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不仅仅关乎“技”,即技巧层面的修炼,更关乎“艺”和“道”,即画外功夫的修炼,画外功夫越丰厚,笔下就越能体现出国画的品味和本质。
从这一点来看,齐白石(1864年——1957年)先生正是我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笔下言之有物的几位国画大师之一。以他的才情继而修养,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位画家,他更像一位优秀文人,在诗书画印等层面都有很高造诣,连他也自嘲说: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齐白石对自己其他几方面的学养相当自信。
(《柳牛图》局部)
齐白石那一代画家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修炼,用传统文化修养来滋养和提升绘画的品味和格调,是那一代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他以深厚学养为基础,在国画创作中,总是出其不意,为后世留下了22000多幅国画作品,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到今天,这些画作屡屡能卖出天价也不足为奇,算是对他美术史地位的高度认可。
(王子武·齐白石像)
1929年,65岁的齐白石,从湖南湘潭老家来到北京漂泊已经10年有余,名气在京城也逐渐增长起来。这时,齐白石打算出版个人生平的第一本画册,名曰《齐白石画册初集》,这本画册是由京城著名画家兼编辑胡佩衡(1892年——1962年)先生全权打理。这本画册出版后,在社会各界的反响极好,齐白石的名气瞬间大增,变得家喻户晓。
(柳牛图)
为感谢胡佩衡先生的抬爱,齐白石准备好好创作一幅国画作品来回报。所以,那幅著名国画作品《柳牛图》就诞生了。
画面为,一棵高大的柳树,垂着千丝万缕的柳条,柳树枝干上拴着一头牛,牛仅仅以浑圆的屁股对着画面,它究竟在干什么?引发观者无尽的想象。
这幅画为什么能卖到2000多万,以我的理解,有两个主要原因。
(左为胡佩衡,右为齐白石)
第一,画面构图简约平淡,却意境深远,情感饱满,笔墨高度凝练,把国画的画外之意表现得非常突出,给观者带来许多想象空间。
齐白石是借助文学中的“象征手法”,以及“谐音修辞手法”来创作这幅画的。柳树中的“柳”跟“留”谐音,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跟月亮象征思念,鸳鸯象征爱情的道理一样,柳树常常被诗人用来象征挽留。如,宋代大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他跟心上人分别的场面,他刻意安排他们在柳树下分别,内心深处则不希望分离。
(柳牛图)
齐白石这样画,是因为他常常怀念起童年在湘潭老家放牛时的情景,那些纯真、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一去不复返,勾起了他无限的回味,所以,他就用这幅画表达那种思乡之情。画面中千丝万缕的柳条,更强化了这种心理感受,让真情实感流露于画面。
另一方面,那头背对观者的牛,它在舔犊?喝水?愤怒?哞哞叫?这些都有可能,这就更给观者增加了不少想象空间。如果齐白石把这头牛的形象、动作和神态都画出来,让观者一样看到这头牛在干什么,显然就丧失了许多诗意的空间。这样构图,正是齐白石的高明之处。
(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跟齐白石在1955年画给老舍先生的那幅《十里蛙声出山泉》的寓意大同小异,都是以画面之外的意趣来取胜的杰作。
艺术和文化都无价,这幅《柳牛图》能卖到2000多万,也物有所值。
第二,齐白石的名气和地位都很高,他的名字很值钱。
这一点很好理解,自古以来,名人的名字就是很好的财富,只要是名人创作的作品,价值都不会低。