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帝陵皇帝与皇后是否合葬在一起是有多种做法的,有的合葬在一个地宫里,有的同陵不同穴,也有后期打开皇帝地宫合葬在一起的,总之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我来重点说说清代皇帝皇后是如何安葬地宫的。
▲孝贤皇后

⒈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

清朝对于皇帝与皇后是否合葬在一个地宫里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卑不动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宫,而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是绝对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宫里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边单独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庄太后,他是皇太极的妃子,按理应葬入沈阳昭陵,但是孝庄太后就以卑不动尊的理由,最后葬在东陵风水墙外,名为“昭西陵”。还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为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们来看看当时礼部官员呈给康熙帝的奏折是怎么说的:“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侯钦定。”从这段话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为孝陵已葬入顺治皇帝,地宫封闭不会在打开,即所谓卑不动尊。所以在孝陵东侧单独建皇后陵,取名孝东陵。后来的慈安慈禧太后定东陵也是如此。
▲孝东陵

⒉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时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宫的,与皇帝合葬。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说她巡游途中无故断发,乾隆皇帝大怒,但是并没有废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后却被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而且不享供奉,不设神牌,甚至官方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最后还是在守陵官员写的《陵寝易知》中找到答案,这也是清朝悬案之一。咱们还以乾隆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共葬入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陆续葬入裕陵地宫的,孝贤皇后是第一个葬入裕陵地宫的人,乾隆皇帝还亲自送皇后棺椁葬入地宫,那之后肯定不能关闭石门啊,但不关门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门暂时封闭地宫入口,以免泄露地气。此木门没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开的,以后其他皇贵妃也是这样陆续葬入地宫,等到乾隆皇帝驾崩梓宫葬入地宫以后,才关闭地宫里的四道石门,填砌地宫隧道入口彻底封闭地宫。

▲裕陵地宫

综上所述,清代时后宫的皇后及妃嫔们要想葬入皇帝地宫其实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死在皇帝之前,这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前必须是皇帝特别喜欢的人,三是得够一定的品级,至少为贵妃。一般都为皇贵妃。其实清代皇帝陵地宫最先开始先葬皇后的是康熙皇帝景陵,康熙二十年,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就一同葬入刚刚竣工的景陵地宫。如题主所问,先葬入的不是不封墓,而是暂时封闭,只有皇帝入葬后才彻底封闭地宫。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要分具体情况来看,以汉文帝刘恒的嫡母吕太后与生母薄太后为例。这二人都死在汉高祖刘邦之后,吕太后去世后是与汉高祖合葬于长陵的。但是,二人并不是葬在同一个墓穴之中,而且采取了同茔异穴的葬制,即处于同一个墓园之内,但封为两个“坟头”(封土),地宫也是分开的。薄太后去世之后,因为长陵之内只预置了一个后陵的位置,而且已经被吕太后使用了,最后薄太后被孙子汉景帝葬在了儿子汉文帝为其新建的南陵。由此可见,汉朝的所谓帝后合葬,是同茔异穴葬制,并不共用一个地宫,不存在提问者所说的情况。而且,后世很多朝代都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再以清朝为例,清朝的不少帝后都葬于帝陵地宫之中,是同穴葬。但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皇后(包括原为侧室的皇太后)必须死于皇帝入葬帝陵之前。如清圣祖(康熙帝)的孝诚、孝昭、孝懿三位皇后,她们都死在清圣祖之前,因此理所当然葬入了景陵地宫。但是,有一位死于清圣祖之后的皇后也葬入了景陵地宫,她就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她之所以能够入葬景陵地宫,并不是清世宗违规操作,而是她在雍正元年便去世了,彼时清圣祖尚未正式入葬景陵地宫,因此孝恭仁皇后才获得了入葬景陵地宫的机会。再之后,无论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甄嬛原型)还是晚清时期权势熏天的孝贞、孝钦显皇后(慈安、慈禧),都是另建后陵,没能入葬帝陵地宫,是为“卑不扰尊”。但是,无论泰东陵还是定东陵,都属于泰陵、定陵的组成部分,仍然属于帝后合葬。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朝。明朝除了明宣宗废后胡氏等少数特例,绝大多数皇后(含原为侧室的皇太后)都葬入了帝陵地宫。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后,通常会采用一些方法打开帝陵地宫大门,然后将皇后梓宫葬入。当然,这一切都是严格保密的。从已出土的明朝藩王墓来看,地宫大门很可能是使用暴力撞开的,因为梁庄王墓的地宫大门有一扇是用木头后补的,与原本的砖石建筑格格不入。由此可见,明朝的帝陵地宫很可能也是采取了这种暴力方式。因为明神宗朱翊钧去世时,原配孝端皇后和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都已经不在世了。因此,唯一被发掘的帝陵——明定陵无法帮我们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只能通过藩王墓类推了。



大致就是这三类情况。不过,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元朝,元朝帝陵采取了密葬方式,至今也无人知道元朝皇帝到底葬在了哪里,就更别说皇后了。更何况,元朝“皇后”太多,直接编号第几斡儿朵第几皇后,到底谁算真“皇后”,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3

谢谢邀请。

古代的墓葬制度很复杂,每个朝代也不很相同,皇帝和皇后死了,有的合葬,有和分葬。咱就光说皇后比皇帝死的晚怎么合葬的问题。

皇帝陵封顶是很麻烦的事,要求坚固还要防盗,比如用砖木或巨石板封顶后,上面还要有石砂层,起到易塌陷防盗贼的作用,上面还有黄土灌浆层(用小米汁和泥)特别坚硬。如果一次性封好了,再挖开就会破坏了原来的结构,是不行的。一般情况是先在适当位置留有通道口,再把通道封死,等皇后死了下葬时再挖开。

4

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帝后两口子死后合葬的传统,还真不是一直都有的。

先秦和两汉时期,皇帝和皇后无论哪个挂在了前头,都是死不同穴的,各自有各自的陵寝,不存在把封好的陵墓再打开,往里装的情形。

一般是早先修帝陵时,就一并在帝陵周边修了皇后陵。

所以,当时的皇后陵墓多是在皇帝陵附近另辟新陵,单独下葬的,规格要低于帝陵。只有大名鼎鼎的吕后,其坟丘大小几和建筑物的规格,几乎与高祖刘邦长陵相等。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秦和汉朝早期,儒家提倡的男女尊卑观念还没太深入人心,皇帝和皇后不但是两口子,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较为平等。比如,前面提及的刘邦吕后夫妇,属于典型的职场搭档。

到了南北朝时代,开始了“混搭”,既有皇后单独起陵的,也有夫妻合葬的。

此时,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开始流行起一种“卑不动尊”的讲究,即,地位低的一方不能去打扰地位高的人。

因此,去世的晚的皇后要与皇帝合葬的话,得将地宫墓道重新挖开,再入葬填埋。按照“卑不动尊”的原则,属于对先帝的“大不敬”和无礼打扰,是大忌。

所以这一时期,跟皇帝合葬的皇后,都是先于皇帝去世的,或者是皇后为皇帝殉葬后,一起埋了的。比如北朝前期,沿用鲜卑族习俗,皇后要为去世的老皇帝生殉,然后两具尸体一起火葬,把骨灰在合葬于地宫,根本没有机会活成“皇太后”的阶段。

之后的历朝历代基本沿用了“卑不动尊”的原则,皇后先去世的话,棺椁就放帝陵里面等着,等皇帝驾崩后,再打开地宫,帝后合葬;如果皇帝先挂了,帝陵地宫就会直接封死,活成皇太后的先皇皇后,是没有机会和理由跟老公合葬的。

比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昭陵,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长孙皇后先去世了,在昭陵隆重下葬,13年后,太宗皇帝才进来跟她地下“团圆”的。这两位堪称帝后和谐的典范。

还有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别说小他许多的妻妾们,就连他的儿子很多都没能活过他。等他老人家作为太上皇驾崩的时候,裕陵里面已经有五个女人等着他了,其中两位是皇后,三位是皇贵妃。棺椁的摆放位置,还给当今的影视行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关于“卑不动尊”,千年来,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乾陵。丈夫唐高宗李治先进来等着,几十年后,妻子武则天才来“团圆”的,而且这两口子还全都当过皇帝。

当年武则天被迫退位,以皇太后的身份去世。他的儿子唐中宗排除众议,坚持按照老娘的遗嘱,重新打开皇陵,让父母地下合葬。毕竟,自己的爸妈都当过皇帝,也无所谓什么“卑不动尊”了。

而且,孝顺的唐中宗皇帝,也照搬了妈妈的意愿,在乾陵司马道东侧设了一块“无字碑”,上面光溜溜的,未刻一字,意在让后人去评说自己的“功与过”。

跟无字碑相对的,是司马道西侧的“述圣碑”,为武则天给自己的老公高宗皇帝歌功颂德而立的,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金粉填字,很是认真动情。

武则天坚持跟丈夫合葬,也说明了两人的“真爱”程度,无字碑则代表着她老人的自信和无愧。不过,这里倒是最想表扬一下高宗李治。换种角度看,他对妻子和信任和让权,并非主要出于常人说的那种懦弱或者“惧内”。

大家有没有感觉,真正自信而优秀的男人,多数是低调和能屈能伸的,那种嫉妒自己的配偶表现过于优秀的男子,多数都是半吊子水平,过分的敏感和“自尊自大”,其实,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唐高宗李治的做法,才更能体现出男人的自信和风度。

当然,还有两人的“真爱”。

5

古代有很多的陵墓都是合葬墓,很多都是皇帝和自己的皇后或妃嫔们合葬在一起的。而可能很多人理解中的合葬,就是两个人埋在一起,在一个土堆里的意思,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得是两个人一起死,或者后来下葬的要挖开墓放进去才行。但这样就还是很奇怪的了。难道说古代皇陵在下葬之后都没有封起来,两人都死了之后才合葬吗?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他们的丧葬形式是不一样的.

汉代是同墓不同穴的.
清代,如果是皇后先死,就先葬,等皇帝葬了,就封陵.如果是皇帝先死,那么皇后就重建陵,像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孝圣宪皇后(乾隆的娘),孝和睿皇后,孝静成皇后,孝贞显皇

(慈安),孝钦显皇后(慈禧).

帝后是如何合葬的

一般是这样进行的,就是皇帝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开始修陵墓,并且在他的陵墓中预置了几个棺床,将来会指定几个得宠的后妃或者皇后和他一起合葬。一般情况下,死在皇帝之前的后妃或者皇后肯定就已经葬入这些地方,并且这时候的墓门还是可以打开的。而一旦皇帝死后葬入到陵墓之中去,之后陵墓的门就会封死,不会再打开。

当然帝王的陵墓很大,肯定不止这一个地宫,还有其他的地宫,到时候后死的嫔妃或者是皇后就会葬入到这些地宫之中去,虽然和皇帝不是一个墓室,但是在同一个陵中,也算是合葬。而且还有一些地位尊贵的皇太后,可能继任的皇帝是皇太后的亲儿子,或者是为了表示孝顺,甚至会为皇太后单独再修建陵墓。

当然这是大部分古代朝代如此,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元朝,元朝由于采用的是蒙古人的草原安葬方式,安葬的地点完全是保密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先死了,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因为皇帝安葬之后,他的陵墓地点就成了绝密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的安葬地点在哪里。所以这个时候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而且元朝的皇后数量有点多。

所以在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大致采取上述的几种方式,很多时候是在同一个陵墓而不同地室。

几种不同类型的合葬情况

古代帝陵皇帝与皇后是否合葬在一起是有多种做法的,有的合葬在一个地宫里,有的同陵不同穴,也有后期打开皇帝地宫合葬在一起的,总之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我来重点说说清代皇帝皇后是如何安葬地宫的。

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

清朝对于皇帝与皇后是否合葬在一个地宫里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卑不动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宫,而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是绝对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宫里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边单独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庄太后,他是皇太极的妃子,按理应葬入沈阳昭陵,但是孝庄太后就以卑不动尊的理由,最后葬在东陵风水墙外,名为“昭西陵”。还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为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们来看看当时礼部人员呈给康熙帝的奏折是怎么说的:“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侯钦定。”从这段话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为孝陵已葬入顺治皇帝,地宫封闭不会在打开,即所谓卑不动尊。所以在孝陵东侧单独建皇后陵,取名孝东陵。后来的慈安慈禧太后定东陵也是如此。

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时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宫的,与皇帝合葬。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说她巡游途中无故断发,乾隆皇帝大怒,但是并没有废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后却被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而且不享供奉,不设神牌,甚至人方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最后还是在守陵人员写的《陵寝易知》中找到答案,这也是清朝悬案之一。咱们还以乾隆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共葬入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陆续葬入裕陵地宫的,孝贤皇后是第一个葬入裕陵地宫的人,乾隆皇帝还亲自送皇后棺椁葬入地宫,那之后肯定不能关闭石门啊,但不关门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门暂时封闭地宫入口,以免泄露地气。此木门没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开的,以后其他皇贵妃也是这样陆续葬入地宫,等到乾隆皇帝驾崩梓宫葬入地宫以后,才关闭地宫里的四道石门,填砌地宫隧道入口彻底封闭地宫。

古代有几对同穴合葬的帝后

唐时及以后,文德皇后长孙氏就是葬在昭陵,并没有单独建陵。因而修帝陵就是修后陵。皇后死在皇帝前,皇后葬于陵内,皇帝死后合葬。唯一的例外是武则天。当时大臣们认为高宗安葬以久,武后不应当惊动高宗,但中宗还是将乾陵打开将武后葬了进去。

后来就有一个制度,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前,则和葬皇帝,死于皇帝之后,则单独建陵,以示卑不动尊。宋明清皆是如此。

6

我们都说墓葬墓葬,其实墓指的是安放尸体的处所及设施,而葬指的就是处理尸体的方式。古代帝王陵的营造方式随着时代的演变,其陵墓也形式也有所变化。所以皇帝、皇后的合葬方式亦有所变化,下面分类来解答。

土坑竖穴墓

所谓的土坑竖穴墓是什么样子?小型的土坑竖穴墓我们至今还在用,当然很多都在外层刷上了水泥。古代帝王级别的陵墓都是大型的土坑竖穴墓,像是西汉帝陵那种。这种墓葬方式,就算皇帝皇后一起死,一般不会合葬到一个墓里面,何况皇帝皇后很难一起死,所以这种方式下,会葬在一个陵区两个墓里面,皇帝的墓最大,然后皇后的墓在旁边,比皇帝的墓要小一些。

穿山凿石的洞室墓

古代有一种把山体掏空然后在里面营造“寝宫”的墓葬方式,这种方式汉朝就已经有了,比如满城的中山王陵。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的皇帝们很多都用穿山凿石的这种墓葬方式。这种墓穴,可以分开葬,也可以合葬在一起。若是合葬到一起,那么墓道入口首先就不能封死,方便之后打开。

砖石墓

砖石墓中,明清的帝陵算是代表。明定陵是第一座被考古工作者打开的帝王陵,打开明定陵之后,我们知道了皇帝皇后的棺椁是并排摆放的,皇帝的棺椁摆在中间。然后在打开定陵的金刚墙的时候,中间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曾经是打开过的,这是为了后葬入者预留的通道,包括在找墓道口的时候都发现了古人为了寻找墓门的标记。


总得来说,若是土坑竖穴墓,那么皇帝皇后一般会合葬到一个陵区内,是两个墓。若是洞穴式的墓葬,那么就可以合葬在一个墓里面,只需要不把封墙封死即可。

7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中,有皇帝和皇后合葬的惯例。但是一般情况下,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死,肯定有一个人死在前面,另外一个人可能隔了很多年才死,那样是如何将他们合葬到一块儿呢?

一般是这样进行的,就是皇帝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开始修陵墓,并且在他的陵墓中预置了几个棺床,将来会指定几个得宠的后妃或者皇后和他一起合葬。一般情况下,死在皇帝之前的后妃或者皇后肯定就已经葬入这些地方,并且这时候的墓门还是可以打开的。而一旦皇帝死后葬入到陵墓之中去,之后陵墓的门就会封死,不会再打开。

当然帝王的陵墓很大,肯定不止这一个地宫,还有其他的地宫,到时候后死的嫔妃或者是皇后就会葬入到这些地宫之中去,虽然和皇帝不是一个墓室,但是在同一个陵中,也算是合葬。而且还有一些地位尊贵的皇太后,可能继任的皇帝是皇太后的亲儿子,或者是为了表示孝顺,甚至会为皇太后单独再修建陵墓。

当然这是大部分古代朝代如此,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元朝,元朝由于采用的是蒙古人的草原安葬方式,安葬的地点完全是保密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先死了,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因为皇帝安葬之后,他的陵墓地点就成了绝密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的安葬地点在哪里。所以这个时候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而且元朝的皇后数量有点多。

所以在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大致采取上述的几种方式,很多时候是在同一个陵墓而不同地室。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8

荀子-礼论》语: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所以古代人非常迷信,相信人死后在阴间依旧能够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所以在修建陵墓时,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仿照世间来进行,尤其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自己当政期间,就提前几十年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并且随时进行现场视察把关,而一旦他们去世后,在完成一定的下葬仪式后,就开启地宫之门将他安葬在里面,全部程序完成之后,关闭封死地宫之门。

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题目所说的,因为皇帝的陵墓一般情况下是要和皇后合葬的,但是几乎没有皇帝和皇后同时死亡的,那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如果皇帝先死,皇后后死,或者皇后先死,皇帝后死,如何解决合葬的问题的,实际上从历朝历代实际来看,解决此中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启地宫之门,但这又要具体的分析。因为要合葬,只有此办法,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唐太宗昭陵

【1】唐朝的做法是先封地宫,之后再重新开启地宫。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恩爱有加,贞观十年六月即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年仅36岁,因为长孙皇后非常的贤惠,两人少年结发,夫妻伉俪情深,长孙皇后的死对唐太宗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在长孙皇后去世前,一再告诫丈夫自己的后世要从简薄葬,希望不起坟茔,以山为陵。唐太宗是按照皇后的意愿执行的,更下诏将其作为祖制,以传后世,从此开创了唐朝以山为陵的先河。

在贞观二十三年即649年,唐太宗驾崩入葬昭陵,在元宫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又一次与丈夫聚首。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而唐朝另外一位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是一样。唐高宗李治于弘道元年即683年驾崩,葬于乾陵,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即706年五月,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康熙帝景陵

【2】清朝康熙帝开启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的做法。

同样这样做的还有康熙大帝,更是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以待皇帝的先例。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门。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康熙六十一年驾崩,雍正元年即1723年九月初一奉安于景陵地宫,掩蔽地宫。雍正元年即1723年孝恭仁皇后崩逝,雍正帝将其与父亲康熙帝合葬景陵。

汉武帝茂陵

【3】皇帝独葬做法。

还存在皇帝独葬的情况,最为突出的就是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后元二年即前87年驾崩,后葬于茂陵。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没有与任何一位皇后合葬,也许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实际情况所决定的,而采取了陪葬的形式。

西昭陵

【4】相忘于两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合葬的目的。最突出的是孝庄皇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晴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1688年1月27日逝世,按道理她去世后要将灵柩运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的,但是在她去世前,曾表达出: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这下可难坏了康熙帝,不知道如何安置皇祖母,于是孝庄皇后的棺椁一直停放在清东陵的暂安奉殿,这一放就是几十年,一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帝才下令在暂安奉殿原地建起陵园,葬入地宫,因为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西昭陵”,于是形成了一个在盛京,一个在北京的最终格局。

9

古代皇帝的陵墓有这样几种形式:周代的不封不树,以至于现在没有发现一座周王陵;汉代皇陵为覆斗形,唐代以山为陵,明清为宝城宝顶。

皇后皇帝的埋葬历朝历代也不尽相:

周代因为没有发现王陵,也就根本不可知。

汉代,是在同一个陵墓范围内,皇帝和皇后各间陵冢。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内就有皇帝陵园和吕后的皇后陵园。西汉之后一直遵循“同茔异穴”的葬制。

唐代,有明确记载的是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遗嘱明确指出要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中宗李显坚决执行了母亲的遗愿,亲自扶陵到乾陵,打开乾陵,将武则天安葬。至今,乾陵仍然安慰,并且是唯一一座安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

明代,是帝后同穴。比较有说服力的是明英宗的遗诏。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两次为帝。他的皇后钱氏,在他被俘和幽禁期间,与其同苦,甚至残疾了一条腿、哭瞎一只眼。英宗感其深情,留下遗诏,明确“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合葬”。所以,这个是明确的皇后后葬入的。明代唯一打开的万历定陵也是帝后合葬,但他的两位皇后都是死在其前。

清代,很清楚,“卑不动尊”。帝后合葬同一地宫的前提是皇后要死在皇帝之前,比如康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原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继后)、这三位都去世的比较早,早就入藏了地宫;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生母)去世的时候康熙还未入葬,所以她也葬入地宫。如果皇后或嗣皇帝生母长寿,则要单独建陵。比如孝东陵(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泰东陵(乾隆生母)都是单独建陵。但她们都是帝陵的后陵,以帝陵的名字加所在方位为后陵的名字。

10

这个不同时期不一样。

汉朝的时候,帝后合葬的形式是同一个陵园不同的坟墓。皇帝陵坐北朝南,皇后陵在帝陵的右后方,体制规模稍小。如果有两位以上的皇后,另外一位得葬到别处。比如,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后来的薄太后就只能另葬了。

汉朝的诸侯王大多数也采用类似的葬制,但也有一种岩穴,也就是大石头山上凿出来的,王后两个陵是并排的,规格上相差无几。有的还在两墓之间修一条通道,比如徐州龟山汉墓,那个通道很窄仅能通过一人,不容棺椁通行,所以仍然是两穴。

唐宋以后帝后同葬是同穴葬。如果皇后先死,先葬入帝陵,皇帝死后再打开墓穴,把皇帝葬入。皇后后死的话就要令建皇后陵。有一个例外是武则天,她死于高宗之后,仍被葬入帝陵。

明朝的制度又有所不同。现在已经挖掘了明定陵,结合文献可以把明朝的葬制完全搞清楚。明陵是一座坟墓,但却有三个穴。中穴坐北朝南,墓道朝南开。左右两穴一个坐西朝东,一个坐东朝西,墓道都朝北开。三穴之间有仅供一人通行的通道相连。

中穴就是皇帝墓葬,左右两穴就是皇后墓葬。不管是先于皇帝而死的,还是后于皇帝而死的皇后都可以葬入,都是葬入偏穴。如果和皇帝一起下葬,也可以一起葬入中穴。

比如万历皇帝,他的皇后去世不久还没下葬他就驾崩了,连同原已下葬多年移葬过来王恭妃,三人一起葬入中穴,所以定陵左右两穴是空的。

清朝的皇陵以孝庄为界,之前的帝后都是同葬一穴,皇后逝于皇帝之后,也要打开帝陵葬入皇后。孝庄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就是先死的皇后葬入帝陵但不关陵门不封土以待皇帝。皇帝死后再去世的皇后另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