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它是阳谋,是因为被推恩的那些人都知道这道令意味着什么,可不管他们高兴还是不乐意,都没办法拒绝。

一、干嘛推恩呢?

汉文帝时,国内诸侯实力强大,而常有骄横跋扈的行为。所以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反,贾谊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即分散众诸侯的实力,也就是“推恩令”的前身了。

之后经历汉景帝的大力削藩,极大的削弱了诸侯的实力,为武帝推行该法令打下了基础。而武帝时还有一些大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依旧有骄奢不听宣的行为,也促使了他决心整顿诸侯实力过大的问题。

于是,武帝下令推恩。而“推恩令”的主要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的郡县制,朝廷统一管辖的土地越来越大。

而列侯死后其领土也是依照这种分法,从而使地方权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大。

二、有人不高兴了

皇帝的算盘打得挺好,每个诸侯都明白他想干嘛,可不高兴归不高兴,但谁也没办法明着反对,因为皇帝这一手完全符合封建时期宗法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没变,变得只是二儿子和三儿子们多分了些家产和头衔。

但还是有人很不满意,比如淮南王和衡山王两人,就决定来个造反,只是很快因事泄而被抓了,而告密的人竟然是淮南王的孙子刘建!因为按照原来的分配原则,庶出的刘建只能分到少的可怜的家产,而如今却不同了,那谁还愿意背着杀头的可能陪老爷子造反啊。

三、最强阳谋

所以“推恩令”厉害之处就在于,诸侯同意推行,那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积累几代的实力一点点的被分割消磨;而不同意的话,还得防着被自己子孙举报的危险,诸侯国内也会因这个决定而乱成一片,最后依旧会被中央趁机剿灭。

所以说基本没得选,就如汉书中所记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最佳贡献者
2

推恩令其实不是主父偃想出来的,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过(不得不说贾谊真是个天才),但是那个时候的汉帝国中央政府权力和威严都不行,文帝时期还在休养生息,根本没有能力去搞这一套,景帝时期虽然爆发七国之乱,但是也有效的打击了诸侯国的实力。等到武帝时期,汉帝国中央政府实力雄厚,自然有能力去推行推恩令。



王夫之《读通鉴论》:“分藩国推恩封王之子弟为列侯,决于主父偃,而始于贾谊。谊之说至是而始雠,时为之也。當谊之时,侯王彊,天下初定,吴、楚皆深鸷骄悍而不听天子之裁制,未能遽行也。武帝承七国败亡之余,诸侯之气已熸,偃单车临齐而齐王自杀,则诸王救过不遑,而以分封子弟为安荣,偃之说乃以乘时而有功。因此而知封建之必革而不可复也,势已积而俟之一朝也。”

推恩令说白了就是把原本的嫡长子继承制变成了所有儿子都能获得一杯羹,本来一个诸侯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那么权利和实力肯定强大的多,现在倒好所有儿子都来瓜分一下,权利一旦分开,自然不会同心协力,中央政府想来收拾你也会轻松的多。



就这样汉帝国借着“推恩令”瓦解了诸侯国内部的凝聚力,关键这个“推恩令”还是阳谋,它针对的是全体诸侯王,历朝历代对于削藩最为头疼的就是诸侯抱团,但是这个“推恩令”直接让诸侯国内部产生矛盾,毕竟谁都想获得权力获得领土,它明明白白得利用人心,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我就是削弱你,就算你不想执行,但你手下的儿子们是不会同意的,如果你强力镇压内部矛盾,但是间隙肯定会产生,内部乱了,中央想收拾你就简单多了。



就这样原本“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诸侯国越拆越小,势力大大减弱,最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变成了上百个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的列侯国。



虽然推恩令这个阳谋非常牛逼,但是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央政府具备强大的实力和权威,汉武帝时期为何推行的如此顺利,还不是因为各诸侯国打不过中央政府,没办法才接受这一套,你让唐朝中后期去搞这一套,分分钟被藩镇教育。推恩令就是朝廷在已经全面压制地方诸侯国的情况下,让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的一个政策。


码字不易,希望各位看官可以关注我,实在不行,点个赞在走呗!(#^.^#)

3

为什么说“推恩令”是最强阳谋?因为这是明着要整你诸侯王,你自己也知道,但你就是无可奈何,你说这气不气?

汉初实行分封制,产生了很多的诸侯王,严重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汉文帝时淮南王图谋叛乱,汉景帝时晁错上书要削藩,结果导致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最终平定,但削藩也不了了之,上书的晁错也被杀。到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推恩令”。推恩令的意思是诸侯王的孩子不论嫡庶,都有继承权,也就是一块大蛋糕要分成几份。这样的策略每个诸侯王心里都清楚这是要削藩,所有人也都不同意,但是除了诸侯王和嫡长子不愿意,其他的庶子们却都非常愿意,因为诸侯王的继承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庶子并没有继承封地和爵位的权利。而主父偃的“推恩令”,虽然遭到了所有诸侯王的抵制,但却收获了除诸侯王和其嫡长子外的诸多侯门子弟的拥戴。

在这样的阳谋之下,假如诸侯王不执行政策,要造反,自己的儿子肯定不干,你造反成功后黄袍加身,我啥也不是,万一造反失败,全家满门抄斩,我身首异处,太不划算。而最讨厌政策的嫡长子假如造反不执行,其它兄弟肯定定会同室操戈。就这样,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转移到了地方内部之间的矛盾。由此下去,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利不断地被瓜分被减少,最终全部收回中央,维护了皇帝的至高统治权利。就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时期的刘备,本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最终到他手上,却成为了织履贩鞋之辈。

由此可见:推恩令不愧是最强阳谋,让你明知山有虎,却只能偏向虎山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