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皇帝让一名官员去宣旨,结果这名官员走出去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忘了,然后转身回到皇帝身边说“我都忘了”,那么他接下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多半是不好的,责罚是轻的,说不定会官职不保,甚至还能掉脑袋。但隋朝的一位官员做了这样的事,却并没有被皇帝责罚,反而因此更受皇帝的宠信,这个人就是牛弘,一名标准的书痴,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但绝不迂腐。或者用大智若愚来形容他最合适。

牛弘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个不一般的孩子,曾有相士说他将来会做大官。牛弘长大后爱书成痴,在北周的官职也和书籍有关,记室和纳言上士等。等到隋朝建立,牛弘因为博学而受到了隋文帝的信任,上表请求准许民间献书,充实文献典籍,而他也在不久后升任正三品的礼部尚书,修撰《五礼》、定制雅乐,做事勤勉认真,一丝不苟,完成的也相当完美。

工作之余的牛弘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真正做到了手不释卷,生命中除了书,其他的身外之物他都不怎么在乎。也因此,他是宽容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看来,他可能是不通人情世故的,甚至有些傻,但他始终怀着质朴自然的心态做人做事。

比如他有一个弟弟牛弼,喜欢喝酒,而且非常容易喝醉,有一次喝醉了就把牛弘的牛给射死了。等到牛弘回家后,他的妻子就对他说小叔射死了家里的牛,牛弘并没有询问原因,只是轻轻地说:“做成肉干吧”,他妻子见他这个态度,又说:“小叔杀死了我们的牛,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牛弘又开口说:“我已经知道了”,但也仅此而已,然后该吃吃,该睡睡,该看书看书,丝毫没有受到一丁点影响。

这是他宽容大气的一面,另一面就有点傻乎乎了,但是牛弘的这种傻却并没有让人看不起,反而所有的人都很敬重他,因为他的专业、他的学识和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朝中的重臣杨素看不起很多官员,但对牛弘却很是敬重。有一次,杨素奉命攻打突厥,临行前找到时任太常卿的牛弘告别,牛弘就为杨素送别,结果到了中门就停下来了。

杨素说:“大将要出征,所以和您告别,怎么送这么近就停止了呢?”牛弘并不说话,反而拱了拱手径直回去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连杨素也不得不说“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牛弘是真傻吗?肯定不是,他为官多年,工作非常出彩,赢得了普遍的尊重,这绝不是一个傻里傻气的人能做到的,但是牛弘却真的有时候很傻,这种傻是一种大智若愚。

这大智若愚在皇帝面前也曾有过表现。有一次,隋文帝让牛弘去宣布自己的诏谕,等牛弘到了阶下的时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只好回去告诉隋文帝说“臣全忘了”。隋文帝一听安慰他说:“传话这样的小事,并不是宰相重臣的责任。”丝毫没有责怪牛弘的意思,牛弘这样的性格特征并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本来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责怪他, 他这样的质朴性格反而值得尊重。

隋文帝是什么人啊?他城府极深,谋略过人,做皇帝之前也在官场混迹了很多年,而且他猜忌心很重,这样的皇帝反而更喜欢牛弘这种看起来有点傻的人,牛弘并没有多少心机,但他懂得少说多做,尽臣子的本分,坦坦荡荡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也由此,牛弘一直都是被皇帝信任的,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对他信任有加。而牛弘也值得皇帝的信任。牛弘的后代中也出现了很厉害的人物,他就是中唐以后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牛僧孺。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知道,当领导的秘书,最重要的,是要记住领导说的话,记住领导交办的事情。如果领导吩咐了一件事,你过一会儿就忘了,领导肯定很不高兴。

古代当皇帝的秘书,更应该对皇帝交办的事情记清楚。要是没有记清楚,忘记了,那是要杀头的。

可是,古代有位当秘书的大臣,皇帝给他交代了一件事,他走到台阶下就忘了,又转回头去问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没责怪他,反而更加喜欢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牛弘剧照)

这个当秘书的大臣名叫牛弘,这个皇帝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牛弘确实是一个秘书,而且是皇帝的大秘书。他在北周的时候,就掌管文书,修《起居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他为散骑侍郎、秘书监。后来又拜为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

牛弘是个很博学的人,隋朝建国后,他在建章立制等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了不起的贡献。

当时五代刚结束,整个国家经历了南北朝数百年的乱世。之前大家都在忙着打仗,根本没人管典籍、礼仪、规章之类的事情。当杨坚建立了隋朝,并统一全国,整个国家已经实现和平稳定以后,这些事情就该做了。

(杨坚剧照)

所以,牛弘在这时候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搜集民间的藏书。整个南北朝时期,皇权多次变易,朝廷多次变易,人们生活朝不保夕,所以根本就没有人在乎朝廷典籍的事情。因此,朝廷的藏书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牛弘建议民间向朝廷献书。他征得隋文帝的同意,颁布了“献书一卷,赉缣一匹”。民间献书热情高涨,很快就让国家图书馆得到了极大的充盈。

二是修撰《五礼》,改定雅乐。中国古代是礼治社会,礼仪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动乱年代,大家对皇位争夺不休,战争频频发生,让这种“无礼”的状态,变得非常严重。因此,牛弘利用自己的博学,组织人马修撰了《五礼》一百卷。同时,他改定了雅乐,作为国家重大活动使用的音乐。

这两件事可能大家并没有怎么在意。但其实意义是很大的。要知道,孔子当年之所以要修订《礼》《乐》这些书,就是针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现象,所做的重大工程。这是儒教的重大传统。

(杨素剧照)

连当时一向瞧不起人的权臣杨素,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但是都不敢在牛弘面前托大。遇到各种关于国家礼仪的事情,都要虚心请教牛弘。独孤皇后去世时,安葬皇后的各种礼仪该怎么做,杨素一时毫无主见,只得虚心请教牛弘说:“公旧学,时贤所仰,今日之事,决在于公。”意思是说你是大学者,大家都敬仰你,你说怎么办吧,我们都听你的。牛弘也不客气,三两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所采用的礼仪,都有根有据,让大家都很佩服。

当然了,牛弘之所以被隋文帝杨坚所喜欢,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博学。博学并隋文帝当然很看重(隋文帝让牛弘担任礼部尚书,显然就是因为他的博学),但最看重的,却是另外一方面。

回到咱们开始的话题。

此事记载在《隋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

当时隋文帝对牛弘说,让你传几句话,你都记不住,显然,你不是个当宰相的料。隋文帝虽然这么说,但是“愈称其质直”,觉得牛弘很质直,因而更喜欢他。

牛弘知不知道没有记住皇帝的话,后果很严重?当然知道。一般情况下,可能想象个大概的意思,糊弄一下皇帝就过去了。皇帝说了话,并不一定每句都记得起来,很可能也不会过多太多。但是,牛弘并没有这么做,他记不住就是记不住,明知道返回去会被皇帝骂,会被皇帝小看(故非宰臣任也),他依然会这样做。而这样诚实的人,皇帝显然是非常喜欢,也非常放心的。所以后来,隋文帝让牛弘担任吏部尚书,负责选拔人才。这也是隋文帝的特别考量。

(参考资料:《隋书》)

3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看到这个题目,只能说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这皇帝让大臣去宣旨,大臣竟然有敢忘了的,我估计出现这种事儿,一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这不,今儿咱们就来说说这大臣宣旨,遗忘内容的事儿。


这题目里提到的这位大臣是谁呢?这位大臣出自隋朝,咱们可别一听隋朝,立马就想到隋炀帝,隋朝除去隋炀帝,还有他父亲隋文帝,没错,这件事就发生在隋文帝时期。而这位大臣呢,也不是旁人,正是隋文帝时期的牛弘,有人说没听说过这位牛弘啊?没听说没关系,毕竟隋朝出名时期是隋炀帝时期。

这牛弘啊,可不是个昏官,也不是个贪官,这牛弘不管是当官,还是做人,还是挺不错,只不过这牛弘,有一个爱好,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只管他自己的爱好,其余的事儿在他心中,都占不到份量,这个爱好就是啥呢:爱书如痴。


也就是说牛弘是一个书痴,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甭管去哪儿,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可虽说他爱书,对别的事儿不怎么关心,但为官期间,还是一碗水端的挺稳,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属下也是宽厚仁慈,再加上他平时只知道看书,时间一久,其余大臣甚至隋文帝对他也是非常的尊敬的。


可话说回来,这有一次隋文帝让牛弘去给其宣旨,没写下来,直接让牛弘去口述,可谁曾想,牛弘转身没走多远,竟然将皇帝的口谕给忘了,一般人到这时候也挺害怕啊,但牛弘没多想,转身就回去拜见皇上,如是说道:不好意思,皇上,我将刚才要宣的旨意给忘了。隋文帝一听,不仅没生气,反而乐了,对牛弘说道:也对,这宣旨的工作,对于你这个爱书如痴的人来说,是难为你了点。你看,这就是整件事儿的起末,可话说回来,这牛弘若不是平时表现良好,甚至优秀,隋文帝也不会如此释然,毕竟皇帝让大臣去宣旨,大臣转身就忘内容,不说皇帝了,就是放在今天,领导给下属说话,下属转身就忘,这也容易让领导怒起来。

其实,牛弘不仅忘宣旨意了,牛弘还有一件事,也能衬托出其人对待事情的态度,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瞧瞧这名字,真是酷毙了),这兄弟俩截然相反,牛弘一生爱书,牛弼是一生爱酒,关键喝了酒之后,酒品还不行,爱闹事,有一次,竟然闹事闹到牛弘头上来了:牛弼在醉酒之后,一箭射死了牛弘家的牛。牛弘回到家,其妻子就和他说道:我们家的牛被你弟弟给射死了。牛弘听后说道: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妻子一听很纳闷,又说了一遍,牛弘还是回到知道了。说完还继续看起书来。这件事也正是从侧面反映出这牛弘的为人,以及牛弘的性格。这也就是隋文帝为啥看到牛弘忘了旨意,不怒反笑的原因。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4

牛弘(545~610年),是隋文帝杨坚当政时的秘书监,散骑常侍,也就是负责书籍校对,杨坚的随从顾问。开皇三年(583年),拜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及办公厅主任)

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引自《隋书》


牛弘是个书痴,总是手不释卷,有一股书呆子气。虽然掌管着隋朝的人事任免权利,但他任人唯贤,从不任人唯亲,以德服人然后用之。对皇帝兢兢业业毕恭毕敬,对属下宽厚仁慈。牛弘不善言辞,然百官皆拜服,史称大雅君子,乃隋文帝的肱骨之臣。

有一次,隋文帝曾让他宣布圣旨,没有写圣旨,而是口头告诉他的。牛弘到了阶下,把皇上的口谕给忘了,退回拜见皇上,道歉说:“我都忘了。”如此反复两次,把隋文帝逗乐了。隋文帝说:“传旨本来不是你这书呆子做的事,难为你了”。隋文帝对他的质朴和坦诚很赞赏,对他更加亲重。我想假如换了其他人,忘了旨意,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非砍了他不行!但文帝最了解牛弘,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除了对待工作,其它的事就没着急过。



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哥俩性格不同,弟弟喜欢喝酒,但酒品不行,喝高了就闹事。有一次喝高了,用箭射死了牛弘家的牛。牛弘下朝回到了家,妻子迎上来对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听说了此事,不着急不着慌,只是“嗯”了一声,就没有了动静了。

他妻子很纳闷,心想,是不是牛弘没听清楚?于是又说道:“小叔子忽然射死牛,真是一件极大的怪事。”牛弘说:“已经知道了。”脸色如同平常,继续读书不止。他对人宽厚仁慈,从来就是如此。 文帝常常赞赏他“大智如愚”。这就是牛弘两次忘记皇上口谕,皇帝不怒反喜的原因。

撰文/秉烛读春秋

5

这位传旨忘词的“糊涂大臣”名叫牛弘,是隋朝时期的名臣。而他传旨忘词的事情,历史上也确有此事,并非后人杜撰。

牛弘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以博闻强识闻名于世。而且,牛弘还提倡复兴儒学,倡导德行优先。这么一看,牛弘不就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儒家知识分子么。但是,牛弘有个特点,就是长相比较特别,很像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那就是猛张飞。

牛弘同张飞一样,长着满脸的络腮胡,容貌魁伟。只是呢,牛弘的性格相比张飞要宽容很多,不会虐待下属。

牛弘最初在北周任职,专管文牍,后来主要负责编修《起居注》。

隋文帝杨坚继位后,牛弘非常识趣的成为了隋朝大臣,继续负责案牍的工作,并建议文帝收集散失的典籍文献。牛弘的这一做法,对经典古籍的保护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他升任礼部尚书,又修撰了《五礼》,用来明确礼法。他还受命,修改雅乐,作乐府新词。

牛弘非常出色的完成了隋文帝部署的正礼乐的工作,这让文帝和当时的文武大臣,无不对牛弘肃然起敬,可谓是荣宠当世。但牛弘却并未因此就骄横跋扈,照样是谦卑勤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同样的,牛弘对待家人也是如此。

据《隋书》记载,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此人确实有点牛,经常醉酒闹事。有一次,牛弼喝醉了,竟然把牛弘用来驾车的牛射杀了。

牛弘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就迎过来说:“小叔(古代的从子叫法,跟随她的儿子称呼别人)把牛给射杀了!”牛弘淡然的说:“做成肉脯,吃牛肉。”等他坐下,他的妻子又故意在牛弘耳旁唠叨:“小叔把牛射死了,做事太奇怪了!”牛弘打断妻子的话:“我已经知道了。”

原本牛弘的妻子是想让牛弘去训斥一下牛弼,结果牛弘却宽宏大量,毫不为之所动,杀牛一事也就无人再提及。而牛弼在得知哥哥的作为之后,也非常的羞愧,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

可见,牛弘绝对是个聪明人,眼光非常的长远,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遇事应如何处理。

只是呢,牛弘也有个特点,那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牛弘善于做事,但不善于言辞。很符合现代所说的,少说话,多做事的处世原则呀。

牛弘宣旨忘词的事,正好体现了牛弘的这一特点。《隋书》记载,“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

文帝让牛弘宣读敕令,结果牛弘走到了台阶下,站了半天没说一句话。然后,他退回来告诉文帝,说自己忘了敕令的内容是什么了。

文帝一听,哈哈大笑,说传话这种小事,你都做不好,实在不是做宰相的人选呀。但是,文帝并未处罚牛弘,反而更加欣赏牛弘的质朴憨直。

这个么,嗯,牛弘绝对是演技派大师呀。一个能够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又深谙世事的人,怎么会不善言辞,而记性又非常差呢。根据文帝的话来推断,文帝当时应该是想提拔牛弘做宰相。而牛弘鉴于当时朝堂的情况,不想参与争端,所以,用这种办法来明哲保身,委婉的推辞掉宰相的任命。

毕竟,当时在位的宰相是文武双全、能力非凡的隋朝名相高熲(又名独孤熲),而同样文武双全的御史大夫、权臣杨素也虎视眈眈。牛弘作为一个并不迂腐的儒生,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两个人他都惹不起。忘词出糗,最多也就是被文帝申斥一番,也总好过丢了性命。

所谓的伴君如伴虎,有时候,那个君还真不一定是最可怕的,周边的狼才更让人恐怖呀。牛弘凭借他大智若愚的智慧,不但让隋文帝、隋炀帝非常信任他,即使是权臣杨素,对他也是敬重三分,而且非常宽容他这个“愚人”。

正如杨素所言:“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表面的智慧很多人都可以达到,但是隐藏才能的大智慧,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呀。

6

在隋朝历史上的确有这么一位大臣,皇帝让他宣读敕书,宣旨的时候却忘记了内容,跑回去再问皇帝。皇帝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夸他正直。这个人的名字叫——牛弘。

根据《隋书·牛弘传》记载: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牛弘在隋朝一生都受到皇帝宠信,但是车马服饰卑微节俭,对上尽礼,待下宽仁,说的少做的多。隋文帝曾令他宣读诏令,牛弘走到台阶下,没有宣读,便退回来拜谢皇上说:“我把敕书上的话都给忘了。”隋文帝当时并没有责怪他,说:“宣旨之类的小事,本来就不是你们这些重臣的责任。”此后,皇帝更加赞扬牛弘,称其质朴真正。

在古代,忘记皇帝的口谕,这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轻则丢官降级,重则丧命丢脑袋。所以,面对这种情况,要么隐瞒不宣,要么谎报圣旨。其实,通过这一件事,就看出这一个人的本性。如果是尽忠职守的人,即便是丢了官,掉脑袋,也会回去再问一次。换做一个不称职的人,害怕丢官或者杀头,要么隐瞒过去,要么谎报圣旨,欺上瞒下。所以,面对一个尽忠职守的人,皇帝不怒,反而为喜。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好皇帝,是不会随便乱惩罚大臣。对于那些,尽忠职守的大臣,也是知人善用。汉文帝在历史上能开创“开皇之治”也是有原因的。

7

都说伴君如伴虎,皇帝身边的人,在外人面前威风凛凛,甚至颐指气使。但在皇帝面前必须谨小慎微,谨言慎行,也许一丁点的差错就会要了小命。

一般领导安排任务时,下属都要竖起耳朵认真听。更何况皇帝下旨,那不得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二十四分的认真洗耳恭听。

要是把皇帝的话当耳旁风,那不是找死吗?如果说把皇帝的口渝忘了,那会是什么结果?十有八九脑袋会搬家。

可凡事也有例外。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糊涂大臣忘了皇帝的口谕,皇帝不但没有发怒,还给了他赏赐。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隋朝有个大臣叫牛弘。这个牛弘生性宽厚,笃志于学,书不释手,看似书呆子,但内里绝顶聪明。

他为人大度,大智若愚,做人低调,却对朝廷忠心耿耿,深得隋文帝的欣赏。

有一次他弟弟酒醉射杀了他家的牛,他回到家,妻子告知。他没有感到任何奇怪,只说了句做成牛肉干。他妻子说,你不觉得这件事奇怪吗?牛弘说知道了,便继续埋头读书,处若不惊的表情。

有人觉得他不是傻吗?非也。这种遇事泰然处之,与人和善,是一种人生智慧。

他生活节俭,做官正直,看淡名利。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皇帝也对他这种看起来傻傻的,没有心眼,但任何事都能做的滴水不漏的人十分喜欢。

有一次,隋文帝把他叫到了御书房,两人谈论了一会儿政事,然后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是口谕圣旨,让他去宣旨。

这牛弘来到阶下,脑子里却一片空白,他竟然将这圣旨内容给忘了,一般情况都会顺着大概意思往下说,谁还敢回去找皇帝问。

谁知这牛弘还真不将就,他居然跑回去问皇帝刚才说了什么。这要是一般人那么大祸临头了。

可皇帝知道他这人小事犯迷糊,大事可从不糊涂。于是隋文帝不但没发怒,还对他的这种实在进行了奖赏。

要说这皇帝不拘小节也实在高明。牛弘大智若愚的智慧也遇对了人。

8

我曾记得杨素当时对牛弘的评价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我们马上回顾文题,一个对诏令内容转眼既忘的老糊涂,牛弘对他愚不可及的评价看起来似乎很中肯啊!显然,如果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杨素的话那就天真了。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杨素在隋朝权高之时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认为天下文人多是腐儒,天下武人,多是鼠辈。但其却独服牛弘,一如那安禄山见了李相公一般。

显然,若真是一个酒囊饭袋尸位素餐的老家伙,不值得杨素如此敬佩。同理,若真是愚不可及,其不可能成为隋文帝的宰辅。

牛弘之愚,乃大智若愚。

分析问题之前,我们再分析一下牛弘的出身。牛弘是文人出身,自小便天赋异禀有过目不忘,倒背成章之能。人说曹子建才高八斗,恐怕他牛弘也不遑多让,兴许他都无需七步便可成诗。这样一个神童,几乎毫无意外地便以其才来到了隋文帝面前。隋文帝经常感叹,牛弘之才,海阔天空,不知其所极。

众所周知,隋文帝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一个人单凭着才华不太可能一直在其身边待下去而荣宠不减。牛弘身上有令君主安心,天下士卒钦佩的品质。其为官两袖清风从不拉帮结派或居功自傲,只一心忠君为民。其为人温良恭俭,恪守本分从不忘乎所以。

(牛弘)

一句话,皇帝发下话来要他做事时,其有如天神下凡,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然后回禀交工。除此之外,分外之事,其有如一愚不可及之老顽固。

如此一来,隋文帝自然是极其喜爱他的。因为他忠君,本分,多才而识大体。牛弘之所以牛,乃于天子撑腰。隋文帝一朝,牛弘就是隋文帝的代理人。

有一次,隋文帝要颁布诏令当场宣读,然而诏书还没拟好,其他人担心会出差错,便以口述形式让牛弘记下诏令,上朝时当庭宣读。显然,这并非他一个宰相该做的事。只见牛弘默不作声,走下台阶停顿了一会,又回到隋文帝跟前说道“陛下,我全忘了”。

满堂无不愕然,不禁脖子一凉。然而是牛弘,那就不一样了。

只见隋文帝看了看牛弘,大笑道“哈哈哈,算了,这种事确实不是你宰辅该做的。”

(隋文帝)

众人皆知牛弘本意,他牛弘打小是天下出了名的过目不忘的神童,又怎么会出这种洋相差错呢?他不过是希望借这种方式告诉皇帝要物尽其能,人尽其才,同时显示自己那种浑然天成的本分。

牛弘之愚,大智若愚,故不可及,这才是杨素的弦外之音。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9

古代朝堂上的君臣就相当于现代职场中的上下级,现在下级如果犯了一点儿错误,就很有可能被炒鱿鱼。那么在古代,皇上让大臣宣旨,大臣忘了宣纸的内容,这是多么大的过失,但是却有这么一个人忘记了宣旨内容,跑回去问隋文帝,可是隋文帝却不怒反喜,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个人就是牛弘。要知道古代的官员犯了一点儿点儿错误,一不小心都是要受到责罚的,而且大多都会官职不保,甚至于还会掉脑袋。但是隋朝的这个牛宏做了这样的事,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让隋文帝很开心,更是一度得到了隋文帝的宠信。这个牛弘是一个书痴,可不是书呆子哦,他是非常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但是一点儿也不迂腐。

牛弘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佛系了。他刚出生的时候就有算命先生说他将来一定会做大官,然后等他长大之后他爱书成痴,后来他也是因为博学而受到了隋文帝的赏识。在他的生命中,好像除了书,其他的也都不在乎。有一次他的弟弟射死了他家的牛,他的妻子就在他跟前抱怨,然后他就只说了一句做成肉干,然后就像没事人一样。 牛弘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质朴自然的人,隋文帝也深深了解他的性格。所以有一次隋文帝让牛弘去宣布自己的职业,但是当牛弘走到了台阶下面的时候,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他就只好回去问问隋文帝“臣全忘了”。但是隋文帝反而安慰他说“传话这种小事不是这种宰相重臣的责任”。一丁点儿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因为隋文帝知道他大智若愚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10

传旨大臣刚从皇帝那里听到指示,扭头就说皇上不好意思,你再来一遍,我忘了刚才你说啥了……

这情节确实在隋朝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隋书·牛弘传》记载:“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

皇上曾经让牛弘给传个话,牛弘在皇帝旁边听了,然后走到阶下突然愣了,想不起来皇帝刚才说的啥,只好再退回皇帝旁边说“刚才说啥给忘了。”皇上估计也愣了一会,然后说:“传话这点小事,看来你不适合当宰相啊。”

一般而言,各种电视剧展现这种事情,不是拉出去砍了就是被罢官还乡吧,要么就是连降三级,但是呢,事情却没这样发展,反而皇帝陛下“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弥隆。”受到的待遇更隆重了!

牛弘为啥这样对待呢?对于大隋王朝来说,牛弘堪比当世孔夫子。牛弘为隋王朝的文教、礼制的重新规范和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形容一个时代的崩坏,从孔夫子那时候就流行一个词,叫做“礼坏乐崩”,大隋王朝建立之前经历的正是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用“礼坏乐崩”形容毫不过分。

隋王朝统一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新的制度规范,而“礼乐”就是中国古代王朝制度规范中的重要部分。

  • 开皇三年(583年),牛弘担任礼部尚书,奉命主持编撰了包括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五礼的《隋朝礼仪》100卷。

  • 开皇六年(586年),牛弘改任太常卿,主持改定雅乐,作乐府歌词,用11年时间制定了宫廷燕舞七部乐,还亲自修定了以正商清声和九部四舞为特色的后宫新乐。
  • 大业年间,牛弘又主持制定了车辇、服饰、剑履诸礼,制定并指导了隋炀帝参拜恒岳的全部仪式,并修撰完成《隋大业律》18卷。
  • 牛弘还重视修书,带领属员及时进行了整理校勘、抄副保存工作,并据之编出了隋代第一部综合性的藏书目录《开皇四年四部目录》。此后,隋朝还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图书搜求,并从中挑选孤本精本抄副保存,到隋炀帝时官府藏书已达200万卷以上。
  • 还依据以前撰修的《周起居注》,编写了《周史》 18 卷。 因“牛弘为史,尤务清言”,唐初官修《周书》的不少篇章,都直接采用了牛弘《周史》的原文。

  • 牛弘还在这繁杂的工作期间抽空重新规范了度量衡制度……

不得不说,这是个牛人,毫不客气地说,牛弘是大隋王朝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当唐代人为其写传记时用了一句话:可谓大雅君子矣。

大雅君子,相信这是对一位读书人最高的评价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