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黑汉高祖刘邦,是因为当权者和公知不愿意并且害怕底层的老百姓挤进高层,想堵死底层人通往高层社会,因此他们竭尽全力的抹黑从底层起来的成功者,特别是其中最伟大的榜样汉高祖刘邦,这样好让当权者和公知永远垄断高层。。。但是很多底层傻瓜被公知愚弄,跟着一起黑伟大的汉高祖刘邦
对于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项羽的名声确实是要比刘邦更好一点的。
这个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需要从以下三个种角度去考虑。
第一,对历史人物的阐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念
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一个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和作者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人物评价是末,而观念才是主导。所以,项羽的名声之所以要比刘邦更好一点,是因为评价项羽的作者要通过这种形象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感。
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人物项羽生为人间豪杰,死也是鬼中英雄,为什么呢?是因为面对失败,宁可战死也不逃回江东。这是单纯地赞美项羽吗?显然不是。李清照是用来影射时事,讽刺两宋之交时候的投降派。
通过项羽的事迹,来讽刺投降派不敢与敌人英勇战斗,为了苟活而偏安一隅的懦夫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到,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其实是建立在自己对时事的感慨之上。
也就是说,先有了对时事的感慨,然后用项羽的例证来抒发自己的观念。这是描写项羽的初衷。
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史学著作同样会表达类似的含义。
比如《史记》当中有十二本纪和三十世家,帝王生平入本纪,诸侯勋贵生平入世家。但是里面有两个人物十分特殊,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陈涉。
项羽没有正统帝位,但却位列本纪;而陈涉曾经称王,却位列世家。司马迁如此处理,其实是为了表达对陈涉等人的农民起义的反对,从本纪降为世家。而对项羽的抬高是为了表达对汉朝的不满,毕竟从司马迁的经历来说,对汉朝是有一定怨愤的。
所以,汉朝皇帝的本纪当中,景帝、武帝等等较为贤明的皇帝,在描述中都是不怎么正面的。反而是对和汉朝争天下的项羽有所赞誉。
通过评价人物来表达自己观点,是中国古代创作者常用的手法。项羽的名声比刘邦要好,也是因为其事迹很容易被创作者采纳,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对末路英雄总有一种同情,容易引起共鸣
正像古代很多文人都感叹过的那句话:
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所以,对于失败、困顿、痛苦等负面情绪能引起的共鸣是要远大于兴奋、幸福等情绪的。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正好和很多人“不得志”的情绪相吻合,所以会被很多人引为知音。
项羽的《垓下歌》这么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这四句诗歌当中,也能看出英雄末路时的恐惧和无奈。这种心绪就极容易和很多文人在文学作品当中所说的“报国无门”、“小人当道”、“时运不济”等等有所共鸣。
其实也有很多的情况是为自己开脱,项羽的失败有不擅治国、性情暴躁、识人不明等等原因,可以说是必然性的。但是到了后世的说法里,往往都会被“时运不济”所掩盖。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古代文人好用项羽“时运不济”作为自己没有成功的挡箭牌。这种共鸣,其实说到底还是想要通过项羽来表达创作者对于自身成败的原因。
第三,项羽的形象在民间更受欢迎
中国民间历来喜欢英雄,比如武力超群智勇双全的关羽,单枪匹马救主冲阵的赵云,长坂桥头独拒曹兵的张飞,还有后世当中武艺绝伦的李元霸、有小孟尝之称的秦叔宝,《水浒》当中一百单八将,被民间所称颂的往往是打虎的武松、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活捉史文恭的卢俊义等等。
从这一系列形象当中就能看出,武艺和人品都合格的人要比依靠团体力量取得胜利的人更受到推崇。毕竟光环加在某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才是最为耀眼的,这就是英雄存在的意义。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力能扛鼎,武艺绝伦,更可贵的是,他宁可战死也不偷生的气概,在民间的吸引力就特别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失败者,项羽就能在社会上有如此人气的原因。
那么,如何来抬高项羽?最好的办法就是抹黑其竞争对手,将刘邦的成功光环分给樊哙、张良等等文臣武将,通过虚构故事来对刘邦做小人、无赖等行径的描写。
比如睢景臣就在《哨变·高祖还乡》中,通过一个知道刘邦底细的小人物来写刘邦如何在衣锦还乡之时的小人得志嘴脸,并且直接叫骂: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这样的戏曲作品、传奇演绎等等形式在民间大量传播,自然就能起到黑化刘邦、赞美项羽的作用。
但是,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想,项羽出身贵胄,却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击败;刘邦出身卑贱,却能登临天下,这何尝不是刘邦要强过项羽呢?之所以名声上,项羽更为好听,那只不过是后世人为地选择,其目的无非就是用以表露自己的观感、态度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说到底这个根源在于,很多人认为刘邦像是一个普通人,他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而项羽打仗更像个神,他们做不到。神怎么能输给人?这不公平。所以,只能说这个人不咋地,只是运气好罢了。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从项羽和刘邦这个事儿来说,就不得不说《史记》或者是《史记》所引用的那些史料,并没有刻意去抹罢失败者(项羽和秦朝),也没有太过分夸大和美化胜利者(刘邦)。
在《史记.高祖本纪》一开始就写刘邦“好酒及色”,后来还朝儒生的帽子里小便,一边泡脚一边接待宾客,项羽要煮了他爹,他还说要分一杯羹,当了皇帝以后跟宠妃戚夫人亲热被周昌发现,就把人家骑在身下,结果被周昌大骂“桀纣之君”。就这么一个人,单纯看这些,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皇帝,所以就有很多人说刘邦运气好,说他能成功都是靠汉初三杰,他自己没什么能耐,因为他们觉得刘邦这些毛病他们都有,他们如果有这个机会,他们也能成功。
反观项羽,屠城、烧宫殿、杀降这些,《史记》虽然也有写,但是有些人是看不到的,他们更愿意看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彭城之战三万破五十六万,因为这些才过瘾。他们希望项羽能一刀把刘邦剁了,因为他们觉得大英雄就应该有项羽这样的战绩、这样的英雄气慨,不应该有刘邦身上的那些流氓习气。再加上垓下之战,“霸王别姬”,被无数文艺作品演绎、传唱,英雄末路、美人相伴,更增添几分传奇色彩。
不过,公正来讲,现代人看待项羽和刘邦,已大多可以相对公平地对待了。
成王败寇,虽然在历史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也有例外。你比如题主所说的刘邦与项羽,便是很好的一例。
刘邦由于被司马迁用春秋笔法所描黑,于是便被后人越描越黑。尤其是在那些读书人眼里,刘邦这位不务农事、好酒色,不喜儒生经常将“竖儒”挂在嘴上的狡诈之徒,便成了那些心中有梗,不吐不快的儒生们攻击、漫骂的对象,犹如今天的网络暴力一般。
而反观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根正苗红,爱憎分明。其本人相貌堂堂,英武有力,再加上司马迁的人为拔高,于是项羽便被塑造成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
当然项羽本人也具备古代英雄的一切素质:身高九尺,相貌堂堂,力能扛鼎,有万夫莫敌的武功;出身高贵,忠于爱情,一出霸王别姬让多出人潸然泪下,源远流长。
虽然说项羽身上也有刚愎自用、滥杀无辜、妇人之仁的缺点,但在今人看来反而更真实、更可爱,因而项羽在今人的眼里远比侥幸成功的刘邦更让人喜欢,更符合英雄的标准,更让人敬仰。
司马迁的抑刘扬项的春秋笔法,再加上项羽本身的英雄气概,到了今天人人都可发声的网络时代,人们以今人的认识和思维来评判刘邦与项羽,自然是英雄项羽人气高涨,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实际上这是个值的探讨的问题,网络的兴起让人们懒得思考,人云亦云的事情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方城认为刘邦更符合英雄的本心,更应该夺得天下,更值的人们所敬佩。
‘
虽然说是成王败寇,但历来只要把项羽和刘邦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总会更倾心于项羽。刘邦能战胜项羽,是因为会用人,能隐忍,在“汉初三杰”的帮助下,战胜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可这种结果并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刘邦的品行又屡屡遭人质疑。
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黑刘邦的人总是多过黑项羽的人。
亡秦战争中,项羽当先,刘邦作用不够突出
当初对战秦军时,赵王被章邯、王离率军围困在巨鹿。楚王分兵两路,一路宋义为主帅,项羽为副将驰援巨鹿。一路刘邦为主将,进军关中。并承诺,谁先夺取关中,谁就会被封为“关中王”。
为了让楚军坐收渔翁之利,宋义迟迟不肯进军。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破釜沉舟。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俘虏王离,降服章邯,大破秦军四十万主力,拉开了秦国灭亡的序幕。
而此刻刘邦却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作战之际,率先进入关中。以后世眼光看来,项羽英雄豪气,在亡秦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刘邦却在暗中不断壮大自己,并没有做出太多贡献。
刘邦自身能力不足,个人行为不光彩
刘邦一生最聪明的事情就是启用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邦才能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从而建立大汉朝。可刘邦个人品行却遭到了世人的质疑,他做过哪些事呢:
- 项羽和刘邦对峙,抓了刘邦父亲,并扬言要煮了吃。刘邦竟然说:吃的时候别忘了分我一杯羹。虽说这算是战略考虑,但也足见刘邦流氓品性。
- 建立汉朝后,兔死狗烹。刘邦善用人,但也善妒人,打败项羽后便着手清除异姓王,巩固刘姓势力。一些功臣如韩信、英布等人不是被逼造反,就是被杀。
- 刘邦军事能力不足,自己带兵攻打匈奴,却被围困于白登,最终靠行贿才得以逃脱。有人说他能取能伸,也有人说他没有项羽的英雄霸气,为了活命不择手段。
总之,比起项羽的直爽,刘邦的性格以及个人行为事迹,缺少了帝王应该有的气魄和正派。人们更喜欢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是悲情式英雄,更符合人们审美预期
项羽前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的豪气,后又乌江自尽的悲情落幕。为人仗义直率,不似刘邦虚伪狡诈,诸多小人行径。还有“霸王别姬”的美人故事千古流传。
英雄、美人、悲情,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极具冲击的人格美。千年来,文人墨客不断渲染,项羽的形象也越来越符合人们的英雄审美意识,刘邦也越来越像个奸诈小人。
换句话说,项羽也是世人的英雄梦,人们期盼豪情,又感叹悲情,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项羽,每个人周围又尽是小人。
千百年来,喜欢项羽的人永远多于喜欢刘邦的人,以前是,今后也一样。
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但是,上山的路是那么的狭窄,因此,很多人倒在了半山腰,无法一览众山小。但是,对于这些失败的人,历史并不能掩盖他们曾经做出的努力,所以,成败固然重要,不过,我们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
刘邦是英雄吗?当然是,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当人们谈论这个英雄时,总结他的一生总是“乡村无赖汉,厚黑成帝王。”因为他对待功臣的态度和自身的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后世之人对他评价总是带着那么一点贬义的味道。
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今天的人们,也会在茶余饭后讨论一些朋友同事,往往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各人素质也参差不齐,往往教育程度低的说话做事会有些偏差因而被一些人鄙视这也是一种惯例吧。因为刘邦并没有受过什么正经的教育,抛开皇帝的称号,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混混儿,所以,他粗鄙,好色,滑头,甚至于有些无耻。因为他的这些缺点,所以刘邦的历史形象就大打折扣。
同样的,项羽是英雄吗?答案是肯定的,秦朝末年,项羽叔侄揭竿而起,带领八千子弟兵溯江而上,反抗暴秦,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是,他遭遇了更适合那个时代的刘邦,曾经的荣光在垓下之围中灰飞烟灭,最终自刎身亡,不亦悲乎。
在评论这两个人物时,我们不能仅仅以成败去讨论他们,而是他们一生的是非功过,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敬,也是对两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喜欢项羽,对刘邦则有些不感冒呢?
一.我们都有同情心
在我们走在路上时,如果碰到乞丐和遇到困难的人时,我们总会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零钱,或者询问情况,看看能否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恻隐之心,面对比自己差的人时,我们总会伸出援手。
刘邦与项羽就是如此,刘邦嘛,坐拥天下,妻妾成群,我们对他更多的是羡慕,而项羽呢,这个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面对四面楚歌,也悲情的喊道:“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言。面对给自己提供一条生路的乌江亭长,他毅然赴死,不愿苟且偷生。他的这些故事是那么的悲壮,即使他最终失败也让人犹然生出一股敬意。
其实,不光是今人,唐宋时期的诗词大家面对这两人时也和我们一样的选择,所以才有了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我们都是富有同情心的人啊!
二.我们没有切身体会
今天的人们对刘邦嗤之以鼻,对项羽则比较崇拜,除了我们富有同情心外,还有一点是对于项羽的所作所为,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啊!
为什么我们讨厌刘邦呢?因为他是混混儿啊!在起义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沛县的二流子,古时候有混混儿,今天同样有,每个地方总有这样的人,我们或多或少也都会遇到。对于混混儿,我想,所有人的印象都不会太好吧,每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欺软怕硬,扰乱社会治安,今天的切身体会让我们知道了刘邦曾经的为人,对他评价自然不会太高。
反观项羽,可以说是战神级别的人物,破釜沉舟,几万楚军可以击溃章邯二十万精锐,彭城之战,三万子弟兵拿下刘邦五十六万部队,这是何等的雄迈,以至于我们都曾梦想成为项羽一样的男子汉。只是,我们不了解的是,项羽的残忍,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无数瑰宝付之一炬,活埋二十万秦国士兵,面对齐国百姓,更是拿下一座城市就选择屠城,以至于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是无法想象那种痛苦的。易子而食,遍地白骨,这我们是知道的,那只是书上的字而已,当我们真正体验过,可能我们的想法就会改变吧!
三.史学家的个人情感
由于年代久远,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过去只能通过前人所写的史书来了解过去,像刘邦和项羽,更多的是通过太史公所写《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来了解。但是,史书毕竟也是人写的啊!既然是人写的,总不免掺杂进作者的个人情感在里面。像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本曾经学过的《垓下之围》里,项羽即使穷途末路也不改英雄本色,带领二十八骑冲出重围,司马迁对项羽也是颇为崇敬的,所以,他选择“本纪”作为对项羽的描写(本纪是专门用来写帝王的)足见太史公对于项羽的偏爱。
像太史公这样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在写书时都有所偏爱,更不要说其他史学家了,像之后的《三国演义》,很多小孩听到刘备打败仗就嚎啕大哭,听到曹操打败仗却欢呼雀跃,是一个道理的。
综上所述,刘邦和项羽之间总有一个失败者,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他们英雄的身份,只是在后世流传中,因为种种原因而对两人褒贬不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背影!@头条号
因为,项羽是英雄好汉大丈夫,刘绑是奸诈阴恶五毒人。举一实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项羽,厌恶刘绑。刘绑和项羽联盟战秦军的事。刘蚌避开秦军主力,观看项羽和章函率领的几十万秦军主力拼杀。看项羽将要摧毁秦军的时候,刘亭长领着从凤阳帶出来的那些无赖地痞,飞跑到秦腹地关中,攻占了秦都咸阳,抢尽金银珠宝后,封了皇家库府,假惺惺的到灞上鸿门对项羽说:"我封了秦王朝的所有库府,等着大王您查收呐"。还有后人熟悉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耍流氓无赖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成果,在乌江逼死项羽后,坐上皇帝宝座。
这都怪司马迁,《史记》用的是“春秋笔法”,使读书人易见项羽之勇,而易忽视其恶;易见刘邦流氓习气、丢盔弃甲之态,而忽视刘邦用人之善、韬略之深、心胸之广、意志之强。
归根结底,司马迁有私心,有怨气,所谓物不平则鸣。
第一,项羽凭一身之勇,起陇亩之中,三年统帅五诸侯而灭秦国,分裂天下而封诸侯,英雄盖世。刘邦与项羽相遇而败多胜少,武功一比而立判高下。中国老百姓崇尚英雄,自然喜欢项羽。
第二,司马迁把项羽的优点在《项羽本纪》中淋漓尽致地大加张扬,又把刘邦的弱的拿来作陪衬,而显得项羽更加纯真义气。
第三,项羽罪过十条,写在高祖本纪,而常被读者忽视或淡化:负约罪其一,杀卿冠军而自尊罪其二,劫诸侯兵入关罪其三,焚秦宫室而掘始皇帝陵罪其四,杀子婴罪其五,坑降兵20万罪其六,分封而乱天下罪其七,出逐义帝罪其八,弑义帝于江南罪其九,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大逆不道罪其十。
第四,刘邦是大战略家,项羽是战术家;如果战略失误,战术虽可逞一时之能,而终究必败。
第五,刘邦善于统帅将领,善于用谋士。论将,有韩信、彭越、英布、卢绾、韩王信、周勃、樊哙;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曹参。项羽只有亚父范曾一个还用不好。
第六,项羽刚愎自用,逞匹夫之勇,不施仁义,众叛亲离,死无葬生之地。
个人观点
刘邦的存在是对一切不成功人士的极大侮辱
你从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借口给自己不成功开脱
于是只好说他小人喽
项羽的存在是一切不成功人士最大的福音
因为如此牛叉的人也失败了,何况是我们
于是越来越吹捧
是在吹捧项羽嘛?恐怕不是,更多是自己郁郁不得志
是在抹黑刘邦嘛?恐怕不是,更多是自己无限妒忌
陈道明版本刘邦
历史原因
事实上丑化刘邦从司马迁就开始了
史记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但是它的作者是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主观情绪的人
对比刘邦项羽,对比李广卫霍就能发现问题
按理说项羽不得入本纪,但是确实入了
历史上刘邦并没有那么不堪
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
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
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他
何润东版项羽
现实原因
因为项羽的形象很符合观众的需求
尤其是他和虞姬的故事更能满足部分女性对霸道总裁的期望
刘邦有什么,刘邦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
刘邦与吕雉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虞姬和项羽的故事那样甜蜜凄美
刘邦的政治手腕要比项羽高明得多
可这不会有收视率
相对于刘邦和吕后诛杀异姓王
观众自然更喜欢看霸道总裁项羽
拔高项羽,贬低刘邦,是司马迁对汉武帝对自己施以宫刑的强烈抗议。
司马迁受辱
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也就是朝廷编写史书的官员,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继续为大汉朝编撰史书。
汉武帝前期,卫青和霍去病双星闪耀,他们击溃了匈奴的主力,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数百年的袭扰问题,迫使匈奴远遁漠北,而卫青与霍去病和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关系匪浅。
汉武帝晚年,宠幸李夫人,也想给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封高官,可是李广利功名不够,封高官难以服众,为此,汉武帝再次起兵匈奴,强行给李广利制造建功立业的机会。
大军出征,汉武帝指派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搞后勤,可是李陵不想搞后勤,他也想带一支部队去打匈奴,汉武帝划拨给了李陵五千步兵,可是,五千多的步兵哪里敌得过匈奴数万的骑兵呢?后来,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
一开始,汉武帝以为李陵战死沙场,大肆封赏李陵的家人,可是后来又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怒不可遏,恰巧这个时候,司马迁没有弄懂情况,为李陵求情,他说,李陵没有力战而死是想有朝一日重回汉朝,报效朝廷。汉武帝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哪里听得进去半点劝解,他杀了李陵全家,也对司马迁处以宫刑。
当然,李广利也是一败涂地,狼狈的逃了回来,碍于李夫人的面子,汉武帝也不好计较,看来,汉武帝爱江山,也更爱美人。
司马迁利用《史记》公报私仇
《史记》的江湖地位崇高
《史记》记载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以人物故事为中心的写作方式来编撰历史,将历史故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后来,这种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历史书籍的编撰,《史记》作为开山鼻祖,身份和地位非同一般。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司马迁利用《史记》打击汉武帝
《史记》将项羽塑造成一个豪气干云的英雄,把刘邦描绘成为了一个泼皮无赖,这是司马迁利用笔杆子对汉武帝的报复,刘邦是汉武帝的祖爷爷,拔高项羽,贬低刘邦,从权力的正统性上敲打汉武帝。
延伸
自相矛盾,暴露司马迁“用心良苦”
《高祖本纪》说刘邦是人和神的后代,又说"东南有天子气",这明显就是装神弄鬼,既然刘邦是半人半神,奉天承运,君权神授,不是理所当然吗?为何又要否定刘邦呢?
拨开历史迷雾,给刘邦封神,是食君之禄,贬低刘邦是对汉武帝的怨怒,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刘邦和项羽都成了例外。
汉朝统治者能够看到《史记》么?
很显然,不能,据说,在唐朝李世民之前,皇帝是没有资格查看史书的,以前,历史上有一种官员为帝王作《起居录》,类似于史官写史书,因为当事人无法查看,其中必然含有编撰者对当事人的主观感受。
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触碰政治权力这条红线,汉朝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网开一面,对付这些言论,诛九族、夷三族是合乎逻辑的。
- 如果汉朝统治者看过了《史记》,只因刘邦确实卑鄙下流,他们自知理亏,要尊重历史,所以不好干涉,成立吗?
不成立。
可以想见,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人们还具有一定的思想自由,知识分子也具有一定的学术自由,《史记》作为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司马迁的思想感情明显影响到了书中的人物形象。
历史掺杂了编撰者的主观感情,对历史是一场灾难,一直到现代,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仿佛成了一本本小说,其中到底含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但一定比我们认为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