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家总是在权衡利弊,保留天皇自然也是他们多方考量之后做出的决定。因而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日本天皇虽然被剥夺了权力,但是没有遭到废除。

进入正题前,我们还是得先了解题中所说的“大名”是什么情况。从词源上来说,大名就是有土地的地主。但随着历史发展,大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都有所区别。笔者想,题主想问的,应该是武士掌权的幕府时期的大名。

在幕府时期,大名主要是武士上层。他们虽然并不是国家政权的最高掌控者——将军,但却是将军的支持者,牢牢掌握了各自封地的实权。是的,“各自封地”,同时代的大名不止一个。因而废除天皇与否,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需要整个大名群体协商。所以保留天皇,是符合大名群体的利益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存在天皇对大名而言是更有利的。

首先。天皇有极高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保留天皇是顺应民意。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日本是由天照大神掌管的。天照大神在日本的地位,可以说是远远高于玉皇大帝在中国的地位。天照大神更像是我们平时说不清道不明的“老天爷”,拥有真正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照大神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样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

而日本天皇,则是传说中的天照大神的后代,是她派来代替自己管理人间的使者。且在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中,天照大神和天皇都是受供奉的对象,在人间拥有众多信徒。所以在日本古代的普通民众看来,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权力属于天皇,才是理所应当的。

而古代日本,国家权力也确实长期存在于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天皇不仅是国家的精神象征,也长时间担任了政权的掌控者。直到平安时代末期,随着武士阶级的崛起,天皇的实权才明显转移。那些占据各藩国的大名,实际上成了各地的“王”。

武士从天皇手中篡权可以很迅速,但民众的观念却难以很快转变。因而武士阶级上层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会激起百姓反抗。而保留天皇,让天皇在名义上继续做国家的主人,就是大名们给出的交代的一部分。

天皇继续存在,然后下令把朝廷的种种事宜“委托”给幕府。这是大名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走的一步棋。而天皇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正是自己拥有难以撼动的文化和政治地位,能给武士阶级正名。

其次,天皇手无实权,不会成为大名们的最主要敌人。先前我们说到,对大名们而言,天皇具有极高的价值。大名们不得不选择在表面上继续拥护天皇。

况且,因为国家武装力量都掌握在武士阶级,尤其是这些大名手中,所以他们也不担心某天天皇会把他们杀得一干二净。相反,在武士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时期,天皇反而成为他们挟持、围攻的对象。虽然天皇可以在政坛上给大名们使使绊子,但大多无伤大雅。有更大利益在前,大名们也就不和天皇计较了

人能活在这世上,总有他的价值,天皇也是一样。作为一方统领,大名们势必把自身利益看的很重。天皇要保留,而且还要继续侍奉,这就是大名们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没有必要,诸侯比天皇的威胁更大,在独立诸侯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没必要动毫无实权的天皇。


为什么日本天皇会毫无实权呢?


如果大家找来日本的高清卫星地图就能发现,日本没有类似中国河南、河北地区这种非常大的平原地区,日本平原被山脉河流分割特别细。


而且联系日本西部和东部的中部地区看似很大,实际大都是高山峡谷,真正的通道除了海路就只有一条东海道,也就是今川义元上洛的那条路。


这种地理环境天然就很难形成强势的中央政府,反而是有利于半独立的分封制。因为小平原都被大山和水脉分割,特别有利于造反,即使朝廷派军队讨伐,只要守住关键关隘,讨伐军队很难进攻,日本到处都是易攻难守的小平原地区。


所以自古以来,日本天皇就习惯与不同政治势力分享权力,从来没有想过“大一统”,技术条件也无法实现。


从京都到东京,现在日本高铁也是走东海道,而非从长野、山梨这些高山环绕的地区穿行。


再直白一点说,天皇根据地京都一带产出养不起足够支持天皇实行“大一统”的军队,而日本特殊地形地貌又使得天皇派去东国或者西国的大臣很容易产生“自立”心态和行为。


不仅仅是天皇,比如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为了控制被群山阻隔的东国(今天关东平原,东京一带),都把自己的血亲派过去坐镇,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这些直系血亲很快就蜕变成半独立势力,又因为他们具有大义名分(副将军、管领等)比一般诸侯对幕府威胁更大。


所以我们看日本历史,就是日本天皇不断和某一个势力合作,然后自身权力不断缩小的过程的历史。早期天皇是和亲族共天下,中期天皇就是外戚、贵族的傀儡,到了日本战国以及德川幕府时代,天皇完全蜕变成了宗教领袖,几乎不对幕府构成任何威胁。


因此,织田信长最主要的敌人是西国的毛利和东国的北条,丰臣秀吉的主要敌人是德川家康和东国武士,到了德川家康时代,幕府主要敌人是外样大名。


在德川幕府时期,幕府直接掌握的领地石高400万,加上谱代、亲藩大名总数约为670万的领地,一共占日本总石高的五分之二。


虽然这已经是日本最强大的势力,但是毕竟还有五分之三的土地和行政掌握在其他诸侯手里,这个时候如果德川家康废黜天皇自己称帝,完全是给反对他的诸侯以借口,再者,日本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就算德川家康千辛万苦+狗屎运逆天消灭了所有外样诸侯,那么过了两三代人又会自然形成新的半割据势力。


事实上到了幕府时代天皇连傀儡都算不上,普通日本人和日本诸侯都认为天皇就是管神仙的事情,凡间的事情由将军管。


每次过彗星,天皇都不用斋戒沐浴,反而是将军需要斋戒沐浴。

3

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先研究一下什么叫大名。大名,就相当于中国拥有土地的地主,以及欧洲国家的庄园主。大名出现在日本的幕府时代,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是幕府将军,将军的支持者,就是牢牢掌握各自封地实权的大名。所以,幕府时代的大名不是一个,天皇废除与否,也不是一个人所得算,需要经过整个大名群体一直协商同意。保留天皇,是符合整个大名群体的整体利益。现在,就切入主题,讲述为什么日本古代大名门会选择供奉傀儡的天皇,不废除天皇的原因所在。

天皇没实权,废除无意义

在幕府时代,天皇没有实权的,对大名没有威胁感,不会成为大名的主要敌人。当时日本整个国家的武装力量,都掌握在以大名为领导的武士阶级手中。由于天皇没有实权与军队武装,大名们从不担心某个天皇那一天会心血来潮,把自己屠杀一干二净。

相反,在日本幕府诸侯纷争的时代,大名们互相混战,天皇的作用就是在政坛上给大名门使绊子和斗嘴皮,批评一下那一方的不对,却不构成利益上威胁,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事。因此,对待天皇的使绊子,大名们对天皇都是从不计较。

供奉天皇,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日本是由天照大神控制与掌管的。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是神派人主管人间的使者。在日本宗教和文化中,天照大神与天皇都是被人供奉的对象,在人间中拥有许多支持的信徒。因此,在日本古代的普通民众看来,天皇如日照大神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把天皇当做一个神来供奉,能获得普通民众信仰上的支持。

实质上,在古代日本,天皇也曾经如古代中国皇帝一样掌握着实权。当时,天皇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也是政权的实际控制着。只要我们观看日本历史,就是天皇与不断与某一个强大的势力合作,然后自身权力不断缩小的过程。早期天皇是与亲族共同管理国家,中期天皇就是贵族和外戚的傀儡。但是,到了平安时代的末期,伴随着地方势力武士阶级的迅速崛起,天皇实权才由中央转移到各个地方的大名手中。那些占据着各个地方藩国的大名,才是实际意义上各地的“王”。在日本战国和德川幕府时代,天皇完全蜕变为一个宗教精神领袖,对幕府统治不构成任何实质上的威胁。

天皇没有任何实权,武士可以轻易从天皇手中篡夺权力,但是民众的观念却很难适应和转变过来。因为作为武士阶层的上层,需要给民众一个国家民族信仰和精神领袖的交代,否则统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必然会惹起百姓的反抗。因此,供奉天皇,就是让天皇在名义上做国家的象征、主人和精神领袖,是符合自己统治利益的需要。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古代日本大名的时代,存在精神领袖和军事领袖两种关系。精神领袖是天皇,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民众信仰的象征。天皇把朝廷各种事宜都交给将军“幕府”处理,这也是各个地方大名们保护自己权益所走的一步秒棋。天皇有着难以撼动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能给武士阶层一个正名。

日本无推翻天皇,建立统一国家的强臣

前面论述到,到了幕府时代,日本虽然有很多大大小小掌握实权的大名,却没有任何一个大名强大到能推翻天皇地位,建立一个统一集权制的国家。当一个大名的势力强大,必然受着另一个大名制约着。在一种势力均衡的情况下,日本都是一种分权统治的状况。在势力均衡的情况下,没有实权只充当傀儡的日本天皇也能过上富足和清闲的生活,天皇的地位能一直保存下来。

地理特征通常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决定日本无强臣还是由地理位置的特征决定的。日本地理位置比较狭长,境内山比较多,都是一个个小平原,却没有形成如河南河北一样的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等。山多和小平原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日本大名门只能做一方的霸主,没有富裕的资源能够威震国家。地理位置上的分割局面,也使中央权力弱化,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增强。即使古代天皇曾经有着强大的权力,打败了各个地方的大名,为了管理国土,都还要分封新的领土给与自己亲近的大名,利益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之后,新的大名在有权力的时候,必然也会反目与中央对抗,就会出现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的形势。

因此,日本历史上无论那一个大名,如关白、征夷大将军,都不是名正言顺的强臣,都不能最终统一日本。中国战国时候的诸侯国,统治区域有一个日本岛国这么大、日本又以五六分之一的区域,分化出名目繁多的诸侯,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嫡系,权力必然有着压制与打压,这是无强臣的根本原因。

废除天皇 身败名裂

废黜天皇的事件,在日本历史也是有过。日本历史上也曾经出现古五次废帝,大友皇子、淡路废帝、九条废帝、阳成天皇、还有后醍醐天皇,其中后醍醐天皇还被废了两回,十个被废的上皇,如平城上皇、崇德上皇、后白河法皇、后鸟羽上皇、土御门上皇、顺德上皇、崇光上皇、光明上皇和光严上皇。

但是,废除了一个天皇,另一个皇族血脉的天皇又被立起来。战国时候的织田信长虽然屡次冒犯天皇的神权,想取代之,但都是被群轰而下。这都是因为天皇如同基督教里的耶稣,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打着天皇的旗号,大名们可以名正言顺维系着自己的统治,更符合大名们的利益。

4

在丰臣秀吉的时代,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相互割据;而天皇也只是名义的统治者,并不具有实权,实际权力都是由权力最大的大名来控制,这些大名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等。

天皇与实权大名相互存在的原因,第一点,天皇地位的正统性,仍然是日本天下统一的根本保障。这是根本原因。

在平安时代中后期,也就是后白河法皇(被之后建立镰仓幕府的源赖朝称为“日本第一大天狗”)当政时期,天皇虽然不具备统治天下的实权,但是具有对各国大名的赏封权力。不被天皇敕封的大名,就不具备统治日本社会的正统性,在日本的社会地位都是很低下的,即使拥有强大兵力,仍然被认为低人一等。整个社会对天皇,乃至对一些贵族的正统性,都是无比崇敬的。

如京城的贵族源义经,来到偏远之地的奥州就很受欢迎,甚至备受奥州之王藤原秀衡的关爱。这一切只因为他是源义朝的儿子,拥有源氏高贵的血统;

在源平之战中,源赖朝的堂弟木曾义仲成功收复京师,后白河法皇直接给予木曾义仲高等级的官名,因为受到法皇的敕封,木曾义仲的权势顿时强势,几乎要盖过源赖朝了。而这也就是实权大名对天皇看着的原因,有了天皇的封赐,大名的地位、统治属性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统治正统性不言而喻。

有了天皇这一层统治,实权大名的统治就具有正统性,即代天皇管理,自然天下大名也就没有过多反对的理由,而大名也就没有杀掉天皇的必要。如果取代天皇自立,天下大名必然群起攻之,打起护卫天皇的反抗,实权大名也是难以应对这种情况的

第二点,就如同中国的汉献帝和曹操的情况,一些实权大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我还是以开启幕府统治的镰仓幕府来说。

源赖朝相继打败了对手之后,便广泛推广御家人制度,即源赖朝自己派遣人到全国各个地方管理土地、武士等事宜,皇室只需要走过场同意就行了。

这项制度是镰仓幕府统治的基石,但也剥夺了皇室对全国的实际统治权。对此,后白河法皇是极其不满的,但碍于源赖朝强大的武力军队,不得不同意,从此皇室大权旁落。随后源赖朝就在镰仓,通过勾结朝中重臣,姻亲关系等手段间接控制皇室,从而借用皇室的名义,控制天下。

如此一来,天下大名也就没有反对镰仓幕府的理由了,许多政治风险都化解了,所有的统治安排都是天皇同意的,实质上就是源赖朝假借皇室名义来统治。这就开启了后世实权大名建立幕府制度的先河。

5

日本历史有过记载的大名准备取代天皇而自立的有一次。即统一日本南北朝的足利义满,他在统一后不仅开始在各种礼仪方面参照僭越天皇的礼仪,在日本与外国的交往中也开始以日本国王自居。但正当他取代天皇的进程稳步进行的时候却离奇死亡,也就没有成功。

日本后世没有取代天皇的原因

一、正统原因

日本从镰仓幕府到德川幕府,日本地方一直处于割据状态,但其掌权者都是天皇任命到地方的官员没有一个农民起义或者造反者建立的政权,其结果是没有统一天下前,任何自立,都是对自己权力的否定。

二、实用原因

日本在进入幕府统治之前就因为,不仅天皇是世袭的官职也是世袭的原因,其权力被公卿士大夫说掌握,没什么实际的权力。 在建立幕府制度后,日本最高统治权已经转移到将军手中,天皇这个名头麻烦比收益多。

三、思想原因

日本天皇是日本神道教最高领袖,如果要取代天皇还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但是武将建立起的政权本身对思想建设都很少并且提倡对上级的忠诚,何来建

6

因为没什么必要,再加上日本人比较保守,就好像国外的贵族革命一样,虽然会逼迫国王签署一些法案但是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不会废掉国王。

日本的天皇,一直以来都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惨的几个皇室之一。从古时候开始,就有一个特点,即日本的朝廷大多数时候都不是由天皇一人掌权,而是一种二元政治体系,天皇的权力十分有限。另外,当权臣掌权之后,往往会加强自己与皇族的联系,要么联姻,要么收养子,到最后天皇大多数都变成了傀儡一样的存在,自然就没必要废黜天皇。

这种观念其实不仅仅在日本的贵族们与天皇之间存在,在贵族们自身之间其实也是存在的。比如日本战国时代,随意废立幕府将军的大名们也不会产生让自己取代足利家出任将军的想法,即便是织田信长灭亡室町幕府以后,也依旧不敢让朝廷解任足利义昭的征夷大将军的官职。

在大名家族内部,这种行为也非常常见,比如室町幕府时期“三管领”家族之一的斯波家,其实在进入战国时代以前,就因为连续几代家督都绝嗣,让庶流继承宗家,从而导致外来的家督威势不如本地的家臣的情况,最后在战国时代,斯波家的实权几乎被自己的家臣朝仓、甲斐、织田三家窃取。但是这三家在掌权的时间里,即便与斯波家的家督发生矛盾,最多也就是废掉这个家族,立另一个斯波而已,没有人会想去取代斯波家。

而日本战国时代之所以被称为是“下克上”的时代,就是因为战国时代很多家族都敢公然违抗主家甚至取代主家的地位了。比如美浓国的斋藤(一色)家,原本是美浓守护土岐家的家臣。但是在窃国以后,土岐家反过来被斋藤家给家臣化了,二者的地位对调。

不过,这些大名们敢动的也就只有一些领主了,甚至不敢赶尽杀绝,更别说作为“神的子孙”的天皇,大家自然就没有那样的心思了。

7

除了天皇这个傀儡,其他诸侯如果坐到这个位置上,都无法服众。

既然无法服众,还不如留着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效果也一样。就像当年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不如此了。只要皇帝在手中,就是天下正统,再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就形式上名正言顺了。

还有一个原因,日本神道教盛行,把天皇神话了,也没有人敢废除他。

8

其实题主的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自古到今,掌握日本的实权人物从来就不是大名,如果一个大名能够决定天皇废立了。那么有个专有名词称呼他——“天下人”。

其次,天皇作为傀儡的时期,只是在幕府时期之前很久的“摄关体制”时期。外戚(藤原氏)把握朝政,天皇只是虚位。而到了平安时期,掌握国家实权的一般都是退位的天皇(一般称“上皇”或者“法皇”),天皇就已经不能算是傀儡了,最多只能算是备位元首。到了幕府时期,天皇的地位那就更称不上傀儡了,当傀儡起码要能占据大义名分,可是在那个时期,大义名分已经落在将军头上了。傀儡这个高待遇职业已经轮不到天皇来当了,不然也不会出现某天皇想退位,结果因为没钱办退位仪式,结果拖了好几年退不了位的情况了。如果一定要做类比的话,幕府时代的天皇地位,大概类似于我们封建朝代的孔府衍圣公(当然,比衍圣公地位还是重要一点,但是,没有本质区别)。而一个大名(大名本身就是幕府时期的产物)的最高理想就是掌握幕府实权成为天下人,如果自己根红苗正的话,废掉将军自己过把将军瘾。谁吃饱了没事干会去想当天皇啊。

9

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根本上的原因是日本独特的皇国史观,或者说神国史观造成的。

日本的第一任天皇,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公元前700多年就即位了,从此天皇家血脉万世一系,基本上没有断过。而日本的历史观也是建筑在这种神话上的。在日本,天皇并不被认为是人,而是介于人神之间的所谓“现人神”,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现世中的顶点,地位几乎可以说不可撼动。而之后的幕府,南北朝,室町等时代,各个封建主大名虽然有实力废除天皇制度,但是也会顾及神道教在基层的贫苦民众中的影响,况且日本的政治制度更类似西欧的层层分封,而不是中国的中央集权,所以一旦被别人掌握了口实视为逆臣,很容易遭到包括自己部下在内的多个势力群起而攻之(也就是所谓的朝敌),这是得不偿失的。天皇虽然失去实权,但是崇高身份即便在文明开化的明治及以后时代也从没有动摇过,连美国人也害怕日本政局巨变而终止了废除天皇的计划,而只是逼迫裕仁发表《人间宣言》,从承认天皇是普通人开始潜移默化削弱对于皇室的信仰。

10

很多中国人对日本天皇这个职务有误解,以为日本的天皇就相当于中国的皇帝。其实,日本的天皇并不同于中国的皇帝,倒是和欧洲的教皇差不多,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宗教领袖,就是神道教的领袖,因为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

在之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其实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到了幕府时期,实际上是通过幕府大将军这一政治结构完成了政教分离。从此以后,政权掌握在将军手里,而神权掌握在天皇手里,双方互不干涉。将军可以换人,但天皇不能换人。

所以幕府将军是不会去当天皇的,因为凡人是成不了神的。将军也不会去废除天皇,因为废除了也没有用,因为将军是当不了宗教领袖。而且一个没有实权的宗教领袖并没有什么屁用,留着也只是个门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