通要冲型小城,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在3年前就已经在这里修筑城防。上万民工拆掉附近几乎所有的寺庙,牌坊,墓碑和砖墙,拿走了几乎所有石磙,石臼,石门槛用来修筑9座碉堡和城墙。太平军在三河的守将叫做吴定规,这哥们连续向陈玉成报告求援。那时陈玉成正在浙江到处追打清军,他告诉吴定规带领好他的1万守军坚守三河,等待他回军救援。
陈玉成数万大军将数千湘军团团包围
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逆流而上,包抄对方后路,大胆集中所有精锐部队10万大军云集于三河镇周围,其中有阻援的,有外围包围防止清军逃跑的。而李续宾的湘军只有不到6000人,幕僚们 就劝他赶快突围,但李续宾认为“贼能战,我亦能战”,而且在附近的桐城还有留守的3000湘军呢。就是真打起来,8000湘军精锐也不害怕几万太平军攻击。但是当李续宾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妙的时候,还是在10月9日下达了突围令,当天夜里整个三河镇周围起了大雾, 浓浓的夜幕笼罩下湘军开始突围,可是刚走出几里地就发现,周围全是太平军的营垒。陈玉成的大军在清军营垒外几里地以清军大营为中心密密麻麻修建了数十座营垒,在外面还设了多支伏兵。你就是突破包围,在外围还会被击败。
湘军气势汹汹的把辫子盘在剃光的头上,挥舞起军旗,举起绘满可怕图纹的竹 盾,排列成连环枪阵,每层六人,以二人为一叠,三叠为一层,前一叠二人伏地放枪,第二叠二人跪地射击,第三叠二人站立射击,三叠六枪齐放。放枪完毕,每叠左右回旋到队尾,第二层六人上前一步,如前所述,开始射击。其他刀矛队掩护鸟枪手和抬枪进行根本不怕浪费火药的全速射击,震耳欲聋的前进。湘军一出来先是 击败了陈玉成的前哨部队。但是李玉成适时赶到,陈李两军发起反击。
排列成阵型的清军。
清晨太平军开始唱赞美诗 随后高喊杀妖
清晨,太平军开始晨祷,一位牧师朗读祈祷文,随后全军唱起圣歌,再唱赞美诗,赞美颂。感谢天父皇上帝,魂得升天。祈祷完毕,现在轮到降妖除魔,杀伐清妖的时间了。几万太平军在空旷的旷野上齐声高呼杀妖,声震天地,发起排山倒海的冲锋,这是太平军最精锐部队与湘军最精锐部队的交战。湘军左路游击李运络营首先发生崩溃。随后各营都抵抗不住太平军的高压进攻,相继崩溃。
李续宾撤回营垒,转入防御。大家都知道湘军最擅长的就是筑营,每到一个地方先修筑营寨,最外层是各种拒马,中间是1-3道3米多深的壕沟,最里面是2米多高 的围墙,围墙厚度可达3米,人可以站在子墙上向外射击。如果按照平时的做法,太平军不会很快打破湘军的防御,毕竟太平军也没有什么大炮,无法一下就轰开土墙。
夜雾中湘军遭到大队太平军白刃战重创
但是这次湘军夜雾出击,遭到太平军野地白刃战重创,整个组织混乱,伤亡太大,结果被陈玉成追上来一下子就打破了湘军7座堡垒,截断湘军河提。
当全副红黄两色装束,包着头巾的太平军冲进湘军中军大营后,白刃战立刻爆发。李续宾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自尽身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被太平军阵斩。残余湘军在坚守2天以后,于11月18日,被太平军突破营垒。至此湘军最强的两大头牌中的一个李续宾部遭到了全歼性打击。
胡林翼哀叹道:“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敞邑弁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而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
我的回答很短,当初张灵甫如果看过三河大捷,就不会有孟良崮之败。四个字:自不量力。可惜满清几年才筹集起来的一点精锐,说没就没了。太平天国是两个壮汉打一个满清累汉。胜负在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很久很久以前,小编是从一篇网文《湘军历史上虽败犹荣的三河镇之战》中了解三河之战的,尽管那篇网文的硬伤很多,但小编还是认为,题目没啥毛病。
你想,李续宾在三河时兵力为六千人,而太平军的兵力虽然没有确切数字,却多过敌人数倍。李续宾为了报答君王,孤军深入敌人的重地,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力战到了最后一刻。
于是,一个孤独、傲岸的悲剧形象屹立于三河之巅。小编除了献上膝盖,别无他法表达自己如涛涛江水般的敬仰之情。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小编转念一想,大敌当前,你偏要屁颠屁颠跑到敌人的重地,结果全军覆没。李续宾让我想到了太平天国中的石达开,都是孤军深入、自不量力。悲情值是高到了顶点,但脑子……咦,脑子呢?
李续宾像
最后,小编开始查看一手资料,深入了解这次大战。看罢,不禁掩卷叹息:湘军的失利与李续宾的人头猪脑脱不开干系。尽管李续宾横看不像人头猪脑,竖看不像人头猪脑。他从克武昌开始,一路克九江,肃清湖北全境的表现都不像人头猪脑,但当李续宾背后的高人胡林翼丁忧离开,他开始独当一面领军作战时就是人头猪脑。小编曾经把他与石达开相提并论,但pk孤军深入时的表现,他给石达开提鞋都不配。
不过,在具体分析前,还是简略讲一下三河之战前的背景好了。
太平天国经历了天京之变和石达开分裂出走后,元气大伤。江南大营卷土重来,把天京再次包围。不得已,李秀成请命出京,拉来各地方实力派齐聚枞阳开会,天国大佬们统一了思想,开始向清军反攻。枞阳会议后,以陈玉成为首的太平军取得了攻克庐州、二破江北大营等一系列战果。
与此同时,湘军以李续宾为首的部队也已攻破九江,肃清了湖北全境,下一步打算进入皖北作战。李续宾的手下约有万人。
那么,李续宾进入安徽北部是不是孤军,即只有他一支部队呢?
自然不是!
因为和李续宾一同进入安徽,同样属于湖北方面的军队还有都兴阿部。说起都兴阿,名气不大,但此时都兴阿手下有多龙鲍虎,也就是湘军中赫赫有名的大将多隆阿和鲍超。都兴阿部下约有六七千人。
进入安徽后,李续宾与都兴阿协同作战,拿下了太湖。之后,他们兵分两路,李续宾攻克潜山,都兴阿夺取石牌。李续宾继续向北,连下桐城和舒城。一路上,他把手下万人的军队拆开,分别驻扎在四地,三河之战前李续宾手下约有六千人。都兴阿呢?则一路向东,来到了安庆城外。
所以说,李续宾三河大战时,安庆城外有湘军都兴阿部六七千人,名将鲍超和多隆阿。
鲍超(左)和多隆阿(右)
此外,因为太平军已经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水师,所以长江江面都为清军控制。湘军水师杨载福部在三河之战前曾经来到枞阳,平太平军枞阳城外的五垒。
除了这些作战部队外,湘军将领余际昌驻扎在霍山。
以上,则是我盘点出来的,在三河之战时与李续宾同属于湘系的正规友军。然而,还有一支非正规的湘系军队也在安徽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因为安徽军情紧急,而湖北全境业已肃清,安徽方面的袁甲三通过朝廷向湖北求援,湖广总督官文当即派了两起军队到袁甲三军营报道。其中,第二起两千人由唐训方率领。唐训方部在三河之战时正走在路上,到达了余际昌驻扎的霍山一带。
所以,当听到李续宾部失利的消息后,官文迅速向三河派出了援军。除了李续宾驻扎在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的后路湘军外,还有霍山的余际昌部、路过霍山的唐训方部。此外,官文还从湖北黄冈调来了李续宜部4000人,配合舒保马队200人。
说完李续宾三河之战时的湘系友军,小编再来盘点一下非湘系友军,即清安徽方面军。
一、李孟群部
李孟群原本是安徽布政使,带领手下兵勇万人驻扎在庐州城外。陈玉成攻打庐州,李部万人望风而溃。太平军夺取庐州在三河之战前的两个月,所以此时李孟群属于戴罪立功之身,他召集了自己的残部正驻扎在六安。
二、胜保部
胜保部驻扎在定远一带,共有一万多人。
三、翁同书部
三河之战前,太平军攻陷庐州,驻扎在庐州的清军溃败。当时,翁同书刚刚接任安徽巡抚,他在庐州附近召集了溃散的清军共一万四千人。三河之战前,翁同书与胜保一同驻扎在定远附近。
四、李昭寿部
李昭寿在三河之战前率领部下四万人归降胜保,随即裁撤兵勇,留下一万七千名精锐驻扎在滁州。
行文至此,小编已经不胜愤恨,这尼玛也叫孤军?李续宾应该让石达开给他上一课,把“孤军”的定义抄写一百遍。
石达开在大渡河时,最近的一支友军在将近1416里外的遵义桐梓。李续宾在三河时,最近的一支友军在50里外的舒城。
石达开孤军在大渡河挺了一个月,李续宾孤军在三河挺了15天。其实,从李续宾真正被太平军大军包围,最多不过9天。甚至,从李续宾被围到他个体死亡,最多不过7天。
关于石达开的战斗力坊间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即以天京之变为界,石达开前期之所以节节胜利,是背后有高人杨秀清的缘故。当杨秀清死去,石达开单飞,翼王身上就再也看不到以前的辉煌了。这种说法的真假姑且不论,但李续宾的背后有个高人胡林翼则是无疑的。
石达开没有了杨秀清,出走后坚持了六年才被清军消灭在大渡河。胡林翼因为麻麻死去,不得不请假回家料理丧事。咱们从胡麻麻死掉开始计时,三个月,仅仅三个月,李续宾就作死在了三河。石达开再怎么屡败屡战,人家可没有刚单飞仨月就搞得自己全军覆没吧?
大渡河后期,太平军困窘到了极处,石达开的一些手下已经开始计划把主帅抓住献给清军了。李续宾的手下很多被陈玉成俘虏,陈玉成想把这些人收归己用,但李续宾的部下无一投降。所以说,李续宾带的兵是胜过石达开带的兵的,但他们跟了李续宾,真正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李秀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胜负之事难言,能胜能败,乃是本领。若屡打胜仗而一败遂不复振,非好手也。”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李续宾量身定做的。李续宾在三河之战前,从来没有遭遇过大的失败,当三河的局势慢慢向不利于湘军方向转化时,他就没有足够的智慧采纳合理的建议,因而昏招迭出。
在清军中,湘军的防御是一绝。李续宾到达三河后,足足花了四天时间修筑工事。试想,他的援军在安徽、湖北多的都像虱子爬了,如果凭垒坚守,未必不能等来援军,里应外合取得最后的胜利。事实上,李续宾死后,在军心大乱的情况下,他的余部尚且凭借坚垒守了两天。
然而,李续宾先是冒失的跑出去和太平军交战,失利后,他的心理防线全线崩溃,选择了自杀身亡。作为一个大将,是要为身后几千人的性命负责的,但他完全不考虑这些,而是一死了之,逃避自己的责任。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了,李续宾是战死,不是自杀啊!
的确,支持李续宾自杀的史料有之,支持李续宾战死的史料亦有之。
然而,小编忍不住冷笑,战死,李续宾有个战死的样子吗?三河之战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脑袋都找不到了,人家才是战死的。李续宾面色如生,肢体齐全,也就别蹭战死的热度了。
行文至此,我们再来看看大渡河畔的石达开。前面我说过,石达开的一些部下是打算把他抓住献给清军的。然而,石达开不会想:哎呀,反正我的手下也对不起我,我就不管他们,干脆抽宝剑抹脖子得了。要不,被清军俘虏,一刀刀凌迟,多疼啊!
人家想的是:是我把这些人带到这么个鬼地方,是我闹得这么多人都战死饿死,作为主帅,我要负责,要想法子保全部下。
所以,石达开最后带着儿子走进了清营,把自己交出去舍命全三军。
石达开像
一个真正的名将,不但要能打胜仗,也要有面对败仗时的坚韧神经,还要有百折不回反败为胜的毅力,更要有彻底失败后,保全部下的担当。可惜,李续宾只会打胜仗,后面的一串他根本没有
然而,三河之战后,湘军喉舌开动了舆论机器,李续宾被包装成了名将和英雄。
清政府难道不知道李续宾是死于“傻子太多,长毛都不够用”的吗?我想,他们应该知道,但在当时,让清政府最为头疼的是清军往往贪生怕死,不敢和太平军正面交战。清政府是太需要一个敢和敌人死磕的典型了。于是,李续宾作为一个抗击太平军的英雄形象被树立了起来。
然而,不能处理失败的李续宾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半截名将。
1858年11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战死于安徽三河镇,湘军精锐伤亡惨重,湘军大佬胡林翼闻讯后吐血晕倒、曾国藩绝食数日。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一战成名,获封王爵,挽回了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颓势,让太平天国政权得以续命数年,史称“三河大捷”。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层公开决裂,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在内的数万人被杀,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太平军元气大伤节节败退,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可以说1858年的三河镇之战,是决定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一战,太平军胜利还能继承坚持,一旦败了天京就会受到两面夹击。而太平军能取得“三河大捷”一是陈玉成未雨绸缪、谋略得当;二是因为清军内部矛盾,使得李续宾孤立无援。
李续宾湘军第一悍将,从军以来屡次击败太平军主力,获封挚勇巴图鲁名号;1858年5月19日,李续宾攻克已经被太平军占据5年之久的军事重镇九江,闻名天下。1858年8月23日太平军攻占庐州城,清廷害怕太平军再次进行进行北伐,因此急调李续宾收复庐州。李续宾率8000余人从湖北出发,一个月内连克安徽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县,兵临三河镇下,看似李续宾气势如虹,但是已经埋下了败亡的结局。
李续宾打仗虽然是一把好手,但是不懂官场规矩、不会迎合上官,特别瞧不起能力平庸、依靠家族势力成为高官的湖广总督官文,遭到官文记恨。之前官文一直没整治李续宾是因为中间有湘军大佬、湖北巡抚胡林翼周旋;胡林翼是一个精通官场交际的能人,是湘军中唯一能摆平各路满族权贵的人物,官文对他言听计从,但是就在李续宾急需援军的关键时刻,胡林翼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家了。
李续宾一共就带了8000余人进入安徽,攻城的损伤再加上分兵驻守,到三河镇的时候身边只剩6000人。李续宾当时就意识到危险,马上向官文求援,但是胡林翼不在身边周旋,官文新仇旧恨一起报,就是不派援军,还对部下说“李将军用兵如神,战无不胜,用不到咱们帮忙。”而李续宾就在苦等待援中陷入了陈玉成的包围中。
而太平军这边统帅陈玉成虽然年轻,但是很早就认识到三河镇的重要,早在1855年就让部将蓝成春在三河镇修筑防御工事,依托河道修了9座砖石堡垒。而太平军就是靠这些堡垒挡住了李续宾的攻势,为陈玉成、李秀成回援争取了时间。1858年11月7日,陈玉成大军赶到三河镇附近,一个星期后李秀成大军截断湘军退路。李续宾陷入太平军包围,最终弹尽粮绝,全军力战而死。
其实三河镇之战,李续宾并不是必输无疑,因为湘军和太平军的战损比是1比7,湘军确实悍勇无双。但是蚁多咬死象,湖广总督官文的见死不救,使得李续宾6000人独自大战陈玉成、李秀成10万大军,这怎么打?“三河大捷”湘军精锐尽丧,就连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华都战死沙场,湘军多年之功毁于一旦,推迟了太平天国灭亡的时间。
三河镇之战,双方都表现出了十分了得的军事能力。
此战战役过程跌宕起伏,堪称一场经典之战。
最终,陈玉成、李秀成抓住对手的失误,打了一场歼灭战!
狂得不得了的李续宾
每一场“大捷”的对面,都站着一个作死的对手。
李续宾就是这么一个作死的人。
坦率地说,李续宾有狂的资本。
当年,李续宾率11700人围攻武昌。石达开率30000军抵达城外,与城内的韦俊的20000军一起里外合应,企图解围。
李续宾楞是扛了下来!
石达开、韦俊老子都不怕,老子会怕你陈玉成、李秀成?
人一狂,就会作死。
李续宾,也不例外。旋即,他犯下了两个致命失误。
1、分散、孤军冒进。
陈玉成、李秀成前去解天京之围时,湘军趁机在安徽战场猛攻。
安徽战场,有两个战略目标:庐州(合肥)、安庆。
胡林翼怕李续宾“屡胜则骄”,告诉他:你配合各路大军一起先把安庆打下来!
李的幕僚也建议老李收着点,听胡林翼的。
看不起我?我就是要“欲出奇,壁庐州,蹈寇暇”!
如此,李续宾的行动,使本来兵力就不占优势的清军同时扑向两个战略要点,兵力进一步分散了!
2、头皮硬。
李续宾也知道自己兵力还有点少,就找官文,希望他从湖北再调点兵来。
官文人如其名,搞起了官样文章:老李你“所向无前,今兵威已振,何攻之不克,岂少我哉?”
没了援军,李续宾仍然执意作死,依然要硬着头皮继续!
顿兵三河镇
李续宾的目标,瞄准了三河镇。
三河镇,北通庐州,东到天京,是太平军屯粮米之地。
紧要之地,当然要严加防范!太平军在此筑城一座,凭河而守,易守难攻!
吴定规也不是孬种,率军在此凭险而守,与湘军大战!
李续宾虽用尽全力,但损兵千余,仍然不能攻下,陷入僵局!
急攻不下,李续宾仍不放弃。他围而攻之,志在必得。
可是,他没有多少时间了!
集中对分散:集结起来的太平军
就在清军分散、冒进时,太平军开始了集结。
自杨秀清死去、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一直没有统一指挥,各部自己打自己的。
为了改变局面,李秀成、陈玉成牵头,召集众将开会,协调作战,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作战体系。
在这个统一调度下,太平军刚刚攻破江北大营,打下了扬州。
此时,为了解上游之困,太平军步调一致地挥军西进。
既然李续宾想要作死,那陈玉成、李秀成就要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成全他!
陈玉成率军日夜兼程赶往三河镇,直扑白石山、金牛镇,阶段李续宾后路;
李秀成率军继进;
同时,吴如孝联合捻军兄弟,一起切断庐州方向之敌与李续宾的联系。
一张大网,正朝李续宾扑了上来!
强悍的李续宾
再说一遍:李续宾,有狂的资本!
他很快洞察了太平军的企图,决心趁陈玉成立足未稳,先把他干了!
十月初十,李续宾集结军队,直扑陈玉成所在的金牛镇!
李续宾果然了得!一波猛攻,连续突破了樊家渡、王家祠,湘军一口气杀到了陈玉成营前!
好嘛!再冲一波,干掉陈玉成,李续宾的不世之功就来了!
沉着冷静陈玉成
陈玉成,也不是吃素的!
这时,大雾弥漫,敌我不分,急切之间,难以作战!
陈玉成抓住战机,一面固守本营,一面派军迂回湘军后路!
不久,太平军自后路杀向李续宾!
李续宾从短暂的混乱中反应过来,指挥部队分头迎敌。
于是,双方反复冲杀,难解难分!
最后一根稻草:李秀成
李续宾之所以采取袭击之法,目的就是趁敌未集中,先歼敌一部。
不过,战事陷入僵局,袭击红利也就渐渐散去了。太平军整体实力上的优势开始显现!
正在白石山的李秀成听到炮声轰鸣,知道大战开始了,立刻率军前来增援!
李秀成到来后,太平军优势更加明显!
守在三河镇的吴定规见状,也立刻出城,进攻湘军营垒!
各方太平军合攻之下,湘军崩溃了!
狂人末路
李续宾亲率军冲杀失利,被迫退入营内。
不久,太平军趁胜猛攻,湘军7座营垒被破。
旋即,陈玉成令人挖断河堤,断绝李续宾退路。
狂人就是狂人,到末路,仍是狂人!
李续宾在此时,仍是狂人。
他本来还有些冷静,吩咐军队“月照地而走”,准备分散突围。可是,狂人又觉得溃围太丢人,改变主意,准备固守。
可是,在惨重的伤亡下,湘军已编制已乱,不复成列。
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藩兄弟)等人死于阵中!
同样是狂人的,还有李续宾手下的湘军!
战后,不少湘军被俘。
这些湘军死不肯降,还趁夜刺杀太平军将士!
无奈之下,陈玉成只得尽杀湘军俘虏!
总的来说,湘军、太平军在此战中都表现出了军人的素质和不错的军事素养。
不过,决定胜负的,是双方的指挥系统。
李续宾轻敌冒进、狂妄轻敌,固然有失。但是,若非大清指挥系统紊乱,进军方略、目标,又怎么会由李续宾自行决定呢?
大清不是没有能人,胡林翼早已看出问题,可惜,却无法节制!
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使李续宾、多隆阿各部分散、孤立。
反观太平军,则胜在指挥统一。
坦率地说,陈玉成、李秀成的指挥,虽然沉着冷静,但也没有什么神来之笔。
不过,此时的太平军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指挥系统。
他们集结一切可集结的力量,围攻孤军冒进的李续宾;随后,作战中,陈玉成的沉着冷静,李秀成的主动参战,更是粉碎了李续宾的突袭,彻底歼灭了敌军!
统一的指挥系统,是此战决定胜负的关键。
讽刺的是:此后,随着太平军内部利益的分化,内部矛盾的激烈,这种会议式的作战指挥体系渐渐失灵。
反而是大清,在此后,战争指挥权逐渐统一,作战协同、指挥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河镇的胜利,是团结作战的胜利。团结没有了,这样的胜利,也就再不会再重现于太平军了!
导语: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内部屠杀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军事上天京城被清朝江南大营团团围困,以致天京断粮。太平天国另一个军事重镇安庆被湘军猛攻,江西战场九江城在湘军悍将李续宾进攻下失陷。太平天国上下军心,士气受挫而低迷。在这危机时刻,洪秀全临危授命青年将领李秀成,陈玉成驰援安庆,以是在安徽三河镇与湘军悍将李续宾部狭路相逄勇者胜,由此拉开三河镇战役序幕!
一,末雨绸缪岂庆幸?坚城巩垒总有成。
太平天国三河镇防守主将正是陈玉成。他战略布局眼光敏锐,早在湘军李续宾未进入安徽,他已经料到了三河镇必然是两军相争战略要地,以是在三河镇大肆加巩城墙,命令部将蓝成春建造了九座堡垒,把三河镇打造成了铜墙铁壁。陈玉成对三河镇的防线加固,最后成为湘军进攻的铁壁拦路虎,使清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李续宾痛彻心扉:贼亦能守,吾悍卒死一个少一个矣。湘军付出1000人伤亡,仍然久攻难下。太平军残存4000余人坚持奋战,凭坚城死守不退,最终把湘军李续宾部死死拖在三河镇寸步难进。
二。双子星闪现,忽出大雾,二路合围擒蛟龙。
1858年11月7日,陈玉成闻三河镇急报迅速杀了个回马枪,从浦口急行军兵进至金牛镇,对三河镇湘军李续宾部实行了围合。11月15日,李秀成领兵赶到三河镇东南白石山。至此十万太平军把湘军李续宾部团团包围。湘军李续宾数次向湖北巡抚官文驰文要求派兵支援,官文却置之不理。李续宾望着十万天兵重重攻击而来,无奈命令湘军七个营六千余人往金牛镇方向突围,李续宾自知败局已定,写下遗疏稿,家书交给部将周宽世。率亲兵六百人冲锋而殉国,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此太平天国在李秀成,陈玉统帅下,获得了三河镇大捷,扭转了天京危局,重振太平天国士气。
最后总结:
三河镇大捷,是关乎太平天国未期生死存亡的一战。这次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清军器张气焰,挽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延长了太平天国灭亡的气数,进一步摧毁着满清腐败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