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算起来还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当年刘邦彭城之战中,以56万大军不敌项羽3万铁骑,结果落荒而逃。
在逃跑的时候,丁公作为项羽手下的将领,负责追赶刘邦。刘邦被丁公追上以后,他就质问丁公:难道两条好汉要互相残杀吗?
丁公这个时候估计脑子被驴给踢了,居然就这么放掉了刘邦。等到项羽被杀以后,丁公自认为自己救过刘邦的命,所以就想要投靠刘邦。
结果刘邦非但没有赏赐丁公,反而将他游街示众后当场斩杀,并且告诉手底下的人,这就是吃里扒外的下场。
同样是吃里扒外,项伯的小日子就潇洒多了。
论吃里扒外,丁公就算个P!项羽军中真正吃里扒外的家伙,肯定非项伯莫属了。项伯身为项羽的亲叔叔,不仅没有好好辅佐项羽,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刘邦。
项伯甚至和刘邦成了儿女亲家,一边给项羽打工,一边跟刘邦暗通曲款,项伯吃两家聘礼的事情,天下人无不义愤填膺。
等到刘邦杀了项羽,夺取了天下以后,不仅没有杀掉项伯,反而将项伯封为射阳侯,甚至赐姓他为刘,吃里扒外到了这种地步,也是没谁了。
同样是吃里扒外的,为什么丁公就那么惨?背景显得很重要,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而刘邦和项羽又是拜把子的兄弟,所以说项伯从名义上来说,也是刘邦的叔叔。
项羽已经死了,刘邦没有诛杀项家全族,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他是一个仁慈之君。杀项羽也是迫不得已,自然也会放过项伯。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史记》
丁公就不同了,他什么背景?据说是项羽手下大将季布的舅舅,这种关系根本就入不了刘邦的法眼,杀掉丁公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天下已经太平,杀丁公是为了以儆效尤。
丁公这家伙做的事情,实在是不厚道。当初他领着项羽的薪水,却做着背叛项羽的事情。我相信当时刘邦和丁公之间,绝对不是因为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件事。
司马迁在这一出戏的安排上,的确是有些简单了。其实过程应该更加复杂,刘邦也让丁公吃上了两家聘礼。
丁公一想,连项伯这样的人都吃两家聘礼,他丁公跟项羽不沾亲带故的,为什么就不行?为此丁公和刘邦肯定是达成了某种协议。
当时就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两个人势均力敌,即使杀掉刘邦,刘邦的残余力量还是会跟项羽过不去。与其如此,丁公不如放了刘邦,将来万一项羽败了,丁公也能有个去处。
为此刘邦应该是给了丁公什么信物作为保证,让他将来带着信物来找他,就能够得到荣华富贵。
可是等到刘邦灭了项羽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天下已经太平了,丁公这种人,不仅不利于天下的稳定,而且如果刘邦赏赐他,就说明刘邦鼓励这种吃里扒外的事情。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史记》
为此刘邦必须要杀掉丁公,他不希望自己的统治下,再出现一个吃里扒外的人。杀掉丁公就是为了给大家起到一个警示作用。
丁公当然是肠子都悔青了啊。
丁公是直接威胁刘邦性命的人,他完全可以一刀宰了刘邦,那大汉王朝后汉族也就不复存在了。丁公至少可以成为西楚国的开国大将。
他要是知道自己后来会被刘邦宰掉,他肯定会先把刘邦杀了。杀掉刘邦,虽然对西楚军来说未必就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对丁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史记》
丁公有了这份功劳,肯定可以得到西楚霸王项羽的信任,与其去投靠一个不怎么熟悉的刘邦,倒不如得到自己的原主子项羽的信任,在项羽这儿升官发财,难道不香吗?
丁公的这一个小举动,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如果刘邦挂了,那么首先韩信是要在齐国独立的,剩下的诸侯们也都分崩离析,天下再次处于大乱之中。
到时候,就是项羽和韩信两家独大,而剩下的诸侯王们各自为政,形成两超多强的局面。最终结果就在项羽和韩信当中产生,没有了刘邦集团的相助,韩信很难战胜项羽,所以说最终赢家或许就是项羽。
项羽成了,那么当初杀掉刘邦给他立下大功的丁公,如果不死的话,自然也能够得到嘉奖封赏,拜将封侯是少不了的了。你说丁公后不后悔?
总结:吃两家聘礼,要看你有没有退路。
显然,丁公吃两家聘礼,其实是没有退路可言的。因为这件事一旦被项羽发现,那丁公必死无疑,这属于叛国罪。
而项伯就不同了,即使犯了叛国罪,即使在鸿门宴上当众给刘邦挡剑,项羽也不好把项伯怎么样,为什么?因为项伯毕竟是项羽的叔叔,是项羽当时最重要最亲密的亲人。
项伯是完全有退路的,可以说项伯是为了老项家的延续,这才跟刘邦达成了一致意见,人家就算失败了,那也可以全身而退。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